分析与检验技术专业星级评估自评报告-2021-11-0117:58:31
分析与检验技术专业星级评估自评报告-2021-11-0117:58:31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2021年10月30日
目 录
一、专业基本情况┉┉┉┉┉┉┉┉┉┉┉┉┉┉┉┉┉┉┉┉┉┉┉ 1
二、专业自评┉┉┉┉┉┉┉┉┉┉┉┉┉┉┉┉┉┉┉┉┉┉┉┉┉ 1
(一)专业设置┉┉┉┉┉┉┉┉┉┉┉┉┉┉┉┉┉┉┉┉┉┉┉ 1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2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
2、专业培养特色┉┉┉┉┉┉┉┉┉┉┉┉┉┉┉┉┉┉┉┉ 2
3、培养模式┉┉┉┉┉┉┉┉┉┉┉┉┉┉┉┉┉┉┉┉┉┉ 4
4、培养规格┉┉┉┉┉┉┉┉┉┉┉┉┉┉┉┉┉┉┉┉┉┉ 4
(三)课程体系┉┉┉┉┉┉┉┉┉┉┉┉┉┉┉┉┉┉┉┉┉┉┉ 6
1、课程体系┉┉┉┉┉┉┉┉┉┉┉┉┉┉┉┉┉┉┉┉┉┉ 6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7
(四)教师条件┉┉┉┉┉┉┉┉┉┉┉┉┉┉┉┉┉┉┉┉┉┉┉ 9
1、师德师风┉┉┉┉┉┉┉┉┉┉┉┉┉┉┉┉┉┉┉┉┉┉ 9
2、课程思政┉┉┉┉┉┉┉┉┉┉┉┉┉┉┉┉┉┉┉┉┉┉ 9
3、专业带头人┉┉┉┉┉┉┉┉┉┉┉┉┉┉┉┉┉┉┉┉┉ 9
4、骨干教师┉┉┉┉┉┉┉┉┉┉┉┉┉┉┉┉┉┉┉┉┉ 10
5、兼职教师┉┉┉┉┉┉┉┉┉┉┉┉┉┉┉┉┉┉┉┉┉ 10
6、“双师”素质教师┉┉┉┉┉┉┉┉┉┉┉┉┉┉┉┉┉┉ 11
(五)教学条件┉┉┉┉┉┉┉┉┉┉┉┉┉┉┉┉┉┉┉┉┉┉┉ 12
1、基本条件┉┉┉┉┉┉┉┉┉┉┉┉┉┉┉┉┉┉┉┉┉┉13
2、教材情况┉┉┉┉┉┉┉┉┉┉┉┉┉┉┉┉┉┉┉┉┉ 13
3、教学方法┉┉┉┉┉┉┉┉┉┉┉┉┉┉┉┉┉┉┉┉┉ 13
(六)成效┉┉┉┉┉┉┉┉┉┉┉┉┉┉┉┉┉┉┉┉┉┉┉┉ 16
三、发展规划┉┉┉┉┉┉┉┉┉┉┉┉┉┉┉┉┉┉┉┉┉┉┉┉┉ 18
(一)建设内容┉┉┉┉┉┉┉┉┉┉┉┉┉┉┉┉┉┉┉┉┉┉┉ 18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9
2、师资队伍建设┉┉┉┉┉┉┉┉┉┉┉┉┉┉┉┉┉┉┉┉ 19
3、校企合作 工党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9
(二)建设措施 ┉┉┉┉┉┉┉┉┉┉┉┉┉┉┉┉┉┉┉┉┉┉20
1、完善管理机制┉┉┉┉┉┉┉┉┉┉┉┉┉┉┉┉┉┉┉┉20
2、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21
3、实习基地建设┉┉┉┉┉┉┉┉┉┉┉┉┉┉┉┉┉┉┉ 21
4、人才流动机制┉┉┉┉┉┉┉┉┉┉┉┉┉┉┉┉┉┉┉ 21
5、创新教学方式┉┉┉┉┉┉┉┉┉┉┉┉┉┉┉┉┉┉┉ 21
6、教学资源建设┉┉┉┉┉┉┉┉┉┉┉┉┉┉┉┉┉┉┉ 21
7、师资队伍建设┉┉┉┉┉┉┉┉┉┉┉┉┉┉┉┉┉┉┉ 22
··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系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原工业分析技术专业)开办于2007年4月。现有专业教师12人,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硕士学位7名,平均年龄46岁;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00%;设有校内分析检测实训基地1个,实训室34个,总面积234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00多万元,能完成本专业所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达到高等职业院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具备的基本实训教学条件要求。
在辽宁地矿职教集团与辽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职业教集团平台基础上,本专业与省内15家化工、环保类企业事单位,在专业建设、学生生产及顶岗实习、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2015年以来,毕业生总计253人,就业率达100%,在我省就业214人,占84.58%;通过对企业进行不定期走访、电话沟通、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企业满意度达97.86%以上,与同期工作的本科生比较,对我系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及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肯定。
二、专业自评
(一)、专业设置
在我省,由于前期企业转制、重组,企业生产规模缩减,加之经济下行的影响,造成分析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大量外流,给我省各行业安全生产和质量保证等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省的经济逐渐复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行业、新企业不断出现,对分析检测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我省提出的“数字辽宁、智慧辽宁”及建设“制造大省”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对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经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我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招生导向,以企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计划调整,共同开发教材,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我省各行业培养一批合格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使我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更契合社会需求。
(二)、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掌握样品前处理、分析化验、数据处理及化验室组织与管理、产品质量检验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化工、地质、制药、食品、环保、冶金等行业的分析、化验、质检等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专业培养特色
(1)“依托行业、校企合作”:依托地矿职教集团、生态职教集团,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长效机制。企业共享我院的教育、科研和培训资源;我院共享企业的设备、项目和技术资源。
(2)“学科融合、项目教学”:对接地矿、化工企业和环保行业的分析检验职业岗位,探索构建基于工学结合“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及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分析检验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与时俱进、资源丰富”:开发符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开发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任务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4)“重点培养、团队提升”:以培养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和内部培养等形式,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5)“校企研发、师资提升”以工学结合为突破口,积极参与企业科研课题开发,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6)“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选优秀的学生进行校企团队重点培养模式,提升学生整体技能,为社会培养一些高端的技能技术人才。
3、培养模式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提高了实践教学比例,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岗位相对接,实践教学采用校企共育模式,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实践教学。按照企业生产任务来制定学生实训计划,按照生产质量要求来评价学生完成效果。学生学制三年按照2+1形式,其中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顶岗实训。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课堂上除采用案例法、项目法、工作过程法及现代多媒体技术外,还实行“35+10”的模式,即35分钟讲授,10分钟为学生解答。实践教学分为课堂实训、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四个阶段进行学习,使学生所学能有所用,知行合一,在生产实训、顶岗实训过程中,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参与生产一线,工学结合,使学生逐步成为员工。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框图
4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①掌握本专业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③掌握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知识,与本专业有关技术规定的知识。
④掌握化学分析基本操作知识、检验方法及数据处理知识。
⑤掌握常用化学分析仪器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知识、数据处理的知识。
⑥掌握样品采集与处理的知识。
⑦掌握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及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
(2)能力结构
①具备正确选择和熟练使用常用的仪器工具进行采样、制样,并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的能力。
②具备根据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选择合适的产品分析方法的能力。
③具备掌握规范的化学分析的基本知识,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对产品进行分析、检测的能力。
④具备掌握常见现代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仪器的基本知识的能力。
⑤具备了解仪器的结构,具有一定水平的维护与维修一般仪器的知识的能力。
⑥具备掌握数据分析知识及出具分析报告的知识,能准确地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评价的能力。
⑦具备安全生产、化验室组织与管理的基本能力。
(3)素质结构
①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
②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意识,遵纪守法。
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和责任意识。
④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三)、课程体系
********8">1课程体系
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对应岗位能力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并涵盖有关实践性教学环节。
(1)公共基础课 按照培养目标由思政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信息技术等组成。
(2)专业基础课程 一般设置 5~7门。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分析化学等。
(3)专业核心课程 一般设置 4~6 门。包括: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岩矿分析等。
(4)专业拓展课程 一般包括水质分析、食品分析,药品分析等。
(5)实践课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四段式”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验、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主要进行生产岗位过程中的化学实验基础实训、分析化学实训、仪器分析实训、岩矿分析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食品和水分析实训,严格执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按照分析检验技术专业“能力本位,递进提升”的“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理论实践相交织、以实操为主”的设计思路构建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接的“四五五”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和集中性实践三个部分。
(1)、四门核心课程:《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分析仪器维护》,该四门课程为学生在校期间重点掌握的分析检验技能,对接工作岗位分别为化验员、质检员、采样工、制样工、化验室管理员、仪器销售及售后维护员。
(2)、五段“能力本位,递进提升”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一致性,仿真操作流程,由理论到实践、由基础到专业、由专业到综合、由学校到企业,构成 “基础实验、专业实训、集中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生产顶岗实训”的五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3)、五种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即为“样品前处理能力、化学分析能力、仪器分析能力、数据处理和编写分析报告、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生产一线分析检验人才岗位的需要。
分析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
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我系成立了由行业企业参与的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工作,对专业建设及实施全程监控,根据质量保障体系和人才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通过企业满意度调查,对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调整,确保培养目标适应企业需求,促进专业良性发展,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教师条件
为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学守建立健全师资队伍建设和激励机制,投入一定资金,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专业骨干教师4名,加强专业带头人在行业的影响力。
1、师德师风
为了进一步提高师德水平,我系从2021年5月开始开展师德教专题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工作规范(试行)》;制定《环生系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方案》,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使师德专题教育成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2、课程思政
举行教师课程思政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比赛,将课程思政作为评选优质课的标准之一,鼓励引导教师将课程思政元素引入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树德树人的目标。
3、专业带头人
根据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培养2名分析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带头人。
(1)每年至少参加1次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2)每年国内外学习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经验。
(3)主持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课程建设工作。
(4)主持或参与行业培训项目,推广行业新技术、新成果。
(5)每年到分析检验相关行业一线锻炼不少于20天。
(6)主持省级或以上教科研课题,每年发表2篇省级以上学术论文。
4、骨干教师
根据学院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确定4人为院内骨干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到外地进行交流学习,参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参加教育教学培训,参与分析检验生产服务,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
(1)每年到分析检验相关行业一线锻炼不少于30天。
(2)参加省级或省级以上学术会议。
(3)每年参加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举办的教育教学培训1次。
(4)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5)主持或参与科研教研项目,每年在省级或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1篇学术论文。
5、兼职教师队伍
根据兼职教师聘任标准,2019年,从丹东化学试剂厂、华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等企业聘请具有一线工作经历的专家和技术骨干6人,作为兼职教师,将其档案编入兼职教师资源库。
根据教学需要,每年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聘请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担任教学实训及学生顶岗实训指导工作。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25%以上。
6“双师”素质教师
根据《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规定,每学期选派1-2名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和社会服务,确保专任教师每人每年在企业工作30天以上,学习企业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术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1)选派专业教师到国家或辽宁省“双师”素质培训基地接受培训。
(2)到企业参与生产工作20天以上。
(3)教师参加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4)部分教师获得”1+X”污水处理培训证书。
表1分析检验技术专业专任教师一览表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最终学位 | 是否有企业实践经历 | 是否为双师型教师 | 是否为专业带头人 |
万连印 | 男 | 1971/10 | 副教授 | 环生系主任 | 学士 | 否 | 是 | 否 |
林晓萍 | 女 | 1979/02 | 讲师 | 环生系副主任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孙巍 | 男 | 1983/09 | 讲师 | 系党总支副书记 | 硕士 | 是 | 是 | 是 |
孟繁生 | 男 | 1961/11 | 教授 | 化工教研室主任 | 学士 | 是 | 是 | 是 |
吴北辰 | 男 | 1963/10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否 |
白茹 | 女 | 1967/09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否 |
王士贺 | 男 | 1967/08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是 |
张浏彦 | 女 | 1984/08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孙丽军 | 男 | 1979/10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姜欣欣 | 男 | 1981/3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于文萃 | 女 | 1981/12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杨迪 | 女 | 1982/08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表2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外聘教师一览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手机) |
1 | 郭强 | 男 | 1967/01 | 市场部主任 | 丹东化学制剂厂 | |
2 | 李有林 | 女 | 1992/09 | 办公室主任 | 丹东华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 |
3 | 蔡大安 | 男 | 1969/11 | 工程师 | 丹东安邦涂料有公司 | |
4 | 郝英华 | 男 | 1964/09 | 高级工程师 | 丹东安邦涂料有公司 | |
5 | 许辉 | 女 | 1969/12 | 主任 | 丹东市化学制剂厂 | |
6 | 曲雪东 | 男 | 198502 | 业务部部长 | 丹东华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
表3“双师”教学团队资金投入
序号 | 内 容 | 资金投入(万元) | |||
2018年 | 2019年 | 2020年 | 合计 | ||
1 | 课程思政 | 0.5 | 0.5 | 1 | 2 |
2 | 带头人培养 | 2 | 2 | 2 | 6 |
3 | 骨干教师培养 | 2 | 2 | 2 | 6 |
4 |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 1 | 1 | 1 | 3 |
5 | “双师”素质培养 | 1 | 1 | 1 | 3 |
合 计 | 6.5 | 6.5 | 7 | 20 |
(五)、教学条件
1、基本条件
专业教室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 WiFi 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 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 通无阻。
校内建有化学实验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设备拆装、仿真实训、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34个实训室、价值达800余万元的实验、实习设备,实训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所有班级的正常的理论、实验教学需要。
另外在省内化工、地质、环境监测、制药等企业,如丹东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丹东市精益理化测试有限公司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8个、2个教师工作站,用于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
2、教材情况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据,也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在学院在专家建设委员会、教务处和图书馆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择教材的标准,注重教材内容的合理性,同时把最前沿的知识涵盖到教学中,选择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同时通过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与企业共同编订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符合实际要求的教材,达到了与企业顺利接轨的效果。
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对传统教材中关于过于复杂的理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教学理论内容做适当删减,增加实践学时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把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教务管理平台、学习通、网络课程微信,二维码扫描动画等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根据1+X证书制度试点的进展,将证书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实现书证融通。
3、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根据学院的教学要求,采用35+10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中应用35分钟教学和10分钟讨论+答疑的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这样通过引导、教学、答疑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老师进行讲解,并利用课堂进行答疑。同时把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学习通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2)、实践教学。分析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四段式”模式,主要包括课堂实验、综合实训、生产实训、顶岗实训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借助校内的8个实训室、校外主要6个实训基地等开展完成;主要进行生产岗位过程中的化学实验基础实训、分析化学实训、仪器分析实训、岩矿分析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食品和水分析实训等。
(3)、质量保障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系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共同组成的教学质量领导体系,对专业教学质量负责;建立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和合作企业专家参与的五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完成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实施到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的“教与学”的每个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质量,以及质量问题的处理等全过程管控。
教学质量评价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包括了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评价;师资队伍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能力与效果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学生评教,学生评学制度,以及教学信息收集管理办法和教学事故纠错处理办法等。
① 内部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改进
学院学术委员会定期组织的专业建设考核;学院教学督导处、系部有二级督导小组,根据已有的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评价体系及相关支持性文件进行质量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主要包括:教学质量互评,开展教师间、学生间、师生间互评的方式,进一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活动质量监控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包括常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活动——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会、示范观摩、选优评奖等活动:对学生学习成绩,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进行考评成绩统计分析。
②自我诊断与改正
每项工作质量、学期教学质量、年度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自我诊断评价体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通过后续的质量评价工作跟踪,提出新的目标和标准,从而形成良性上升并不断提高学质量目标,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③、毕业生跟踪反馈
设立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通过了解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以及工作适应程度和、岗前培训通过率等情况,了解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及时调整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工作。
( 2) 外部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外部质量评价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开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参加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以及企业专家对专业建设考察及评价。
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检查意见反馈、校企见面会、顶岗实习教学、合作企业回访、分析第三方鉴定考试成绩等方式,掌握教学质量不足之处,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的等各方面加以改进。
(3).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企业的方式,选择毕业生所在企业的人数较多的、有代表性企业开展问卷调查和走访,与企业专家座谈,企业专家给教学方面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意见后,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企业专家提出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使得所开课程与企业一线岗位需求对接,课程之间关系密切,过程化教学更加科学,达到校企深度融合,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六)、成效
近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我省的经济逐渐复苏,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新行业、新企业不断出现,对分析检测专业人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随着我省提出的“数字辽宁、智慧辽宁”及建设“制造大省”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我省对分析检测及质量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需求,经过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我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招生导向,以企业所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计划调整,共同开发教材,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我省各行业培养一批合格的分析检测技术人员,使我校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更契合社会需求。2015年以来,毕业生总计253人,就业率达100%,在我省就业214人,占84.58%,升学12人,占4.74%,为辽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通过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企业对我院分析检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满意度达97.86%以上,与同期工作的本科生比较,对我系分析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及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肯定。
我院分析检验技术专业结合专业特色,致力于为辽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先后与丹东化学试剂厂、大连华信理化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东北煤田地质局沈阳测试研究中心等15家省内化工、环保、检测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及技术服务工作。2018年为丹东精益理化测试有限责任公司培训新技术 28人次;2019年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沈阳公司下属企业赤峰大井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富邦铜业责任有限公司培训化验员37人;2020年至2021年为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培训地质实验测试人员18人;2020年疫情期间,为丹东市中、小、微企业在线培训分析检验专业技术人员72人;2015年8月,我系与丹东市化学试剂厂联合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同时获得丹东市科学技术局、丹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丹东市财政局三家共同认定。研发中心成立以后,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孟繁生教授获得了《硫酸氧钛制备方法》、《高纯硼酸制备方法》、《偏钛酸纯化方法》三项实用型发明专利,其中《偏钛酸纯化方法》,为校企联合申报的专利,获2016年度丹东市发明专利奖,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我系教师白茹、王士贺,万连印等多名教师,被丹东市科学技术局、丹东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沈阳市教育局等单位聘为丹东市科学技术评审专家、地质石化专家团队专家、沈阳职业学院技能大赛中工业分析与检验赛项专家评委,其中白茹老师于2019年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聘为省级资质认定评审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化工、环保行业资质验收;教师万连印、王士贺被丹东市科学技术局聘为丹东市科学技术评审专家;林晓萍、孙丽军老师指导的学生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多次获一、二等奖。多年来,本专业教师完还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教、科研课题8项,编写教材5部,获教育教学省、市级荣誉成果40余项。
三、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指示精神,以服务辽宁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为主线,以提升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水平和培训能力为重点,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促进职业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全力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一)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以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分析检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根本,依托行业企业、职教集团,由企业、学校、毕业生、在校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
(1)培养专业带头人
(2)培养专业骨干教师
(3)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4)大师工作室建设
(5)教师工作站建设
(6)技能型师资建设
(7)创新团队建设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1)校内“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制度建设
为保证校内实训基地规范运作,与合作企业签定共建基地协议,为实训室开放模式运作和为社会培训及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造条件。继续创建校内实训室,让学生提前了解生产模式,使学生在真正的生产中实现技能提升,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2)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基地制度建设
计划5年内再继续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5个以上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共同完善校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核标准,提高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质量,让学生在校外基地学习企业文化,全面提升专业实践技术技能。
(3)实训基地建设
增加或更新实训设备,使设备在种类和数量上能满足学生实训需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实训中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提高实训效率。
① .分析检验仿真实训室:升级计算机,保证上课学生每人1台配置高的电脑,配备投影仪、触屏等教学设备,教学资源库。
② .“1+X”证书培训中心:购置配套的“1+X证书”培训设备,保证学生的培训需求、考试需求,能够保证服务社会能力。
③ .可见分光光度实训室:更新20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确保实训效果。
④.校外企业实训基地开发:再开发5家分析检验行业的顶岗实习单位,使学生实习期间能力多样化。
(二)建设措施
1.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形成企业与院校联合办学的长效机制。继续开发高质量的订单、定制、定向企业,订单就业率占比专业学生总数50%以上。
2.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
依托区域行业和企业,构建 “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础实验能力→专业分析检验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的能力培养主线,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为分析检验类行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实训基地建设
开发校中厂、厂中校,建立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基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引入企业运行机制。每年新开发订单、定制、定向企业2家及以上,与企业实现“订单、定制、定向”培养,为学生工学结合直接上岗就业搭建平台。
4.人才流动机制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激励制度,每年派1名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半年,聘请企业技术精英为本专业授课。
5.创新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校企产教融合培养;校校合作培养;跨专业培养;创新技能培养;教育培训联盟培养;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等来建立健全课堂教学、网络学习、产教融合、指导帮扶、创新引领、培训联盟、企业实战、创新平台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方式。
6.教学资源建设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库,以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对接的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以项目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和信息化“共享资源库”。
7.师资队伍建设
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与培养计划”等计划,打造德技兼备、育训皆能的工匠之师,提高专业教师对接产业发展的能力,用高水平的“双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