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金寨县“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是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相关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为有效推进健康金寨建设,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根据《金寨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制定本发展规划。

第一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群众就医环境进一步优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机构编制床位3360张,实有床位数2526张,每千人住院床位数达4.81张;全县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2295人。其中,公办医疗卫生机构人员1589名,社会办医疗机构人员22名,乡村医生636名。平均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63人,医护比1:0.62,较2015年分别增长58.6%、42%。全县健康促进水平明显提升,达17.82%。同时,积极开展卫生健康创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复审,成功创建省级健康促进县和慢性病防治示范区以及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

(一)群众就医环境着力改善。“十三五”期间,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4560万元,县财政投入7.2亿元实施县人民医院新区建设,投入2.3亿元实施县中医医院综合楼建设,投入4.6亿元实施乡村卫生脱贫攻坚项目。共计新增医疗建筑面积25.22万平方米,改造0.42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条件。其中:金寨县人民医院(新区)建设项目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进行建设,用地面积153.88亩,医疗用房面积10.56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金寨县中医医院综合大楼项目已于2016年完成并投入使用,医疗用房面积5.3万平方米;乡村卫生脱贫攻坚项目强力推进,燕子河、天堂寨和古碑镇3所中心卫生院实现整体搬迁,汤家汇镇、斑竹园镇、白塔畈镇、青山镇、沙河乡、双河镇等6个卫生院完成改扩建,新增(改扩)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新建175所、维修46所村卫生室(站)。同时,按需配齐乡、村医疗检查设备,群众就医环境明显改善。

(二)全民健康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十三五”期间,抓签约推体检,创新慢性病人管理服务方式,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切实增强。2016年,全县启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签约居民提供长期、连续、稳定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 2017年,县政府投入1.25亿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全民免费健康体检,实现城乡居民生命全周期免费健康体检全覆盖;建立全县城乡居民慢性病管理系统,将4.2万城乡居民慢性病患者纳入系统管理;全面提升十四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重点领域、重点疾病、重点人群疾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及全面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截至2020年6月底,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04%,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2.69%,(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4.73%,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2.96%,儿童预防接种率和健康管理率均达90%以上,健康教育实现全覆盖。

(三)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以加强。“十三五”期间,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破解政策壁垒,建立边远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岗位激励制度,多途径拓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选人用人渠道;为全县644名在岗村医参照在职村干部标准购买养老保险,并每人每月发放500-1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工资,解决村医后顾之忧;依托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委托省内有临床医学、中医学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培养服务基层的乡村医生,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切实筑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四)健康脱贫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应签尽签”目标;实施“351”、“180”政策,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结算机制,健全完善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政府兜底相互衔接的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和大病救治双重保障目标;全面开展贫困人口健康促进工作,有效控制和减少了贫困人口多发病、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加大重大疾病、地方病防控力度,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登记、救治救助和服务管理。2020年,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五)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纵深推进。出台《金寨县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工作实施方案》,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有效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逐步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促进县乡两级联动发展。根据县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和群众健康需求,分别由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牵头组建两个“医共体”,以创新运行机制为核心,整合医共体内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逐步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同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计中心积极向上建立对口帮扶和技术合作机制,着力提高县级公立医院的专业技能和医疗服务水平。

(六)妇幼健康工作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县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为100%,住院分娩率为100%;户籍孕产妇死亡率14.5/10万、户籍婴儿死亡率3.02 ‰、户籍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2‰;辖区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92%、辖区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90.06%;避孕药具应用率达98%,避孕药具有效率98%,随访率100%,知情满意率达98%;辖区婚检率95.61%,目标人群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92.67%;辖区产前筛查率62%、辖区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100%,辖区新生儿听力筛查率100%;适龄儿童贫血发生率、低体重发生率、生长迟缓发生率、消瘦发生率下降明显;“两癌”筛查、产前筛查、孕期保健、母婴阻断等工作深入开展。同时,成功创建“省妇幼健康优质服务县”,县妇计中心成功创建县级产筛中心。

(七)卫生监督执法工作规范实施。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信用激励和约束手段,推进跨部门、跨领域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落实。建立健全医疗机构记分管理制度,“黑名单”管理制度,对违法单位及个人进行网上公示制度,加强部门联合对违法单位及个人采取联合惩戒。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发挥公众对医疗服务的社会监督作用,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全县医疗服务秩序明显好转。同时,强化职业病防治行政监管,防治体系逐步健全,监督执法不断加强,职业病防治宣传更加普及,防治意识不断提高,源头治理和专项整治力度持续加大,用人单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逐渐减少。“十三五”期间,全县未发生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

(八)卫生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按照国家的4631-2的总体规划,实施了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建设了了“一个平台、两个体系、三个数据库、四个中心”。一个平台即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两个体系即标准规范、安全体系,三个数据库即全员人口库、电子病历库、电子健康档案库,四个中心即影像、心电、检验、病理中心。推进基层云HIS、居民健康卡以及六大业务应用。在建设基本框架的基础上,注重引进人工智能新技术,2018年,实施智医助理项目,实现了人工智能影像辅助诊断、疾病辅助诊断、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等功能。初步实现全县居民的健康管理与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和区域内的业务监管与辅助决策协同,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期间,虽然全县医疗资源总量实现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质量、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城乡居民对卫生与健康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与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还很薄弱。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数还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农村地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仍然短缺,乡镇卫生院在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才结构等方面都明显滞后,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二)县级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依然不足。高等级的综合性、专科性优质医疗服务机构和高质量人才短缺,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衡;县级医疗服务机构在优质专科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示范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优质医疗资源对农村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不强。

(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全县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短缺、乡村公共卫生队伍服务质量不高,重大传染病监测发现和救治、实验室检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四)人口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都将给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未富先老”、高龄、空巢、老龄、失能等因素叠加引发的医疗保健和护理照护不足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扎实推进,长三角地区卫生资源的交流将持续加强,公共卫生应急平台将逐步完善,长三角地区的医疗卫生技术将得到快速提升,我县也将迎来“十四五”期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

第二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健康行动和深化医改各项任务,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

(一)依托三省交界、九县(区、市)毗邻及沪蓉高速、合武高铁贯穿全境的区位交通优势,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特色科室,大力发展县一级及区域中心医疗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全县医疗服务资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机遇,以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为动力,探索建立新型县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引进一批高素质专科人才,健全完善卫生健康人才县管乡用机制,着力解决乡村卫生健康人才不足问题。

(三)依托国家及省市的政策支持,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机遇期,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增强疾病监测和早期预警能力,提升重大传染疾病的预防救治能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四)依据省委省政府大别山中药产业集聚发展为基础,建设省级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依托县政府全域旅游的现代发展理念优势及青山绿水的环境优势,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推进医养结合示范建设,着力打造“大别山健康养老后花园”及“大别山健康休闲养生福地”。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原则。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升医疗技术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注重人民群众享有服务的感受和实效。

(二)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统筹推进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协调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全民健康覆盖,促进社会公平。

(三)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创新原则。突出资源配置优化和分级诊疗,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与信息化建设,注重影响健康的重大因素,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慢病防控,深入推进公共卫生机构及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

(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构建多元化办医格局。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促进公平公正。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显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展格局更加广泛,人民群众自我健康管理意识进一步增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全面开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成。新时代卫生健康科技与信息化等技术充分利用,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与服务模式有较大转变。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国民健康素养显著提升,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完善全县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性、领域性资源差异明显缩小,发展空间布局得到优化,主要卫生资源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健康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加强县级医疗机构重点学科建设、突出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完善“智慧医疗”建设,深入推进“医防融合”,巩固健康促进县和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提高全县健康服务水平。

健康服务模式有效转变。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初步建立一支扎根基层具有一定服务能力的全科医生队伍。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初步形成。

家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数量显著增加,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得到基本满足。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较为完善,家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

专栏1 “十四五”时期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7.3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14.5

≤14.5

预期性

婴儿死亡率(‰)

3.05

≤5.2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4.2

≤6.6

预期性

疾病防控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0

>25

预期性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90

预期性

肺结核发病率(/10万)

52

≤50

预期性

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

14%

≤15

预期性

妇幼健康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85

预期性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85

预期性

产前筛查率(%)

——

>80

预期性

医疗服务

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天)

——

<8

预期性

院内感染发生率(%)

——

<5

预期性

30天再住院率(%)

——

<2.4

预期性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

——

<12

预期性

中医医院中医诊疗人次占医院诊疗人次比重(%)

——

30%

预期性

人口与计划生育

总人口(万人)

70

保持稳定

预期性

总和生育率

1.5

保持稳定

预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3.12

保持稳定

预期性

服务体系

县级疾控机构从业人员每万人达到

0.5

1

预期性

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占比

11.8

20

预期性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

4.81

5.3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

0.48

0.5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15

2.3

预期性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44

0.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63

2.16

预期性

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人)

1.2

2

预期性

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25

3.64

预期性

第三章 重点工作与任务

第一节 提升卫生健康发展能力

(一)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深化医改相关工作,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医药带量采购,积极落实药品流通领域“两票制”,落实国家药物政策,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推动卫生健康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优化医疗资源布局,着力优化结构、增强动力、补齐短板、提高效率,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健康发展。以“两个龙头”带动“七个中心”,推动形成点状分布、线型布局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体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布局,打造优势医疗服务圈,辐射、影响“三省六县两区一市”。(东面辐射六安裕安区、霍山县,北面辐射叶集试验区、霍邱县和河南省固始县,西部辐射湖北省麻城市、河南商城县,南面辐射湖北省英山县、罗田县),解决邻近周边群众就医问题,充分发挥区域医疗服务综合体的核心作用。

打造“两个龙头”:建设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为中心的两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以分级诊疗为核心,以医疗技术为支撑,以利益共享为纽带,以支付方式为杠杆,整合县域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卫生资源,实行区域集团化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县乡两级联动发展,整体提高县域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90%的病人不出县。

建设“七个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白塔畈镇中心卫生院、青山镇中心卫生院、斑竹园镇中心卫生院、古碑镇中心卫生院、双河镇中心卫生院、南溪镇中心卫生院、燕子河镇中心卫生院7个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辖区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和任务;逐步完善内、外、妇、儿、康复和中医等一级诊疗科目,开展和扩大相应住院服务和一、二类手术;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合理调配乡村服务资源;做好乡村一体化管理。其他乡镇卫生院,以满足当地常见病、多发病诊治需要为标准,以强化急救、全科医疗、康复、中医药及医养结合等服务为重点,实现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筑好网底:以建设规范化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目标,承担起居民的一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三)创新卫生健康综合监管加强卫生健康法治建设,落实国家卫生标准,促进强制性卫生标准的实施。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完善《金寨县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开展重要卫生健康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配合单位:县司法局)大力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加强卫生监督队伍建设,充实执法队伍,配齐配强执法力量。及时更新执法装备,执法车辆、执法全程记录设备配备齐全。进一步加强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制度,大力开展专项整治、重点监督检查和经常性督导检查,严厉打击违法行为,提高监督执法效果。(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县财政局、编办) 创新卫生健康监管机制。完善常态化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手段和模式,构建县卫健委卫生监督为主体,乡镇卫生监督协管为补充,乡镇综合执法为基础的立体监督网络。探索建立饮用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在线监测措施。落实行业诚信体系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医药卫生行业“黑名单”制度,促进社会共治。

专栏2重点监督抽检计划

重点领域监督抽检:开展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放射诊疗机构、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消毒产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传染病防治、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抽检,对卫生健康重要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第二节 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和配置全县医疗卫生资源,将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院的公共卫生职能有机整合,建设金寨县公共卫生综合实验楼。加快县级医院发热门诊、感染病区建设。在乡镇卫生院建设具备隔离条件的发热诊室、留观病房、预检分诊和肠道门诊。

2、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网络。建立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在县教育、城管、市管等部门设立公共卫生专员,负责本部门和管理对象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在乡镇政府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卫健专干;在村(社区)委会设立公共卫生委员会,将原村计生专干转岗为公共卫生委员,落实网格化管理职责。建立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站)为网底三级公共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网。

3、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贯彻中央编办发(2014)2号和皖编办(2020)9号文件精神,落实县级疾控机构编制,解决人员紧缺现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中心确保20%人员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村级从事公共卫生人员比例不低于50%。全县以7个区域医疗中心为基础组建流调小分队,按照“平战结合”原则,随时启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

4、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加强乡镇预检分诊、肠道门诊、县级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发挥基层传染病监测哨点作用,提高全县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县120指挥中心建设,提高院前急救水平。科学规划设置学校医务室,增强学校传染病发现和预警能力。加快县疾控中心、县级综合医院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检验检测需要。

5、加强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建设。突出疾控机构改革,持续加大公共卫生财政投入,实行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按照“资源共享、平战结合、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储备应急物资。

(二)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水平。到2025年,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占当地床位总数比例达到25%以上,每千常住人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不少于1.5张,重点加强护理、康复病床设置。古碑镇、双河镇、白塔畈镇中心卫生院将继续巩固提升二级医院创建成效,燕子河镇中心卫生院、南溪镇中心卫生院、青山镇中心卫生院、斑竹园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二级医院;对吴家店、南溪镇、桃岭乡、麻埠镇、长岭乡卫生院选址新建;7个区域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全面提升,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推荐标准”,其他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基本标准”。加快推进社区卫生事业发展。在现有梅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梅山镇卫生院的基础上,创建并达到社区医院标准;梅山镇每个社区要建设一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根据农村交通和城镇化发展情况,合理规划设置村卫生室(站),在保证群众就医前提下,适当减少村卫生站设置,对保留村卫生站予以维修加固或重建;单位内部的医务室和门诊部根据需求设置,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由市场调节,依法依规监管,举办中医诊所优先。

(三)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贯彻落实“以保健为中心,以保健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县妇幼保健院新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稳固开展妇产和儿科临床医疗服务业务,拓展围产期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系列业务;构建覆盖城乡,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革除贫困代际传输;持续实施母婴安全行动,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能力建设;结合城区医疗资源分配整合,逐步改善妇幼健康服务条件,合理规划设置服务场所,进一步提升县级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服务能力,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县”。

专栏3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发展计划

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在全县打造2个县乡村一体化的紧密型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县、乡、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两所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7个区域医疗中心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加强普通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对吴家店、南溪镇、桃岭乡、麻埠镇、长岭乡卫生院选址新建,力争实现90%的病人不出县的目标。(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

妇幼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新建“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能力建设,合理规划设置服务场所,着力打造全县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示范县”。(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初步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应急综合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等)

(四)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健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国家、省、市平台有效贯通,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建设卫生应急网络平台、120视频指挥中心及卫生信息专网。统筹推进基础资源信息、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四大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健康医疗基础数据和公共信息资源的集聚整合、共享开放。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一卡通用。重点发展医共体统管人财物统一平台建设,智慧远程诊疗、远程心电监护、远程影像、远程病理诊断、远程检验等支持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乡、村医疗机构。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健康服务新模式新手段,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发展智慧健康医疗和便民惠民服务。

专栏4 全民健康信息化统筹发展计划

健全全民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成统一权威、互联互通的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国家、省、市平台有效贯通,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积极建设卫生应急网络平台、120指挥中心及卫生信息专网。

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健康服务新模式新手段,探索智慧医院建设,发展智慧健康医疗和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发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应用,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便民服务。

第三积极推进健康建设

(一)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推进健康金寨行动。认真贯彻《健康安徽行动实施方案》、《健康六安行动实施方案》,出台《健康金寨行动实施方案》,实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从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三个方面推进健康金寨行动,稳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有效遏制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有效防控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高血压、糖尿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健全健康教育体系。继续推进健康促进县创建。以县疾控中心为基础,建成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成乡镇、村(社区)、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等健康教育骨干队伍;加强健康教育阵地建设,持续开展健康教育进乡村、进家庭、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行动,提供覆盖城乡所有居民的健康教育服务。倡导健康生活理念。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培养建立县、乡健康指导员队伍,指导开展“一家一个健康明白人”培训,引导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到2025年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二)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两卡制”建设,实现“服务有记录、取酬有依据”。到2025年,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者、Ⅱ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均达到国家要求水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所有需求人群。积极稳妥推进电子健康档案依法依规向个人开放。

(三)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健康与心理关怀,为辖区内自愿签约的高龄、重病、失能失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等上门服务。完善老年医疗资源布局,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建立健全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为核心,相关教学机构为支撑的老年医疗服务网络。

(四)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认真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经验,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乡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解决好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完善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加强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卫生城镇和健康村镇创建工作,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培育良好的饮食卫生时尚,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创新发展,将其融入基层治理工作,使爱国卫生运动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紧密结合、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专栏5全民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人员力量,改善工作条件,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推进“12320”卫生热线建设。大力培养县乡健康指导员,加强基层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力量。

健康素养促进行动:继续开展健康中国行活动,重点围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烟限酒、心理健康、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等主题,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在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获取等方面的素养。开展中医中药适宜技术推广、使用以及中医药健身养老保健技法的普及。。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素养促进活动。巩固完善健康促进县、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建设。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的健康素养和烟草流行监测系统。

健康科普专项行动:加强健康科普平台建设,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利用课堂、宣讲、宣传画册等普及健康知识,办好养生保健类节目和栏目,充分利用互联网、智医助理、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科普人才,建设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医务人员掌握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并在诊疗过程中主动提供健康指导。

控烟专项行动: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引领作用。强化公共场所控烟主体责任和监督执法,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控烟力度,逐步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公益宣传活动,开发膳食和身体活动技术指南,实施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专项行动。开展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系列活动、重点人群心理关爱行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助行动。

国民营养行动计划:开展营养、食品安全知识科普宣传,实施乡村营养干预行动、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行动、临床营养行动、平衡膳食与全民健身行动,开展营养和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估。

全民健身倡导行动:完善金寨健身步道设施建设,开展县乡村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建设,实施健康金寨体育惠民工程行动计划、全民健身计划、运动促进健康专项行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继续举办全国健身走大会、自行车比赛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会,推进国民体质测试、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健康监督协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服务。

健康老龄化行动: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心理健康与心理关怀,继续实施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

妇幼健康提升工程: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及婚前医学检查、产前筛查等项目;实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开展再生育技术服务。

健康县城和健康村镇:开展健康县城与健康村镇综合试点,实施农村改厕、病媒生物监测,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示范村建设。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城乡饮用水卫生监测、病媒生物监测、肿瘤死因监测、青少年视力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等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

第四节 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

(一)大力推进医防融合。紧紧围绕“健康金寨”建设的总体目标,树立全方位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理念,将公共卫生工作列为医共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县域医共体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机制,探索县域医共体下公共卫生工作管理新模式,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公共卫生”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全县电子健康档案、门诊住院HIS系统、健康体检中心等数据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信息共享。

(二)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完善“防、治、管”一体化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实施重点癌症监测和早诊早治,提高5年生存率。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和血糖,覆盖面达到100%。健全死因监测、肿瘤登记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制度,利用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全面开展血压血糖升高、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肺功能不全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三)加强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深入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依法依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报告和处置。加强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推进消除母婴传播的进程,将艾滋病疫情持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加大肺结核患者发现力度,强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加强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做好患者健康管理服务。有效应对霍乱、新冠肺炎、流感、手足口病、麻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阻断为主的狂犬病、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综合治理策略。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积极防范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

(四)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夯实适龄儿童常规免疫,做好补充免疫和查漏补种。严格规范第二类疫苗集中采购机制,健全冷链运输、温度监控、疫苗全程追溯系统使用和管理,严禁销售非法渠道疫苗。持续做好预防接种民生工程,巩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成果。继续做好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工作,维持无脊灰状态。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监测。做好流动儿童、边远山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有效控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疾病。

(五)做好重点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控。巩固消除疟疾成果,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维持重点寄生虫病低度感染地区水平。定期开展蚊媒监测、碘缺乏病监测、重点寄生虫病感染情况监测,为全县地方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继续做好碘缺乏病国家监测点工作,为国家调整碘营养水平提供数据参考。

(六)强化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大力开展精神卫生健康教育,普及精神卫生核心知识,全面推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服务管理和救治救助。积极开展心理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公众心理健康素养。到2025年,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各项管理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七)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直报的监测网络,积极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据科学技术用于支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监测、溯源、防控、救治以及资源调配。建设一支常态化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暴发溯源技术水平;健全疾病控制、临床治疗有效协同机制,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机制,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和调度体系,确保应急物资保障有序有力。到2025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到100%,突发急性传染病现场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

专栏6重大疾病综合防治计划

慢性病综合防控:巩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及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脑卒中、心血管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重点人群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重大传染病防控:开展艾滋病、结核病、新冠肺炎等防控,实施流感和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开展手足口病、麻风病等传染病的监测及早期干预,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精神疾病防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治疗,推广心理健康服务。(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开展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及麻疹、乙肝等疫苗可预防重点传染病监测。(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重点寄生虫病及地方病防控:开展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重点地方病(碘缺乏病)防控与定期监测。(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职业病防治:加强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建设,提升职业中毒应急救治能力,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防护监测。(牵头责任单位:县卫健委)

第五节 推进中医药工作传承发展

(一)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期间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成果,健全以县中医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社会办中医为补充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的建设指导,坚持定期向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培训、下乡帮扶带教等活动,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促进社会办中医加快发展,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妇科、儿科、骨伤、肛肠等非营利性中医专科医院,放宽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准入条件。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大力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传染病能力。加强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提高中医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治疗水平。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公立医院改革和全国中医药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契机,全面提升医院服务能力。五年内力争将县中医医院建设成为中医特色优势明显,医疗、教学、科研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服务中心,逐步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标准。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医特色建设、专科专病建设、技术创新、经营理念、医院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中医特色更加突出,医院综合实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便捷高效、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医院,为人民群众提供完善有效、质量优良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实施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中医领军人才。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到2025年中医诊疗量占诊疗总量的比例力争达到35%。

(三)加强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加强临床科室建设与重点专科(专病)建设,积极推动县中医医院康复科、肛肠科、骨伤科积极创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打造成为全市的名牌科室;眼科、肿瘤科、妇产科、皮肤科积极引进高级人才,添置设备,寻求上级医院的技术支持,借鉴其它中医院的成功运营模式,努力创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支持中医医疗机构根据安全有效的传统名方和名老中医的经验方自制膏、丹、丸、散等院内制剂,加强名医堂、名中医工作室和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传统优势,加大“冬病夏治”和“冬令进补”等中医药优势项目的宣传力度,积极拓展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服务。

(四)推进中西医协调发展。健全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互为补充、惠及大众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寻找防治疾病的创新路径和手段,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加强中西医临床协作,提高重大疑难病、急危重症临床疗效。建设县中医医院卒中中心、肿瘤诊疗中心、治未病中心、健康医学中心,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鼓励西医师全面、系统学习中医。中医类别医师可根据临床需要使用与专业相关的现代医药方法和技术,参加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特殊准入医疗技术培训。支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基层西医和中医两种手段综合服务能力,到2025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具备6类及以上中医药服务能力,所有村卫生室具备4类以上中医药服务能力。

(五)推动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推动中医医院与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开展合作。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促进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支持养老机构与中医医疗机构合作。

(六)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广普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法,提高群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县中医医院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培训和指导能力的中医养生保健师资队伍。

专栏7中医药传承与创新计划

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县中医医院建设为三级中医医院,编制床位数达800张,每年引进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1-2项;建成中医脾胃科、内分泌科等4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建成中医骨伤科、脑病科等2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提升县中医医院重大传染病防空能力,建设规范化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病区;建成1-2个长三角和省名老中医工作室;积极研发特色中药制剂及传统中医经验方,建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医优势病种、中药制剂中心和一个较大规模的智能化中药煎药中心。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中医馆要选准至少一个优势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培育建立40-50个村级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强的“杏林诊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广,鼓励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短期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完善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提高中医院名医堂服务能力,提供规范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道地药材药食两用工程:发挥西山药库道地中药材优势,加快道地药材药食两用产品的研发,积极争取政策发展天麻、灵芝、石斛、西洋参等道地药材药食两用的市场许可准入, 发挥更大效益。

第六节 强化职业卫生监管

到2025年,建立健全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职业卫生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救治救助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职业病源头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落实,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有效改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有序开展,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县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不出现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慢性职业性化学中毒、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5%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95%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5%以上,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100%。加大职业病患者的生活保障力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分工协作的职业病监管工作机制。健全监管组织机构,提高职业病防控能力。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职业病防控工作领导组。县卫健委设立职业卫生科,落实2名工作人员;县疾控中心设立职业病防治科,落实不少于2名专业技术人员;卫生监督所设立职业卫生监督科,落实2名专职执法人员和1-2名兼职执法人员。实行职业卫生诚信管理“黑名单”制度。推行职业卫生委托代管模式,实现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社会化、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县内有资质的职业健康体检中心不低于2家。县疾控中心相关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监测及检测设备齐全,能够独立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检测工作,基本满足县内职业卫生工作需要。继续实施职业病防治民生工程,逐年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发挥民生工程示范带动效应。

第七节 提升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水平

(一)统筹适度生育政策。实施好三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施计划生育协会改革,积极发挥计生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群众负责任、有计划、按政策生育。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完善出生人口信息管理,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

(二)建立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增强社区幼儿照料、托老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等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家庭发展服务中心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幼机构,鼓励和推广社区或邻里开展幼儿照顾的志愿服务;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力度,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继续实行现行各项奖励扶助政策,加强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和关爱。

(三) 规范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将需要独立占地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和场地建设布局纳入相关规划,新建、扩建、改建一批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设施。充分考虑外来创业、拆迁安置及双职工家庭婴幼儿的照护服务需求,在城区合理规划建设4-6所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专栏8 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能力提升计划

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对农村只有1个子女或2个女孩的计划生育家庭,父母年满60周岁以后,由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标准的奖励扶助金。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对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或伤病残(三级以上)后的夫妻,自女方年满49周岁以后,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标准的扶助金。为三级以上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员发放一定标准的特别扶助金。

生育服务制度改革项目: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加强出生人口监测预测,提高网上预约办理计划生育证件服务水平。

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保障:落实国家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按规定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儿童保健服务。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建立完善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

规范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在城区合理规划建设4-6所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

第四章 “十四五”卫生健康重大工程

第一节 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县级及区域中心医疗服务质量,着力提高全县医疗服务资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十四五”末,通过实现大病不出县目标,将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通过提升县域医疗服务综合体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服务群体,基本实现全县医保资金安全运行。

(一)着力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保留县人民医院老院区部分功能,启用县人民医院新区,继续巩固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创成三级综合医院,床位数达1000张以上。购置直线加速器,全面提升肿瘤类疾病的救治能力,建成县域肿瘤防治中心、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青少年视力防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重点发展1-2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市级重点学科,15个县级重点学科,医疗技术能力达三级综合医院水平。建成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将县人民医院打造成为皖西发展地带的综合性区域医疗中心;县中医医院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契机,创建三级中医医院,强化中西协作,突出中医药特色,全力提升中医在心脑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种及肿瘤防治等重大疾病康复能力,建成全县中西医科疾病防治中心和口腔疾病防治中心。到2025年,实际开放病床位达到800张,科室设置齐全,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2-3项。

(二)着力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乡镇区域医疗服务中心软硬件、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切实落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团队帮扶措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诊治、康复服务能力。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所有一级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置全科医学科,控制县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支持和引导病人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承担公立医院的普通门诊、稳定期和恢复期康复以及慢性病护理等服务。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和价格政策,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进一步打通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阻碍,推行电子病历,提供诊疗信息、费用结算、信息查询等服务;大力推进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和同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改善入院、出院、转院服务流程,开展患者随访,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实现全县各医院间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为患者、临床、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服务,让医护工作人员、管理决策者的医疗服务工作更加智慧。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强与县外三级医院医联体建设,打造县域内紧密协作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服务体系。通过技术骨干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轮岗、远程诊疗等多种形式,推动联合体内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县人民医院、中医院2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龙头作用,融合医联体和医共体,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三)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运转高效的县域医疗服务综合体,着力打造“大别山发展地区医疗服务中心”(主要辐射影响周边“三省六县两区一市”)。优化诊疗服务设施布局,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推行日间手术,加强急诊力量,畅通急诊绿色通道;推进优质护理。到2025年县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25、床护比达到1∶0.6。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逐步实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护理服务全院覆盖。鼓励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将医疗机构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和方式。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实施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及医疗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医师执业管理,完善医疗机构登记和医师注册制度,采用电子证照等信息化手段,实现医疗执业活动动态、全过程管理。推动采供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提高千人口献血率,完善血液供应保障机制。健全血液质量控制和改进体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建立高效的医院运营新机制。全面加强公立医院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成本核算与控制、国有资产管理、采购与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责任、经济管理考评、院长述职报告、第三方审计、信息公开等制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和装备。提高公立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

专栏9 县域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工程计划

着力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启用县人民医院新区,完成三级医院创建,床位数达1000张以上。增强肿瘤类疾病的救治能力,购置直线加速器,建成县域远程会诊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医疗急救中心、产科急救中心、新生儿急救中心,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县中医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应用现代诊疗技术,推广中医技术和中医文化,实际开放病床位达到800张,科室设置齐全,每年引进和开展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项目2-3项;建成4个以上市级重点专科,建成3个以上省级重点专科;建成1-2个国内和省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建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和县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

着力提高县域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切实打通县、乡医疗服务信息互联互通阻碍,切实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打造县域内紧密协作的一体化、全过程健康服务体系。

着力打造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环三省六县两区一市医疗服务中心”。改善医疗服务,到2025年县办医院医护比达到1∶1.25、床护比达到1∶0.6;规范诊疗行为,全面实施临床路径,加强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建立高效的医院运营新机制。

第二节 实施卫生健康人才振兴支撑工程

(一)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抢抓长三角经济发展一体化建设政策利好机遇,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壁垒,不断深化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建立人才引进新机制。通过建立健全“请进来、走出去”“一事一议”“协议工资制”,借鉴先进地方做法等系列新举措,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培养不断壮大全县卫生人才队伍。

(二)积极探索建立深层次县统管的卫生健康人才管理新机制。进一步赋予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统筹县域卫生人才管理权限,规范和理顺系统人才管理新秩序,真正建立卫生人才管理“一盘棋”制度。探索建立科学合理顺畅的县、乡卫生人才流动新机制、新秩序,促进人才有序流动,推动急需人才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步伐,打通基层优秀人才进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通道。推进实施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工作,进一步细化优化入池条件,通过“编制周转池”的实施,完善县、乡镇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编制管理,切实提高人才引进效率,优化医疗卫生人员发展空间。

(三)深化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全国卫生健康大会精神,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职工待遇“两个突破”政策,在不断优化和改革公立医院绩效分配方案基础上,确保人员经费支出达到医院业务支出的40%标准,通过绩效激励,切实提高公立医院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壮大我县卫生人才队伍。

(四)完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财政保障机制。切实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和补助力度,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和分配方案,真正建立同工同酬、优绩优酬、按劳取酬的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五)稳定乡村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落实农村卫生室人员“订单定向培养”计划,保障学员学习待遇,跟踪学员学习情况,充分兑现好协议契约规定,确保村卫生室后继有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情况,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含退休村医),拓展乡村医生进步空间,开辟乡村医生进步渠道。

(六)健全卫生人才队伍培养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人才培养使用的制度,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儿科、妇产科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医学领域有一定影响的优秀学科带头人。改革卫生健康人才评价机制,梳理以品德、业绩、能力为重点的评价方向。加强技术合作,推进医疗技术人员“三合格”工程。利用北京中日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等上级医院对口帮扶金寨的契机,引进高层次专家进驻金寨实施“传帮带”,分批派出医护技人员进修深造。同时,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的精准引进,加大人才开发培养投入力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人才创新发展。

专栏10 卫生健康人才振兴支撑工程发展计划

深化卫生人才队伍改革,彻底打破县乡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差别,探索建立深层次县统管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人员编制、供给分配关系,探索建立顺畅的县乡无障碍人员流转机制;健全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体系,切实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问题。

基层卫生健康生人才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培养培训全科医生95名。开展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骨干人才培训。招聘乡镇卫生院特岗全科医生。加强中心卫生院人才建设。

县级骨干医师培训:以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康复、老年医学、院前急救等为重点,每年培训县级医院临床骨干医师4人,全面提高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水平。

完善生育政策服务人才保障:加大妇幼健康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广泛开展产科、儿科医务人员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

医药卫生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江淮名医”、“皖西名医”、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其后备人选、政府特殊津贴、青年领军人才、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等项目,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医学领军人才,培养造就新一代杰出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吸引、稳定和培养一批有志于医疗卫生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人才。

第三节 实施医养结合卫生健康产业工程

积极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融合,催生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破普通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瓶颈,建立医院发展与健康养老双赢示范模式,着力打造“大别山健康养老后花园”及“大别山健康休闲养生福地”。

(一)探索建立健康为主体的医养模式。根据现有乡镇卫生院现状,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设置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选择风景名胜或生态环境较好的乡镇,探索医院办养老机构或托管养老机构的新模式。让入住老龄人群在享受健康养护、享用高端康养食品的同时,丰富休闲观光体验乐趣。按照“环境优良、服务优质、管理完善、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要求,将产业发展与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相结合。天堂寨镇、燕子河镇可利用现有医院资源,整合现有养老机构,吸纳社会资本,先行开展医养试点。 “十四五”期间,规划建成天堂寨镇、燕子河镇、吴家店镇、麻埠镇、张冲乡、铁冲乡等6个以健康为主体的医养机构。油坊店乡、汤家汇镇、青山镇、南溪镇等乡镇卫生院进一步推进健康与养老的深度融合。

(二)探索建立康养结合的新业态。结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大力推动健康养生、健康体检、咨询管理、体质测定、体育健身、运动康复、医疗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扩大健康服务相关产业规模;充分发挥金寨“西山药库”资源优势,发展西洋参、天麻、灵芝、丹参等康养保健中药材,做大做强县域内省级以上重点医疗健康企业;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产品和服务,增强社区中医药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休闲养老机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居家老人、休闲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龄群体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

(三)改革完善康养机构规划审批机制。探索建立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一体化规划布局,农村地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与敬老院、康养中心统筹规划,毗邻建设的康养结合模式。政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按照“非禁即入”原则,不设置并全面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限制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的经营性质。涉及同层级相关行政部门的,政务服务机构应当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并一次性告知审批事项及流程、受理条件、材料清单、办理时限等内容。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

(四)强化健康产业政府财政投入保障。探索建立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一体化规划、一体化投入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人口规模较小、卫生机构硬件条件较差乡镇的财政投入。按照招商引资的工作思路,探索政府投入建设标准化医养机构,吸纳社会资本投入,用现代化的医养管理服务理念,建立高质量发展的康养产业新模式。

第五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卫生健康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县卫健委具体负责研究本县卫生健康规划并组织实施,县编办、发改委、财政、人社、住建、自然资源、规划、环保等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将卫生与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统筹推进规划实施。

(二)完善实施机制。卫健、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人力资源和机构编制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调一致地推进卫生健康规划实施工作。卫健委负责牵头制订卫生健康规划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发展改革部门依据规划对新改扩建项目进行审批、核准或备案;县财政按照财政补助政策提供相应经费;县规划局依据卫生健康规划审批建设用地;人力资源、编制部门要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审批机构和人员编制、薪酬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其他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县卫生健康部门负责牵头制定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并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对策。

(四)多元筹资保障。建立公平有效可持续的筹资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健康投入责任,完善合理分担机制。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加大政府卫生健康投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加大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

(五)强化宣传引导。加强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增强社会对健康和卫生健康工作的普遍认知,争取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深入宣传健康理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公众自觉参与规划实施、主动管理自我健康。大力弘扬和践行卫生健康职业精神,深入开展职业精神宣传推介专题活动。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网上舆论工作体系,及时回应网上舆情和社会关切,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能力。发展健康文化,加强卫生健康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卫生健康文化宣传基地和文化推广平台。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标签: 卫生与健康 发展规划 十四五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