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目录


********4">第一章 总体要求 4

********5">第一节 发展基础 4

********6">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7

********7">第三节 指导思想 9

********8">第四节 主要目标 11

********9">第二章 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14

********0">第一节 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 15

********1">第二节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15

********2">第三节 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16

********3">第四节 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16

********4">第五节 强化职业培训 17

********5">第六节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18

********6">第三章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19

********7">第一节 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20

********8">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20

********9">第三节 建立待遇合理调整机制 21

********0">第四节 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 22

********1">第四章 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23

********2">第一节 创新人才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23

********3">第二节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25

********4">第三节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6

********5">第四节 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 26

********6">第五章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28

********7">第一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 28

********8">第二节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9

********9">第三节 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29

********0">第六章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0

********1">第一节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31

********2">第二节 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31

********3">第七章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32

********4">第一节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33

********5">第二节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33

********6">第三节 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34

********7">第四节 创新劳动监察执法体制机制 34

********8">第五节 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35

********9">第八章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36

********0">第一节 加强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37

********1">第二节 加强城乡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7

********2">第三节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8

********3">第四节 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8

********4">第五节 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39

********5">第六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39

********6">第九章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41

********7">第一节 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脱贫 41

********8">第二节 实施社会保险帮扶脱贫 42

********9">第三节 强化人才支撑脱贫 42

********0">第十章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43

********1">第一节 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43

********2">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规划落实 44

********3">第三节 加强调查统计,打牢服务基础 44

********4">第四节 推进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发展 45

********5">第五节 加强政策研究,重视宣传引导 45

********6">第六节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 46



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纲要

根据《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雅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雅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是“十三五”期间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十三五”时期是雅安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期,是实现芦山地震灾后发展振兴,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力推进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基础

“十二五”是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积极应对“4·20”芦山强烈地震和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考验,全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形式更加多元,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明显发挥,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和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经办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管理和监督能力增强,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推进公务员平时考核试点工作,实行县以下职务与职级并行,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公开招聘和人员聘用制度全面推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及编外人员管理,全市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司勤人员分流安置顺利完成,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任务全面完成。

——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结合灾后恢复重建、产业转型升级、扶贫开发等实际,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人才队伍总量较快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更加合理。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工作不断加强,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效益不断显现。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成效显著。

——稳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秩序逐步规范。按国家和省要求,持续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不断完善。深化市属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先后4次调整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由2011年的780元/人.月增加到2015年的1380元/人.月,增幅达76.92%。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逐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制逐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逐步健全,争议处理效能和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大力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经办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基层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121个灾后重建服务设施全面完工,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基本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社区,各项经办业务逐渐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服务窗口。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实现社会保险五险统一征收。

专栏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2010年

基数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实际完成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1.5

[7]

[9.52]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98

≤4.5

3.81

3.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29.3

35

35.66

4.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02

23

34.76

5.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64

48

42.62

6.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9.44

30.1

41.78

7.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5

98

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5.5

6.5

6.76

9.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75

8

9.79

10.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9

4

7.68

11.社会保障卡发卡张数(万张)

——

120

100

12.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

90

95

98.8

13.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3.2

3.8

3.87

14.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0.49

0.7

1.1

15.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率(%)

11.6

>13

14.3

16.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80

90

92

17.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

83

85

89.5

18.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5

>90

97

注:①[ ]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相关数据;②2010年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包括城镇居民医保;③2010年技能劳动者人数不包括中央在雅、省属在雅单位。⑤2011年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数据统计口径发生变化,由“规模以上企业”变为“全部企业”。

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发展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建设成渝城市群,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别是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扩大有效供给、扩大有效投资需求、补齐发展短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省已进入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工业城镇化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力转化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推进芦山地震灾区跨越发展,不断巩固和深化灾后重建成果,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确保实现 “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重建总体目标,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拓展空间。

雅安“三大片区”整体联动错位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呈现出东部片区中心带动、南部和西北片区两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大力实施“四大提升工程”,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做大特色工业产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不断增强雅安跨越发展的造血功能;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加快建设,飞地园区(经开区)等产业平台持续壮大,川西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推动雅安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发展;通过打“硬仗”、补“欠账”,发展基础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功能、品质和承载能力大幅提升,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就业总体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适龄劳动人口占比持续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中小民营企业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待遇偏低,与劳动者的期望还有差距,影响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险待遇刚性支出和享受群体加大等因素影响,扩面征缴空间收缩,社会保险基金长期平衡和安全运行压力加大,群众对提高待遇的诉求和公平性期待越来越强烈,企业要求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呼声日益强烈,选择性参保问题、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保基金面临为企业减负与增加职工待遇双重压力;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结构不尽合理、集聚功能比较薄弱,基层引才、留才难度较大,不能很好适应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人才供需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短缺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基层一线人员收入偏低,不同行业、群体间工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继续推进;劳动者更加注重劳动条件的整体改善和职业发展,就业的选择性增大,新生代农民工集体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企业职工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完善,部分企业还存在用工不规范、超比例使用劳务派遣工、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签订不规范等问题,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艰巨;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迫切要求加快推进就业、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根据市第四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市战略,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安排,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全局工作中的作用,咬定目标、准确定位、主动作为,在大局中更加有为,不断提升谋划推进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促进就业与全市经济增长相协调,社会保险体系与全市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强市目标相契合,工资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劳动者权益维护与企业公益保障相结合。

——坚持扩大共享、促进公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定和落实更加有效、更为公平的制度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就业扶贫、社保扶贫及人才扶贫等精准帮扶,因人因需施策,实现对贫困人口的兜底保障,提高扶贫实效,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坚持以人才为引领,推动人才与产业、技术、创新深入融合,更好发挥人才集聚引领作用,助推产业发展,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一支数量充足、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坚持统筹协调、全面发展。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充分考虑市内各地发展水平差异,注重政策之间的衔接平衡,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推进城乡、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事业发展的短板和难点问题,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创新能力,用法治思维和方式,着力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改革,让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过程。

——坚持夯实基础、均等服务。着力加强人力资源要素保障,以优质高效、方便可及为目标,大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信息化、均等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市情、覆盖城乡、方便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确定“十三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失业风险有效控制,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十三五”期末,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面覆盖。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经办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五险合一”统一参保登记、征收稽核更加高效。社会保险待遇调整全面及时落实,社会保险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十三五”期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万人。

——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做大做强。“十三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达14:36:50,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5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7万人。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公务员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符合事业单位特点、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军队转业干部接收安置任务,进一步推进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做好军队转业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

——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格局。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按国家和省部署,不断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体系更加健全,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结构不断优化。艰苦地区津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更加规范。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工作体制更加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矛盾调处机制更加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十三五”期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按期结案率100%。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十三五”末,乡镇(街道)公共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140万张以上,人口覆盖率达到90%。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作用,扎实推进扶贫脱贫各项工作,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专栏2“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

属性

就业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2.09

[7]

约束性

2.城镇登记失业率(%)

3.81

≤4.0

约束性

3.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

35.66

37

预期性

社会保障

*4.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0

约束性

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约束性

6.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6.76

8

约束性

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9.79

10

约束性

8.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7.68

8

约束性

人才队伍建设

9.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3.87

5

预期性

10.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1.1

1.7

预期性

劳动人事关系

11.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92

95

预期性

12.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97

90

预期性

能力

建设

13.乡镇(街道)就业社保服务机构标准化率(%)

76.15

90

预期性

14.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口覆盖率(%)

65

90

约束性

注:①带“*”指标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标;②[ ]表示五年累计数;③“--”无统计基数。④2016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城乡均等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有效应对失业风险,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

把促进比较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价机制。健全市、县(区)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就业创业考核指标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指标,把就业成效列入评价各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就业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衔接,促进就业政策与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形成综合性就业政策体系。围绕我市“四大骨干产业”“六大特色产业”“五雅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就业结构,全面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广开就业渠道。开展扶助中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全面落实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做好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安置工作,实施再就业帮扶行动。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支持企业稳定就业岗位,鼓励失业人员再就业。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按照全省安排部署,开展城镇调查失业率分析,探索建立应对规模性失业风险的应急预案,防范和调控规模性失业风险。

促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雅安行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消除限制创业的制度性障碍。整合创业资源,加快建立面向各类群体的创业平台建设,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为广大城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空间。加大对创业的财政支持力度,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发展,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等政策,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加快建立完善集创业指导、能力提升、政策支持、孵化培育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常态化创业服务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强化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开展创业成果展、创业大讲堂等系列活动,发挥雅安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示范作用,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统筹做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健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的激励政策,完善基层服务保障机制。改进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提高人岗匹配效率。坚持统筹城乡就业,结合承接产业转移和升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和异地转移就业。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相同待遇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落实鼓励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政策措施,健全基础设施和创业服务体系,带动和引导农民工和雅安籍企业家返乡创业。做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做好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扶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自主择业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加大对大龄、残疾、低收入家庭、长期失业等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和管理,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确保零就业、最低生活保障等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强化职业培训

加快构建和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适应劳动者和企业需求的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围绕产业发展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开展专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一线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企校联合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培训资金投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的比例。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建设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和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

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制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人才资源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促进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发展。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尊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市场主体地位,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培养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

专栏3促进就业项目

01 创业引领计划项目

整合创业资源,加强雅安市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平台,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等各类园区、闲置土地、厂房、校舍、批发市场、楼宇、商业街和科研培训设施,发展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促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02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项目

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高校毕业生特点和需求的

见习基地,满足见习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03 失业监测预警项目

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04 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建设集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公共

实训、技能研发、就业指导“七位一体”的雅安市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县(区)

就业训练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建设一批适应产业发展的县级公共实训基地。

05 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项目

广泛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创建活动,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一批重点企业做专做精,树立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建立家庭服务从业人员

实训基地。

06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项目

着眼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服务系统,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库房、服务场所、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进行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依托全省建成的规范统一、运行高效、办事便捷、管理安全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体系,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基本满足政府人才管理、流动人员应用、企业选才用才需要。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参保基础数据库,实现源头管理和精确管理,为全民参保提供基础支持。落实居民、个体从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等群体参保政策,鼓励积极参保、持续缴费,提高中小微企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比例。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社会保险稽核,依法开展扩面征缴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坚持现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有条件的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执行遗属待遇和病残津贴制度。全面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推进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配套改革。配合省上做好《四川省失业保险条例》修订工作,不断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切实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落实失业保险基金支持企业稳岗政策,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经办运行机制,整合基本制度政策,理顺管理体制,提升服务效能。完善医保参保缴费政策。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政策。深化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医疗费用总额控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完善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措施,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并逐步扩大到异地常住人口。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建立健全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工伤保险制度体系,推进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差别化、可浮动的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实施“同舟计划”等高风险企业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实施职业年金制度,着力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加快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衔接,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形成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探索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覆盖全体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调整机制,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到“十三五”期末,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在“十二五”期末基础上翻一番。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加强医疗管理、节约医疗费用、保障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基金结余适度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和调整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稳定在75%左右。健全完善失业保险标准调整与社会救助、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度提高失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完善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工作,推动实现财政对社会保险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厘清政府、企业、个人各自责任。在基金可承受范围内,落实省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健全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完善监管机制,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依法监管。严密防范和及时查处社会保险欺诈行为。实施社保基金安全评估。全面推进社保基金监管工作信息化,用好全省统一的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监测系统,发挥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和监管系统作用,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社保基金监管机构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金监管。

专栏4社会保障项目

全民参保计划项目

依据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险全覆盖和精确管理为目标,通过信息比对、数据采集、入户调查、数据集中管理和动态更新等措施,对各类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进行记录、补充完善,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并实现动态更新,为全面参保和精确管理提供支持。

落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项目

落实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职业年金省级集中管理服务工作。执行全省统一开发、建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预决算,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工作,为参保单位和个人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

03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保障失能人员日常生

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等所需服务费用,有效应对人口老龄

化,实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04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以中、高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培养一批社会保险经办领域的管理中坚力量和档案管理、基金管理、标准化管理、稽核管理等经办专业领域的高级专家、岗位能手和服务标兵,建设一支优秀的社会保障业务骨干队伍。

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人才综合管理职能作用。以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努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建设美丽雅安、生态强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创新人才服务发展体制机制

贯彻落实《中共雅安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和《雅安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雅安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推动人才开发与产业发展、创新发展深度融合。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支撑“四大骨干产业”“六大特色产业” “五雅优势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强化实践能力评价,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以能力、实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丰富职称评价方式,拓展职称评价人员范围。落实职业资格和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和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体系。创新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和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贯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配置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社会纵向和横向流动性,进一步消除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和不同地域间流动的障碍。完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顺畅流动的制度体系。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健全有利于人才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在一线创业的政策体系。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实施人才优先投入的激励保障政策。创新技术、技能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形式,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在科研机构和企业间合理流动、获得相应报酬。按照省统一部署,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推荐活动。广泛宣传优秀人才和工作典型,营造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张弛有度的工作环境,待遇适当、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省、市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政策,加快培养适应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动产业转型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加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施“企业博士聚集计划”,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培养培训机制,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计划,推进分层分类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大力提升能力素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远程继续教育网络服务体系。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采取组织专家服务团、建设专家服务基地等方式,引导和支持专家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落实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来川创新创业特殊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产业带和开发区、园区聚集。整合专家智力资源,引导、组织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盘活本土各类优秀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全面开发。加强区域人才合作、高校人才项目合作,促进人才流动,助推区域产业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结构,加快建设一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深入开展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贯彻落实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互通试点办法,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技能人才薪酬制度,开展技工院校教师正高级职称试点。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与监管平台建设,强化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农民工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培育农民工成为技工、技师,成长为新型产业工人。健全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开展技术能手评选等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和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

实施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坚持满足需求、高端引进导向,加大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力度,柔性引进高端外国专家智力,培育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引智项目品牌。深化引智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外国来华人才管理服务工作,优化引智发展环境。

专栏5人才队伍建设项目

01 专技人才领军工程

选拔、培养符合全市发展战略、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家队伍,培养一批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做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

人、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选拔推荐工作。

02 拔尖人才培养工程

加快培养造就创新型、复合型、战略型青年拔尖人才,新建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03 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

根据基层单位需要,组织对口专家到基层一线开展短期服务活动,新建2—3个

省、市级专家服务基地,“十三五”期间每年下基层开展智力服务的专家不少于

100人次。

04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着眼我市经济结构调整、骨干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

教育,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培训施教机构,每年培训100名高层次、急需

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05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推进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创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持续激励机制,实施技师培训项目,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06 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争创省级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

07 高端引智计划

以促进我市骨干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引进国(境)外高端和高层次外籍专家10人次以上。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深入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军转干部接收安置工作,促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公平公正、充满活力的人事管理制度。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

坚持从严管理与关心爱护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公务员队伍。推进公务员分类改革,贯彻落实公务员职位分类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转入常态化管理,按照国家、省部署推进落实市级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继续深入推进公开遴选。贯彻落实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录用相关政策。按照国家深化政法系统队伍建设要求,落实人民警察统一招录和培养制度。贯彻落实公务员考核制度,总结平时考核试点经验,制定平时考核办法,推进公务员分级分类考核,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深化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组织开展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评选表彰推荐活动。加强公务员奖励工作,规范开展评比达标表彰工作。组织开展全市公务员记功奖励工作。健全公务员培训制度,推进公务员培训基础建设,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落实公务员权益保障制度,规范公务员申诉案件办理,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规范公务员处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处分决定备案工作。推进公务员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深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配套制度,完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聘用管理等制度,制定竞聘上岗、考核、交流、奖励、回避和监督规定等具体实施办法,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用人机制,建设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完善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贯彻事业单位特设岗位管理办法,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推行竞聘上岗。贯彻落实公开考试招聘制度,完善考核招聘制度,健全符合不同行业和岗位特点的公开招聘制度体系。贯彻落实国家、省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释放人才活力。探索高校、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办法调整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做好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落实退役军官安置政策制度,完善军转干部管理保障体系。做好计划分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提升自主择业军转干部管理服务水平。创新推动军转干部教育培训。抓好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解困稳定工作。

专栏6公务员队伍建设和人事项目

01 基层公务员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围绕理想信念、群众工作、依法治市、扶贫开发、社会治理五个方面,重点加大基层青年公务员培养培训力度。

02 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工程

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通过健全行为规范、强化教育培训、推动实践养成、加

强考核监督、完善奖惩机制,全面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03 公务员网络全员培训工程

按照省公务员局年度安排,依托全省公务员在线学习平台,分年度按主题开展公务员网络在线全员培训,实现行政机关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人员网络培训考试全覆盖。

04 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计划

引导和组织有条件的县(区)和市级部门赴市外实施组团招聘,采取高校现场招

聘的方式,公开选拔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支持事业单位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

专业和梯次结构。

05 人事考试指挥中心项目

按照部、省人事考试中心指挥监控平台建设标准,加强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标准化考场建设及试卷保管库建设,建立集考场监控、试卷管理、安全管理、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雅安人事考试指挥中心。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加强和改进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坚持劳动报酬提高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工资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

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全面实施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建立与国有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形成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分类管理办法,健全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行业性、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建立最低工资评估机制,使我市最低工资标准与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比值达到全省总体水平。健全高技能人才薪酬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协调处理工资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

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完善符合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制度。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优化工资结构,提高基本工资占工资的比重,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适应分类管理的公务员工资等制度。落实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和健全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按照国家和省要求,规范奖励性补贴,配合有关部门规范改革性补贴。适应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及进一步完善司法责任制的需要,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设置办法相衔接,建立体现法官、检察官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落实符合人民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体系,完善警衔津贴调整机制。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健全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分配制度。推进公立医院等行业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全市工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专栏7工资收入分配项目

01企业薪酬调查和人工成本定期发布项目

开展企业薪酬调查,按年度发布雅安企业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发布分地区、分行业、分职业的职工薪酬高、中、低位数和平均数,以及分地区、分行业、分规模以及分隶属关系的企业人工成本信息。

02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项目

按有关规定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

例。对工作时间之外劳动较多、高层次医疗人才集聚、公益目标任务繁重、开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加强对医

务人员的长期激励,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薪酬在保持现有水平

的基础上实现适度增长。

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实现劳动关系矛盾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

以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和农民工为重点,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规范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关系调整。依法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监督管理,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中小微企业行动,提高企业依法用工和职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能力。指导企业健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动态管理,加快推进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及信息化建设。加强对新行业、新业态、新组织劳动关系问题研究。

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市、县(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作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制度化、规范化,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形成企业与职工和谐共处、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加强各级政府劳动关系协调等机构建设,推进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向基层延伸。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师(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或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开展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人文关怀。

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

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工作方针,建立健全多层次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指导企业建立劳动争议内部协商解决机制,推动乡镇(街道)、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指导基层加强调解工作。加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建设,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制度,充实基层调解和仲裁办案工作力量,加快推进办案场所、专用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落实仲裁经费保障,推进示范仲裁院创建,提升仲裁业务能力,提升调解仲裁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创新劳动监察执法体制机制

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覆盖,落实网格管理服务工作,加快用人单位、劳动者基本情况等基础数据的更新,提高“两网化”管理实效。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机制,依托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省级联动处理机制,逐步推行劳动保障案件网上办(受)理、线上运行。建立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完善多部门执法协作、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大对非法用工、违反最低工资制度、拖欠工资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劳动用工领域信用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和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联动调处机制。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员培训。

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强农民工服务工作,配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以欠薪处理责任制、工资支付责任制和属地政府责任制为核心的欠薪治理体系,完善源头治理长效机制。在建设领域推行以“一户两牌三表”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建设项目参保、工资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和总承包建筑企业或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委托银行代发工资制度以及人工费用与其他工程款分账管理制度等制度,督促落实清偿欠薪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制,健全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相结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市场主体自律、政府依法监管、社会协同监督、司法联动惩处的工作体系,形成制度完备、责任落实、监管有力的治理格局,实现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畅通农民工劳动争议仲裁“绿色通道”,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提高建设施工领域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处理效能,完善快速有效处理农民工工资劳动争议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专栏8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项目

01 “民薪工程”项目

坚持源头预防、常态治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创新举措、依法治理,

全面构建以责任制为核心、以实名制为手段的欠薪处理责任制,完善“一户两牌

三表”、“三函模式”、“九大机制”、“六步工作法”等治理经验,进一步提

升雅安“民薪工程”影响力、示范性。

02 市、县级劳动保障监察指挥中心项目

建设市、县级劳动保障监察指挥中心,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服务设施和信息系统,

逐步实现劳动保障监察上下互联、横向互通,与其他行业部门实现信息共享、资

源整合、协作执法。

03示范仲裁院建设项目

开展劳动人事争议示范仲裁院创建活动,加强仲裁员队伍、办案场所、办案制度、

信息化建设和经费保障,提高仲裁院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各级仲裁院基本达到功能齐全、场所适用、设施完备、经费充足。“十三五”期末,市县两级仲裁院全部创建成为省级示范仲裁院,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04中小微企业法律行项目

开发中小微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手册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培训教程软件,开展中小

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守法用工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从源头预防和减少劳动关系矛盾。市本级对300家中小微企业开展培训指导。

05基层劳动人事关系协调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街道(社区)劳动关系协调员(师)、劳动保障协理员、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建设,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及开发区、工业园区、行业商会(协会)普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加强调解仲裁队伍的业务培训,增强基层自我预防、化解纠纷和预警处置纠纷的能力。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标准化、人员专业化、执法规范化”建设。

06 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活动项目

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工作,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总量达到50户,其中国家命名表彰2户以上,省级命名表彰2户以上,市级命名50户以上。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全面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人社网、12333服务热线、社会保障卡为标志的“一网、一号、一卡”的一体化、全方位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各类公共服务对象、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的全覆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按照经办服务城乡均等、管理服务向下延伸、信息系统向上集中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健全方便快捷、优质高效、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城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按照整合、补缺、标准化的原则,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强就业、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保障监察、调解仲裁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经办场所、机构、人员、流程等整合规范,逐步实现服务协同化、一体化。

加强城乡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品牌化建设,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活动。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劳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平等就业机会。统筹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职能和资源,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在人力资源市场设立创业指导服务窗口。加强雅安公共招聘网建设,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全市大学生创业服务联盟,加强创新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就业创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就业见习基地等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努力实现城镇常住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体系。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推进“五险合一”统一参保登记、征收稽核。整合不同险种中登记、申报、缴费和稽核等共性业务,实行由一个机构或一个窗口经办提供具体服务。打破行政区划或隶属管理限制,推进实现所有服务窗口可以受理同一统筹地区不同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参保人员的所有社会保险业务。全面实现经办业务下延,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经办服务。推行“综合柜员制”,引入自助服务模式,实现参保登记类业务“一站式”服务。推行“网上社保”业务经办。

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专业化的人才服务机构,不断拓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内容,加快建设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服务系统,不断完善高效便捷的海外人才来雅工作、出入境、居留管理服务,构建全市一体化的人才公共服务网络,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营造创新生态体系转变。

加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以实施“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拓展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实现公共服务系统与业务经办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加快实施金保二期建设,建成连接国家、省、覆盖全市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统筹整合并加快推进就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促进人社业务工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以全市人社大数据和社会保障卡持卡人员数据库建设为核心,推进人员、单位、管理服务机构等基础信息库建设工作。建立信息交换、共享、协同与核查比对机制。加快推进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开展系统和数据的容灾建设。全市实现业务专网全覆盖,实现养老保险关系电子化转移接续以及网上经办、查询服务和待遇比对核查。加强社会保障卡应用体系、便民服务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全部开通部颁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费用持卡即时结算,实现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十三五”期末持卡人数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

全面公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增强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和群众满意度。科学确定各项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加快推进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机构统一、柜台统一、服装统一的窗口服务品牌建设。强化岗位练兵,工作人员必须熟知规章制度,以组织业务知识竞赛、争创文明示范岗、履职践诺竞赛等活动为载体,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规范内部管理,强化法律意识、服务意识和文明意识,提升服务效能,努力实现窗口服务零距离、零差错、零延迟、零障碍。推动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整合窗口服务资源,全面推行“一窗式”服务模式,认真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公开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深入开展窗口服务创优争先活动,努力打造人社窗口优质服务、创新服务新亮点。

专栏9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01 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全面加强乡镇(街道)、社区(村)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服务环境,配置必要设备。鼓励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与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全覆盖,街道(乡镇)平台标准化建设率达90%以上,全面提高村(社区)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水平。

02 监察仲裁一体对外服务建设项目

改善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服务条件,按照智能化、一体化进行打造,推行“一门式”受理、“一站式”服务。

03金保工程二期项目

建设人社部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管理平台;建设通达县(区)

的人社视频会议系统。

04社会保障卡惠民工程

推广发行社会保障卡,期末持卡人数达到140万人以上,覆盖率达到90%。

05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加大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库房、服务场所、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等建设投入,推进标准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能力。

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能作用,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和模式,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脱贫

实施《雅安市就业脱贫专项方案》持续扩大贫困群众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落实就业促进脱贫政策,摸清全市劳动年龄段内贫困人口就业失业状况,纳入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登记数据库,采取个性化帮扶措施,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社会贡献吸纳、转移输出和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方式促进贫困群众就业,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落实技能培训脱贫政策,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创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艰苦边远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加大对外出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对在城镇工作一年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保障各项就业扶贫政策有效落实。加大就业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力度,重点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实施社会保险帮扶脱贫

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省要求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推进落实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推进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补助政策,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

强化人才支撑脱贫

实施紧缺专业人才选育计划和专家下基层行动工程,做好对口援助人才支持项目。按照规定对贫困家庭考生减免公务员考试笔试费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地域性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开考比例,也可按规定推行双向选择、直接考核招聘。完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继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招募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好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持续落实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倾斜的工资政策,鼓励各类人才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对表现优秀的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

专栏10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项目

01 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项目

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优先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并参照就业困难人员享受适当的岗位补贴。

02 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

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鼓励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03 人才支持惠民项目

按照规定对贫困家庭考生减免公务员考试笔试报名费。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地域

性急需紧缺人才,可放宽开考比例,也可按规定推行双向选择、直接考核招聘。

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等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重要时期,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在推进发展振兴中促进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和人才支撑作用,完善保障措施,努力完成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不断健全法规政策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执法裁量权,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监管,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内部层级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规划落实

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完善财权事权划分,构建与事权匹配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分级保障机制,强化政府职责,建立政府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投入机制和各级政府的分担机制,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保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重大项目的实施。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健全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创新财政保障机制。市、县(区)财政预算中优先安排就业专项资金,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过财税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加强资金使用绩效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加强调查统计,打牢服务基础

抓好规划与计划的衔接工作,编制、落实好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发挥统计对规划、计划的反映、支撑作用,健全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统计调查管理体制,加强常规调查、抽样调查、专项调查和统计监测等统计调查体系建设。做好人社统计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统计服务工作。针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实行动态统计监测,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搭建统计分析交流平台,完善统计分析和决策咨询机制。按省要求加快建立完善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数据库,推进统计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自动化,实现网上直报。

推进开放合作,促进区域发展

全面融入成都城市群发展,积极开展与其他省市的合作,进一步密切与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及环雅安全方位、多层次区域合作,在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就业指导、岗位推荐、适时岗位信息发布、就业扶持政策咨询等就业服务领域推动同城管理、资源共用,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互利共享。推进社会保险一体化管理,城乡社会保险费征缴,领取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定期待遇资格认证,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通过信息网络系统逐步实现就近就地办理、相互承认,降低区域内社保服务对象办事成本。加强人才交流合作,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劳动关系、劳动监察、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协作维权,建立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协作执法机制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跨地区重大案件调处机制,初步实现劳动者就业、社会保障权益能够就近、就地维护。

加强政策研究,重视宣传引导

围绕中心工作加强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将宣传工作与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同步策划,同步落实,抓好规划解读。健全新闻发布制度,完善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制度。注重舆情监控,准确分析研判。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投入。畅通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信息传递渠道,构筑有序高效的宣传工作网络。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实施

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制定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将规划重点指标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做好任务分解,确保规划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推动规划全面落实。各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据本规划,制定实施本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形成全市衔接配套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体系。


名词解释

一、“五险合一”。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一登记、统一征缴结算、待遇统一支付、基金统一稽核。

二、“三大片区”。雨城、名山、飞地园区(经开区)、荥经等东部片区领先发展,石棉、汉源等南部片区加快发展,芦山、天全、宝兴等西北片区特色发展。

三、“四大骨干产业”。清洁能源、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

四、“六大特色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饮料食品、碲铋合金及晶体材料和精细化工。

五、“五雅优势产业”。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特色优势产业。

六、“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养老服务业。

七、“一户两牌三表”。“一户”,即农民工工资支付专用账户;“两牌”,即劳动保障维权告知牌和农民工工资支付公示牌;“三表”,即用工备案表、考勤表和工资表。

八、“三函模式”。即在工程项目开工时及时向工程项目主管单位或七行业主管部门发出《监管责任告知函》,在工程项目发生农民工工资拖欠时,及时发出《清欠责任移交函》,督促其履行日常监管责任和牵头清欠责任。对未在规定期限内办结或未按管理权限及时进行处理的,发出《牵头责任督办函》。

九、“九大机制”。即动态排查、情况通报、分组联系、案件交办、部门联动、领导包案、分级约谈、责任追究、行刑衔接。

十、“六步工作法”。即一提醒、二移交、三督办、四约谈、五整改、六问责。

十一、“仲裁结案率”。仲裁结案率指仲裁机构当期审结案件占当期待处理立案案件的比率。计算方法:仲裁机构当期审结案件数/(仲裁机构当期立案受理案件数+上期末累计未结案件数)。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 十三五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