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山街道特色文化戚家山名人

戚家山街道特色文化戚家山名人

索引号 ****************2F/2021-26908
组配分类 特色文化发布机构戚家山街道
成文日期2021-12-07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主题分类文体综合类
索引号****************2F/2021-26908
组配分类特色文化
发布机构戚家山街道
成文日期2021-12-0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面向全社会
主题分类文体综合类
****************209.png" alt="">

收起

****************251.png" alt="">

播放

****************372.png" alt="">

重播

****************268.png" alt="">

朗读

戚家山街道特色文化戚家山名人

乐群

乐 群(1918 — 1996 ) 女,小港(今北仑戚家山街道)渡头村人,曾就读于蔚斗小学。1938年初,毅然放弃优越的家庭生活,投身于革命。先后在南昌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新四军教导总队、新四军后方政治部、中共苏中如皋县委、中共苏中第四地委、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和敌工部等处工作,历任团员、政治指导员、干事、秘书、联络员及政治交通员等职。1946年1月起,受中共华中局的指派回到上海,负责我党的地下联络工作。1949年5月任华东军政大学组织股副股长、三总队女生大队党委书记兼政治指导员。1952年转业到地方,曾任上海市监察局秘书、第三处科长与公民控诉处副处长等职。1959年9月调至上海市民政局,历任局办公室副主任、社会处处长、局党组成员与组织处处长等职。1984年4月离休,享受局级干部待遇。1996年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


李采芝

李采芝(1923 — )女,又名李锦,小港港口人,曾就读于蔚斗小学。1938年3月参加新四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被捕关入国民党上饶集中营,后经其父李善祥活动,由地下党通过关系保释。1944年底,回浙东四明山新四军三五支队。先后在鲁迅学院、《浙东日报》社学习和工作。1945年北撤时奉命隐蔽到辽宁锦州其父亲处,与地下党保持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锦州市妇联工作。1953年调北京全国妇联工作。1982年离休,享受司局级待遇。


乐嘉禾

乐嘉禾(1930 — )小港二村人,曾就读于蔚斗小学。1946年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在一机部、二机部、核工业部及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所工作。曾担任工艺设计组和学术秘书组组长、科研组织计划科科长及科研生产办公室主任、西南流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所调整指挥部副指挥长等职。1982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长期从事国家核工业建设,1984年、1985年和1988年先后被核工业部授予:“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长期从事核工业建设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及从事国防科技工业30年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荣誉证书。1992年10月开始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志光

李志光(1922 — )又名李祖宁,李善祥先生之子。小港港口人,曾就读于蔚斗小学。和其姐姐李又兰一起于1938年春在南昌参加新四军。历任战地服务团团员、教导总队(抗大分校)学员、军事教育干事、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军事科长、中队长、作战参谋等职,转战于敌后。抗战胜利后去东北,历任公安局局长、海关科长、警官学校教育科长、东北公安部研究室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师作战科科长、志愿军师参谋长,东北公安军边防处处长。转业到地方后,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香港记者、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常委兼办公室主任等职。


林晖

林 晖(1922 — )原名林圣纬,小港桥东村人。少年时在小港伏波、蔚斗小学读书。1937年8月参加小港抗日救亡宣传队。1938年3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团员、第一支队一连文化教员、团旅青年干事、第一师政治部青年科科长及浙东游击队纵队第三支队宣传股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皖南、苏南、苏中、浙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参加了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青年科科长,原总政治部青年部科长、处长,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江苏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人民装甲兵》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军装甲兵政治工作研究室主任等职。1964年晋为大校军衔。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荣誉奖章。离休后享受副军级待遇。


李又兰

李又兰 (1919 — )女,又名李幼兰,小港港口人。爱国实业家李善祥次女、张爱萍将军夫人。少年时在蔚斗小学就读,中学到上海读书。1937年抗战开始后,由沪返回小港,积极参加小港镇抗日救亡宣传队和救护队的活动。同年11月,和汪波、林晖、金涛、李祖宁及李锦等青年在丽水的“浙江省战时青年训练团” 学习。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新四军军部速记班班长、新四军政治部巡视员、华中局党校组织干事、新四军三师政治部组织股长、四师抗大四分校组织干事与师部秘书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局秘书、华东海军司令部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司令部秘书、艺师预科部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国民航局政治部组织科长等职。1975年任国防科委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任军委办公厅办公室主任。离休时为副军级。


庄晓天

庄晓天(1932 — )又名庄孝天,小港林唐人。1944年至1945年在蔚斗小学读书,后去上海求学。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上海盐务局、上海食品公司工作。历任上海市禽蛋公司经理、党委书记,上海市商业二局局长,上海市商业一局局长,上海市商业局党委书记,上海市财贸办公室党委书记等职。1988年当选上海市副市长。1993年从上海市副市长领导岗位退休后,着手筹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并担任该银行的董事长。1993年,首次向宁波市政府提出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0年任上海宁波同乡会、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老年基金会、上海国际时尚联合会会长,并参与编著《创业上海》 、《战斗在大上海》 、《改革开放》 、《建设大上海》等四部书。


江茂葆

江茂葆(1937 — )小港孔墅村人,曾就读于蔚斗小学。195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8年10月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1955年以后,在原南京军区舟嵊要塞区任战士、班长期间,因完成任务出色,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195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以后,在舟嵊要塞区嵊泗守备区任排长、连长、参谋及副科长期间,曾荣立三等功1次。1973年以后,历任团参谋长、嵊泗守备区副司令员(师职)、副师长兼团长。198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现国防大学)。1983年5月,任舟嵊要塞区副司令员(副军职)。1992年12月,任舟嵊要塞区司令员。1994年5月,任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3月退休。


李善祥

李善祥, 1880年生于小港港口(今联合开发区域工业区)的殷富之家。3岁丧母,16岁学徒习商,青年时代接受民主思想启蒙。1903年在港口创办务实女子学堂,宣传男女平等。与革命党人唐爱陆相交甚厚,后加入新浙江革命同志会。1911年被推选为首任镇海县民事长(县长)。辛亥革命后,怀实业救国之理想,赴辽宁锦县东荒,从事开浚马厂鲈鱼沟通渤海工程。1915年从事改良碱荒农垦事业,1923年在辽宁锦州庙沟创办“生生果园”股份有限公司,1928年创立锦州南山耕余果艺学院。九一八事变后,因拒当伪锦州农会会长被软禁。脱身后于1937年5月到南方。七七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组建救护队和担架队,鼓励子女及小港进步青年10余人投奔新四军。1940年春夏大饥荒期间,动员富户开仓济民。是年7月抢救被日寇炸伤的乡民,和唐爱陆一起办难民收容所。在蔚斗小学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支持蔚斗借伏波小学校址开学。1941年春,镇海县沦陷后,在辗转湘、赣、闽,流亡途中还出资设立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回锦州重振旧业,以实业家的身份和名望,协助中共党组织活动。辽沈战役期间,协助解放军攻打锦州。1948年将“生生果园”和“耕余学院”献给人民政府。

1949年9月被选为锦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6月被选为辽西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9年5月在上海病逝。


唐爱陆

唐爱陆(1872—1944) 小港人,前清秀才。因不满清政府之腐败,弃学业,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任民军后勤工作。1912年在汉口筹办宁波同乡会旅汉公学。次年筹设爱国公司,专售国货。力主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就业;任用女职员,开设女子生活社。两年后,创女子和本社,经理、职员全由妇女担任。已则奔走街头,到处宣讲。提倡女子不缠脚,夫死可再嫁,遭人讪笑辱骂而不挠。与进步律师施洋知交,积极支持1923年“二.七”大罢工。施洋被害后,其家属由爱国公司发给生活抚恤费。北伐开始,任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常务委员、劳工部长,与湖北省财政厅长詹大悲友谊甚笃。“清党”时詹被捕遇害,唐也于1928年被迫携眷离汉。初在沪蛰居,后回小港任乡长。

回乡后致力乡村建设。办小学,修公路,育苗造林,提倡卫生,破除迷信,宣传男女平等;还兼任县清丈处主任,组织丈量全县山岭、河流、地形与地貌,绘成完整的乡镇线图。在小港至县城大道两座路亭亭壁上,手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表达施政与教育主张。倡筑镇大公路时,阻力极大。讨债的、辱骂的常挤满一堂。爱陆则说:“我没有一天不被人骂,要没有人骂,除非不做事。”公路终于1936年建成通车。20年代后期,筹资创办蔚斗小学,延请进步教师任教,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积极营救因宣传抗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的教师。

抗日战争爆发,与李善祥共同组织小港抗日后援后、救护队等救亡团体。又任镇海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支持联合各乡救亡团体开展对汉奸傅筱庵的斗争,迫使国民党当局没收傅在镇海财产,并公开拍卖,以所得充抗日经费。经常在公开场合抨击国民党政府腐败,言惊群座,被称为“唐大炮”。1940年7月,日军第一次在镇海登陆,大肆烧杀。爱陆在东岗矸一带设立难民救济所。日军撤退后,又在茅洋山寺组设难童教养所,收养孤儿百余名。是年大旱歉收,粮价飞涨,爱陆坚请发创平粜,施赈救济;复联系宁波旅沪同乡会运粮接济,又请得李氏义庄发放良种,安排生产自救。时爱陆年已七十,子女自重庆、衡阳等地迭劝其父去内地。唐复函云:今当民族生死关头,每个国民均应致力于神圣的抗战救亡事业,我亦愿尽自己之力,不愿为个人安危打算。次年4月,日军再次登陆镇海,爱陆先退至小白,派人将难童护送至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安置,然后离乡,由衡阳至桂林,辗转奔波,积劳成疾。1944年病故于重庆。


吴双艺

吴双艺,男,浙江省宁波市北仑戚家山人,滑稽戏演员。为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上海滑稽剧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48年拜姚慕双、周柏春为师学艺。1949年10月与师兄弟组成“双字第一班”,在上海各广播电台播演滑稽节目。1950年加入蜜蜂滑稽剧团,开始演滑稽戏。从事滑稽艺术工作50余年,善于刻画人物,研究表演的幽默、语言的诙谐,兼作编导工作。1963年受周恩来总理邀请赴京进中南海礼堂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李先念等中央领导演出大型滑稽戏《满园春色》。演出后,人民日报专题撰文,誉为“一出社会主义滑稽戏”。

1979年又应文化部邀请,赴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演出《出色的答案》,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一等奖。此后,参加编剧、主演的《甜酸苦辣》获上海首届戏剧节剧本创作奖。参加编剧、主演的《不是冤家不碰头》公演后由上海电影制版厂摄制同名喜剧故事片。20世纪90年代参加拍摄电视连续剧《滑稽春秋》和海派情景喜剧《新七十二家房客》。1993年和笑嘻嘻老师应邀代表上海赴南京参加中国曲艺荟萃演出《剃头》。1987、1995、1999、2002年先后多次应邀赴香港演出,深受广大港澳台胞的欢迎。


孙慎

孙慎,1916年1月出生于现在的北仑戚家山街道青峙村,19岁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吕冀、周钢鸣等人一起从事上海的群众救亡歌咏活动。1937年,孙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期间,孙慎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游击演唱”的工作方式。这是一种以歌咏为主,配合戏剧、图画、演讲,由4至6人组成的小组在农村中做游动宣传的工作方式,深受群众欢迎。当时,孙慎创作了《战地服务队队歌》《募寒衣》等歌曲。作于1936年的《救亡进行曲》(周钢鸣词)在“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中影响极大。解放战争时期,创作了《民主是哪样》《我们反对这个》等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慎任《歌曲》月刊主编、音乐出版社总编辑、《人民音乐》月刊主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等职务,1953年开始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等职,为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奔波。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李也亭

李也亭(1808-1868)小港港口人。15岁至沪,在南市曹德大槽学商,后被推荐上沙船工作。几度贩销,渐有积资。数年后独资设久大沙船号,置沙船10余艘。以沙船为清廷运粮,叙功由六品擢升盐运司。组建三家钱庄,遂成豪富。其子与众兄弟等合资建养正义庄,在沪、甬、镇海等地输饷、赈灾、浚河、铺路及捐助其他公益。此后,小港李家逐渐发展成为“宁波”帮中有名望的家族企业集团。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文化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