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拟推荐名单招标公告

关于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拟推荐名单招标公告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2014年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甘教高函﹝2014﹞6 号)要求,经过各学院申报、推荐,学校“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评审专家会议评定,拟推荐以郑炳林教授为带头人的“敦煌学专业教学团队”和以李芝兰教授为带头人的“儿少卫
-->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2014年高等学校教学团队申报工作的通知》(甘教高函﹝2014﹞6 号)要求,经过各学院申报、推荐,学校“2014年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评审专家会议评定,拟推荐以郑炳林教授为带头人的“敦煌学专业教学团队”和以李芝兰教授为带头人的“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学团队”申报甘肃省高校教学团队。现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公示时间:2014年4月24日-28日
  邮 箱: jwcy@lzu.edu.cn
  电 话: *******

教务处
2014年4月24日


学科门类(二级类): 历史学类2014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申报等级□新增□原有省级√省级□省级和国家级□国家级团队名称 敦煌学专业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郑炳林所在院校 兰州大学推荐部门兰州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2014年4月填表说明1. 本表请双面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13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敦煌学专业教学团队依靠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甘肃省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科。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生敦煌学授课体系,深受学生好评。经过教学团队的不懈努力,敦煌学学科于1984年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入选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3年建立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成立兰州大学“985工程”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建立成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经形成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生完整的培养体系。教学团队带头人郑炳林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敦煌学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对本科生教育理念和发展模式有深刻的理解,自1982年起已从事本科生基础课、选修课教育教学满32年,工作经验丰富,先后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奖”、“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名师奖”等荣誉称号。出版著作10余部,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等杂志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敦煌碑铭赞辑释》、《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敦煌石窟艺术概论》(合著)。研究生培养成绩瞩目,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中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8年、2010年)。指导的2008届历史学基地班林玲《浅论隋朝在河西的良臣樊子盖》、历史学基地班唐尚书《汉唐西北畜牧业经济综述》、民族学班何宏强《多元文化构建中的基督教与中国佛教传统的对话》;2009届历史学基地班魏健鹏《敦煌史地研究回顾与展望》、历史学基地班张晓磊《论敦煌私社的借贷职能》;2011届历史学基地班王驰《唐前期对入华粟特人政策梳探》等多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被学术委员会认定为优秀。郑炳林教授现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同时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史组评审专家、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兼职副主席、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学科带头人、敦煌学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敦煌学)博士科研流动站、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负责人。编著的本课生教材《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是中国敦煌学专业编写的第一部关于石窟艺术类的教材,被誉为“开启敦煌艺术研究的一把钥匙”。团队教学骨干冯培红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和隋唐史的本科教学,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2004年度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博士学位论文《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唐五代藩镇官制个案研究》入选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归义军职官制度研究”(2000年)、“汉宋间敦煌大族研究”(2011年)、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敦煌官文书与唐五代地方政府的运作”、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法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和研究”。出版专著2部,在《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团队教学骨干魏文斌教授主要从事和承担敦煌石窟艺术、石窟考古的研究及本科生教学,长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2010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参与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国家文物局2009年度科研课题“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科研课题“五至八世纪汉地佛像服饰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天水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艺术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个案)——麦积山石窟研究”。在《考古》、《世界宗教研究》、《考古与文物》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其中两篇获甘肃省第八、九届社会科学三等奖。担任《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主编及《麦积山石窟研究》、《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副主编,著有《甘肃佛教石窟考古论集》等。团队教学骨干王晶波教授主要从事敦煌学、古典文献学的研究与本科教学工作。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四库全书》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地狱信仰与唐五代宋初社会生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敦煌占卜文献与唐五代民间文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廿二种异物志辑录研究”、“胡缵宗集校点”等。出版《敦煌写本相书研究》、《二酉堂丛书史地六种》、《说苑奇葩——晋唐陇右小说》等著作8种,在《北京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先后获得第十二届图书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三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等多项。团队教学骨干屈直敏教授主要从事和承担敦煌学、史学史的研究和本科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甘肃汉唐散佚方志辑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敦煌写本类书研究”和第四十四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甘肃汉唐方志辑考”。出版《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研究》、《敦煌高僧》,发表论文30余篇,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甘肃高等教育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团队教学骨干魏迎春副教授,主要从事和承担敦煌文献、石窟艺术的研究和本科教学工作。2008年获兰州大学“隆基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奖”、2009年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3),2012年甘肃省精品课程(3/5),出版专著、编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清规戒律演变研究”、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项目“西部寻根——海峡两岸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国家文物局重大委托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团队其他成员刘永明副教授、陈双印副教授、张善庆副教授、赵青山讲师、吴炯炯讲师、刘全波讲师等发表论文共计1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金项目等10多项。教学团队人才结构合理,12名教师中,有5名教授,4名副教授,3名讲师,其中,4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均有出国留学和访问经历,其中有11名获博士学位。50岁以上者1名,40岁-50岁者7人,40岁以下者4人。教学团队整体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是一支富有朝气和团结合作精神的教学队伍。教学团队注重书本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郑炳林教授2003年带领本科生赴敦煌教学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次教学实习也是历史院恢复本科生教学实习后的第一次实习活动。在郑炳林教授的提倡下,年轻教师几乎每年带领本科生田野调查,2004年、2005年、2006年,冯培红教授、屈直敏教授、刘永明副教授分别带领2001级、2002级、2003级本科生,从兰州出发,途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地对丝绸之路实地考察。2007年、2008年陈双印副教授带领2004级、2005级本科生到陕西省西安市开展教学实习。2013年,郑炳林教授带领2010级学生赴西安实习。为了配合本科生阅读和培养其对国学的兴趣,教学团队还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敦煌读物,现已出版的相关书籍有郑炳林教授《丝路明珠——敦煌》(合著)、冯培红教授《敦煌历史人物》、屈直敏教授《敦煌高僧》、魏迎春副教授《敦煌菩萨漫谈》等。教学团队全体人员长期承担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学生的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敦煌佛教史、敦煌文献学概论、敦煌道教史、敦煌历史地理概论等课程。出版教材“敦煌学研究文库”、“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丝绸之路石窟研究文集”、“国际敦煌学丛书”、“西北史地文化研究文库”、“走进敦煌丛书”、“敦煌往事丛书”、“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丛书”等近100册,为教学团队授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团队同时积极参与、指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行动计划,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郑炳林教授、魏文斌教授、屈直敏教授多次指导“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如魏文斌教授指导的《钟山石窟造像题记考察与初步研究》,屈直敏教授指导的《女学士建置源流考》,赵青山指导的《丝绸之路名城武威文化旅游资源探究——以鸠摩罗什寺、西夏博物馆、雷台汉墓为例》等,皆受到学校学院一致好评;冯培红教授、陈双印副教授、刘全波讲师等亦先后被评为兰州大学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名郑炳林出生年月1956/07参加工作时间1982年政治面貌党员民族汉性别男最终学历(学位)学士授予单位兰州大学授予时间1982年高校教龄32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院长、所长联系地址、邮编甘肃省 兰州大学一分部 衡山堂五楼 敦煌学研究所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地址zhengbl@lzu.edu.cn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1 教学奖励(1)1998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2005年获兰州大学师德标兵奖。(3)2006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4)2007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5)2008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6)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7)201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8)2012年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 荣誉奖励(1)1994年被评为甘肃省在社会实践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大学毕业生。(2)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1)。(3)2001年被授予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4)2005年被评为甘肃省文化宣传系列拔尖人才。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78.2-1982.1兰州大学历史系本科中国史1982.1至今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敦煌学研究所敦煌学、中国史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 11姓名冯培红年龄40参加工作时间199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中国史高校教龄17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姓名魏文斌年龄48参加工作时间1988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考古学高校教龄4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所所所长姓名王晶波年龄49参加工作时间1985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中国史高校教龄29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屈直敏年龄41参加工作时间1993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史学史高校教龄15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姓名魏迎春年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94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中国史高校教龄12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陈双印年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96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中国史高校教龄7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刘永明年龄47参加工作时间1987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道教史高校教龄19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张善庆年龄33参加工作时间2010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艺术史高校教龄4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姓名赵青山年龄32参加工作时间2009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佛教史高校教龄3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姓名吴炯炯年龄31参加工作时间2012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中国史高校教龄2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姓名刘全波年龄30参加工作时间2012最终学历(学位)博士专业敦煌学、文献学高校教龄2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10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敦煌学前沿研究概述郑炳林2010年-2013年216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郑炳林2011年54隋唐五代史专题冯培红2010年-2013年216儒释道与中国文化—道教与中国文化刘永明2010年-2013年216古代汉语王晶波2010年-2012年162敦煌石窟艺术概论魏迎春2010年-2013年216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魏迎春2010年-2013年216中国佛教美术史张善庆2011年-2013年162汉唐佛教史赵青山2012年-2013年162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新)魏文斌2012年-2013年108古代汉语吴炯炯2012年-2013年108中西交通史刘全波2013年54日本历史与文化刘全波2013年54《中国古代史(上)》刘全波2013年72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敦煌石窟艺术概论》郑炳林(1/2)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2007年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敦煌归义军史研究三编》郑炳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敦煌归义军史研究四编》郑炳林三秦出版社2009《丝路明珠——敦煌》郑炳林(1/2)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敦煌历史人物》冯培红民族出版社2004《敦煌菩萨漫谈》魏迎春民族出版社2004《敦煌高僧》屈直敏民族出版社2004《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文集》郑炳林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郑炳林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法国敦煌学精粹》郑炳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法国藏学精粹》郑炳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法国西域史学精粹》郑炳林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敦煌吐蕃文献丛书》郑炳林民族出版社2011《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丛书》郑炳林甘肃民族出版社20122013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百种民族图书奖;同年又获甘肃省优秀图书二等奖。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历史文化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教学成果奖二等2007兰州大学隆基教学奖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奖新秀奖2008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兰州大学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奖2009兰州大学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奖2011兰州大学创新创业行动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奖2013兰州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奖优秀奖2013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兰州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0教育部2008-2011历史学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教育部2007-2010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甘肃省教育厅2012-敦煌、丝绸之路学术考察10教育部港台办20002009年“西部寻根——海峡两岸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考察活动”10教育部港台办2002重走玄奘之路——海峡两岸学术考察10教育部港台办2010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及学术考察10国务院台湾办公室2011寻梦之旅——2012年海峡两岸大学生丝绸之路汉唐乐舞学术考察活动10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2012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1. 教学内容特色。敦煌学学科包含敦煌文献、石窟艺术两大领域,严格地讲属于跨学科范畴,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学及其他学科领域,学科特色明显。敦煌文献内容上可分为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书等类,涉及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根据敦煌遗书特色,敦煌学教学团队开设内容涉及敦煌文献流散与收藏、汉宋间敦煌大族、归义军统治敦煌始末、敦煌碑铭赞与唐五代宋史研究、敦煌地理文书校注研究、敦煌写本相书研究、晚唐五代敦煌藩镇职官制度研究等内容,这些课程不仅仅体现了敦煌学学科特色,也是其他高等院校不曾开设的特色课程,以响应兰州大学“独树一帜”、“作西部文章”的办学宗旨,和甘肃省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敦煌石窟艺术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相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体现了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因此讲授“敦煌石窟艺术”有其特殊意义,本科生在了解石窟艺术特点和营造史的同时,深刻了解了丝路文化,培养了对西部文化的认识和热爱。近年来,我们讲授的内容扩展到了甘肃其他地区、陕西、四川等地石窟,具体包括庆阳南北石窟寺、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陕西榆林石窟、四川巴中石窟等等,与之相应开设《中国佛教美术史》、《考古发现与丝绸之路文化》等课程。2. 教学内容与前沿科学、服务社会相结合团队成员根据现实需要,加紧对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石窟的调查。敦煌文献散藏于世界各地,随着近年来各国藏敦煌文献的公布,敦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刻不容缓。如郑炳林教授专门对敦煌碑铭赞、相书等文献做了整理,并出版了《敦煌写本相书研究》(与王晶波教授合著)、《敦煌碑铭赞辑释》,这些出版物同时也是教学的参考教材。此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严重,石窟壁画和雕塑受到了严重破坏,有些壁画因年代久远,本身已经不太清楚,而上述原因又进一步加快了脱落、起碱的进程,因此备份一份完整的石窟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魏文斌教授对麦积山石窟的环境和保护做了详细调查,张善庆副教授对马蹄寺石窟做了全面的记录和普查,为甘肃省石窟研究和保护提供了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反响良好。3. 教学注重对外交流。团队教学十分注重邀请国内外专家为本科生做讲座,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聆听大师讲座,帮助本科生成长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07年日本九州大学井手诚之辅、2007年京都大学著名敦煌学家高田时雄、2008年英国伦敦大学佛教艺术专家Roderick Whitfield、朴英淑,2007年北京大学王邦维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辽宁师范大学常金仓教授、2008年厦门大学杨国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朱士光教授、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魏明孔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方广锠教授先后到榆中校区为本科生做讲座。2012年下半年,邀请京都大学高田时雄教授开设河西方言史和敦煌学相关方面的课程。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多部教材获得图书出版奖。郑炳林教授编著的本课程教材《敦煌石窟艺术概论》,是中国敦煌学专业编写的第一部关于石窟艺术类的教材,被誉为“开启敦煌艺术研究的一把钥匙”。这部教材被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采用,反映良好。此外,郑炳林教授主编的《法国敦煌学精粹》、《法国藏学精粹》、《法国西域史学精粹》荣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郑炳林教授主编的“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丛书”荣获2013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百种民族图书奖;同年又获甘肃省优秀图书二等奖。这些书都是教学团队主要的教学材料,也成为其他学校开设敦煌学和西北史地课程的参考教材。2.“历史文化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获200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教学实习是高校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历史学而言,其最大的特点虽然是研究以往发生的事情,但它和现实的社会依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因此社会调查和考察是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基本功,它要求学生懂得如何开展调研,如何选点,设计调研路线;又如何从各种的渠道获取资料,探访应选择哪些人物,提问哪些问题;对于搜罗的第一手材料又应该如何鉴别、考证,找寻有价值的东西等等,这是和历史学有重大关系,但又经常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东西。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历史,贴近历史,掌握更丰富的知识。经实践证明,这种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实习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得到了省内外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认可,并将逐步推广。3. 教学及科研成果与合作单位共享,形成资源共享良性教学平台。教学团队与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教学团队整理的敦煌文献,如敦煌佛教戒律文书、数术、相书、社会经济文书、抄经资料等等,以及石窟普查数据,面向合作兄弟院校和石窟文物单位开放。在不久将来将教学及科研成果正式出版,惠及更多的教学单位。教学团队目前正在构建敦煌文书数字化的建设,现已经初步对法藏、英藏和俄藏敦煌文献的图版、研究状况、文献文物特征等内容进行了调查,并录入敦煌研究所资料数据库。数据库的建设,将极大方便学术界的研究。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汉宋间敦煌家族史研究回顾与述评(上、中、下)《敦煌学辑刊》2008-2010年敦煌学与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思潮《敦煌学辑刊》2010年近百年来甘肃汉唐方志整理研究综述《中国地方志》2011年国家目标与人才培养《史苑育英集》2011年1月新世纪敦煌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史苑育英集》2011年1月开拓21世纪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史苑育英集》2011年1月甘肃馆藏佛教造像调查与研究《敦煌研究》2012年百年敦煌类书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12年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蓄财研究《敦煌学辑刊》2013年敦煌写经题记的史料价值《图书与情报》2013年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的重要力量,也关系到教学团队的后续发展,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指导是教学任务完成的首要工作。近年来郑炳林教授对敦煌学研究所的青年教师魏迎春、陈双印、张善庆、赵青山、吴炯炯、刘全波等在课程设置、教案编写、授课方式、讲课技巧、教学改革探索等方面都加以指导,一方面让这些年轻老师观摩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深入年轻教师的课堂,认真听讲,现场指导,以身示范,随时指出不足,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青年教师第一次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如《敦煌石窟艺术概论》、《中国石窟艺术》、《汉唐佛教史》时,因教学经验欠缺,很容易使课程讲授过于平淡枯燥,内容流于空泛,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郑炳林教授要求上课时青年教师上半段和学生一起听讲,下半段则由青年教师讲授,随时纠正讲授过程中的缺点,诸如语速快慢、音调高低、内容繁简、板书等问题,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坚持一学期以后,青年教师授课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受到学生欢迎,这些课程现已成为兰州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魏迎春副教授于2007年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兰州大学隆基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奖。青年教师必须走出去,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敦煌学教学团队积极鼓励和引导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到目前为止,先后有冯培红、刘永明、魏迎春、屈直敏、张善庆、赵青山、吴炯炯、刘全波等多位老师到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地学习和进修。在扩大自身学术影响的同时,充分使用藏在国外的敦煌文献及艺术品原件,并与国外学者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真正达到与国际学术接轨的目的,更好地为教学和研究服务。敦煌学作为兰州大学的特色学科,近年来不断吸引国内外,以及港澳台教师和学生来我所进修学习。2005-2011年敦煌学研究所共接收美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长期交流学生,如京都大学山本孝子、龙谷大学渡边慎吾、神户大学田林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邝蓝岚、台湾嘉义大学张家豪、韩国李修真等。除接收长期来我所研修的学生外,还举办短期教学项目。2012年7月27日至8月3日举行海峡两岸研究生暑期学校“交流与碰撞:丝绸之路文化论坛”、2012年8月1日至8月14日举办“寻梦之旅——2012年海峡两岸大学生丝绸之路汉唐乐舞学术考察”,我所郑炳林教授、魏文斌教授分别为台湾师生讲授敦煌历史地理和石窟艺术讲座,讲座内容充实,图文并举,受到台湾师生的好评。2011年11月17日至24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研究”交流团师生一行16人在我所开展“移地教学计划”。冯培红、王晶波等教授先后为该交流团做了4次讲座,授课材料丰富翔实、内容凝练概括,语言生动活泼。敦煌所还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接收外来师生。2009年至2011年先后举办了“2009年西部寻根—海峡两岸中国西部丝绸之路考察活动”、“2010年重走玄奘之路——海峡两岸学术考察活动”、“2011年海峡两岸大学生夏令营暨学术考察活动”,来自台湾大学、南华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师生参加,教学从课内搬到课外,沿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由我所老师带队讲解,考察团全体成员对沿途的西北地区文物遗迹、历史地理、环境地貌、宗教文化和民族风情有了直观和感性的体会,加深了对于祖国西北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使考察团全体成员领略了祖国西部壮美瑰丽的风光。五、科研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敦煌写本占卜文献整理研究20教育部2006.12-2009.12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清规戒律演变研究8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2006.6-2011.9百年敦煌学史研究40教育部2007.12-2010.12 法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整理和研究80教育部2012.6-2017.6丝绸之路文化溯源展示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845科技部2013.1-2015.122.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1. 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吸收到教学中,让学生们聆听到最前沿的学术观点。本团队在敦煌归义军史、佛教文献与艺术、类书和经济文书整理与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教学团队在教学中十分注重最新科研成果的介绍,不断将前沿成果吸收到教材中,使同学们及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动态。如郑炳林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将敦煌经济文书中所反映的正史不载,或错载的重要发现,及时反馈到教案当中,体现了严谨求实的教学作风。王晶波教授则借鉴敦煌保留下来的俗文学,纠正了以往史学家对民间文化的态度。冯培红教授将自己“汉唐敦煌世家大族研究”科研成果融入到“隋唐五代史专题”教学中,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们的好评,也使教学不落窠臼,精彩迭出,唤起学生对敦煌学的热爱。2. 教学团队科研成果的开展拓宽了教学平台。敦煌文献和石窟艺术是本团队科研的两大基础。对敦煌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是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的传统优势,陆续出版了一系列的整理研究论著,如郑炳林教授对敦煌碑铭赞文献的整理校注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对研究敦煌归义军历史起到很大的作用,常被引用。在归义军史领域,教学团队成员已经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关注。在注重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同时,本教学团队加强对石窟艺术研究,曾组织多次以石窟艺术为主题的大型学术会议,出版专著近20部。这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教学奠定了坚实而广阔的基础。3. 依靠重点研究基地的科研经费支持,营建良好优越的教学平台。教学团队依靠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项目经费,不断地购买中外文书籍和学术刊物,现在已经存有《中华大藏经》、《碛砂藏》、《卐续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中化道藏》、《中国美术全集》、《民国期刊》、《四库全书》、各国藏敦煌文献大型图册,以及日、英、法、台湾、港版等书籍近15万册,是国内外敦煌学领域藏书丰富的重要机构,为团队教学提供了一流的学术环境。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敦煌学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遵循三个层面的保障制度:校级层面的本科生教学管理制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团队依托的敦煌学研究所制定的相关制度。1. 重视本科生教育一直是兰州大学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校制定的《兰州大学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关于完善听课制度的若干规定》、《兰州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等条规是团队教学的重要准绳和依据。2. 在学校制定相关政策基础上,历史文化学院根据自身学科建设特点制订了《青年教师培训计划》、《青年教师听课制度》、《青年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购置资料支持计划》,学院的制度更为细致,针对性强,是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3. 敦煌学研究所有《学术活动条例》、《学术会议备案报告制度》、《兰州大学敦煌学奖惩条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守则》、《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管理办法》等。为了三个层面教学制度得到落实,敦煌学研究所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同时保持和发扬团队内部形成的老、中、青传、帮、带的良好风气,保证团队健康持续发展。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1. 教授要坚持本科一线教学。本科生是我们研究事业的后备力量,应该注重教学的同时及早发现学术苗子,大力加以扶持培养,诸如在学术兴趣的培养、学术规范的训练、学术前景的介绍等方面加大力度,同时在情况成熟的前提下,让其及早的进入科研角色,少走一些弯路。2.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使学生加速了解史学各领域学术前沿的发展,我们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学术前沿讲座课程,为了更好发挥本课程效应,有必要将学术前沿讲座课程系统化、制度化、实行学分制,为有志于历史研究的学生及时了解、掌握国内外学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资讯,提供课程上的保障。3. 加快本科学生进入科研与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营造一种敬业精神、热爱集体的氛围;其次,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学术动态,有计划地聘请各类学术专家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使学生学习到学术界名家的研究方法,了解学术研究动态,领略大家风范;再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诸如seminar、考察活动等,加强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同时给予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的质量,使学生的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最后,引导学生参加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以项目促学习,及早接受系统的训练。总之团队从教学实际出发,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科研反哺教学,不断从学生身上汲取学术激情,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大敦煌学是甘肃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同时也是兰州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科。该学科是兰州大学特色学科。目前,敦煌学教学团队在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中已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授课内容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重视本科生教育是敦煌学教学团队的优良传统,队伍教师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比例协调,并形成老中青传、帮、代的优良教学传统,是兰州大学优秀的教学团队。(公章)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学科专业: 手机:电子信箱:学校推荐意见 同意推荐。(公章)校长(签字) 年 月 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公章)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学科门类(二级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2014年省级教学团队推荐表(本科)申报等级■新增□原有省级□省级□省级和国家级□国家级团队名称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李芝兰所在院校兰州大学推荐部门兰州大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2014年4月填表说明1. 本表请双面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所填内容必须真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13年12月31日。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学团队,是以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二级学科为依托,以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课《儿少卫生学》、专业选修课《妇幼卫生学》,医学生选修课《发育行为儿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公共卫生概论》,全校各专业学生的通识选修课《性与生殖健康》、《环境与健康》教学为主线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成员以中青年教师为主,50岁以上1人,40-49岁1人,30-40岁2人,平均年龄41.5岁;在读博士1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学历1人;团队成员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并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李芝兰教授,198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卫生专业,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参加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在职学习;薛红丽副教授,199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4年取得中山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硕士学位;党瑜慧讲师,200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08年取得兰州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硕士学位;汪燕妮讲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1年取得兰州大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硕士学位。教师所学专业,包含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等多个学科,知识内容、体系涉及卫生、医疗、管理、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本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开设通识选修课,建设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等。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课程建设、教学研究以及教材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2005年获兰州大学第五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性与生殖健康》课程2007年获批为兰州大学通识选修课,面向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授课;《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2007年被列为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项目;《环境健康学》2009年获兰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项目立项资助;《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2010年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生殖保健》被兰州大学列为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主编的《公共卫生综合实验》、《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获得兰州大学教材基金立项资助,《生殖与发育毒理学》获得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完成的《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大学生性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兰州大学教学成果奖。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薛红丽老师获兰州大学2010年度“隆基青年教师教学新秀奖”;党瑜慧老师获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3年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团队教师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团队教学和研究风格。针对妇幼健康问题以及生殖毒理学开展研究,确定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妇女职业与环境保健、生殖毒理3个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2010-2012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科技奖6项(省级1项、厅局级5项)。《甘肃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2011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芹菜对小鼠抗生育作用实验研究》2012年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甘肃省卫生人力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2010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兰州市小学女教师职业紧张对生殖健康状况影响的相关性研究》2010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兰州市低保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与健康促进研究》2011年获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制药行业女工健康状况调查及保健对策研究》2012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团队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4名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学生已经完成18项创新创业项目,其中李芝兰教授指导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项,顺利结项;李芝兰、薛红丽、汪燕妮老师多次获得“兰州大学创新创业项目优秀指导教师”奖励。教学团队带头人李芝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曾被聘为2007-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卫生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聘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全科医学教育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现为中华预防医学会劳动卫生职业病分会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女职工职业与环境保健学组委员。甘肃省预防医学会职业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预防医学会妇幼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职业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她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先后被授予“教书育人奖”、“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贡献奖”、“宝钢优秀教师奖”,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提名奖。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发展,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注重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突出,已逐渐形成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成绩突出、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教学团队。二、团队成员情况1.带头人情况:姓名李芝兰出生年月1962.03参加工作时间1986.07政治面貌共产党员民族汉性别女最终学历(学位)学士授予单位北京医科大学授予时间1986.07高校教龄28年专业技术职务教授行政职务所长联系地址、邮编兰州市东岗西路199号 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730000办公电话****-*******移动电话电子邮件地址lizhl@lzu.edu.cn获奖情况(省部级以上)2011年6月 被兰州大学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11月荣获“二O一O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10月 被授予“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2007年9月被授予兰州大学2007年“师德标兵”。 2006年6月荣获“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贡献奖”。2006年3月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87年12月 被甘肃省教育厅授予高等学校“教书育人奖”。主要学习、工作简历起止时间学习工作单位所学专业/所从事学科领域1980.09-1986.07北京医科大学 学生卫生专业学习1986.07-1991.12兰州医学院 助教劳动卫生与职业病1991.12-1996.11兰州医学院 讲师劳动卫生与职业病1996.11-2004.07兰州医学院 副教授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妇幼卫生、卫生事业管理2001.09-2003.07四川大学 学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4.07- 今兰州医学院、兰州大学 教授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妇幼卫生、卫生事业管理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3姓名薛红丽年龄42参加工作时间1996.07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业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高校教龄10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行政职务无姓名党瑜慧年龄37参加工作时间2003.10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高校教龄6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无姓名汪燕妮年龄35参加工作时间2003.07最终学历(学位)硕士专业儿童保健学高校教龄11专业技术职务讲师行政职务无(根据人数复制、填写)三、教学情况1.主要授课情况:(2010年以来)课程名称授课人起止时间总课时儿少卫生学薛红丽、汪燕妮、党瑜慧2010.09-2013.12144公共卫生概论(-儿少卫生学)薛红丽、汪燕妮2010.03-2013.0772发育行为儿科学薛红丽2010.03-2013.0772性与生殖健康李芝兰、薛红丽、党瑜慧、汪燕妮2010.03-2013.12621健康教育学李芝兰、薛红丽、党瑜慧、汪燕妮2010.09-2010.1236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李芝兰、党瑜慧2010.09-2013.12102公共卫生概论(-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李芝兰、党瑜慧2010.03-2013.0775环境与健康李芝兰、党瑜慧2010.03-2013.12183高级妇幼保健学李芝兰、薛红丽2010.03-2013.07216妇幼卫生管理学李芝兰2010.03-2013.0748现代职业医学李芝兰2010.03-2013.07108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生殖与发育毒理学李芝兰,张敬旭 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年7月医学生学习参考书出生缺陷干预指导手册李芝兰,薛红丽 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医学生学习参考书公共卫生综合实验李芝兰,张珂,李志强 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验教材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奖励名称奖励级别时间大学生性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学成果二等奖兰州大学2011年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果奖教育厅级2009年公共卫生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教学成果一等奖兰州大学2009年专业教学实践、创新与专业教师管理学生教书育人院级鼓励奖兰州医学院2004年4.教学改革项目:(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项目4.0兰州大学2007-2009《生殖与发育毒理学》医学部科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3.0北京大学2009-2012《环境健康学》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项目2.5兰州大学2009-2012《公共卫生综合实验》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1.0兰州大学2009-2010《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1.0兰州大学2012-2014《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兰州大学2009-2010《生殖保健》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兰州大学2014《儿童少年卫生学》第五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0兰州大学2005-2006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团队设置特色自兰州医学院一九八四年建立卫生系之日起,即成立了本专业独立的教研室—妇幼、儿少卫生学教研室。主要承担儿少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儿童少年卫生学是我国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卫生学院五大卫生专业之一,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必修课程。促进儿童少年的健康是儿少卫生学的任务,关乎着民族的体质和国家的未来,意义重大。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是根据国家学科调整,将儿童少年卫生、儿童保健及妇女保健三个学科作为一个完整体系进行阐述的新的学科体系。2004年兰州医学院并入兰州大学后,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原儿少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所,主要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妇幼卫生及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的妇幼保健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妇幼保健专业是为满足妇幼保健等机构对人才的需求、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弥合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裂痕而诞生的,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旨在培养能在妇幼保健等机构从事妇幼保健临床、预防、管理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妇幼保健人才。几十年来,团队教师勤奋敬业,努力工作,为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学校批准成立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所;2008年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专业获准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在本团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在历届教研室主任和所长的带领下,团结一心,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以妇女和儿童为研究对象,以保健为中心,针对妇女、儿童不同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和妇女的青春期、生育期、节育期、更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和保健要求,以及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卫生服务、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遗传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研究所除了承担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学工作外,于2005年面向有医学背景的本科生开设了代表着未来儿科学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领域的儿科学分支-《发育行为儿科学》 ,该课程历年的选课人数均在100人左右;2007年面向兰州大学的本科生开设了有关性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类的通识选修课《性与生殖健康》,每学年均在两校区开课,每门课的选课人数每次都达到100-120人,并且于2009年由原先的18课时增加到27课时;同时,团队中有两名老师还参与兰州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环境与健康》的建设和授课工作。在教学工作中,积极努力地进行创新和改革,于2007年4月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项目《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获4万元资助,并编撰出版《公共卫生综合实验》教材;在此项目的基础上,2009年申报教学成果《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分别获得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在开设通识选修课《性与生殖健康》的基础上,总结开课经验和成果,与2011年再次获得兰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获得兰州大学教材基金支持,计划2014年年底出版一本面向高校和儿童青少年的性教育教材《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创新性改革措施(1) 授课教师之间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特长,提高授课效果。《儿少卫生学》、《性与生殖健康》等课程采用由多名教师分章节授课的办法,在同一门课程中实现教师“老、中、青”三结合,集体备课,由同一位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的同一内容,使教师对授课内容更熟练,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各课程内容根据专业需要和课程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开设顺序,先开课程为后开课程做必要的铺垫,后开课程避免在相关内容上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在有限的学时中最大限度地增加信息量,杜绝因学时不够而使重要知识点出现盲区的现象。(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淡化专职教师和实验教师的界限,理论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项目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避免出现“只会动脑不会动手”,使理论授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实验室建设和发展严格服从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课程体系要求。(3) 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和课程之间的合理结合和安排,保证教师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在不同班级授课,相对集中留出部分时间从事科研工作,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两不误,在不同的时段内集中精力分别从事教学或科研。与此同时,关注本专业的科研进展、从事科研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广泛参与教师的科研与技术咨询工作,做到学以致用,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4) 教书不忘育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工作实践,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言传身教,从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准则,在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端正学习态度,总结学习方法。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1) 做好实验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分工协作。实验教学主要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实验室通过具体的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理论教学效果。而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专题实习和毕业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基本的科研思路。实验教学为实践性教学服务,以验证性实验和参观认识性实验为主,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巩固实验教学效果。(2)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通过执行2007年4月申报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支持计划项目-《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现有办学条件的不足。对专业课的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由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公共卫生一线工作者和我院中青年教师共同带教,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仪器操作,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病因调查、现代快速检测技术和疾病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就业,全面提高了我院公共卫生实验教学水平,提升了双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3) 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知识面广度和综合应用能力为主。在专题实习中,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现场工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中,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基本来源于儿少与妇幼工作实际,针对本专业在研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照顾到学生的特长,也照顾到学生就业需要,毕业设计的内容多样,既可涉及学生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可针对就业去向选择设计或论文题目。资源建设(1) 课程建设:每位教师都具备讲授两门课程的能力,其中1门为专业主干课程,1门为通识选修课;每门课程至少保证有两位教师能够胜任;每门课程统一教案和内容。同时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儿童少年卫生学》课程2005年获兰州大学第五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支持;由李芝兰教授主讲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为突出我所的儿少与妇幼特色,在全校开设《性与生殖健康》通识选修课,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开设该课程的高校。(2)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学院实验设施的投入,借此,研究所加强了生殖实验室的建设,并为学院建成了动物行为发育实验室;计划再建设1个覆盖儿童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生长发育评价实验室。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在巩固原有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拓宽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有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7家。(3) 人才建设:在研究所人才建设和培养中,立足于培养提高现有人才水平,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优秀博士生,以进一步壮大教师队伍。网络教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省级精品课程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视频已上传网络;《生殖保健》视频公开课已经完成5讲内容录制,近期即可上传网络。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通过该项目实施,预防医学学生专业课成绩明显提高。(2)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提高:近年来历届毕业生考研率、就业率明显提高。(3)编撰出版《公共卫生综合实验》教材,与兄弟院校交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公共卫生教育改革。(4)为高校学生培养,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大学生性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1)从07年9月至09年11月,兰州大学1199名学生选修《性与生殖健康》课程,覆盖了所有的院系多个年级;每学期选课人数均在200人以上,课程考核平均成绩逐年上升。(2)上选修课学生性认知水平、观念、态度和与伦理道德法律相适应的性行为方式选择等正确应答率均高于未选课的学生;学生应对青春期困惑的心态、能力更加成熟。(3)自该课程在兰大开设以来,已收到邮件咨询100多人次,网上回复电子邮件100多封。指导解决了个别学生遇到的月经病、前列腺炎、妊娠等问题,有效防止了因为“性”相关问题可能引发的不良结局。(4)学生关注青春期保健,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如兰州大学核学院学生会主动邀请本课程组教师为该院的本科生做“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讲座。(5)总结的在高校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方法、内容、模式的论文,在2010年5月25-27日上海召开的“性教育及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从研究到行动”(SERH)大会交流,我们的做法和经验得到了同行的认可。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论文(著)题目期刊名称、卷次时间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中国高等医学教育,(8):65-662010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公选课教学效果评价中国高等医学教育,(8):33-342011高中学生青春期生殖健康现状调查和教育模式探索生殖与避孕, 31(10):712-7172011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行为对比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7(2): 26-272013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效果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1-22014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研究所现有的3名青年教师都是在2003年以后陆续进入高校,成为专职教师,承担教育教学任务。入职以来每人都参加了兰州大学为期5年的青年教师提升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一直以来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本团队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师岗前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一帮一”的模式,老教师负责团队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升计划,不仅安排青年教师系统听课,观摩教学,并且深入课堂,多次听课;从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到业务学习、备课内容等多环节、多方面进行指导,锻炼和培养青年教师。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研究项目、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工作。团队中3名教师,先后参加了李芝兰教授主编的三部教材的编撰工作以及教学研究项目,并顺利完成任务。她们通过参与课程建设,开课前反复论证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参考教材等,制订和编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以及编排撰写课程模块的教学内容等,提高了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学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支持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及学术交流。薛红丽老师,2006年参加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九十三届全国临床心理测验培训班,获得《临床心理学专业训练证书》;2008年参加香港艾滋病基金会主办的第九届内地同工实习;2007、2010年先后参加“职业健康与精神卫生”和“性教育及性与生殖健康研讨会:从研究到行动” 国际研讨会等。党瑜慧老师,多次参加全国“妇女劳动卫生与生殖健康”学术交流,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顺利考取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外语培训合格证。汪燕妮老师,2010年3月-2010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进修半年;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西安外国语大学学习英语,顺利考取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外语培训合格证。五、科研情况1.科研项目(限5项)项目名称经费(万元)项目来源起止时间《长效避孕新方法应用监测研究》20.0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2009《母子系统保健项目》23.7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2010《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计划研究》10.0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2011《促进中国妇幼卫生年报质量研究》15.552WHO项目2011-2012《母子健康综合项目》14.264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2011-20142.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情况针对妇幼健康问题以及生殖毒理学开展研究,确定了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妇女职业与环境保健、生殖毒理3个研究方向,承担并完成国家级、省、市级多项课题。2010-2012年参与完成的课题获科技奖6项(省级1项、厅局级5项)。《甘肃省农村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2011年获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芹菜对小鼠抗生育作用实验研究》2012年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甘肃省卫生人力现状与需求调查研究》2010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兰州市小学女教师职业紧张对生殖健康状况影响的相关性研究》2010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兰州市低保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与健康促进研究》2011年获兰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甘肃省制药行业女工健康状况调查及保健对策研究》2012年获甘肃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雄(男)性生殖毒性表现、雌(女)性生殖毒性表现以及象征生殖损伤的生殖结局等内容加入到《生殖保健》、《性与生殖健康》课程内容;将妇女职业保健内容补充到《环境与健康》课程内容;将儿童体格发育调查结果等内容补充到《儿少卫生学》课程内容等。主编出版3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实效性。《性与生殖健康》通识选修课,自2007年9月起,已在兰州大学开课,适时、适宜、适度的性与生殖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性素质;学生应对青春期困惑的心态、能力更加成熟。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截止2013年底,选课学生已达3560人,年单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创学校新高(741人/2011年)。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 3.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学改革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努力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影响的优秀教材;7.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总体目标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方向,以全面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为目标,以儿童保健和生殖毒理为研究重点,以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性与生殖健康为突破点,拓宽研究方向;实施质量工程,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的拔尖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带动和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群体的集聚效应。 (2)加快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通过3-5年时间建立起公共卫生学院行为发育实验室和儿童青少年心理评估实验室,同时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设备尽可能考虑为科研服务,并创造条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中自主选取实验项目。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有关医疗卫生单位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签订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使校外实习基地能够完全满足本学科人才培养的需要。(3)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构建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追求教学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将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在实际中接受磨炼,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4)夯实基础、超前规划充分发挥本专业的专业特色,优化整合有关专业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参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鼓励从事社会服务工作;3-5年内完成现有青年教师的学历结构的改变,青年教师均拿到博士学位;立足引进1-2名儿少卫生学或妇幼保健或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博士或学术带头人,改善本团队的学历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公章)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学科专业: 手机:电子信箱:学校推荐意见 同意推荐。(公章)校长(签字) 年 月 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公章)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