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宁波市体育局文件
甬体〔2021〕116号
关于印发《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江北区体育局,宁海县体育发展中心,国家高新区教育文体局、宁波杭州湾新区社会事业发展局,各直属单位、机关各处室:
《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体育局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体育局
2021年12月30日
宁波市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 乘势而上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宁波奋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体育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波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加快推进宁波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体育强市,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实基础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319亿元增至2020年的近700亿元,年均增长率近20%;增加值从99亿元增至近21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从1.11%增至1.62%。“十三五”期间,全市体彩网点达1360家,总销售额超108亿元,创造地方税收7200余万元,返还公益金超8.13亿元。
二是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引领,以体育用品制造为支柱,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共同发展的供给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时期,全市共举办中日韩青少年运动会、世界女排大奖赛、亚洲举重锦标赛、龙舟世界杯等国际国内赛事逾260场,赛事引领及经济带动效应初步显现。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5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运动休闲乡镇)29个。连续举办四届中国(宁波)体育产业博览会。
三是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社会力量办体育取得突破性进展,民间投资体育产业热情高涨,5805家体育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进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机构名录库。近200家重点体育企业,年主营业务总收入超330亿元。以户外运动装备、运动服装制造为代表的体育用品制造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四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场地空间稳步扩大,2020年全市共有体育场地35396个,体育场地面积2259.3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0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41.2%,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93.8%。2020年宁波市居民人均体育消费达2684元,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7.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
五是产业贡献度日渐显现。体育产业先后纳入并助力“中东欧17+1经贸合作”、“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要战略,纳入“健康宁波”、“246”万千亿产业集群、“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等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写入各级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
表1 “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主要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 2015年基期值 | 2020年完成情况 |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 285 | 预计700亿 |
体育产业增加值(亿元) | 88 | 预计210亿 |
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 1.11 | 1.62 |
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 | 26 | 30 |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数(个) | 1 | 5 |
省级体育产业示范数(个) | 0 | 29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 1.61 | 2.4 |
从总体上看,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目前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体育产业结构和布局需进一步优化,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能力需进一步提高,体育消费驱动需进一步加强等。
(二)形势背景
1.新征程带来体育产业发展新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发展格局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体育产业加速升级,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从发展结构看,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幸福产业,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从发展空间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体育产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对此,必须牢牢把握新征程带来的新机遇,顺应体育消费蓬勃发展的新趋势,加快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倍增,努力成为经济新的增长极。
2.新阶段指明体育产业发展新方向。“十四五”时期,浙江省体育产业逐渐迈向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成为全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省”的发展目标。对此,必须深刻认清新阶段指明的新方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全国样板、成为“重要窗口”为导向,深化体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体育产业创新驱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为全省乃至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宁波经验、宁波样板和宁波方案。
3.新形势赋予体育产业发展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我市要承担起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历史使命,加快向都市经济、国际大都市迭代升级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勾勒了建设“七大城市”的战略蓝图,明确了全面建设体育强市的任务要求。对此,必须承担新形势赋予的新使命,主动融入宁波重大战略部署,构建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提高重点体育产业集群标识度,开拓具有宁波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融入市委、市政府的各项重大战略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建成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加快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壮大体育市场主体,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和共同富裕先行市贡献体育力量。
(二)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体育消费需求为导向,加快培育体育消费业态,努力增加高品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坚持高端引领。树立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对标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总体布局中高起点谋划体育产业发展,找准体育产业战略定位,打造特色体育产业集群,提升宁波体育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坚持双轮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强化政策引导、市场监管,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市场环境,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坚持融合创新。创新体育体制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和激发体育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活力。面向体育经济新战场,创新“体育+”和“+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延伸体育产业链条,丰富体育产业体系。
(三)发展目标
总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竞争力强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塑造政府主导有力、市场繁荣活跃、全民积极参与的“一核引领、两翼并进、一带串联、全域协同”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国际滨海运动休闲城市和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1.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完善政府在购买服务、规划、土地、投资、人才等发展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形成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充满活力、政策法规更加健全、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的发展格局。
2.体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比2020年翻一番,超过1300亿元,占全省总量的20%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以上。“十四五”期间,体育彩票销售总额达110亿元以上。
3.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地域特色鲜明、布局结构合理、产品和服务丰富的体育产业体系。做大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业,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加快推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体育新业态。
4.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体育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到45%以上;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达到3200元以上。
表2 “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 |
1 | 产业总量 | 体育产业总规模 | 亿元 | ≥1300 |
2 | 体育企业数量 | 家 | ≥10000 | |
3 | 产业质量 | 国家体育产业(旅游)示范基地 (单位、项目)数量 | 个 | ≥8 |
4 | 省级运动休闲乡镇 | 个 | ≥8 | |
5 | 国际品牌赛事 | 个 | ≥4 | |
6 | 国家级品牌体育赛事 | 个 | ≥10 | |
7 | 产业贡献 | 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 % | ≥2 |
8 | 体育彩票销售额 | 亿元 | ≥110 | |
9 | 产业环境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 | ≥45 |
10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 ㎡ | ≥3 |
(四)空间布局
依托各类体育资源,打破区域行政界线,各区县(市)分工协作,形成多个体育产业集聚区,构建“一核引领、两翼并进、一带串联、全域协同”的产业空间格局。
1.一核引领
“一核”是指主要依托海曙、江北、北仑、鄞州的大型体育场馆、人才、科技、金融等资源优势,发挥体育产业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形成集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会展等多业态于一体的竞赛表演核心区、体育旅游集聚区和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心。
2.两翼并进
(1)北翼:以体育智造为主要特色
“北翼”是指主要依托镇海、余姚和慈溪的体育制造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发展健身器材、智能体育装备、运动鞋服、户外用品等体育制造业,带动体育制造业向品牌化、集群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打造全国体育制造业集聚区和营销集散中心。
(2)南翼:以运动休闲为主要特色
“南翼”是指主要依托奉化、宁海和象山境内的雪窦山、浙东第一尖、半边山、亚帆中心等优质山水生态运动休闲资源,重点发展登山、徒步、骑行、露营、帆船(帆板)、皮划艇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国家户外运动营地,打造国家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旅游目的地,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3.一带串联
“一带”是指沿宁波海岸线,依托海水、海岛、海港、海滩、海塘、海堤、海空等资源,推进体育运动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由北至南方向形成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滨海运动休闲带,发挥“产业+城市+岛屿”叠加效应,重点打造海洋体育赛事、海洋休闲娱乐、滨海露营地、自驾车营地、深海体验等板块项目,打造沿海岸运动休闲产业带。
4.全域协同
立足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差异化体育项目和品牌,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发挥“出形象、成规模、见成效”的示范引领效应。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充分发挥互补效应。
表3 体育产业发展指引
地区 | 主要发展方向 | 重点培育内容 |
海曙 | 极限运动引领区 | 国际攀岩大师赛、奥体(极限运动)公园、龙观探险运动休闲乡镇等 |
江北 | 体育场馆服务示范区 | 奥体中心、中体sports城、山地马拉松、国家棋牌训练基地、巨隆(自行车配件)等。 |
镇海 | 国家体操(蹦床)运动示范区 | 国家体操(蹦床)训练基地、九龙湖半程马拉松、九龙湖皮艇球运动休闲乡镇等。 |
北仑 | 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和全省 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引领区 | 国际排球、汽摩赛事、万博鱼水上运动休闲基地、青年sport港、春晓山海运动休闲乡镇、海伯(渔具)等。 |
鄞州 | 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 | 国际网球、龙舟赛、东钱湖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咸祥科技体育运动休闲乡镇、乐歌(健身车)等。 |
奉化 | 体育旅游目的地 | 省运动休闲基地、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王者之战国际街舞挑战赛、商量岗冰雪运动基地、天妃湖运动康养休闲基地等。 |
余姚 | “运动四明”红色体育资源 集聚区 | 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中国汽摩赛、梁弄运动休闲乡镇、大丰(场馆集成)等。 |
慈溪 | 体育装备制造集聚区 | 力玄(健身器材)、道一(塑胶跑道)、中源欧佳(渔具)、足球超级联赛、龙山运动休闲乡镇等。 |
宁海 | 户外运动产业集聚区 | 宁海越野挑战赛、国家登山步道工程、深甽温泉乐动运动休闲乡镇、兴达(户外用品)、海斯曼(健身器材)等。 |
象山 | 浙江海洋运动中心 | 帆船(帆板)、沙滩排球赛,石浦半边山运动休闲乡镇等。 |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
繁荣竞赛表演业。办好世界排球联赛、国际赛车系列赛等国际性赛事。大力推动职业俱乐部建设,培养一批本土体育球队和明星。注重发展“比赛日经济”,举办高水平商业体育赛事,形成赛事经济消费链。壮大健身休闲业。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海洋运动项目,着力打造国际海洋运动目的地。积极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航空、汽摩等时尚户外运动产业,打造户外运动项目集聚区。加大健身休闲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一批品牌化、连锁化的健身休闲标杆性企业。大力发展步道经济,规划建设步道1200公里。发挥科技在赛事、场馆、健身等领域的运用,提高体育科技服务水平。支持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加快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发展赛事运营、体育咨询、体育经纪、体育保险、体育媒体等多种服务。到2025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
专栏1体育赛事引领工程 着力办好国际国内品牌大赛。全市每年举办50项全国级以上品牌体育赛事,到2025年,形成4项国际品牌体育赛事、10项全国知名的品牌体育赛事和2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联赛主场赛事。 重点推进本地赛事品牌建设。重点打造排球、赛车、帆船、帆板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项目。鼓励各区县(市)利用自身优势,打造“一地一品”赛事,争取引进、自创一批体育赛事。 |
(二)转型升级体育制造业
大力发展现有的户外用品、自行车配件、健身器材制造,推动形成一批营收过10亿元的健身设备、水上运动装备、山地户外装备集群。对接我市“246”产业体系,发挥体育制造业集群的“主战场”优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智能体育产业,培育一批高端运动装备品牌。持续推进体育名品培育工程,重点引导骨干体育用品企业着力培育驰名商标,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体育用品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发挥我市港口优势,鼓励我市自主体育品牌“走出去”,扩大体育用品对外出口。鼓励我市体育制造企业扩大海外直接投资,在全球布局生产工厂、研发基地,提升我市体育制造国际影响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体育用品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加大研发和科技创新投入,争创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体旅融合。全市规划布局10条以上体育特色鲜明、体旅有机融合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创建一批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集赛事观摩、节庆会展、运动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产品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鼓励开发景区风光带的体育功能。深化体卫融合。大力发展运动健康服务业,推动国民体质监测进医院,开设运动康复门诊,开具运动处方。积极拓展科学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干预、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治干预、运动康复训练等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深化体教融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进专业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培训机构等为学校体育课内外训练和竞赛提供指导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开发集拓展训练、科普科考、文化体验、自然探险于一体户外研学品牌。发展一批国内一流、多梯度青少年户外教育基地,创建若干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
专栏2 体育消费培育工程 扩大体育消费供给。制定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三大球”、帆船(帆板)、赛车、极限、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体育项目,扩大优质体育健身、户外休闲、体育观赛、体育培训等体育消费内容,引进或举办中国户外运动节、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省运动休闲旅游节、宁波市体育消费节、“热力宁波”等特色体育消费节庆活动,不断丰富“宁波体育消费菜单”。 打造体育消费场景。鼓励打造一批体育服务综合体,将体育消费场景与亲子互动、公共艺术、户外游憩、微度假、生态旅居、休闲餐饮等业态叠加。支持体育企业研发生产在线健身、线上赛事、数据分析、虚拟运动、可穿戴设备等体育产品和服务,创设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场景。 拓展体育消费渠道。开展宁波体育推介和体育名品评选。建设体育产品常态化展示平台。创新体彩渠道建设和公益宣传,促进网点提效,推动体育彩票安全健康发展。鼓励发展以网络购物和电商直播为代表的新型体育消费,打造一批体育消费平台型企业。 |
(四)加快产业协同发展
加强与宁波国际友好城市、中东欧博览会成员国城市等交流合作,争取更多有影响力的体育项目落户宁波。推动我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体育一体化进程,在体育资源共享、赛事联办、信息互通、项目合作等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形成若干个产业一体化合作品牌。加大杭甬两市在体育设施联动共享、资源整合利用、标准互认互通、赛事同申共办等方面的统筹协作力度,共同办好杭州亚运会,唱好“双城记”,共建浙江大花园精品体育旅游带。围绕“一帆一舟二艇”等项目,加强与青岛、厦门、深圳、珠海等城市的合作力度,探索跨省(市)海洋运动产业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推动海洋运动产业协作、海洋赛事联办、体育科技协作及体育人文交流。
(五)壮大体育市场主体
适应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加快培育和吸引一批体育研发创新、装备创新、服务创新、消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内的创新型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培育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鼓励体育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提高专业分工和产业链协作水平。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鼓励体育企业优势互补,打造产业发展共同体。支持体育产业社会组织、联盟等发展,搭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发挥其行业自律、信息互通和资源配置等方面作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结合自身优势,争创各级各类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和单位。
专栏3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工程 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在保证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前提下,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探索以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参与场馆运营。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业务培训、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馆、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户外运动基地等,在项目准入、人才、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
(六)深化产业数字化改革
建设体育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体育企业、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设施、体育旅游资源与数据等,推动相关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积极利用体育产业大数据平台,开展大数据挖掘、增值服务,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为体育企业、赛事运营、场馆管理等提供解决方案与精确服务。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改造。建好宁波“浙里炼”数字体育“新窗口”等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多跨应用场景。健全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应用,实施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工程,为市民提供更便捷的体育公共服务。建好体育数据仓,实现市县(区)体育公共数据对接联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全过程,确保上级重大决策部署和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发展联动协调机制,强化跨部门沟通与协作,加强市、区县(市)全方位联动,形成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体育产业工作格局。
(二)推动创新发展
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激发体育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潜能。加强银企对接,组织做好体育企业授信工作,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具有体育特色的保险产品。依托“甬江引才工程”等,制定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百人计划,引进、培育和扶持一批体育产业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健身服务、体育教育培训、赛事绩效评估等领域的标准制订。完善体育产业统计和消费统计调查,定期发布相关数据报告。
(三)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落实国家、省、市扶持体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更大力度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加强体育执法和市场监管,细化监管举措,加大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市场监管中的应用。对体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项目坚持审慎包容监管,以行业规范促进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督导落实
各地依据本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级体育产业规划,明确职业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及时反馈各项举措实施情况和工作进度,切实推进落实。加强部门联动,统筹推进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监督、检查,及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
宁波市体育局办公室 2021年12月30日印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