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阜阳市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目录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主要成就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节 保障生命安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第三节 聚焦乡村振兴,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

第四节 围绕生产发展,提升赋能气象服务能力

第五节 关注生活富裕,提升民生气象服务能力

第四章重点工程

第一节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第三节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四节 基础设施与综合保障工程 29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30

第二节 深化气象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31

第三节 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共建共享 31

第四节 夯实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 32

第五节 强化财政保障,提升发展动能 32


第一章发展形势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主要成就

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气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基本建成了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保障阜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能力显著提升。

(一)夯基础,气象基本业务再上新台阶

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更加完善。完成淮河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和6个国家级台站的迁建和综合改造。在全省率先完成新一代天气雷达大修结合双偏振升级改造和L波段探空雷达大修。新增风廓线雷达和激光雷达各1部。地面气象观测实现自动化运行。新增85个多要素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60套乡镇自动气象观测站,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由8.0千米加密至7.1千米。阜阳、界首、太和、阜南、临泉等台站获得中国气象局百年气象站——五十年台站认证。

气象预报预测能力稳步提升。规范市县预报预警业务流程,基本建立了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39分钟。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升到89%和86%。

气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市县气象信息化升级改造工程,市-县专线通信网络带宽达120M,市级互联网接入带宽达200M,气象资料传输平均时延缩短至8毫秒。建成市县一体化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研发了《阜阳市双偏振雷达资料处理与应用系统》《阜阳市综合气象业务系统》及《淮河王家坝气象业务服务平台》等系统平台。

(二)固根本,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迈出新步伐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实现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六个一”建设全覆盖。完成“阜阳决策气象APP”开发应用,与应急管理、农业、水文、交通等多部门及沿淮气象部门建立常态化防灾减灾救灾的协同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了重大灾害性天气全网发布机制,推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的无缝对接,预警信息覆盖率87.7%,接收责任人6650人。新增国家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14个,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33个。建成阜阳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平台。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累计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1068次,启动应急响应28次,成功应对2016年跨年寒潮、2017年年初强浓雾、2018年冬季雨雪冰冻、2019年持续伏秋连旱和2020年夏季淮河暴雨洪涝等重大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表扬。圆满完成第十届中国月季展、安徽省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10余项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工作。

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加强与本地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平台的合作,建立气象信息融媒体发布矩阵,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9%以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全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达90.5分。完成阜南、界首、颍东区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建设,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惠农气象”用户达1.5万余人。优化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道路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绿色发展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与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联合预报会商机制,联合发布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卫星遥感技术在颍淮蓝天保卫战、秸秆禁烧等方面得到有效应用。完成阜阳市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试点项目建设,新增自动火箭发射装置18套,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自动化率100%。常态化开展抗旱蓄水、改善空气质量、服务重大活动等人工增雨作业,五年累计增雨约7亿吨。

(三)筑平台,气象科技和人才培养实现新突破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出台创新团队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高层次人才岗位津贴等多项人才激励政策,组建市级气象科技创新团队2个。与南京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开展合作。全市气象部门科研项目立项51项,其中省部级5个、厅局级6个,地方立项3项,科研经费投入80.9万元;取得气象科技成果14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参与的《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网的安徽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及应用》科研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期刊论文130篇,其中核心刊7篇。

气象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升。引进硕士研究生3人。新增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9名,较“十二五”末提升150%,本科以上学历占比97.6%,6人次入选省气象局人才工程、3人次入选市政府人才工程。在各类业务技能竞赛中表现突出,全省业务技能竞赛获得2次团体第一、1次第二,组织举办4届“阜创汇”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1人获全国 “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省 “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安徽省技术能手”,4人获市“五一”劳动奖章,4人获“阜阳市技术能手”。

(四)强保障,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增大。市政府和省气象局签订了新一轮局市合作协议,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市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市政府每年组织召开全市气象工作会议,气象工作每年都被列入市委1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和地方相关部门文件之中。印发了《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的实施意见》。。

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得到巩固。“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落实气象事业和气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77亿元,市县全部落实气象人员同城待遇,其中中央财政投入0.93亿元、地方财政投入0.84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期间增长103%和193.6%。

气象法治建设和改革不断深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时效,实现气象审批事项“全程网办”。深化气象依法行政,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气象行政执法检查118次。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雷安全监管的通知》。主持编制安徽省地方标准《化肥厂氨罐区防雷技术规范》。

(五)把方向,机关党建和气象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加强全市气象部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大力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政治功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五年来,全市气象部门获得地方党(工)委表彰的先进集体17个,先进个人30人次;全部建成市级文明单位,新增省级文明单位2个,省级文明单位达5个。获1次全省农林水利气象监狱系统工会劳动竞赛先进集体;2人次获全国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5人次获安徽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1人获中国气象局表彰“气象部门援藏工作先进个人”;1人“获安徽省防汛救灾先进个人”。

“十三五”时期,阜阳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长三角先进地区和我市安全与发展需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气象监测能力有待增强。重点流域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密度仍然不能满足服务要求,仍存在监测盲区,相比沪苏浙、合芜滁等地,监测设备数量偏少,中小尺度强天气系统垂直探测能力较弱,智能协同观测格局尚未形成。

二是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精准度有待提高。局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评估技术存在短板。农村地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护基础薄弱。

三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有待破解。面向“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气象服务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专业化、智能化服务技术亟待加强和提升,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亟待建立和完善。

四是气候趋利作用和气候变化应对有待加强。气候监测评估能力需要加强,气候资源普查、精细化区划、保护、挖掘利用等手段和技术需要加强;生态建设与治理保障服务、生态环境评估技术需要强化。

五是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成果转化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数值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等关键技术应用水平亟待提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不够,气象数据质量亟待提高,数据价值有待深入挖掘。

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奋楫扬帆启新程,凝心聚力谱新篇。“十四五”时期是阜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征程、新起点、新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考察安徽及阜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落实改革任务,全面推进阜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迈入新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气象事业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公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了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气象局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气象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提出了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市委发出了坚定地朝着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进军的动员令。紧扣阜阳正处于追赶跨越、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担当意识,立足新发展阶段,确定新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加强前瞻性思考、战略性布局,明晰 “十四五”发展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推动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的重大项目立项建设,整体性推进阜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才能充分发挥好气象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为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提供高水平气象保障。

贯彻新发展理念,迫切需要创新驱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阜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遵循发展规律,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阜阳气象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紧紧围绕“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紧紧围绕促进阜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需求,利用阜阳打造全省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地新机遇,加快气象科技创新,提升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的科技支撑能力,努力在立体气象观测、流域气象、交通气象、生态气象、农业气象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在业务、服务和管理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坚持协调发展,把协调作为阜阳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认真落实《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力阜阳大美阜阳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相关任务,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气象保障和服务能力,并着力解决我市气象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围绕我市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城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强化气象科技支撑,保护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发展,把开放作为阜阳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社会资源,构建市县联动、多部门共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协同机制。坚持共享发展,把共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不断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立更加普惠智能、便捷高效的气象服务共享平台,提供更加多样、及时、有效、贴心的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的气象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行蓄洪区天气雷达建设”、“推广智慧气象”、“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抵御各类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加强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精密度和预报预警精准度”等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等战略牵引也都需要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因此围绕新需求,必须加快补齐我市气象新型装备数量少、信息化能力不足、气象服务供给结构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服务品种和质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气象需求等方面的短板。优化气象业务服务布局,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制度治理效能,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资源气象、生态气象、安全气象、智慧气象,积极发挥气象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天气气候并重,聚焦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坚持趋利避害并举,聚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生态评估等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考察安徽及阜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把阜阳气象事业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及我市建设“三地一区一城”、勇当皖北振兴排头兵、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气象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积极构建更高水平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普惠共享的气象服务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加快形成阜阳气象事业开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为谱写现代化美好阜阳新篇章提供坚强的气象服务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明方向。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坚持创新驱动,强引擎。突出科技引领,坚持创新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短板弱项,充分运用新技术,加快突破气象关键核心技术。

坚持趋利避害,保稳定。充分发挥气象的“避害”和“趋利”作用,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保障效益。

坚持统筹协调,激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气象事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共同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部门共建共享,发挥气象在各行业部门防灾减灾中的科技支撑作用,服务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

坚持对优对标,提质效。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朋友圈”,对标沪苏浙,学习合芜滁,发挥优势,强化阜阳城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双圈联动”,拉高标杆,取长补短,打牢基础,加强市县协同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为阜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立足“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保障作用更加凸显。到2023年完成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率先实现高质量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90分)。到 2025 年,建成更加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业务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在流域气象、农业气象等领域处全省领先地位,为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美好阜阳提供有力气象支撑。(具体目标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阜阳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

2020年

2025年目标

1

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

7.1公里

5.0公里

2

天气雷达

1部

4-5部组网

3

智能网格预报准确率(%)

83

85

4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

39

45

5

人工智能灾害性天气潜势预报

6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99

保持99以上

7

阜阳短临预报业务服务平台

8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87.69

95%

9

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10

飞机增雨作业基地

11

研究生比例

10%

15%

12

气象地方立法、标准

1

3个及以上

第三章主要任务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目标,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加快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现代化美好阜阳建设气象综合保障能力。

第一节 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气象关键技术攻坚。大力实施研究型业务建设,加强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气象融合应用。开展阜阳超级观测站、皖北(阜阳)国家综合气象观测试验基地、阜阳农业气象服务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淮河、洪汝河、泉河、颍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等重点流域、行蓄洪区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发展流域生态治理气象监测评估技术。开展改善生态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研究试验。建设“天镜·阜阳”,提升气象信息挖掘和运维监控能力,实现全市气象业务及支撑环境的一体化、图形化分析展示。探索开展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航运、航空、物流等综合交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强化新型气象探测设备的应用,开展不同波段天气雷达资料融合应用。促进业务科研的融合发展,积极对接国内气象研究型业务技术成果,促进成果本地化释用和业务转化。

加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加强院校合作,与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省级气象业务科研部门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气象相关创新平台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区域合作,与沪苏浙及淮河生态经济带气象灾害联防合作联盟的气象科技、人才等方面合作,建立区域协同的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技术体系。加强部门合作,强化与市科技局、市应急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城管执法局等之间的协同协作,探索共同设立科研专项,开展技术攻关,推动跨行业协同创新。积极融入第二轮淮河流域气象科学试验和预研究工作,以科研攻关和学术研究等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气象科普阵地建设。推进国省级气象科普基地和数字气象科技馆建设,应用场景模拟、全息投影等多种形式展现气象科普作品,打造一批气象科普示范教育基地。加强气象科普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气象科普创作。借助市县科协组织力量探索搭建跨行业、跨领域气象科普互动交流平台,打造阜阳气象科普品牌。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农村防雷安全科普宣传,提升气象科普的社会效益。完善气象科普管理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科普产品的转化。

第二节 保障生命安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易发区和重点区域气象监测能力。补齐淮河流域和洪汝河、泉河、颍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等防汛重点河流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易发多发地区、行蓄洪区的气象监测短板,迁建阜阳国家天气雷达站,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三维闪电定位、大气电场仪等,加密地面观测站网密度、更新升级气象观测设备,提升暴雨、雷电等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利用信息化成果,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市级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打造市级天气预报业务“阜阳样板”。充分利用多源气象资料融合系统,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快速融合更新能力。完善无缝隙精准化预报业务,大力提升气象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水平。大力发展智能网格预报本地化释用及应用技术,探索数值天气预报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展短期时效(1-3天)强对流、暴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逐3小时潜势预报。加强淮北雨季、秋季连阴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雨雪等高影响过程的气候监测预测。发展气象次生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提升重大气象灾害和暴雨诱发洪水、城市内涝等灾害预警能力。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利用全市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优化暴雨、暴雪、大风、高温等重大气象灾害监测识别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提升重大气象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业务能力,进一步发展重大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针对农业病虫害、道路(航运)交通、重污染天气等气象次生灾害,建立气象影响预报及气象次生灾害风险评估预警业务。推进气象协理员、信息员、联系员等基层队伍建设,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队伍网格化组织体系,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综合减灾体系,构建“网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推进将防雷工程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和农村多雷击地区雷电防护基础设施建设,助力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打通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害防御、灾害发生救助以及灾后重建等全过程的防灾减灾救灾链条。发展应急广播等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手段,建立社会全媒体资源快速精准传播体系。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的应用,研发面向媒体渠道的预警综合服务产品,发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技术,建设阜阳市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

第三节 聚焦乡村振兴,提升“三农”气象服务能力

提升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水平。针对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重点区域农业生产需求,做好全流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利用高分卫星遥感对主要农作物进行种植面积提取、病虫害监测和产量估计等农情服务。发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影响评估业务,推进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评估定量化和规范化。做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和防治农用天气预报服务。针对小麦制种,开展从播种到收获几个关键生育期对各气象因子的要求研究,提供相应需求的气象服务,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效的气象保障。

强化乡村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需求,开展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评估及灾害防控、关键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等服务。强化市、县气象部门联动,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提供针对性服务。发展农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

丰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加强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应用,建立集生产-管理-品质评价-保险在内的全流程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体系。依托惠农气象APP,做好面向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强化农村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提高村民防灾避灾意识和能力。

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优化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推进气象、农业农村部门间设备共建、数据共享,依托两部门试验站网和平台,联合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及粮食种业等气象服务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成立阜阳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主要作物和特色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气候好产品评价等相关技术研发,开展区域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服务。

第四节 围绕生产发展,提升赋能气象服务能力

强化数字化气象服务,助力城市治理现代化。推动气象融入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推进气象数据共享和跨行业综合应用,依托城市大脑融入各行业智能化决策平台和运营管理系统,努力实现全过程实时交互、全链条在线服务。围绕城市生命线工程,加强城市气象综合观测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测系统建设,提升覆盖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场景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估能力。积极参与阜阳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将气象信息与产品全面融入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和抢险救援三大系统。

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助力生态环境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建设湿地生态气象监测、农田生态气象监测、生态遥感监测、城市生态监测等系统,加强卫星地表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构建生态气象监测站网。建立气象、生态、林业、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生态气象监测共建共享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气象综合监测服务能力。提升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强化温室气体监测评估,为阜阳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气象科技支撑。推动气象与生态、旅游、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重点领域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和抗旱减灾。推进阜阳飞机增雨基地建设,完善监测指挥体系,增强作业保障水平。开展助力重污染天气应对、农业抗旱、重大活动保障、生态修复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加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大力提升阜阳区域中心城市、淮河(阜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能力。积极融入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气象服务分中心建设。

提高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助力气象高影响行业安全。与公安、交通、航空等部门联合制定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分级管控措施和交通预警处置全业务流程,协同推进高速公路、铁路、航道、航空等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不断完善推广“阜阳市交通物流气象服务平台”,着力把交通、物流等领域气象服务打造成具有阜阳特色、效益显著、影响力强的服务品牌。联合文化旅游部门完善旅游气象监测站网,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旅游公共安全保障体系,挖掘旅游气象资源,为旅游安全和旅游品牌建设提供高质量专业气象服务。针对重大体育赛事、会议等重要活动,强化精细化气象决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确保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到位。根据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大力培育专业气象服务主体,不断深化拓展气象为能源、健康、旅游等领域服务,逐步满足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第五节 关注生活富裕,提升民生气象服务能力

加快智慧气象建设步伐。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5G等新技术应用,开展观测、预报、服务业务产品数字化建设。构建气象服务大脑,支撑智能分析、智能制作、智能分发、智能评价等功能,提升个性化、无感化、伴随式气象服务能力。加强气象信息化建设,积极融入“数字阜阳”,实现气象信息与应急、水利等部门的高效共享以及面向社会的有序开放。建立市级融媒体气象服务中心,打造全市公众气象服务新媒体矩阵,优化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快手等新媒体气象服务,实现市、县政务媒体、主流媒体权威气象声音全接入。

发展智慧化民生气象服务。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面向公众“衣食住行”生活场景需求,推进智慧化气象服务前台建设,发展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交互、智能定向的分众化智慧气象服务,增加数字、图形、图像、智能语音交互气象服务产品,优化服务易用性和体验感,开发智慧气象服务产品。推动气象融入智慧出行等公众生活领域,创新场景融入气象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场景式气象服务的应用能力和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章重点工程

第一节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落实《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加强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中心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精密度和预报预警精准度”要求。围绕我市重点流域、行蓄洪区构建立体精密气象监测网,全面提升流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实施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工程和防灾减灾救灾气象精细服务工程,强化气候预测、气象预报预警和灾害风险预警等技术研发,开展市级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支撑气象服务保障。建设监测、预报、服务全链条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实现气象综合业务大数据融合。创建气象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聚焦综合气象观测、流域气象观测、农业气象观测、生态气象观测等方向打造科学试验基地。

专栏1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01 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建设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中心业务科研用房,协同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气象科技协同保障服务能力。推进皖北国家综合气象探测(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建设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测和可视化平台(天境·阜阳),针对公路交通、航空、航运、旅游等重点领域,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信息技术支撑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区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及皖北地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发展。

02气象要素精密监测能力提升

围绕淮河、洪汝河、泉河、颍河、黑茨河、茨淮新河等重点流域、行蓄洪区,开展行蓄洪区雷达组网建设,布设4部X波段天气雷达、2部风廓线雷达等,在阜阳建设具备多要素垂直探测能力的超级气象观测站,发展基于无人机的空基气象探测,形成流域立体精密观测网;迁建阜阳国家天气雷达站,推进阜阳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迁建,优化探测环境;更新升级乡镇自动气象站并向行政村延伸,加密建设40套四要素以上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5千米;增强碳浓度观测能力,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03 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提升

充分利用自动站、雷达、卫星、天气尺度及对流尺度集合预报等多源气象资料,以提升数据处理分析能力为支撑,构建数据与应用、服务深度融合的灾害性天气临近智能业务平台。强化智能网格预报系统应用,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灾害性天气潜势预报业务平台和流域面雨量精细化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加强多模式集成气候预测产品应用能力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指标,建立气候监测、预测与评估业务平台。建设气象灾害风险综合管理平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系统。构建与水利、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互动共享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打造市级天气预报业务“阜阳样板”。

04 气象防灾减灾精细服务能力提升

建立阜阳市流域智能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抢险抗灾救援辅助决策气象服务系统、综合交通恶劣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和消防救援应急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全面提升防汛救灾、综合交通、消防救援等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市级气象融媒体中心,强化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能力。建设阜阳市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实现对受影响区域公众的精准手机短信发布,建设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联合研发淮河生态经济带气象灾害联防业务平台。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完善全市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推进建立阜阳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服务。针对粮食生产需求,做好全流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开展设施农业、特色作物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评估及灾害防控、关键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等服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中心村雷电防御示范工程建设,加强村民雷电灾害防御宣传教育,为全省农村雷电灾害综合治理提供示范。

专栏2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01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网络

升级、改造现有农业气象观测站点,针对阜南杞柳、老集生姜、太和贡春、李兴桔梗、颍上大米、界首马铃薯、恋思萝卜、口孜大蒜等特色农作物和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新建12套小气候观测站、12套特色作物实景监测站,新增10套农气观测便携式测量仪,强化农业气象服务一体化平台系统本地化应用。

02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推进成立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智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针对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做好全流程、精细化农业气象服务。发展多源协同的农业气象条件、气象灾害、病虫害等精细化监测预报、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估技术,提升农产品精准预报预警业务技术能力,开展“三品一标”优势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农业指数保险、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服务。

03 提升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能力

建设覆盖全市范围的闪电监测定位网和闪电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雷电灾害防御标准化示范建设,选取若干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野外应急避雷亭、防雷长廊和区域性防护设施,完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直击雷防护和雷电感应防护装置,形成农村雷电综合立体防护工程;在气象科普馆增加具有观赏和体验功能的雷电知识科普宣传设备;组织实施防雷科普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农村中小学雷电防御。

第三节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实现与各行业平台全过程实时交互、全链条在线服务。针对我市“三地一区一城”战略定位,提升绿色发展、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综合交通及商贸物流等方面的气象服务能力。提升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能力。提供面向特色旅游资源的气象服务,开展气候舒适度等指数评估服务,提升气象科技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服务城市生命线工程。面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智慧气象,打造智慧化气象服务前台,构建气象服务大脑。加强生态气象立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提高雾霾和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在生态功能区、脆弱区、风景区建设生态气象监测站,开展生态气候资源承载力监测评估,助力全域旅游。积极融入长三角人工影响天气分中心建设。

专栏3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01 综合减灾气象赋能行动

健全重大灾害天气、重大社会活动、重大体育赛事、重大会议等气象保障服务机制,针对性开展灾害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技术研究,开展精细化气象决策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建设城市内涝、道路结冰、大雾等城市气象监测站,配备LED电子显示屏,强化与市城管执法局、公安局、交通运输局等合作共享,联合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和系统研发,建设城市气象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提升覆盖城市精细化管理全场景的影响预报和风险预估能力。修订完善阜阳市暴雨强度公式,为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开展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优势气象旅游(阜阳)资源库,积极开发“一湖两河一洲”生态旅游气象服务品牌,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02“美好生活”气象赋能行动

打造智慧化气象服务前台,加快气象服务需求感知挖掘技术运用,建立用户信息识别管理系统。构建气象服务大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服务场景的深度应用,支撑智能分析、智能制作、智能发布、智能评价等功能。利用气象信息大数据云平台,挖掘与城市大脑、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医院等关联的高质量气象应用数据,发展以“智慧感知”为特征的公众气象服务,全面融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主动感知个体气象服务需求,努力实现按需生产、智能制作、精准推送。建设阜阳融媒体气象服务中心,与相关单位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顾、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03“中心城市”气象赋能行动

围绕“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建设,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和配套设施等项目,推动气象服务和新兴绿色产业深度融合。围绕“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利用各部门共享数据资源、AI算法等技术实时跟踪分析,在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安全运行等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方面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围绕“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在全市国省干道、航道、港口码头等建设交通气象观测站,力争达到单能见度站平均间距10公里、多要素气象站平均间距30公里,团雾多发地段单能见度平均间距3公里,建成覆盖全市交通气象监测站网,强化卫星遥感资料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完善“阜阳市行业气象综合服务平台”,开展“空铁水陆”立体交通气象预报、风险预警等智慧交通物流气象服务。

04 “生态环境”气象赋能行动

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建设8套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监测站,开展臭氧垂直廓线、大气成分、城市下垫面、太阳辐射、水热循环等方面的监测。在颍州西湖、八里河、沙河湿地、三角洲、蒙洼蓄洪区等重点区域,布设5套大气负氧离子、大气电场仪、紫外线观测、实景观测等观测设施。建设阜阳市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分中心,深化卫星遥感数据在生态监测评估、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强化大气扩散天气条件预报业务,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监测评估。

05 人工影响天气赋能行动

推进阜阳飞机增雨作业基地建设,开展针对不同天气系统的飞机探测和催化试验,提升云水资源探测能力。建设6个标准化弹药存储库房,更新换代作业装备12套,建成16个标准化地面固定作业点,创建人影标准化作业县6个。建设智能人影决策指挥系统。

第四节 基础设施与综合保障工程

展“新基建”下的台站节能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强台站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提升台站科技创新内涵,实现“一站多能”。因地制宜加强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优化环境,台站园区风格体现台站历史沿革文化、气象科技特色、融入气象文化要素、提高台站建设品位。推进国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组建气象科普讲师团队,组织气象进基层科普活动,提升气象科普社会效益。

专栏4 基础设施与综合保障工程

01台站智能化改造工程

开展“新基建”下的台站节能智能化改造,实施颍上、临泉业务用房、业务平台和业务设备的优化升级,改善气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提升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开展阜阳雷达站园区信息一体化建设。

02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完成阜阳雷达站迁建、阜阳大气探测基地建设。完成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建设,太和防灾减灾中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临泉观测站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市县两级台站业务人员生活工作环境,提高研究型业务支撑能力,改善气象探测环境,加强气象台站党建、气象文化等建设。

03 特色科学科普场馆建设工程

按照特色定位,交叉互补原则,根据需求,建设淮河王家坝、阜阳雷达站等气象科普馆,实现场馆有特色,科普有成效。组建气象科普讲师团队,加强科普作品创作和产品研发。搭建跨行业、跨领域气象科普互动交流平台。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坚持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强化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持续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

第二节 深化气象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适应自动化新形势,推进市、县观测和预报业务考核改革,优化市、县业务服务布局分工和流程。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深化气象标准应用。加强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与业务的融合,并推进质量管理向预报、服务等领域拓展。完善专业气象服务机制,分类推进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打造服务品牌。鼓励和引导多元主体提供气象服务。推进气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聚焦智慧气象和政府数字化转型,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好行政审批“双公示”“好差评”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动“互联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落实“标准地”改革任务。

第三节 建立合作机制,推进共建共享

做好本规划与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的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深化新一轮局市合作共建机制,推进合作协议落实,成立颍州、颍东、颍泉三区气象服务机构,增强气象部门与各级地方政府的联动能力。深化气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水利、林业等部门在灾害防御、专业服务、工程建设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开放交流合作,完善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配套政策措施。

第四节 夯实人才支撑,激发创新活力

实施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45”计划,培养一批热爱气象事业、勇于创新发展的首席气象专家、优秀气象人才和基层青年骨干,打造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加强气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气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围绕气象业务科技关键技术,组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形成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

第五节 强化财政保障,提升发展动能

完善气象双重领导和与之相适应的计划财务体制,落实气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清单,调整优化气象财政预算结构,争取地方加大气象财政投入,加大对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支持阜阳气象事业发展。强化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鼓励社会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供给。加强气象重点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建设内容的科学论证,做好立项、可研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加大项目的投入力度,强化重点项目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附件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工程估算表(万元)

序号

建设任务

建设数量

单价

合计

区域性气象灾害预报监测预警中心建设

1

区域性气象灾害预报监测预警中心

1

6000

6000

2

阜阳雷达站迁建

1

4000

4000

3

皖北国家综合气象探测(科学)试验基地

1

3500

3500

4

天镜·阜阳

1

40

40

气象要素精密监测能力提升

5

自动气象站(两要素)

43

2

86

6

自动气象站(四要素)

32

6

192

7

自动气象站(六要素)

8

12

96

8

老旧自动站升级

22

7

154

9

X波段雷达

4

640

2560

10

风廓线雷达

2

410

820

11

超级气象观测站

1

635

635

气象灾害精准预报预警能力提升

12

灾害性天气临近智能业务平台

1

35

35

13

气象风险预报预警系统

1

28

28

气象防灾减灾精细服务能力提升

14

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

1

35

35

合计

18181

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估算表

(万元)


序号

建设任务

建设数量

单价

合计


农业气象监测网络


1

农田小气候仪

12

12

144


2

特色作物实景监测站

12

8

96


3

便携式农气观测仪

10

6

60


农业气象服务中心


4

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业务用房

1

600

600


5

智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1

40

40


6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若干

100

100


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升


7

雷电灾害防御标准化示范村

24

35

840


8

雷电科普设备

4

15

60


9

防雷科普教育

1

50

50


合计

1990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估算表(万元)

序号

建设任务

建设数量

单价

合计

综合减灾气象赋能行动

1

城市内涝气象监测站

20

20

400

2

城市道路结冰气象监测站

15

15

225

3

城市大雾气象监测站

15

8

120

4

修订暴雨强度公公式

1

20

20

“美好生活”气象赋能行动

5

气象服务大脑

1

110

110

6

融媒体服务中心

1

200

200

“战略城市”气象赋能行动

7

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气象保障工程

1

300

300

8

交通气象站

40

10

400

“生态环境”气象赋能行动

9

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监测站

8

45

360

10

一湖两河一洲生态气象监站测

5

25

125

11

卫星遥感综合应用分中心

1

200

200

人工影响天气赋能行动

12

人影标准化弹药存储库

6

20

120

13

人影作业装备

12

35

420

14

人影标准化固定作业点

16

30

480

15

人影智能决策指挥系统

1

45

45

合计

3525

基础设施与综合保障工程估算表(万元)


序号

建设任务

建设数量

单价

合计


台站智能化改造工程


1

颍上、临泉业务用房

2

600

1200


2

阜阳雷达站信息一体化

1

150

150


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3

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配套设施升级

1

200

200


4

太和防灾减灾中心配套基础设施

1

180

180


5

临泉观测站配套设施

1

80

80


特色科学科普场馆建设


6

王家坝科普馆

1

90

90


7

阜阳雷达站科普馆

1

150

150


8

气象科普讲师团队

1

50

50


合计

2100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十四五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