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扬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扬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本文有删减)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重要的服务性行业。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扬州和关于交通运输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落实交通强国战略部署,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根据国省相关规划和《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1、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

“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逐年攀升,五年累计完成总投资626亿元,较“十二五”翻一番,创历史最高水平。公路建设继续占据重要地位,铁路建设投资增长明显。交通建设投资持续高位运行,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扬州全域迈进高铁时代。宁启铁路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连淮扬镇铁路建成通车,扬州全域迈进高铁时代。扬州对外交通的快捷度、时间可靠度大幅提升。

过江通道建设全面提速。扬州境内共7座过江通道纳入《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建成五峰山公铁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龙潭过江通道,有力支撑跨江融合发展。

公路建设成果显著。建成2条高速公路(江广高速、宿扬高速),开工2条高速公路(京沪高速扩建、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建成2条快速路(城市南部快速通道、金湾路),建成611省道沿湖大道等一批国省干线公路。新改建“四好农村路”1600公里、农桥400座。公路网络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扬泰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完成一期扩建工程建设,跑道延长至3200米,达到4E等级。扬州港跨入“亿吨大港”行列。推进沿江万吨级深水泊位建设,建成扬州港区中航宝胜件杂货码头,开工建设仪征港区港务公用码头。扬州港货物吞吐量在“十三五”期间突破亿吨大关,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道加快建设。完成京杭运河邵伯船闸至古运河口示范段建设。开工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推进城区段沿岸环境整治提升。

综合客货运枢纽布局进一步优化。建成扬州东站、宝应站、高邮站、仪征站4个客运枢纽,实现铁路、道路客运、公交、出租等交通方式“零换乘”。开工建设宝应韵达快递区域总部等物流基地项目。

此外,还实施了通扬线航道整治,建成了南京绕越高速新篁互通连接线等一批集疏散和连接公路。

2、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航空运输快速发展。2015-2019年扬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36%,增速全省排名第一。2019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98万人次,在全省、全国运输机场中排名跃升至第6位、第57位。累计开通62个国内外热点城市,其中国际(地区)14个。开通了顺丰货运包机。驻场飞机达到6架,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

铁路运输取得突破。铁路客运服务得到质的提升,经停扬州的高铁(G字头)、动车(D字头)、城际(C字头)列车车次达到176条,实现50分钟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首次开通扬州东货站至连云港的铁水联运专列。

水路运输稳步发展。2020年全社会港口货物吞吐量在抗击新冠疫情中逆势增长,达到1.44亿吨,其中扬州港(沿江港口)达到1.2亿吨。依托长江、运河交汇优势,发展水水中转多式联运。扬州直达上海港、太仓港的内外贸班轮每周达到86班,扬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3万标箱。完成船舶建造检验1209艘、392万总吨,总吨位比例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道路运输提质转型。网约车、共享单车、汽车分时租赁等新出行模式快速发展。定制客运班线和班车数量分别达到12条、25辆。国家“公交都市”和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双市同创纵深推进。建成九龙湖等7处公交停车场(首末站),开通南部快速通道等4条公交专用道。主城区、江都区公交完成整合,实现同城、同质、同价。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

邮政快递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扬州邮政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18.7%,累计达到7.8亿件。建成扬州快递园、扬州综合物流园。建立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市建制村通邮率100%。快递服务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消费者有效申诉率创历史新低。

3、行业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交通运输系统完成机构改革,“一支队五中心”揭牌成立。组建扬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学会、协会。出台全省第一部南水北调水域船舶污染防治地方性规章。“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政务中心交通窗口按时办结率、社会满意率均达100%。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交通运输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平安绿色智慧交通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在营渡口数量由15道减至3道,“两客一危”车辆全部安装主动智能防控系统,实施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3120公里,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打好交通运输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沿江22个、内河45个非法码头整治。开展“降尘治车”“江河碧空”蓝天保卫行动。推广新能源船舶使用,新建LNG动力船舶14艘。高标准完成交通干线沿线环境整治,新增绿化近1.6万亩,主城区14个高速公路出入口全面完成改造提升。加快交通综合数据“一张网”建设,建成运西船闸、宝应船闸智能监控调度中心。建成公交智能化一期工程,开通公交手机移动支付功能。

虽然“十三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扬州交通运输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综合交通网络布局仍需完善,过江通道、城际铁路、通用机场等仍是发展短板;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和均等化水平还需加强;现代物流体系有待完善,运输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可持续发展水平有待提升,节能减排、污染防治、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能力有待提高;平安交通、法治交通、信用交通等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二)形势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扬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的关键五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多重战略机遇在扬州叠加交融,美丽江苏、“三个名城”建设深入推进,这些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要求扬州交通充分发挥“先行官”引领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交通运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体制机制上、方式方法上、工作措施上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要求交通运输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突出理念、制度和技术创新,以交通运输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扬州交通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在领先环节持续发力、在关键领域聚力突破、在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持续推动运输结构调整,统筹做好交通运输治污、添绿、留白三篇文章和“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一体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推动交通与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厚植“好地方”的生态底色,彰显“好地方”的文化底蕴;突出制度和技术创新,深入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抢抓国家“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强交通运输领域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持续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牵引不断增强“好地方”的发展动力。

二是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要求扬州交通高效服务国省重大战略联动实施。“十四五”期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成为新的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在此格局下承担了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探路的新使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要求以促进南京与扬州等周边城市同城化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发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扬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心区的重点城市、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应全方位对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扬州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大三角”,积极打造跨区域对外连接新通道,提供高质量的运输组织和运输服务,提高内循环的速度、效率、效益;稳步拓展国际运输网络、参与构建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供应链,巩固外贸百强市和文化旅游名城地位。要深化发展“宁镇扬”小三角,协同共建国际化大都市圈,在综合交通体系方面全方位无缝衔接,着力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同城共享,打造全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示范区域。

三是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要求扬州交通高标准谋划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坚决扛起“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更好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交通运输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扬州交通应全面对标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探索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目标和路径,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实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切实提高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新时代交通强国和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多扬州经验、扬州典型、扬州样板,谱写“扬州是个好地方”的交通运输篇章,在现代化新征程中更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

(三)需求特征

“十四五”时期,扬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年均增速为6%,到2025年扬州市人均GDP达到17万元,产业结构转型继续深化,数字经济成为新的发展增长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以上,人口老龄化水平持续加深。预计全市客货运输总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运输需求结构持续深刻变化。

——客运方面。伴随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客运高品质、多样化特征更加凸显。高铁、民航设施服务不断完善,带动出行的空间范围进一步扩大。长三角区域城际出行网络化、多层次特征更加明显,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同城化片区发展将促进南北跨江出行需求不断攀升。随着高铁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铁路客运服务多样化、快速化发展,铁路客运量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民航仍将是长途客运的重要选择。营业性公路客运受高铁冲击以及自身服务水平限制,将持续下降,而私人小汽车在提供独立空间、实现自由选线等方面更具优势,出行占比不断提升。

——货运方面。货物运输需求总量将由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强度伴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有所下降,高价值、分散性、小批量、时效性货运需求快速攀升,快递物流、冷链物流、专业物流加快发展,城乡物流配送需求持续旺盛。公路由于具备“门到门”的运输优势,仍将是重要的货运方式。随着运输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低碳交通等政策深入实施,部分大宗物资的公路货运需求将转移至铁路、水路,集装箱运输将成为重要增长点。铁路货运将保持较快增速,但受基础设施条件限制,所占比重依然较低。航空货运因其运价高、运距长等特点,主要服务于高附加值、运输时效高的产品和行业,未来将保持一定增速。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江苏、视察扬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区域重大战略实施和全市经济发展布局,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推动交通强国建设为统领,以交通运输现代化为目标,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提高综合交通网络运输效率,推动行业治理现代高效,推动交通运输现代化,为奋力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二)基本原则

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循环效率。强化5G、北斗系统、区块链、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新基建项目落地,优化公众出行和货运物流信息平台,将创新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推动交通运输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增强“好地方”的发展动力。

系统思维,协调发展。以交通、产业、城镇空间三者协同发展为导向,支撑“产业强市”战略落实,促进生产要素快速流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破解交通运输的结构性矛盾,充分发挥水运优势,补齐铁路短板,构建公铁水空深度融合的多式联运体系,推动城乡物流融合发展,融入国内循环,加快区域协同和城乡联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凸显绿色发展理念的促进作用,厚植“好地方”的生态底色和文化魅力。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指示精神,服务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实施交通干线环境综合整治,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形成交通运输领域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畅通循环,开放发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全市经济发展布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坚持把交通的互联互通作为深度融入宁镇扬“小三角”和长三角一体化“大三角”发展战略的“先手棋”,链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铁路货运大动脉,提升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带动力。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创造“好地方”的幸福生活,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在时间、成本、品质安全等维度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推动城际客运更便捷、城市公交更优质、城乡公交一体化。把安全保障作为重要前提,强化安全监管管理。突出老龄化社会的关爱,使交通运输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三)发展目标

1、二〇三五年远景展望

到2035年,全面建成在国内有影响力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城市,成为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全面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具有世界前列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能力,交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运输生产碳达峰,向碳中和迈进。交通运输安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法治交通和信用交通为特色的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走在世界前列。

2、“十四五”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省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示范城市。在长三角有较大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综合交通枢纽、旅游航空枢纽、河江海水水中转枢纽初步成型。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三种交通方式国家主干线十字交汇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深入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扬州交通出行基本实现“3963”交通圈,即3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90分钟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内设区市,宁镇扬主城区、主枢纽、主景区60分钟通达,扬州中心城区至县(市)、乡镇到高铁站30分钟到达。

综合交通网络更加立体互联。到2025年,扬州综合交通网络建设预计将实现:一是高速铁路京沪第二通道规划落地;二是全市高速公路车道里程翻一番;三是扬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000万人次;四是我市城际铁路和通用航空实现零的突破;五是内河航道通过能力提升30%以上;六是沿江港口新增万吨级泊位5个。

综合客货运能力显著提高。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系统更加完善,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物流服务系统更加健全。扬泰机场国际(地区)航线新增3条以上,航班准点率力争达到75%以上。高铁客运服务更加便捷,出行时效进一步提高。创成“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力争所有县(市、区)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建设。集装箱多式联运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0%。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3.5%左右。

智慧绿色平安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规划发展村庄农村公路地图精准导航基本实现全覆盖。交通运输对外部资源环境更加友好,交通运输更加安全可靠。交通运输碳达峰逐步迈进,营运货车和货船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2.8%、2.7%,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0%以上。

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建成法治型、服务型政府部门。智慧执法机制“一体化+智慧执法+信用监管”新模式运用率60%,交通基层执法站所“四基四化”达标率100%。信用交通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信用监管重点领域全覆盖。交通运输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三、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

围绕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大运河文化带、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国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跨区域对外连接新通道,建设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融入全国交通动脉,以现代交通方式提升扬州在国家、区域网络中的交通枢纽地位。

(一)建设融合发展的多层次铁路网

推进国家干线铁路建设。建设沪渝蓉(北沿江)高速铁路,进一步融入国家高速铁路主干网。同步实施北东联络线,实现北沿江高铁与连镇高铁并站和互联互通。提升北沿江高铁存车场规模,同步建设西南联络线、扬镇宁马铁路扬州车场和站房,打造扬州东铁路枢纽。

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建设南京至仪征线(含扬州延伸线),引领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规划研究扬镇宁马城际铁路扬州至镇江段等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项目,做好路线方案、重要节点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衔接。研究利用宁启铁路能力富余期开行城际、市域列车的可行方案。

加强货运铁路发展研究。提升宁启铁路的货运功能,服务运输结构调整。深化扬州港江都港区疏港铁路方案研究,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完成江都物流基地铁路场站改扩建项目。规划研究淮安经扬州至南京普速铁路。

专栏“十四五”期间?铁路建设项目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宁启铁路仪征客运站工程、江都物流基地铁路场站改扩建项目。

新开工:沪渝蓉(北沿江)高铁、北东联络线、西南联络线、扬镇宁马铁路扬州车场、南京至仪征线(含扬州延伸线)。

储备项目:扬镇宁马铁路扬州至镇江段、扬州港江都港区疏港铁路。

规划研究项目:扬州经镇江至扬中城际铁路、扬州经扬泰机场至泰州城际铁路、扬州至常州城际铁路、扬州至天长城际铁路、南京江北地区至仪征轨道交通、淮安经扬州至南京普速铁路。

(二)建设特色鲜明的旅游航空枢纽

推进扬泰机场建设旅游航空枢纽。抢抓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建设机遇,加快实施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新建1条平行滑行道和T2航站楼,提升机场运输保障能力。适时启动扬州市区至扬泰机场快速通道建设。坚持特色发展,协同东部机场集团、泰州市合力推进扬泰机场建设旅游航空枢纽。

统筹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建设高邮通用机场,实现扬州通用机场零的突破。规划研究宝应、仪征通用机场项目,做好项目储备。


专栏“十四五”期间?机场建设项目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高邮通用机场。

储备项目:宝应通用机场、仪征通用机场。

(三)建设功能完善的过江通道群

建成五峰山过江通道、龙潭过江通道,开工建设宁扬城际过江通道、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在扬州和镇江、南京之间逐步形成由多种交通方式组成、满足多种功能需求的过江通道群,引领扬州跨江融合发展。

专栏“十四五”期间?过江通道建设项目

续建并建成:五峰山过江通道(公铁两用、桥梁)、龙潭过江通道(公路、桥梁)。

新开工:宁扬城际过江通道(铁路、隧道)、润扬第二过江通道(公路、桥梁)。

规划研究项目:金山过江通道、润扬第四过江通道。

(四)建设泛在互联的便捷公路网

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布局,强化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发挥在综合交通中的基础性、集散性功能,提升网络畅通性,促进跨区域互联互通。

加密提升高速公路网络。实施新建加密和扩建提升并举,推进扬州新一轮高速公路建设。建成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全面形成扬州城区“一环七射”高速公路布局。完成京沪高速公路扩建,开工建设仪禄高速沪陕高速至长江北大堤段、宁盐高速、盐蚌高速宝应至金湖段,实施扬州西北绕城高速扩建,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网络通行能力。规划研究扬州东绕城高速公路。

专栏?“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续建并建成: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接线、京沪高速公路扩建工程。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仪禄高速公路沪陕高速至长江北大堤段。

新开工:宁盐高速公路、盐城至蚌埠高速公路宝应至金湖段、扬州西北绕城高速公路扩建工程。

规划研究项目:扬州东绕城高速公路。

优化完善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积极推进345国道仪征新集南段、328国道江都东段、344国道高邮东段、350省道宝应段等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干线公路网。重点建设跨区域公路主通道、绕城公路,打通断头路和局部瓶颈路段,提升干线公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服务设施建设。研究356省道仪征段快速化改造方案,推进沿江公路与南京绕城公路快速环线衔接。深化328国道扬州城区段线位南移等方案研究。加强国省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的有机衔接,确保京沪高速新真武互通等落地。

专栏“十四五”期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项目

续建并建成:328国道仪征段、328国道江都新都路至广州路段、345国道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段、345国道仪征新集南段。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328国道江都东段、328国道邗江西延段、345国道江都东段、344国道高邮东段、353省道江都段(含先导段)、353省道邗江段、350省道宝应段、432省道江都段、345国道朴席服务区、264省道三垛服务区、264省道樊川停车区、333省道秦邮服务区、328国道吴家桥服务区、345国道嘶马服务区。

新开工:233国道宝应临城段改线工程。

储备项目:233国道夹江大桥及接线工程、356省道仪征段快速化工程、264省道三垛以北段改扩建工程、328国道城区段改线工程。

推进地方集疏散和连接公路建设。推进服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互通等交通节点和经济开发区、物流集聚区、特色产业园区等经济节点的集疏散和连接公路建设,完善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支撑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约1000公里,农桥约300座,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环线、一路一特色”,服务乡村振兴。农村公路建设以双车道公路为主,重点实施县道提升改造、规划发展村庄等级公路通达提升等项目。加强村庄路网与交通主骨架的衔接。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五)建设通江达海的绿色水运网

建设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以长江干线、京杭运河为核心,三级及以上航道为骨干,构建通江达海、互联互通的干线航道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成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开工建设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扬州段,打造绿色智慧航道。完成通扬线航道整治,开工建设盐宝线、金宝线航道整治项目。加强内河水上服务区、停泊锚地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开通扬州港新坝作业区专用航道。

专栏“十四五”期间?航道船闸项目

续建并建成:通扬线高邮段航道整治工程、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盐宝线宝应城区段航道整治工程、扬州港扬州港区新坝作业区专用航道。

新开工:金宝线航道整治工程。

储备项目:芒稻河航道整治工程。

推动沿江、内河港口联动发展。充分利用扬州长江、运河交汇的区位优势,强化江海河联运枢纽功能,推进扬州港、扬州内河港一体化发展。扬州港:优化整合沿江港口岸线资源,重点推进仪征港区港务公用码头、扬州港区6、7号泊位等万吨级深水公共泊位建设。突出大型化、专业化,实施仪征港区南京港610、611液体化工码头8万吨级改建和江都港区泰富码头15-20万吨级升级改造。建成江都港区砂石集散中心项目。扬州内河港:开工建设高邮港区城北作业区和城东作业区码头工程、宝应港区城北作业区和望直港作业区码头工程等,加快构建扬州内河港“一港五区十五作业区”规划布局。

专栏??“十四五”期间?港口建设项目

续建并建成:扬州港仪征港区泗源沟作业区仪征港务公用码头一期工程。

新开工并力争建成:

扬州港:仪征港区南京港股份有限公司610、611码头改建工程、江都港区砂石集散中心项目、江都港区泰富码头升级改造工程、江都港区圣容作业区4、5泊位堆场工程、江都港区圣容作业区窦桥港内港池码头工程、扬州港扬州港区内港池改建工程、扬州港区6#7#泊位新建工程、扬州港区1#2#3#泊位连接改造工程。

扬州内河港:高邮港区城东作业区码头工程、高邮港区城北作业区整治提升工程、宝应港区城北作业区码头工程、宝应港区望直港作业区码头工程、扬州内河港江都港区盐邵河沿线作业区码头工程。

(六)提升养护管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公路、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力度,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出行。科学安排国省干线公路大中修工程,落实“全寿命周期养护、预防性养护”理念,逐步提高预防性养护比重。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推行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推广废旧路面材料循环利用、公路桥梁隐蔽工程无损检测等新技术、新工艺。全面加强航闸日常养护、专项养护,推进航闸养护标准化。研究试点适合扬州内河航道的现代化测量手段。到2025年,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优良路率达到95%,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95%,干线航道通航保证率不低于95%。

同时,推进油气管道建设,完善青宁线扬州段和江苏沿江(如东至南京)天然气管道扬州段项目,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

四、提升现代综合运输服务品质

提供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服务和一体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货运物流服务,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提升国际运输服务水平

开发国际旅客运输市场。优化国际航空运输网络。推动春秋航空做大做强扬州基地,发挥基地航司优势,丰富国际(地区)航线网络。稳定运营台北和香港航线,重点发展东南亚、东北亚等周边热门旅游航线,兼顾部分公(商)务出行需求。

打造国际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国际集装箱运输体系。发展对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集装箱干线港口外贸内支线,打造便捷高效的集装箱出海运输通道。探索开通扬州至南京中欧班列装车点的铁路、公路快运线,打通扬州西向国际陆运通道。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服务。推进扬泰机场国际货站、空港物流园区和物流加工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拓展跨境电商口岸、国际邮件交换和保税物流等功能。深化与顺丰等物流企业合作,开通全货运航线,建立全方位、一体化、专业化的航空快递集散中心。

(二)推动区域运输便捷高效

构建多元化跨区域客运服务系统。优化国内民航航线网络,加强与国内区域中心城市、省会城市以及热点旅游城市的“空中快线”和干线运输,支持将旅游产品整合到航空出行服务平台。建设高铁扬州东站存车场,提升扬州东站始发功能。充分发挥连淮扬镇高铁客运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增开班列。推动道路客运与铁路、民航差异化发展,加快形成以定制客运为主导的道路客运发展新体系。

构建绿色高效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发展江海河联运,推进六圩作业区等重点集装箱作业区功能提升,形成快速通达长江中上游地区、江浙水网地区以及京杭运河沿线地区的江海河联运体系。依托扬州港江海河多式联运省级示范项目,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实现京杭运河至长江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体化联运。推动淮扬内支线发展,探索出台对内河集装箱运输重点航线、重点船公司、货代公司、港口企业的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推动多式联运装备标准化发展,推行“一单制”联运服务。推广应用甩挂运输,以扬州港务集团等省级甩挂试点企业为龙头,构建全市高效互联的甩挂运输网络体系。

(三)推动城市交通绿色低碳

深入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加强以“好巴士”公交快线为主体的快速通勤系统建设。结合东部枢纽开通、快速路建设、旅游景区覆盖,及时新辟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与运河路、江平路、润扬路同步建设公交专用道,新建扩建施桥、文昌花园等一批公交停车场,推动智能电子站牌建设。加大新能源及清洁能源车辆投放力度。探索定制公交发展模式,发展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等特色公交服务。到2025年,城市公交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

构建绿色物流配送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以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三级配送网络,鼓励综合货运枢纽拓展城市配送功能。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服务模式,在已有的物流集聚区(园区)整合改扩建共同配送中心,将城市配送需求按货物品种、服务类型、需求线路进行整合,探索运行城市共同配送货运班车。因需开通货运配送专线服务。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构建“城市配送公交化体系”。

(四)推动城乡运输均等可靠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争创城乡公交一体化达标县。积极稳妥推进高邮、仪征、宝应等地城乡客运班线公司化、公交化改造。结合“一镇一环线”美丽乡村路建设,拓展镇村公交旅游服务功能。

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构建包含县级物流中心、乡镇农村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的三级农村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市到县和县到乡的客运班车代运邮件和快件,健全小件快运服务体系。引导运输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农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推广定时、定点、定线的“货运班线”模式,开展县城至乡镇、途经行政村的双向货物运输配送服务。

提升邮政快递服务水平。全面建成韵达江苏省快递电商区域总部基地。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推进村邮站标准化建设。加强邮政快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快递服务中心、快递公共投递服务站等快递末端布局。到2025年,实现同城小时达、长三角当日达、国内重点城市次日达,主要品牌快递服务行政村通达率100%。

(五)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

引导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空港、港口、高铁枢纽建设为支撑,引导交通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打造扬泰国际机场空港新城和高邮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两个临空产业基地。扬州港坚持“前港+中仓+后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扬州港和综合保税区的平台优势,打造港口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港。围绕扬州东站等高铁枢纽,圈层化布局商务、旅游休闲、居住等对高铁枢纽依赖性逐步递减的产业,推动铁路枢纽“站城融合”开发,做强城市发展新引擎。

推动维修驾培行业做大做强。培育规模化、品牌化运作的龙头驾校。鼓励发展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附加值高的专项修理企业。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建立以“一车一档”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汽车维修行业监管与服务信息化系统。

推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物流业,满足定制化生产、精准供应链管理以及产供销一体化的物流需求。加快构筑立体化的全域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包机、旅游专列、水上客运专线发展。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自动驾驶车企等的合作,培育交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动能。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共享交通健康发展,提升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及时寄递、冷链快递等服务质量,支撑电子商务和数字消费。

五、推进智慧绿色平安交通建设

推进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强富美高”新扬州和“三个名城”建设。

(一)提升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平

构建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加快扬州港智慧港口、京沪高速扩建工程智慧高速、京杭运河智慧航道建设。推行BIM等技术应用与智能建造。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全周期要素数字化管理,布局建设重点路段、航段以及互通枢纽、桥梁隧道、船闸等重要节点的交通感知网络。推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网一平台”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5G、北斗系统、遥感卫星等新技术在行业落地和推广应用。

提升公众出行信息化服务水平。在城市公交、旅游出行等领域试点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体系建设。加快扬州市出租车信息化项目建设。推动高铁、民航、城市公交、公路客运、共享单车等各类出行信息的融合应用。推动交通移动支付应用场景100%覆盖。推进规划发展村庄全部实现地图精准导航。

完善货运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等物流关键技术的应用。推进网络货运、城市配送、农村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发展,建成货运供需实时共享、智能匹配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广全过程数字化的智慧物流营运模式,推进铁路、公路、水路等货运单证电子化和共享互认,提供全程可监测、可追溯的“一站式”物流服务。

(二)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化水平

推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深化运输结构调整,推动大宗物资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创建“绿色出行城市”,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0%。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加快淘汰老旧车辆,新增或更新的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80%。推进港作机械“油改电”“油改气”。推动LNG动力船舶、电动船舶的建造和改造。加大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具备条件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达到100%。

加强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推动柴油货车尾气排放深度治理。加强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粉尘防治、水污染防治、油气回收治理等设施建设及运营维护的监管。推进扬州沿江码头洗舱站、大型煤炭和矿石堆场防风抑尘设施建设。落实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和联合监管制度,实现船舶污染物“船–港–城”“收集–接收–转运–处置”的闭环管理。建成运行全市辖区5艘船舶垃圾接收船,建设2套干线船舶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到2025年,港口码头粉尘综合防治率100%,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物送交率和接收率100%。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绿色发展贯穿于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管理全过程。将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进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等建设,构建交通绿色生态廊道。严格环境保护,严控施工污染,优先采用低碳、环保、节能的新材料、新技术。

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节约优先,统筹交通线路、枢纽等设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通道线位、岸线等资源。大力推行节地技术。鼓励标准化设计及工厂预制。提高继续利用或再利用废旧材料的比例,推动废旧路面、航道疏浚土、港口疏浚土、港区雨水集中等资源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邮件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三)提高交通运输安全水平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依法依规制定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责任规范,建立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和明晰各级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和完善长大桥隧运营、公路、水运建设工程等领域双重预防机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加强行业重点企业和基础设施安全生产风险分类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到2025年,行业安全生产重大风险管控率达到100%,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整改率达到100%。

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安全防护能力。完成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改造。完成干线公路重要桥梁的健康监测系统建设。到2025年,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在普通货运车辆实现100%覆盖。提升重点运输船舶安全技术性能,研究制定现有内河化学品船舶淘汰补贴政策,提高进入我市水域的危化品船舶标准。

提高安全监督管理水平。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属地管理、社会参与为原则,公安、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参与,形成联合治超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治超信息化建设和联网机制,加强公路源头治超、科技治超。加强综合执法、港航等管理部门的联防联动,有效管控船舶超载行为。支持重大危险源智能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省级港口危险货物监管平台建设,提升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运行安全管理水平。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开发安全监控平台。推行“大数据+精准执法+信用管理”新型管理模式,提高非现场执法比例。

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构建分层次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联动机制。建设内河搜救中心配套工程,同步建设施桥水上综合执法服务站旗舰店等,形成标准规范、功能互补、覆盖全面的“1+3+9”水上综合执法服务现代化功能体系。加强交通运输应急物资及装备库建设。建立突发事件智能调度与辅助决策平台,完善道路水路网络运行监测、应急队伍、应急资源与装备一张图。健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交通保畅和管控机制。

六、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相互协调、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以交通高效能治理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群众高品质生活。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适应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港航、公路等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交通运输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深化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明确相关职能工作界面。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强化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行业监管、政策引导,构建公平开放、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运输市场环境。合力推动南京都市圈跨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深化交通运输规划体系改革。完善省、市、县交通运输规划对接机制。强化规划协同,探索建立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的规划体系。围绕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及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完善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跨方式的交通运输规划协同机制,争取率先在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规划建设方面取得突破。

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规范高效”的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规范政府融资,切实做好债务风险防控。发挥国有投资主体在交通运输投资、建设、运营领域主力军作用。拓宽交通投融资渠道,鼓励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和创新社会资本投资经营模式,实现社会资本合理回报与交通项目滚动发展的双赢。

(二)加强法治交通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出台《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条例》。严格执行“三直接”操作规范,完善交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风险防控体系。对交通运输企业实行绩效考核制度,重在建立安全与运营服务标准以及考核体系,加强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建立跨区域联合执法协调机制,持续深化南京都市圈等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推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执法联席会议制度。

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规范交通行政决策行为,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廉洁性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等决策机制。确定交通运输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后评估、全过程记录和立卷归档制度。全面推行交通运输部门法律顾问制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更新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等,强化流程监管和责任追究。推进政务公开,依法依规做好依申请公开和主动公开。

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执法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以交通运输行政执法程序建设为抓手,细化明确立案、调查、决定、送达等各个环节操作流程、实施要求和文书制作。全面执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加快智能化终端、电子取证、现场检测设施设备等配备和建设。加强与司法机关协作,拓展电子证据应用场景,规范非现场执法电子证据的采集。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行业信用制度。完善交通运输信用体系建设长效机制。创建“信用交通城市”,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行业信用体系和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交通运输行业各领域间、部门间、地区间的联合奖惩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推动交通信用综合监管和信用评价结果互认。

推进交通信用信息共享。统筹推动信用信息有效归集和多方利用,提高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共享。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一体化集成水平。加快构建交通运输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对企业和从业人员实施分级分类管理。拓宽信用信息查询渠道,为公众查询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提供便捷服务。

加强信用产品创新应用。推动信用在基础设施建管养、行政许可、运输服务、交通执法、安全生产、综合管理等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创新行业应用场景。创新应用交通运输信用产品,引导市场主体在商务合作等活动中使用信用信息和产品。加强第三方信用报告或信用承诺在行业准入和行业管理中的应用。加强行业政务诚信建设和诚信文化宣传。

(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推动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加快构建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坚持支撑性和引领性并举、技术性和政策性并重,在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应急、节能环保、信息化等领域重点研发和取得突破。加强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全方位、多角度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强化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工程施工标准化、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输装备标准化、行政执法标准化等,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水平。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交通规划、工程建设专业培训和引进交通行业专业型人才,完善队伍知识结构和理论实践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具有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

提升交通运输文化影响力。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交通工程。以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四好农村路等为重点,在交通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城市文化、乡韵文化的融合,突出提升航道船闸、公路驿站、标牌、服务区、桥梁等节点的文化品位。弘扬扬州交通运输行业“工匠精神”。集成打造党建品牌,培树交通先进典型,提升行业文化软实力。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对交通运输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组织实施的各领域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作用。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和部门职责,细化落实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压实责任,强化举措,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资金保障。“十四五”时期,将加大财政对国省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干线航道等非经营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利用政府债券、企业债券、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拓宽重点交通项目建设资金来源。

优先保障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空间预控。加强与国省自然资源部门的对接,争取对扬州境内重大交通项目的用地支持。

(三)强化监督评估

建立健全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的全过程动态规划评估体系,严格规划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完善交通运输监测体系和统计方法,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加大规划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扬州交通发展、参与规划实施和共同评价监督的良好氛围。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 十四五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