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征集、部门】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公众征集、部门】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各乡镇园区、区直部门、新桥办、广大网友:

根据《铜陵市义安区“十四五”规划编制与推进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我委制定了《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关意见请11月13日前发送至邮箱tlxfgwb@163.com,或传真****-*******,或信件邮寄到“铜陵市义安区顺安镇和谐路399号北11楼吴雪收(邮编244151)”。联系电话:*******

2021年10月10日


关于《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统筹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战新产业产值达105亿元的发展目标,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驶入快车道。区发改委委托安徽安策智库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制定本规划。

二、起草过程

我委于6月初启动《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6月10日召开《规划》编制座谈会,会同主要经济部门商定规划编制的方向。

6月17日赴重点战新企业和创新平台调研,对我区战新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梳理,为后期编制规划提供现实依据和数据参考。

6月18日召开《规划》工作任务布置会,分部门收集战新发展资料。

8月中旬完成《规划》(初稿),同时征求各单位意见,我委按照各单位的反馈建议和区领导意见对规划内容进行修改。

10月10日在义安区政府信息公开网“开门问策”,广泛征求社会大众对义安区“十四五”战新产业发展的设想及建议。

11月22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陶芳主持召开《规划》(征求意见稿),我委根据各单位意见对规划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11月底形成《规划》(送审稿)。

三、主要内容

《规划》由6章16个小节组成,总体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板块为总论,主要阐述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基础和“十四五”发展环境、“十四五”发展思路和目标。分析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思想、主要目标。

第二个板块为分论,总体上按照产业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组织,分章节阐述“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发展方向、目标及重点任务。构建我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133”产业体系,包括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七大重点领域。精准实施创新引领、企业培育、平台提升、融合发展、开放合作五大行动,助推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板块为结尾,主要阐述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土地、金融等要素支撑及考核评估机制等内容。




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二〇二一年十月


目 录

********2/202111/t********_*******.html#_Toc27412">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2/202111/t********_*******.html#_Toc32275">第一节 发展基础

********2/202111/t********_*******.html#_Toc9168">第二节 发展形势

********2/202111/t********_*******.html#_Toc19673">第二章 总体思路

********2/202111/t********_*******.html#_Toc8112">第一节 指导思想

********2/202111/t********_*******.html#_Toc10054">第二节 发展目标

********2/202111/t********_*******.html#_Toc4707">第三章 重点领域

********2/202111/t********_*******.html#_Toc1246">第一节 集聚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

********2/202111/t********_*******.html#_Toc9640">第二节 壮大发展三大支撑性产业

********2/202111/t********_*******.html#_Toc24453">第三节 培育发展三大成长性产业

********2/202111/t********_*******.html#_Toc3694">第四章 五大行动

********2/202111/t********_*******.html#_Toc6306">第一节 创新引领行动

********2/202111/t********_*******.html#_Toc28651">第二节 企业培育行动

********2/202111/t********_*******.html#_Toc6229">第三节 平台提升行动

********2/202111/t********_*******.html#_Toc9332">第四节 融合发展行动

********2/202111/t********_*******.html#_Toc32624">第五节 开放合作行动

********2/202111/t********_*******.html#_Toc545">第六章 保障措施

********2/202111/t********_*******.html#_Toc18957">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2/202111/t********_*******.html#_Toc8577">第二节 夯实土地保障

********2/202111/t********_*******.html#_Toc28659">第三节 加大金融支持

********2/202111/t********_*******.html#_Toc7906">第四节 实施考核评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义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义安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系统总结义安区“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谋划“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重点与布局、重大行动计划等,描绘义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义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赶超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义安区大力实施“转型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五大战略,深入贯彻落实铜陵市工业转型升级“1365”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稳中向好,逐步成长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十三五”期间,义安区扎实开展“两转一保”工作,持续推进中小企业“希望工程”、“小巨人”培育工程,着力推动战新产业体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区战新产业产值达36.27亿元,同比增长23.2%,高于全市19.9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二。在库战新企业达33家,相较“十二五”末净增15家。富乐德TFT、龙峰新材料等一批成长性和示范带动性的战新产业项目相继投产并发挥效益。

二、主导产业提质扩量

以“3+4”产业体系为核心,发展具有义安特色的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食品四大战新主导产业。2020年,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94亿元,在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中占比达11.14%。新材料产业坚持走特色高端、绿色循环之路,实现产值13.58亿元,在战新产业总产值中占比达37.44%。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紧围绕义安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底,集中发力集成电路、半导体领域,富乐德科技成为全市首家科创板申报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紧紧围绕“智造义安”,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装备“双名片”,集聚中车、日飞轴承等一批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的头部企业。绿色食品产业以食品科技为基底,基本形成以白姜、牡丹为特色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集群。

三、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度融入安徽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累计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家、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2个,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支。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5.17件提至2020年20.3件。荣获“安徽省第二批知识产权示范区”称号,义安区经开区入列“安徽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考核验收,圆梦“国字号”,入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省级预备队。安徽百舸争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省科创板成功挂牌上市,实现区企业股改上市零突破。

四、“双招双引”活力迸发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高位推动“双招双引”。坚持招商引资“首位工程”不动摇,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试水“飞地”式招商,与浙江海盐、慈溪签订区域合作协议,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71个,实际到位内资584.4亿元,成功签约长江半导体产业园、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心里程区域总部经济等一批20亿级产业项目,其中,嘉铜合创金属制品产业园获批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称号。招才引智量质并举,成功引入江南大学(铜陵)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魏兆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通过省级评审,累计柔性引才42名。

五、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暖企行动”、民营经济提升工程,配套制定《铜陵市义安区园区新建项目产业扶持若干政策》、《关于开展2019年度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申报工作的通知》等“1+7”政策体系,实现重点企业帮扶全覆盖。切实解决企业资金难题,设立“过桥资金”,提供“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累计解决企业续贷资金64.8亿元,撬动金融机构贷款16亿元,减免缓抵各类税费23.6亿元,积极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成功引进耀安伯翰等基金公司4家,到位资金8.6亿元。加速重大项目落地,“富乐德模式”刷新项目建设“新速度”。义安区开发区荣获“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称号。

取得以上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义安区战新产业发展依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期、产业链形成的关键期、产业规模扩大的振荡期、产业质量提升的爬坡期,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战新产业竞争力有待增强。虽然2020年义安区战新产业产值在全市各县区中排名靠前,但仅为铜官区的二分之一,战新产业竞争力仍有待提升。二是产业布局有待集聚。义安区33家战新主要企业分布在四个乡镇、两个园区及新桥办等地,其中义安经开区集聚企业25家,其余企业零星分布在农业循环园和乡镇,不利于发挥产业间协同作用和集聚效应,产业空间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龙头企业有待引培。33家战新企业中,亿元以下企业数量占比达78.79%,1-10亿级企业仅有7家,10亿级企业暂无,招大引强、培大育强仍是义安战新产业下一步发展关注重点。

********">第二节 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中美战略博弈日益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但同时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瓶颈仍需突破,义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

********">一、发展机遇

(一)“两新一重”建设带来的产业提质机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有利于义安区加快发展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提升战新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带动投资、创新和产业等要素集聚;公共服务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有利于义安区提升战新产业承载能力,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产业合作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产业转移和协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进程加快,为义安区承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转移、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产业协作提供便利。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提出推进跨区域合作体制机制一体化,为义安区建立承接长三角创新、产业等资源转移的长效机制创造条件,有利于义安区与沪苏浙等地重点城市加强产业园区合作共建,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三)合肥都市圈建设带来的动能提升机遇

合肥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后,合肥都市圈产业和技术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明显增强,2021年6月25日,合肥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在合肥市组织召开《铜陵市加入合肥都市圈可行性研究报告》,铜陵有望加入合肥都市圈,有利于义安承接合肥创新、人才和产业等资源辐射,实现与合肥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发展,释放义安战新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面临挑战

(一)区域竞争日益激烈带来的挑战

与周边长三角城市区县相比,义安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层次、能级及产业承载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未完全融入长三角高端产业体系。义安区在争夺高端产业资源、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激烈的区域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义安区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二)产业配套不足带来的挑战

完善的配套体系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义安区开发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公共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及高端人才服务等配套不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制约了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随着义安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入驻企业和产业人口增多,现有教育、医疗、居住、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中高层次人才安居乐业需求,不利于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能级提升。

(三)大城市“虹吸效应”带来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在产业基础、创新实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备领先优势,“虹吸效应”较为明显,推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等优势资源不断聚集,合肥、芜湖等省内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市内铜官区发展也不断加速,使得义安区在高层次人才、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引进方面面临更多考验,战新产业发展、优质项目招商引资、高端人才引留也面临更多压力。

********">第二章 总体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系统性思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链协同化、供应链适配化、资金链多元化、人才链自主化为主线,着力打造“133”产业体系,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义安特色产业链条。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强化与长三角先进地区协调联动合作,加快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共建共赢,奋力构筑安徽省战新产业发展新高地,力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动脉和主力军。

********">第二节 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实现新跃升。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战新产业产值达235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战新产业产值在规模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到全市平均水平,战新企业数量翻一番,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的新跃升。

——产业能级实现新跨越。围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及绿色食品四大主导产业精准发力,力争“十四五”末,打造形成百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响“智造义安”新名片,积极争创省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战新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新跨越。

——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力争“十四五”末,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研发投入规模和强度不断提升,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占比达40%,高新技术企业数实现双倍增,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开放水平取得新提升。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到“十四五”末,引进战新企业和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数量进一步攀升,与更多长三角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1-2个优质合作共建园区;省际合作园区建设水平和开放水平实现“双提升”。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稳步增长。

********">第三章 重点领域

坚持产业强区战略,立足义安区产业基础,按照“133”战新产业体系,提质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集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三大支撑性产业,培育发展绿色食品、节能环保和数字创意三大成长性产业,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核心,构建具有义安特色的战新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集聚发展新材料首位产业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抢抓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和安徽省打造新型“铜墙铁壁”的重大机遇,以精细化、高端化为中心,大力推进以铜基新材料为主导,铁基新材料和铝基新材料为支撑的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全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35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35%。

二、发展重点和路径

(一)铜基新材料

立足现有铜材料产业基础,以产业链延伸和产品高端化为导向,推动铜基新材料与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航空航天等行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特种电磁线、超高压电缆、超薄电解铜箔、印制电路板用阳极磷铜材料、高性能铜合金棒材、航空用锡黄铜焊丝等领域。鼓励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加快产品更新步伐。依托铜陵市电解铜生产优势,面向珠三角地区,大力引进超薄电解铜箔、印制电路板用铜材料等领域企业,推动义安铜箔产业向电子信息领域延伸发展,推进东莞市龙谊电子柔性铜箔基材及覆盖膜生产项目建设,扩大超薄柔性铜箔生产规模。引导企业加强和合工大、科大等高校材料学院合作,加强铜合金性能、铜合金焊接材料等方面研究,研发航空用特种高性能铜合金棒材和焊接材料等。

(二)铁基新材料

依托义安区铁基新材料产业基础,大力支持钢铁生产领域企业加快扩产能、提质量步伐,深耕建筑用钢、高速轧辊用钢等领域,布局发展碳合金钢、中厚板、精冲钢、冷弯型钢等中高端特种钢领域,提升产品附加值。加速年产15000吨高压精密无缝钢管生产、年产2万吨钢结构件等项目建设进度,扩大特种钢、新一代功能复合化建筑用钢生产规模。抢抓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谋划发展轻量化汽车用冷轧板加工、电池壳用钢加工等细分产业领域,丰富先进钢铁材料种类。

(三)铝基新材料

重点发展铝合金制品、铝基焊接材料及废铝再生铝合金等领域。立足铜材料产业优势,鼓励铝基新材料领域企业扩大复合型铝铜合金电缆、铝铜焊接材料等生产规模,推进年产2万吨铜铝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设,依托产业园平台优势,积极招引新型铝合金领域企业,壮大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义安区铝产业基础,探索发展高性能金属质感材料、水性原浆及树脂包附性原浆等高附加值产品。

专栏1:新材料产业项目

铜基新材料:年产2万吨锡铜类产品项目、年产8万吨精密铜制品项目、年产5万吨铜基材料项目、铜基二次资源清洁再生环保应用技术产业化年产3万吨铜棒(坯)生产线、年产3万吨铜材加工项目、14000吨/年铜基微晶新材料建设项目、年产4万吨高精度电子铜带项目、年产10000吨无氧压延铜箔项目、年产1000万公里紫铜软连接线招商项目、年产15000吨无氧电解铜箔项目、年产50000吨高精度异型铜板带项目、年产1万吨高性能锂电铜箔项目、年产25万吨高精度铜棒、年产出15000吨高精密铜基复合材料项目、年产9000吨环保型铜基钎料项目、年产2000吨高铜基镀银线产品项目、年产1万吨电子锡、铜项目。

铁基新材料:年产2万吨钢结构件项目、年产2万吨钢结构件项目、年产15000吨高压精密无缝钢管生产项目、年产100万吨电梯导轨钢项目、旋力特钢产能置换项目。

铝基新材料:年产10万吨利用废铝生产铝合金材料技术改造、年产2万吨铜铝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年产5万吨铝基新材料生产线提标升级技术改造项目、年产2200KM高铁稀土铝合金防火报警电缆项目、高铁稀土铝合金防火报警电缆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表1 新材料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

企业名称

主营或相关业务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发、生产和销售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

延链:稀土永磁材料

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超薄锂电铜箔和极薄锂电铜箔

延链:铜箔材料

江苏博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端纳米金属粉体材料研发、生产、销售;电子专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

延链:电子级金属粉体材料

北京钢研高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铸造高温合金制品、变形高温合金制品、新型高温合金材料

延链:高温合金材料

厦门厦顺铝箔有限公司

生产、加工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高精度合金材料(含板、带材);生产、加工食品、医药用高精度超薄铝箔及电容器、散热器用铝箔

延链:高性能铝箔

鼎胜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铝合金板材、卷材、********&ss_c=ssc.citiao.link">箔材、涂层材;软包装箔, 烟箔, 药箔, 家用箔, 半刚性容器箔, 空调用铝箔、PS印刷版基、幕墙板等

延链、强链:铝基新材料

山东宏创铝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家用铝箔、药用铝箔、容器铝箔、空调铝箔

延链:铝基新材料

浙江久立特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用不锈钢及特种合金管材、双金属复合管材

延链:特钢材料

安徽众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带箔生产、加工、销售;有色金属材料加工、销售;紫铜带箔材系列

延链:铜箔

有研粉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有色金属材料、粉末、粉末冶金材料、丝材;销售有色金属材料、粉末、粉末冶金材料、丝材及技术开发

强链:金属粉体

杭州华光焊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焊接材料、制冷配件的技术咨询;销售:焊接设备,焊接材料,制冷配件,金属材料,电子浆料,化工制品,化工原料

强链:焊接材料

江阴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

铜及铜合金承力索、电工合金、铜接触线、铜合金接触线、母线、扁线、银铜梯排、异型排、换向器片、铜和铜合金管材、棒材及其铜和铜合金制品、铝和铝合金制品、不锈钢制品、电线电缆、电子元件及组件

强链:铜合金材料

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有色合金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铜合金制品、不锈钢制品、钛金属制品的设计、开发、制造、加工

强链:铜合金材料

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钛及钛合金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铪材料、机电设备(小轿车除外)及部件的生产、开发、销售和技术咨询

补链:合金材料

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稀有金属材料的板、带、箔、丝棒、管及其深加工产品、复合材料及装备和稀贵金属等新型材料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补链:金属材料

********">第二节 壮大发展三大支撑性产业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大力延伸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2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依托义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有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元器件领域;依托铜产业基础,布局发展光电子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半导体功率基板及半导体封测等半导体产业领域。抢抓“新基建”发展机遇,加速发展通信光缆、通信元器件的5G通信设备领域。

(三)发展路径

1.壮大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抢抓合肥“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机遇,扩大表面贴装元器件、光有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等电子元器件生产规模,提升对合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配套能力。依托以富乐德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延伸发展半导体关键元器件生产等领域,聚焦电子功能器件、陶瓷元器件、碳化硅、半导体功率基板器件、通用容器、电阻、电感等领域,在长三角等地加大招商力度,壮大义安区电子元器件产业规模,和本地半导体产业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2.完善半导体产业链

依托铜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电解铜—铜板带—半导体引线框架加工产业链,引导义安铜材料领域企业积极向半导体引线框架、印制电路板等领域转型发展,壮大本地半导体产业规模。加速富乐德长江半导体二期和三期项目建设,延伸发展回收硅片再生晶圆和大硅片(抛光片)等半导体上游环节,完善半导体产业链。加速盘活江威表面处理产业园,依托表面处理产业基础和电镀技术等优势,向引线框架无氰电镀、微波混合集成电路电镀等电子电镀技术转型,延伸发展半导体模组、半导体生产等领域。依托半导体增值服务产业园,大力拓展半导体增值服务产业,扩大半导体设备清洗、TFT洗净、陶瓷溶射和半导体部品维等半导体服务业务规模。

3.培育发展5G产业

鼓励牡东通讯做大做强,持续加大5G通讯光缆生产规模,延伸发展5G通讯设备关键元器件,提升对华为、中芯等企业配套能力。抢抓5G基站建设机遇,加大对5G天线、射频器件、光纤光缆、光模块等核心器件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等领域企业招引力度,壮大5G产业规模。深入推进5G应用进程,搭建5G在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应用示范场景,加快推动5G应用链、服务链、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

电子元器件项目:年产1万吨锡基、铜基电子新材料项目、年产5000万件柔性电致变色薄膜器件项目、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年产300万只大功率脉冲塑封激光器项目

半导体项目:陶瓷熔射及研发中心项目、陶瓷熔射及研发中心扩建项目、年产240万枚半导体晶圆再生项目、富乐德洗净事业总部项目、长江半导体增值服务产业园项目、柔性线路板、柔性模组贴装项目、高精度线路板移植及手机产品封测产业链、半导体钯射材料生产项目、长江半导体产业园项目

5G项目:5G通讯芯片光电产业园项目、5G通讯光器件生产线项目

表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范围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纤光缆、电力电缆、特种通信线缆、********">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电源材料及附件、电子元器件、通信设备的制造

延链:********">光纤预制棒、光纤拉丝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预制棒、光纤、光缆、通信线缆、特种线缆及器件

延链:预制棒、光纤

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棒、光纤、特种光缆

延链:光棒、光纤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半导体、电子原件、专用电子电气装置,半导体封测

延链:半导体封测

有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稀土、贵金属、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锗和化合物单晶及其衍生产品、以及半导体材料、稀土材料、稀有材料、贵金属材料、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

延链:半导体材料

南亚电子材料(昆山)有限公司

生产开发铜箔基板、玻璃纤维布含浸基材(高强度玻璃纤维制品)、高性能特殊电解铜箔及电子级高强度玻璃纤维布等新兴产业新材料、电子用高科技环氧树脂等精细化工制品、危险化学品环氧树脂

强链:电子元器件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G/3G/4G/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数据中心、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传输设备

强链:通讯设备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系统设备、光纤及线缆、数据网络等产品的生产销售

强链:通讯设备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光缆、通信电缆、特种光缆、软光缆、电力光缆、数据电缆、光器件

强链:通信光缆、特种光缆、软光缆

昆山冠言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铜箔、铝箔、导电布、导电胶、泡棉、屏蔽材料、绝缘材料、金属材料

补链:铜箔、铝箔、金属材料

灵宝华鑫铜箔有限责任公司

加工、生产、销售锂电池铜箔、电子电路铜箔

补链:电子电路铜箔

山东金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零售;专用化学产品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仪器仪表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

补链:电子铜箔、覆铜板

二、高端装备制造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智能化、规模化、集聚化为发展目标,发展壮大轨道交通、智能装备关键零部件及成套设备,打造“智造义安”,力争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值突破20亿元。

(二)发展重点和路径

1.轨道交通

紧抓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齿轮箱、刹车片、动车组轮对、轨道交通装备关键铸件等轨道零部件产业,依托中车长江轨道交通基础,布局发展城市轻轨关键零部件及城市轨道成套装备产业。积极融入合肥、宁波等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产业生态圈,逐步扩大动车组轮对、转向架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规模,谋划引进轴坯钢、车轮等相关零配件配套企业,提升义安区轨道交通装备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推动形成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支持中车长江、日飞轴承等企业积极对接上海交通大学、中科大、中科院等高校、研究所,在铸件热处理、高端轴承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引导轨道交通零部件企业拓展工程承揽、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

2.智能装备制造

以智能装备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高性能超精密轴承、精密减速机轴承等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装备,扩大自动化装备生产规模,布局发展智能矿山机械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等重大成套装备制造。加速建亚机床铜陵市数控机床产业园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数控铣床、万能摇臂铣床、数控车床等领域企业及配套企业,做大做强义安区数控机床产业。依托义安区装备制造基础,探索发展智能矿山机械装备、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高端装备重大技术需求和短板,主动对接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等省内外智能制造领域知名科研院所,引入故障自诊断及远程控制、机床智能化及柔性加工等关键技术装备,提升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推动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项目建设,重点培育六轴以上机器人、减速机、驱动器等关键核心部件,探索引入传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及智能机器人整机制造,推动义安区制造业技改升级。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项目

轨道交通装备项目:铸锻件技术改造、地铁轨道交通装备项目、轨道交通及智能运输装备研发技术服务平台项目、万套小模数螺旋伞齿轮项目。

智能装备制造项目:铜陵市义安区智能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重大新兴产业专项、轴承生产无人智能工厂项目、高端轴承精益生产智能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机(谐波减速器、摆线针轮减速器)轴承高端生产线、万洋新型高端制造产业园项目、柔性线路板、智能制造研发生产服务基地及相关配套项目、年产1000 万台/套多功能便携式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项目、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产业化项目、建亚机床铜陵市数控机床产业园项目、智能制造研发生产服务基地及相关配套项目、机器人产业园和机器人欢乐小镇项目、年产2000台新型智能化道路标线成套设备、

其他项目:深探系列设备开发项目、2.5万吨千斤顶配件生产线。

表3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参考企业库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范围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南京高精传动设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建材专用齿轮箱、冶金专用齿轮箱、风力发电齿轮箱、铁路机车齿轮箱、石化专用齿轮箱等产品。

补链:轨道交通

浙江杭能轨道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车组、铁路机车、客车、货车零部件的研发、制造、销售、修理、租赁等。

补链:轨道交通

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高端智能机械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六轴通用机器人、四轴码垛机器人、SCARA机器人、DELTA机器人以及伺服机械手和智能成套设备等。

补链:智能装备和机器人

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工业机器人整机及其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包括CMA喷涂机器人等。

补链:机器人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数控机床、普通机床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包括纳米级数控钻铣床、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龙门磨床、数控外圆磨床、万能摇臂铣床等。

补链:智能装备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轨道交通轮、轴、轮对、轮对总成、齿轮箱、转向架、制动盘及其配件、部件,工矿车辆及工业用行车轮、滑轮、齿轮坯、车轮组及其配件、部件等。

延链补链:轨道交通

今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生产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干线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设备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机车车辆配件)等。

补链:轨道交通

********">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抢抓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机遇,以集群化、高端化为中心,不断增强对新能源整车产业配套能力,力争到2025年,义安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20亿元,打造长三角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

(二)发展重点

立足义安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及配套、汽车紧固件、汽车智能装备零部件及相关汽车配件等领域。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契机,引进和培育发展电池、电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领域。特色发展拆解回收利用领域,推动汽车资源循环利用。

(三)发展路径

1.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加速坤泰汽车年产20万台专用混合动力变速器项目建设进度,依托变速器制造,引进相关变速器配套企业入驻,扩大变速器生产规模。依托嘉铜产业园,与海盐县加强合作,积极承接海盐县汽车紧固件及相关零部件产业转移承接力度,推进紧固件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安亚实业、铜陵祥春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大众、长安等整车企业配套能力,扩大车载空调配件、汽车生产用工装夹具等产品生产规模。加快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园建设,布局发展汽车智能制造零部件产业领域,壮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依托日飞轴承,扩大新能源汽车系列轴承及进口替代新能源汽车高端轴承生产规模。

2.布局发展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领域

重点排摸长三角地区电池、电机、电控及汽车电子等领域头部企业,通过驻点洽谈、提高项目落地补贴等方式,大力招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头部企业入驻义安区。推进珈伟新能类固态锂电池项目建设进度,发展高端锂离子二次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及电池包制造领域。支持企业加大在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研发投入力度,提升电动车用开关磁阻电机生产规模和附加值。抢抓上海、合肥等城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依托义安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基础,探索发展电控、传感器及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等领域。依托永悦等企业,发展汽车零部件拆解及回收再制造领域,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形成“核心零部件-电池材料-回收再利用”产业链条。

专栏4: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

新能源汽车零部(配)件项目:坤泰汽车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项目、年产4000吨汽车紧固件项目、年产4800吨铆螺母紧固件项目、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应园项目、新能源汽车系列轴承智能制造产业化项目、替代进口新能源汽车高端轴承产业化项目、新能源汽车高端替代进口产业集聚项目、新能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用高端系列轴承开发项目

电池、电机、电控和汽车电子项目:珈伟新能类固态锂电池项目、开关磁阻电机在新能源领域(电动车)应用的产业化项目

表4 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范围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浙江通力重型齿轮股份有限公司

通用减速机

延链:汽车齿轮、减速器

南京天河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业务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要产品为汽车冲压件、冲压焊接件

强链:汽车零部件

山东汇锋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为汽车齿轮轴、驱动桥主减速器主动、从动螺旋锥齿轮等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分为齿轮轴、凸轮轴、半轴、螺旋锥齿轮、变速箱齿轮、发动机连杆、转向节、传动齿轮轴等

强链:汽车零部件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已成功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电堆及膜电极技术和产品,并推出第一代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HEnV-30。

补链:燃料电池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利用开发磁性材料的优势主攻汽车电机产品,公司参股的上海电驱动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系统研发和生产

补链:新能源电机

上海大郡动力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器技术研发、制造和销售

补链:汽车电机

深圳市蓝海华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中低压变频器、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和伺服驱动器。

补链:新能源电控

********">第三节 培育发展三大成长性产业

一、绿色食品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把握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趋势,以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为目标,重点围绕白姜、凤丹等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义安区绿色食品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力争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值突破20亿元。

(二)发展重点和路径

1.壮大绿色食品产业规模

严格执行国家绿色食品原材料种植基地建设标准,持续完善白姜、凤丹、果树等种植基地建设,扩大绿色食品原材料产业规模。支持禾田中药、荣京凤丹生物等企业加大凤丹精深加工力度,打开牡丹籽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市场,积极研发以凤丹为基础的药食两用食品、保健食品等新产品,谋划发展凤丹保健酒等创新型项目,提高凤丹开发利用价值,打造以凤丹为中心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白姜精深加工企业提档升级,支持铜雀二乔等企业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提高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在白姜口味、包装及受众人群等方面持续创新,依托铜陵“中华白姜”品牌优势,提升白姜系列绿色食品生产规模。

2.延伸绿色食品产业链

依托义安区蔬果、肉类等优势资源,布局发展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领域绿色食品。依托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平台优势,大力引入良品铺子、有友食品等国内休闲食品领域知名企业,带动本地食品加工领域企业转型发展卤制品、果脯蜜饯、坚果炒货等休闲食品领域。尝试对接合肥青松食品集团,布局发展速冻面点、速冻丸子等方便食品领域。鼓励企业加强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产学研合作力度,加大牡丹的功能性研发力度,探索发展牡丹花蜂蜜、泡腾片、酵素、牡丹花蕊茶及功能性饮料等领域。

专栏5:绿色食品产业项目

圣迪乐蛋品深加工、现代食品产业园、年产2000吨炒货休闲食品生产线建设、年产10000吨休闲食品生产线建设等项目、年产2万吨坚果炒货食品加工、安徽古俊肉制品加工及中央厨房、年产5000吨膨化食品加工项目、牛油脂及火锅底料加工项目、冷冻肉制品预制菜生产加工基地、中铭生物科技酯化植物营养中间体制造项目。

表5 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参考企业库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范围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

开发与推广特色休闲食品的全国直营连锁企业,肉类零食、坚果炒货、糖果糕点、果干果脯、素食山珍等多个品类、1400 余种的产品组合。

延链:坚果炒货、果脯蜜饯等休闲食品

有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肉制品(酱卤肉制品)、蔬菜制品(酱腌菜)、豆制品(非发酵性豆制品、其他豆制品):其他水产加工品(风味鱼制品)。

延链:肉制品加工

青松食品集团

从事营养早餐、传统面点等食品的生产、研发、销售,食品检测、蔬菜工业化生产等多个版块。

延链:方便食品

上好佳(中国)有限公司

主要经营膨化食品、糖果100多个品种和口味的休闲产品。

延链:膨化食品

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全球主要的营养保健食品合同开发与制造商之一,产品涵盖软胶囊、VeggieSoft?素怡?植物胶软胶囊、营养软糖、片剂、硬胶囊、粉剂、健康饮品、益生菌等多个剂型。

补链强链: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

二、节能环保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抓国家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善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20亿元。

(二)发展重点和路径

1.资源循环利用

大力发展固废处理、废旧金属回收和加工等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对粉煤灰、尾矿、石膏(含脱硫石膏)、工业废渣等传统大宗工业固废的深加工利用,延伸发展尾矿制砂、水泥基材料、有机化肥等建材、农业无害化领域应用。鼓励企业提升粉煤灰生产砌块、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推广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替代天然石膏在建材领域的应用。加大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领域循环利用力度,探索发展热电联产、粗骨料、灰砖、塑料颗粒等领域,扩大义安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开发资源高效化、高价值化利用技术与工艺,推广粉煤灰提取矿物、粉煤灰碳回收等工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2.节能环保设备

做大做强闸门、阀门等领域产品。支持企业规模化生产耐高温、耐高压、耐火阀门产品,提升对江浙水工设备产业配套能力。以集群化为目标,鼓励企业延伸发展电站阀门、化工阀门等高附加值领域;加大与温州阀门等行业协会对接联系,通过以商招商、委托招商、领导带头招商等方式,大力引入温州等地阀门、闸门领域环保设备生产企业,壮大本地产业规模。引导企业加强与合工大、合肥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所合作,共建以阀门为核心配套的产学研基地,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阀门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推广自动焊接、无钴焊接、智能管控技术等自动化生产技术,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3.绿色节能建筑材料

重点发展节能玻璃、外墙保温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和建筑钢结构等绿色节能建筑材料领域。支持企业扩大复合保温砌块、气混凝土砌块、轻质防火保温材料、节能门窗、节能镀膜玻璃、消纳固废的混凝土及干混砂浆等绿色建材生产规模,提高绿色节能建筑材料市场比重。鼓励企业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步伐,加大与中国建筑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研究所合作,开展计算机模拟优化技术、装配式绿色建筑技术等研究,研发生产绿色装配式建筑材料领域产品,壮大节能建材产业规模。加强绿色建材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的质量监管和稽查,提升节能建材产品质量。

专栏6:节能环保项目

资源循环利用类项目:铜基二次资源清洁再生环保、新桥矿业公司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期项目、100万吨/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年产100万吨建筑垃圾回收综合利用、年产80万吨高炉矿渣超细微粉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生产超细粒化高炉矿渣项目。

节能环保设备类项目:高效特种节能水泵和新型节能调速电机项目、年产300套环保设备生产基地项目。

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类项目:年产2亿标块新型墙体材料项目、年生产 30万吨磷石膏新型轻钢建筑墙体工程、三条熟料生产线超低排放技改项目、新型环保超细微粉材料、年产3万吨防火材料、年产40万吨海绵城市环保材料、装配式PC构件生产基地项目。

表6 节能环保产业链招商目标企业库

领域

企业名称

主营业务范围

引进方向(强链延链补链)

资源循环利用

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废水处理

强链:废水处理

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废弃物破碎料、绿色再生塑料、环保砖

强链:固废处理

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固废处理、环境修复、水环境治理

强链:固废处理

节能环保设备

创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空气净化设备、水处理设备系统工程、废水处理设备及工程、气体纯化设备、气体分离设备

补链:清洁环保

科林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袋式除尘设备、节能冷却设备

补链:除尘

BWT集团

空气净化设备、水净化设备、环保材料

补链:空气净化

绿色节能建筑材料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水泥业务、环保业务、新型建筑材料业务、新型塑料

强链:建筑材料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水泥工程

强链:水泥设计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玻璃纤维及制品、过滤材料、特种纤维与复合材料

强链:玻璃门窗

三、数字创意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融合化、规模化和多元化为中心,推动义安区数字创意产业特色发展,成为义安区战略性新型产业增长新引擎。

(二)发展重点

依托安徽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短视频制作、直播等领域。结合义安区文旅资源,布局发展“互联网+旅游”等数字创意融合业态领域。

(三)发展路径

依托铜陵市铜草花众创基地,加速数字创意类项目孵化进程,加大对创意设计、动漫制作、短视频制作及直播等领域项目孵化力度,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在孵数字创意企业加强和科大、合工大及合肥人工智能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力度,积极争取更多数字创意类项目落地孵化。依托义安区犁桥村、牡丹种植基地等特色文旅资源,探索发展融合演艺、智能解说、VR等文化、信息技术业态的数字创意文旅。充分挖掘义安区凤丹等道地药材种植及中医药文化资源,谋划打造中医药产业及创意文化产业园,提升文化资源数字化处理水平,探索发展文化展演、主体文化街区等领域。立足义安白姜、凤丹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探索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直播领域,带动本地特色农产品发展和销售市场扩大。

第四章 五大行动第一节 创新引领行动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强化与长三角协同创新、优化科技创新服务,打造义安科技创新新优势。

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项目研发。鼓励有实力企业牵头实施一批省、市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项目,逐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中小企业、中科大等高等院校,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以课题形式开展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共性技术攻关。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龙头企业牵头的重大科技项目,拓展与大企业全方位配套合作关系,着力打造一批创新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园区与政府共同建立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中试转化、产业化步伐。

二、搭建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大新材料研究院,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引入科技创新资源,探索共建省级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支持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高水平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究院)、中试基地、设计中心、检测中心、数据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创新力。重点就“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制,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持续提升铜草花开·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牛牛轴念众创空间孵化能力。加速推进义安经开区孵化器项目建设,力争建设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园区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工业设计质量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为园区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提供产品测试与设计领域的服务。

二、强化与长三角协同创新

支持铜基新材料企业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围绕铜基高温超导新材料等领域,开展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实现“借脑研发,本地制造”,打造科创飞地。鼓励本地企业加强与长三角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提升企业间协同创新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对接中科大、苏州大学等“双一流”院校优势学科,依托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铜陵分中心,联合建设一批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技术转移中心,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在义安落地转化。重点加强与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G60科创走廊等科技创新策源地对接,加快推动长三角科技成果在义安转化。依托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鼓励义安创新平台加强与复旦科技园等优势创新创业平台的交流合作,积极争取合作创新资源和机会,提升平台间的协同创新。

四、优化科技创新服务

持续优化创新服务体系,积极引进技术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为义安区战新产业提供创新项目评价、知识产权代理、科技质量咨询等服务。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建设布局,建立绩效评价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各类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型企业源头培育能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产品,深化拓展“科技贷”“产业基金”“专利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高效对接。

专栏7:科技创新项目

富乐德陶瓷熔射及研发中心项目、义安经开区加速器项目

第二节 企业培育行动

聚焦一批发展快、效益好、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的优质企业,实施动态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快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新格局。

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深入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倍增计划”,鼓励区内新兴产业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主业,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优势突出、引领全区战新产业发展大局的企业集团。引导和支持人才、资金、土地、创新等要素优先向龙头企业集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打造超十亿级头部企业和相关核心配套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攻关,加速成长为行业内领军企业。大力发展集团总部经济,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联合经营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完善企业招引政策,为区外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义安创造条件。采取“孵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一批先进结构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种子企业”入驻、孵化,加快打造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培育百亿级企业1个、50亿级企业1个、30亿级企业2-3个,10亿级企业7-10个。

二、加快培育上市企业

持续摸清拟上市企业基本情况,完善义安区扶持企业上市政策,为企业定制上市“套餐”,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制定梯次推进计划,按照“成功上市一批、辅导改制一批、签约启动一批、培育储备一批”工作思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资本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进程。建立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按照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实行“靶向”分类培育辅导,对具有上市意向的企业,加强政策指导,引导实行股份制改革,加强与创投风投基金对接。对已符合IPO上市基本条件的企业,帮助对接优质中介机构,给予企业股改、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等辅导。对已提供上市申报材料的企业,组建“一对一”工作专班,加快上市进程,对即将上市企业提前奖励企业控股人和核心管理团队。成立上市企业协会,通过联谊、交流活动,强化区内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企业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业务合作,加快企业上市进程。总结并推广百舸争流成功上市模式,推动区内更多科技型企业上市。

三、推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完善入库培育标准,针对战新产业,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企业重点培育,定期开展检测分析,认定一批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产品,从政策、要素、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开展“专精特新”企业轮训,组织企业管理层赴中科大等高校开展培训学习活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家沙龙活动,选择一批创业型、实干型企业,开展专题论坛、参观考察、产学研交流等活动,为“专精特新”企业家搭建政企沟通、产业协作、学习交流的平台。积极发挥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信贷引导资金以及其他各类投资基金作用,拓宽“专精特新”企业融资渠道。

四、重点扶持小微企业

大力实施“雏鹰行动”,持续开展小微企业梯度培育专项工作,完善创业孵化体系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培育创业载体,建设一批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培育一批以战略性新兴技术企业为骨干的中小型企业集群。全面实施小微企业培育计划,建立小微企业动态管理机制,重点遴选一批初创型、科技型、品牌型小微企业,建立梯次培育库,实行定制化联系帮扶,推进科技研发、专业知识、工匠技能合作共享。依托铜陵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技术需求信息发布、成果对接等服务。

第三节 平台提升行动

深入贯彻落实《安徽省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推进产业载体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全力打造义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力争“十四五”末,产业承载力强、发展特色鲜明的战新产业平台体系基本建成,将义安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提升园区承载力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推进园区“九通一平”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力。加快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地”改革,实现落地项目“拎包入住”,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落实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要求,完善项目进入和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提升单位土地效益。推进园区公共污水处理设施、固废处理设施等生产配套建设,提升对产业发展承载能力。发挥义安经开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优势,大力推进园区内部循环化改造,对园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企业、产业、基础设施及生活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热、统一治污”的要求,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集成优化。完善园区人才公寓、公共交通、星级酒店、生活娱乐等配套,提升园区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

二、优化平台运营管理

建立授权事项清单制度,完善园区科技创新、产业促进、人才引进、市场准入、项目审批、财政金融等经济管理权限,提升园区办事效率。鼓励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探索“管委会+公司”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运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探索学习“双主体”管理机制,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支持的管理运行机制,设立管委会与开发公司“一会两委”工作制,定期召开管委会、开发公司联席会议,重大事项坚持共同协商、共同决策,推进管委会与平台公司“双主体”一体化管理运作。

三、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面,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实现5G通信网络园区全覆盖。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服务体系,搭建智慧服务平台,建立招商数据资料库、招商项目管理等应用系统,实现线上招商、云招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园区企业需求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融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服务。对重大风险源、重点污染企业、电网能耗管理提供日常监测、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服务,实现智能预警、智能调度和指挥。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探索设立“义安区智慧园区”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统筹信息安全和应急处置工作,提高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应用管理、安全审计和安全保密能力。

四、优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深化园区“放管服”改革,加快园区投资项目审批改革,探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容缺受理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备案事项,探索实行“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中心全覆盖”的便利化审批方式。持续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企业开办“一表”填报、“首问负责制”等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现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聚焦企业办事全流程便利,破解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体制机制难题,牢固树立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意识,努力让每一位企业家都安心经营、放心发展,感受到义安营商环境的温度。定期举办义安区企业家沙龙、茶话会等活动,营造激发企业家精神的良好氛围。

专栏8:平台提升项目

嘉铜金属制品产业园建设项目、汽车零部件智能装备产业园项目、义安区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第四节 融合发展行动

依托技术创新、链条延伸,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力争“十四五”末,深度融合型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加快涌现,全区两业融合示范企业和平台累计达2-3家;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证企业达3-5家。

一、深入推进两业融合进度

制造业延伸发展服务业。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绿色食品等制造行业延伸发展服务业领域。引导铜材、钢铁等领域企业延伸发展固废循环利用、污水处理及热电联产等服务。支持中车加快轨道交通及智能运输装备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对全区智能运输装备研发服务水平。鼓励节能环保领域企业积极拓展环保管家、金属资源再利用技术咨询及固废利用解决方案等服务领域。依托义安区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交通区位优势,支持中药生产企业特色发展研学游及药材物流等领域。引导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探索电商直播、物流仓储等领域,扩大本地绿色食品销量。

服务业衍生发展制造业。依托义安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和农产品资源优势,鼓励有实力的电商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延伸发展保健品、休闲食品等加工领域,实现生产与销售一体化发展。立足义安区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大力引导物流仓储领域企业向托盘、自动化立体货架等物流装备制造领域延伸发展。

二、大力提升两化融合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铜陵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企业加快数字化步伐,引进数控机床、自动化切割机、抛光机等自动化生产设备及生产制造自动化系统,实现设备互联、数据集成和智能管理。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技改项目,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加强生产设备技术攻关,加强技术改造与创新,实现生产技术、设备自主化。力争“十四五”末,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10个。重点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引导、支持企业引入企业资源管理(ERP)、车间生产管理(MES)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系统,促进产品研发设计、流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数字化进程,深入实施企业上云行动,推进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实现供应链协同管理。

第五节 开放合作行动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深入推进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积极承接沪苏浙等地产业、创新等资源要素转移,主动融入长三角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将义安区打造成长三角战新产业主配套区,分工明确、合作共赢的产业合作格局基本形成。

一、提升产业协作水平

推动园区合作共建。依托义安区产业基础和企业相关资源,积极寻求与沪苏浙等地发达区县、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机会。深入对接溧阳市,立足战略合作关系,在产业合作、园区共建等领域加强合作,主动对接溧阳市优质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等,超前谋划重大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义安经济开发区与长三角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合作共建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探索项目合作、贸易合作、交流合作等运作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体制,完善政策保障,吸引更多合作园区企业入驻经开区,尝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惠共赢。

高水平建设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深入贯彻落实《铜陵义安经开区嘉铜金属制品产业园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工作方案》,完善嘉铜金属制品产业园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加大对海盐县汽车紧固件产业承接力度,打造集汽车紧固件制造加工、表面处理包括酸洗磷化和热处理、包装、配套模具生产、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物流于一体的完整的汽车紧固件产业体系。依托省际产业合作园区优势平台,积极对接长三角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发展联盟,尝试寻求与上海、常州等汽车城市产业合作机会,争取更多的优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资源落户园区。

二、加大“双招双引”力度

深入推进招商引资。聚焦产业链招商,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招商,围绕全区九大产业链条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不断完善产业招商指南,定期梳理、更新招商目标企业名录,明确产业招引方向和重点区域。扩大由区主要领导带队的驻外招商队伍,采取登门拜访等方式,定期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开展驻外招商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商会和行业协会开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等,提升招商活动市场化水平。探索引入公司化、专业化招商机构,鼓励政府购买社会招商服务。创新项目引进机制,建立项目引进信息研判和预审机制,规范落实项目预审会和项目专题会上会流程,不断完善招商引资项目预审论证、跟踪洽谈、专题研究、落地转化以及督查通报机制。完善产业招商政策,突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税收对招商引资的“贡献值”,吸引投资额大、牵引力强、成长性高的优质产业项目落户,着力打造招商引资“政策洼地”,促进招引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

大力开展招才引智。科学制定招才引智规划,针对产业发展,制定并定期发布义安区紧缺性人才目录,加大产业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深化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行“项目+人才+平台”招才引智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创新平台等,推动更多优质科技成果来义安区落地转化。鼓励铜基新材料领域企业联合设立博士工作站、公共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吸引一批高层次人才。对标沪苏浙等地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招引政策,增强义安区人才引进政策的吸引力。

第六章 保障措施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领导机制。成立义安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小组,由义安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强化组织领导体系,统筹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与干部考核、评先评优和选拔任用挂钩,建立优胜劣汰、动态调整的管理机制,突出奖惩激励导向。加强与上级领导机构沟通交流,在创新资源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先试先行、审批绿色通道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深入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实施“一链一策”推进机制,集中力量提高产业链关键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质量,高效推动产业链发展。

第二节 夯实土地保障

完善土地保障措施,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强化管理。加强对闲置土地处置、土规规模调整、用地出让方案等重大事项的管理,强化土地资源的集中统筹管理和有效供给。统筹用地规模和指标,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统筹土地供应和储备,科学编制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做好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保证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应符合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强经济建设用地保障,实行公开出让预申请制度,强化区级土地储备统筹管理。严格按照亩均效益标准,提升新建项目准入门槛。探索鼓励建设标准化厂房,支持科技研发等轻设备型企业“上楼”,提升土地利用率。

第三节 加大金融支持

优化财政支出,加大财政支出向战新产业领域倾斜力度。积极争取铜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投向重大项目建设、新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产业化等领域。积极对接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母基金,争取在义安区设立针对战新产业发展子基金。深入推动银企对接,继续扩大“过桥资金”、“4321”新型政银担贷款规模,解决企业资金难题。健全政府部门与金融部门间的信息互通机制,有效连接金融业创新发展供给与地方经济转型升级需求,积极探索建立银政企合作新模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第四节 实施考核评估

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测检查。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积极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效果评估,对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展开评估。创新评估方式,运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采取单位自评、企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尝试引进社会机构评估等第三方评估制度,全面评估考核各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强化考核机制对工作的评估作用,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工作监督和评价中,实现考核评价的常态化机制。通过考核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并建立问题预防机制,从而实现组织效能的大幅跃升。

标签: 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 征集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