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武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武隆教育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根据《重庆市武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 (一)基本情况。

2020年底,全区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其中教师进修校、中职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高完中4所,单设初中6所;小学城区2所,乡镇(街道)中心校24所、完校30所、教学点13个;独立建制公办幼儿园9所,民办幼儿园20所。学生55911人,其中普高7047人、职高3839人、初中13489人、小学21971人、特殊教育111人、幼儿9454人。在编教职工3975人,退休教职工1400余人。区委教育工委下辖基层党组织45个,党员1652人,其中退休党员311人。

(二)“十三五”重点指标完成情况。

2020年底,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3.12%,普惠率97.4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覆盖率100%;中职毕业生获中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92.2%,就业率94%,稳定就业率8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主要成就。

回顾“十三五”,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八大重点工作:

1.党政重教有高度。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响亮提出“穷区办大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作思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承诺并身体力行做“教育书记”“教育区长”,带领乡镇、部门争做“教育部门长”“教育乡镇长”,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议教制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四大家领导联校包片制度,把教育发展纳入乡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综合目标考核。全区上下形成了党政重教、部门联动、社会支持的浓厚氛围,空前凝聚起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

2.教育保障有力度。2015—2020年,财政投入教育经费57.58亿元,融资渠道筹集资金近8亿元,有力扩充教育资源,极大改善了基本办学条件,大幅提升了办学水平。人员经费从2015年的4.49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7.49亿元,增长了66.82%,切实提高了教师待遇,保障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教师发展有梯度。严格落实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奖励区级以上优秀教师500余人。制订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举办培训班85期、培训9700余人次,其中市培国培3000余人次,帮扶培训400余人次。招聘录用教师760余人,引进济南骨干教师挂职支教100余人,调入外区县优秀教师36人,干部、教师交流分别占应交流总数的10%、5%。实施“183”名师和“131”名校长工程,培养市区级骨干教师、校长近600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0%以上。

4.教研科研有强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教研员教学视导全覆盖,学科“送教送培”30余次;组织市级教学研讨活动10场次,区级教学研讨活动210场次;开展区级优质课竞赛75场次,学科技能竞赛42场次;教师获市级优质课赛课一等奖10人次,技能竞赛一等奖13人次。规范科研课题管理,立项国家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9项、区级课题180项、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市级项目16项;结题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6项,区级课题170项;获重庆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

5.校园安全有信度。安全意识不断增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个必须”安全责任有效落实。安全教育扎实开展,师生获教育活动市级奖30余人次。专项整治效果明显,排查整治各类隐患4450余起,连续三年学生交通事故、溺水死亡实现“零目标”。基础条件得到夯实,配备校园保安275人、安防器材300余套,校园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接入公安指挥平台。平安校园成效显著,创建“防灾减灾示范校”国家级1所、市级3所、区级4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3所。信访稳定持续强化,办结各类信访608件,接待来访群众568人次,化解信访积案3件,满意度98%以上。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维稳工作中,区教委被评为“成效突出单位”。

6.教育改革有速度。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完成学校德育教育体系构建42所,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完善,全面育人培养体系基本建成。推进办学模式改革,建立办学集团3个、城乡结对15对30所,建立区外对子学校6对13所;着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建立工学交替式合作企业21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基层党组织归口教育工委管理,学校内设科室管理得以规范,完成小学附设幼儿园独立建制6所,基本实现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全面实施人事、基建、采购等五大“阳光工程”改革,树立教育系统良好形象。

7.教育质量有深度。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居渝东南第一、全市前列。义务教育阶段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大班额基本消除、占比2%,标准班额比例小学64.82%、初中55.88%,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增强。普通高中重点本科上线突破400人大关,上线率上升到16%。中职教育对口高职本科上线率40.7%、居全市前列,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等大赛获国家、市级奖300余人次。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在全国第十届残疾人运动会中夺得“3金1银”。

8.教育扶贫有温度。务实开展控辍保学,实现了失学、辍学现象“动态清零”,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辍学”“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发放各类资助金1.7亿元、生源地助学贷款1.4亿元,接受社会捐助1400余万元、大学生资助3200余万元,实现应享尽享、应助尽助。投入资金2.2亿元,惠及学生20余万人次,实现农村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营养计划全覆盖。

同时,“十三五”期间,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还呈现出四大特色亮点:

一是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投资13.7亿元,实施建设项目38个,新增学位13290个,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200余个,特别是新建武隆高中、实验小学凤溪校区、凤溪幼儿园,城区学位不足得到缓解。投资6000余万元,班班通配备率达100%,实验室及仪器设备配齐率98.3%,六大功能室及器材配备率98.6%。

二是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实施学前教育第三期行动计划和“幼有所育专项方案”,普惠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阶段校舍场地达标率小学89.5%、初中90%,师资建设、功能室建设、信息技术设备达标率均为100%,2017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认定,2019年通过国家复查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普职招生比58:42,普通高中创建市级课程创新基地2个、精品选修课程6门、优秀学生社团2个。区职教中心入围全市“高水平”建设项目行列。

三是教育公平得以彰显。通过特殊学校集中招生、普教随班就读、送教到家等有效措施,保障“三残”儿童入学率100%。按照“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原则,依法保障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及随迁人员子女入学率达100%。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和入学保障机制,实现“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

四是特色办学成效显著。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思路,按照“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示范校”发展轨迹,在全市率先实施特色办学。创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55所,其中国家级、市级命名34所,特别是浩口小学“蜡染艺术”、石桥小学“木叶吹奏”、实验二小“雅正教育”、实验小学“兰亭书法”、龙洞小学“线编艺术”等项目,特色明显,亮点纷呈。

(四)存在主要问题。

1.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差距。“城镇挤、乡村弱”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城区教育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农村“两类”学校发展相对滞后,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教育发展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距离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还有较大的差距,在促进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农村教育全面振兴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

2.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差距。高质量教育体系不完善,普通高中、中职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高等教育基本空白,教育为本地区事业发展提供人力人才资源和知识技能支撑的内生动力不足。

3.现代教育治理水平有差距。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够深入,克服顽瘴痼疾、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迫切需要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治理格局。

4.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有差距。由于基础条件较差、财政底子较薄,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百姓身边好学校不多,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总体不高,不断增强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教育的预期值和满意度还任重道远。

(五)教育发展机遇。

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将谋定跨越历史的发展格局。国务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到2035年,建成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双城经济圈,重庆、成都进入现代化国际都市行列;坚持“川渝一盘棋”,唱好“双城记”,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推动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分类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县城发展;强化教育文化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武隆区带来发展新机遇,也对武隆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必将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武隆区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六个区县之一,交通及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目前正强力实施“生态优先、旅游引领、三产融合、强区富民”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绿色发展创新示范区,携手南川合作发展,联动道真协同发展,武隆教育必将与乡村振兴、东西协作等系列政策深度结合,加快补齐突出短板,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3.“凤来新城”建设必将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凤来新城是武隆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辐射中部地区的桥头堡,是武隆融入主城都市区的衔接点和西部物流基地,是武隆发挥“一区两群”连接点作用、建设渝东南游客集散中心、打造主城都市区后花园的抓手和途径。积极推进以凤来新城为核心的南川武隆毗邻地区协同发展,必将对全区教育规划布局带来新的定位和思考,也为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4.“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必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按照教育部、市教委关于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工作统一部署,我区已启动创建工作,将于2022年接受国务院督导认定。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创建,必将有力推动我区学前教育硬件条件更加完善,入园入托更加普及,人员经费更加保障,相关政策更加普惠,办园行为更加规范,保教质量更加优质。

5.“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创建必将倒逼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市级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我区已编制《武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方案》,确定2028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因此,“十四五”期间,必须严格按照创建指标体系序时推进创建工作,为“十五五”期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奠定坚实基础,推动我区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重庆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有关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全区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紧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武隆旅游第三次创业和“凤来新城”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坚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加快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内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教育空间布局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为发展规划的总原则和总思路,坚持以“抓党建,提质量,保安全”为教育工作的总基调和主旋律,科学谋划和制定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实现武隆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更具特色的发展,为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以教育现代化支撑武隆现代化。

三、奋斗目标

(一)总体定位。

“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建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市特色教育示范区,建设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一区两群”区域教育中心,加快推进教育强区和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方略。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错位发展,高等教育加快探索发展,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其他教育统筹协调发展。

(三)重点指标。

1.2023年目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4%,公办在园幼儿数比例58%,普惠在园幼儿数覆盖率96.5%。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7.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70%,集团化办学覆盖率40%,中小学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率下降到46%,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提高到50%,义教均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小学不高于0.50、初中不高于0.45,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总体任务的50%。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7.5%,65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面消除,55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缩减到20%,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50%,高考优秀学生450人、优生率25%。中职教育:普职招生规模比例50:50,毕业生获中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达93%,就业率达96%,稳定就业率达8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2年。

2.2025年目标。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4.5%,公办在园幼儿数比例60%,普惠在园幼儿数覆盖率98%。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入学率100%、巩固率98.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义务教育标准班额比例75%,集团化办学覆盖率70%,中小学学生学业水平达到III级以上,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率下降到45%,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提高到55%,义教均衡资源配置校际差异系数小学不高于0.50、初中不高于0.45,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总体任务的70%。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5%,55人以上大班额比例缩减到5%,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不低于70%,高考优秀学生600人、优生率28%。中职教育:普职招生规模比例继续保持50:50,毕业生获中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达95%,就业率达99%,稳定就业率达9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6年。

专栏1 武隆区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重点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年

2021年

2023年

2025年

学前

教育

1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

93.12

93.12

94

94.5

2

公办在园幼儿数比例

%

57.98

56.17

58

60

3

普惠在园幼儿数覆盖率

%

97.42

96.61

96.5

98

义务

教育

4

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

100

100

100

100

5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

96

96.5

97.5

98.5

6

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

100

100

100

100

7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率

%

84.8

90.9

95.5

95.5

8

办学规模达标率

%

93.9

93.9

95.5

95.5

9

教师轮岗交流比例

%

20

20.5

20.8

21

10

标准班额比例

%

60.5

65

70

75

11

集团化办学覆盖率

%

18.5

27.7

40

70

12

儿童青少年视力不良率

%

47.53

47

46

45

13

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

%

40

45

50

55

14

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小学

%

0.683

≦0.50

≦0.50

≦0.50

15

校际均衡差异系数初中

%

0.257

≦0.45

≦0.45

≦0.45

16

中小学学生学业水平

Ⅲ级以上

Ⅲ级以上

Ⅲ级以上

Ⅲ级以上

17

完成优质均衡创建任务

%

30

40

50

70

高中

教育

1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7

97

97.5

98.5

19

55人以上大班额比例

%

63.6

30.2

20

5

20

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比例

%

30

40

50

70

中职

教育

21

普职招生规模比例

%

58:42

55:45

50:50

50:50

22

中级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比例

%

92.2

92.5

93

95

23

就业率

%

95

95

96

99

24

稳定就业率

%

80

82

88

90

人力资源开发

2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0.9

11.2

11.6

(四)2025教育展望。

到2025年,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全市特色教育示范区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创建有序推进;实验中学和渝港小学迁建、育才高中和南城小学改造投用,城区新建、配建公民办幼儿园如期开园,旅游特色学院建成,高职院校和凤来新城教育园基本建成。全区中小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的教育理念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教育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健全,师资和办学条件得到有效保障,城乡教育实现统筹协调发展,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各类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老百姓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五)2035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成功创建,“一区两群”区域教育中心基本形成,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不同阶段教育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增强,教育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四、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武隆区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有六大重点任务。

(一)普及普惠发展学前教育。2022年,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规范管理民办幼儿园。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学前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普惠性经费使用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立满足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培训体系,实施骨干教师(园长)培养工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完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促进幼儿园科学保教。实施优质幼儿园与农村乡镇幼儿园结对帮扶计划。

(二)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制定《武隆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方案》,序时推进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精准实施新一轮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扎实推动城乡学校师资队伍均衡,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保障教育系统安全稳定,特别是重点解决城镇挤乡村弱、大校额及大班额、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不优质等问题,全力助推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年,各项指标任务总体完成70%以上,为2028年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打下坚实基础。

(三)多样特色发展普通高中。实施“高中进城”计划,着力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动完全中学高中、初中分离办学,加快消除大班额。实施普通高中分类办学,建设“普及攻坚”高中1所,“多样特色”高中1所。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推进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创建市级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1所、校本教研基地1个、课程创新基地8个、精品选修课程15门、优秀学生社团10个。实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加强普通高中与初中、高等学校街接,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贯通途径。

(四)优质错位发展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五育并举”方针,实施文化育人行动,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和职业素养培育实践基地。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设优质中职学校,开展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推动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融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水平,建设优质中职专业,服务武陵山区特色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能力建设,整合全区职教资源,拓展用地空间,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建设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多方联动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实施“1+X”证书制度,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公示制度,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培育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推动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建设本土特色化教材。深化中职教育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治理结构与体系,推进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创建职业教育高考技能考试基地。参与区域协同和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中职学校对外开放水平,参加“鲁班工坊”、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拓展职业培训功能,提升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创建职业教育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服务,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制度,建设社区教育示范基地、老年大学示范校和具有地方特色的终身教育项目。

(五)规范健康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贯彻落实民办教育政策,着力健全准入、退出机制,稳妥推进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分类登记和分类管理,到2022年,全面完成存量民办学校分类登记。依靠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共同破解民办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和障碍。推进“双减”落实落地,坚持依法管理和规范办学,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健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执法体制,严格依法履职,严格规范办学秩序,全面提高民办教育治理水平,到2022年,全面完成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六)统筹协调发展其他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完成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积极扶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特殊教育普及程度和残疾人就业率,到2025年,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创新社区教育。进一步完善全区社区教育网络,实现村居全覆盖,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资源开放率达90%,面向全体居民各类教育培训居民参与率达60%以上,到2025年,建成全市学习型城市和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发展高等教育。推进“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建成“旅游特色学院”,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深度融合,建设全区终身教育学习中心。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凤来新城”“东西协作”等契机,整合市内外高校、企业优质教育资源,在仙女山街道或凤来新城创办1所高等职业院校;着力引进市内外普通高校来武办学。

五、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1.全面落实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干部队伍、党建阵地、体制机制等建设规范化和标准化,到2025年,实现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干部参培率达100%,新发展党员120名。

2.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议事规则,规范议事程序,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到2025年,规范学校体制机制和办学章程达100%。

3.全面推进党建品牌建设。以书记项目为抓手,开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党建创新活动,树立“党建+质量、党建+德育、党建+文化、党建+群团、党建+工建”等党建品牌,抓实党建带团建、带队建、带关键等工作。到2025年,创建区级党建示范点3个,系统内党建示范点8个。

(二)科学制订城乡学校布局规划。

4.教育规模预测。按《武隆区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测,到2025年,全区户籍人口43万人,城镇化率53.75%,其中全区常住人口约3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约19.9万人,结合城区常住人口日常统计和预测,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16万人。根据《城镇基础教育设施千人学生数规划指标》“千人学生数指标”(学前36生/千人、小学72人生/千人、初中36人生/千人、普高22人生/千人)和学生流动趋势,以现有各年级在校生人数为主要数据和2021—2025年就读一至五年级的适龄儿童户籍人口进行预测,到2025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规模为5.13万人。学前教育阶段1.03万人,其中城区0.62万人,比2020年底0.52万人增加1000人。小学阶段1.76万人,其中城区0.96万人,比2020年底0.95万人增加100人。初中阶段1.06万人,其中城区0.62万人,比2020年底0.61万人增加100人。普通高中0.7万人,其中城区0.58万人,比2020年底0.48万人增加1000人。中职0.58万人,比2020年底0.37万人增加2100人。到2025年,全区学生总量比2020年有所减少,但城区学生略有增加。

专栏2 武隆区“十四五”教育规模预测

规划期限(年)

全区常住人口(万人)

小学阶段

初中阶段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2020

35.71

2.1971

45

489

1.3489

50

270

2025

37

1.76

45

389

1.06

50

212

规划期限(年)

全区常住人口(万人)

普通高中阶段

职业学校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2020

35.71

0.7047

50

141

0.3839

50

77

2025

37

0.70

50

140

0.58

50

116

规划期限(年)

全区常住人口(万人)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学生规模(万人)

折算标准(生/班)

总班级数(个)

2020

35.71

0.9454

30

316

0.0111

12

10

2025

37

1.03

30

444

0.015

10

15

注:测算依据为《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DB 50/T 543-2014)、《武隆区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结合《武隆区教育发展中长期规划》中的各项测算指标、普职学生比以及规定的班额,以户籍适龄儿童和2020年底各年级在校生数据为基础,测算2025年各阶段学生规模及班级数。

5.城乡学校布局。全区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总量坚持以扩大和优化教育空间为突破口;区域以城区、大规模乡镇、凤来新城等为重点;学段以义务教育为核心,兼以推进学前、高中、高等教育全面贯通发展;项目与国家和市级专项、区域城市规划、乡村振兴相结合,着力推动普及普惠区和优质均衡区建设,以及高中进城和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学前教育。以创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为指南,重点推进城区公办幼儿园和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城区公办幼儿园:新建东城(梓桐片区)、芙蓉西路(财政局片区)、渝港(棉花坝片区)幼儿园3所,建设规模12个班360人。租赁伟才幼儿园办为公办幼儿园。城区住宅小区配套普惠性幼儿园:新建海成(御江上院小区)、兰溪(老车站小区)、滨江(信号台小区)、中堆坝(中堆坝小区)幼儿园4所,建设规模12个班360人。同时在建设中路、芙蓉西路、中堆坝、火车站、高铁小镇等片区规划民办幼儿园。乡镇公办幼儿园:按照乡镇(街道)中心校、完小、教学点建制设置,同步规划布局幼儿园及附属幼儿园(班),提档升级幼儿园27所,全区乡镇(街道)实现中心园、等级园全覆盖。

——义务教育。以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为指南,重点实施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城区:迁建实验中学(72个班3600人),迁建渝港小学(36个班1620人),改造实验中学为小学(42个班1890人),形成5所小学、2所初中的办学格局。“十四五”期间完成城区新建1所初中、1所小学规划选址(拟选址火车站附近),“十五五”期间实施项目建设。乡镇:乡镇中心校24所、初中8所保持现有布局不变,根据实际,适时缩减教学点13个、完小10所,保留乡村小学20所。

——高中教育。以推进“高中进城”和消除大班额为指南,重点实施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项目。整合育才中小学富余教育资源,新征用地调整和优化育才小学建设,改扩建育才中小学为一所高完中(办学规模初中900人,高中1800人)。结合凤来新城教育发展,适时撤并农村高中,全区办好武隆中学、白马中学、育才中学3所高中。

——中职教育。以推进普职协调发展为指南,适时撤并乡镇中职办学点,全区办好1所职教中心。

——特殊教育。以关注弱势群体接受教育为指南,在距离城区10公里范围内选址迁建特殊教育学校。

——高等教育。以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示范区为指南,重点探索高等教育共建共享,迁建教师进修学校,在仙女山街道或凤来新城创办1所高职院校。

专栏3 各学段学校布局规划

(一)学前教育。

城区公办幼儿园7所:现有示范、江北、凤溪幼儿园3所。租赁伟才幼儿园1所,新建渝港、东城、芙蓉西路幼儿园3所。

城区小区配套幼儿园15所:现有11所。新建海成、兰溪、滨江、中堆坝幼儿园4所。

乡镇公办幼儿园27所:现有乡镇中心幼儿园24所,另现有白马镇汇龙、羊角街道大庄幼儿园2所。园区无偿交付白马镇园区幼儿园1所(已建成,待验收)。

乡村公办幼儿园(班)20所:按照现有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布局同步规划。

(二)义务教育。

城区小学5所:现有实验小学、实验二小、凤溪小学3所。改造实验中学为小学1所(拟命名南城小学),迁建渝港小学1所。

乡镇中心校24所:现有乡镇(街道)中心校24所。

乡村小学20所:现有完小30所、教学点13个,因学生自然流失将缩减23所,到2025年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乡村小学20所。

城区初中2所:现有武隆中学凤山校区1所(拟命名凤山中学)。迁建实验中学。

乡镇初中8所:现有桐梓中学、火炉中学、江口中学、育才中学、白马中学、长坝中学、鸭江中学、平桥中学8所。

(三)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3所:武隆中学、白马中学、育才高中。

(四)中职教育。

中职学校1所:职教中心1所。

(五)其他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

教师进修学校1所:现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

高等教育2所:现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武隆分校”升格为“重庆开放大学武隆旅游学院”1所。引进创办高职院校1所。

6. 凤来新城教育规划。按照常住人口5万测算,学前教育1800人,拟规划新建公办园3所、民办园2所;小学阶段3600人,拟规划新建小学2所;初中阶段1800人,拟规划新建初中1所;高中阶段2400人,拟规划新建普通高中(含中职学校)1所;高职10000人,拟规划新建高职院校1所。

专栏4 “凤来新城”教育规划

学前教育:1800人,规划新建公办园3所、民办园2所。

小学阶段:3600人,规划新建小学2所。

初中阶段:1800人,规划新建初中1所。

高中阶段:2400人,规划新建高中1所。

高等教育:10000人,规划新建高职院校1所。

7. 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规划。学前教育以示范幼儿园、江北幼儿园、凤溪幼儿园为中心建立3个发展共同体。小学以火炉、江口、白马、鸭江镇中心校、实验二小、实验小学6所学校为中心,建立东北、东南、西南、西北、江南、江北6个教育学区。初中按照城区初中和凤来新城辐射范围,以实验中学、凤山中学、凤来新城为中心,建立3个办学集团。

专栏5 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制管理规划

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3个:示范园共同体、江北园共同体、凤溪园共同体。

小学教育学区6个:东北学区(火炉桐梓片)、东南学区(江口石桥片)、西南学区(白马长坝片)、西北学区(鸭江平桥片)、江南学区(黄莺、实验二小集团)、江北学区(羊角、双河、仙女山、实验小学集团)。

初中教育集团3个:实验中学集团(含实验、江口、火炉、桐梓中学),凤山中学集团(含凤山、育才、白马、长坝中学),凤来新城办学集团(含鸭江、平桥、凤来中学)。

(三)持续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

8.实施重点项目工程。“十四五”期间,持续实施学校标准建设,着力解决“城镇挤”“乡村弱”问题,重点实施城区学校布局和建设,规划投资9.71亿元,实施项目15个:迁建实验中学,改扩建示范幼儿园,改扩建育才中小学(含幼儿园)为高中,改扩建武隆中学凤山校区,迁建渝港小学,新建渝港、东城、芙蓉西路3所公办园,新建海成、兰溪、中堆坝、滨江4所普惠性幼儿园,改造维修实验中学为小学,新建江口小学学生宿舍,新建职业教育中心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十五五”期间,规划投资24.55亿元,实施项目10个:迁建特殊教育学校和教师进修校,新建重庆市旅游或艺术类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育才高中、火车站中学和小学、以及凤来新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项目。

9.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学校布局调整,严格控制城区学校办学规模,确保生均资源配置达标,逐步实现标准化。大力支持沧沟乡、芙蓉街道、火炉镇、凤来镇等重点乡镇“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率先实现学校标准化。全面完成乡镇(街道)中心校、初中学校标准化建设,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之间基础设施、教育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实现均衡配置,办学差距明显缩小。到2025年,学校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80%以上。

专栏6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乡镇(街道)中心校24所:除城区之外的乡镇(街道)中心校;

初中8所:桐梓中学、火炉中学、江口中学、育才中学、白马中学、长坝中学、鸭江中学、平桥中学。

10. 打造城乡“美丽校园”。全区全力打造“美丽校园”30所,其中高中阶段2所,初中4所,小学8所,幼儿园9所,乡村温馨校园5所,凤来新城中小学2所。

专栏7 “美丽校园”建设工程

高中阶段2所:武隆中学、职教中心。

初中4所:实验中学、凤山中学、江口中学、育才中学。

小学8所:实验小学、实验二小、凤溪、育才、渝港、南城、江口、白马小学。

幼儿园9所:江北、示范、凤溪、育才、江口、白马、长坝、鸭江、火炉幼儿园。

乡村温馨校园5所:浩口、石桥、后坪、沧沟、龙洞小学。

凤来新城2所:中小学各1所。

(四)系统推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全面落实“师德师风持续向好、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名师名校长队伍进一步扩大”三大目标,着力实施五大工程。

11.师德师风强化工程。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细化负面清单、建立师德台账,开展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评职晋级、评优选先、考试选调、教师资格注册挂钩,健全完善师德不良行为处理惩治机制。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社会形象,实现师德师风持续向好目标。定期奖励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开展武隆好老师演讲比赛和师德典型先进事迹宣讲,让身边的好老师讲自己的故事。

12.教师结构优化工程。优化学历结构。科学设置新教师招聘条件,学前教育教师招录要求至少为专科学历,普通中小学教师招录要求为本科学历,鼓励和吸引研究生以上学历毕业生报考中学教师岗位。积极推动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次,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到2025年,学前教育教师专科以上保持100%,中小学本科以上教师达80%,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达16%。优化职称结构。推进职称评审改革,优化教学水平考评,2025年中级以上职称教师占58%。优化年龄结构。统筹管理学校教师编制,每年新招聘教师60—80人,力争2025年全区教师平均年龄低于42岁。

13.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落实《武隆区名优教师梯级培养工程实施办法》,在“十四五”期间实施“125”名师培养工程,培训培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和市级名师10人,市级骨干和区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学科名师200人,区级骨干和教坛新秀500人。落实《武隆区“三名”工作室管理办法》,组建名校长(含园长)工作室2—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3—5个,名师工作室10—15个,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工作经费,严格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开展全员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完善国培市培区培层级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校本培训,确保每位教师周期内完成360学时的培训任务,促进教师整体专业水平提升;落实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计划,每两年开展一次教育论坛、优质课竞赛,每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考评。规范教师职称评审竞争推荐和岗位竞聘,深化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完善以质量为核心的教师激励机制。

14.干部队伍提升工程。落实《武隆区学校领导干部梯级培养工程办法》,在“十四五”期间实施“510”名校长培养工程,即培养市级骨干校长5名,区级10名。通过挂职锻炼、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校长队伍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建立约200人的校级干部后备库。充分发挥中小学校长工作专家指导组的作用,遴选优秀中青年中小学校长作为重点指导、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任务驱动式、项目模块化达到培养目的。努力引进重点学校名优校长和优秀教师。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特别是学历、年龄结构。2025年学校领导班子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5%以上,其中中学达到100%,小学幼儿园达到75%以上。学校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队伍培养配备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原则上校级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中35岁以下干部应不低于20%。支持大胆任用30岁以下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锻炼研究生学历的优秀年轻干部。

15.区域均衡发展工程。贯彻落实《武隆区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通过集团办学、捆绑发展、定期支教、考试选调、“三名”工作室等方式,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推进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推进义教阶段教师交流轮岗,符合条件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20%,其中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比例不低于20%。

(五)倾力打造全市特色教育强区。

16.实施校园文化工程。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结合武隆本地实际,提炼全区教育文化理念体系,系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按照《重庆市武隆区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巩固蜡染、打篾鸡蛋、摆手舞、竹竿舞、山歌传唱等项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等进校园活动。到2023年,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完成校园文化理念系统建设,形成《武隆区中小学(幼儿园)校园文化理念系统汇编》。各学校加强校园文化硬软件建设,丰富文化载体,营造文化氛围,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校校有文化、有特色、有亮点,基本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发展格局。

17.完善创建工作机制。落实“基教抓创建、教研抓指导、督导抓评估”工作机制,建立校园文化(非遗传承)工作办公室和名师工作室,落实专项经费支持,引领和指导全区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牵头,每年开展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评估认定,并将学校特色发展情况纳入年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

18.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持续开展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创建工作。到2025年,新增区级特色学校12所、市级特色学校及特色项目学校10所,申报市级“非遗”项目3项以上,全区市级以上特色学校达到50%以上,中小学特色办学达成率90%以上。

(六)纵深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19.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重庆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若干措施》,以落实立德树人为主题,以破除“五唯”为导向,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取得突破和实效。改革党委政府评价。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区级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改革学校评价。把立德树人落实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构建和完善以学校特色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学校评价体系,分类制定各学段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改,以评提质,推动学校健康发展。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整体提高教师师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改革学生评价。完善中小学生“五育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学生多元评价制度,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设,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改革用人评价。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错误的用人导向,建立正确的人才使用机制;推动用人单位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

20.深化育人方式改革。突出学校德育实效。创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进“思政大课堂”落实见效,构建中小学德育教育体系,深化学科课程育德,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探索建立学生品行多元评价体系和机制。加强和改进体育艺术教育。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和艺术修养水平,将体育、艺术素质测评纳入普通高中招生和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体系。补齐劳动教育短板。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课时和学生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学生劳动值日值周制度,广泛开展劳动实践周、劳动技能大赛活动,探索建立家庭劳动监督和考评机制,学校逐步取消外聘保洁工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完善“3+1+2”选科制度和“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系建设,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推进初中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初中学生体育艺术素质测试、实作考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办法,完善阳光招生平台管理机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探索“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交流,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凤来新城”建设,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构建全面育人评价体系。完善“五好学生”“五好班集体”“五好育人学校”考评机制。

21.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办学。提升重庆名校与我区学校协作办学层次和水平,新增区内学校与市内外名校(教育集团)合作办学对子学校,建立更高层面的协作保障机制;着力引进全国优质教育集团或高等教育院校来武办学。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力争域内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70%。深化捆绑式发展。实施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和第四期领雁工程项目,推进第二批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建设,着力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纵深推进。探索学区制管理。全区建立学前教育发展共同体3个,小学教育学区6个,3所普通高中辐射初中教育办学集团3个。

2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学校管理。实施党组织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深化教师绩效分配改革,严格规范办学行为,鼓励和创新学校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严格民办教育治理。严格规范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义务教育阶段不新审批民办教育学校。建立普惠性幼儿园动态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幼儿园收费标准核定和管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双减”《意见》精神,严格执行校外培训机构登记、审批、监管等相关规定,严格规范校外培训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推进督政、督学、质量监测改革,推动教育督导“长牙齿”,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

(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教育公平。

23.保障弱势群体公平享有教育权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区教育总体规划,所有学校免费接收“三残”儿童少年,强化集中招生、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措施,切实保障“三残”儿童入学率100%。进一步落实“两为主”政策,完善“就近入学、划片招生”制度,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确保学生入学率100%。

24.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和营养改善计划。完善从学前到大学全程全覆盖的贫困家庭子女入学资助体系,持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工程,实现各类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25.保障农村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坚持将重点高中招生计划的70%分配到乡镇和农村学校,严格尊重学生志愿,严格实施批次录取,确保农村学生享有就读优质高中的权利。

(八)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26.抓实教育教学管理。落实《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坚持以“抓党建、提质量、保安全”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和主旋律,牢固树立“教学为中心、质量是生命”的意识。建立机关管理干部、教研员、督学联校工作制度,坚持校长是质量提升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副校长、中层干部、班级教师齐抓共管机制。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制机制,健全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体系,完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师底线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制定学校、校长、教师三级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狠抓“五支队伍”建设,狠抓学校行政、教学常规、教育科研管理,狠抓全区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27.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双减”工作《意见》,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五项管理”工作,持续强化课堂教学实效,着力提高课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印发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等12个学科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2021年秋期起,全面启动和实施“中小学学生作业设计与指导”课题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双减”工作目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到2023年,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显著减轻,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28.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断开发适合学生特点、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校本课程,做到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多元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加强学科间跨界融合,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真问题,形成真项目,解决真问题,强化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深度思维发展。推进教学改革。推进课堂教学创新,贯彻《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坚持“立德树人”,着眼“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行为改进。更新师生教学观念,倡导从教学逻辑转向课程逻辑思考教学,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学习评价为关键,教与学的设计为抓手,落实“三位一体”,强化教学评的统一,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形成学校课堂教学特色,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强化备课组、学科组、中心教研组建设,优化集体备课及校本教研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基于课堂的“真”研究,真实践。着力科研引领。完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制度,创新教育科研管理方式,加大教育科研理论培训,积极营造教育科研氛围,把新课程新高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课堂教学改革、核心素养培育、学校特色发展等问题作为研究重点,着力在信息技术运用、线上教学研究、教学教研云联盟等方面有新突破和新作为。提升教育科研实效,力争新立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5项、区级课题150项。

29.改进体育艺术教育。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开足开好规定课程,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活动,健全全区中小学足球、篮球联赛机制,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班级、校级和片区级竞赛活动。到2025年,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各5所,市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报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监测评估,到202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5%以上。有效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积极开展近视防控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25年,创建市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特色学校20所。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要求,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小学艺术课辅和中学艺术社团建设,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将测评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自评公示制度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和校园艺术进社区活动。加强学校美育特色发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发展新局面,到2025年,创建市级艺术特色学校10所。

30.突出专项教育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条措施》,着力推进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和使用,广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问题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尽力减少因心理问题发生青少年学生意外伤亡事件。升级学校心理咨询室(辅导站)20个以上,确保心理咨询室覆盖率、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覆盖率均达到100%。落实生态环境教育。深入开展河长制、林长制等条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从小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意识。到2025年,创建“节水型学校”5所,创建“无废学校”6所,创建“绿色学校”25所。突出节约粮食教育。把厉行节约、艰苦奋斗等精神纳入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修课,教育师生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和落实“文明餐桌”行动,推动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新风尚,创建文明餐桌食品安全示范学校10所。加强禁毒法治教育。落实法治、禁毒、防性侵、国家安全、国防民防教育等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素养,创建普法示范校、零犯罪学校、依法治校示范校10所,创建普法及禁毒教育基地2个。抓实创文创卫教育。开展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将全区创文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着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专项工作。广泛开展环境卫生、疫情防控、预防艾滋病等教育,创新垃圾分类教育管理,全面提高公民文明道德素养。到2025年,创建文明单位5个、文明校园30个。

31.扩展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展行动计划,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大力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成立办学联盟,拓展合作区域与路径。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探索构建多元共治的学区发展模式。持续实施“渝鲁合作”“成渝两地对子学校建设”“领雁工程”“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区内城乡结对帮扶”等项目,推进农村、薄弱学校优质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改革发展,加快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

32.优化质量监测制度。严格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准确把握考试功能、大幅压减考试次数、规范考试命题管理、合理运用考试结果。按照课程标准命题,突出立德树人导向,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命题能力建设,优化命题人员结构,注重命题人员实训。加快区级题库建设,建立命题评估制度,规范命题程序,提高命题质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切实减轻学生考试压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适时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使用办法,逐步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完善普通高中“3+1+2”选科制度、“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模式,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制度。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改革,探索增加体育分值和艺术纳入中考考试;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多元评价机制,积极推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高中招生。

(九)全力保障教育系统安全稳定。

33.提档三防建设。全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任务清单、落实责任措施,抓好推进落实。到2022年,实现人防、物防、技防建设达到“三个100%”,即中小学幼儿园专职保安员配备率、校园封闭管理率、一键式报警及视频监控达标率为100%,构建系统、科学、智慧、高效的校园安防体系,提升校园安全整体防控能力。

34.常态安全教育。深入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推动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新生教育、进课程教育、进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工作体系,构建“多位一体”新型校园安全教育模式。持续开展食品卫生、消防、交通、防溺水、防踩踏、防暴恐、防灾减灾、应对恶劣天气、森林防火、防盗防骗、防性侵害、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等日常安全教育;重点开展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防汛防溺、暑期安全、新生入学安全、消防日、交通安全日等专题教育;定期开展地震、火灾、食品中毒、反恐防暴等应急疏散演练,认真开展扫黑除恶主题宣传;专项开展“安全在我心中”美术书法大赛、校园消防作文绘画竞赛、消防安全示范课评比、防灾减灾知识竞赛等活动。

35.强化部门联动。加强校园及周边安全综合整治,协同公安、市场监督、城市管理、文化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集中进行整治,并落实日常监管,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校园周边交通安全设施和管理设施,切实加强对校园周边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影响交通行为的清理;全面加强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KTV、酒吧、音响书刊店等娱乐场所专项检查整治力度;常态化开展校园周边防暴防恐巡逻巡查巡防,全力维护师生人身安全,保障校园及周边平安有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十)着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水平。

36.坚持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健全学校依法办学制度体系,建立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完善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以及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社区代表等参加的校务管理委员会,建立健全由行业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参加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

37.规范办学行为和从教行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严格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切实做到依法办学,严格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从教行为。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学校教育教学首位,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强化教育领域意识形态管控,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氛围。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坚决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义务教育违规乱收费、乱招生、乱编班、乱订教辅资料等行为,普通高中违规改变学制、违规收取择校生和择校费、违规招生、违规补课等行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入推进立德树人。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严厉查处非法办学行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38.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设置,全面落实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职能。加强督学责任区建设,完善教育督导责任区督学公示制度,健全“四级”教育督导网络,强化专项督导、经常性督导和随访督导。完善教育质量督导机制,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政府督导评价为主导、学校自评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督导工作机制。落实和完善教育督导结果公示制度、整改制度,督促政府和学校履行教育职责的问责制。加强督学队伍建设,提升督学履行职责能力,完善督学任职资格制度、督学选拔聘任等制度,推进教育督导信息化。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建立教育督导部门统一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强化监测结果运用。

(十一)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和教育信息化。

39.推进智慧教育基本建设。在网络传输方面,2021年完成全区所有公、民办学校城域网全覆盖;2022年完成升级不具备等价路由协议的核心交换机,提升学校接入城域网带宽;2025年完成中心校及中学无线网络全覆盖。在网络安全方面,按教育部信息化2.0要求,完成区教育城域网建设,确保数据安全;着力加强学校班班通建设,更新换代学生计算机,确保学校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

40.提升智慧教育软实力。建立基础信息比对数据库,将所有应用集成到“钉钉”平台,实现集中访问、统一管理。集成全区学校摄像头,建设视频综合运用管理平台,同步传输到公安应急指挥平台。以“重庆阳光餐饮”为依托,借助先进技术,实现智能监控、智能识别、智慧抓取。实施区域化教学设施设备数据采集,建立集中管控体系。建设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实现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云课堂同步教学。搭建教育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平台,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库。整合各类资源,建设区域化阅卷系统。创设智慧校园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抓实2.0版培训,打造一支智慧教育队伍。“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资金8400万元,重点实施数据化教育管理和教学设施设备、掌上化教育办公、智能化教育安全、区域化教学资源、个性化学习资源等项目10个。

41.实现教育装备优质均衡。按照“优质均衡”标准,着力改造一批音乐、美术教学功能室,力争乡镇中心校、完校全部达标。升级一批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力争新型实验室达到60%以上。更新换代实验室、六大功能室教学仪器设备,力争达标率80%以上。“十四五”期间,规划投入资金2500万元,升级改造学生桌椅、学生床铺、食堂设备等,实现生活设施配齐率100%。

42.着力科技创新更好发展。常态化开展科普教育,持续抓好“大篷车”进校园、专家院士进课堂、科技创新成果展、科技区长评选等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赛事,力争在国家、市级赛事中有更新更大突破,有力推动我区科技教育再上新台阶。着力科普教育学校创建,到2025年,新增市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学校5所。

(十二)认真落实教育投入和教育保障。

43.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完善党委和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完善巡视巡察全覆盖机制,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全面推进中小学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

44. 建立党政重教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将教育发展纳入全区重要议事日程,区委区政府每年至少听取1次教育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城乡教育资源供给、教育重点项目建设、校园安全稳定、教育改革风险防控等问题。建立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四大家定期议教制度、部门联系学校制度,完善乡镇(街道)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制度和办法。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细化落实过程。教育部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落实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宣传部门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中小学教育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机构编制部门做好学校编制核定工作。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统筹做好土地供给和学校建设项目监管。财政部门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人力社保部门依法落实教师待遇。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加强校园安全风险防控。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做好有关教育引导和关爱工作。全区党政重教、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发挥舆论导向,及时解读相关政策,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科学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教育环境。

45.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健全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确保两个“只增不减”,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低于4%。巩固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支持提高教师待遇、扩大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质量提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投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经费监管方式,完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强化教育经费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和应用。

46.构建规划统筹落实机制。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本级财政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举措的支撑作用和支持力度。构建教育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的运用,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加强规划编制、实施、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新机制新做法,充分反映新进展新成效,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附件:1.武隆区“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规模预测

??????2.武隆区教育“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进度计划

??????3.武隆区智慧教育“十四五”规划情况表

??????4.武隆区教学生活设施“十四五”规划年度计划表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十四五 办公室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