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环函〔2022〕14号

各设区市生态环境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厅制定了《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2022年1月20日

(此件依申请公开)

浙江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发展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要求,强化生态环境科技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面向生态环境保护主战场、面向我省重大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安全为核心,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体系构筑、人才专项建设等四大行动,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构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内生动力和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争创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更加注重问题导向,围绕绿色发展、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中可能遇到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和监管体系技术帮扶。更加注重技术攻关,深化对现有环境问题成因和机理的认识,探索新型环境问题,突破关键和成套技术,抢占技术制高点,提升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水平。更加注重提能造峰,持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构建以实验室-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攻关平台-技术转化平台为核心创新体系,打造创新策源优势。更加注重人才为本,全方位引培一批科技人才和团队,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以支撑引领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

(三)工作目标。到2025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环境治理体系与能力得到提升,服务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科技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著。深入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科技帮扶长效工作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大幅提升,建立健全生态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控、生态环境智慧监管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备,构建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科技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造就一支高端人才聚集、结构素质优良、竞争优势明显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科技帮扶行动,构建生态环境科技服务体系

1.全面掌握科技帮扶需求清单。各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和科技部门应坚持面向企业、面向基层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开展实地调研、现场走访、座谈讨论、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角度、多种形式、掌握辖区内实际情况,凝练形成涵盖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污染协同防控、水生态完整性保护与修复、支撑碳达峰与碳中和、陆海统筹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土壤污染防治与安全利用、危险废物风险精准管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村环境整治、监督整改与应急处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与声环境质量改善等方面具体的帮扶问题和需求清单。

2.创新科技帮扶模式。针对区域性和流域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需要,开展驻点跟踪研究,提出科学性、针对性、操作性强的“一市(县、区)一策” “一河(湖、库)一策” “一园(行业、企业)一策” “一湾一策”整体解决方案;针对地方政府在日常环境监管与治理、企业在达标排放和技术升级过程中出现的临时性的、单一目标的技术需求,通过科技帮扶平台开展“一事一议”科技咨询服务;针对地方和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复杂难题和重大需求,通过组织优势团队和优秀科学家开展“一难一攻”科技集中攻关;针对基层和企业生态环保队伍严重不足、治理能力偏弱的现状,通过选派一批生态环境科技人员深入市县、乡镇和企业一线,建立“一镇一员”科技特派员制度;针对基层和企业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资源综合利用、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与焦点问题,开展“一题一训”科技培训与成果推介。

3.完善科技帮扶机制。围绕基层和企业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遇到的难点、痛点以及热点问题,提出需要科技帮扶的市县名单,凝练形成具体的帮扶问题和需求清单,提出参与帮扶的科研单位和专家的基本要求和条件建议,编制科技帮扶行动实施方案。完善帮扶平台功能和机制,持续扩大平台技术数据库,设立生态环境科技帮扶专栏,及时发布科技帮扶工作信息,筛选并发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组织技术交流会、举办培训班、开展成果推介活动。

4.助推环保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政策供给,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高校院所实施环保重大专项科技攻关计划和共建技术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转化。以数字化改革工作为契机,打造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场景应用,推动环保服务机构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规范市场竞争,推广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围绕重点领域,积极谋划举办环保科技产业会展活动,形成从问题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技术集成、产业转化环环相扣的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产业服务体系,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壮大。

(二)着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抢占科技制高点

1.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究构建由碳减排量评估与绩效评价标准、低碳评价标准、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等管理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生态环境基础标准等组成的应对气候变化标准体系框架。加快研发移动源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技术,协同发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2.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加强水源地、湿地生态保护及水质预警技术研究,构建全方位、智能化、一体化的智慧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动态管理及监控体系,强化新兴污染物与传统污染物协同去除,突破典型工业废水零直排关键材料与装备制造技术,开展农村生活废水分散化处理与畜禽粪肥还田利用等资源化技术研发,加强水华发生形势研判和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健全流域人类生产活动和区域气候变化双重影响下水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的浙江模式。

3.海洋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重点研发氮磷等污染物排海量削减和控制技术、杭州湾等重点海湾污染朔源技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高效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探索以增强气候韧性和提升蓝色碳汇增量为导向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新模式等技术体系。加快研发山水林田湖草和河口、海岛、海岸线等海洋重要生境的一体化保护修复技术和“美丽海湾”建设评估技术方法。研发构建海洋生态环境长期立体观测、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的关键技术。

4.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开展重点行业VOCs排放源谱、大气污染成因、关键污染物传输通量及其机理研究,探索分析大气新型污染环境影响,开发大气复合污染立体监测与全过程实时监控技术,研发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技术,开发烟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高效治理技术和设备,研发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等治理关键技术和移动源大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集监测-溯源-减排于一体的智能管控体系。

5.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发土壤及地下水原位信息采集、监测技术,开展区域土壤污染精确溯源和动态预警技术研究,重点攻关智能化、精细化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技术,以及典型污染地块土壤-地下水多介质污染物传输阻控和一体化修复技术,开发规模化、标准化的土壤污染原位修复智能装备。开发重点企业和工业园区地下水污染扩散溯源、管控治理技术,区域地下水地质本底对水质影响科研。

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聚焦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全过程分类分质处理、全周期减量减害控制、高值化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及装备革新。研发废塑料资源化技术,开发可降解绿色替代材料及高性能、低成本替代产品。研发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新技术,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工业废盐和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技术示范与应用。

7.生态安全智能监测技术。重点支持生态监测预警、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评估、生态系统保护成效评估、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模式研发与典型示范,建设水、气、土、生一体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创新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技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警及环境监测技术。综合运用遥感、空间信息技术构建高精度、多尺度、全方位生态系统智能模拟平台,研发生态系统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优化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广噪声地图技术。加强生态环境健康风险监测技术研究,探索建立覆盖污染源、环境质量、环境暴露和生态环境健康的综合监测网络及风险评估工作体系。

(三)加快构筑创新平台体系,努力打造创新策源优势

1.完善实验室体系。以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和监督管理为宗旨,建设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优秀科研团队,提升环境基础科研能力,推动实验室数量和质量的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应用技术研究和原创成果的突破。支持实验室以学科发展需求为基础,以开展多学科协同研究为纽带,探索组建联合实验室和实验室联盟,推动科研设施开放融合发展,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2.建设科学观测研究站。立足于阐明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以长期观测、试验研究为核心任务,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逐步形成适应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综合决策需要的科学观测研究网络。开展重点河流、典型小流域环境、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定位研究,生态补水匮乏对下游生态系统影响定位研究,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氮、磷等污染物排放系数测算定位观测研究,沿海排污口污染物排放系数定位研究。开展区域大气环境、大气污染物长距离跨界输送、农业源活性氮排放等定位观测研究。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生态保护红线区等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定位观测。

3.建设联合研究协同攻关平台。支持生态环境部门所属环保科研机构深化改革,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与院校、企业协作、配合,完善联合研究协同攻关机制,充分发挥省属科研机构骨干作用、高等学校基础和生力军作用,着力提升知识创新与核心技术有效供给能力。继续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衔接“尖兵、领雁、领航”计划,实施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计划,合力共建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4.建设生态环境技术转化平台。瞄准生态环境科技供需双方要求,积极对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和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深化环保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技术转化服务能力,推动我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推荐省内先进成熟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入选平台技术成果库,鼓励省内权威环保专家参与平台专家咨询活动。引导企业利用平台提出生态环境科技需求,加强供需对接和交流合作。加强线下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推介流动,有针对性地遴选一批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宣传、推介与展示,探索建立若干成果转化示范基地。

(四)实施人才建设专项行动,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1.加强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培育。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需求,与“双尖双领”等重大科技创新计划相衔接,分类实施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技术等研发人才梯次培育,优化生态环境学科布局和人员队伍结构。加强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技术转移服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打造一批熟悉国际国内技术转移业务规范、专业化、复合型高度活跃的技术转移人才。

2.大力引进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紧缺高端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的引进;落实浙江省人才引进政策,延揽高端智慧,加强高端人才工作站建设,吸引候鸟型高端人才来浙江交流服务。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科创资源密集优势,大力引进生态环境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3.创新科学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开展诚信教育,建立科研人员诚信体系和惩戒制度,遏制科研工作中的浮躁风气和学术不良风气。建立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治研环境和尊重创新、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强表彰激励,加大对科技帮扶、技术攻关、产业转化工作中先进事迹、先进个人、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对表现突出的科研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在科技项目申报、职称评审、人才评选、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和适当倾斜。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库。选拔一批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的引领创新型人才,一批集成攻关能力强、能够攻克重大技术难关的攻关型人才,一批业务精干、专注一线环保问题的基层环保人才,建设统一规范、务实高效的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库,助力提升科技服务和科学决策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和责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推进机制。省生态环境厅统筹推进“四大行动”,抓好资源配置、政策支持等工作。厅属各有关科研单位和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具体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加强政策供给。深化生态环境科技体制“放管服”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有关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政策要求,推动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普及、重大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等政策体系,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科研活动过程管理,突出成果导向,加强科研激励,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三)加强经费支持。建立政府、社会、企业等多元资金投入机制,着力构建“政府+科技+企业”的联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作用,鼓励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投入经费支持科技帮扶、技术攻关等工作。推动企业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

(四)加强交流合作。引导环保企业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加强长三角区域的交流合作,促进重大创新政策协同,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实施重大创新载体共建。精准实施科技对口支援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对口帮扶与合作独特优势。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生态环境 十四五 方案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