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护知识与防控技能招标公告

新冠肺炎防护知识与防控技能招标公告


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知识

(一)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

1.除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命名为“2019-nCoV”,即“2019 新型冠状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还有6种,包括α属的229E和NL63,β属的OC43和HKU1、中东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毒(MERSr-CoV)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相关冠状病(SARSr-CoV)。

2.本次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还未表现出SARS那么可怕的特性,因此,不必为此感到恐慌。

3.冠状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二)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有慢性病人群,感染后病情更重。

(三)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触)以及空气传播。目前近距离飞沫传播应该是主要途径。气溶胶传播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四)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吗?

会。从一些聚集性病例的发病关联次序判断,人传人的特征十分明显,且存在一定范围的社区传播。

(五)什么是飞沫传播?

飞沫:一般认为直径>5um的含水颗粒,飞沫可以通过一定的距离(一般为1m)进入易感的粘膜表面。

飞沫的产生:1.咳嗽、打喷嚏或说话;2.实施呼吸道侵入性操作,如:吸痰或气管插管、翻身、拍背等刺激咳嗽的过程中和心肺复苏等。

(六)什么是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病原体通过粘膜或皮肤的直接接触传播。

1.血液或带血体液经粘膜或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

2.直接接触含某种病原体的分泌物引起传播。

(七)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指14天内曾与病毒的确诊或高度疑似病例有过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包括同一教室、实验室、宿舍的同学,同乘长途大巴、火车同一车厢、飞机的乘客等,以及其它形式的直接接触者包括病毒感染病人的陪护、乘出租车、乘电梯等。

(八)对密切接触者注意事项

所有跟疑似感染病人可能有接触的人(包括医护人员)都应该有14天的健康观察期。观察期从和病人接触的最后一天算起。一旦出现任何症状,特别是发热、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呼吸短促或腹泻,马上就医。

(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有什么临床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起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合并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仅表现为头痛、心慌、胸闷、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部分患者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十)在临床上怎样识别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同时符合以下2个条件:

1.流行病学史:在发病前两周内有去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游或者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接触过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相关市场特别是疫情管控区域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发热;具有病毒性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在观察病例的基础上,采集痰液、咽拭子等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即可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个人防护知识

(一)洗手篇

1.保护自己远离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传染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将用过的纸巾立即丢到密封的垃圾箱内;

(3)增强体质和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作息规律,避免过度疲劳;

(4)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 3次,每次 20~30 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5)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到校医院就医。

(二)洗手在预防呼吸道传播疾病中的作用

正确洗手是预防腹泻和呼吸道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WHO及美国CDC等权威机构均推荐用肥皂和清水(流水)充分洗手。

(三)正确洗手

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推荐较合理的洗手法包括:湿、搓、冲、捧、擦等步骤。

1.湿

在水龙头(公共场所推荐使用感应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

即七步洗手法,让双手的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以上:

第一步: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第四步:双手指相扣,互搓;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六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在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第七步:螺旋式擦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

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

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

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四)需要洗手的时刻

1.传递纸质资料前后;

2.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3.吃饭前;

4.便后;

5.手脏时;

6.在接触他人后;

7.接触过动物或动物排泄物之后;

8.外出回来后。

(五)在外没有清水,不方便洗手时

可以使用含酒精消毒产品清洁双手。新型冠状病毒不耐酸不耐碱,并且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可灭活病毒,所以达到一定浓度的含酒精消毒产品可以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替代方案。

(六)口罩篇

1.选择口罩

选择一:一次性医用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

选择二:N95医用防护口罩,连续佩戴4小时更换,污染或潮湿后立即更换。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均不推荐。目前口罩缺乏,建议尽量不要出门,可以节约用口罩。

2.正确使用口罩

医用口罩的使用方法:

(1)口罩颜色深的是正面,正面应该朝外,而且医用口罩上还有鼻夹金属条;

(2)正对脸部的应该是医用口罩的反面,也就是颜色比较浅的一面,除此之外,要注意带有金属条的部分在口罩的上方,不要戴反了;

(3)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先将手洗干净,确定口罩是否正确之后,将两端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4)最后一步,也是前面提到过的金属条问题,将口罩佩戴完毕后,需要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覆盖住鼻子和嘴巴。

三、室内防护知识

(一)增强卫生健康意识,适量运动,保障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经常彻底洗手,不用脏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三)室内多通风、换气并保持整洁卫生;

(四)尽可能避免与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或打喷嚏等)的人密切接触;

(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和空间密闭的场所,如必须去佩戴口罩;

(六)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和家禽家畜;

(七)坚持安全的饮食习惯,食用肉类和蛋类要煮熟、煮透;

(八)密切关注发热、咳嗽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时就医。

四、公共区域防护知识

(一)教学楼实验室活动

未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进行任何教学科研活动,如有特殊需要,请在报备并获得批准的前提下,正确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若体温≥37.3℃,请及时到医院就诊。

(二)入室学习工作

保持教学实验区环境清洁,建议每日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人与人之间保持1m以上距离,多人做实验时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进食前、如厕后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接待外来人员双方均需佩戴口罩。

(三)参加会议

不要集中开会,可通过网络视频会议,不得不集中的会议要控制人数,佩戴好口罩,进入会议室前洗手消毒。开会人员间隔1m以上,会议结束后场地及时消毒。

(四)餐厅进餐

采用分餐进食,避免人员密集。

(五)回家或宿舍后

摘掉口罩后先洗手消毒。手机和钥匙使用消毒湿巾或 75%酒精擦拭,钥匙也可用洗涤剂洗,流水冲洗至少15秒以上。居室保持通风和卫生清洁,避免多人聚会。

(六)适当运动

建议适量、适度运动,保证身体状况良好。避免过度、过量运动,造成身体免疫能力下降。

(七)废弃口罩处理如何做

防疫期间,摘口罩前后做好手部卫生,废弃口罩用塑料袋装好密封放入垃圾桶内,有条件可每天两次使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五、就医流程

(一)何时需要就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呼吸道症状以干咳为主,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为中轻症,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如出现发热、乏力、干咳表现,并不意味着已经被感染了。均需到校医院就诊进行排查。

如果出现:1.发热(腋下体温≥37.3℃)、咳嗽、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2.有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行或居住史,或发病前14天内曾接触过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或出现小范围聚集性发病,请立即联系校医院进行分诊后按卫生主管部门防控要求转院治疗。

(二)就医时注意事项

1.前往校医院的路上以及就医全程均应佩戴口罩;

2.在路上和医院站着或坐着时,尽可能远离其他人(至少1m);

3.就医时,应如实详细讲述患病情况和就医过程,尤其是应告知医生近期是否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旅行或居住史及肺炎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接触史、动物接触史等。

六、防控指南

(一)假期期间

1.各地师生均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2.建议师生每日进行自我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报告相关事项。

3.根据学校通知确定返校时间。如有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监护人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再返校。

(二)返校途中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

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

3.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

4.留意周围旅客健康情况,避免与可疑症状人员近距离接触。

5.若旅途中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及时就医。

6.旅途中如需要去医疗机构就诊,应主动告诉医生疫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7.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标签: 新冠肺炎 防控 防护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