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国资委关于印发《芜湖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芜湖市国资委关于印发《芜湖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关于新时代推进公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安徽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愿景目标纲要》《中共芜湖市委 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有关要求,编制《芜湖市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芜湖市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完善国资监管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治理结构改革,推动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芜湖市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一、发展现状

1.经营指标明显好转

截至2020年底,市属国企资产总额为2428亿元,负债总额1345亿元,资产负债率55.40%,净资产总额1083亿元,营业收入总额365.8亿元,利润总额7.70亿元。

2.治理结构日趋完善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国企党的建设切实加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健全。党组织法定地位得到确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运作不断规范。企业纪检监察与监事会工作融合机制初步施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

3.社会责任不断提升

2020年市属国企及其下属企业为受疫情影响导致经营困难的750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累计减免房租2763万元;市建投公司、宜居公司、交投公司、城建集团四家企业共筹集3102万元资金,购买并捐赠了一批用于新冠肺炎诊疗的进口医疗设备,增强了市公立医疗机构的硬实力。坚决贯彻落实防汛工作要求,积极履行防汛责任,出动抗洪抢险人员1000余人次、机械装备100余台次,彰显国资国企担当。

4.国资布局持续优化

国有资本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十大战新产业”提前布局,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助推芜宣机场、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城南过江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两级中心”、养老托幼服务、文化旅游等各类民生项目,推动市属国企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等重大战略。

5.改革创新稳步推进

整合重组国资国企,深入推动专业化整合,2020年,将29户市属国企整合重组为9户。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我市国资系统第一家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推进瑞鹄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6.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切实发挥市属国企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制定《关于强化市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市属国有企业落实“三重一大”决策监督管理办法(暂行)》。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目标(一)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芜湖市国资国企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总体机遇大于挑战。

1.战略机遇

从宏观层面来看:第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要求国有经济布局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形成高质量发展态势;第二,全球产业格局变革与两个大局,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建设;第三,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国有企业把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快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和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国有企业从更广阔层面深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从域观层面来看:第一,国资国企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芜湖是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大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G60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了战略叠加优势;第二,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商合杭高铁建成通车,芜湖宣州机场建成通航,“两环九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长江航道和港口优势明显,城南过江隧道、轨道交通等交通枢纽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为国企发展提供了区位和交流服务保障。第三、国资国企产业链高端布局初显。奇瑞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芜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和通用航空基地建设工程等成为国资国企的新兴力量。

2.诸多挑战

一是赶超发展目标带来的挑战。传统支柱产业增长幅度低、发展缓慢,产业规模、产业成熟度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规模效应不明显,未形成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健全的产业体系。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传统的工业增长主导型逐渐向服务经济增长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换档升级,必然给国有企业新旧产业衔接带来升级阵痛和结构调整压力,倒逼国有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是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挑战。上海自贸区建设深化、长三角城市群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周边区域国家战略竞争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呈现加速演化态势,带来要素流动区域配置新格局,“虹吸效应”有增强趋势,导致高端要素和人才的引留更加困难,大好高项目招引面临挑战。

三是国资委监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国有资本层面缺乏整体统筹。国资国企授权经营“负面清单制度”亟待完善,监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还不足。国资委监管范围小、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全域国资的观点没有建立。国资委机构及职能不完善。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以及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芜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安徽国资系统“十四五”国有资本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规划》等精神,把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放到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去谋划和推动。

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发展国有企业、壮大国有资本,切实担负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重大责任,担负起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的重大使命。提高国资监管水平,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推动提升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增强市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核心作用,加强对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党建工作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2.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全省全市大局。坚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服务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推动国有资本向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的重要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集中,围绕我省“三地一区”高质量建设,切实发挥好市国资国企的重要作用,在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体现责任担当。

3.坚持高质量发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国有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形成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围绕做强做优核心主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合理配置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更多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高端和基础关键环节集聚,巩固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提升企业能级,实现国有企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遵循市场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发展基本规律,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断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推进市国有资本与各种所有制资本战略合作、融合发展,着力提高资本化证券化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高国有企业对外开放水平。

(四)发展目标

1.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

到2025年,力争全市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万亿;市本级国资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5000亿元;市本级国资监管企业营业收入达1000亿元。

2.改革创新激发新活力

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党组织的法定地位确立,党建全面加强。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善,外部董事制度更加健全。企业家作用有效发挥,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国企领导人员管理、薪酬分配等制度健全有效。

3.布局结构实现新优化

打造市属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资产证券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投融资能力增强,与央企、省企等大型企业纵向合作成效显著。继续通过整合重组打造大型国有集团公司。发展优势产业和战新产业,持续优化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持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改革明显突破。

4.监管效能取得新提升

完善国资国企授权放权清单,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公司章程的企业宪法地位得到明确,公司法人治理主体职责规范。公司主业明确,核心竞争力优势明显。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推进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备案(核准)管理。依法监管有效推进,监管方式和手段创新优化,监管科学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增强。

三、把握国资功能定位,优化国资国企布局(一)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育的投入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制定并完善国有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探索实施研发准备金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支出水平。设立市级国有企业创新投资基金,加大重大领域科研攻关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沪港深交易所上市。利用各类技术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尤其要把握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大对人工智能、城市大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奇瑞、埃夫特等行业龙头企业申报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的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国有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研装置、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国有企业独立或联合设立开放型智能互动式新型创新平台,强化资金投入、人才匹配、科技支持和激励约束。

完善创新引导推进机制。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机制,对标行业先进企业水平,系统设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对并购技术研发机构所产生费用成本视同利润考核的政策。市级国有企业要完善对其科技型子企业的考核管理,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着重考核研发经费投入、产出及科研成果转化、专利数、人才引进等指标。

重点推进技术创新项目。奇瑞公司围绕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重点突破自动驾驶、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埃夫特公司积极开展下一代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研发工作,重点研发机器人的基础前沿技术、核心共性技术、新型机器人及其重点领域应用。城建集团将市政养护与大数据结合起来,提升养护水平和养护质量,建立起可复制的运营模式,加快向周边地区拓展;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业务发展。高创中心依托中江科技园等双创载体,加大全域孵化工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开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开展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环保等领域的场景应用,全面迭代提升“城市大脑”功能,推动未来社区智慧服务等新型城镇化应用持续升级,进一步发挥“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双功能作用。

大力开展人力资源开发,设立人才公司,创新人才引进途径,充分放权企业自主引进人才。探索实施特聘专家、项目顾问、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高端人才引进方式。支持企业设立高端人才引进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柔性引入我市创新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并在薪酬、落户、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聚焦优势产业和战新产业发展

各市属国有企业要在确定的主业范围内,结合自身优势和资源,集中精力发展主业,全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严控高风险投资,剥离非主业和低效无效资产,做专做强做精主业。支持支柱产业和战新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支柱产业和战新产业的投资力度。继续发挥我市支柱产业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与战新产业的融合发展。建投公司集中精力做好产业投资,运营好芜湖(上海)产业创新中心、高铁东广场软件产业园等项目;奇瑞公司瞄准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高标准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未来工厂项目;埃夫特公司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技术深入融合,加快建设下一代智能机器人和云平台项目;机场公司加大对航空服务业投资;空港公司增加对空港物流保税、跨境电商等项目。空港公司加大对航空产业的投资,规划建设好全球航空货运超级枢纽、国际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等项目;轨道公司借助单轨项目的示范作用,支持和协助建立单轨交通标准、推广单轨交通项目,培育相关产业体系。

支持国有资本进入新领域,探索教育培训、招投标代理等产业。根据我市资源开采规划,支持国有企业进入建筑石料开采领域,助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有企业进入铜、锌、金、铁等金属矿产的开采利用,助力我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完善产业基金投资体系

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市级财政资金,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壮大基金实力和规模。打造完备的产业投资基金体系,将远大创业投资基金及其天使、风险、产业子基金做实做强,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投资人才;设立产业研究机构,积极研究我市主导优势产业和战新产业发展状况,跟踪技术发展趋势,绘制人才图谱,为产业投资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政府投资基金和各县区产业链发展投资基金,围绕我市主导优势产业和战新产业积极投资,认真落实“双招双引”,带动我市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引入国家级和省级的专业化基金,参与地方企业的混改工作。

(四)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着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利用芜申运河的水运优势,积极开展芜湖闸枢纽项目建设,配套建设内河码头及砂石交易中心,积极参与高沟公共码头、芜合高速芜湖二坝支线项目建设,建设市车管服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加快推进芜宣机场改扩建及配套工程建设,协调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多式联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组织进行城市轨道交通TOD建设模式研究,适时启动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和3号线工程,逐步完善线网布局。加大对智慧停车场建设和整合工作,拓展加油站、加气站和充电桩的建设。

(五)提升公共服务建设水平

支持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国有资本的公益性功能,引导相关国有企业依托资金、品牌、管理、人才、技术等优势,谋划公共服务领域产业链,创新经营方式,加大要素投入。强化国有经济在生态保护、环境治理、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有效供给。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城市建设整合房地产、交通、水务、市政、文化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资源,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

支持国有企业建设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皖江学院江北校区等项目。支持国有企业积极布局文旅产业,整合相关文旅资源,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建设运营城市阅读空间,打造文旅平台经济。支持国有企业发挥国企及人才优势,参与市内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改造、老旧小区改造、“两级中心”建设、城市物业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引导国有资本加大对城乡基础服务设施补短板的投入,推进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养老、托幼服务建设。落实中小学“三心工程”,本着绿色健康、服务社会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宴会厅、中央厨房两大业务板块。引导国有企业优化城市轨道、公交、城市候机楼、机场快线、机场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供给,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公共出行服务水平。

(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聚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提高能源电力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加快对建筑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企业及交通运输车辆设备和公共建筑实施节能和减碳技术改造,鼓励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的应用,大力促进工业和建筑等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鼓励金融类企业培育绿色金融,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领域项目。

打造芜湖市智慧能源充电网体系,推进“光储充放”多功能综合一体站建设,搭建市级能源管理服务平台。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光伏、风力、氢能等新能源产业。支持企业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分布式能源,支持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和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大力支持企业参与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研发,参与建设绿色技术科技创新平.,鼓励企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改造工程。

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充分激发企业活力(一)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修订完善市属企业党组织、董事会、经理层工作细则,建立健全职责清晰、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以加强党的领导、规范董事会建设、发挥经理层作用为重点,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二)全面实施外部董事制度

建立健全以规范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拓宽董事来源渠道,创新董事选拔方式,持续优化董事会结构。建立市属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完善外部董事管理配套制度,研究并制定外部董事的选聘、培训、考核、薪酬和监督等管理办法,提升外部董事人才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完善外部董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外部董事履职指南,严格执行外部董事履职记录和工作报告制度,强化外部董事履职管理。到十四五末,市属国有企业全面建成外部董事占多数,外部董事、职工董事搭配合理、规模适中、专业互补的董事会。全面落实和维护董事会职权,依照法定程序和公司章程授权决定公司重大事项。

(三)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全面实行任期管理。要通过明确任职期限、签订并严格履行聘任协议,实现任期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要突出契约目标的科学性和挑战性,推动落实考核结果奖惩刚性兑现;要体现薪酬兑现的强激励、硬约束,坚持业绩导向,强化精准考核有效激励;要强调考核的刚性退出,实现经理层成员职务“能上能下”。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总结市属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经验,合理增加经理层中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比例。

(四)稳步推进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1.开展对员工的中长期股权激励。

认同人力资本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利用股权将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绑定,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对所出资企业开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骨干员工持股激励等工作。

2.稳妥引入战略投资者。

结合企业功能定位,着重引入高匹配度、高认同感、高协同性的战略投资者,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坚持引资本与转机制相结合,把企业打造成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共享利益的平台。

(五)深入实施三项制度改革

1.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健全完善有别于党政领导干部、充分体现市属企业特点的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从选拔任用、考核评价、薪酬与激励、管理监督、培养锻炼、退出等多个维度,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2.推行市场化用工机制。加快建立和实施以劳动合同管理为关键、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机制。按照逢进必考的原则,招录员工均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实现员工能进能出。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导市属企业在“效益增工资增、效益降工资降”的同项联动原则下,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要求市属企业推动工资增长向关键岗位、一线单位倾斜,实行差异化薪酬收入管理,实现收入能增能减。

(六)积极推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

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特点以及承担任务的不同,对企业工资总额实行分类管理,指导市属企业科学设置工资效益联动指标,突出经营业绩考核重点,其中商业一类企业侧重盈利能力,商业二类企业侧重投资收益,公益类企业侧重成本控制。通过工资总额管理,建立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同向联动机制,不断优化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健全体现国有企业特点的工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职工创效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增强企业活力。

(七)提高企业防范风险能力

完善投融资体制。规范重大项目立项决策程序,强化国资监管、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的联动协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积极争取财政支持、项目收费、特许经营等方式,依法合规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银行贷款等长期融资工具,具备条件的项目可采取转让产权或特许经营权和其他资产证券化方式。支持加快各类资源资本化确权,以特定资源补偿方式注入各类公益性、功能性国有企业,提升国有企业持续投融资能力。

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稳妥化解以企业债务形式形成的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加快平台重组整合,调整优化股权结构,扩大经营性现金流,提高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积极打造经营性板块,盘活沉淀的国有资产,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强化企业管理体系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内控制度刚性约束,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聚焦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以及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建立重点业务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板块和企业重点创新项目的风险分担机制,确保国资国企系统整体良性运转。全面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制定应急预案。

(八)全面对标一流企业

要综合分析一流企业的优秀实践,聚焦改革任务,深入查找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持续加强企业管理的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责任体系、执行体系、评价体系等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坚持一企一策、一行一策,聚焦管理薄弱环节,制定对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和“对标提升工作清单”,有序推进实施。

五、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推进国企分类管理(一)转变国资监管职能

为进一步厘清国资委工作职责、明确国资监管边界,不断规范和加强国资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按照管精、管准、管好的要求,梳理优化国资监管机构内设机构职责和工作内容,避免职责交叉和监管空白。开展已出台规范性文件清理,推进立改废释工作。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科学系统、精简高效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制度体系。

(二)优化国资监管方式

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定并发布我市国资国企监管事项及管理权限清单。开展市国资委权责清单和授权放权清单实施情况评估工作,采取扩大、调整或收回等措施动态调整授权放权事项。修订市属国有企业投资监管办法,建立负面清单。完成市属国有企业章程修订。国资监管机构依据股权关系依法依规向所出资企业委派董事或提名董事人选,通过董事体现出资人意志。建设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实时在线、安全自主可控。

(三)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

通过深化内部改革、资产划拨、资本注入等途径,不断提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经营水平和规模实力。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完成市建投公司改组和市国投公司组建,到十四五末基本形成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集团公司功能鲜明、分工明确、协调发展的企业格局。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设置反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监测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全面落实修订(出台)的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工资总额管理办法等考核文件。对企业负责人统一选定体现保值增值、盈利水平、规范化管理等能力水平的共性指标;推进“一类一策”“一企一策”考核模式,根据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及公益类企业的考核导向和重点,结合各企业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个性指标;对培育期较长的产业经批准给予一定的经营亏损考核豁免期。对市属企业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投资公益性强、盈利能力弱的项目,按照功能性项目实行差异化考核。

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相挂钩,充分发挥激励约束作用,推进考核工作更加规范、合理。不断更新考核理念,细化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流程。随着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深入推进,在指标设置选定、目标值确定等方面,探索采用中央、省级层面较为成熟的经验做法。通过纪检监督检查、财务审计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国资国企的监督指导和约束规范,引导更好履行责任使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六、着力重塑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深化各级国资协同发展

1.开展与央企、省企战略性合作。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云签约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平台,发挥“以企带企、以商招商”机制优势,切实加强与央企、省企以及其他地方优质国企交流合作;围绕国家、区域性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立足我市传统优势产业、战新产业,聚焦电线电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锚定产业链短板和前沿科技攻关,精心谋划和推介项目;完善项目对接机制,搭建项目合作和资源整合平台,重点引入具备主业项目资源、潜在市场资源及行业发展资源,且能够实现与我市产业协同的产业链战略投资者;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推进和服务工作。继续推进城南过江隧道、城市轨道交通等央企合作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整体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合作创新,加大创新投入,探索通过设立国资创新基金等多种方式支持国企加快创新;与三峡集团共建共育城区污染治理主体平台,形成央地共抓长江大保护的格局;借助央企品牌优势,帮助地方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鼓励本市企业创品牌,提高规模效益。

2.深化县市区国资协同发展。加强县市区两级国资横向资源整合、纵向合作联动。支持具备条件的市属企业整合各县市区优质资源,推进共同上市,打造行业头部企业。支持优势企业牵头搭建一批国资合作平台和产业联盟,搭建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产业联合创新等平台。落实县区央企省企合作主体平台责任,通过建立专班工作机制、定期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转化。支持各级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共同出资设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出去”发展等基金,打造区域联动发展基金群,共建市域国资产业基金生态圈。引导县区国有企业与市属国有企业在养老、托幼、社区邻里中心、停车场等产业开展合作,合力推动民生领域供给侧改革。

3.鼓励市属国有企业之间业务合作。各市属国有企业可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在工程建设、物业运营、物业服务、保安服务、餐饮管理、融资等领域开展战略性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二)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

以提升全市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为目标,综合运用改革办法和市场化手段,推动国资国企资源内外优化整合,打造发展新动能,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打通现代产业节点。包括推动国有企业专业化整合,推动板块相同或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开展资本协作和战略重组,推动同业整合,推动相关企业内部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高端集聚。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战略节点。积极参与推进四大都市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及国内重点发展区域合作,协同打造长三角产业联盟。着力建设双循环重要枢纽。支持市县(区)两级国资国企参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京东国际货运物流港口、一带一路建设等。

(三)着力构建现代化国资产业体系

坚持把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聚焦主责主业,在优势产业领域实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技术改造,同时提高国资国企在传统行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着力培育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形成未来产业集群;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功能,助力打造交通强省强市;在以“融会贯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加大投资布局,着力做专做精一批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国资国企布局现代农业,参与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造高端农产品电商平台,为打造长三角区域“大粮仓、大菜园、大厨房”做贡献;围绕水、电、气、暖、公交、居住等条件改善和健康养老、生态环境、公共应急物资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创造条件扩大有效供给,增强国资国企的公益性功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积极服务构建发展新格局

推动国资国企加快向“长三角”、“一带一路”以及“一圈五区”布局,提升全市国资国企服务国家及省市重大战略的能力,重点优化“五个服务”。包括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服务“一圈五区”全省发展战略,服务“四个名城”全市发展战略。确实将全市国资国企布局优化与落实国家、安徽省及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助力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产业配套、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七、发挥党的核心引领,加强国企党建工作(一)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国企改革发展监管各项工作,推动市属国企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聚焦主责主业,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国企党员干部职工,不断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党员干部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在国企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

(二)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将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落实市属国企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坚持和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坚持把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前置程序,推动市属国企结合实际制定完善前置研究事项清单。严格落实《芜湖市市属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推动市属国企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三)夯实国企党建基层基础

完善基层组织体系,理顺市属国企党组织关系,合理调整党组织配置,推动在经营网点、项目工地、车间班组、服务窗口等同步设置党组织。加强基层组织管理,推进市属国企党组织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建设,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强化党员日常管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青年职工和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严格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推进市属国企党务公开。积极引导市属国企党组织和党员助力区域化党建和基层治理。

(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

持续深化市属国企党组织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专职副书记直接责任、内设纪检部门负责人监督责任、党组织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岗双责”的工作格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和日常监督,严格日常监督执纪问责;用好巡察审计结果,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

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体系

加强本规划与国家、省、市规划及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统筹区域发展,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规划纲要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增强本规划对各出资企业规划编制和调整、完善工作的指导作用,形成以本规划为指导,各出资企业规划定位明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国资国企改革与发展规划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统筹解决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全面完成我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压实国企改革主体责任。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和督查落实,对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分解,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作为对各部门落实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指导和帮助市属国企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明确责任分工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规划推进机制,加强市属国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确保规划有序有效执行。强化年度计划、专项规划的分解落实,建立完善政府职责事项和约束性指标目标责任制,各市属国企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形成推进实施规划的合力。完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规划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分析。

(四)构建容错机制

按照“三个区分开来”标准,认真落实容错纠错有关规定,对于市属国企在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中出现的问题,应当以改革发展的视角来看待,分清主次,形成鼓励加大创新、积极改革、宽容失败的氛围。同时,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对失误错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

标签: 十四五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