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22年3月16日在无锡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市长 赵建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21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实干实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奋斗伴随艰辛,耕耘收获硕果。一年来,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稳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元、增长8.8%,增速列万亿级以上城市第四位,人均GDP保持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00.5亿元、增长11.6%,增速苏南领先;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1.6%、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8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6亿元、进出口总额1057亿美元,分别增长4.5%、10.4%和20.4%,外贸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城镇新增就业16.5万人、较上年多增近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万元、增长9.4%。一年来,重点发展任务高效落实,美好图景加速呈现。国家和省战略部署加快落地,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现代产业集群和10条优势产业链提质壮大,重大项目建设提气突破,数字化转型提速深化。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城市能级稳步提升、国际范越来越足。为民办实事、“微幸福”民生工程让群众倍感温暖,疫情防线不断织密扎牢,安全底板更加巩固。一年来,争先率先实效持续彰显,成果成绩令人振奋。无锡成功入选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城市、国家IPv6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全国首批商品市场优化升级专项行动试点城市、全国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营商环境便利度高城市;入围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城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DRG付费国家示范点城市、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首批试点城市;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佳促进就业城市、最佳引才城市,获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再次捧得“长安杯”。一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了“十四五”发展和“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的精彩开篇。
一是产业强市纵深推进。持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9.9%、49.2%,物联网产业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增幅均超20%,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10个。建立“大消费”推进机制,打响“太湖购物节”消费品牌,清名桥街区、拈花湾小镇分别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54.8%。新增高标准农田4.1万亩,粮食产量超55万吨,顺利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目标,惠山区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企业500强”等四张榜单入围企业数保持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净增“四上”单位1908家,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灯塔工厂数量全国领先,建立全国地级市首个工业大数据中心。重大项目建设蹄疾步稳,创新设立项目前期服务和建设保障“双专班”,项目开工率、竣工率等“五率”稳步提升,年度备案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其中超100亿元5个,318个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164.7亿元。财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增强,兑现产业扶持资金105亿元,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40亿元,贷款增速增量均创近十年新高,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全省第一;金融雅集、尚贤夜话等活动创新举办,国调基金二期成功落户,尚贤湖基金PARK一期开园,新募股权投资基金1160亿元、规模居全国城市榜首;去年末A股上市公司突破100家、达到103家,总数、新增数、总市值均居全国前十,无锡指数正式发布。
二是创新动能显著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连续9年领跑全省。启动共建环太湖科创圈,发布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梁溪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等科技新城协同推进。太湖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启动运作,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揭牌启动。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无锡航空发动机基础部件创新研究院、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建设,率先与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开展战略合作。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608家,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4家,建成全省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10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成功举办太湖人才峰会,实现市县两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全覆盖,引进高层次人才1.3万人、大学生10.6万人。“无锡院士之家”建成启用,一年来两院院士250多人次走进无锡。人才金融港开港,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87.3亿元,15亿元规模的市级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启动运作。
三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一件事”“马上办”等改革成效明显。完成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任务,扎实开展全省首个法定机构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惠山经开区升格国家级。在全省率先开展自然资源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推行“拿地即开工”“容缺预审”,工业用地供应量增长31%。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步伐加快,14幅地块成功入市。市属国企营收达1689亿元、全省第一,新实施混合所有制项目49个。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增至7家、全省第二,第四届进博会我市意向成交额全省第一。5家开放平台入围全省首批自贸区联创区,无锡高新区获批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成功举办国际友城产业对接大会,全年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注册QFLP基金规模11.7亿美元。江阴港货物吞吐量增长31.7%,无锡至上海洋山港海铁联运班列、无锡—徐州联动中欧班列开通,上海港内陆集装箱枢纽项目落地新安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柬埔寨西港特区建设成效获得各界高度评价。首次承办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取得丰硕成果。首次作为国家级主场承接总体外交活动,圆满完成服务保障任务。
四是城乡区域更趋协调。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形成,高标准绘制开发保护“一张图”。312国道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竣工、在建道桥项目总里程68公里、增长13.3%,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地铁实现网络化运营,4号线一期顺利开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成功获批。苏南硕放机场飞行区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苏南瑞丽揭牌成立,丁蜀通用机场试飞成功。实施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指南、设计管理办法,改造老旧小区893万平方米、接近“十三五”时期总和,494个老旧小区实现国有物业全覆盖、惠及群众25万户;完成房屋征收1520万平方米、创近年来新高。全国最干净城市建设体系加速构建,制定城市家具设计导则,推广实施“微路长”制,完成背街小巷综合治理272条,改造提升城乡公厕485个,新增公共停车位3.2万个,新改建公园游园58个。创新编制农业农村“五园五区六带”空间规划,完成100个重要节点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新增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洛社镇入选国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宜兴市获批全省唯一的全国美丽乡村重点县建设试点。
五是美丽无锡展现新貌。高水平举办碳达峰碳中和无锡峰会,设立全国首只零碳风险投资基金,布局全省首个零碳科技产业园。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单位GDP能耗下降3.2%以上,顺利完成能源保供和节能降耗任务。严格落实长江禁渔、太湖退捕任务,探索推进新一轮太湖清淤固淤,启动创建太湖流域水治理重点实验室。出台对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地方严格惩戒措施。大力推进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两河”整治提升,全市552条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超过70%,建成80条市级美丽示范河湖,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首次超过90%、达9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首破300天大关、PM2.5平均浓度降至29微克/立方米,均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全市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处理,在全省率先开展小微产废企业危废集中收集,江阴市获批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六是民生福祉持续攀升。财政民生支出占比近80%,10件45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1291项“微幸福”民生事项全部办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12.3万人,困难人群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有效建立,民生保障底线兜得更牢。新建保障性住房2.5万套,推出保障性租赁住房5786套(间)。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推动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40所,新增基础教育学位3.2万个。深化与江南大学“十四五”市校合作共建,无锡学院成功转设,太湖学院办学水平领先全省同类高校,东南大学无锡校区加快建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评价领跑全省,完成2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医惠锡城”商业险惠及65.2万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全省领先,获批全省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特色基地(养老),新建家庭照护床位880张,为2790户特定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无锡史》启动编纂,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成功举办,双层巴士专线、苏锡常畅游卡广受群众欢迎。无锡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市第十三届运动会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扎实推进,利用闲置地块新增公共体育场地10.8万平方米。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果断、快速、精准处置外来关联疫情,高效推进11类180项能力建设,疫苗接种率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驰援抗疫和接收隔离任务。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大灶”高标准推进,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0.3%和22.1%。开展重点领域安全稳定风险排查化解,健全社会及信访稳定联动工作机制,信访工作绩效居全省首位。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群众安全感达99.5%、全省第一。
七是自身建设切实加强。大力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践行使命担当。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有效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8件,制定、修改和废止政府规章7件。及时向市人大报告重点工作、向市政协通报重大事项,高效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08件、市政协委员提案336件。省政风热线走进无锡活动反响热烈,创新推出“市长在线·民声留言板”。认真落实“担使命作贡献季季评”要求,扎实开展“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政府系统承担的63个项目取得过硬成效。积极配合省涉粮巡视和统计督察工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紧控制“三公”经费,持续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政府性债务规模、债务成本、债务率保持“三降”。强化审计监督全覆盖和结果运用,闭环抓好督查督办,政府系统工作的规范性、落实力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2021年主要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奋斗目标的胜利实现。五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全局中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有力有效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谱写了“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的精彩小康篇章,合力开启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这五年,我们坚定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快动能转换,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深化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在实践中丰富内涵、拉升标杆,无锡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位不断巩固提升。全局支撑更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幅持续高于全省平均,贡献稳步提升。创新动能更足,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3.5%左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幅达5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营商环境更优,持续打响“无难事、悉心办”品牌,市场主体从55.4万户增至103万户,注册资本增长1.5倍,无锡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的城市之一。
这五年,我们坚定践行协调发展理念,持续推进融入融合,统筹发展水平得到新提升。主动对接大战略、融入大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增创竞争新优势。区域一体加速推进,深入参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有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锡行动方案,服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建成启用苏锡常南部高速、常宜高速、宜长高速等重大基础设施。市域一体加速突破,锡澄S1线、宜马快速通道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建设,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一体加速构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82.9%,高标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在苏南率先试点开展整村住房改善。协作一体加速落实,与徐州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推进,实施援疆项目234个,对口帮扶延安市、海东市工作组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五年,我们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市上下倍加呵护、共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碧水保卫战再创佳绩,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630万立方米,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升55.2个百分点,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下降12.9%、水质达2007年以来最好水平,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蓝天保卫战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升18.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在全省率先达到二级标准。净土保卫战纵深推进,修复土壤污染地块162万平方米,建成投运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设施,危废集中处置能力提升6倍。绿色发展攻坚战加力实施,万元GDP能耗从0.36吨标煤降至0.28吨,林木覆盖率上升至27.9%,市域全部创成省生态园林城市,无锡成为唯一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全覆盖城市。
这五年,我们坚定践行开放发展理念,持续拓展广度深度,对外交流合作开创新局面。持续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开放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稳步增长,深度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跨境电商、保税检测维修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省级公共海外仓数量全省领先。利用外资质效提升,世界500强在锡投资新设企业36家,新批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323个,实际使用外资184亿美元。开放合作拓展深化,持续打响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全球锡商大会、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国际设计博览会等重大品牌活动,新增境外投资项目410个、协议投资额66亿美元,与50个国际友城的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苏南硕放机场的客、货运吞吐量和排名均创历史新高。
这五年,我们坚定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持续补齐民生短板,人民生活品质迈上新台阶。着力突破了一批多年来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富民增收稳步推进,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8、苏南最优;集体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任务全面完成,低保标准、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实现市域统一。公共服务稳步优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立项数全省第一,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建成启用,高等教育年在校生数量增加2.9万人;医疗均衡布局加快推进,新增床位1.2万张,医联体建设成效明显,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全覆盖城市;无锡博物院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五个一工程”获奖数量全省最多,培育无锡马拉松、江南文脉论坛、文博会等一批自主品牌赛事和展会,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双拥模范城市群。安全形势稳步向好,有力有效应对疫情、汛情、台风等考验,有机衔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三年大灶”,平安无锡、法治无锡建设成效全省领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年来,民族、宗教、对台、港澳、侨务、档案史志、防震减灾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会、红十字、慈善、志愿服务、关心下一代等事业实现新发展,国防动员、退役军人事务、人民防空等工作迈出新步伐。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无锡抢抓重大战略机遇、自觉服务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全面提升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竞争优势的五年,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成功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大变样、公共服务大提升、民生福祉大改善的五年。五年来的每一项成绩都来之不易,每一点进步都弥足珍贵,每一分付出都值得点赞。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无锡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市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广大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向中央和省在锡单位,向驻锡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员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建设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标志性重大产业项目储备不足,稳增长促转型面临不小挑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点”“堵点”,数字化发展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资源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高,最优营商环境仍需持续加力;城市更新步伐还滞后于群众期盼,乡村振兴和建设任务依然繁重,环境质量改善基础尚不稳固;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工作还有不少短板弱项,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不够完善,推进共同富裕任务艰巨;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企业债务等领域风险挑战不容忽视,在多重目标中把握动态平衡、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亟待进一步增强。我们一定直面这些短板问题,全力以赴改进提升,决不辜负群众期待。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
今后五年,是我们牢记使命、乘势而上、创新突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筑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为全省全国发展先行探路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向者”、夯实“强之基者”、紧盯“城之安者”、抓牢“政之要者”,拿出更大决心和勇气,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付出更多辛劳和汗水,一步一个脚印把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勾画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一往无前的奋斗足迹,以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贡献更多无锡智慧和无锡力量。对照“最前列”要求,对标“抓落实”职责,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是:科技创新动力充分释放。创新驱动成为战略自觉,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造蔚然成风,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和供给能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研发投入强度突破4%、达到发达国家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第一工商名城充分打响。质量效益与经济规模同步提升,推动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台阶,人均GDP保持全国前列,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万家,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稳定,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升,上市公司市值保持全国前列,外贸外资占全省比重稳中有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国际都市气派充分展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高显示度标志性成果,制度型开放深化拓展,科技、经济、城市、文化、环境等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宜业宜居品质成为竞争新优势,努力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世界格局中的无锡”深化构建。绿色低碳优势充分厚植。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实现碳达峰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稳定在94.4%以上,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全面好转,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走在前做示范。共同富裕成效充分彰显。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等收入群体加速壮大,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优质均衡供给水平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法治满意度保持全国前列。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牢牢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定做到“两个维护”,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把落实国家战略、服务全省大局与推动无锡发展高度统一,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确保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得到有力有效落实。
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与时俱进丰富创新驱动、产业强市等战略,切实跑好现代化建设“接力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性、产业体系坚韧性、绿色发展协同性,推动经济持续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格局新动力新优势,努力当好全省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压舱石。
始终坚持“增进福祉惠民生”。强化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站稳人民立场,树牢宗旨意识,在促进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在群众关心的领域上用力攻坚,在解决百姓“烦心事”上落细落实,设身处地、想方设法为民解忧解难,以更接地气的工作成效书写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让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
始终坚持“勇立潮头求突破”。聚焦为全省全国发展大局多挑担子、多作贡献,自觉拉高标杆、登高望远,提振“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精气神,挺起“起而行之、克难而上”硬肩膀,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协同发力、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相互促进,因地制宜打造更多特色、亮点和示范,推动无锡高质量发展破浪前行、再攀高峰。
始终坚持“踔厉奋发向未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使命感紧迫感,聚焦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数字经济、一体发展等关键事项,抓牢重大战略、绿色低碳、民生福祉、安全稳定等重要领域,实干笃行、奋楫争先,努力创造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一起点亮无锡城市的更大荣光!
三、2022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全面落实省、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全年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市委十四届一次、二次全会工作要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扛起三大光荣使命,确保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在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上取得新成效,在打造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上迈出新步伐,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00亿元、工业投资1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1%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节能减排、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我们将奋力实现各项目标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全力争取更好结果。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聚力稳住宏观基本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加大跨周期逆周期调节力度,推动有效投资与消费需求良性互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效协同,力促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行动,紧盯项目建设“五率”,充分放大27个项目入围省重大项目、历年最多的带动效应,确保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350亿元。坚持“一把手”抓招商、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抓招商,务实加强与重点央企、世界500强、实力民企、大院大所、头部基金的对接合作,加力招引区域总部、子公司和产业项目,全年备案落地超10亿元重大产业项目80个以上,其中超50亿元15个、超100亿元8个以上,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盘子。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建充电桩2500个、换电站5个以上,新基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90亿元。争取并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和专项债券,探索落地REITs、EOD、权益融资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更好撬动支持城市建设发展。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实施89项年度促消费重点项目,持续打响“太湖购物节”品牌,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国家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强化与头部零售企业、互联网平台合作,落地更多旗舰型消费项目,支持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推动“锡品锡货”卖向全国、走向全球。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夜经济,持续培育新能源汽车、文旅融合等消费新增长点。推动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商户达到1万家,构建良好消费环境。高标准建设睦邻中心,加快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供给,探索推进“非居改保”,加快高品质住区、国际化社区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住房需求。服务支持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和缓税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用足用好留抵退税政策,持续加大设备和研发投入。制定涉企政策注重听取企业意见,研究出台更多让市场主体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的倾斜扶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实施新生代企业家“薪火计划”,持续壮大锡商群体。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推动中小企业升规提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80家,支持企业打造“杀手锏”、提升硬实力。积极服务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制定升级上市融资、再融资、并购等激励政策,新增上市企业15家以上。优化要素资源供给。争创全国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城市,普惠金融贷款余额占比提升至12%,推动在锡金融机构新设和升格。更大力度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集聚落地更多头部基金、天使基金、QFLP基金、S基金,探索建立股权份额转让交易市场,建设基金PARK二期,力争全市注册基金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争取国家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试点,实施新增用地指标“市控+区配”,放大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效应,引导资源向高效益地区和引领性项目倾斜。加强煤电油气运等调节,全力服务保障企业生产经营。
(二)聚力提升创新策源力,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资金链高效对接,既抓谋划布局、又重落地实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贡献度支撑度。加快平台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太湖湾科创带,高水平规划建设蠡湖未来城、梁溪科技城,引导支持霞客湾科学城、陶都科技新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竞相发展、错位发展,形成“一带多城”创新协同发展格局,确保科技新城年度投资超100亿元。坚持区域创新合作,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牵引,推动共建环太湖科创圈、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无锡分中心。着力打造高水平标志性研发创新平台,扎实推动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新一轮能力提升,加快创建超算、芯片、光伏三大领域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组建无锡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建设10家产业创新中心,新建8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坚持量质并举、规范标准,引导市场主体协同参与,新建功能完备的科创载体120万平方米,新增30家市级以上科技孵化载体,推动各类科创飞地加快建设、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大力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有机衔接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力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6000家。用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编制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图谱,深入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好发挥驻锡高校一流学科作用,紧密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精心筹办未来技术学院无锡峰会。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编制无锡开放创新合作地图。加快打造国家级高水平人才平台,升级优化“太湖人才计划”,增强对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锡引力”。建强用好市人才集团,新建、改建国际人才公寓1万套。推进青年友好型、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实施学业、就业、创业、置业“四无忧计划”,引进大学生等海内外青年人才12万人以上,让无锡成为青年人才向往的“第一站”。高标准建成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支持无锡知识产权法庭落地运行,大力培育科创服务综合体和科技中介,让无锡成为高度活跃的“科创自由港”。
(三)聚力迈向产业中高端,巩固放大实体经济优势。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无锡发展的根和魂,进一步优化结构、提升质态、延展韧性,当好全省产业发展开路先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强链”三年行动,夯实提升“465”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着力提升地标产业影响力,聚焦物联网产业核心链条,招引培育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场景产业化,务实推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持续做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加快推进海力士七期、华虹二期、中环领先大硅片二期、先导智能产业园、卓胜微12英寸射频芯片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步紧盯芯片设计、装备材料等领域持续加力,推动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落实生物医药产业园专项支持政策,鼓励布局更多专业化、特色化园区,大力支持研发服务外包、高端医疗器械、抗原检测试剂等企业发展壮大,挂牌建设“一分中心两检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确保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1600亿元;扎实推进软件“五名”战略,加快发展关键基础、工业设计、信息安全、行业应用和新业态软件。着力提升优势产业支撑力,实施重点产业焕新工程,推动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特色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两机”等产业延链强链,抢抓“风口期”集聚光伏、动力电池等优质新能源项目,推动向价值链上游持续攀升。着力提升未来产业爆发力,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第三代半导体、氢能储能、深海装备等重点领域,聚力元宇宙等重大场景方向,分别编制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精准导入高端领军团队和高成长性企业,加速突破产业瓶颈,抢占发展新制高点。推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加强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力促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10%以上。制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十年倍增计划,加快金融、科技、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延伸;推动文化创意、康养融合、商贸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高能级跃升。放大湖滨商业街改造提升效应,支持推动各地确定传统商业街区开展更新焕新。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支持民营企业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勇创新业,在产品、工艺、模式上大胆探索、勇于变革,扩增量、优存量、抓变量,努力抢占新赛道、打造新终端、再造新优势。引导化工、纺织、钢铁、建材等行业企业改造升级,实施超千万元技改项目1000个以上。深入开展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盘活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万亩,改造提升低效用地1.8万亩,推动亩均产出稳步提升。争创质量强国标杆城市,鼓励更多优势企业塑造亮丽品牌、打造“无锡优品”。
(四)聚力打造城市新标杆,着力建设一流数字无锡。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聚焦产业、企业、政务、生活、治理、生态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提速和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数字经济和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锚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主攻方向,围绕核心链条、龙头企业和商业应用,做强“3+5+X”数字产业体系。主动参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雪浪算力中心。聚焦降本降耗降碳“三降”,深入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免费诊断、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引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商,推动3000家企业数字化诊断、1000家企业绿色化诊断,创建1000个智能制造标杆,让广大企业“敢转”“愿转”“会转”,进一步培育“高峰”、厚植“高原”。打造数字生活新范式。推进数字生活新场景建设三年行动,统筹基本民生、普惠民生、品质民生,打造“停车就诊联动”等重点应用场景10个以上。实施“灵锡”全面提升计划,推动一码贯通市域涉人、涉企、涉证场景,新增上线服务事项100项,加快实现全周期数字生活服务。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努力不让任何人在数字时代“掉线”。夯实数字治理新支撑。实施数字底座提升专项行动,推进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体系建设,提升“一网统管”治理效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强化“数字孪生”理念和应用,有序推进市政、建筑等领域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加持,加快布局“双千兆”网络基础设施,实现产业集聚区、人流密集区5G网络全覆盖。加快新一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城市大脑网络安全运管中心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应用和资产交易。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强化数字化转型人才支撑。
(五)聚力融入国家大战略,不断增创区域竞争优势。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持续完善无锡行动方案,更好服务协同发展大局。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服务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发挥,深度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持续加强产业对接、创新协同、教育交流、医疗合作,续写沪锡“精彩故事”。把服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发展作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抓手,以交通基础设施的联通加密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与苏州、常州的全方位高水平协作,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加强锡常泰跨江联动,高质量建设江阴—靖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盐泰锡常宜高铁开工建设。建立与深港澳长效合作机制,实质性加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创新合作(无锡)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援疆工作,扎实开展与连云港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高水平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通道,系统谋划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重大事项,着力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加快境外园区建设和对外投资发展,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2.0升级版建设和上市发展,鼓励实力企业开展产业链关键环节跨国并购,组建行业企业“走出去”合作联盟。系统谋划、务实加强与中亚国家的产业和投资合作。高标准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要求。坚决抓好国家、省警示片披露问题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高效推进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深化美丽岸线建设,巩固扩大岸线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成果,努力打造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扎实抓好长江“十年禁渔”,严防非法捕捞反弹,持续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
(六)聚力改革开放再出发,激发市场主体动力活力。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更好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矛盾问题。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主动对标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紧盯政策、政务、市场、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加快制定营商环境条例,出台优化营商环境5.0版行动方案,持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城市国际化建设行动,打造最佳竞争优势。聚焦企业侧、群众侧需求,深化政府侧“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电子证照“一网通用”,进一步减时间减环节减成本。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实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实现招商护商专员全覆盖,放大“惠企通”平台综合作用,努力为企业家提供“贴心式”“保姆式”“按键式”服务,用暖心实招换企业安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动新一轮国企瘦身健体、提质增效,实施混合所有制项目40个以上,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10%以上。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改革配套制度,巩固拓展税收社会共治。支持梁溪科技城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农贸市场集中运营管理改革,推动加油站优化提升与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有机融合,实施市区巡游出租车集约化经营。全力打造开放强市。全面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推动“区政合一”“一区多园”取得实质性更大突破,支持江阴临港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强化全方位贸易促进,用足用好出口退税、信贷、信保等政策工具,加快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分拨中心建设,举办长三角跨境电商发展峰会和交易会,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和数字贸易示范区。实施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引导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持企业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着力打造交通运输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启动苏南硕放机场货运物流区、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扎实推进新航站楼、跑道扩容、地铁联通等前期工作,加快组建航空货运公司;依托无锡(江阴)港打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重要支点,支持江阴港加快融入上海港、提升区域性货运枢纽地位,推动江港、运河港、陆港、空港“多港联动”。加强无锡城市形象设计和传播,办好“赏樱周”、重点国别产业对接等国际月活动,持续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聚力增强综合承载力,加速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着力打造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推动市域协同发展。鼓励引导各地加强项目招引、产业培育等协作联动,深化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开工建设地铁4号线二期、5号线和锡宜S2线,确保锡澄S1线全线贯通,形成“四线共建”态势。开工建设锡宜高速扩建工程、锡太高速,加快改造提升快速中环,推进312国道改扩建、高浪路快速化等项目建设,畅通断头路、疏通拥堵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落实优化城市规划管理措施意见,实施总规划师、责任规划师制度,提高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强化功能区发展理念,做实做强一批科创功能区、商务创新区、消费引领区、特色产业园。突出功能性、内涵式发展,统筹抓好城市更新、海绵城市建设、历史文脉保护,启动实施火车站南广场、运河湾等重点更新单元,改造老旧小区150个、700万平方米,新改建给排水、燃气等管网350公里。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实施惠山等山体“显山透绿”工程,启动烈士陵园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市植物园,统筹推进滨水带状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化环卫一体化作业改革,推进背街小巷等整治攻坚,新建公共停车位8000个以上、新接入动态联网公共停车位20万个。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深化公交、地铁两网融合,优化站点设置,着力打通地铁与重大公共服务设施间的“最后500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定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7.7万亩,加大农村水利工程投入,强化粮食收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压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确保重要农副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优化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高效精品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支持江阴、宜兴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因地制宜拓展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确保村级集体收入基准线超250万元、平均线过1000万元。务实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放大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成效。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高标准建设现代“美丽农居”,全面启动改造1980年前所建农房,鼓励改造1981年至2000年所建农房,打造一批“新江南人家”示范村。实施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工程,创建环太湖“四好农村路”全国样板,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打造令人向往的“锡式乡村生活”。
(八)聚力打好污防攻坚战,持续擦亮生态宜居底色。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加快建设美丽无锡,蹄疾步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强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衔接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标准,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及重点专项方案,探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高水平建设中瑞低碳生态城、零碳科技产业园,支持无锡经开区建设全域“双碳”示范区。紧盯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社会等重点领域,聚焦零碳技术、低碳企业、近零碳园区等关键支点,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低碳场景应用,积极对接争取省专项资金、投资基金支持。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60项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发展光伏、氢能、储能和充换电设施,推进江阴和锡山整县光伏试点,切实提高发展“含绿量”“含金量”。深入推进“碳普惠制”建设,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成为社会新时尚。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完成治太项目投资100亿元以上,生态清淤150万立方米,探索推进太湖流域重要水体水系沟通,更高水平实现“两个确保”。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行动,加快实施“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加强蠡湖生态治理和岸线整治提升。全面完成长江、太湖流域排污口分类整治,确保552条重点整治河道水质优Ⅲ比例提升至80%。强化臭氧与PM2.5“双控双减”,加强工业园区限值限量管理,推动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向好。统筹有机废弃物处理、塑料污染防治和新污染物治理,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和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实施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有序推进73个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北尖公园净水厂等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收集处置能力14万吨。建成启用大气环境污染监测和危险废物监管平台,加快梁溪生活垃圾转运站和惠山飞灰填埋场二期建设,对市区小型医疗机构医废实行全覆盖收集、全流程监管。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支持江阴、宜兴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刚性落实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地方严格惩戒措施。推广“环保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宜兴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九)聚力民生保障强服务,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千方百计做大“蛋糕”、又公平合理分好“蛋糕”,让发展更有温度、民生更有质感。务实推动富民增收。建立重大民生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确保民生保障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制定实施共同富裕示范引领区建设行动计划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落实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研究出台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慈善力量专项政策。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稳步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保障,实施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促进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擦亮“创响无锡”品牌,培育省级创业示范基地5个,支持自主创业2.3万人。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与时俱进做好低收入人口认定、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重点做好大病救助等工作,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着力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梳理排定年度重点事项清单和工作计划,针对性加强资源供给,更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父母养老等需求。抓好“双减”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工作,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落实中职“领航计划”和高职“卓越计划”。深化与江南大学部省共建、市校合作,做强做大无锡学院、太湖学院、东南大学无锡校区,推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职业技术大学。深化卫生健康“三名”战略,争创更多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与上海医疗机构务实合作,完善优化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延伸,让群众得到更好更便捷医疗服务。加快推进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南医大无锡医学中心、江大附院北院区改建、精神卫生中心二期等项目,支持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做大做强、提升科研支撑能力。加快发展数字医疗,全面优化就医流程,进一步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和慢性病管理,落实肿瘤早筛早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更好关爱“一老一小”。聚焦老有优养、小有优育,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推进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启动实施惠老助餐攻坚行动,实现街道(镇)区域性助餐中心全覆盖,完善加密社区助餐服务点;更好发挥社区卫生中心作用推进医养结合,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促进居家、社区、机构服务有机衔接,打造“15分钟优质养老服务圈”,努力让老人安享晚年。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落实社区托育、养老有关配建要求,实施生育休假、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新建普惠性幼儿园13所,让年轻夫妻少一些生育养育负担,让孩子们都有幸福童年,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落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年度重点攻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和文化艺术人才引培工程,办好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首届长三角民族器乐作品创作大赛,让文化无锡熠熠生辉。传承发展锡剧、紫砂、泥人、精微绣、留青竹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擦亮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体育空间提质扩容,加快启动市奥体中心、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建设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国专纪念馆、音乐厅,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研究推进工商文化博物馆建设,新建“钟书房”优质公共阅读空间。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完善常态化联系服务机制。积极推动文体旅融合,精心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两山一湾”重大文旅项目建设,支持江南古运河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滨湖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精心办好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新建和更新体育设施项目100个以上,打造更多社区健身、灯光球场等群众身边的运动好去处。
今年,我们将统筹为民办实事、“微幸福”民生工程和“市长在线·民声留言板”,大力实施民生服务“十百千”行动,持续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同时,坚持“群众提、代表定、政府办、大家评”,遴选提出了12件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提交本次人代会审议票决。市政府将狠抓推进落实,主动接受监督,坚决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十)聚力筑牢发展硬底线,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施策,持续排查并及时解决重大风险隐患,牢牢把握安全发展主动权。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坚持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时刻保持高度警醒,始终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实最细的准备,完善平战结合和平急转换机制,合力把疫情防控网织得更密更牢,确保来之即战、战之能胜。持续压实“四方”责任,严格“四早”要求,把牢重要关口,强化防控工作的颗粒度精准度饱和度。加快公共卫生中心、P3实验室、健康驿站及疫情防控实战平台、重点区域监控设施等建设,大力推进“戴口罩、打疫苗”,充分发挥发热门诊、药店“哨点”作用,提高防范、发现、处置全流程快速应对能力。加快制定相关政府规章,固化各方责任、有效做法、实战流程,推动疫情防控制度化法治化。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持“隐患无处不在,成绩每天归零”,强化危化品、城镇燃气、交通运输、既有建筑、工地用房、群租房、桥梁等领域大排查大整治,高质量完成三年行动任务,做到隐患见底、措施到底、整治彻底。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推动专委会办公室实体化运作,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单位风险报告制度,落实新产业新业态安全监管举措,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双下降”。加强极端天气灾害风险评估,加快排查治理城市内涝,完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人防建设,不断提高安全防范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平安无锡建设。完善重大风险处置和长效防控机制,坚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积极防范化解债务、非法集资、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风险。进一步规范开发区和国有企业投资方向、决策程序、考核评估,严防投资风险、经营风险。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加快资源整合、力量融合,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坚决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保障,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提高民族和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抓好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持续提升双拥工作水平。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进一步强化领导包案、“接访变下访”等制度,将心比心、依法依规、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各位代表!使命呼唤担当,实干成就未来。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新征程,迫切要求我们进一步改进作风、提升效能,更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我们一定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时刻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创造性抓好贯彻落实,以实际行动和实干成效诠释对党绝对忠诚。我们一定严格落实依法行政。坚持尊崇宪法、遵守法律,加强重大行政决策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估,深化政务公开,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高质量抓好行政立法,强化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法治保障。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监督。我们一定始终做到实干为民。着力增强“八个本领”、提高“七种能力”,全面提升执行力战斗力创造力,以硬本领应对新形势,用铁肩膀扛起新使命。强化“项目化、目标化、节点化、责任化”推进,对重大事项、重点工程和重要工作早定方案、快抓落地,确保工作闭环,说到做到、干就干好。坚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时刻保持夙夜在公的勤勉担当,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用干部的勤苦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我们一定自觉守牢廉政底线。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治“四风”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重要岗位监督管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审计监督,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以政府“紧日子”推动实现群众“好日子”。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让铁规铁纪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的自觉遵循,让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永葆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任重千钧,惟靠实干。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无锡这座城市书写更多精彩、留下更多赞叹,为广大市民创造更多福祉、带来更多自豪,在砥砺初心使命、接续担当奋斗中共同奏响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的精彩华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