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实施方案

加强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实施方案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地勘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安徽地质工作,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加强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实施方案》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安徽省财政厅
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 安徽省水利厅
2021年12月8日
加强新时代安徽地质工作实施方案
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21〕71号),切实加强新时代全省地质工作,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时代,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安全和发展,坚持以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全力支撑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全面提升地质工作服务保障能力,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强化保障。聚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地质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修复、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技术保障。
统筹兼顾。加强全局性谋划、合理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地质工作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完成地质工作重大任务中抓好制度完善、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地质工作体系。
绿色发展。以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形成地质调查、地质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地质工作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强化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创新,开展关键技术方法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坚持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厚积发展优势。
开放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地质工作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推进开放型地质工作,建立多方联动、协同高效的地质工作合作机制,努力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成果共享。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地质工作领域的融合应用,打通地质数据汇集通道,建立地质数据推送机制、信息共享机制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地质信息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地质工作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全流程服务基本实现数字化;地质工作服务支撑国家及省重大发展战略更加有力,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更加精准,服务保障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更加高效。展望到2035年,地质工作全面实现转型发展,全流程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勘查取得重要突破。
二、重点任务
(四)扎实推进基础地质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着力提升地球系统科学认知水平,以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为契机,以地表基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为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解决关键地质问题,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大工程建设。以支撑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的,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评价与区划,开展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逐步推广应用。
(五)稳步提升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按照矿产资源国情调查技术要求,持续开展重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保障程度研究。以实施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为主线,在省域内重要成矿区带、国家规划资源基地、省重点勘查区开展1∶5万区域矿产调查和战略性矿产专项调查;着眼攻深找盲、拓展新区,开展省内重要矿集区深边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加大我省铜、铁、金、钨、“三稀”等战略性矿产和优质非金属矿产勘查力度。落实国务院八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要求,以亳州、巢湖、大别山和皖南山区为重点,加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和总体评价,开拓中深层地热开发新空间。以“两淮”为重点工作区,加强煤炭资源勘查和煤系天然气资源综合评价。深入推进页岩油气资源调查,力争实现长江下游(安徽段)页岩油气调查新突破。
(六)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统筹兼顾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内的环境地质工作,开展环境地质调查、监测和预警。以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环巢湖湿地为重点开展生态地质调查评价,支撑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维护管理,深化脆弱带地质环境-生态系统关系研究,服务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开展全省生态系统碳汇过程及增汇潜力调查评价。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落实《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将绿色勘查贯穿于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全流程,着力打造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新模式。
(七)系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与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以服务水资源科学管理为目的,持续开展重点河湖、湿地和城市毗邻区水文地质基础调查。加快推进水资源监测网络与信息化服务,加强淮北平原地面沉降区监测网建设和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力度,实现地下水水位实时在线监测。推进皖北采煤矿井地下水综合利用,开展引江济淮工程沿线及受水区水资源调查监测,加强水循环、水平衡研究,服务水资源调度管理。
(八)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能力。积极开展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研究。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完成全省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针对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集镇、迁建区、集中安置点等人口聚集区开展1∶1万精细调查,基本掌握全省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为基础,分类分级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过多手段监测预警、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与避险搬迁工作。
(九)深入开展农业地质调查。以摸清土地质量现状为重点,实现省域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全覆盖,在粮食主产区、耕地分布区和产茶区加大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力度;指导市县开展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土壤资源调查,推进土壤元素迁移转化研究,研发特色土壤安全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农业地质监测体系,评价农作物产地和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助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经济规划、结构调整和发展优质、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基础数据。
(十)加快推进城市地质调查。聚焦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的重大问题,推广应用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在地级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区)开展城市“空间、资源、环境、灾害”多要素地质调查,摸清城市地质结构、地下空间状况,补齐城市地质工作短板,开拓地下空间。以国土空间开发地质适宜性和城市地质安全性评价为重点,分类推进城市地质调查。推动建设合肥市地下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三维城市地质模型,构建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城市地质信息服务与决策支持系统,并向有条件的市、县进行推广。构建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将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作为规划编制与审查的重要依据,有效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十一)加大地质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地质工作领域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地质工作科技创新能力,对接实施以“一核两深三系”为主体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加强地质工作和地质找矿科学前沿探索,深入开展成矿规律和找矿关键技术方法研究,深化地质安全性评价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组织精细物探、深部钻探和煤系天然气地面抽采等关键技术方法攻关,共建华东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高端智能地质勘查设备更新换代,全面提高地质工作质量和效率。
(十二)切实加强地质信息化建设。大力提升地质现代化水平,打造地质信息化建设新样板。加快全省地质数据综合集成与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融合数据采集、智能集成、评价预测、应用管理等服务链,建设省级跨层级-系统-部门的地质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全面提升数据分析处理、决策支持能力。
(十三)加快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按照统一颁布的标准规范,加强地质资料信息二次及多次开发利用,形成适应国家、社会、市场需求的专题服务产品。强化互动协作,建立地质资料汇集、交接机制和地质调查成果移送制度。加快推进地质智慧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服务能力建设,充分运用地质大数据平台提供地质调查成果查询与应用,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
(十四)努力培养一流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深入推进新时代“江淮英才”计划,落实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和重大工程首席专家制度。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搭建高层次地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地勘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促进产学研用对接。围绕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一批部省级以上地质行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与新时代地质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复合型、创新型中青年技术骨干。鼓励多种方式引进人才,构筑优秀人才集聚的创新创业高地。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新一轮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中主力军作用,培养锻造技术一流的地质工作队伍,为推进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三、保障措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准确把握新阶段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统筹做好地质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系统谋划、密切配合、强力推进,形成推进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各地勘单位要加强与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主动做好技术服务支撑工作。
(十六)强化资金保障。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善用市场逻辑,汇聚资本力量,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地质工作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地质调查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地质调查工作协调联动。各地要根据地质工作需求,统筹管理矿业权出让收益等资金,加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政策调控和分担勘查风险的作用,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矿产勘查,形成健康有序的勘查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设立地质勘查专项基金开展矿产勘查,保障重要矿产资源安全高效供应。
(十七)编制落实规划。科学编制全省地质勘查规划,并将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纳入省相关规划;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地质工作年度计划。按照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本地区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牵头做好规划实施工作,加强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及时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十八)提高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地质勘查活动事中事后监管和地质勘查活动质量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地质行业学会协调服务作用,深入做好地质勘查行业诚信建设工作。结合地质工作新形势,更新完善地质勘查行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地质工作标准化建设力度,探索构建集调查、勘查、评价、监测、研究、应用为一体的地质工作新体系,促进地质勘查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安徽省自然资源厅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实施方案 时代 地质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