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见

广西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见

广西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目录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

(四)构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信大通道

(五)打造中国—东盟数据共享应用核心枢纽

(六)构建中国—东盟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高地

(七)打造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开放合作集聚区

(八)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普惠服务区域合作中心

三、突出数字化创新引领

(九)强化创新载体建设

(十)深化数字创新应用

(十一)加快培育创新生态

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十二)构建多元发展的数据要素市场供给体系

(十三)建立开放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体系

(十四)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要素市场应用体系

(十五)建立科学完备的数据要素监管体系

五、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座”

(十六)部署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

(十七)打造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

(十八)建设全域感知的融合基础设施

(十九)筑牢可信可靠的数字安全防线

(二十)优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政策环境

六、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二十一)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二十二)深化社会管理数字化应用

(二十三)提高政府运行数字化能力

(二十四)完善政府监管数字化手段

七、深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

(二十五)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二十六)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八、加快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

(二十七)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二十八)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二十九)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九、着力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

(三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一)推动政务服务能力向乡村延伸

(三十二)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十、保障措施

(三十三)强化组织协调

(三十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三十五)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广西关于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更好把握数字化发展规律和机遇,全面推进我区数字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数字化发展能力,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力提升广西发展能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1+4+3+N”目标任务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自治区重大战略,以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为核心,以数字化创新和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牵引,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座”,奋力打造高效能数字政府、高质量数字经济、高品质数字生活、高水平数字乡村,形成“一核双引一底四驱”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格局,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突出政府统筹引领。坚持全区数字化转型一盘棋思想,强化政府统筹谋划,加强组织协调、政策机制、资金人才等保障,持续优化数字化生态环境,充分调动政产学研各方面力量,聚力推动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地位。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要求,找准切入点、发力点,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优化升级和融合融通。

——强化协同高效发展。加强网络互连、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数据赋能,强化横向联接、纵向贯通,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互动机制,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类主体协同联动、高效发展。

——确保发展安全可控。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促进发展与监管规范并重,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技术防护体系和协同监管规范体系,强化网络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数据资源安全,全方位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取得显著成效,广西数字化发展水平处于中西部前列。

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中国—东盟信息港国际网络通信大通道、数据资源共享核心枢纽、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高地、数字经济合作窗口、数字人文交流中心。数字基础设施信息辐射和带动作用彰显、信息互联互通枢纽功能显著增强、中国—东盟数字技术、数字经贸、数字人文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推动广西在国际数字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数字化创新引领发展优势明显。争创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布局建设“创新飞地”,建成一批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融合应用,形成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放、创新生态。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的数据要素市场,基本形成数据要素市场供给、流通、应用、监管“四位一体”体系,建成数据要素集聚平台、运营平台和交易平台,有效促进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共享开放、有序流通、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

数字“新基座”支撑能力更加稳固。基本建成高速泛在、集成互联、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云边协同、绿色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初步形成,5G 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镇,千兆光纤实现城乡基本覆盖,融合基础设施赋能能力大幅增强,安全防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显著提升。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数字化改革助力政府职能转变,各行业各领域政务应用系统集约建设、互联互通、协同联动,基本建成政务服务优质便捷、全域治理智慧协同、政府运行整体高效、执法监管公平公正的数字政府。

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取得显著进展。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全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力争达到800亿元。

数字社会惠民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城市智能化运行水平显著提高,数字生活智慧共享、和睦共治。

乡村数字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 深化普及,互联网普及率和网络质量明显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进一步向基层延伸,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治理效能有效提升,有力促进边疆安宁。

二、合作共建中国—东盟信息港

(四)构建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信大通道

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区域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围绕建设面向东盟的区域性信息枢纽和辐射西南、中南的信息集散地,推进广西与东盟的数字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建设柳州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优化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结构和链接方向,面向东盟国家加强推广运营,提升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国际互联网通达能力。健全面向东盟的空间信息走廊和北斗定位、导航、授时综合服务体系,加强高分卫星、北斗卫星应用示范和海外推广,推动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东盟时空中心建设。围绕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南宁国际铁路港和中国—东盟多式联运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参与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和港航国际合作。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跨境智慧能源合作,开展物联网节能降耗、虚拟电厂、智能电网示范建设,打造中国—东盟“智慧用能”、“微电网”、“虚拟电网”等能源基础设施智慧化合作样板。

(五)打造中国—东盟数据共享应用核心枢纽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交换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数据掘金,推动大数据在跨国业务合作、区域应急管理及网络安全犯罪治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形成区域性数据资源要素汇聚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与交易枢纽。积极构建面向东盟的算力中心,推进中国—东盟(广西)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数据中心建设运营。鼓励龙头企业在东盟国家布局建设海外云计算中心,联合打造中国—东盟“智能计算”国际服务走廊。做强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探索培育中国—东盟数据要素市场和数据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中国—东盟跨区域数据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共享、互信互认。持续推进双边数据安全合作,依托中国—东盟网络安全交流培训中心,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网络安全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参与中国—东盟网络安全方面的各类演练,增强与东盟国家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协作能力。

(六)构建中国—东盟数字技术应用示范高地

拓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网络,链接中国与东盟创新要素,推动中国—东盟信息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未来网络、智慧城市、北斗导航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强中国—东盟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广西与国内以及东盟国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地球大数据区域创新中心、中泰东盟创新港等一批数字技术创新平台。推动中国—东盟数字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依托多边双边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中国—东盟技术交易平台建设。鼓励各类技术合作交流平台组织高层次的技术转移活动,畅通技术转移渠道,构建中国—东盟创新共同体。

(七)打造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开放合作集聚区

紧抓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和金融信息服务,打造中国—东盟电子商务核心生态圈,持续提升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水平,构建面向全球、沟通东盟的数字经济开放合作聚集区。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相关产业资源汇聚广西走向东盟,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北部湾经济区—东盟”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与东盟共挽、与大湾区相融。加强南宁、崇左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开展跨境智慧园区试点建设。加速数字贸易跨境流通,培育一批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优化数字金融融通服务生态,加速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构建跨境支付体系,支持建设各类数字金融科技合作平台,推动数字赋能中国—东盟金融城建设。深化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合作,聚焦有色、化工、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拓展智能制造产业链合作,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合作,探索海洋调查、观测装备、海洋食品技术、海上无人机等领域数字化合作。

(八)构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普惠服务区域合作中心

强化优秀网络文化整合和传播能力,拓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渠道和空间,打造区域普惠服务合作中心。持续拓展人文、科研、商务领域的数字化合作广度深度。聚焦智慧城市、跨境旅游、跨境医疗、智慧教育、数字抗疫、防灾减灾、技能培训等重点领域,加强数字化合作,深化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运营,打造区域普惠服务合作中心,促进双方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完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持续高水平举办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面向东盟的数字丝绸之路峰会、中国—东盟数字创新大赛等,从服务“10+1”向服务RCEP和“一带一路”拓展升级,积极融入“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格局。

三、突出数字化创新引领

(九)强化创新载体建设

打造高水平双创平台载体,争创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布局建设“创新飞地”。建立健全数字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快促进中国一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一东盟信息港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块链创新中心、中国(广西)—东盟互联网应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等成果产出。完善南宁高新区双创示范基地、广西大学科技园、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柳州)等平台载体,加大技术和人才培养力度。到2023年,打造3—5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数字技术创新平台。

(十)深化数字创新应用

聚焦云计算、基础通用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北斗导航、卫星遥感、区块链等重点领域,攻坚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各领域广泛深入渗透,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融合创新。以传统特色产业智能化升级为突破,大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以汽车电子、千兆光网等领域发展为契机,拓展汽车电子芯片、光通信芯片、功率芯片、射频芯片等产品的下游应用。加强北斗系统与公路、铁路、航运、民航、邮政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深度融合,推动北斗系统在智慧公路车联网、铁路安全生产、民航飞行运行监视等领域的应用。挖掘身份认证、数据存证、追踪溯源、价值交易等通用场景,在供应链金融、特色农产品溯源、民族医药质量追溯、医养健康等领域推动区块链技术深度应用。

(十一)加快培育创新生态

构建政用、商用、民用、客用的“智桂通”移动开放生态体系,促进政府办公、企业办事、群众生活、文化旅游等多领域数字化转型。支持行业组织发挥引领作用,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生态。发挥头部企业在生产研发、产业集聚、循环流通过程中的牵引作用,鼓励头部企业、知名高校院所在广西落地研发中心,巩固发展信创产业生态。壮大数字经济企业规模,强化创新型企业家培育培训,培育一批引领行业创新的企业家群体。

四、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十二)构建多元发展的数据要素市场供给体系

加快推进政府数据供给,健全政府数据管理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数据管理评价机制,探索面向业务应用的共享、交换、协作和开放。加快推进社会数据供给,完善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合作共享机制,协调推进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业及第三方平台等的社会数据开放共享。建设集聚平台、运营平台和交易平台等基础平台,推动数据资源标准体系建设。

(十三)建立开放有序的数据要素市场流通体系

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治理体系,创新数据运营模式,优化完善数据共享、开放、运营服务、安全保障机制,鼓励市场主体探索数据资产定价机制,逐步完善数据定价体系,探索数据资产凭证生成、存储、归集、流转和应用的全流程管理。规范数据交易管理,培育数据交易平台和市场主体,逐步建立健全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提升数据交易效率。

(十四)构建高效协同的数据要素市场应用体系

持续实施数据要素融合应用“百千万工程”,推动数据要素与工业、农业、服务业及政府治理等多领域深度融合应用,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大数据应用示范。以卫生健康、社会保障、交通运输、电力、物流、科技、企业投融资、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为试点,探索以数据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放的创新生态,促进社会数据流通、跨区域数据互联、政企数据融合应用。

(十五)建立科学完备的数据要素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妥善处理数据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收益权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据要素市场治理工作机制,将数据要素市场监管与治理活动纳入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体系。建立数据交易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市场安全风险预警,防范数据要素市场重大风险。搭建数据流通监管平台,加强数据流动监测、业务协同监管和数据交易安全监管。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主体自治机制,推动各类数据要素流通平台型企业、第三方数据服务企业等关键主体参与数据要素市场治理。

五、构筑数字化转型“新基座”

(十六)部署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

优化壮美广西·政务云体系。强化云网统筹集约建设和管理,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强化政务云扩容,开展壮美广西·政务云提升工程,持续推进非涉密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建立壮美广西·政务云资源统一调度规则,完善云资源使用监管体系,持续提升云资源使用效率。

统筹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加快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建设,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强化区域合作,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工厂”和“东数西算”产业转移高地。推动数据中心节能增效,整合规模小、效益差、能耗高的数据中心,加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

(十七)打造高速泛在的网络基础设施

优化政务网络体系。推进广西电子政务外网迭代升级改造,提升政务网络承载服务、智能化运维和安全防范水平。扩大电子政务内外网覆盖范围,实现自治区、市、县、乡级电子政务外网横向全覆盖。全面推进党政机关及隶属管理的企事业单位接入电子政务外网,统一使用本级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出口。

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充分发挥南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探索推进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建设,持续扩容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协同推进“双千兆”网络建设,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推动面向智能制造、数字治理、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领域的 5G专网建设。到2025年,千兆光纤实现城乡基本覆盖,5G 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镇,固定和移动网络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

(十八)建设全域感知的融合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一批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 聚焦工业园区、产业园区建设面向区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面向特定技术领域的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广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广西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梦工厂)等基础性平台功能。持续培育和引进一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完善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提升服务供给能力。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建设、运营和推广应用,到2025年,全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数达到6个。

加快传统基建数字化改造和智慧化升级。加强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环保等领域规模部署应用智能感知终端,推动跨区域、跨终端、跨应用无缝联接,形成物联网、5G、北斗协同的新型传感网络。推进公路、铁路、城市轨道、港口、航道、机场等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推广智能轨道交通,加快车联网设施部署,支持柳州市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十九)筑牢可信可靠的数字安全防线

健全网络安全制度体系。强化安全技术措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使用,推动安全与应用协调发展。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等级保护、信息系统分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推动行业组织建立健全本行业的网络安全保护规范和协作机制。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建设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平台,开展广西数字政府一体安全检查和攻防演练,健全安全防护常态化机制。加快推进灾备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全方位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信创技术产品推广应用,增强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持续提升整体防护水平。

构筑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体系。完善数据安全保障、应用风险评估及安全审查制度。健全安全防护常态化机制,加强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增强安全预警和溯源能力。探索完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相关制度规范,推动提升重要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水平,增强重点行业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强化个人信息保护,规范身份信息、隐私信息、生物特征信息的采集、传输和使用,加强对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安全监管能力。

(二十)优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政策环境

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完善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制度规范,完善数字规则。加强大数据有关立法,加快制定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有关支持政策,推动数字领域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包容审慎、支持创新的监管制度,试点“监管沙箱”等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首席数据官制度”。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推动政府和国有企业、社会组织、企业团体建立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机制,支持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各类数字化公共平台建设和数字化转型场景运营。

加大资金支持。完善信息化项目支持和资金管理制度,整合自治区本级各类政务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数字广西建设资金统筹,加大中国—东盟信息港和数字经济发展建设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各类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各类数字产业基金、科创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加大对参与数字化转型发展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领导干部数字化理念、数字化认知、数字化思维、数字化知识、数字化技能的培养,建立以干代训的工作机制。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干部双向挂职。创新人才培引留政策,支持柔性引进高层次数字人才团队。优化人才培养发展环境,健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分配制度。

六、全面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二十一)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

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效能。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优化审批数据流和业务流,扩大智能审批范围,持续集成套餐式服务和“扫码亮证”、“一证通办”、“无感通办”等应用场景。统一全区政务服务移动端,实现全区范围内“一次认证、一网通办”。扩大电子证照应用领域和“证照免提交”范围,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深入推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强化政务服务监督管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畅通商事登记、行政审批和事中事后监管全链条数据汇聚。完善政务服务平台“好差评”机制,强化企业和群众对服务绩效的评判。优化“*****”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深化“一点受理、跨市协办”“接诉即办” 服务模式,探索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跨省联动,完善群众诉求“一号响应”运行机制。

(二十二)深化社会管理数字化应用

发挥数字化在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的重要支撑作用,构建协同高效的政府数字化履职能力体系。围绕疫情防控、应急、生态、治安、边境管控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围绕满足整体智治、适应多病种的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建设完善广西疫情防控管理一体化平台。加强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和城乡安全等应急领域风险监测和预警,推动相关数据跨部门共享,增强突发事件的预警响应和应急协同。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能源等领域智能监测和智慧管理。加强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推进视频监控资源联网整合。加强中越边境、北部湾海域等重点区域防控,构建边防、海防、空防一体化预警监视网络。

(二十三)提高政府运行数字化能力

提高党政机关综合办公数字化水平。统筹推进党政机关协同办公应用集约化,完善全区统一的党政机关综合办公平台,加快推进全区统一视频会议系统建设。加快非涉密综合办公、远程会商、移动监管、政务督查等政务应用移动端建设。

强化政务信息公开数字化支撑。优化完善政府网站集约化平台,加快政务新媒体矩阵建设,提供搜索即服务“一网通查”新体验。

(二十四)完善政府监管数字化手段

推进数字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以广西“互联网+监管”系统为核心的监管标准体系,完成各级监管部门的监管事项清单、数据库建设。持续完善广西“互联网+监管”系统功能,提高监管事项覆盖率。推动全区各部门监管业务系统全面对接广西“互联网+监管”系统,推动市场监督、生态环境、应急管理、住房建设等重点领域监管数据主题库的建设,构建全区重点监管领域数据“一张图”。加强非现场监管系统、监管执法智能化系统建设,推广移动化、智能化、特色化监管应用。

七、深入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

(二十五)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统筹布局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引导数字经济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统筹推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数字经济示范区特色发展,协同发展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和数字化效率提升业。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数字经济创业创新高地和数字产业化主阵地。推进楼宇数字经济,培育楼宇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圈。

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巩固发展信创产业生态,打造鲲鹏计算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本地信创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化信创产品应用,打造自主知识产权拳头产品,推动产品持续迭代升级,鼓励“走出去”。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聚焦“芯空屏端网”产业链,重点发展智能终端、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新型显示等产业;打造汽车电子全产业链,加快发展数字制造产业;布局本地芯片封测、设计和宽禁带半导体、热管理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光通信、汽车电子芯片等。做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进通用软件、工业软件发展,研发面向金融、教育等领域的高质量行业应用软件;强化本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能力,积极推进高端知识型外包服务;支持企业研发面向东盟非通用语种的翻译软件和服务,鼓励推出一批网络实时翻译、语言包等特色小语种产品。支持发展机器视觉、元宇宙、量子信息等新兴数字产业,加快前沿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扩大服务覆盖面,引导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开放自身资源,深化共享经济在生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智能经济。鼓励发展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在线经济,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全面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推广众创、众包、众设等新模式,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交互设计等定制化服务,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二十六)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

加快推进工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推动企业运用数字化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环节效能,推动实现工业产品普遍具备联网功能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操作及管理。重点推进汽车、机械、制糖等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快柳州智能制造城、玉林先进装备制造城和南宁高端装备制造城转型升级,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提升冶金、建材、化工、纺织服装、能源、制药等产业制造智能化水平。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到2025年,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等项目10个,打造3—5个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打造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深化农业大数据应用,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强化农业数字化管理能力,构建全产业链数据资源采集、分析、监测、预警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实时监控、精准管理、远程控制和智能决策水平。加快传统农机设施数字化改造,创建一批优势特色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提升农产品加工数字化水平,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和条码标识,建立信息化管理和营销系统。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培育发展订单农业、数字田园等新业态,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

全力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和智慧物流,培育壮大一批跨境电商平台和本土跨境电商企业,构建面向东盟的“丝路电商”特色产业链群,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推动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区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智慧物流网络。实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行动,持续优化桂惠通、桂信融、广西银税互动平台等应用,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打造数字贸易服务集聚区。推动智慧节能应用,促进推动服务行业低碳转型。实施智慧海洋工程,积极拓展海洋智慧旅游、智能养殖、智能船舶、智慧海上风电运维等应用服务领域,促进海洋信息服务业与海洋渔业、海洋制造业等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

八、加快推进社会数字化转型

(二十七)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加快构建移动开放生态体系,拓展应用场景服务,推进各类应用服务汇聚,打造一批“管用爱用常用”综合集成的跨部门应用场景标杆示范。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强教育新基建,加强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等智慧型教学空间建设,推进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建设“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智慧课堂、家校互动等场景应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推广普惠数字医疗,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医疗服务,持续普及偏远农村地区远程医疗设施设备。推动智慧养老数字化平台应用,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服务适老化改造优化,支持适老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强适老化数字服务供给。探索数字化转型赋能托育服务,发展直播互动式育儿服务,鼓励开发婴幼儿养育课程、父母课堂等。推动就业社保大数据应用,完善数字化就业社保平台功能,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跨界融合服务。

(二十八)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

发展数字文化,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充分利用文化教育设施和公共场所,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文化新体验。推动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型升级,支持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产品,推动传统业态升级,鼓励各种艺术样式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表现形态、丰富数字内容。推进购物消费、居家生活、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数字化,发展智能化预约、无接触服务、沉浸式体验等服务新模式,打造智慧共享、和睦共治的新型数字生活。推广智能电视、智能音响、智能安防等新型数字家庭产品以及可穿戴设备、消费级无人机、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推进旅游景区数字化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拓展云旅游、线上游览景区等新型服务应用,运用VR、AR及相关智能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

(二十九)持续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分级分类推进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城市大脑”,完善城市智能感知体系,探索建立城市间智慧运行系统,启动一批面向东盟智慧城市应用示范项目和标杆项目。在交通调控管理、环境保护、市容整治、食品安全、治安维稳等方面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全景智慧城市时空建设上运用和推广,推进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社区治理及公共服务。打造数字化网格服务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未来社区建设新模式。

九、着力推进乡村数字化转型

(三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助力固边兴边富民。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加强边境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及偏远地区4G网络建设,加速提高5G在行政村的通达率,推动千兆光纤网络逐步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覆盖,持续推进城市农村“同网同速”。探索运用多种手段,着力提升农村及偏远地区学校、医院网络接入水平和质量。加快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广电“村村通户户用”等项目,提升“壮美广西·智慧广电”服务支撑能力。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

(三十一)推动政务服务能力向乡村延伸

稳步扩大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提高涉农事项全程网上办理比例,深化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扎实推进“一枚印章管审批(服务)”改革,整合优化农村基层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职能,探索审管分离,推动农村基层服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深化农村综合服务网点覆盖,扩大乡村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站点部署范围,加强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三十二)提高乡村数字化治理效能

加快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扩大网络党课在农村党员教育中的应用,积极稳妥、依法依规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等信息网上公开,拓宽党群沟通渠道,畅通社情民意。建设完善大数据返贫监测平台,加大广西防贫APP应用覆盖范围,强化大数据智能分析,提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工作的即时性、精准性、有效性。推进“雪亮工程”覆盖面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加强数字技术在乡村群防群治、联防联治中的应用,构建立体化基层综合治理联动体系。加强乡村地区气象监测站网和自治区抢险救灾物资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完善覆盖全面、实时监测、全局掌控的乡村数字化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

十、保障措施

(三十三)强化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数字广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强化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组织联动,协调解决重要问题,加强督查考核和实施评估。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强化责任落实。要将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各地各部门监督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三十四)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加大优质数字资源供给,开发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推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拓展数字教育内容渠道。加快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巩固产业工人数字技能,提高农民数字化“新农具”应用水平,发展壮大新兴职业群体人才队伍,增强妇女数字工作竞争力,提升全民数字化适应力、胜任力、创造力。运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便民参与平台,引导社会公众全面提升数字化认知和参与能力,广泛融入数字化生产生活方式。

(三十五)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聚焦阻碍市场主体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运用数字化手段优化改善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环境优化升级。推进多元参与数字化应用场景开发,促进数据、资源、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流通形成合力。鼓励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论坛峰会、培训活动,促进政企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加强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舆论宣传,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宣传方式加大政策解读力度,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到达率,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标签: 数字化转型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