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河池市卫生健康委关于《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河池市卫生健康委

关于《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为推动全市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等文件精神,我委牵头起草《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文本详见附件),公示期为7天(2022年5月10日至5月16日)。

公示期间,如对《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并署真实姓名和联系地址,邮寄或直送河池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科(邮寄的以邮戳为准,邮政编号:******;直送的以送达日期为准)。

群众如实反映有关问题受法律保护。

地址: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庆远镇西屏路(河池市宜州区卫生健康局三楼305室)。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韦举亮,0778-*******

附件: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河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5月10日

附件

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河池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二〇二二年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一)政策依据

(二)发展成效

(三)形势和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全面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

(二)初步建设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

(三)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中医药+”跨界融合体系建设

(五)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六)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七)全面深化中医药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

(二)强化组织实施

(三)强化政策保障

(四)强化氛围营造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有关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文件精神,推进我市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根据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健康河池“2030”规划》《河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河池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结合河池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政策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和《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政策依据。

(二)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健康河池2030”规划》(河发〔2017〕12号)《河池市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河政办发〔2019〕73号)《河池市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河发〔2020〕12号)等文件,为中医药壮瑶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政策保障,中医药壮瑶医药在医疗服务能力、长寿养生、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旅游等方面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是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西医临床协同救治机制和特色中医药常态化防治有机融合,市中医院自主研究中医药汤剂“固表清瘟饮和扶阳清肺饮”20万余份,覆盖受益群众达到20余万人次,中医药医疗服务参与率90%以上,2020年2月25日至今连续790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为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建成公立中医医院10家(其中市级中医医院1家、县级中医医院9家),大化县中医医院在建中。建成市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家、县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3家,建成乡镇卫生院规范化“中医馆”107个。

三是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河池市中医医院获得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西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A级教学医院、广西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培训基地(“西学中”)、获得自治区重点专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宜州区获得广西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市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838张,每千人口床位数0.67张。40家公立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141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服务的132家,占比93.62%,1658个行政村和社区卫生室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有1580个,占比95.30%。中医诊所备案75家。中医类医院诊疗人次达224.08万人次;出院人数13.2万人。市、县组建医疗联合体5家。

四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稳步推进。野生道地药材资源丰富,可用药用资源达到1800多种,物种基源种数位居全区前列,占广西道地药材23%左右,是广西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有56个中药材生产基地,栽培中药材种植品种有68个,有山豆根,八角种植列入广西“桂十味”。中药材种植面积44.86万亩,中药材产量6.2万吨,种植产值8.3亿元。获得“广西中药材示范基地”4个,广西“定制药园”1个,现有广西河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五合博澳公司等规模生物医药生产企业8家,获得国家国药准字批文总数97个。

五是中医预防保健持续加强。发挥中医药特色,构建多专业中医联合诊疗模式,积极推进内分泌科、治未病科、健康体检科、针灸推拿康复科“三区一体”康养苑建设,“三区一体”康养苑门诊就诊*****人次,同比增长77.11%;出院患者984人次,同比增长40.77%。完成中小学校近*****名学生健康体检任务。针灸科、推拿科及康复科“治未病”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六是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增强。全市现有中医医务人员2500人(其中中医医师377人,中医副主任医师及以上50人),西学中培训124人(获得证书76人),获得广西传统医学确有专长19人,广西传统医学师承出师4人,广西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13人。民间“广西乡村名中医”4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个(宜州区、罗城县)。

七是中医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建设了以河池市中医医院、宜州区中医医院、南丹县中医医院为代表的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个,搭建中医药民族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网络平台1个,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20场次,举办科普知识讲座96场、义诊咨询68场,受益群众2.6万人次。印刷发放《中医养生保健手册》《中医壮医防病92法》《常用民族医药验方100首》等1万多册。

八是中医药交流合作取得进展。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引进14家合作企业,26个项目,投资额124.6亿元;开工建设2个项目,投资额1.2亿元。深圳市中医医院长期派驻专家到河池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肿瘤科、肾病科、风湿病科、重症医学科、口腔科开展帮扶指导工作,参与诊疗服务达9000多人以上。

九是中医药长寿康养融合发展。紧紧围绕“养老河池·养生河池”中医药长寿康养品牌,立足中医药产业与养生养老、中医医疗服务与养生养老、中医药+与康养旅游“三个融合”推动中医药长寿康养产业发展,依托“长寿巴马”、“巴马论坛”,发挥桂西北中医药产业“溢出效应”。投资2.1亿元兴建宜州区中医医院老年病诊疗康复中心,全力打造涵盖中医科研、慢病诊疗、康养服务等功能的医养结合标杆机构。建成广西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医药特色医养示范基地1个,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4个。

十是中医药民族医药挖掘取得突破。为抢救濒临失传的河池市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秘方、临床验方,全市共寻访65名180人次民间医师,并将信息录入《国家民族民间医药信息系统》,收集整理保存完好的手抄本、民间秘方、临床验方、民间古籍200册,记录有验方约500多条,针灸图谱31幅;加强对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的保护和利用,丰富完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充分发挥民间中医药壮瑶医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的优势和作用。

十一是中医药科技赋能初步形成。以“广西五和博澳”公司的桑枝为基础药材研制的重大原创新药“桑枝总生物碱”成功获批上市,为河池桑蚕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物医药力量。培育东兰河丰药业为代表的,集研、产、销为一体的中医药龙头企业,有67个药品列入国家药品目录,助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初步形成,全市现有规模生物医药生产企业8家,获得国家国药准字批文总数97个,企业产值约2.75亿元。各制药企业已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成为带动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形势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 医药事业发展,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制定《中 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河池作为中国首个地级世界长寿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中医药、民族医药资源,形成了其得天独厚的中医药发展优势。

当前,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相关的核心资源指标对比全国、全区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二是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类执业医师无法满足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三是中医药产业基础薄弱。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历史悠久,有地域色彩浓厚的壮医、瑶医、仫佬医、毛南医等民族医药,在广西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未形成道地药材品牌效应。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西医并重工作方针,坚持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方向,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实施河池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城三地”发展战略和“六新河池”奋斗目标,更加注重质量、更加注重融合、更加注重生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推动中医壮瑶医疗、预防保健、产业、文化、国内外合作全面统筹协调发展,构建河池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和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中医药文化精髓,坚定中医文化和理论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中医药特色理论、原创思维和技术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时俱进,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发挥优势、特色发展。秉承中药材道地性、中医服务特色性等中医药发展“因地制宜”特点,深入挖掘河池市中医药特色文化,发挥河池市丰富药材、特色药材资源优势,加快推进特色中医药服务和产业建设。

——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发展。以解决中医药服务和产业存在问题为导向,结合目标导向深化改革,强优势、补短板,推进中医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中医药与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坚持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中医药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坚持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依托现有平台优势,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中医药民族医药交流与合作,发展壮大河池市的中医药事业和产业。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中医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现所有居民享有中医药服务。初步建成广西区内知名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形成一批寿乡品牌。中药材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凸显重要作用。

一是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继续推进中医壮瑶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以河池市中医医院、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构成的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养生保健和康复服务,基本形成融养生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二是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壮瑶医服务模式,推进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管理模式改革,加快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资源往基层配置、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水平。强化市级、县级中医壮瑶医医院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提升特色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夯实分级诊疗基础。

三是中医药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平台,建立中药材资源保护、质量支撑、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老和健康旅游服务,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加快建设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推进东巴凤一体化发展。加快红水河健康养生之旅、盘阳河长寿养生度假区集群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带和示范基地。

四是中医药科技支撑进一步升级。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基于大数据和信息化支撑中医药发展建设,规范和推动“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推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自主健康管理一体化的健康信息服务。探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发展智慧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

五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人才引进制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中医药人才,提升高层次中医药人才数量。依托河池市卫生学校,做好中医、中医护理、中药学、中医养生保健和中医康复技术等专业的招生就业工作。实施中医类别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乡村医生在岗培训和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等人才培养、聘用工作。全面实施中医类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持续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教育体系,提升中医药人才健康服务能力。

六是中医药宣传文化进一步繁荣。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健康文化行动。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以现有平台为基础,继续推进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七是中医药国内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利用现有平台基础,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融入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巴马论坛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以东盟为重点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与交流,带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推动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加强中医药医疗卫生合作交流,促进与东盟国家间中医药资源共享与进步。

专栏1 “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实际值)

2025年

(预测值)

指标性质

1

卫生健康资源

中医类医疗机构个数(个)

50

60

预期性

2

中医类医院数(个)

8

11

预期性

3

达到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的县级中医医院数(个)

3

5

预期性

4

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张)

0.67

0.85

预期性

5

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0.26

0.44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数(人)

0.1

0.28

预期性

7

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34

50

约束性

8

设置治未病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62

90

预期性

9

设置康复(医学)科的二级及以上中医类医院比例(%)

50

75

预期性

10

设置发热门诊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90

100

预期性

11

设置老年病科的二级及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比例(%)

30

60

预期性

12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比例(%)

60

90

预期性

13

设置中医类临床科室的二级妇幼保健院比例(%)

20

60

预期性

14

公立综合医院中医床位数(张)

2000

3000

预期性

15

设置中医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比例(%)

85

100

约束性

16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

85;54.25

100;65

预期性

17

卫生健康服务

中医类医院出院人数占医院出院人数比例(%)

16.30

18.01

预期性

18

中医总诊疗人次占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比例(%)

13.60

13.61

预期性

19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70

85.00

预期性

20

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

68.21

75.00

预期性

21

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健康服务总规模(亿元)

-

35.00

预期性

22

中药材种(养)植产业值(亿元)

11.31

15

预期性

23

中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业务收入(亿元)

5.9

10

预期性

三、重点任务

依托河池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首个世界长寿市,构建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产业、健康食品等6大产业同步发展。

(一)全面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

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完成各县(区)创建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实现各县(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全部建成规范化“中医馆”。

完善覆盖城乡医疗服务网络。推进河池市中医医院建设自治区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在防治疾病中发挥示范作用。探索医联体建设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中医服务模式,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到2025年,各县(区)全部建成1家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设有中医科、老年医学科,100%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服务。开展中医壮瑶医特色康复服务示范专科建设;实施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提升建设项目,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加强中医壮瑶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建设,重点探索治未病在妇幼保健、青少年保健领域的模式和方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壮瑶医预防保健机构。以慢病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中医壮瑶医非药物疗法,到2025年,力争5家县级中医医院设有治未病科和康复医学科;实现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提升社区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完善城乡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建立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库。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防控网络和应急救援体系,重点强化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建设,配齐中医药人员。

全面提升中医壮瑶医医疗服务质量。推进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推广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提高急危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探索经典病房模式。鼓励开展不同层级的中西医临床协作培育工作,建立长效可持续中西医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和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2 中医壮瑶医医疗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工程

1.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建立补位发展、特色突出的专科联盟,探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和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培育河池市中医医院为自治区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加大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市级)基础和硬件设施以及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力争将原紧邻的金城江区第六初级中学28.07亩用地划拨河池市中医医院,推进门诊综合大楼基础建设,助推提升中医药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筹建金城江区中医医院;推进宜州区中医医院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暨桂西北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项目的落地;推进大化县中医医院建设,加强各县(区)公立中医类医院、其他类型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科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办中医医院和中医个体诊所。到2025年,力争引进1-2家民营二级中医医院。

2.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

加快推进中医医院医联体相关制度框架建设。继续推进医共体建设,有条件的县(区)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在县域内建立1个县域医疗共同体,推动中医药资源往基层配置、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着力提升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水平。到2025年,力争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

3.中医药壮瑶医药临床优势重点学科培育。

培育河池市中医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脑病科(河池市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人才小高地)、肿瘤科(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专科)、骨伤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重点专科)等;河池市县级医疗卫生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中医医院骨科及心血管内科;河池市中医壮瑶医专科专病诊疗中心建设项目;河池市中医壮瑶医医疗技术评价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建设。

培育河池市中医药特色重点学科建设:打造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以河池市现有重点学科为基础,在县级医院打造1-2个市级的重点学科。

4.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

着力建设河池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县中医医院设置治未病科,在乡镇卫生院普及治未病相关知识,提高居民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到2025年,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壮瑶医医院设立治未病科,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100%的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壮瑶医健康干预服务;推动河池市中医医院康养苑、宜州区中医医院壮医康养中心院创建中医药健康示范基地。

5.中医壮瑶医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依托现有资源,建设2个市级中医康复中心,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面设置康复科,全面推广中医民族医康复技术。

6.中医药卫生应急能力建设。

建设河池市中医药壮瑶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和应急基地。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西医协作机制,推动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确保中医药机构、人员第一时间全面参与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到2025年,力争在5个县级中医医院设置发热门诊。

7.中药药事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医疗机构中药房、中药制剂室和中药饮片质量保障能力建设,提升中药药事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智慧中药房”,提高中药饮片、成方制剂等药事服务水平。

8.中医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推动宜州区中医医院建成三级中医医院;推动开展县(区)级中医(民族医)医院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二)初步建设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体系

注重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保护。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工程,收集、保护当地的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传统医疗技艺,配合自治区开展中医药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挖掘名老中医壮瑶医经验与民间诊疗技术,梳理中医药壮瑶医药的经典名方。加强对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筛选发布一批能够治疗优势、疑难病种的中药品种及其经方和验方。积极创建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基地。

加强传统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合作共建,在中医药壮瑶医药的传统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研究和支持力度。深化中医壮瑶医原创理论、中药壮瑶药作用机理等科学问题研究。加强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中医药壮瑶医药防治慢性、疑难、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诊疗规律与临床研究。加强临床疗效评价机制。鼓励开展基于当地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壮瑶医经验方及中药壮瑶药中的特效药或新药研发,鼓励科研成果转化。

专栏3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保护与科技创新工程

1.中医药壮瑶医药活态传承行动。

收集、保护当地的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传统医疗技艺。组织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活态传承项目,重点开展壮瑶医药理论的内涵及现代诠释研究,试论壮瑶医药理论的科学基础,丰富壮瑶医药理论体系;整理、挖掘民间壮瑶医药从业人员口碑资料、方药技法等,形成壮瑶医药信息数据库。到2025年,力争建设1个中医药民族医药博物馆。

2中医药壮瑶医药科技研究创新项目。

设置一批中医药壮瑶医药科技创新专项,用于中医壮瑶医理论、中药壮瑶药资源、中医药壮瑶医药疗效评价等传统领域的科技创新研究,围绕重大、慢性、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壮瑶医的特色疗法,实施中医药壮瑶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支持科研单位、各中医医院、民族医院及制药企业开展中医药壮瑶医药经典名方及特色药的研发、应用。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将河池市建设成国家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建立多层次、宽领域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共同争取国家中医药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共同研发健康养生中医药科技项目,在药膳、药浴、药疗等方面为河池市东兰县、巴马县、凤山县地区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指导和技术支持。

3.中医药壮瑶医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

遵循科技引领、产业振兴的原则,鼓励科研机构将中医药壮瑶医药领域的科研成果转化至当地的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中开发应用,建设一批中医药壮瑶医药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

(三)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道地中药材质量。以“桂十味”及广西区域特色道地药材为重点,制定野生抚育、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及中药材采收、产地初加工、储运等全生产过程的生产技术标准,打造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野生和仿野生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一批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联合社,集聚形成河池道地药材、寿乡特色药材等优势产区,引导资源要素汇集。持续推进中药材生产全过程品质可溯源体系建设,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与仓储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定制药园,引导医疗机构、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厂采购有质量保证、可溯源的中药材。加强中药材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

打造中药材产业技术平台。依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南宁试验站、广西中药材产业科技先锋队及广西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员等科研力量,建立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平台及“市-县-乡”三级中药材技术培训网络,设置中药材信息员,为我市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中药材产销信息。建设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对接国家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中心广西省级中心环江监测站,组织建立桂西北中药材实验站。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研究。开展中药材良种繁育、新品种选育、生态种植、采收和初加工等生产过程关键技术、标准规范、检测技术等研究,形成中药材产业技术系列平台。

完善中药材产业保障体系。一是建立资源保护体系。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实施中药资源保护战略工程,开展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与人工驯化种植技术研究。二是质量支撑体系。开展河池大宗、道地、特产、名贵中药材(民族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构建优质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体系。实施药用资源动态监测机制,开展河池区域内野生中药资源信息的采集、统计、分析和发布。

开展中药材产业示范区建设。加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定制药园示范基地、加工示范基地、特色民族药(包括壮药、瑶药、毛南药、仫佬药)示范基地、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提升种子种苗繁育及产地初加工能力,辐射带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壮大。

专栏4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工程

1.中药材生产技术推广平台建设。

针对中药材生产实践活动的技术需求,每年组织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相关的线上及线下培训,重点培训中药材产业中种植(养殖)、采收、加工、仓储、物流及销售方面的从业人员。

2.民族药物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

加强壮药、瑶药、毛南药、仫佬药等民族药的资源保护与挖掘、开展特色民族药的种苗繁育技术及其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道地药材网上交易平台建设。

依托广西中药材大数据平台等专业和行业门户网站,推进“互联网+中药材”等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重点建设“互联网+中药材”电子商务市场1-2个。

4.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建设一批区域性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可生产30种以上当地特色药材种苗,种苗年生产总量达到1000万株以上,每个规划化育苗基地总面积达到500亩以上。

5.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遵循中药材产业因地制宜、一县一品的原则,建成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建设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构建“龙头中药企业+合作社+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新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总面积超过*****亩。

6.濒危稀缺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

开展濒危珍稀药用植物的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建设濒危稀缺药用植物保育示范基地一个,保护当地药用植物品种200种以上,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野生抚育、仿野生种植示范基地一批。

7.中药材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建设。

按照“一县一品”的原则,遴选30个及以上市级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积极组织申报自治区级中药材示范基地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定制药园。

8.道地大宗药材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

在道地大宗药材主产区建设5个产地初加工基地,全市药材加工转化率逐年提升。

9.民族药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山豆根、鸡血藤、勾藤、小叶榕、香附子、金樱子、肿节风、白茅根、草决明、千层纸等代表性壮药,建立壮药材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围绕红毛五加、珠子参等代表性瑶药,建设一批瑶药材区域建立瑶药材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

10.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荒山、坡地和林下空地,建设山豆根、功劳木、钩藤、肿节风等10个河池大宗、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基地,开展优良种质筛选研究与生态种植示范。

(四)加强“中医药+”跨界融合体系建设

中医药+互联网健康服务。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中医电子病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同级别中医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中医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探索“智慧药房”建设,实现电子处方的直接接入。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探索“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有效模式,推进公立中医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转诊预约挂号服务,探索中医(民族医)医院服务模式创新试点,发展远程医疗平台项目。加强中医馆信息化建设。

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支持县级中医医院拓展养老服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有条件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全面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开展社区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积极推进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设和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养老示范基地建设。

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政府积极引导,强化市场作用,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以巴马长寿元素为核心,构建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旅游发展格局,推进东巴凤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生。打造河池市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带和示范基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旅游产业,配套康体旅游度假设施。打造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专栏5 “中医药+”跨界融合体系建设工程

1.中医医院服务模式创新试点项目。

遴选部分中医医院,推动完善中医壮瑶医综合治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服务模式,探索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及涵盖医院、社区、家庭的服务模式。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发展,在有条件的县(区)中医医院发展中医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2.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项目。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中医医院系统进行改造升级,争取达到自治区互联网医院准入条件;加强互联网医院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县级中医医院建立和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开展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升级,为中医馆提供中医电子病历、辨证论治、中医药知识库、远程会诊、远程教育、治未病等信息化服务。

3.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推进宜州区中医医院建设1栋老年病诊疗康复大楼项目;推进天峨县中医医院建设康养综合楼。以东巴凤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契机,推进建设专业化中医药健康养生养老服务机构。

4.中医药壮瑶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建设项目。

推进市中医医院创建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进巴马瑶族自治县民族医院新院建设成为医养结合医院和养老示范基地。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推动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设立老年病、老年人护理和老年人康复医疗机构;探索中医医院与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

5.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建设项目。

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宜居环境发展自然康养,依托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医药发展国医康养,依托先进精准的基因细胞技术发展科技康养等“三位一体”康养体系。推进中国东盟传统医学医药康养基地建设。持续推进碧桂园巴马国际健康小镇项目、巴马赐福养生小镇项目、甲篆养生养老小镇项目、坡月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项目、红水河健康养生之旅项目、广西巴马赐福湖国际养生度假区项目、金城江区姆洛甲长寿生态康养项目、广西凤山国际康养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巴马县仁乡田园综合体康养项目、巴马童话4A级康养休闲文化景区项目、东兰县月亮河全国异地养生养老小镇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健康旅游项目发展后劲,大力推动旅游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旅游品牌。

(五)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吸引和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保障的长效激励机制。强化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住院医师、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鼓励经多年实践的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加强基层名老中医药壮瑶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到2025年覆盖所有县(区)。培养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骨干人才,提升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水平。落实待遇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毕业生、离退休老中医药壮瑶医药专家、城市在职在岗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到基层服务。

加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市名老中医药壮瑶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着力培养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人才。依托自治区中医壮瑶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级重点学科专科、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河池市特聘专家、人才小高地、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等人才引育平台资源,加强中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对认定的高层次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在招聘入编、职称晋升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来河池工作,为我市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提供创新和智力支撑,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团队。

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以现有人才招聘平台为基础,稳定本科学历健康服务技能人才招聘。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瑞康医院在河池市建设自治区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方面给予高层次人才团队驻地帮扶支持,全面帮扶提升河池中医药医教研能力及管理能力,力争建成1-2个广西中医药大学非直属教学附属医院,为自主培养人才创造可行性条件,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依托河池市卫生学校教学平台,建立并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切合世界长寿市称号的老年医学专业队伍,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医学服务模式。

完善“西学中”制度。依托广西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培训基地(“西学中”),继续大力开展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制度化管理“西学中”培训,明确“西学中”的培养思路,注重西医和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与转换。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培养一批有梯次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政策措施,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壮瑶医,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

专栏6 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培养工程

1.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提升计划。

为每个中医馆培训1-2名骨干人才。支持30名左右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力度。到2025年,每千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4人。

2.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

继续按要求落实国家政策,不断提升河池市中医医院作为国家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广西A级教学医院、自治区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建设。按照住培基地建设有关制度及标准要求,不断加强临床教学能力提升和过硬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每年培训中医医师、中医全科医师分别达40名、8名。

3.加快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韦贵庚国医大师团队在河池市宜州区、巴马县、东兰县、都安县、罗城县、南丹县等县(区)设立国医堂分堂。

4.巴马“三院”项目建设。

推进以“三院合一”模式合作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巴马康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巴马分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重阳康复养生中心巴马分院(简称巴马“三院”),培养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养生等领域高层次人才队伍。

5.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打造一支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学术经验、较高的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到2025年,引进1-3名中医药壮瑶医药理论功底深厚、技艺精湛的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领军人才;引进5名中医药壮瑶医药优秀人才;培养15名中医药壮瑶医药骨干人才。

(六)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实施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提升工程,提升全市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加快建设中医药文化“线下+线上”传播阵地。加强中医药文化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开发多种类型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传播材料,促进中医药与文化传媒、旅游餐饮、体育健身等有效融合。组织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周、主题文化节、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活动,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进校园、进机构、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

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内涵,宣传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和理念,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大力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形成良好行业风尚。加强中医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机构文化建设,塑造中医药行业特有的人文环境。

专栏7 中医药文化传播提升工程

1.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

以河池市中医医院“自治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点”、宜州区中医医院“广西中药文化传承宣传基地”、宜州区中医医院壮医康养中心院“创建中医药健康示范基地”等品牌为基础,打造市、县(区)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依托现有公园设施,打造融健康养生知识普及、养生保健体检、健康娱乐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园区;推动河池园博园建设注入中医药文化元素;依托广西中医药大学发挥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河池中医药资源,实施河池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工程,联合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线路,组织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宣传推广;推动巴马创建自治区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构建以巴马为核心点的统一开放全域大健康市场,辐射带动东兰县、凤山县的大健康产业开发中医药壮瑶医药、大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等长寿特色资源。

2.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建设。

加强中医药相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建设;推动覆盖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平板媒体等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机构、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等。

3.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

在全市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文化主题活动。采用短视频宣传、直播推广等新应用风口对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进行宣传;以“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提升民众健康素养”为主题,实施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普及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和方法,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开展中医药壮瑶医药科普宣传周、知识技能竞赛、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科普巡讲等多种活动,促进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提升。

(七)全面深化中医药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遵循广西中医药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我市独特资源优势,参与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广泛开展中医药国内外合作,建设有影响力的合作项目,持续协助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助推我国与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共同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打造高水平合作机制与平台。推动河池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实施河池市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引进项目,围绕健康食品、健康服务、健康科技三个核心业态,发展“在大数据和5G技术支撑下的大健康生态产业”,承接深圳5G技术应用(5G+医疗健康、研学旅行、生命科学)、健康科技、中医药健康信息等领域的大健康产业。通过创新合作形式,在现有基础上,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促进中医药壮瑶医药的学术交流、文化传播。

专栏8 中医药国内外交流及合作能力提升工程

1.持续开展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助推我区与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共同发展。全力将“巴马论坛”打造为“世界大健康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2.支持罗城开展仫佬医药发展论坛。积极更新和传承《仫佬医药》,弘扬仫佬族医药文化、提高仫佬族医疗技术水平,撬动更多较少数民族医学的研究。

3.加快推进河池市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项目建设,发展“在大数据和5G技术支撑下的大健康生态产业”。

4.发挥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体验中心带动作用,力争建设5个融中医医疗、养生、康复、养老、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于一体的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基地。

5.创建河池市大健康中医药发展基地。“以诊疗平台、文化平台、交流平台、交易平台”四大功能为发展定位,打造成为河池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责任担当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中医药工作格局。各级政府要加快健全中医药管理机构,健全中医药工作跨部门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要在职责范围内,加强沟通交流、协调配合,形成共同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工作合力。

(二)强化组织实施

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具体。针对今后工作目标,制定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具体到事到人,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及时分析存在的困难和突出问题,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措施建议。加强跟踪监测、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市直相关部门要要围绕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大局,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强化主体责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积极提升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三)强化政策保障

全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分析我市中医药发展的制约因素,结合国家和自治区促进中医药发展的要求,完善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制度及投入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并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科学合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公立中医医院投入责任落实。引导商业保险机构投资中医药服务产业。在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发展需求,扩大中医药壮瑶医药健康服务用地供给。

(四)强化氛围营造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网络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广泛宣传推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宣传中医药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扩大中医药健康服务的影响,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形成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联文件:

标签: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