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凤阳县气象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一、气象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凤阳气象事业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保障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整体实力全面提升,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取得显著成效。

1.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保障有效加强。区域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借助卫星、雷达监测,构建了立体观测网,基本实现对全县气象灾害实时监测;通过加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警产品精细到乡镇;完善了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发展高标准农田及长三角水果基地(如九天生态园)特色农业气象服务适用技术;通过实施2019、2020、2021年“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开展了农业气候区划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升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机制创新,完成了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通过手机短信、惠农气象App、乡镇信息员微信群等形成了有效覆盖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加强乡镇村气象信息员培训、管理、评优,构建了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更加健全。

2.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有效推进。与省市气象服务机构加强上下联动,持续丰富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为城市运行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有效解决高清电视天气预报报等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发展资金不足问题,确保城市与农村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衡发展。

3.城市气象服务保障明显优化。完成城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评估前期准备工作。针对城市生活特点,通过“中国天气”网、智慧气象客户端等持续强化针对主要街区、交通枢纽、商业区、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服务,风寒、中暑、花粉、哮喘、“上下班”天气、食品安全等与市民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日益丰富。

4.气象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升。启用安徽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第二期),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优化了监测站网布局和设备,增加了区域自动站监测要素,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能力逐年增强。

5.智慧气象服务深入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气象信息综合探测网络更加完善;以“省市县预报预警一体化平台”为支撑,实时高效的气象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系统和气象及其次生灾害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建立;以凤阳气象官方微博、头条号、政府信息公开网、工作群等为载体,搭建完成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气象服务平台,逐渐融入凤阳“智慧城市”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三五”期间,凤阳气象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对新的形势与挑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主要表现在:

1.气象发展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气象服务体制与新型服务体系不相适应的矛盾、气象管理体制与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的矛盾依然突出,核心技术突破、业务集约高效运行、创新人才发展受气象业务科技体制不完善的束缚仍然明显,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加以解决。

2.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有待提升。气象综合监测站网还不完善,尤其是对龙卷、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局地性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监测存在盲区;气象预报预警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和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不高,智能网格预报订正能力不强,预警时效性和提前量不够,离无缝隙、全覆盖、精细化的要求仍有差距。

3.气象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不均衡不充分与新阶段凤阳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还有差距。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瓶颈亟待突破,气象服务供给领域亟待扩大,气象服务供给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4.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气象高层次人才短缺,与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有差距。科技与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创新能力总体不足,科技创新成果层次不高,在成果转化及应用上有差距。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聚焦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聚焦安徽省气象局奋力谱写气象强国建设安徽篇章的战略目标,聚焦滁州奋力实现“5688”和重点打造“十个滁州”的战略部署。围绕长三角发展一体化战略,围绕凤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县域重大项目需要,在新征程中全面推进凤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效益,为新阶段现代化大美凤阳建设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

(二)基本原则

1.党建统领,把准方向。全力加强气象机构党的建设,坚持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准气象发展的政治方向,为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2.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坚持气象科技创新,聚焦气象关键技术,激发气象发展动力。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服务需求供给,提升气象服务能力。

3.对标对优,提质增效。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思路,对标对表沪苏浙,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打牢基础,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服务。

4.同频共振,融合共进。健全协调机制,整合优势资源,完善合作模式,建立多元服务机制,形成气象科技发展和业务应用更加协同、气象人才交流互动更加便利的发展模式。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平台智能、开放共享的气象现代化业务体系,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气象装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气象现代化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第一方阵。

三、“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益气象,激发气象发展新活力

1.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推进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人员绩效、业务运行等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任,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行业监管”平台,实现气象审批标准化、行业监管责任化。

2.强化法治建设。贯彻实施《安徽省气象管理条例》《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落实气象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全面推行气象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强化气象标准实施应用,建立健全气象标准应用实施推进机制,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

3.健全人才机制。加强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县级业务骨干。落实科研基金管理办法,鼓励青年人才参与科研项目,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二)加强安全气象,构筑防灾减灾新屏障

1.构建大气综合立体监测网。聚焦中小尺度站网建设,布设X波段双偏振雷达,提升大气垂直监测能力。优化地面自动气象监测站网布局。

2.提高数值预报模式本地化释用能力。发展数值预报业务应用能力,强化从分钟到年、从天气到气候及其影响的无缝隙全覆盖的网格预报预测服务产品的应用。制作精细化格点预报产品,发布精细到乡镇、街道的天气预报。开展中短期、延伸期网格预报产品和气候预测产品在业务服务的应用。

3.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报业务。开展定量化释用、概率预报、人工智能短临预报等技术研究,提升灾害性天气短临预警能力。开展本地气象致灾因子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完善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构建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库。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全面推进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评估工作。

4.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意识,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部门、基层网格治理体系,构建“网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持续提升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推进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广播系统的全面对接,逐步实现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完成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监管责任,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考核体系、综合执法检查体系,完善“互联网+监管”工作模式,加强防雷安全检测和评估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减少或者避免雷电灾害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科技气象,融入凤阳发展新格局

1.围绕数字凤阳建设,提升气象服务科技支撑能力。基于气象应用需求,开展人工智能与气象观测、网格预报、气象服务、业务全流程监控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方法研究。围绕水利、农业、交通、生态等行业对服务产品、服务渠道、服务方式、应用场景等需求,建设行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研发气象服务产品模型和评估技术,优化行业气象服务产品,为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

2.围绕实力凤阳建设,提升行业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发展行业气象服务,努力推动行业气象服务智慧化转型发展。聚焦流域防汛救灾气象服务新需求,完善跨部门信息共享和灾害联防机制,加强气象水文人才团队建设,提升流域气象服务能力。聚焦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站网,为保障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气象基础数据支撑。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参与构建滁州市“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推进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工作。聚焦现代交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成高速公路恶劣气象条件监测预警系统优化项目建设,推动交通气象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3.围绕绿色凤阳建设,提升生态治理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做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气象保障服务,深化重污染天气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加强区域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在重点河湖生态功能区建设植被生态气象监测系统,提升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植被和土壤水分自动连续观测能力。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在红线监管、水源地保护等方面的产品应用研究。科学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蓝天保卫战。推进气候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开展风能、太阳能和气候资源普查、评估。

4.围绕活力凤阳建设,提升服务社会民生气象保障能力。对标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推进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与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等渠道的对接,实现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的靶向发布和传播。构建“凤阳气象”媒体矩阵与主流媒体高度融合的气象信息发布新体系,提升气象服务融入公众智慧生活的能力。努力打造气象服务品牌,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为公众提供更加智能、精准、互动、普惠的气象服务。

四、重点工程

1.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提升工程

X波段雷达协同组网建设。以构建高密度立体气象监测网为基础,开展X波段天气雷达协同组网建设,形成对区域内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立体监测体系。开展智能协同组网技术研究与业务应用,提升天气系统探测时空分辨率和精细化水平,为小区域内灾害性天气的有效捕捉、精细分析和及时预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绿色发展气象保障工程

“一县一品”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根据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特色作物种植优势,针对凤阳蓝莓特色作物参与开展“一县一品”农业气象服务。参与构建省级支撑、市级制作、多级服务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形成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新格局。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发展特色农业气象影响预报及风险预警业务。积极推动特色农产品气候好产品评价与溯源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品牌效益。

绿色凤阳建设气象保障工程。围绕生态文明和绿色凤阳建设,面向生态旅游、湖泊湿地、城市生态发展需求,构建覆盖全县主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气象保障综合观测网络,推进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旅游气象站布局。依托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智慧气象联合服务平台,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气象监测和风险预警、生态气候承载力评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等。积极推进凤阳山风景名胜区等创建中国天然氧吧、评选避暑旅游目的地,为促进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和溯源体系,打造“气候好产品”品牌。

3.气象基础设施与智能化升级工程

开展“新基建”下的基层气象台站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强台站业务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提升基层台站科技创新内涵,实现“一站多能”。完成基层台站智能化改造,实施基层气象台站业务用房、业务平台、配套设施和业务设备的优化升级,改善基层气象台站业务运行环境,提升基层台站对业务运行的基础保障作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充分发挥党在事业发展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领导作用,不断提高党领导事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扎实推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凤阳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各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大推进力度,形成发展合力。建立健全长期、稳定、有效的气象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围绕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中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

2.扩大开放合作,加强人才建设

坚持新发展理念,不断扩大开放、深化合作、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推动新一轮局市合作、部门合作、局校合作,深化联合会商、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形成更加开放的新发展格局。完善部门和地方双重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实施气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凤阳气象干部队伍,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全面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和完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新阶段气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积极推进事业结构的调整,建立完善分类运行机制。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推进气象业务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益。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