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濮阳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依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强省建设的意见》(豫政〔2020〕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办〔2021〕82号)、《濮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濮阳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濮政办〔2022〕6号)等文件精神,为推动濮阳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组织编制了《濮阳县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气象事业发展。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成功应对暴雨(雪)、高温、干旱、连阴雨、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充分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迈上新台阶,建成16个四要素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3个六要素站,3个土壤水分站,2个小气候站,乡镇覆盖率达到80%;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增业务平面700多平方米,建成了集天气会商、人影指挥、视频会议、预报预警一体化业务平台,2020年濮阳县国家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全要素的自动化运行,且综合气象观测业务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濮阳县国家级气象台被认定为“中国百年气象站”;气象预测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建立了“******”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创新了人性化、点对点、点对面、指导式的服务模式,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至38分钟以上。农业气象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高,编制了濮阳县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实现了河南省一体化农业气象业务平台的本地化应用,开展了直通式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大幅增强,建成地面标准化固定人影作业点1个。

(二)机遇和挑战。“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我县气象事业建设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

在濮阳市提出加快建设“四个濮阳、一个高地、一个中心”的引领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县确定了“一地两区一名城”的战略定位,提出了“两高三优四提升”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推动县域治理“三起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等重大工程项目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生态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文化旅游、能源、交通等重大战略和民生工程建设的持续推进等都对气象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

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气象工作提出新挑战。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暴雨、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强发并发,气象灾害仍是制约我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风险。

科技创新为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科学技术装备的飞速发展,气象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多领域、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持续提升气象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有效应对气象灾害风险和挑战提供了新动能。

(三)面临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濮阳县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瓶颈制约。一是气象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难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细化需求,智慧气象服务体制机制、内涵外延亟需完善和拓展。二是气象核心业务能力有待加强,与“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三是气象精密监测水平仍需提升,气象监测站网的布局仍不能满足濮阳县防灾减灾救灾的急切需求,新型探测设备的应用需要进一步增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新时代濮阳县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准确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在落实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中发展濮阳县气象事业,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濮阳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全力打造富强、生态、创新、幸福濮阳县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到位,确保气象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突出科技引领,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聚焦气象核心技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发挥好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加快完善适应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促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坚持协调协同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局,做到软硬实力并重,统筹推进区域气象协调发展,发挥试点示范效应,促进资源共享,增强气象区域联合服务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建成以服务国家、省市县战略为重点、趋利避害并举的气象服务体系,智慧精准的气象业务体系,开放协同的科技人才体系,规范有序的气象治理体系,形成高质量气象发展格局,气象核心业务显著增强,气象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县区先进行列。

1.总体目标

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基础上,利用五年时间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到2025年年底,建成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濮阳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全省县(市、区)前列。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0%以上,空间站网密度达到8公里,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5%以上,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2%以上,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40分钟以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分以上。

2.主要指标

(1)气象观测自动化站点平均间距8公里,多要素站(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占比90%以上。

(2)发展1—10天空间分辨率1—3公里、时间分辨率1—3小时、更新频次3—6小时的短中期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开展不同时效预报能力评估。

(3)24小时晴雨预报正确率达90%以上、气温预报准确率达80%;月气候预测准确率达到75%以上。

(4)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准确率达85%以上,强对流天气预警信号提前量达40分钟以上。

(5)气象数据传输能力,省-市-县带宽达到100M。

(6)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率达到100%。

(7)年均公众满意度90分以上。

(8)在中部人影工程引领下,加快固定化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在县域新增两处合理化移动作业点,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夯实智慧气象发展基础,构筑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网络。按照8×8公里网格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推进涵盖农业气象、生态气象、旅游气象、交通气象的气候系统观测布局和站网建设。强化移动观测设备配备,增强汛期、重要天气过程和重大活动保障等应急观测能力。强化综合气象观测保障,提升气象观测自动化保障水平。应用“小气候站”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数据质量和效益。

2.构建无缝隙精准气象预报。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持续完善从分钟到年代际,从天气到气候及其影响的无缝隙网格预报预测系统。基于国家、省级、市级业务指导产品,建立0—3小时8km智能网格降水预报和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0分钟以上。基于一体化业务系统,优化完善县级一体化综合业务平台,并实现网格预报向文字预报、语音预报自动转换,对接通信部门“一体化”发布系统进行气象服务。发展基于影响的预报和基于风险的预警业务。完善重要气候事件、气象灾害风险、环境气象评估和预评估业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估评价业务。

3.发展智慧气象精细服务。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逐步实现智能观测、自动感知、个性定制、按需推送、在线互动的气象服务供给新模式。健全农业、交通、物流、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专业气象监测网建设,强化多元数据应用。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的信息传播等技术,发展智慧预警信息发布业务,提升面向公众、特定地区、特殊人群、特别事件活动的预警信息快速发布能力。建立濮阳县气象服务融媒体平台。

4.聚焦生态良好。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濮阳黄河下游气象科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及湿地等生态影响评估。服务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提升生态环境气象服务能力。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实现生态遥感服务业务化。提升国土空间开发气象支撑能力。开展国土空间规划、通风廊道、电力交通等重大规划和重点工程对生态影响的气候可行性评估。开展面向国土空间开发的精细化气候评价业务,研制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地图。

5.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形成以数值模式应用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型预报业务,并协同建成研究型气象观测业务和气象服务业务。实现业务人员从值班型向研究型转变,提高预报员对网格预报业务发展的参与度和贡献度,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岗位优化、流程贯通、系统集约的研究型业务布局和流程。建立长序列标准化气候系统基本数据集,强化大数据融合分析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的研发,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

(二)融入全县重大战略布局,构建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1.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机制,建设重大气象灾害决策支持系统,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精准发布能力。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提升气象灾害信息挖掘、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发展气象灾害风险预估、评估和预警业务,强化气象灾害和暴雨诱发内涝、洪水、地质灾害以及森林防火的风险信息共享、联合会商、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强化城市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综合预警能力建设。建立城市运行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开展面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交通、卫生健康和智能管理的专项气象服务,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保障。建设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构建精准、直达和广覆盖的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协助开展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示范县建设。强化气象科普教育供给能力,提升气象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水平。

2.强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提升气候变化应对支撑保障能力,增强大气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和城市规划等的影响评估,打造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气候标志认证、卫星遥感应用等气候生态服务品牌。推进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发展精细化大气污染监测评估技术,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能力。

3.强化乡村振兴气象基础支撑作用。继续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构建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促进气象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地区资源开发有机融合,构建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发展适应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新型农业气象服务,构建濮阳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以助力产业效益提升为目标的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全面提升濮阳县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水平。

(三)深化气象领域改革,构建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1.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社会化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数据为中心重构集约贯通的业务流程,以科技为引领发展研究型业务。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气象部门“放管服”改革。以“双随机、一公开”和“信用管理”为基础,推进跨部门协同监管,强化信用评价的结果应用。全面落实气象部门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政策。

2.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建立气象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构建适应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利用大数据和气象标准加强对事业、企业、行业的服务和监管,推动形成标准先行、依标办事的行业氛围。建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政务、业务、财务等管理制度,完善管理制度“树”体系。

四、重大工程项目

(一)黄河下游气象研究应用濮阳县分中心工程

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围绕濮阳县新型化工基地建设和“2+26”通道城市发展需求,依托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区位优势,重点开展黄河下游(濮阳县)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气象服务和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等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

(二)濮阳县国家气象站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升级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完善气象灾害监测应急处置装备,布局建设气象科普场馆,强化极端气象灾害防御和应对。综合改造提升县国家气象观测站,促进台站基础设施、仪器装备、人才技术、气象文化、科普阵地等协调发展。建设涵盖土壤水分、农田小气候、多要素站等气象要素的自动观测网。继续优化升级乡镇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在监测盲区补短板新建多要素气象观测站,推进北斗卫星数据传输方式应用。新建县级观测设备智能化诊断维修平台1套。建成县级移动气象应急保障系统1套。

(三)濮阳县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濮阳县乡村振兴工作要求,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农业生产功能区气象保障、农副产品协同发展气象保障等,建设气象大数据中心等平台;开发特色农业“智慧化”气象服务产品,推动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工作,推动“气候好产品”打造;开展特色农业保险气象服务,做好农业气象灾害性天气认定、保险定损、理赔等工作,增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能力。

(四)濮阳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工程

完善广覆盖、立体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手段,构建精准化、标准化、直通式、智能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与预警管理部门实现标准化对接的预警信息共享发布平台,建设智能化、可视化的预警产品加工制作平台。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

(五)濮阳县第一次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

持续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气象灾害类)工作,获取全县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普查气象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健全我县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科学预判气象灾害风险变化趋势和特点,围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开展气象灾害致灾调查和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六)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提升工程

提升云水资源立体监测能力,优化和完善濮阳县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建设本站下沉式弹药库,建立稳定常态化的人影作业队伍,提升人影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金堤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水源地建设目标,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建设,完善1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站点,新增2个移动式作业站点。完成智能火箭发射系统自动化升级改造。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智能化作业指挥平台建设、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七)防雷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雷电资料综合应用能力,开展雷电监测及短时临近精细化预报技术研究。增强面向重点企业的防雷一体化气象服务能力。基于闪电定位仪的雷电监测网,结合雷达等资料开展雷电的监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形成相应服务产品,为重点企业提供雷电一体化气象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事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把气象事业发展纳入县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各部门统筹协调的气象事业发展工作领导体制,协调推进各项重大任务的具体实施。

(二)强化科技支撑。坚持气象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参与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重大技术研发任务,坚持以智能网格预报、卫星雷达等新资料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为关键和根本,着力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和推广应用。

(三)强化政策保障。建立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全面落实《河南省财政厅河南省气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河南省气象局濮阳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气象保障濮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落地见效。

(四)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解决气象事业发展资金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等关键问题,确保任务落实。

(五)强化依法管理。深入贯彻《气象法》,强化气象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检查。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普法宣传,树立气象法治意识,营造与气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社会氛围。强化规划引领和约束作用,推进项目带动发展。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