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招标公告

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招标公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施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承德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落实《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谱写承德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我市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很不平凡的五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相互交织,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2020年以来又遭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承德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河北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按照“三区一城”发展定位和“*****”发展思路,坚定不移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事业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推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向好,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为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简称“三进”),持续推动大中小幼思政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多形式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治和社会责任教育,广泛构筑教育平台,丰富教育载体,各级领导带头讲思政课,使师生的家国情怀不断浓厚,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以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大中小学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教育体系,着力通过颂扬先进形象、打造有效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爱国情感、利用重要仪式、激励使命担当等途径砥砺奋进。加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力量整体协同,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从感性到理性、从自在到自为,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着眼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制发了《承德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通过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规范课外培训机构发展等举措,优化了区域教育生态环境。

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坚持健康第一,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校园社团活动、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丰富多彩,读书教育、传统文化、艺术、校园足球、冰雪运动等活动形成常态,为学生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搭建了广阔舞台。

全市*38所学校被评为市级文明校园,市级素质教育示范校达到88所,省级素质教育示范校达到29所,37所学校被命名为河北省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6所学校被授予河北省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

2.全民终身学习进一步扩大,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学前教育显著增加。围绕“幼有所育”目标,城乡公办园、普惠园建设,配套园治理,规范办园标准三项主要措施同步推进,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入园需求。五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69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60%,普惠园覆盖率80%,毛入园率达到90.98%,比20*5年提高8个百分点,超出省定88%标准。省市级示范园由60所提高到***所。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大力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实施义务教育提质工程和全面薄改提升工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5%,超过省定标准2个百分点。695个66人以上超大班额已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由**79个减少到55个,占比0.49%,低于省定5%以下标准,降幅达95.4%。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一直保持在90%以上。截至20*8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差异系数初中小于0.65,小学小于0.55。

高中阶段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围绕高中阶段普及发展目标,五年来整体新建公办普通高中学校6所、民办普通高中5所,增加学位2万多个。职业高中学校4所规划整体迁建、6所扩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3%,职普招生比、在校生比稳定在4.2:5.8左右,职普比居全省前三。我市各县(市、区)全部通过省政府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验收。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学徒制、订单制培养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全市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的市内外企业和单位超过200家,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7万多名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9000余人,职业教育重要性日益凸显。6所中职院校成为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校,9所中职院校跻身全省“*20”中职质量提升项目建设工程,宽城县、滦平县被认定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承德县、兴隆县、平泉市被认定为省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引导并支持驻市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围绕“3+3”主导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学科结构,发挥学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八所应用型本科转型示范校之一,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牵头组建河北旅游职教集团。

老年教育全省领跑。积极推动老年教育与现有教育资源共享,通过整合“学校、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三类资源,至2020年底,全市共建成老年教育机构954所,创建省级示范校6所,在全省率先完成老年学校的建设任务,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我市被省教育厅评价为全省唯一成立老年教育科、全省率先推进老年学校建设的地区。

3.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发展基础逐步夯实

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五年来,市出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教育扶贫“三提两培”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共23件,涵盖教育综合改革、重大项目实施、改善学校幼儿园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等各个教育关键领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质量、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为实现承德教育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教育投入历史最高。五年来,全市财政教育总投入409.2亿元,一般预算内教育经费368.92亿元。同时,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市投入政策,班主任津贴由每人每月*5元提高到300元,教师培训费由每人每年30元提高到500元。2020年,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每年每生2809.3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年每生3303.35元。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通过公开招录、特岗计划、设立公益岗、顶岗实习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及时补充教师*.*2万名,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不断优化。在坚持常态化补充教师的同时,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两支队伍”培训培养,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出台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工程,大力宣传表彰优秀教师。每年国家、省、市三级培训教师达2.5万余人次。深入实施名校、名校长、名教师的“三名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建设省级名师工作室5个,市级名师工作室30个,骨干带头人覆盖各学校各学科。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实现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效衔接。37*名教师获得国家、省授予的先进称号,其中贾利民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赵艳芳、赵亚磊、闫帅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上板城初中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各县(市、区)建立城域网,学校、教学点全部实现“三通两平台”建设(“网络光纤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数字化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在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同时,建成48个智慧校园、56个创客教室、382个自动化录播教室。

4.公平教育惠及全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不断增强

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果充分显现。结合脱贫攻坚,建立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全市共精准落实资助项目资金20亿元,受助学生达620万人次,20.35万中小学生享受国家营养餐改善计划,做到了“应补尽补”“应助尽助”,全市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认真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丰宁县探索总结出的五步治辍工作法在全省进行推广。同时,全面构建以职教中心为主的农民培训和职业培训新格局,完成继续教育45万人次以上。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我市教育扶贫20*8年、20*9年连续两年取得“零问题”的优异成绩。

城乡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扎实推进。认真落实20*8年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教育扶贫“三提两培”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承市政字〔20*8〕89号),着眼城乡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五年来,改善办学条件落实资金23.6*亿元,土建项目**65个,新建、改扩建面积264.52万平方米、购置设施设备33.57万台(套/件)、购置图书*9.62万册、修建体育场5*.43万平方米。全市205个乡镇建有2*2个中心园,60%农村幼儿园达到二类标准,80%达到三类标准,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提质升级,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建立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事业编招聘、“三支一扶”、免费师范生等方式累计补充乡村教师8976名,占招聘教师总数的80%以上,深入实施校长及教师轮岗交流计划,五年完成城乡、校际间交流7439人次。同时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于20*8年正式启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断增强。全市**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通过了国家验收,已经从“基本均衡”全面转入“优质均衡”。

教育民生持续改善。从20*8年起,率先于全省在市、县城区中小学开展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实现城乡中小学生需求两个*00%,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家长的“三点半”难题。整合市级优秀师资,建立了承德“名师空中课堂”线上辅导平台,使家长在社会上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外多了一种优质的选择。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黑白名单制度。全市各县(市、区)中、小学招生入学全部实现就近入学,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一律采取“摇号招生”“阳光招生”,杜绝了人情生、条子生、择校生,有效解决了择校热问题,赢得家长、社会广泛好评。深入实施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推行标准化食堂建设,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00%。

5.教育改革纵深推进,教育发展释放强劲动力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实施“产教城”一体化工程。融通教育发展、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形成三者互利、互促、互进,凸显集约化办学效益的教育园区。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建成教育园区5个(宽城、围场、丰宁、隆化、兴隆),在建2个(承德县、平泉市)。其中宽城教育园区、围场教育园区、丰宁教育园区效益突出,拉动作用明显,成为当地的地标和风景。宽城县“三集中一覆盖”产教城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得到时任省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多元发展战略。公办、民办教育多点开花,在支持公办教育做大做强基础上,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教育,实现公办、民办教育良性有序竞争。鼓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开展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鹰城一中由营子区政府提供教育资源,委托民办机构进行管理,使教育质量实现突破;高新区一中由高新区提供资源,由市教育局进行业务管理,教育质量实现快速提升;丰宁县、滦平县、双滦区由政府建幼儿园,民办机构托管,实现优质园普惠化;双桥区初中和小学联手对接建立生命共同体,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步提升。扎实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承德二中、承德八中(艺术高中)、河北省平泉市蒙古族高中、丰宁实验综合高中等一批特色学校,满足了群众对高中段教育差别化、个性化需求。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本土化、校本化、学科化的教学模式。以高中语文、英语学科为突破口,开展国家课程区域化、校本化的开发和实践。目前《高中语文专题整体性阅读》已完成*—6册的重新修订工作,《高中英语阅读理解与分层训练》第五册已完成定稿,《中国教师报》开辟专栏对我市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进行了报道。以课堂创新为着力点,助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以“生本教育”为引领,“先学后教”“两案八环节”“跨越式”“五型三步”等多种课改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教育评价为关键点,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以学科基地校为依托,开展山庄大课堂、教学观摩、课例研讨、同课异构、教学论坛、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学科教研活动。

深化合作交流,加大教育开放。扩大与京津基础教育合作,巩固深化三地结对帮扶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果,我市与天津合作联合举办了承德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投资9.6亿。大力实施名校(园)创建工程,实施“双百”计划(承德与京津两地建立手拉手关系的中小学幼儿园分别达到*00所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市*09所中小学已与京津中小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实现了经常性联系互动。同时,与魏书生、吴正宪、马骏等名家、名师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名家工作站。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十四五”时期重大机遇

*)国家及省市教育战略的升级赋能教育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任务。为实现这一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这一布局强化了教育现代化在实现总任务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为我市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随着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的召开,对于教育优先、均衡公平、协调同步、优质高效等教育发展要求的共识进一步凝聚,一系列利好的教育政策相继出台。承德教育大会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市教育工作的教育新定位、战略新安排和改革新部署,承德教育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开启了教育高质量的新征程,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2)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高质量建设的全力推进,科技创新资源的不断集聚,对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承德教育要勇担使命、砥砺奋进,加快推进建设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承德探索新时代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贡献教育元素、教育力量。

(3)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为教育发展注入强大新动力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素质的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教育、选择个性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迫切需要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统领,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着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4)教育信息化成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当前,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统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迫切要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开发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2.“十四五”时期困难和挑战

*)存在短板

对标全国、全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目标任务,承德教育领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基础相对薄弱,存在一些主要问题和短板。

*教育现代化总体水平有待提升

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反映地方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十三五”时期,承德教育现代化各项监测指标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水平与先进市比仍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

2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

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承德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需求急剧增加,与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承德全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对高端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提出新要求。一是学前教育仍是最大短板。中心城区儿童“入园难”,公办园仅有7所,在园幼儿仅占总数的29%。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布局调整力度不够,“大班额(部分幼儿园和高中)”、“择校热”问题仍然存在,“城镇挤、乡村弱”现象依然突出。三是承德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研究型高校亟需建设,服务承德经济社会建设能力有待提升。

3教育质量亟需赶超

普通高中竞争力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优,缺少品牌学校,中心城区教育质量不如县城、市域内不如市域外,对优质生源吸附能力弱,优质生源流失严重,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的新期待的能力亟需提升。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契合不紧密,与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教育发展、支柱产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契合度不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全面实施赋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面临挑战。

4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教师结构性缺编。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科学课教师缺口较大,存在政府购买服务教师、人事代理教师、代课教师现象。新高考改革,学生课程选择每年都有变化,导致学科教师所需数量呈动态变化,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二是职称、奖励机制不完善。中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占比偏小,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三是管理机制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对学校、教师激励手段较少,导致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名校、名校长、名师不多。此外,教育信息化推进较为缓慢,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滞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亟需提高等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现象明显。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关乎现在,承载未来。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教育优先发展提到第一战略位置,必须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担当、更多的财力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为承德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面临挑战

当前,承德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大机遇期、发展突破期和关键攻坚期,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质量提升步入关键期,新问题、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对承德市教育提出新要求。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来看,教育必须培养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推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增强各类人才的就业创业能力,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教育改革要更加注重“全面”,统筹把握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使教育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更加注重“深化”,在创新体制机制上积极探索实践,敢试敢闯。从全面依法治国来看,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加强法治教育。从全面从严治党来看,必须通过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内涵建设、质量提升、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已成为教育系统的最强音和关键词。

2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承德市教育产生新影响。经济新常态决定着教育新常态的特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内涵发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新常态的主要内容。教育发展必须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教师队伍素质和能力亟需提高。“互联网+”重塑教育生态,使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带来学习方式和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承德各类教育需要转型发展,在满足量的需要的同时注重质的提升,重视学生共同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努力全面优化教育过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对承德市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承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根据地方创新能力与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必须有机整合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进一步促进各类教育的转型与整合。根据承德市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与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社会、企业、学校与家庭的合力,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促进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增劳动力的快速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国家、省、市教育大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均衡为重点,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以队伍专业化和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教育结构,着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我市奋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教育“十四五”发展目标与教育现代化2035中长期目标相衔接,满足现实需求,谋划远期目标,促进长远发展。发挥基础优势,顺应教育改革发展大趋势,破解瓶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加快承德教育现代化进程。

尊重规律,改革创新。根据承德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教育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承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重点,统筹兼顾。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坚持补齐短板和提高质量并举,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促进承德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补齐短板,注重实效。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以人民满意为宗旨,以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深入调查研究,精准把握教育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解决教育发展需要、基层学校所困、人民群众所盼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补齐承德教育发展短板,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到2025年,教育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供更高标准的优质教育,形成更高质量的公平教育,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健全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机制,承德教育实力和教育品质大幅提升;为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立德树人成效取得新提升。“五育”并举教育体系更加健全,大中小幼一体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德育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综合素质能力明显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完备,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基本形成。

教育质量达到新高度。面向全民、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阶段和职业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差距显著缩小,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教育综合服务能力跃上新台阶。推进普职教育融合、产教融合,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人口数量及分布变化相协调,与城市生态功能布局相衔接,显著增强教育的社会效益。

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新跨越。深入推进信息化改革,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教育领域。打造更高水平的“智慧校园”,全面提升学校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学校工作全方位融入“智慧教育”管理及数据服务平台,实现“教、学、考、评”一体化,增强管理效能和学校活力,实现教育领域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从而增强承德教育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改革创新彰显新活力。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改革。全面探索办学体制、育人体系、评价制度等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通过改革破解教育难题,切实增强承德教育的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实现新提升。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价制度基本建立,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明显提升,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实现突破,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投入结构更加适应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

*">

专栏*: “十四五”时期全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

*27" valign="center">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27" valign="center">

学前教育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90.98

92.5

预期性

*27" valign="center">

义务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8.5

98.8

约束性

*27" valign="center">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

92.3

95

预期性

*27" valign="center" rowspan="2">

高等教育

在校生数(万人)

5.74

6.*

预期性

毛入学率(%)

54

58

预期性

*27" valign="center">

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占比(%)

54.9

60

预期性

*27" valign="center">

人力资源

劳动年龄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0.8

**.3

约束性

三、重点任务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实施“教育质量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加强公办普惠幼儿园规划建设,让普通家庭孩子都能接受优质学前教育。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工作,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断降低家庭教育成本,让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整体水平,不再让家长和孩子奔波在市外求学的路上。用心用情办好特殊教育,努力做到“一个都不能少”。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地方融合发展,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专业契合。严格按政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大力清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违规办学行为,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大力加强教研工作,推行教育局长、校长直管教研教学制度,深化绩效考核、校长选任、教师补充机制改革,严禁在职公办教师有偿补课行为。“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8 所,新增学位*****个。其中幼儿园48所、新增学位*****个,小学82所、新增学位*****个,初中32所、新增学位*****个,普通高中6所、新增学位8000个。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五育并举,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扎实推进“双减”工作。认真组织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市委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措施》,实施健康中国中小学健康促进专项行动,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学校美育综合改革,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建设,把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评价体系。推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推动建设一批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加强研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探索建立学生军事营地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坚持党旗领航

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承德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实践中增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地落实,把党建融入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全过程。“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突出德育实效

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结合承德自然生态、传统文化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名人等,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加强学校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让每位学生掌握*至2项运动技能。建立市、县(市、区)、校三级比赛展演赛事体系,立足教会、勤练、常赛(常展)。逐步完善学校体育“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推广“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加强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传染病防控、地方病等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做好学生军事训练和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开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学生军训、疏散演练、技能培训等多样形式,加强在校学生安全教育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安全教育效果。

4.提升学校美育

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技能”的教学模式,改进美育评价。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至2项艺术特长。以舞蹈、戏曲、书法、篆刻、剪纸等为重点,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美育格局。充分挖掘剪纸、霸王鞭、太平鼓、萨满舞、二贵摔跤等我市非遗资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进一步丰富中小学生“双减”后周末及节假日的课余文化生活。

5.加强劳动教育和校外实践活动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化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把劳动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202*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大中小学校普遍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按照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原则配齐劳动教育教师,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健全完善劳动教育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研学实践基地建设,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组织开展研学基地、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创建活动,挖掘校外教育资源供给,拓宽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及资源利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评价综合改革,推动将学生劳动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二)推进学前教育普惠提质

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发展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公共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审批制,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加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优质公办幼儿园举办分园或合作办园。到2025年,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0%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5%以上。

*.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

加大普惠性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加生均拨款,坚持普惠优质导向,提供优质学前教育学位。规范学前教育管理,支持内涵式发展。切实加强幼儿园内涵式发展,通过教育科研、园长培训、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特色发展等方式,促进幼儿园内涵式发展。持续关注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入园问题,认真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资助力度,让每个适龄儿童享有均等且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2.努力提升学前保教质量

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农村幼儿园和城镇薄弱幼儿园课程实施能力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全市幼儿园课程保教质量提升。在幼教共同体帮扶基础上,发挥公办园和优质民办园的示范作用,激发本土幼儿园自觉求新求变,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大力推广安吉游戏典型经验,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

3.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教师培养机制,扩大本土高素质幼儿教师培养规模,充实学前专业教师队伍,确保承德学前教育质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全面提升幼儿园园长和专任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保教能力,建立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机制,健全培训课程标准,分层分类全员培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严把从业准入关口,专任教师持证率达*00%,保育员持证率达到*00%;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坚持办园底线思维,深化落实园长负责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一园一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形成以制度管人的常态化管理机制。

4.强化财政投入保障

确保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到位。依法依规落实公办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政策,实施偏远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争取公办园中非编教师待遇达到省定标准;民办园参照当地公办园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保证教师工资收入至少不低于上一年度社会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收入;各类幼儿园依法依规足额足项为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制定并落实公办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力争逐年提高。

(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

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继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群体之间差距。实施城镇学位扩容行动。深化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完善学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探索集团化办学,鼓励采取学校联盟、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入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全覆盖、零拒绝”。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全面促进融合教育。到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优质均衡县比例达到20%。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教育薄弱地区和学校的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地调整中小学布局。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办学条件改善,建设智慧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模式。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积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偏远薄弱学校下沉,畅通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共享渠道。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和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形成合作共享机制。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标准,实现经费投入标准化、办学条件标准化、师资配置标准化和教育信息标准化。

2.大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推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快补齐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短板。落实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标准,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完善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实施老校长下乡、银龄讲学等支教计划,实行高级教师、名师、特级教师到乡村学校3至5年定期支教的工作制度。

3.加强流动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落实中央要求,以常住人口为指标制定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规划。关注社会底层群体,扩大流入地城市学位供给,加强信息公开与数据共享,提升流动儿童的公共服务能力。积极创造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沟通的机会,鼓励孩子与班级、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交往,增进双方的互相了解;鼓励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文化交融与学习。

4.扎实做好“双减”工作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实现减负增质。严格控制学生书面作业和考试次数,不得布置重复性和惩罚性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提倡小学低年级无书面家庭作业,探索一、二年级“模块游考”模式。推进教学、作业和考核评价改革,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探索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推动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提升

加强优质普通高中建设,加快普通高中特色、错位、协调发展,鼓励优质普通高中与薄弱高中通过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共享,全面提升薄弱高中办学水平。到2025年,省级示范性高中占普通高中比例达到75%,打造3所以上在全省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根据普通高中改革发展需要,新建、迁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学校。至2025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5%。推动普通高中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鼓励创建一批外语、艺术、体育、民族、科技等特色高中。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发展

深化新高考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体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积极适应新高考改革;优化课程结构,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加强综合型、研究型、活动性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中学校与高校、教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课程。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和《“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加快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教育评价制度,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提升高中学校管理水平,支持在教学评价、师德师风、绩效激励、招生招聘、后勤服务等方面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推进特色高中创建工作,支持高中多样性发展,鼓励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整体提高普通高中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影响力。支持高中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校园文化,根据时代需要进一步凝练办学思想,打造一批具有时空特质的重点高中。建立特色高中孵化、创建、评估和支持保障机制,打造一批课程特色鲜明、发展动能持续、充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普通高中。

3.推动普通高中协调发展

推动普通高中分类办学、多样协调发展,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增量提效、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职业教育学校(集团)产教融合发展工程,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高中教育。进一步优化高中阶段学校协调招生机制,促进高中学校在合作基础上良性招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动优质课程共建、优质资源共享、共性问题共商的良好发展局面。推进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高中阶段教育,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坚实基础。

4.搭建学生多样发展渠道

逐步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配备学生发展指导教师,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加强学生选课、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能力。建立学生综合素养成长档案,优化学生综合素养评价。强化社会实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综合学习,积极探索校内选修、在线学习和校外实践。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有效衔接融通试点、与海外友好高中进行课程同步学习实验试点。

“十四五”时期内,全市预设教育建设项目289个,其中:幼儿园49个,小学*78个,初中50个,高中*2个。预计建设总资金67.2326亿元。其中:

*)市直属:建设项目4个,建设资金3,**5万元。新建市第二幼儿园,改扩建桥东小学、实验小学、附属中学。

(2)双桥区:建设项目5*个,建设资金*97,6*3万元。石洞子沟幼儿园等27个幼儿园项目,喇嘛寺小学等*6个小学项目,汇水湾中学等6个初中项目,双峰寺高中等2个高中项目。

(3)双滦区:建设项目*5个,建设资金26,302万元。大贵口幼儿园等2个幼儿园项目,大庙小学等**个小学项目,双滦区第三中学等2个初中项目。

(4)鹰手营子矿区:建设项目8个,建设资金23,502万元。营子区第三幼儿园项目,金扇子小学等5个小学项目,第七中学项目,营子矿区第一中学项目。

(5)承德高新区:建设项目**个,建设资金78,*02万元。高新区实验幼儿园等2个幼儿园项目,未来小学等7个小学项目,上板城初中等2个初中项目。

(6)承德县:建设项目37个,建设资金8,*62万元。承德县第四幼儿园等3个幼儿园项目,五道河中心小学等29个小学项目,上谷初级中学等4个初中项目,承德县第一中学项目。

(7)兴隆县:建设项目5个,建设资金2,836万元。兴隆县第一小学等4个小学项目,兴隆县第二中学项目。

(8)平泉市:建设项目27个,建设资金*9,03*万元。平泉市第五幼儿园项目,英才苑小学等20个小学项目。台头山中学等5个初中项目,平泉市综合职教中心项目。

(9)滦平县:建设项目22个,建设资金5*,0*0万元。第四幼儿园等6个幼儿园项目,第七小学等*3个小学项目,五中操场改造等3个初中项目。

*0)隆化县:建设项目30个,建设资金59,924万元。隆化县第五幼儿园等3个幼儿园项目,隆化县煤窑学校等*9个小学项目,隆化县第四中学等5个初中项目,隆化县第一中学等2个高中项目。

**)丰宁满族自治县:建设项目36个,建设资金24,836万元。第七幼儿园项目,长阁小学等23个小学项目,选营中学等**个初中项目,丰宁一中项目。

*2)宽城满族自治县:建设项目*4个,建设资金94,630万元。宽城第六幼儿园等2个幼儿园项目,宽城第六小学等9个小学项目,宽城职教中心等3个高中项目。

*3)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项目28个,建设资金83,245万元。围场回民小学等29个小学项目,围场二中等7个初中项目,围场民族高中项目。

*5">

专栏2:“十四五”期间全市教育规划建设项目表

县区

名称

*2">

规划建设情况

*" valign="center" rowspan="3">

预计建设总资金 (万元)


*26" valign="center" colspan="3">

幼儿园

*28" valign="center" colspan="3">

小学

*27" valign="center" colspan="3">

初中

*24" valign="center" colspan="3">

高中


幼儿园 (所数)

面积 (平方米)

新增

学位
(个)

小学 (所数)

面积 (平方米)

新增

学位
(个)

初中 (所数)

面积 (平方米)

新增学位
(个)

高中 (所数)

面积 (平方米)

新增学位
(个)


承德市

49

******

*****

*78

******

*****

50

******

*****

*2

******

6900

*" valign="center">

******


市直属

*

3020


2

7500


*

5200





*" valign="center">

3**5


双桥区

27

*****

8820

*6

******

*****

6

*****

6300

2

*****

*800

*" valign="center">

******


双滦区

2

*****


**

*****

*080

2

*****





*" valign="center">

*****


营子区

*

5400

360

5

*****

480

*

960


*

*****

*500

*" valign="center">

*****


高新区

2

7720

360

7

*****

3240

2

*****





*" valign="center">

*****


承德县

3

*****

479

29

88**


4

*460


*

*****


*" valign="center">

8*62


兴隆县




4

2822


*

5500





*" valign="center">

2836


平泉市

*

3300

360

20

5060


5

960


*

*****


*" valign="center">

*903*


滦平县

6

20400

*800

*3

46*44

*800

4

58500

*800




*" valign="center">

5*0*0


隆化县

3

7000

360

*9

*05528

2880

6

58080


2

*34440


*" valign="center">

59924


丰宁县

*

4000

360

23

9*900

*080

**

34772

*800

*

*2000


*" valign="center">

24836


宽城县

2

9000

360

9

30069

720




3

*96090


*" valign="center">

94630


围场县




20

88306

3540

7

57629

3000

*

60*20

3600

*" valign="center">

83245


(五)加快产教融合职教体系建设

加快构建适应产业升级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造3-5家国家“*000所优质中职学校”。积极参加省中职教育“*20”工程,力争更多中职学校进入精品学校、名牌学校、特色学校行列。支持高职院校实施“双高”计划、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和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打造*—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实施职业院校骨干教师、专业(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专业成长梯队建设工程。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计划,到2025年,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60%以上。推动教育教学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重点建设学前、护理、健康、养老、冬季体育等一批紧缺人才专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教育,推进多元主体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2—3个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集团(联盟)。改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式。积极试行“*+X”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新建、改扩建中职学校5所,主城区整合现有规模较小公办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增加学位8000个。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夯实职业教育体系基础。

*.推动职业教育内涵提升

建立教育、人社等部门定期协商工作机制,共同谋划发展规划,推进职业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形成政府有政策、企业有动力、学校有能力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双元开发。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积极探索“校企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中职学校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坚持示范引领,强化“一带一路”国际交流,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做好中职学校“3+2”中高职衔接、五年一贯制的中职与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通机制。

2.推动中职学校特色发展

按照“集中优势专业、促进特色发展、引导错位竞争”的原则,优化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促进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特色发展。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着力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校校建有智慧教室。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分级负责,加强公办中职学校基础建设。到2022年底,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部达到河北省标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3.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建立发改、教育部门共同牵头,国资、科技、工信、财政、税务、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组织积极参与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建立定期沟通交流制度。鼓励职业院校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实训基地。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政策,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打造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

4.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

围绕“三区两城”、“3+3”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重点建设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运行与维护、旅游与文化创意、现代农业、学前、护理、康养、家政等专业(群),推动高职院校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开展企业技术攻关和项目成果转化,助力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支持县级职教中心通过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六)助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

依据承德高等教育实际,推进分类建设和管理。支持承德医学院更名为“承德医科大学”,支持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护理职业学院申办本科专业。支持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建设和发展。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支持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申办新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积极提升办学层次和水平。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大数据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设计、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环保等一批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着力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2025年,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

*.支持高校学科建设

积极发展本专科教育,积极申请研究生教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高等院校综合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运行机制。优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融合课程,提高人才培养层次。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双证”制度。

2.助推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认真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和国家创新发展、开放发展新战略, 加强科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校企研发、成果转化;支持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等创新平台、省级师范技能实训中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行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双导师制,支持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产教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活高校发展动力,引导高校融入全市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层面出成果,强化高校的源头创新地位。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加速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推动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形成科研反哺教学、跨学科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机制,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

(七)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

建设布局合理、学段衔接、特普互补、普职融通、医(康)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完善残疾儿童筛查、检测、建档、转介、安置网络化运行机制,根据实名登记建立个人档案,实现一生一籍,动态跟踪管理。全面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医教结合”实验,探索建立康复类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推行学校教育、医疗康复和职业训练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方式为残疾少年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康复服务。到2025年,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持证残疾儿童青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

*.健全特殊教育体系

探索并完善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零拒绝、全覆盖”。全面推进融合教育,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优先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中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通过就读特教学校、送教上门等方式实施教育。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教育,努力使每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通过教育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医教结合,建立教育、医疗等多部门合作机制。加强专业人员配备和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建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衔接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特殊教育监测和监督制度,落实各级政府的法定责任,确保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获得自我发展能力。

2.实现特殊群体帮扶精准化

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和追踪机制,完善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政策,实行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改进资助方式,提高资助水平和精准度。健全随迁子女同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机制,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平参加中、高考政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构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

(八)健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广泛开展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组织建设。培育壮大学习型城市建设专家团队、社区教育指导师、社区教育志愿者等队伍。积极培育示范性学习型组织,激励和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基本形成面向全体、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管理规范、教学有序的社会教育新常态。

*.搭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

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职业课程,探索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加强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衔接。完善中高职贯通、中本学历贯通培养机制,建设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上下贯通衔接的课程体系,推进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段、联合培养。拓展学习者通过直接升学、先就业再升学、边就业边学习等成长成才渠道。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转学转专业机制。支持学生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并承认学分,探索学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鼓励学校和社会力量不断创新形式,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便利的学历教育服务。

2.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落实国家资历框架,完善资历框架市、县(市、区)运行机制和专业化支持体系。设立承德学分银行,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账户。允许学习者通过不同渠道、不同学校获得的学分得到积累和转换,推动各类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认定和转换。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学习者自主选课,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入学机会和学习方式。推动出台终身学习激励政策,形成全民积极向学、时时处处可学的制度环境。

3.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强化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多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职工继续教育,面向不同社会群体提供多样化教育与培训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终身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促进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4.更加重视家庭教育

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着力培养未成年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加强市、县(市、区)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支持家长学校建设,鼓励构建家庭教育学校联盟,开设家庭教育网络课程,推进家校合作,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家校合作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家校合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5.稳步推进社区教育

引导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社区教育,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等部门面向农村地区推进图书馆分馆制建设、书屋等学习场所建设,扩大群众公共学习资源。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发展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为职工提供便利多样的教育资源。

建立健全社区教育办学网络,组建全市社区教育联盟,建立以公益性和共享性为特点的全市社区教育公共支持服务体系。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助等形式,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和学习场所,强化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使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

6.创新发展老年教育

在办好现有老年教育机构基础上,拓展老年教育渠道,推动市县两级举办老年大学,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老年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老年教育办学服务体系。支持根据老年人学习需求和身心特点开发适合老年群体学习的学习课程与项目,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探索康养学游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各高校开发老年教育教学资源,扩大老年教育教学资源供给。建设好老年开放大学,建立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配送体系,积极发展“互联网+老年教育”。

(九)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健全师德考核评价和监督体系。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降低乡村教师流失率。实施教师培养层次提升行动,不断完善中小学名师梯队成长机制。实施名师、名校长(园长)和名校(园)培树工程,完成市、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任务。持之以恒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岗位大练兵、教学大比武活动。逐步扩大学前教育“3+2”中高职衔接规模,建立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逐步提高中小学、幼儿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坚持评聘高级教师需要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任教一年制度。建立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采取多种形式补充教师编制。探索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聘任制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立健全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创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将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法治观念、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的首要条件。坚持严格制度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弘扬师德师风正面典型,塑造教师良好社会形象。加强师德监察监督,构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师风舆情快速反应和重大问题报告、惩戒机制。将师德建设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畴。

2.强化教师队伍管理

建立按需统筹补充中小学教师的长效机制,完善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办法。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实现县域内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扩大高等学校用人自主权,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海内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

严格执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和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取得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取得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作为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将政治标准放在教师准入标准的首位。高等学校选聘教师实现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考察。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准入学历层次。

完善教育人才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根据岗位特点,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优化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岗位设置结构,提高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对特殊人才实施职称直评直聘。严格执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3.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提升师范教育保障水平。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加快构建科学的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生实践教学。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效衔接。建立初中毕业起点、贯通培养的幼儿园教师和高中毕业起点的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师。

推进进修、教研、电教等部门有机整合,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精神,市、县(市、区)两级教研部门按国家课程配齐学科专业教研员,有条件的可按学段配齐学科教研员。完善教师专业培训体系,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创新自主选择的培训模式。健全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的机制,大力助推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市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中小学教师梯队成长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三名一强”工程。完善市、县(市、区)、学区、学校四级教研网络,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

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提升我市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全力促进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型。

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校长选拔任用,建立校长候选人储备制度,吸引符合任职资格的各行各业优秀管理人才进入教育领域。实行校长任期制,建立体现学校特点的校长考核评价制度,实行年度考核和任期考核。完善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中小学校长培养培训体系,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目标,加大培养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校长队伍。完善省市级骨干校长、热河名校长、教育家型校长专业化发展机制,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4.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强化各级党委、政府的保障责任,切实提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待遇。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特教教师的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水平,落实工资福利倾斜政策,使乡村教师实际工资收入水平略高于同等条件县镇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关心乡村教师生活,严格落实乡村教师乡镇工作补贴政策,落实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待遇,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山区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鼓励各县(市、区)制定本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完善适应高等学校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绩效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和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鼓励和规范教师通过技术创新、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等方式服务社会,获得合理报酬。完善教师荣誉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活动,落实相关优待政策,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

(十)引领智慧教育变革创新

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坚持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高效构建教育治理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现代化学校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应用,构建集约高效的教育云支撑体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推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推进智慧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努力提升教育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水平,为教育决策、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提供有效服务。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发挥信息化在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创新教育数据资源管理机制,加快管理流程优化再造,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过程精细化,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开放目录,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教育数据共享、开放体系,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对接国家、省教育大数据平台,建设一体化市级教育大平台,整合学生、教师、教学、管理等数据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建立教育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和教育统计信息系统,构建全覆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建设、完善“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校服管理”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支持学校发展和管理决策的数据系统,促进管理的精细化和决策的科学化。健全网络监管机制,建立数字资源监管审查机制、质量标准和市场准入制度,对各种网络学习系统和资源加强质量监管,营造安全有序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2.推进教育行业基础建设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行业云、数字校园等教育行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多媒体终端配备,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覆盖全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共享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数据,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教学分析服务,为教育教学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实行学校网络资费优惠政策。统筹学校软硬件建设、整合校内外学习资源,打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资源丰富、智能高速、广泛开放的新型智慧学校。

3.推动数字教学模式变革

教育必须顺应科技发展潮流,积极利用新技术、新装备为教育改革发展赋能,拓展学习空间,创新教学方式,改善教育体验,重塑教育新生态,促进数字化、互联网环境下育人模式变革。探索创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体系。创新优质教学资源研发方式,建立高水平专业团队,开发适合不同师生需求的优质课件和学习辅助材料,实现规模化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建立智能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中心,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相结合的教学评价系统,跟踪监测教学全过程,开展个性化学习诊断,精准评价学习绩效。

4.构建新型教育信息服务供给机制

鼓励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在线学习教育平台,精准推送定制化教育服务。鼓励学校、教师、学习者和社会共同参与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开发数字化特色课程。优化政策环境,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新型教育服务监管制度。培育社会化的资源服务市场,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有资质的企业、机构开发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逐步使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学校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十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鼓励引入北京市、天津市等外地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办分校、结对帮扶、建立联盟、集团办学等方式,打造应用新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模式、教育机制的样板院校。依托京津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联盟,加强教学改革、教研科研的合作与交流。深化我市职业教育与京津职业院校、相关企业合作,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深化京津冀重点区域合作

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围绕教育领域,探索建立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共用机制。教育领域积极争取与京津优质学校开展合作办学,支持围场建设教师培训基地,与京津高职院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

2.提升教育开放层次和水平

构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境内外知名学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建立教学和科研机构。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承德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支持中外高校间教师互派、学生互换的教学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教师参与各领域的中外人文交流。吸引国外优秀学生来我市研修学习。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支持学校自主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积极参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

(十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发挥数字化改革牵引撬动作用,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实现新突破。

*.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增强学校的活力,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简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形成学校与政府、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增强教师的动力,把更多的经费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改革教师培养体制,增强教师职业技能,健全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整体智治,加快推进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构建优质、普惠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精准、高效的教育整体智治格局。积极探索构建教育治理共同体,建立多部门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教育治理机制。

2.全面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探索建立符合学段特征、激发原生动力、凝聚多方共识、具有承德特色的现代化教育评价体系。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痼疾,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改革完善教师分类评价机制,更加重视对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评价与考核,逐步把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聘、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的最重要依据。持续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减掉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坚决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和“看管式”两种倾向,严格落实小学一年级“零起点”教学,改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探索以“五育并举”为核心学生全要素全过程评价,推进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应用;支持发展专业性评价机构,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3.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加强学校章程建设,发挥章程在学校治理中的引领规范作用。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实现职业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和完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高等学校法律顾问、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等制度,扩大院系自主权,推动行政职员化。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鼓励民办学校按照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种组织属性开展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规范理事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结构,依法保障校长行使管理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决策、执行、监督互相独立、互相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民办教育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民办学校资产管理、财务监管和会计制度,健全民办学校风险防范、信息公开、举办者变更等机制。鼓励设立基金会依法举办民办学校,规范民办学校融资路径,保证学校办学安全。

4.深化公民办协调发展改革

坚持公民办教育政策上平等、招生上同步、管理上统一。发挥公办教育的主体作用,大力提高公办学校办学水平,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公办学校,使之成为满足人民期盼的主渠道。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引进、培育优质民办教育资源。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让民办教育在法治的框架内充分发展、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落实教育系统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国家安全责任制。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继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2.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市、县(市、区)党委定期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加强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党组织建设,推动各相关方面履职尽责,形成教育发展合力。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将教育工作列入督查工作重点内容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范围,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

3.强化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注意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鼓励大胆实践,确保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切实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4.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建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完善学校领导干部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培养培训和交流任职力度。

(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

把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予以优先保障和重点投入,确保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全市高职高专院校生均财政经费水平达到省定标准。落实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建立与物价相挂钩的资助标准调整制度,加强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建设,确保不发生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

2.完善投入机制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政府投入机制,合理制定和调整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生均经费补助标准。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学生营养状况。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国家资助制度。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本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3.加强经费管理

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加强中小学校会计队伍建设,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审计工作,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实施绩效管理

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将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编制预算、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推进教育依法行政

*.健全依法行政机制

依法全面履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实施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健全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标志的现代学校制度,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格局。

2.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教育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教育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规范性文件审查与清理机制。积极推进行政机关和学校聘请法律顾问,保证法律顾问在制订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完善决策执行与监督机制。

3.推进政务校务公开

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对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信息公开要求和程序予以公布。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作为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主渠道的作用,涉及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重大事项,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

4.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制定和实施教育系统普法教育规划,发挥学校法治教育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法治教育第二课堂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格局。持续推进“宪法法律进校园”,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和“宪法小卫士”计划。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意识与能力。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提高普法实效。

5.完善教师学生权利救济制度

强化法律在维护师生权益、化解学校和师生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师生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由调解委员会处理教师、学生申诉或纠纷,保证处理程序的公开、公正,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6.健全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体制

建立学校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学生伤害事故调解制度,健全安全风险的事前预防、事后转移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四)建设地方教育智库

增强教育研究对政府决策参考的影响作用。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智力资源,整合区域专业人才成立教育咨询委员会,由专家和专业咨询机构组成专业技术性强、层次高、领域多的跨部门新型教育智库。发挥民间政策研究组织独立性与客观性强、熟悉分析方法和定量技术等优势,鼓励并支持其与咨询委员会相辅相成,服务教育决策过程,形成地方教育决策的智囊后盾。充分发挥咨询系统作用,对区域内重大教育决策统一组织论证,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五)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紧紧围绕确保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工作目标,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加强督导评估队伍建设,提高督导质量和水平。强化并完善对下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制度,督促、指导其教育行政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建立并实施教育督导问责制度,对履职不到位、干扰阻挠教育督导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建设教育督导报告发布、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和整改复查制度,推动公开监督和行政问责。加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强化监测结果应用。推动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建立兼职责任督学工作补助制度。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促进幼儿园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建立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完善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推动建设一批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示范校。将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教材选用使用纳入督导内容。强化校园和校车安全管理,提高中小学生欺凌防治科学化水平。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督导评估。创新职业教育监管方式,加强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有效发挥教育督导“督导评估、检查验收、质量监测”职能,保障教育事业优先优质发展,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ba4c4835be922a53be02e2f7.pdf">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