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8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2022年3月8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image660.png


白衣柔情绽芳华:“她”的节日听“她”说


她,在破解“遗传魔咒”、推动生殖医学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她,打开了妇科中西医结合的大门,被业内亲切称为“世界外婆”;她,是国内妇科微创手术的“领跑者”……她们都有着一长串头衔,“巾帼力量”让一袭白衣闪耀光彩。作为女性、女儿、医者,回顾来时路,家庭对她们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攀登医学高峰,她们又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也被人们称为“女神节”,让我们走进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听三位“红房子女神”娓娓道来。

遗传魔咒“破解者”黄荷凤

“女神”小卡片: 生殖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论学说,对精卵源性疾病的遗传机制进行开创性研究;通过对辅助生殖技术的研究,优化助孕流程,创建生殖新技术,提高试管婴儿的安全性,并从源头阻断遗传性出生缺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她说——

“心路要越走越宽广,独立是必备精神”

1976年,为响应国家号召,黄荷凤来到浙江衢州插队落户。在那里,她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和他们一起在田间灭钉螺,这就是她的“医学初启蒙”。全国恢复高考第一年,作文题目是《路》。她写道:“城市里走的是大马路,下乡走的是田间小路。路越走越窄,但经过这些年的劳动锻炼,知道了生活不易,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改变了,反而觉得心里越来越宽广了。”

1977年,黄荷凤被浙江医科大学录取。父亲绘制了一张地图交给她,让她参照地图从杭州火车站自行前往浙江医科大学。“我明白父亲的意思,作为成人,必须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她说。

她根据这张地图顺利来到大学校园。看到身边的同学被家长簇拥着入学,她反而自豪起来:“独立是大学这座象牙塔里必须坚守的一种精神。我的家庭赋予我这种精神的雏形。有这样的精神,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她说——

“‘造’人,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1990年,黄荷凤来到香港大学进修生殖医学,她接触到一项新技术——试管婴儿技术。显微镜下,胚胎的世界是如此微小。生育是人类繁衍永恒的课题,生育力保护亦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那时,我觉得我们和航天事业是一样的,他们宏观,我们微观,我们在‘造’一个人,同样也是一门伟大的科学。”一年后,带回辅助生殖技术的黄荷凤在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建立辅助生殖中心。从清洁实验器皿到配置试剂,她骑上自行车,把实验室的装备一件件“驮”回来。1995年,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浙江省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了。

时间来到2017年。一次门诊中,黄荷凤发现,有位小姑娘站在一旁观察自己。问及小姑娘身份时,对方回答:“我是您的第一例试管婴儿,今天来和您告别,我要去香港大学建筑系读研究生了。”当年的婴儿已长大成人,她特意来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同自己的“科学家妈妈”道别,并且成为“科学家妈妈”的校友。命运的安排让黄荷凤动容不已。

她说——

“比智慧更珍贵的是善良”

如果能把家族一代代相传的致病基因剔除,对全人类而言,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在辅助生殖技术的探索中,黄荷凤把视线聚焦出生缺陷防控。一对来自温州的“80后”父母,让她印象深刻。

一年多前,黄荷凤联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远程会诊一例特殊婴儿。出生后,婴儿既不会吞咽,也不会呼吸。根据孩子外貌,黄荷凤认为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典型的“鸟面综合征”。当她告知孩子父母,婴儿由于基因突变导致各个器官发育畸形时,他们依旧坚持不放弃孩子。“由于婴儿的气管插管,孩子爸爸竟然一路托着管子坐火车来到上海。”父母的责任心让黄荷凤深受震动,“孩子的第一期手术非常成功,但接下来他还要经过无数手术考验。”

孩子1岁时,黄荷凤惊喜看见他会走路了,而且智力水平与常人无异。“在国际上有个非常著名的鸟面综合征患者,他在公众平台上帮助了很多像他一样的人,给予他们勇气。人们都说他的笑容非常强大。一个人的强大,并非体力上的,而是人格魅力的强大,这能改变世界。”她说,“比面容更可贵的是智慧,比智慧更珍贵的是善良。”于黄荷凤自己,何尝不是如此,正是难能可贵的善良,驱使她倾尽一生的智慧与爱,拯救了无数人的未来。

“世界外婆”俞瑾

“女神”小卡片:在生殖内分泌学和中西医结合妇科的医、教、研工作六十余年,取得杰出成果,对中西医结合妇科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受到国内外患者广泛好评,曾68次受邀赴国外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03年提出“生命网络调控”学说,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被业内亲切称为“世界外婆”。

她说——

“家庭教育是我的动力源泉”

“我的家庭教育是我孜孜不倦的动力源泉。”1933年,俞瑾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医学世家。儿时的她,曾看见身为苏州儿科医学开创者的父亲断然拒绝日本人让其从政为官的邀请,却为一个生病男孩彻夜找药,四处奔走。她也曾看见身为护理部主任的母亲没有任何架子,踮起脚为病人擦窗。俞瑾说:“从小,父母就是我们这几个孩子的榜样。他们没有太多语言,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们如何爱国、爱人民,如何为病人服务。”

三年级时,俞瑾在《我的志愿》一文中写道:“我要做一名医生,让世界上的人都告别病痛……”然而,这颇为稚嫩的理想却遭到同学嘲笑。带着几分执拗,她开始发奋学习。高中毕业后,她如愿以偿,考上当时的上海第一医学院,1955年毕业后分配至当时的上海医科大学妇产科医院,真正触摸到自己的理想。

她说——

“中西医结合就是我要通往的战场”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俞瑾最喜欢《小路》这首歌,“我觉得中西医结合就是我迷雾的远方,就是我要通往的战场。”1958年至1980年,她开启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临床的探索之路。

“开始我完全看不懂中医,理解不了阴阳五行,后来跟着名中医抄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下,久咳未愈的患者不咳了,肝硬化腹水而腹大如鼓的患者肚子也瘪下去了,这让俞瑾赞叹不已。

1962年,中医正值“低谷期”,俞瑾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回归西医?还是坚持走中西医道路?“连父亲都让我认真考虑,但我不怕困难,偏要啃一啃难啃的‘骨头’。”俞瑾下定决心,而她坚持走中西医道路的另一个原因是“要报答人民的爱”。

1968年至1979年,俞瑾在多地医疗、医教队工作。拉肚子时,农民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鸡蛋煮成蛋汤端到她面前,亲切唤着“囡囡”;地震时,经过俞瑾抢救,胎位不正却成功分娩的产妇劫后余生,与她相拥,喜极而泣;巡回医疗工作中,经她培养的年轻藏族医生从不知如何为患者妇检、产检,到可以独挡一面看门诊、接收手术病人……

对人民的感情和对中西医结合执著探索,让俞瑾在日常医疗工作中用前瞻眼光看待各类妇科疾病: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巧克力囊肿、盆腔炎,她用中西医融合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怀孕,妊娠的过程就使囊肿、病灶、炎症消失。“我有很多称呼,其中最喜欢‘世界外婆’,这是大家对我的鼓励,也是对中西医结合的肯定。”她说。

她说——

“我要为天下妇女的健康努力”

“我有次到国外开会,问台下的男士,你们每个月来月经吗?台下人哄堂大笑。我又问,你们又有几个人生过孩子?台下投来迷惘的目光。我说,你们没来过例假,没生过孩子,完全不了解做女人的痛苦。”俞瑾教授动情回忆,“女人一生要承担很多角色和无休止的病痛,我要为天下妇女的健康努力。”

在“生命网络调控”思想指导下,俞瑾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储备功能低下、疑难复杂性不孕症、牙周炎等多种疾病的诊疗方案进行改进和验证,疗效明显提高。

1985年,俞瑾不幸罹患肠癌,并发生肺转移,手术和并发症让她受尽折磨。这些年来,她充分体会老、弱、病的滋味,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就更加拼命工作。耄耋之年的她说:“自己作为医生得了病,就能站在患者的角度,更多体会医生应如何对待患者,我要为患者多做一些事情。”

妇科微创手术“领跑者”华克勤

“女神”小卡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在妇科微创、肿瘤内分泌、生殖道畸形以及盆底功能重建方面成就突出,位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尤其在保留生育功能的妊娠宫颈癌诊疗中,始终走在国际前列,完成国际首例孕期合并宫颈癌患者保留宫体及胎儿的广泛腹腔镜下宫颈切除术;先后获上海市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她说——

“母亲给我最珍贵的人生启迪”

在母亲36岁时,华克勤出生了。“记忆中,妈妈一直非常忙碌,只有周末才有时间陪我睡觉。睡前,妈妈会和我说一些医院的故事。”她难忘母亲手上散发着医用乳胶手套的香味。医院里的点点滴滴变成母亲最温存的讲述,陪伴着她酣然入梦,同时也在她幼小的心灵埋下一颗种子。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她清一色全部填写医学院,从此走上妇产科专业道路。

1979年,华克勤的母亲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42年后,华克勤也获得了这一殊荣。

她说——

“被需要,是一种莫大的满足”

“成功的背后,其实有无数病人的信任和付出。”华克勤至今难忘一位罹患阴道黑色素瘤的患者。患者肿瘤恶性程度之高,令人惋惜,生存期最多仅有半年。但了解病情后,这位母亲的态度却让华克勤感到意外。“她面带笑容,镇定自若,仿佛在说别人的事情。她说,华医生,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我恳求您能延长我的生命。我的孩子只有半岁,哪怕多看到孩子一天,我就会多带着一丝安慰离开。”

为母则刚,华克勤为这位坚强的母亲做了手术。经过放疗和化疗,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三年后的一天,华克勤接到患者姐姐的电话,说妹妹已离开人世。在生命最后一刻,她想转告为她手术的华医生:“我活过了三年。”

“世界上最纯粹的事业就是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医者。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我能聆听新生命到来的第一声啼哭,也能体会父母在经历非常多的磨难以后,迎来孩子的那种五味杂陈;我能感悟‘母亲’两字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也能感受医者被需要和被信任的使命。”华克勤感叹,“被需要,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如果再一次选择,我还会做一名妇产科医生,享受种种幸福时刻。”

她说——

“我要为她们保留幸福的希望”

拿到产检报告及活检报告后,已怀孕5个月的38岁小倩如遭五雷轰顶——浸润性外生性乳头状鳞状细胞癌。妊娠合并宫颈癌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即终止妊娠,进行广泛全子宫切除术。一边是岌岌可危的病情,一边是悄然成长的新生命,多学科讨论决定先切除大部分瘤体,再用化疗药物控制,为她实施剖宫产。让华克勤意外的是,小倩对于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百分之百信任。

华克勤团队为小倩施行“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经阴道宫颈病灶切除术”。幸运的是,小倩的盆腔淋巴结术中冰冻阴性,这意味着她可以接受妊娠期“边化疗边随访”的治疗方案。经历近4个月的4次化疗后,小倩幸福地感受着孩子的胎动。在34周,妊娠合并宫颈癌的她终于迎来自己的女儿。

在“红房子”,和小倩一样的幸运患者还有很多。华克勤带领团队突破攻坚,不满足于切除病灶,而是在根治手术的基础上,保留生殖内分泌功能、生 育功能、泌尿排便功能和性功能,让患者可以继续做女人,给无数女性带来欣慰和庆幸。她说:“我要为她们保留幸福的希望。”

标签: 卫生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