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修编(2021-2035年)》简介

《运城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修编(2021-2035年)》简介

  一、规划背景

  《运城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2011-2030)》有效指导了近十年来我市排水设施及管网建设工作。在当前新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城市规模和规划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现有规划难以支撑城市未来发展需求;另外,我市排水系统还存在以下两大问题,一是部分区域依然存在雨污合流,中心城区内涝频发,水环境质量差,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生活;二是部分现有排水设施已满负荷运行,难以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为此,依据市政府要求启动《运城市城市排水工程规划修编(2021-2035年)》工作,指导排水系统升级改造,支撑运城市未来城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求。

  二、规划范围

  北至北相镇镇区北,南至滨湖大道以北,东至运城经开区以东盐湖区行政辖区,西至舜帝陵西侧至大渠街道办事处边界,面积约200平方公里,适当扩大汇水范围作为研究范围。

  三、规划年限

  2021-2035年。其中近期至2025年,远期至2035年。

  四、总体目标

  以优质的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以丰富的水资源支撑城市发展,以自然的水循环保障城市安全;支撑运城市发展为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本规划作为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下阶段建设提供规划依据。

  五、主要内容

  1、污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综合受纳水体保护目标和城市排水系统现状,确定排水体制为分流制。并结合城市建设,对现状合流管道逐步改造。同时控制雨水径流,强化资源化利用;在新建片区或旧城改造区域,应采用源头减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分散控制雨水径流。

  (2)规划思路

  污水系统规划在现状管网的基础上,以提高污水收集率及保障水环境质量为目标,从厂站布局、管网规划、污泥处置各方面来制定污水系统规划方案。规划以集中处理生活污水为主要方式,将传统污水量预测方法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合理预测污水量,预留初期雨水处理量,科学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在确保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前提下,提出污水再生利用方案。

  (3)污水量预测

  本规划采用“城市人均综合污水量指标法”,预测2035年污水量为41.5万m3/d。地下水渗入量取平均污水量的10%,预测地下水渗入量为4.15万m3/d。重点考虑将面源污染较严重且存在雨污合流区域的初期雨水纳入污水厂进行处理,计算需纳入污水厂的初期雨水量为6万m3/d。预测城市污水处理总量为51.6万m3/ d。

  (4)污水处理系统布局规划

  综合分析污水处理设施现状布局、预留用地、规划发展等因素。全市规划建设5座污水处理厂,远期总规模52万m3/d。

  (5)污水管网系统规划

  构建“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的污水管网建设方针。管网规划遵循以下规划原则:弹性预留,提高污水干管系统的收集水平,适当留有余地,管径原则上按照污水量的1.2倍计算确定;尊重现状,充分利用现有污水管道,复核和评估现状干管系统进行规划方案优化;雨污分流,将现存雨污混流区域雨污水进行剥离;完善提升,针对污水干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干管完善和提升方案。

  污水主干管网系统

  在不调整干管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对现状干管系统复核和评估,采用分流截流措施缓解现状干管压力,同时在未开发建设区域新建污水干管,完善干管系统方案,综合污水厂站系统布局,规划分为5个污水干管系统。

  污水支管网系统

  在规划干管系统的基础上,规划支管网相应排入周边干管。针对地块两侧有现状干管及支管的区域,如现状支路宽度较小,规划适当考虑不予布置污水管。针对无规划用地性质的地块,且地块周边支路已建成,保障至少有两侧道路敷设污水支管网。

  (6)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①再生水利用策略

  本规划评估现状污水厂出水水质,基本能够满足河道生态补水、城市杂用水水质要求。规划建议优先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和城市杂用(绿化浇洒、道路冲洗等用水),工业企业可根据需求自行深度处理后再利用(工业冷却、锅炉用水)。

  ②再生水量预测

  河道生态需水量:12.22万m3/d,城市杂用水4.31万m3/d,工业用水11.87万m3/d。总用水量:28.4万m3/d。

  再生水管布置

  再生水管道靠近污水厂附近布置,在靠近工业聚集区、公园、绿带等区域周边道路布置,要求新建道路同步建设再生水管道。

  靠近重要景观及缺水的河道上游建设补水点,在大型公园、绿带预留取水口供环卫浇洒取水使用。

  2 、雨水工程规划

  (1)规划标准

  以“生态、安全”为目标,结合运城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设计标准: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3-5年一遇、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设计重现期20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30年一遇。

  (2)雨水系统规划

  规划立足现状排水系统,结合本市地形特点,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构建集源头渗滞减量、过程蓄排控制、末端消纳处理于一体的降雨径流控制与排水体系。

  雨水管网规划

  规划结合地形地貌及规划水系,合理划定了13个城市排水分区,整体以自排为主,南同蒲铁路下穿立交设泵站进行抽排。

  新建区域、新建道路及城市改造区域,严格执行雨污分流,处理好地面、规划雨水管网及河道水位的关系,按照最新标准进行雨水管网规划。加强海绵设施的运用和深化,在源头建设雨水蓄滞消峰设施,有效降低径流污染。

  老旧城区,加快雨污分流工作,基于模型,识别管道瓶颈,重点针对城市易涝隐患区域,梳理分析原因,进行系统整改。充分利用现状管网,降低改造成本,中上游采用分流、串流或控制径流的措施,按照建设条件逐步完善雨水管网系统。

  内涝防治系统规划

  规划针对防治和内涝问题,采用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综合处理。

  河道水系:通过河道底泥清淤、疏浚、控制河道水位等措施整治现状水系;优化水系断面,提高行洪、调蓄能力,打通断头河道,疏通主干通道关键节点;加快规划水系建设,推进水系联通建设,增加区域排水出路。

  行泄通道:充分利用河道水系,补充完善涝区行泄通道,增加水系调蓄空间,重点新建盐湖高新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行洪通道,解决区域排水问题。

  调蓄设施:应充分发挥调蓄水体削减洪峰流量的功能,一是,加快现有水库、调蓄设施底泥清淤,恢复调蓄能力;二是在新建水系的适宜区域新建蓄滞洪区,弥补城市排水系统不足问题。

  3、近期建设规划

  梳理运城市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需求和建设进度,建立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项目库。主要包含城市易涝区整治,雨水泵站改造,城南、经开区(运三高速以东、机场大道以北)雨污分流,瓶颈路段的排水系统改造,新建道路的排水、再生水管网建设,景观河道上游补水点以及大型公园、绿带附近取水点建设,累计投资约20亿元。

  六、附图

附图1污水管网规划总图

  

附图2雨水管网规划总图

  

标签: 排水工程 规划修编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