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支持、项目化推进激发校本研修新活力----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常州市清潭中学校本培训计划

信息化支持、项目化推进激发校本研修新活力----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常州市清潭中学校本培训计划

在我校校长室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教育方针,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扎实做好《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工作。现结合我校实际,围绕我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核心研修水平,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依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教育发展“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以立德树人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弘扬“清溪汇潭 厚积薄发”新时代清潭中学学校精神,以“提升教师素养,铸就品质学校”为发展愿景,将教师发展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第一动力”。 

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加快我校教育现代化建设,促使教师提升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全员参与应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

扎实推进我校第五轮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继续实施《校本研修O2O运行模式探索项目》,以“向研修要质量、靠研修出效益、借研修创特色、凭研修出名师”为思想指导,构建一支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为将“清潭中学”建设成为一所追求卓越的“品质学校”而努力。

二、研修目标

    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我校的研修环境为智慧环境,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目标,本学期将以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继续开展“校本研修O2O运行模式探索项目”工作为抓手,重点探索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研修中的实践应用,具体研修目标如下: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为适合信息时代发展的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者;

2.改善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

3.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信息时代学习型组织。

4.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实现。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做法,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

为了应对挑战,我校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师学习书目(附件1),每名参与研修的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研修的信息工程2.0中所选的能力点研读一本书并撰写读书心得,重点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应用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切实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二)扎实推进线下研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以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项培训为抓手,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线下校本教研活动。

我校教科室整合上级制定的《提升工程2.0研修方案》,制定了适合我校实情的《能力提升工程2.0线下研修实施细则》(详见附件2),明确了教研组活动的目标,细化了实施过程。各教研组长、学科负责人再依据《细则》要求,制定教研组和学科组活动计划,组织每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打造“技术创新课堂”的积极的研修氛围。

为了切实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各学科教研组须制定本学期以“技术创新课堂”为主题的组内教研学习计划,确保教研组学习有方案,教师学习有清单。每次集中学习有计划、有内容、有讨论、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有实效、有检查。要做到:

(1)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2)学习与交流心得相结合;

(3)自己学习与线上课程学习相结合。

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有摘记,又要写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学校定期检查,并在学期末进行评比。通过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应用,形成边学边用、学为所用的研修氛围,做到真学习、真应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课改项目化推进,激发校本研修活力

围绕提升工程2.0,做好科研课题研究,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校本专题研究,以教科研促发展。

坚持“基于课堂,营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原则,以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等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组建信息技术融合校内课题研究团队,继续实施《校本研修O2O运行模式探索项目》、“课堂转型课例研究项目”、“项目化学习设计(PBL)实验与改革项目”等校本课题研究,同时围绕提升工程2.0中的能力点开设相关的课题研究。

在系列化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形成校级信息技术融合专家,不断探索信息时代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课题组成员的带头作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活跃我校的教研气氛与提高我校教研水平,为校本研修增添新的活力。

 (四)健全制度,促进技术应用常态化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我校将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校本研修制度、教学制度,建立校本研修工作档案。

(1)健全校本研修制度,规范管理,定时间、定内容、定要求,保证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活动的有效开展。

(2)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要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重落实,勤记录、详收集、抓过程。

(3)建立教师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成长记录袋,建立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档案。

经校研究决定,本学期将围绕“提升工程2.0”制定、实施校本应用考核方案(见附件3)。学校依据考核方案,对参与学习的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通过制度修改,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发展。

同时,本学期我校拟开展“讲台上的良师”、“新进教师教学竞赛”、“教案设计和说课比赛”、“五四微课竞赛”、“数字化教学评比课”、各学科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来促进信息技术应该的常态化。

“讲台上的良师”在全校范围内以周为单位,教研组组内考核开展;指就某一节具体的课,如何应用信息时代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重构教学各环节,改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立足于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技术合理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各环节。

10月份进行“新进教师教学竞赛”,分两部分:未来课堂背景下的教案设计和课堂考核,重点评价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

11月份进行化学、数学、体育等学科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基本功竞赛训练。

12月份进行“教案设计和说课比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并进行说课。

 

 

附件1:常州市清潭中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教师读书推荐书目

1.【图书】数字资源检索教程(第二版)

作者:章云兰,万跃华,舒炎祥 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8月

2.【图书】就要你好看 PPT演示文稿设计的50项黄金法则

作者:[日]樋口泰行 山内俊幸 森嶋良子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3.【图书】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作者:刘军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4.【图书】如何分析学情

作者:程胜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5.【图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

作者:章苏静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年12月

6.【图书】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

作者:郭芬云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7.【图书】课堂讲授策略

作者:刘丽萍,石鸥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7月

8.【图书】课的导入与结束策略

作者:郭芬云 著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9.【图书】学生评价与学法指导

作者:邵清艳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6月

10.【图书】互联网伦理:信息时代的道德重构

作者:(美)Michael J. Quinn(迈克尔 J.奎因),王益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11.【图书】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

作者:周文叶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9月

12.【图书】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

作者:王少非等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2月

13.【图书】谁说菜鸟不会数据分析:入门篇+工具篇(套装共2册)

作者:张文霖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1月

14.【图书】微课视频制作与翻转课堂教学

作者:马九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15.【图书】微课设计与制作一本通

作者:金洁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16.【图书】课堂环境中基于网络探究的科学教育

作者:James D. Slotta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17.【图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

作者: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18.【图书】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

作者:著者:[日]细谷功, 译者:程亮 后浪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7月

19.【图书】【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56个策略

作者:(英)罗博?普莱文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20.【图书】合作学习技能35课: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未来竞争力

作者:(美)哈维?斯莫基?丹尼尔斯、南希?斯坦尼克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4月

21.【图书】班主任的家校沟通

作者:殷飞主编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22.【图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作者:佐藤学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11月

23.【图书】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

作者:(美)迈克尔.霍恩(Michael B. Horn) 希瑟.斯泰克(Heather Staker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24.【图书】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

作者:(美)乔纳森?伯格曼 著,杨洋 译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25.【图书】重新设计一所好学校

作者:(美)普拉卡什?奈尔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8月

 

附件2

能力提升工程2.0线下研修实施细则

常州市清潭中学  学者成长服务中心

为规范实施能力提升工程2.0,扎实推进教师线下实践应用,现结合师发院要求与我校线下研修实际,制定如下细则:

一、线下研修作业:

每一位专任教师在工程2.0培训期间内,完成并提交“个人能力

点材料”、“同行评价”和“教研活动资料”。

二、作业要求与提交方式

作业一、个人能力点相关材料(重点!!!)

要求:登录“江苏教师教育管理系统”,进入“工程2.0平台”,;严格按照《微能力点考核规范》(见群文件),完成文稿、视频等相关材料,内容须齐全、真实(原创)。

提醒:重点看《微能力考核规范》,里面有“提交指南”、“评价标准”(合格、优秀)和“实践建议”。

提交方式:采用教研组长负责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材料汇总、 审核评定,再由学校管理员(汤琳)上传、存档。

大致流程:个人完成材料后,按要求命名,打包发给备课组长;备课组长审核、初评(合格、优秀),并添加“目录表”(见群文件),一起发给教研组长;教研组长仔细审核、复评后,先将组内“优秀视频材料”按要求命名,单独打包发给学校管理员(汤琳)上传平台;再将所有材料一并打包发给管理员(汤琳)存档。

能力点材料命名方式:

1.个人能力点文件:

教师名字_能力点编号_能力点要求上传文件名                                                         

例如:张三_A1_学情分析报告

2.备课组长初评、教研组长复评,确定“合格”、“优秀”等第后,将考核结果标注到文件名中。                             

教师名字_能力点编号_能力点要求上传文件名_考核结果

例如:张三_A1_学情分析报告_优秀

3.教研组长打包发给学校管理员时,须添加“目录”文档与“能力点材料”一起打包,压缩包命名:XXX教研组能力点材料。

“目录”文档见群文件。

作业二、同行评价 

登录学习平台,点击“同行评价4个”,按具体要求对系统推送的其他学员能力点研修视频进行观看与点评(线上完成,自主提交)。 

作业三、教研活动材料

  内容要求:各科教研/备课组长,召集组员,开展基于能力点实践的集中教研活动。采用视频形式记录活动现场,积极配合录像,按照要求出现正面露脸画面,每个学员也要积极记录,在文字记录时,多拍摄照片,有条件的也进行视频的记录。(参考群文件《教研活动视频《经开幼2.0作业》)

提交方式:每科教研组长至少提交一个“优秀”等级的教研活动视频,发给校管理员(汤琳)上传平台并存档。

三、成果评定说明

  请教研/备课组长特别注意:

  1.市级文件要求:成果先由所在学校教研组组长负责审核,合格后由校管理员统一打包将所有成果提交级市项目办处,市项目办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整个培训结束后,省里要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整个培训进行评估。故所有线下实践、作品(原创)一定要认真完成,对弄虚作假者将通报批评!

2.按工程2.0平台上传规定,所有非视频材料一律认定为校级“合格”,只有视频材料才有校级“合格”或校级“优秀”。

3.只有符合《微能力考核规范》优秀标准、被教研组长评为“优秀”的视频材料才能上传至2.0平台,供全省同行学习、点评。

4.上级部门明确要求:所有成果“合格率”要在90%以上,其中“优秀视频数”占30%及以上,且需普及到每门学科。请教研组长注重质量把关,每个教研组每次阶段上交视频作业时,“优秀视频数”比例要达标。

四、阶段性提交作业安排:

   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截止时间是2021年10月31日,距今还剩9周时间。为了确保成果研究质量、学校顺利结项,现作如下阶段安排。

“双周”提交计划

第1-2周(9月10日前),组内平均每人完成1个能力点并提交审核。

第3-4周(9月24日前),组内平均每人已完成2个能力点并提交审核。

第5-6周(10月8日前),组内每人完成全部3个能力点并提交审核。

第7周(10月15日前),每人完成“同伴评价”,进行“教研组活动”拍摄。

第8周(10月22日前),每个教研组至少上交一个优秀“教研组活动”视频。

第9周(至10月30日),教研组、学者成长服务中心再次审核各项材料,准备学校结项工作。

请教研组长每隔两周将组内审核评定的“优秀视频”材料打包发给学校管理员(汤琳)上传,同时将“目录表”、两周内收齐所有材料一并打包发给汤琳存档。学校管理员也会在每个时间节点提醒大家。

能力提升工程2.0的线下材料汇总、审核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但事关整个项目的考核评定,只能辛苦各位教研/备课组长督促每位组员积极行动、提高效率了,万分感谢!

 

 

 

附件3:常州市清潭中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根据国家提升工程相关要求,学校决定在本年度开展全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关于校本应用考核的要求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为做好提升工程2.0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工作,切实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意识,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方式,落实国家文件要求,学校校本研修将围绕信息技术应用,制订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量化考核细则,实行“信息技术应用学分制”。为确保评价公平公正,特制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校本应用考核与评价制度。

二、研修方式

(一)常规教学

1.备课

(1)以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为重点,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重视情境教学;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2)严格执行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过程。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3)备课应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原则1:注重情境的创设与转换。使学生经历与实际相类似的认知体验。同时注重情境的转换,使学生的知识能够得以自然的迁移与深化。

原则2:充分尊重工具和资源的多样性。注重对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进行设计。这些工具和资源应当同学生的主题任务相关,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比如提供给学生与教学主题或问题相关的网络资源、典型案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等。信息技术工具和信息资源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则3: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该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①学习活动的展开通常可以围绕某一问题或主题,这些内容通常来自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②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性、目的性,学生知道为什么而做,教师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方面。③现实中的任务与问题不同于强加给学生的学习目标或现成答案。学生通过对问题和主题的主动的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快乐,培养学习兴趣。

原则4:学习结果通常采用灵活的、可视化的方式进行阐述和展现。在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应当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展示,同他人进行讨论和协商,以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反思,这些内容通常以研究报告、演讲、讨论等形式展开。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将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原则5:鼓励合作学习。信息化教学中,学习者通常是以小组或其他协作形式展开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目标,实现“问题解决”。每个学习者在中间承担一定的任务,担当一定的角色,学习活动过程成为“学习者身份和意义的双重建构”。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享他人的知识和背景,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原则6: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质量评估,收集数据,使用过程性评价达到改进设计的目的。同时,由于信息化学习资源种类繁多,为了有效地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也必须对资源进行优化选择。

(4)坚持集体备课,每个备课组每个星期集体备课一次,并做到研技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

(5)每一学期,每一备课组须组织一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直播备课,直播可以通过学校直播平台或者UMU、CCTALK直播工具,备课结束后,将备课直播链接生成二维码报送教导处备案。

(6)备课要求同存异。从备一节课到备学生学习过程,即学习之前、之中、之后综合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统一,教法、学法等则根据教师自身实际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各有不同。

(7)每一学期,备课组要从项目学习、混合学习、深度学习、跨学科学习、情境学习、智慧学习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规划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期末撰写的研究报告报送教导处。

(8)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备课体现差异化教学、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

(9)教师要准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上交备课记录。

2.教案

(1)探索由教案的设计向学习方案设计转变;

(2)教案设计应包括教学主题、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应标明过程)、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混合环境、智慧环境)、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特色等。

(3)教案要体现深度学习以及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理念;

(4)教学内容要体现学习过程设计,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生学习过程设计之中,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要体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到多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转变。

(5)教案要体现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以及教学之前、中、后设计,引用他人或者互联网资源,要标明出处,并且做好内容考证,教案要以学生为中心,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

(6)鼓励采用UBD、WEBQUEST、MINIQUEST、英特尔未来教育、研究性学习等模板进行教学设计。

(7)有德育渗透点和信息技术融合点,注重对学习信息道德、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8)每个学期每个学科须提交一节跨学科教学设计、一个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一节体现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

(9)学校鼓励探索信息技术支持的小组合作学习、混龄学习、项目学习等

(10)提前写1—2 节教案,注明备课日期,有课后反思。

(11)有条件的可以实行电子备课,但要按学校的要求做。

3.公开课

(1)根据学校规定,每月每个备课组必须推出一堂信息技术支持的校级公开课,每学年每位教师必须上一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

(2)备课组的公开课必须由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须体现混合学习的理念,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由集体教向集体学、个性化学习转变。

(3)公开课必须提前一周通知教导处,并由教导处公布信息,无课教师均应参加听课。

(4)公开课必须通过学校提供的直播平台(或通过UMU、CCTALK)直播。

(5)公开课的教案、课件、直播的准备。公开课的教案必须在开课前交教研组长,公开课的课件以及直播地址、观看人数则于课后交教研组长,并于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4.听评课

(1)教研组开展集体听评课,应采用信息化手段,基于数据或者实例评课,要从经验评课转向实证评课;

(2)教研组要研制外显的、可测量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开展基于课堂实录的课例分析,每个学期每一位老师要基于学科课堂教学标准实录分析一节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依据撰写一份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

(3)教研组要将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标准交到教导处备案;每一位教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分析反思报告在学期结束后,交教导处存档。

三、奖惩制度

(一)奖励

1.根据学校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按时参加线上课程学习,认真完成相关研修作业,在研讨活动中做主题发言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本年度的研修作业内容如下(教师依据自己选择的能力点提交)

A03.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1)提交1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涉及的资源应标明出处和来源;

(2)对于教学设计中选用的资源、习题要标明考证的过程。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1)提交一份评价量规;

(2)用手机录制自己设计该评价量规的意图以及实践应用的效果;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1)提交一份学生过程性评价方案;

(2)可以在网盘中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将上课(活动)中学生的表现的照片、视频拷贝到文件夹中;

(3)用手机录制视频,谈谈自己是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的;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1)提交一份试卷分析报告;

(2)试卷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要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

(3)针对分析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B02.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1)提交一份应用新型的教学设计框架编制的教学设计;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新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差异;

B04.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1)提交一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视频;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是如何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B08.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1)用问卷星或其他工具编制一套能够即时反馈的试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编制试题的思考;

B0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1)提交一份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实施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等。

B10.档案袋评价

(1)提交一份档案袋评价的实施办法;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准备如何开展档案袋评价;

C0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1)提交一份体现跨学科教学的教学设计;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改进等。

C04.支持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

(1)提交一份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创造性学习与表达能力的视频片断;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这一环节的组织中的思考以及效果。

C05.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1)提交一份应用技术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开展个别化辅导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C06.评价现有数据评价模型

(1)提交一份应用某一评价模型开展研究的方案;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C0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1)提交一份自己开发设计的数据分析微模型,并对微模型的应用做出说明;

(2)用手机录制一段视频,谈谈自己在方案设计中的思考以及组织实施的效果;

2.能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打造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成绩突出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3.积极撰写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论文,论文获校级一等奖以上者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给予一定的奖金和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4.学校对教师读书笔记进行评选,评选结果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5.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在校级以上立项的课题组成员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6.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区级以上获奖者记入优秀学员档案。

7.以上记入优秀学员考核档案的教师, 与学校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处罚

1.严格坚持考勤制度,凡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中无故缺席或因其它事情缺课达总课程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2.培训作业(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成长故事、个人成长规划、读书笔记、讲座听后感等)超过五分之一不交者,不能取得该项学分。

3.未能按规定上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 上交相关课件和教案者,不能取得自主研修学分。

4.以上内容将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区二、三层次骨干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考勤制度

教导处负责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布置、检查和督促,各教研组长及各处室要积极配合。

1.学校对教师的信息化校本研修实行学时学分制度管理。

2.严格考勤管理,每次集中培训均采取签到制度,且必须由本人亲自签名, 严禁由他人代签,一经发现,本人和代签者本次培训作缺勤处理。

3.如必须参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活动而无法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则必须于事后补习相关内容,否则作缺课处理。

4.培训的相关作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教导处,逾期不交者按相关规定处理。

5.学校教导处组织人员对教师上交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课题等进行评比,并将结果在校园网上公布。

五、公示制度

为规范和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支持的校本研修管理工作,使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能正常、有序、有效地开展,本着对教师高度负责的态度,特制订本公示制度。

1.学校组织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讲座、集中学习、培训作业等信息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2.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讲座、集中学习等教师出勤情况将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示,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3.教师上交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等研修作业将于作业上交截止日之后两天内在校园网上公布,如有出入,教师可在一周内向教导处提出,经核实后予以更正。

4.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论文、课题等,评比结束后在校园网上公示,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教师可于一周内向教导处反映情况,经核实,确有问题的报校长室最后裁定。

5.教师所取得的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学分,将在校园网上公示。

以上信息技术应用校本研修考核与评价制度,由学校教导处负责制订,由校长室审定,在此基础上,教导处将制定信息技术校本实践指南以及成绩评定细则。本制度自确定之日起实施,并在具体操作中不断完善。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信息化 研修 培训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