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拟申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一)

东华大学拟申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一)

根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关于开展***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沪科〔***2〕157号)和提名单位——上海市教委的有关通知要求,现将我校拟申报***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年7月22日至***2年7月28日。

任何人对拟申报项目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异议应当签署真实姓名,并注明联系方式,否则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 yuleiwang@dhu.edu.cn

联 系 人:王玉磊

附件: 项目公示内容

科研院

***2年7月22日

附件:项目公示内容

1.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

2. 多品种小批量航天生产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3. 纺织产品模块化碳足迹和水足迹量化评价、技术规范及应用

4. 微创介入纺织基植入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5. 多轴向织物复杂异型结构渗透控制与快速拉挤成型关键技术

6. 超大隔距充气柔性复合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7. 工业炉窑烟气多污染物超净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

8. 纺织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9. 立体印花运动鞋面机器人生产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10. 干法缠绕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材料的制备和产业化技术

11. 高品质聚丙交酯一步合成及其多功能纤维材料全产业链开发与应用

12. 用于神经及血管组织再生的生物仿生支架制备关键技术

13. 纤维用高可纺性功能母粒的开发关键技术

14.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15. 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传导通道调控与环境响应机制研究

16. 高效成孔策略创制超细纤维多孔材料

17.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基光热试剂的构效调控与肿瘤诊疗研究

18. 边缘智能物联网资源优化理论与方法

19. 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界面调控

20. 固相合成碳化钨(WC)基纳米材料的研究

21.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药物/基因递送体系

22. 界面摩擦调控及超滑

23. 纳米纤维素的低成本细菌炼制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24. 高性能多模式智能离子皮肤

25.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覃小红

26.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杨建平

27. 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游正伟


一、项目名称:

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规模制造与应用关键技术

二、知识产权情况:

[1] 余木火, 程超, 张辉, 周金利, 蒋民强. 一种增韧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0809.1.

[2] 余木火,周金利,朱姝,孙泽玉,丁小马,李丙鹏,倪加其,徐英凯,贾文品,程超,陶磊,张照,一种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复合材料孔隙率检测标块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3657.4.

[3] 孔海娟,杜雪,李彪,宋吉银,孙晓玲,余木火,李忠文. 芳纶纤维水溶性环氧树脂表面上浆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中国, ZL********8084.1.

[4] 严兵, 赵清新, 施刘生, 郎鸣华, 何定军, 张林强, 刘腾达, 刘圣强, 张可可, 钱馨馨. 一种碳纤维表面上浆剂及其应用, 中国, ZL201*****2568.4.

[5] 严兵, 赵清新, 张可可, 施刘生, 郎鸣华, 何定军, 张林强, 刘腾达, 刘圣强.一种拉挤成型用环氧树脂体系及其制备的复合材料, 中国, ZL201*****1501.4.

[6] 余许多, 林江滨, 许群. 一种高效抗疲劳复合材料与金属的连接接头, 中国, ZL201*****7367.9.

[7] 崔锋锋, 闫冰, 郝薛妹, 周宇, 邢伟光. 用于叶片的真空灌注方法, 中国, ZL201*****8575.0.

[8] 闫冰, 崔锋锋, 郝薛妹, 吴洁, 田晓峰. 叶片主梁的成型方法, 中国, ZL201*****9732.2.

[9] 孙元荣, 何涛, 徐文军. 腹板模具组件, 中国, ZL201*****8653.6.

[10]吕立军. 一种高刚性的碳纤维蜂窝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中国, ZL********7346.4.

[11]黄祥, 林豪, 赵绍东. 柔性管材接头装置, 中国, ZL********8135.2.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1] Chao Cheng, Zhengguo Chen, Chenyu Zhang, Rogers Tusiime, Jinli Zhou, Zeyu Sun, Yong Liu, Hui Zhang, Muhuo Yu. Simultaneously improving mode I and mode II fracture toughness of the carbon fiber/epoxy composite laminates via interleaved with uniformly aligned PES fiber webs[J]. Composites Part A, ***0, 129: ******.

[2] Tao Lei, Sun Zeyu, Min Wei, Ou Hanwen, Qi Liangliang, Yu Muhuo. Improving the toughness of thermosetting epoxy resins via blending triblock copolymers[J]. Rsc Advances. ***0;10:1603-12.

[3] Hu Zhifeng, Kong Haijuan, Tao Lei, Qiao Mengmeng, Yu Dongzi, Lu Feiyang, Dawelbeit Ahmed, Yu Muhuo. Effect of Nonwoven Carbon Tissue-Reinforced Epoxy Resin Adhesive Layer on the Single Lap Bonding Strength of Aluminum Alloy Joints[J]. Acs Omega. ***1, 6:*****.

[4] Zhou Shuai, Chen Zheng guo, Tusiime Roger, Cheng Chao, Sun Zeyu, Xu Lei, Liu Yong, Jiang Minqiang, Zhou Jinli, Zhang Hui, Yu Muhuo. Highly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epoxy resin via blending with polyetherketone cardo[J]. 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 2019, 13, 003.

[5] Sun Zeyu, Xiao Jie, Yu Xuduo, Tusiime Rogers, Gao Hongping, Min Wei, Tao Lei, Qi Liangliang, Zhang Hui, MuhuoYu.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drive shafts fabricated using filament winding technology. Composite Structures[J]. 2019, ******.

[6] Qin Minglin, Kong Haijuan, Zhang Kang, Teng Cuiqing, Yu Muhuo, Liao Yaozu. Simple synthesis of hydroxyl and ethylene functionalized aromatic polyamides as sizing agents to improve adhesion properties of aramid fiber/vinyl epoxy composites[J]. Polymers, 2017, 9 (4): 143.

[7] Xu Qian, Kong Haijuan, Ding Haiquan, Zeng Juan, Jiang Feiyan, Du Xue, Li Biao, Yu Muhuo. Effects of different supercritical temperature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aramid pulp surface via coating silica to enhance the properties of EPDM composites[J]. Polymer Composites, ***1, 42(3):1473-1485.

[8] 吴瑶, 孔海娟, 丁小马, 乔蒙蒙, 胡之峰, 余木火. 激光处理对CFRP与铝胶接性能的研究[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8(04):56-61.

[9] 余许多, 严兵, 张辉, 许文前, 高洪平, 余木火. 风电叶片用碳纤维拉挤板材国产化树脂性能的研究[J]. 合成纤维, 2019, 48(03):45-46.

[10]严兵, 余许多, 张辉, 许文前, 孙泽玉, 余木火. 风电叶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大梁制备工艺及性能[J]. 合成纤维, 2019, 48(03):42-44+48.

四、完成单位:东华大学、艾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正道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中芳特纤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艾港风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芳磊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江苏赛弗道管道股份有限公司。

五、完成人:余木火、孙元荣、许文前、孙泽玉、余许多、孔海娟、范志平、赵绍东、赵清新、崔锋锋、黄祥、吕立军、郎鸣华、朱姝、张辉。

六、提名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多品种小批量航天生产智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申请专利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项、公开发明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

序号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公开号

名称

发明人

1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0488.0

一种多Agent深度强化学习的单件作业车间调度方法

张洁,赵树煊,汪俊亮,贺俊杰

2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1162.3

一种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产品工期预测方法

张洁,寇恩溥,汪俊亮

3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201*****9405.X

多品种批量产品混线生产实时状态管理方法

金永乔,杨长祺,张小龙,杨斌,郭具涛,钟珂珂,钟益平

4

中国

授权发明专利

ZL***110006953.9

一种纺织面料染色车间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调度方法

张洁,贺俊杰,张朋,郑鹏,王明

5

中国

公开发明专利

CN112904818A

一种复杂结构件加工车间预测-反应式调度方法

张洁,潘新,郑鹏,吕佑龙,张朋

6

中国

公开发明专利

CN112734286A

一种基于多策略强化学习的车间调度方法

吕佑龙,谭远良,程辉,张洁,左丽玲

7

中国

公开发明专利

CN108614891A

航天产品数据包构建与一致性校验方法

郭具涛,杨长祺,徐增光,张小龙,钟珂珂

8

中国

公开发明专利

CN109408918A

一种基于数字量传递的多工艺协同制造方法

郭具涛,杨长祺,赵耀邦,成群林,金永乔,胡玮

9

中国

软件著作权

***0SR0762527

面向产品工期预测与设备运维的工业大数据平台V1.0

东华大学

10

中国

软件著作权

2019SR0291692

钛合金智能加工生产线数据采集系统V1.0

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发表高水平论文6篇,出版著作4本

序号

论文著作

通讯作者

1

J. Wang, J. Zhang and X. Wang. A two-dimensional long-short-term memory model with multiply memory units for short-term cycle time forecasting in re-entra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7, 14(2): 748-758.

张洁

2

W. Qin, J. Zhang and D. Song. An improved ant colony algorithm for dynamic hybrid flow shop scheduling with uncertain processing time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2018, 29(4): 891-904.

张洁

3

Y. Lv, W. Qin, J. Yang, et al. Adjustment mode decision based on 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 and evidence theory for assembly lines [J]. Industrial Management & Data Systems, 2018, 118(8): 1711-1726.

张洁

4

J. Zhang and X. Wang. Multi-agent-based hierarchical collaborative scheduling in re-entrant manufacturing system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6, 54(23): 7043-7059.

张洁

5

P Zheng, J Wang, J Zhang, et al. An adaptive CGAN/IRF-based rescheduling strategy for aircraft parts remanufacturing system under dynamic environment [J]. Robotics and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2019, 58: 230-238.

张洁

6

郭具涛, 洪海波, 钟珂珂, 等. 基于数字孪生的航天制造车间生产管控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0, 31(07): 808-814.

郭具涛

7

张洁, 吕佑龙, 汪俊亮, 等. 智能车间的大数据应用[M]. 清华大学出版社, ***0.

张洁

8

张洁, 秦威, 鲍劲松, 等. 制造业大数据[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张洁

9

张洁, 秦威, 高亮等.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车间运行分析与决策方法[M]. 华中科技出版社, ***0.

张洁

10

张洁秦威. 制造系统智能调度方法与云服务[M].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8.

张洁

四、主要完成单位:东华大学、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五、主要完成人:张洁、戴铮、吕佑龙、郭具涛、汪俊亮、金永乔、张朋、郑小虎、钟珂珂、徐增光

六、提名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纺织产品模块化碳足迹和水足迹量化评价、技术规范及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国别

知识产权

类别

授权号

名称

发明人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410028091.X

一种基于设备功率和工作时间的产品耗电量的分配方法

丁雪梅,李昕,张音,吴雄英,冯文艳,陈丽竹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410386856.7

一种基于单位耗汽量的产品耗汽量分配方法

丁雪梅,冯文艳,陈丽竹,吴雄英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410269679.4

一种用于准确而又快速地核算同系列产品碳排放的方法

丁雪梅,王赛赛,吴雄英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410078497.9

基于区域与季节水资源压力指数产品工业水足迹核算方法

丁雪梅,陈丽竹,张音,吴雄英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811009866.3

基于区域毒性压力指数的产品化学品足迹核算方法

王来力,田泽君,李一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811316450.6

一种纺织工业优先管控污染物筛选方法

王来力,田泽君,李一

中国

软件著作权

***1SR0693391

纺织服装产品水足迹核算与评价系统

浙江理工大学(王来力、王克)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序号

论文著作

通讯作者

引用次数

1

Xin Li, Laili Wang, Xuemei Ding*. Textile supply chain waste management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 289: 125147. [SCI一区, TOP期刊]

丁雪梅

11

2

Xin Li, Jie Ren, Zhaoshan Wu, Xuemei Ding*. Development of a novel process-level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for textile production based on modulari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 291: 125884. [SCI一区, TOP期刊]

丁雪梅

9

3

Yan Luo, Kun Song, Xuemei Ding*, Xiongying Wu.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of textiles and apparel: A review of evaluation methods[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1, 86: 106497. [SSCI]

丁雪梅

18

4

Yan Luo, Xiongying Wu, Xuemei Ding*. Carbon and water footprints assessment of cotton jeans using the method based on modularity: A full life cycl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 332: 130042. [SCI一区, TOP期刊]

丁雪梅

3

5

Lisha Zhu, Lizhu Chen, Xiongying Wu, Xuemei Ding*. Developing a greenhouse gas management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nese textile enterprises[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8, 91: 470-477. [SCI二区]

丁雪梅

19

6

Xin Li, Lizhu Chen, Xuemei Ding*. Allocation methodology of process-level carbon footprint calculation in textile and apparel products[J]. Sustainability, 2019, 11(16): 4471. [SSCI/SCI]

丁雪梅

7

7

Chen Fangli, Zhu Juxiang, Yang Yiduo, Wang Laili*. Asses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extile production with water alkalization footprint[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0, 719: 137522. [SCI二区]

王来力

12

8

Yang Yiduo, He Wanwen, Chen Fangli, Laili Wang*. Water footprint assessment of silk apparel in China[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0, 260: 121050. [SCI一区, TOP期刊]

王来力

18

9

王来力*, 吴雄英, 丁雪梅, 李一. 纺织品及服装的工业水足迹核算与评价[J]. 纺织学报, 2017, 38(09): 162-167. [行业权威期刊,EI检索]

王来力

21

10

任洁, 丁雪梅*, 吴雄英. 纺织产品印染工段水足迹模块化核算方法研究[J]. 印染, 2019, 45(15): 44-48. [行业权威期刊]

丁雪梅

2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上海海关,西安工程大学,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凤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诸暨华都国际纺织产业城集团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丁雪梅,王来力,吴雄英,李昕,朱俐莎,骆艳,赵学谦,樊蓉,刘占鳌,孙丽蓉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微创介入纺织基植入物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1) 林婧,王璐,董智慧,王富军,管晓宁,邹婷,王韶霞,张福虎,卢俊,张景怿,原位开窗用覆膜支架开窗区耐久性能仿真测试装置及方法,中国,ZL201711210009.5

2) 王璐,林婧,杜佳,王富军,关国平,朱丹婕,一种具有局部耐久结构的血管支架织物覆膜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610247886.9

3) 王璐,邹秋华,林婧,王富军,关国平,一种一体成型机织血管覆膜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510418667.8

4) 关国平,沈高天,胡星友,王璐,闫星儒,一种脉动式人工血管水渗透性测试仪及其使用方法,中国,ZL201510418675.2

5) 王璐,刘冰,林婧,王富军,关国平,金马汀,腔内隔绝术用人造血管扭转疲劳模拟装置及其测试方法,中国,ZL201210001843.4

6) 马晓曼,胡冰清,赵海娜,管状覆膜结构和覆膜支架,中国,ZL201920996086.6

7) 马晓曼,胡冰清,张静,宗雪,阙亦云,覆膜结构、覆膜管及覆膜支架,中国,ZL201921868888.5

8) 谷子琦,胡冰清,马晓曼,姚昊,阙亦云,人造血管喷涂设备,中国,ZL***020950277.1

9) 谷子琦,明景,赵海娜,马晓曼,阙亦云,定型芯轴,中国,ZL***020950778.X

10) 姚昊,谷子琦,马晓曼,阙亦云,涂层装置,中国,ZL***021158638.5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1. Xiaoxin Kan, Tao Ma, Jing Lin, Lu Wang, Zhihui Dong, Xiao Yun Xu. Patient-specific simulation of stent-graft deployment in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mode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 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 ***1, 20(6): 2247-2258.

2. Fan Zhao, Wen Xue, Fujun Wang, Laijun Liu, Haoqin Shi, Lu Wang. Composite self-expanding bioresorbable prototype stents with reinforced compression performance for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pplicatio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8, 84: 126-134.

3. Wen Xue, Jing Gao, Jing Lin, Fujun Wang, Guoping Guan, Lu Wang. Deformation mechanisms of prototype composite braided stent-grafts in bending fatigue for peripheral artery application [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8, 78: 74-81.

4. Qiuhua Zou, Wen Xue, Jing Lin, Yijun Fu, Guoping Guan, Fujun Wang, Lu Wang.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polyester/NiTi wires braided composite stent for the medical application [J]. Results in Physics, 2016, 6: 440-446.

5. Jing Lin, Lu Wang, Robert Guidoin, Mark Nutley, Ge Song, Ze Zhang, Jia Du, Yvan Douville. Stent fabric fatigue of grafts supported by Z-stents versus ringed stents: An in vitro buckling test [J]. 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pplications, 2014, 28 (7):965-977.

6. Yongjie Jiao, Xiaojing Li, Jinjie Chen, Chaojing Li, Laijun Liu, Xingxing Liu, Fujun Wang, Guang Chen, Lu Wang. Constructing Nanoscale Topology on the Surface of Microfibers Inhibits Fibroblast Fibrosis [J].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2, DOI10.1007/s42765-022-00165-4.

7. Xingyou Hu, Tao Hu, Guoping Guan, Shaoting Yu, Yufen Wu, Lu Wang. Control of weft yarn or density improves biocompatibility of PET small diameter artificial blood vessels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Part B-applied Biomaterials, 2018, 106(3): 954-964.

8. Chaojing Li, Fujun Wang, Graeham Douglas, Ze Zhang, Robert Guidoin, Lu Wang. Comprehensive mechan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PLA fabric combined with PCL to form a composite structure vascular graft [J]. Journal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2017, 69: 39-49.

9. Chaojing Li, Fujun Wang, Peng Ge, Ying Mao, Lu Wang. Anti-acute thrombogenic surface using coaxial electrospraying coating for vascular graft application [J]. Materials Letters, 2017, 205: 15-19.

10.M. Fazley Elahi, Guoping Guan, Lu Wang, Xinzhe Zhao, Fujun Wang, and Martin W. Ki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silk fibroin fabric using layer-by-layer polyelectrolyte deposition and heparin immobilization for small-diameter vascular prostheses [J]. Langmuir, 2015, 31(8): 2517-26.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脉通医疗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五、主要完成人

王璐、马晓曼、李超婧、林婧、董智慧、王富军、关国平、李彦、符伟国、胡冰清、姚昊、明景、赵海娜、谷子琦、黄晶晶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多轴向织物复杂异型结构渗透控制与快速拉挤成型关键技术

二、知识产权情况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发明人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223302.X

一种拉挤复合材料可调张力收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陈玉祥;陶魏峰;谈源;钮青;徐万里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472329.3

一种恒张力放线装置

谈源;刘宇成;王松;刘苏赟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1377250.9

一种高性能纤维编织机用放线收紧装置

谈昆伦;陈南梁; 蒋金华;谢波;

朱玉斌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710276900.2

一种单针床经编机的对称送经方法及装置

陈南梁;蒋金华;邵光伟;张晨曙;邵慧奇;傅婷;马小飞;冀有志;林芳兵;苏传丽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301792.1

一种拉挤板体预成型模具

谈源;徐华;钱亚刚;陈亚飞;王占东;解祥夫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911157593.1

一种复材拉挤件直线度监测及调整方法

陈玉祥;谈源;钮青;刘勇俊;马小伟;丁琳;徐万里;周瑞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910859349.3

一种曲面拉挤件成型方法

徐华;谈源;钱亚刚;邓嘉康;黄娟;王占东;葛飞虎;钮青;陶魏峰;陈香伟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300921.5

一种拉挤板体结构及其预成型工艺

谈源;解祥夫;张军;陈龙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574867.2

一种轨道交通设备舱支撑结构

陈龙飞;谈源;张军;王瑞;解祥夫;王小清;解恩泽;耿强华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710243341.5

热塑性聚氨酯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张娜;刘春太;黄明;方东阳;李庆涛;吴海宏;吕广超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主要代表性论文如下:

Yi Geng, Jinhua Jiang*, Nanliang Chen*. Local impregnation behavior and simulation of non-crimp fabric on curved plates in vacuum assisted resin transfer molding.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9, 208: 517-524

Yi Geng, Jinhua Jiang*, Fangbing Lin, Huiqi Shao, Chenglong Zhang, Nanliang Chen*. Study of Compaction Properties and Permeability Prediction of Multilayered Quadriaxial Non-Crimp Fabric in Liquid Composite Molding Process. Polymers ***0, 12, 1525:1-20

Habboush Ali, Sanbhal Noor, Shao Huiqi, Jiang Jinhua*, Chen Nanliang.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wrinkling behavior of glass warp knitted non-crimp fabrics based on double-dome draping geometry. 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 ***0,15:1-17

HABBOUSH A, SHAO H, JIANG J*, CHEN N*. Characte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in-plane shear behavior for glass warp knitted non-crimp fabrics based on bias extension experiment[J]. The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2019: 1-11.

耿奕,蒋金华*,陈南梁.双轴向经编织物的内部结构对三维渗透率的影响[J].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0(03):11-17

杨文权, 蒋金华*, 陈南梁. 玻璃纤维织物在剪切变形作用下的渗透率[J]. 纺织学报, 2018,39(08): 58-62+70

耿奕, 蒋金华, 陈南梁. 经编四轴向玻璃纤维织物的渗透行为和渗透率[J]. 纺织学报, 2017,38(10): 49-56.

蒋金华, 陈南梁. LCM中缝编铺敷工艺对面内渗透性的影响[J].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1: 28-33

蒋金华, 汪泽幸, 陈南梁. LCM中碳纤维织物结构对横向渗透性的影响[J]. 纺织学报, 2013,34(1): 40-45.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常州市新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蒋金华、谈源、刘春太、陈南梁、邵慧奇、谈昆伦、张娜、邵光伟、段跃新、耿奕、张晨曙、汤娟、陈亚飞、钮青、钱亚刚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超大隔距充气柔性复合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1. 发明专利, 蒋金华;王昆;陈南梁;杨梅;郭珊珊;郝恩全;张仁彪;苏传丽;李建娜;邵光伟;邵慧奇;胡嵘, 三维间隔织物增强空间膜材及其制备方法和加工装置, 中国, ZL201711188122.8

2. 发明专利, 江飞;陈逸;董胜利, 一种双针床经编机编织工艺的控制装置, 中国, ZL201510499182.6, 常州市赛嘉机械有限公司

3. 发明专利, 朱静江;郝恩全;李宏杰;张仁彪;吕明友;傅朝辉;陈小平;邓梁;张婷, 高承载环保拉丝气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710632316.6

4. 发明专利, 邵慧奇;黄耀丽;蒋金华;陈南梁;邵光伟;张晨曙;陆诚;王轩, 可控温三维经编间隔织物及其制备方法, 中国, ZL***010730579.2

5. 发明专利, 朱静江;郝恩全;李宏杰;张仁彪;杨阳;傅朝辉;陈小平;金国利;黄强, 高强拉丝气垫材料及其生产工艺?, 中国?, ZL201510238329.6?

6. 发明专利?, 郝恩全;刘东强;张维;缪冬梅;宋相军;韦武;马家峰;宋亚培;倪武东, 一种蓬盖布加工用自动裁切装置?, 中国?, ZL***110418025.3?

7. 发明专利?, 林生雄;蒋石生;廖八生;朱超扬, 一种包含拉丝网布和加强片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810801989.4?

8. 发明专利?, 蒋石生, 一种气密性好的平织型拉丝网布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中国, ?ZL201910353233.2?

9. 实用新型专利, ??陈忠英;江飞;勾建珍;刘玉伟;王玮, 带直线平移成圈的双针床经编机?, 中国, ?ZL***020463904.9?

10.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常州市步云工控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赛嘉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步云工控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超大隔距经编机间隔纱梳栉平移成圈控制软件V1.0?, 中国, ?***1SR0140455?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1. Shanshan Guo, Wei Shen, Ruixia Li, Huiqi Shao, Jinhua Jiang* and Nanliang Chen*. Characterization of tensile creep behavior of fabric-reinforced PVC flexible composites.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1(2):1-8.

2. Chenglong Zhang, Huiqi Shao*, Shuangqiang Liang, Yi Geng, Nanliang Chen and Jinhua Jiang*. Single edge crack effect on mechanical property of polyimide flexible composite envelope[J]. Composite Structures, ***1(1-4):114340.

3. Haiyang Guo, Yanping Liu*, Yumin Xia, Hong Hu, Yiming Wang, Gao Qiu. Compressive mechanics of warp-knitted spacer fabrics.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xtiles, ***1, 51:611-31.

4. Yuan Zhang, Hong Hu, Yordan Kyosev, Yanping Liu?.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3D spacer fabric: Effect of the geometric variation and amount of spacer yarns. Composite Structures, ***0, 236(4):111846.

5. 陶红兵,郝恩全,邵慧奇,沈为,陈南梁,蒋金华*. 基于大隔距材料陆基充气天线反射面精度的影响因素[J].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6-53.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常州市赛嘉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明士达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陈南梁、陈忠英、邵慧奇、江飞、朱静江、林生雄、陈逸、蒋金华、邵光伟、郝恩全、蒋石生、刘燕平、李宏杰、何超金、董胜利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工业炉窑烟气多污染物超净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项目主要授权发明专利10项,清单如下:

1. 刁永发;魏忠秋;王静泓,一种多功能脱硫脱硝脱汞吸附剂及其制备和应用,中国,ZL201510790657.7

2. 刁永发;王静泓;刘静,一种脱除烟气中Hg0 的磁性吸附剂及其制备和应用,中国,ZL201410853914.2

3. 刁永发;周发山;张俪安;张腾,一种脱除磁性细颗粒用磁性复合无纺滤袋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910361837.1

4. 钱付平;赵鹏;杨洪;鲁进利;余绍龙;王帆;林清源,一种纤维过滤介质的拟态化重建及其性能计算方法,中国,ZL201410217062.8

5. 钱付平;洪梅;吴胜华,一种用于工业烟气净化的耐高温纤维滤料,中国,ZL201610568898.1

6. 贾勇;顾明言;邵娜娜;龙红明;戴波;陈宜华;盛广宏;郭丽娜;田迎春;吴胜华,一种催化氧化NO的掺杂钴改性钒磷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及制备方法,中国,ZL201810033703.2

7. 贾勇;蒋进;顾明言;夏勇军;胡笳;陈光;龙红明;吴胜华;丁希楼,一种铜掺杂磷钼酸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910083480.5

8. 史德明;陈光;张松;方辉;夏勇军;胡笳;贾勇;陈宜华;朱宝忠;包向军,一种具有强抗硫抗水性能的低温脱硝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710330542.9

9. Fuping Qian;Laiyong Wang;Jingjing Zhu;Naijin Huang;Hao Wu,RESISTANCE CALCULATION METHOD FOR SCR DENITRIFICATION CATALYST,荷兰,A020.06.1081NL

10. 刁永发;邹钺;王龙杰;陆钧皓,一种燃煤可吸入颗粒物及重金属联合脱除的远程监控系统,中国,ZL201210018550.7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发表论文10篇,主要代表性论文著作如下:

1. Le Li, Yongfa Diao, Xin Liu. Ce-Mn mixed oxides supported on glass-fiber for low-temperatur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NH3[J].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14, 32(5): 409-415.

2. Chen Chen, Yongfa Diao, Yao Lu, Shanshan Chen, Li Tian. Complete reaction mechanisms of mercury binding on petroleum coke and brominated petroleum coke[J]. Energy & Fuels, 2019, 33(6): 5488-5497.

3. Jiawei Zhuang, Yongfa Diao, Henggen Shen.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ran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mperature fine particles generated in a transiently welding pro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 176: 121471.

4. Fashan Zhou, Yongfa Diao, Ruge Wang, Bingwen Yang, Teng Zha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PM2. 5removal by magnetic polyimide loaded with cobalt ferrate[J]. Energy and Built Environment, ***0, 1(4): 404-409.

5. Fashan Zhou, Yongfa Diao. Magnetic copper-ferrosilicon composites as regenerable sorbents for Hg0removal[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0, 590: 124447.

6. Bowen Cao, Fuping Qian, Shilong Wang, Wei Dong, Jingjing Zhu, Jinli Lu, Yunlong H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iltration performance for fibrous media: Coupling of a semi-analytical model with CFD on Voronoi-based microstructure[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0, 251: 117364.

7. Bowen Cao, Fuping Qian, Mengmeng Ye, Yuan Guo, Shilong Wang, Jinli Lu, Yunlong Han. Pressure drop model for fibrous media in depth filtration: Coupling simula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CFD porous media during dust loading[J].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1, ***: 108015.

8. Yong Jia, Jin Jiang, Ruizi Zheng, Lina Guo, Jing Yuan, Shule Zhang, Mingyan Gu. Insight into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ver PMoA for low temperature NH3-SCR: A combined In-situ DRIFTs and DFT transition state calculations[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1, 412: 125258.

9. Jin Jiang, Yong Jia, Ruizi Zheng, Lina Guoa, Mingyan Huang, Jia Hu, Yongjun Xia. Investigation of SO2and H2O poisoning over Cu-HPMo/TiO2catalyst for Low temperature SCR: An experimental and DFT study[J]. Molecular Catalysis, ***0, 493: 111044.

10. Yongfa Diao, Honggang Yang. Gas-cleaning technology[M]//Industrial Ventilation Design Guidebook. Academic Press, ***1: 279-371.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威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博格工业用布有限公司、安徽欣创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刁永发、钱付平、贾勇、蒋捷、黄乃金、徐俊超、张俪安、刘书平、费建信、胡笳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纺织印染后整理关键技术与装备

二、知识产权情况

国别

知识产

权类别

名称

授权号

发明人

中国

发明专利

二层式拉幅定型机

ZL 201610753487.X.

陈少军;丁伯军

中国

发明专利

一种间接加热式风道结构

ZL 201610040947.4.

陈少军

中国

发明专利

拉幅定型机除尘带无水清洁装置

ZL 201510252387.4.

陈少军

中国

发明专利

一种拉幅热定型机烘箱结构优化方法

ZL 201711012115.2

李昆航;顾敏明

中国

发明专利

一种拉幅定型机用全自动除尘装置

ZL 201510929540.2.

陈少军

中国

发明专利

一种湿布热定型过程实时温度估算方法

ZL 201711062335.6

顾敏明;潘海鹏;戴文战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双层定型机的喷嘴、流道和烘房数字化优化设计软件V1.0

***2SR0465514

季霞;闫红霞;郗欣甫;陈少军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热传递数值模拟分析V1.0

***2SR0459308

季霞;闫红霞;郗欣甫;庞静珠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烘箱内风道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软件V1.0

***2SR0465515

季霞;闫红霞;郗欣甫;陈少军

中国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流场模拟与结构优化软件V1.0

***2SR0459359

季霞;闫红霞;郗欣甫;庞静珠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序号

论文名称

通讯作者

引用次数

1

The effects of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QL) on machining force, temperature, and residual stress

Ji Xia

(季霞)

26

2

Model-based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achining-induced residual stress under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Ji Xia

(季霞)

9

3

Contactless detec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in blended fabrics with a free-space contactless detection of moisture content in blended fabrics with a free-space microwave method

Xiang Zhong(向忠);

Hu Xudong(胡旭东)

6

4

Force prediction in micro-grinding maraging steel 3J33b considering the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

Ji Xia

(季霞)

2

5

Turning induced residual stress prediction of AISI 4130 considering dynamic recrystallization

Ji Xia

(季霞)

12

6

棉织物热定形气流干燥性能影响因素分析及试验

向忠

0

7

Analysis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effects on residual stress in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 (MQL) machining

Ji Xia

(季霞)

7

8

带方形喷嘴风道结构对热定型机性能影响

向忠

1

9

Heat and moistur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in cotton fabric under impingement drying

Xiang Zhong(向忠)

2

10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inding force and material removal mechanism of laser-structured zirconia ceramics;

Pang Jingzhu(庞静珠)

0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远信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季霞、向忠、陈少军、蒋仁积、张建新、丁伯军、顾敏明、庞静珠、陈小良、柏宇轩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立体印花运动鞋面机器人生产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二、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知识产权类别

专利名称

授权号

发明人

1

发明

一种整块鞋面布料3D增材印刷方法

ZL201710007224.9

孟婥,孙以泽,李天源,方华玉

2

发明

一种单片鞋面布料3D增材印刷方法

ZL201710007225.3

方华玉,孙以泽,孟婥,李天源

3

发明

一种整卷鞋面布料3D增材印刷方法

ZL201710007220.0

孙以泽,方华玉,孟婥,李天源

4

发明

一种3D增材印花机定位装置

ZL201710007503.5

孟婥,孙以泽,孙志军,李培波

5

发明

一种整卷鞋面印刷导布台及导布方法

ZL201710007846.1

李天源,方华玉,孙以泽,孟婥

6

发明

一种3D增材印花机

ZL201710008917.X

孙以泽,孟婥,李培波,孙志军,章军福,王亚成

7

发明

一种增材印花设备平台校准移载车

ZL201710229164.5

孙以泽,郗欣甫,孙志军,孟婥,刘月刚

8

软件著作

增材印花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V1.0

***0SR0499808

福建屹立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9

软件著作

3D增材智能印花流水线操作软件

***1SR1508401

福建屹立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10

软件著作

机器人视觉识别与轨迹动态规划软件V1.0

***0SR0499803

福建屹立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列主要论文10篇。

[1] Meng Zhuo, Liu Yuegang, Ji Chengchang, Sun Yize, Chen Yujie. Rheological experiment and fractional derivative model for aqueous polyurethane dispersion[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 139(22): 52259.

[2] Liu Yuegang, Meng Zhuo, Ji Chengchang, Chen Yujie.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flow field in 3-dimensional additive print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2, 224: 107326.

[3] Xu Gaoping, Zhang Hao, Meng Zhuo, Sun Yize. Automatic interpolation algorithm for NURBS trajectory of shoe sole spraying based on 7-DOF robo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34(3): 434-450

[4] Chi Xinfu, Li Qiyang, Zhang Xiaowei, Sun Yize. Punching trajectory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warp-knitted vamp based on improved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Radau pseudospectral method[J]. Journal of Engineered Fibers and Fabrics,***1, 16

[5] Liu Yuegang, Meng Zhuo, Wang Yacheng, Li Peibo, Sun Yize.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Viscosity for Aqueous Polyurethane Dispersion as a Function of Shear Rate, Temperature, and Solid Content[J]. ACS Omega, ***0, 5(40):26237-26244.

[6] Wang Yacheng, Li Peibo, Liu Yuegang, Sun Yize, Su Liuyuan. Variable snap-off study for 3D additive screen prin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 ***0, 32(3): 430-445.

[7] Wang Yacheng, Liu Yuegang, Sun Yize. A hybrid intelligence technique based on the Taguchi method for multi-objective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the 3D additive screen printing of athletic shoes [J]. Textile Research Journal, 2019, 90(9-10):1067-1083.

[8] Wang Yacheng, Li Peibo, Sun Zhijun, Sun Yize. A model of screen reaction force for the 3D additive screen printing[J]. Journal of the Textile Institute, 2018, 109(8):1000-1007.

[9] 何帆, 孟婥; 张豪; 孙以泽. 基于伯努利吸盘抓取经编鞋面稳态过程的研究[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10] 童小彬; 孟婥; 孙以泽; 张豪. 基于HOG特征描述的轮廓匹配算法[J].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福建屹立智能化科技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孟婥,陈玉洁,李天源,孙志军,郗欣甫,李培波,张玉井,于志远,马文祥,刘月刚,张豪,王亚诚,许高平,颜梦,贺阳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干法缠绕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材料的制备和产业化技术

二、简介

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纱干法缠绕成型,与传统湿法缠绕相比具有生产效率高、制备过程清洁以及制品力学性能更优异等优点,是高效率、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预浸纱是干法缠绕的关键材料,但其制备技术目前主要为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导致干法缠绕工艺在国内的开发和应用进度缓慢。项目针对干法缠绕预浸纱的树脂体系、连续稳定预浸工艺及其复合材料干法缠绕成型工艺进行了系统地设计与控制,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干法缠绕预浸纱配套高韧性环氧树脂体系设计与制备技术

通过研究环氧树脂的配方设计、预固化机理及其调控机制,设计制备了预浸纱环氧树脂体系,建立的环氧树脂自催化动力学模型,实现预浸纱黏结性能调控,满足干法缠绕工艺性的同时兼具高韧性、高强度和高耐热性,为干法缠绕预浸纱的制备工艺奠定了基础。

(2)干法缠绕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纱一步法成套制备及评价技术

基于适应规模化生产的一步法工艺路线,建立通过响应面优化调控预浸纱制备工艺及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预浸纱树脂含量、环氧树脂固化度和表面质量的精确控制,形成了干法缠绕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纱的连续制备与评价成套技术与装备。

(3)干法缠绕预浸纱连续稳定产业化制备及应用技术

针对产业化制备干法缠绕预浸纱对效率与稳定性的要求,攻克了碳纤维放纱装置多级主动张力控制技术、高稳定一步法树脂浸渍技术与装备以及连续稳定收卷控制技术与装备等预浸纱规模化制备的技术难点,实现了预浸纱的高效稳定制备,为下游生产企业研发生产干法缠绕复合材料制品提供关键原料和技术支撑,已初步实现产业化生产、销售和应用。

项目已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0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8件;发表学术论文7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篇,SCI期刊论文2篇;建成单线产能150吨/年碳纤维/环氧树脂预浸纱生产线4条,其干法缠绕制品在轨道交通、机械装备以及体育器材等领域得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知识产权情况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发明人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910573967.1

一种多尺度增韧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张辉;陈正国;徐磊;周帅;程超

中国

发明专利

ZL***111310916.3

一种环氧树脂基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张相一;刘卫亮;王景宾;张振峰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020871278.7

一种用于干法缠绕预浸增强纤维束生产装置

李新河;代俊;高振勇;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922267045.6

一种用于树脂滚涂设备加热板旋转装置

李新河;高振勇;刘卫亮;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020332689.9

一种复合材料纤维用纱架引纱装置

李新河;韩淑敏;宋云东;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922267049.4

一种用于大丝束纤维无损延展装置

李新河;宋云东;张龙;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020333345.X

一种超薄碳纤维预浸料展纱装置

韩淑敏;宋云东;刘卫亮;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922267050.7

一种用于超薄预浸料树脂涂布稳定性的辅助装置

李新河;张龙;刘卫亮;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922268026.5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大克重预浸料生产装置

李新河;刘卫亮;赵松;李硕同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021176289.X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的串联张力控制器系统

韩淑敏;刘卫亮;李硕同

四、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序号

论文著作

通讯作者

引用次数

1

干法缠绕用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预浸纱线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

张辉

0

2

干法缠绕用预浸纱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

孙泽玉

0

3

聚醚砜/环氧树脂共混体系流变特性与
固化性能的研究

张辉

1

4

酚酞基聚芳醚酮/环氧树脂共混体系流变性能及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张辉

4

5

聚醚砜/碳纳米管对环氧树脂的协同增韧

张辉

2

6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drive shafts fabricated using filament winding technology

张辉

12

7

Highly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epoxy resin via blending with polyetherketone cardo

张辉

23

五、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山东江山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国碳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六、主要完成人

张辉、孙泽玉、李新河、陈烨、代俊、张相一、刘卫亮、韩克清、刘勇、阳泽濠、骆佳美

七、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八、提名等级

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高品质聚丙交酯一步合成及其多功能纤维材料全产业链开发与应用

二、知识产权情况: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发明人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710365048.6

一种内消旋丙交酯的分离方法

冯立栋,边新超,刘焱龙,项盛,孙彬,张宝,阮召炉,陈志明,陈学思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510689295.2

一种耐热型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边新超,刘焱龙,孙彬,项盛,冯立栋,梁伟,丁伟伟,朱荣华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711461647.4

一种石墨烯改性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顾惠琴、刘萍、朱亚宏、李东华、陆育明、冯忠耀、陈辉华、杨卫忠、杨成、李忠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527151.7

含金属改性十字型酯化物的PLA纤维的熔体直纺方法

陆育明;王佳欢;冯忠耀;李东华;孙宾;杨卫忠;朱美芳;李忠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527152.1

含金属改性十字型酯化物的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李东华;陆育明;冯忠耀;陈辉华;孙宾;朱美芳;李忠;顾惠琴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528518.7

含金属改性十字型酯化物的中空PLA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陆育明;李东华;王佳欢;冯忠耀;孙宾;杨卫忠;朱美芳;赵学东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610104367.7

一种含磷离聚物共聚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俞森龙;相恒学;周家良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610104351. 6

一种含磷共聚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俞森龙;相恒学;周家良; 孙宾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610104384.0

一种绿色炭源共聚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俞森龙;相恒学;周家良;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610104361.X

只含碳、氢、氧三元素的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俞森龙;相恒学;周家良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610104678.3

一种氮-磷协效共聚阻燃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俞森龙;相恒学;周家良;左伟伟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510866770.9

一种介孔磷酸锆负载纳米银抗菌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周家良, 俞森龙, 相恒学, 孙宾, 成艳华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510866599.1

一种介孔磷酸锆负载氧化铜抗菌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周家良,陈伟,夏维,孙宾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310224359.2

一种弹性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王世超, 相恒学, 王仁林, 洪森林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310087582.7

一种无卤阻燃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王世超, 李莉莉, 相恒学, 姜永健, 费海燕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510288525.4

一种碳纤维前驱体木质素/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王世超, 左伟伟, 李妍, 李健, 相恒学,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 201510299133.8

一种环保型储能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朱美芳, 相恒学, 陈姿晔, 夏维,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210132563.7

一种可生物降解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 相恒学, 王世超, 彭程, 王仁林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310086989.8

一种环境友好型复合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方法

朱美芳,相恒学,王世超,王仁林,周哲,孙宾,陈文萍,闻晓霜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0387685.8

一种结构诱导牵伸制备高强度生物基脂肪酸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相恒学, 朱美芳, 潘伟楠, 张杨凯, 夏维, 翟功勋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907.1

阻燃聚合物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相恒学, 朱美芳, 周家良, 俞森龙, 翟功勋, 王倩倩,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909.0

含氮共聚聚乳酸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周家良, 朱美芳, 相恒学, 俞森龙, 侯恺, 翟功勋, 周哲, 胡泽旭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843.5

阻燃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

王倩倩, 朱美芳, 周家良, 相恒学, 俞森龙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830.8

抗静电阻燃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王倩倩, 朱美芳, 李登新, 周家良, 俞森龙, 相恒学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610866185.3

聚乳酸短纤维超高速纺丝用的梯度式环吹风冷却装置

樊海彬,王维平,杨新华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610865910.5

聚乳酸纤维纺丝用的上油装置

樊海彬,王维平,郭利清,杜祎新,刘薇,杨新华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710004929.5

一种多功能聚乳酸纤维的制备方法

樊海彬,朱美芳,张林扬,周家良,杨新华,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610871557.1

聚乳酸纤维高速纺丝方法

樊海彬,王维平,杨新华,李文俊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0980215.2

PLA与PTT双组份半嵌式复合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李文俊,樊海彬,王宁,刘薇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907.1

阻燃聚合物纤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相恒学, 朱美芳, 周家良, 俞森龙, 翟功勋, 王倩倩,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837.X

抗菌抗静电阻燃聚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朱美芳, 周家良, 相恒学, 俞森龙, 翟功勋,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904.8

含磷阻燃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朱美芳, 周家良, 相恒学, 俞森龙, 翟功勋, 周哲, 成艳华, 左伟伟, 孟哲一, 费翔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903.3

抗静电阻燃树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周家良, 朱美芳, 相恒学, 俞森龙, 翟功勋, 麻伍军, 周哲

中国

发明专利

ZL***010087842.0

多功能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树脂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周家良, 朱美芳, 俞森龙, 相恒学, 翟功勋, 侯恺, 周哲

中国

实用新型专利

ZL201521137978.9

一种用于高熔点物料连续化生产的高真空系统

孙彬,边新超,刘焱龙,冯立栋,阮召炉,项盛,陈志明,陈学思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序号

论文著作

通讯作者

引用次数

1

Thermal Stability of Bio-Based Aliphatic-Semiaromatic Copolyester for Melt-Spun Fibers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相恒学,朱美芳

2

2

切片低聚物含量对聚乳酸熔纺成形工艺的影响

朱美芳

4

3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PU Toughened PLA Elastic Fibers

朱美芳

6

4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Fire Resistant PLA Fibers with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

朱美芳

12

5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Organic Phosphorousα-Zirconium Phosphate on Flame-Retardant Poly(lactic acid) Fiber

朱美芳

7

6

Enhanced ?ame-retardant performance of poly (lactic acid) (PLA) composite by using intrinsically phosphorus-containing PLA

朱美芳

23

7

典型高分子纤维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

朱美芳

2

8

Low cost carbon fibers from bio renewable LigninPoly(lactic acid)

朱美芳

86

9

聚乳酸阻燃改性研究进展

朱美芳

1

10

1.33 dtex 聚乳酸短纤维生产工艺探讨

冯忠耀

0

四、主要完成单位:东华大学、上海德福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金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龙福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相恒学,俞森龙,朱丽萍,魏丽菲,梁伟,樊海彬,郭前锋,朱荣华,周家良,陈辉华,胡泽旭,王世超,王良波,陆育明,周哲

六、提名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一、 项目名称:

用于神经及血管组织再生的生物仿生支架制备关键技术

二、知识产权情况:(10项发明专利)

1. 莫秀梅,张建光,孙彬彬,一种轴向取向纳米纤维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279780.8,授权公告日:2016年6月08日

2. 莫秀梅,张建光,孙彬彬,宋炜,一种导电缓释型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410478759.0, 授权公告日:2016年09月07日

3. 莫秀梅,王娟,孙彬彬,朱同贺,叶凯强,沈威,朱晶晶,一种新型神经导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910023517.5,授权公告日:***1年8月31日,申请日:2019-01-10

4. 孔倩,张伟,李晓静,王国航,孙冰冰,康鹏,管修东,周文剑龙,一种多通道导电神经移植物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10200370.4,

5. 宋德振,孙冰冰,梁小文,马健,张成,一种多层记忆型神经导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110137168.7,授权日***2.02.11,

6. 陈刚;杨洪阳,栗国贝,孙冰冰,一种神经损伤修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号:ZL201911294831.3,

7. 王红军,王皓宇, 王娟,Conductive Scaffold for guided neural network formation, PCT专利WO ***2/032203 AI, 公告日***2.2.10

8. 莫秀梅,吴桐,王元非,一种肝素与双生因子协同调控的P(LLA-CL)/胶原蛋白双层血管支架的制备,专利号:ZL201510749818.8,授权公告日:2018年04月20日

9. 莫秀梅,吴桐,王元非,一种聚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双层仿生血管支架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510640661.5,授权公告日:2018年8月3号

10. 莫秀梅,吴桐,王元非,一种仿生天然血管三层结构的复合材料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610638328.5,授权公告日:2019年5月3日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10篇文章)

1. Jianguang Zhang, Kexin Qiu, Binbin Sun, Jun Fang, Kuihua Zhang, Hany EI-Hamshary, Salem S. Al-Deyab and Xiumei Mo*, The Aligned Core-Sheath Nanofibers wit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Neural Tissue Engineering,J. Mater. Chem. B, 2014, 2 (45), 7945 – 7954,

2. Kuihua Zhang, Chunyang Wang, Cunyi Fan, Xiumei Mo*. Aligned SF-P(LLA-CL)-blended nanofibers encapsulating nerve growth factor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J Biomed Mater Res Part A 2014,102(8), 2680-2691,

3. Chen Huang,Sheng Wang,Lijun Qiu,Qinfei Ke,Wei Zhai, Xiumei Mo*Heparin Loading and Pre-endothelialization in Enhancing the Patency Rate of Electrospun Small-Diameter Vascular Grafts in a Canine Model,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2013, 5, 2220?2226 ,

4. Binbin Sun, Tong Wu, Juan Wang, Dawei Li, Jing Wang, Qiang Gao, M. Aqeel Bhutto, Hany El-Hamshary, Salem S. Al-Deyabc and Xiumei Mo*, Polypyrrole-Coated Poly(l-lactic acid-co-ε-caprolactone)/Silk Fibroin Nanofibrous Membranes Promoting Neural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 2016. 4, 6670-6679,

5. Tonghe Zhu, Kui Yu, M. Aqeel Bhutto, Xuran Guo, Wei Shen, Juan Wang, Weiming Chen, Hany El-Hamshary, Salem S. Al-Deyab, Xiumei Mo*,Synthesis of RGD-peptide modified poly(ester-urethane) urea electrospun nanofibers as a potential application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7, 315, 177–190, Impact factor10.652,

6. Binbin Sun, Zifei Zhou, Tong Wu, Weiming Chen, Dawei Li, Hao Zheng, Hany El-Hamshary, Salem S. Al-Deyab4, Xiumei Mo*, Yinxian Yu*, Development of Nanofiber Sponges-Containing Nerve Guidance Conduit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Vivo,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7, 9, 26684?26696,

7. Tong Wu, Jialing Zhang, Yuanfei Wang, Dandan Li, Binbin Sun, Hany El-Hamshary, Meng Yin*, Xiumei Mo*,Fabrication and preliminary study of a biomimetic tri-layer tubular graft based on fibers and fiber yarns for vascular tissue engineering,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2018,82, 121–129,

8. Jing Wang, Lingling Tian, Baiwen Luo, Seeram Ramakrishna, Dan Kai*, Xian Jun Loh, In Hong Yang, G. Roshan Deen, Xiumei Mo*,Engineering PCL/Lignin Nanofibers as an Antioxidant Scaffold for the Growth of Neuron and Schwann cell,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2018, 169, 356-365,

9. Juan Wang, Yuan Cheng, Liang Chen, Tonghe Zhu, Kaiqiang Ye, Chao Jia, Hongjun Wang, Meifang Zhu, Cunyi Fan*, Xiumei Mo* ,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ies of electroactive reduced graphene oxide-modified nanofiber scaffolds for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Acta Biomaterialia 2019, 84, 98–113,

10. Juan Wang, Haoyu Wang, Xiumei Mo, Hongjun Wang, Reduced Graphene Oxide-Encapsulated microfiber patterns enable controllable formation of neuronal-like networks, Advanced Materials, ***0, 32, 2004555,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莫秀梅,孙冰冰,孙彬彬,王娟,吴桐,张建光,朱同贺,张伟,张葵花,王静,黄晨,李晓静,

六、提名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纤维用高可纺性功能母粒的开发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情况

授权发明专利12件

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发表科研学术论文9篇

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王华平、吉鹏、江振林、唐晓峰、徐毅明、谢伟、余子涯、朱敏、王朝生、王金果

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提名等级

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二、授权发明专利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号

权利人

发明人

1

共聚型高流动性阳离子聚酯母粒基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3197.X

东华大学

王华平吉鹏王朝生陈向玲陈仕艳

2

共聚型高流动性亲水易染聚酯母粒基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3192.7

东华大学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陈烨

3

一种高流动性导电聚酯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3193.1

东华大学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张玉梅陈烨王宇

4

一种高流动性耐污易染聚酯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1193191.2

东华大学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陈向玲

5

一种低毒低烟聚酯纤维用阻燃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ZL***010357967.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江振林徐晓彤朱敏金亮王金果王锦成宋仕强

6

一种低毒低烟阻燃聚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ZL***010356650.5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徐晓彤江振林朱敏胡优贤王金果范欣王锦成

7

一种高流动性抗菌PBAT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ZL***110782940.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侯芳朱敏江振林朱科宇徐晨雪徐佳敏范欣

8

一种阳离子可染再生聚酯纤维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

ZL***111103435.5

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徐毅明徐虎明谢伟

9

一种反应型功能聚酯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ZL***111109998.5

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徐毅明徐虎明谢伟

10

一种功能母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111237273.4

苏州宝丽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吉鹏王华平王朝生徐毅明徐虎明谢伟

11

磷酸锆载体、磷酸锆载铜抗菌剂、磷酸锆抗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ZL201911228298.0

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于晓琳唐晓峰余子涯叶倩

12

一种脂环族聚碳化二亚胺抗水解剂及其制备方法

ZL201810649388.6

上海朗亿功能材料有限公司

丁群董建廷朱旭翁慧嘉张文彬唐晓峰

三、发表论文著作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期刊

作者

发表单位

1

铜锌复合抗菌聚酯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合成纤维工业

晋缙,王朝生,王华平,吉鹏,李益仁

东华大学

2

亲水抗静电PET-PEG共聚酯母粒的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合成纤维工业

王勇,吉鹏,王朝生

东华大学

3

含磷阻燃剂结构对阻燃共聚酯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合成纤维工业

李建武,王朝生, 江振林,徐慧玲,王华平

东华大学

4

石墨烯改性PET纤维的制备及其抗静电性能研究

合成纤维工业

李建武,江振林, 李皓岩,王朝生,王华平

东华大学

5

含磷阻燃PET母粒的制备及阻燃PET性能研究

合成纤维工业

胡优贤,江振林,金亮范晓兵,柯福佑,彭金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6

导热结构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

纺织学报

徐晓彤,江振林,郑钦超,朱科宇,王朝生,柯福佑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7

Thermal cross-linking and anti-meltdrop properties of copolyester containing phosphorus/magnesium salt composites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Journal of Vinyl and Additive Technology

Youxian Hu, Zhenlin Jiang, Min Zhu,Shiqiang Song,Liang Jin,Hong Ji,Chaosheng Wang,Jianhua Wang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8

Preparation and thermal cross-linking mechanism of co-polyester fiber with flame retardancy and anti-dripping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RSC Advances

Keyu Zhu, Zhenlin Jiang, Xiaotong Xu, Yun Zhang, Min Zhu, Jianghua Wang, Alex Rend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9

Highly flame-retardant and low toxic polybutylene succinate composites with functionalized BN@APP exfoliated by ball milling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Xiaotong Xu,Zhenlin Jiang,Keyu Zhu,Yun Zhang,Min Zhu,Chaosheng Wang,Huaping Wang,Alex Ren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项目名称:

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

二、知识产权情况

序号

国别

知识产权类别

授权号

名称

发明人

1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0510030946.3

一种高剪切速率纺制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的方法

刘兆峰;胡祖明;尤秀兰;潘婉莲;陈蕾;曹煜彤

2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010126735.0

一种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树脂的生产工艺

曹煜彤;刘兆峰;周助胜;张浩

3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010127495.6

一种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树脂生产中溶剂的回收方法

张浩;曹煜彤;周助胜;刘兆峰

4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110048481.X

一种多螺杆混合器及其在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连续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曹煜彤;周助胜;刘兆峰;张浩

5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110457622.3

一种对位芳纶细旦纤维及其制备方法

胡盼盼;刘兆峰;吴清基;杨拯

6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410100889.0

一种高表面粘结性对位芳纶的制备方法

于俊荣;卢娜;诸静;陈蕾;王彦;胡祖明

7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410336441.9

一种高粘度浆液的脱泡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胡祖明;刘倩;丁彬;胡文兵;于俊荣;马禹;王彦;诸静

8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410667832.9

一种用固态发泡硫酸溶解PPTA树脂制备纺丝浆的方法

胡祖明;马禹;丁彬;胡文兵;刘倩;陈蕾

9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410853345.1

一种干喷湿纺喷丝板装置及方法

胡祖明;陈蕾;丁彬;马禹;王彦;诸静

10

中国

发明专利

ZL201811135799.X

一种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PPTA沉析纤维的制备方法

胡祖明;张兴珂;于俊荣;王彦;诸静

三、发表论文著作情况

序号

论文著作

通讯作者

引用次数

1

Dynamic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s of liquid-crystalline poly(p-phenyleneterephthalamide)

solu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Zhaofeng Liu (刘兆峰)

3

2

Dynamic rheological studies of poly(p-phenyleneterephthalamide) and carbon nanotube blends in sulfuric acid

Zhaofeng Liu (刘兆峰),Ziqi Liang (梁自奇)

7

3

Poly(p-phenylene terephthalamide) modified PE separator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Zuming Hu (胡祖明)

27

4

Direct fabrication of poly(p-phenylene terephthalamide) aerogel and its composites with great thermal insulation and infrared stealth

ZumingHu (胡祖明)

21

5

溶解对PPTA 结构性能的影响

刘兆峰

7

6

PPTA在硫酸中的溶解性能

刘兆峰

2

7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降解性研究

胡祖明

4

8

未干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的染色工艺

于俊荣

3

9

硅烷改性PPTA纤维的表面粘结性能研究

于俊荣

2

10

凝固浴条件对对位芳纶成形的影响

胡祖明

0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中化高性能纤维材料有限公司

五、主要完成人

胡祖明、于俊荣、曹煜彤、王彦、宋数宾、赵开荣、张浩、李娜、祁宏祥、

陈义宝、宋健安、张立铭、朱俊强、邵芝祥、丛国靖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技术发明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传导通道调控与环境响应机制研究

二、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材料学科中新型碳功能材料领域。

柔性的敏感材料是随身系统智能化的关键。传统敏感材料存在柔性差、响应速度慢、信号单一、输出效能低等缺陷,限制了其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团队基于石墨烯衍生材料的表/界面工程,通过调控其宏观聚集结构,构筑可控分子传导、电子传导以及声子热传导通道,对其多尺度、高柔性、多功能的高效环境响应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发现:

(1) 建立了环境敏感的石墨烯衍生材料气体分子通道调控新方法

通过化学还原与表面改性,构建面内性能可调的石墨烯衍生材料及其层间键能可控的柔性聚集体,利用层间/层内多维度的梯度结构设计,实现了材料内部气体分子快速定向传导。通过多重温和环境刺激诱发分子传导并引起通道可逆变形,得到一系列体密度小、响应丰富且迅速可控、循环稳定性优异的可编程石墨烯衍生驱动器材料,为其进一步在多尺度软体机器人与人造肌肉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 构建了石墨烯衍生材料的三维互联电子传导新途径

利用室温化学还原方法,结合自组装过程制备了三维互联的化学还原石墨烯功能材料。通过构建石墨烯三维导电网络,实现电子在材料中多维度高效传导,降低了激子损耗,提高了石墨烯衍生材料的光、电、化学活性。石墨烯衍生材料中的三维电子传导新途径在柔性转能、储能、传感领域均具有实用价值。

(3) 提出了基于石墨烯衍生材料高效热电转换以及可控能量传导的触敏新策略

利用冰模板辅助重力自组装的方法构筑了化学还原石墨烯的弹性聚集体,通过化学还原石墨烯面内热能-电能高效转换实现了体温分辨的触敏行为;压缩弹性引发石墨烯衍生材料微观结构连续变化,诱导电子传导与声子热传导的通路变化,实现了对人体触摸的温度与应力有效分辨。此策略首次应用于电子皮肤,高度模拟了触觉,为电子皮肤的情感交流功能提供了方案。

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814次。

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文章信息

SCI-E总引次数

SCI-E他引次数

影响因子(2018)

收录数据库

1

Mu, Jiuke; Hou, Chengyi; Wang, Hongzhi; Li, Yaogang; Zhang, Qinghong; Zhu, Meifang. Origami-inspired active graphene-based paper for programmable instant self-folding walking devices. SCIENCE ADVANCES, 2015, 1, e1500533.

255

241

14.957

SCIE

2

Mu, Jiuke; Hou, Chengyi; Wang, Gang; Wang, Xuemin; Zhang, Qinghong; Li, Yaogang; Wang, Hongzhi; Zhu, Meifang. An elastic transparent conductor based on hierarchically wrinkled reduced graphene oxide for artificial muscles and sensors. ADVANCED MATERIALS, 2016, 28, 9491-9497.

116

110

32.086

SCIE

3

Hou, Chengyi; Zhang, Qinghong; Li, Yaogang; Wang, Hongzhi. P25-graphene hydrogels: room-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for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from aqueous solu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05, 229-235.

157

150

14.224

SCIE

4

Shao, Yuanlong; Wang, Hongzhi; Zhang, Qinghong; Li, Yaogang. 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asymmetric supercapacitors based on 3D porous graphene/MnO2nanorod and graphene/Ag hybrid thin-film electrode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3, 1, 1245-1251.

130

115

8.067

SCIE

5

Hou, Chengyi; Wang, Hongzhi; Zhang, Qinghong; Li, Yaogang; Zhu, Meifang. Highly conductive, flexible, and compressible all-graphene passive electronic skin for sensing human touch. ADVANCED MATERIALS, 2014, 26, 5018-5024.

216

198

32.086

SCI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王宏志,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以及项目的实施,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 侯成义,第二完成人,东华大学副研究员。对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1、3、5的第一作者。

3. 穆九柯,第三完成人。对主要发明创新点1、2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1、2的第一作者。

4. 邵元龙,第四完成人。对主要发明创新点2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

5. 李耀刚,第五完成人。对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3、4、5的通讯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高效成孔策略创制超细纤维多孔材料

二、简介

超细纤维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小、孔隙率高等结构优势,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领域迫切需要更高比表面积、更小孔径、更高孔隙率的超细纤维多孔材料。为此,项目组提出了高分子荷电流体形变/相变及其纤维组装的精准调控新策略,设计并制备出一系列多维度多尺度孔结构(一维通体多孔、二维超小网孔、三维多级孔腔)的超细纤维多孔材料。取得的主要科学成果如下:

(1)揭示了湿汽诱导射流相分离成孔机制,制备出通体多孔超细单纤维

率先提出了湿汽诱导射流相分离成孔的新方法,通过研究聚合物射流在高速飞行时溶剂与环境水分子簇间的双扩散过程,建立了聚合物-溶剂-非溶剂介稳区相分离相图,揭示了湿汽诱导相分离-溶剂富集相成孔的纤维成型机制,一步制备出具有裂隙状介孔结构的通体多孔超细单纤维,突破了传统超细纤维材料比表面积难以大幅提升的瓶颈。

(2)提出了液滴喷射及其形变/相变成网机制,创制了超小网孔纳米蛛网材料

发明了不同于传统静电纺丝的全新方法——静电喷网,通过研究高压静电场中泰勒锥尖端所受库伦斥力和表面张力的竞争关系,提出了“荷电液滴”喷射成形的新模式,建立了液滴高速飞行中的形变/相变成网机制,创制出具有超小网孔的高分子、无机纳米蛛网材料,并成功将种类拓展至几十种,为新型二维网状纤维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普适性方法。

(3)发展了冰晶诱导超细纤维组装成腔新途径,获得了超高孔隙率纤维海绵

提出了冰晶诱导超细纤维有序组装成腔的新方法,阐明了溶液表面张力、过冷度、固含量等多因素作用下纤维分散液中冰晶的生长规律,建立了冰晶诱导下差异化孔腔结构的调控路径,制备出孔隙率高达99.992%的超轻质纤维海绵,打破了世界最轻固体材料的记录,为开发孔隙率超高、结构稳定的超细纤维体型材料开拓了新方向。

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enceChem. Rev.Prog. Mater. Sci.等期刊正面评价和重点引用,共被他引1263次,单篇最高他引519次,其中3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年卷页码(xx年xx卷xx页)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含共同)

第一作者(含共同)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Multifunctional flexible membranes from sponge-like porous carbon nanofibers with high conductivity/Nature Communications/Jianhua Yan, Keqi Dong, Yuanyuan Zhang, Xiao Wang, Ahmed Abdulqawy Aboalhassan, Jianyong Yu and Bin Ding*

2019, 10, 5584

2019-12-06

丁彬

闫建华

52

2

Direct electronetting of high-performance membranes based on self-assembled 2D nanoarchitectured networks/Nature Communications/Shichao Zhang, Hui Liu, Ning Tang, Jianlong Ge, Jianyong Yu and Bin Ding*

2019, 10, 1458

2019-03-29

丁彬

张世超

28

3

Ultralight nanofibre-assembled cellular aerogels with superelasticity and multifunctionality/Nature Communications/Yang Si, Jianyong Yu, Xiaomin Tang, Jianlong Ge and Bin Ding*

2014, 5, 5802

2014-12-16

丁彬

斯阳

519

4

Ultralight biomass-derived carbonaceous nanofibrous aerogels with superelasticity and high pressure-sensitivity/Advanced Materials/Yang Si, Xueqin Wang, Chengcheng Yan, Liu Yang, Jianyong Yu and Bin Ding*

2016, 28, 9512-9518

2016-11-16

丁彬

斯阳/王雪琴

256

5

Superelastic and superhydrophobic nanofiber-assembled cellular aerogels for effective separation of oil/water emulsions/ACS Nano/Yang Si, Qiuxia Fu, Xueqin Wang, Jie Zhu, Jianyong Yu, Gang Sun and Bin Ding*

2015, 9, 3791-3799

2015-04-28

丁彬

斯阳

408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丁彬,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提出了整个项目的研究思路和构想,整体把握研究动态,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发现点均有重要贡献。

2. 俞建勇,第二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与第一完成人共同负责了该项目学术思想的提出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参与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发现点均作出了贡献。

3. 斯阳,第三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对主要发现点3作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3、4、5的第一作者。

4. 张世超,第四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对主要发现点2作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2的第一作者。

5. 闫建华,第五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对主要发现点1作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基光热试剂的构效调控与肿瘤诊疗研究

二、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于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癌症光热治疗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微创、高效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很大的临床转化应用潜力。光热转换试剂的性能不但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以及代谢过程,而且可以通过耦合复合体系中各组元的优势性能的协同发挥,实现光热治疗试剂性能的进一步提高及多功能化。本项目以癌症诊疗效果为导向,基于对合成方法学及材料构效关系的认识,以微观调控工程学为手段,提出了无机光热试剂合成和性能调控的新方法,构筑了一系列高性能、多功能、可降解的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基光热转换试剂,推进了它们在肿瘤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针对光热稳定性差、转换效率低、激光功率高的问题,提出了缺陷调控工程学新思路,创新性地制备了系列新型稳定高效空穴掺杂硫属化合物光热材料,首次将激光功率降低到人体皮肤安全标准之下,推进了硫属化合物光热材料的生物应用。

2、以癌症诊疗一体化为导向,提出了将硫属化合物光热材料与表面改性剂、成像探针、化疗药物等进行复合的策略,构建了系列成像与治疗一体化复合纳米平台,开辟了多模态成像引导的硫属化合物基复合材料肿瘤联合治疗新途径。

3、针对纳米复合诊疗试剂各功能单元不易控制、合成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微观工程学控制策略,首次实现了直接合成三元双金属硫化物纳米试剂的构想,开发出兼具多模态成像和光热治疗的多功能双金属硫化物诊疗试剂体系。

4、针对无机纳米试剂代谢难、长滞留的共性问题,通过调控材料的微观组成和理化性质,创新性地制备了病灶微环境响应的硫属化合物纳米试剂,它既能在病灶部位有效富集发挥治疗作用,又能在体内降解代谢,降低了其潜在生物毒性。

三、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文章信息

SCI-E总引次数

SCI-E他引次数

影响因子

收录数据库

1

Qiwei Tian, Feiran Jiang, Rujia Zou, Qian Liu, Zhigang Chen, Meifang Zhu, Shiping Yang, Jinglong Wang, Jianhua Wang and Junqing Hu. Hydrophilic Cu9S5nanocrystals: a photothermal agent with a 25.7% heat conversion efficiency for photothermal ablation of cancer cells in vivo. ACS NANO, 2011, 5(12):9761-9771.

1009

928

18.027

SCIE

2

Qiwei Tian, Junqing Hu, Yihan Zhu, Rujia Zou, Zhigang Chen, Shiping Yang, Runwei Li, Qianqian Su, Yu Han and Xiaogang Liu, Sub-10 nm Fe3O4@Cu2?xS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for Dual-Modal Imaging and Photothermal Therapy.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3, 135(23): 8571-8577.

551

505

16.383

SCIE

3

Guosheng Song, Qian Wang, Yang Wang, Gang Lv, Chun Li, Rujia Zou, Zhigang Chen, Zongyi Qin, Keke Huo, Ronggui Hu and Junqing Hu. A Low-Toxic Multifunctional Nanoplatform Based on Cu9S5@mSiO2Core-Shell Nanocomposites: Combining Photothermal- and Chemotherapies with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for Cancer Treatment,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3, 23(35):4281-4292

206

200

19.924

SCIE

4

Bo Li, Kaichuang Ye, Yuxin Zhang, Jinbao Qin, Rujia Zou, Kaibing Xu, Xiaojuan Huang, Zhiyin Xiao, Wenjun Zhang, Xinwu Lu and Junqing Hu, Photothermal Theragnosis Synergistic Therapy Based on Bimetal Sulphide Nanocrystals Rather Than Nanocomposites, ADVANCED MATERIALS, 2015, 27(8): 1339-1345

124

122

32.086

SCIE

5

Guosheng Song, Jiali Hao, Chao Liang, Teng Liu, Min Gao, Liang Cheng, Junqing Hu and Zhuang Liu.Degradable Molybdenum Oxide Nanosheets with Rapid Clearance and Efficient Tumor Homing Capabilities as a Therapeutic Nanoplatform,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6, 55(6): 2122-2126.

218

210

16.823

SCI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胡俊青,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研究全面指导以及项目顺利实施,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对全部四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邹儒佳,代表性论文1,2,3,4的合作者。

3. 田启威,代表性论文1,2的第一作者。

4. 宋国胜,代表性论文3,5的第一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边缘智能物联网资源优化理论与方法

二、简介

本项目属于智能物联网与通信网络交叉领域。在智能物联网中,如何构建网络框架,优化资源分配,设计有效策略,已成为当前通信与计算机领域重大前沿交叉领域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基础科学问题。本项目致力于智能物联网与通信网络的融合,揭示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物联网的深层内在关系,构建了一套边缘智能物联网资源优化理论与方法,开辟了智能物联网分布式计算系统设计新思路。主要科学发现如下:

1. 系统地构建了智能物联网随机优化理论框架,构建智能边缘计算网络随机理论模型,提出计算任务动态卸载机制,揭示系统能耗与时延的折中关系,创新地发展了智能物联网系统在线随机优化理论,开辟了智能物联网分布式计算系统设计新思路,对于实际物联网系统架构设计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 科学地发展了边缘智能网络资源分配方法,建立了能源互联网热电联产系统数学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能量供需平衡及系统能耗最优化的资源分配方法,攻破了充放电策略维度灾难带来的计算复杂度,设计了不依赖于系统未来统计信息的在线能量调度策略。

3. 创新地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路径规划策略,克服了交通信息与路径规划更新频率不同步的困难问题,提出了基于背压理论的实时路径规划策略,理论证明了策略的最优性和收敛性,阐明了交通信息更新与路径重规划同步的内在关系,显著提升了局部及全局路网的交通效率。

该项目在国际重要期刊或国际会议上发表SCI或EI共35篇,这5篇代表性论文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总计被他引185次,单篇最高他引98次。引文作者来自18个国家,包括11位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30余位IEEE Fellow、1位IEEE Trans.主编以及两位IEEE协会主席,得到了院士和IEEE Fellow的正面引用和评价共37人次。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开发计划,第二完成人获上海市曙光计划、上海市人才发展基金。该成果先后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上海市科委、上海市教委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连续支持。

三、代表性论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年卷页码(xx 年xx卷xx 页)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含共同)

第一作者

(含共同)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

内完成

1

Energy-Delay Tradeoff for Dynamic Offloading in Mobile-Edge Computing System With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Guanglin Zhang, Wenqian Zhang, Yu Cao, Demin Li, Lin Wang

2018年14卷4642 - 4655页

2018年6月4日

张光林

张光林

98

2

Distributed Energy Management for Multiuser Mobile-Edge Computing Systems With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s and QoS Constraints/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Guanglin Zhang, Yan Chen, Zhirong Shen, Lin Wang

2019年6卷4035- 4048页

2018年10月15日

张光林

张光林

30

3

Online Energy Management for Microgrids with CHP Co-generation and Energy Storage/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Guanglin Zhang, Zhirong Shen, Lin Wang

***0年28卷533-541页

2018年10月15日

张光林

张光林

9

4

Optimal Energy Management for Microgrids with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 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s, an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Energies / Guanglin Zhang, Yu Cao, Yongsheng Cao, Demin Li, Lin Wang

2017年10卷1288页

2017年8月29日

张光林、王琳

张光林

16

5

Real-Time Path Planning in Urban Area via VANET-Assisted Traffic Information Sha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Chang Guo, Demin Li, Guanglin Zhang, Menglin Zhai

2018年67卷5635 - 5649页

2018年2月16日

张光林

郭畅

32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张光林、王琳、郭畅、李德敏、翟梦琳

六、提名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界面调控

二、简介

本项目属于“非金属材料”学科中的“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

硅基合金负极因具有极高理论比容量和适宜的充放电平台成为传统石墨负极的有力替代者。但硅基负极巨大的体积膨胀效应导致电极颗粒开裂、固态电解质界面膜不可控生长、电荷传输中断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团队基于“界面限域定向层层生长”包覆技术,通过对硅基活性颗粒界面包覆结构、组成、厚度的精准调控,开发出一系列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主要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了“界面微孔碳软层”新概念。采用表面活性剂溶胶-凝胶法在商业化单质硅颗粒表面均匀的包覆酚醛树脂基碳材料,与常规的硅-碳复合材料相比,该方法制备的碳层具有可控厚度、酚醛树脂骨架、微孔结构,显著提高了循环稳定性。并且,这种碳软层内部和表面可以进行空腔设计和二次修饰,如在碳层表面沉积具有高导电性Ge粒子,将会极大地提升复合材料的容量,实现优异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

(2)发展了一种“无定型TiO2:Si纳米颗粒的安全气囊”新思路。这种无定形TiO2壳层不仅可以降低Li+扩散电阻、加快传输能力、有更好的安全性能,还具有弹性弛豫行为,能够解决在脱/嵌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进而保持充放电过程中电极结构的完整性。

(3)设计了“碳层原子尺度分布”新结构。选取苯基桥联的有机硅前驱体,制备出一种新的多孔硅基复合负极,实现碳在氧化亚硅多孔球中原子尺度下的均匀复合。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这种负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该研究为硅碳复合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为实现硅碳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商业化注入了新动力。

以上系统原创工作涵盖了硅基负极材料的界面包覆精准调控、原子尺度碳层均匀复合等关键科学问题,极大提升了硅基负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推动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极材料的发展。

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848次,单篇SCI他引最高227次,篇均170次。2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ESI热点论文。

三、代表性论文(不超过5篇)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 刊名/作者

SCI-E

总引次数

SCI-E

他引次数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收录数据库

1

G. J. Zhu, F. Z. Zhang, X. M. Li, W. Luo, L. Li, H. Zhang*, L. J. Wang, Y. X. Wang, W. Jiang, H. K. Liu, S. X. Dou, J. P. Yang*, “Enginee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in silicon oxide nanospheres at atomic level for highly stable anode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669-6673.

153

137

朱冠家

杨建平,张辉

SCIE

2

J. P. Yang, Y. X. Wang, W. Li, L. J. Wang, Y. C. Fan, W. Jiang, W. Luo*, Y. Wang, B. Kong, C. Selomulya, H. K. Liu, S. X. Dou, D. Y. Zhao*, “Amorphous TiO2 Shells: A Vital Elastic Buffering Layer on Silicon Nanoparticles for High-Performance and Safe Lithium Storage”,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 1700523.

286

227

杨建平

赵东元,罗维

SCIE

3

W. Luo, Y. X. Wang, L. J. Wang, W. Jiang, S. L. Chou, S. X. Dou, H. K. Liu, J. P. Yang*, “Silicon/Mesoporous Carbon/Crystalline TiO2Nanoparticles for Highly Stable Lithium Storage”, ACS Nano, 2016, 10, 10524-10532.

206

172

罗维

杨建平

SCIE

4

W. Luo, Y. X. Wang*, S. L. Chou, Y. F. Xu, W. Li, B. Kong, S. X. Dou, H. K. Liu, J. P. Yang*, “Critical thickness of phenolic resin-based carbon interfacial layer for improving long cycling stability of silicon nanoparticle anodes”, Nano Energy, 2016, 27, 255-264.

168

140

罗维

杨建平,王云晓

SCIE

5

J. P. Yang, Y. X. Wang, S. L. Chou, R. Y. Zhang, Y. F. Xu, J. W. Fan, W. X. Zhang*, H. K. Liu, D. Y. Zhao*, S. X. Dou*, “Yolk-shell silicon-mesoporous carbon anode with compact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film for superior lithium-ion batteries”, Nano Energy, 2015, 18, 133-142.

199

172

杨建平

张伟贤,赵东元,窦士学

SCI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杨建平,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以及项目的实施,是代表性论文1、3、4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5的第一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科学发现均有重要贡献。

2. 罗维,第二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对主要科学发现1、2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3、4的第一作者,代表性论文2的通讯作者。

3. 江莞,第三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对主要科学发现2、3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1-3的共同作者。

4. 朱冠家,第四完成人,上海大学助理研究员,对主要科学发现3作出了贡献,是代表性论文1的第一作者。

六、提名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 项目名称

固相合成碳化钨(WC)基纳米材料的研究

二、 简介

本项目属于新材料领域纳米及粉末冶金新材料学科。

超细晶碳化钨(WC)基硬质合金是极其重要的新型工具材料和结构材料,被誉为“工业的牙齿”,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生产高性能碳化钨基硬质合金,前提是制备出物相纯净的纳米WC粉体材料。传统的生产工艺复杂且很难得到较细的WC粉体材料。国内外新报道的各种方法主要针对不同钨源或碳源,工序多、生产时间长。在各种方法中,高能球磨方法(MA)具有较大优势,但其影响因素多、机械合金化自蔓延爆炸反应极具危险性、最终产物的性能差出粉率低。简化工序流程、实现平稳控制、减少原料与能耗,获得物相纯净的产物,是研究者努力的目标。主要研究发现:

1.通过机械力活化WO3和石墨混合物,发展了一种直接固相碳热还原反应制备纳米WC粉体材料的新方法。既可以避免引入高纯还原性气体还原碳化合成WC粉体材料过程中氧化钨气态水化物引起的颗粒长大,也不会发生使用镁热还原氧化钨反应过程中出现危险的自蔓延爆炸反应。

2.建立了WO3-C-Mg体系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WC粉体材料的反应模式判据,解决了制备过程的平稳控制问题。(1)通过球磨能量图和反应能量图,建立了WO3-C-Mg体系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WC粉体材料过程的反应模式判据;(2)通过球磨工艺条件和活性调节剂实现了对合金化反应的平稳控制。(3)减小了粉体材料颗粒尺寸,提高了粒度分布均匀性及出粉率。

3.基于反向传递神经网络(BP网络),提出了纳米WC粉体机械合金化反应制备过程的预测模型。运用BP网络技术结合动量因子-自适应学习速率算法,建立了高能球磨工艺参数(球磨转速、球料比和磨球直径)与产物性能特征(晶粒尺寸、比表面积和中值粒径)之间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可对高能球磨工艺过程实现优化控制。

三、 代表性论文

1. Shigen Zhu, Jun Ma, Meilin Zhang,Caixia Wu. Mechanical Alloying: For formation of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In 《Advances in Nanocomposites-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ntech Publications, Viena. 2011, pp.883-908.

2. J. Ma, S.G. Zhu. Direct solid-state synthesis of tungsten carbide nanoparticles from mechanically activated tungsten oxide and graphite. Int. Journal of Refractory Metals and Hard Materials 28 (2010) 623–627.

3. C. X. Wu , G. Zhu, J. Ma, M.L. Zhang. Synthesi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nanocomposite WC–MgO powders by high-energy reactive milling.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478 (2009) 615–619.

4. J. Ma, S.G. Zhu,C.X. Wu, M.L. Zhang. Application of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 technique to high-energy planetary ball milling process for synthesizing nanocomposite WC–MgO powders, Materials and Design 30 (2009)2867–2874.

5. Jun Ma, Shigen Zhu, Chenxin Ouyang.Two-step hot-pressing sintering of nanocomposite WC–MgO compacts,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 2011,vol. 31, No. 10, pp. 1927-1935.

四、 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 主要完成人

朱世根张梅琳马俊吴彩霞欧阳辰鑫

六、 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 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项目名称

基于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药物/基因递送体系

二、项目简介

肿瘤的精确诊断和靶向治疗是精准医学的前沿热点问题。传统药物及基因具有生物利用度低、特异性差且易被降解代谢等缺点,因而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发展新型的纳米药物体系以实现肿瘤的高效诊疗一直是纳米医学研究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本项目以具有独特结构特性的树状大分子作为载体材料,针对肿瘤精准诊疗的关键瓶颈问题,通过“表面修饰”、“物理组装”、“离子螯合”等策略构建了一系列功能性树状大分子杂化纳米平台用于高效负载药物、基因和造影剂,实现了肿瘤模型的化疗、基因治疗、联合治疗、多模态诊断及诊疗一体化。项目取得的重要科学发现点为:

1)设计了树状大分子杂化纳米平台用于药物的有效负载、控制释放和特异性靶向,系统研究了树状大分子的表面基团及其杂化的无机纳米载体成分对负载药物的活性及药物释放动力学的影响,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解决了多药耐药等限制化疗效果的关键瓶颈问题;

2)设计了包裹纳米金颗粒的树状大分子或核壳结构树状大分子作为非病毒基因载体,并对树状大分子进行表面功能化,实现了不同基因药物的高效负载、减毒增效靶向递送、血清增强型基因传递及基因药物/化疗药物的共递送,显著提高了肿瘤的疗效;

3)利用功能化树状大分子负载、稳定、组装金属离子或金属等无机纳米颗粒构建了多种新型纳米造影剂,用于肿瘤模型的不同模态的CT、MR、核医学成像或多模态成像;构建了同时负载药物和造影剂或“简单组分”的树状大分子杂化纳米平台,实现了肿瘤模型的诊疗一体化。

该项目相关研究工作主要发表在Biomaterials、Nano Lett.、Adv. Sci.、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Anal. Chem.等国际期刊上,并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1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认同。第一完成人史向阳教授先后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及其跟踪支持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等人才计划称号,并获得2014年度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人才奖、201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排第三)和201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第四)。该项目构建的基于树状大分子的纳米药物/基因/造影剂递送体系,已成功应用于动物肿瘤模型的高效诊疗,有益于进一步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纳米生物医学产品和技术。

提名者

东华大学

提名等级

二等奖

主要完成人

史向阳、沈明武、张贵祥、曹阿民、刘辉、孔令丹

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或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通讯作者

他引总次数

1

Encapsulation of 2-methoxyestradiol within multifunctional poly(amidoamine) dendrimers for targeted cancer therapy/Biomaterials/Yin Wang, Rui Guo, Xueyan Cao, Mingwu Shen, Xiangyang Shi

Xiangyang Shi

113

2

Gene delivery using dendrimer-entr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as nonviral vectors/Biomaterials/Yuebin Shan, Ting Luo, Chen Peng, Ruilong Sheng, Amin Cao, Xueyan Cao, Mingwu Shen, Rui Guo, Helena Tomás, Xiangyang Shi

Xiangyang Shi, and Amin Cao

130

3

RGD Peptide-Modified Dendrimer-Entr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Enable Highly Efficient and Specific Gene Delivery to Stem Cell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Lingdan Kong, Carla S. Alves, Wenxiu Hou, Jieru Qiu, Helmuth M?hwald, Helena Tomás, and Xiangyang Shi

Xiangyang Shi, and Helena Tomás

75

4

Lactobionic Acid-Modified Dendrimer-Entr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of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Hui Liu, Han Wang, Yanhong Xu, Rui Guo, Shihui Wen, Yunpeng Huang, Weina Liu, Mingwu Shen, Jinglong Zhao, Guixiang Zhang, and Xiangyang Shi

Xiangyang Shi, Mingwu Shen, and Guixiang Zhang

63

5

Multifunctional Dendrimer-Entrapped Gold Nanoparticles Modified with RGD Peptide for Targeted Computed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Dual-Modal Imaging of Tumors/Analytical Chemistry/Qian Chen, Han Wang, Hui Liu, Shihui Wen, Chen Peng, Mingwu Shen, Guixiang Zhang, and Xiangyang Shi

Xiangyang Shi, Mingwu Shen, and Guixiang Zhang

78

一、项目名称

界面摩擦调控及超滑

二、简介

该项目属于“机械与动力电气”学科中的“通用机械零部件制造技术”领域。

摩擦消耗掉全世界约1/3的一次能源, 磨损致使大约80%的机器零部件失效,如何调控摩擦、实现超滑状态是影响人类社会走向资源和能源有效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摩擦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方向。团队自2007年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的支持下,从纳米尺度出发,结合二维材料优异的力学和摩擦学特性,对表面摩擦机理、摩擦调控策略和超滑界面构筑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原创性研究成果如下:

1.完善了二维材料纳米摩擦机理。基于标定的原子力显微镜探针建立了二维材料表面结构性质和纳米摩擦特性的关系,提出了二维材料的粘附动态增强效应,发展了柔性基底上二维材料的纳米摩擦理论,阐明了基底弹性变形对二维材料褶皱效应的增强作用。上述工作被摩擦学领域专家雒建斌院士和郑泉水院士发表的论文分别引用与评价,单篇论文SCI他引107次。

2.建立了多种二维材料摩擦调控策略。引入等离子处理方法增加基底和二维材料的结合强度,抑制二维材料面外变形来调控摩擦;通过栅极电压调节二维材料的载流子浓度,改变摩擦能量耗散,进行摩擦调控;基于纳米尺度电化学反应对二维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实现精准摩擦调控。研究论文先后被Mater. Today、Nano Lett.等期刊上的论文引用与评价,单篇论文SCI他引66次。

3.提出了自组装膜和二维材料相结合的超滑界面构筑新途径。设计了自组装膜和二维材料相结合的超滑界面,利用自组装膜的形状适应性和疏水性,并结合二维材料优异的润滑性能,实现了宽湿度范围内的界面超滑,提供了更具通用性和鲁棒性的超滑界面设计方法。

以上系统的原创工作涵盖了摩擦机理、摩擦调控策略和超滑界面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迄今在Nano Energy、Carbon和ACS Appl. Mater. Inter.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5篇代表新论文被Mater. Today、Nat. Commun.和ACS Nano等国际权威期刊多次引用和高度评价。5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共263次,单篇SCI他引最高107次,篇均52次。获中国发明专利3项。培养博士8名,硕士17名。项目第一完成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或邀请报告10余次。项目研究成果对机械零部件的减磨耐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文章信息

SCIE总引次数

SCIE他引次数

影响因子(***2)

收录数据库

1

Yitian Peng*, Zhuoqiong Wang, Kun Zou. Friction and Wear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aphene Nanosheets as Effective Solid Lubricants. Langmuir, 2015, 31(28): 7782-7791.

117

107

4.331

SCIE

2

Xingzhong Zeng, Yitian Peng*, Haojie Lang. Dynamic Sliding Enhancement on the Friction and Adhesion of Graphene, Graphene Oxide, and Fluorinated Graphen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 10(9): 8214-8224.

58

54

10.383

SCIE

3

Yitian Peng*, Xingzhong Zeng, Lei Liu, Xing’an Cao, Kun Zou, Ruling Chen. Nanotrib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Graphene on Soft Elastic Substrate. Carbon, 2017, 124: 541-546.

32

23

11.307

SCIE

4

Xingzhong Zeng, Yitian Peng*, Haojie Lang. A Novel Approach to Decrease Friction of Graphene. Carbon, 2017, 118: 233-240.

81

66

11.307

SCIE

5

Xing’an Cao, Xuehui Gan, Yitian Peng*, Yongxia Wang, Zeng Xingzhong, Haojie Lang, Jinan Deng, Kun Zou. An Ultra-low Frictional Interface Combining FDTS SAMs with Molybdenum Disulfide, Nanoscale, 2018, 10(1): 378-385.

17

13

8.307

SCI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彭倚天,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以及项目的实施,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和其中两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 郎浩杰,第二完成人,东华大学讲师。对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2、4、5的共同作者。

  3. 邹鲲,第三完成人。对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1、3、5的第共同作者。

  4. 甘学辉,第四完成人。对主要发明创新点3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5的共同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纳米纤维素的低成本细菌炼制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二、简介

本项目属于化学工程与工业化学学科中的资源与环境化工下的生物质资源高效转化科学领域。

作为纤维素的一种形式,纳米纤维素(NC)具有许多独特性质。NC在医用材料、纺织、造纸、能源、催化、复合材料等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庞大的需求总量,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每年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00亿美元。因此,纳米纤维素被誉为功能材料领域的工业“味精”,具有极高的市场潜力和应用价值。

传统植物源的木质纳米纤维素的生产技术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化学品,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严重浪费。而微生物合成的细菌纳米纤维素(BNC)的现有生产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发酵原料资源和来源有限、培养基成本高、产量和产率低等问题。围绕这一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堵点,本项目基于农林生物质和工业加工废弃物的微生物转化,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在全球率先提出了“经济适用性原料生物炼制纳米纤维素”的新概念,发展了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生产技术,并研究了与之相关的机理。主要研究发现有以下4个方面:

(1)以麦秸、废弃棉织物、纸浆废料和木屑等量大且低值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经预处理糖化、水解脱毒和细菌培养,率先成功构建了纳米纤维素发酵生产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今后的低成本规模生产细菌纳米纤维素奠定了基础。

(2)利用可回收的[AMIM]Cl离子液体来预处理废弃棉织物和麦秆,极大地提升了后续的酶水解效率,发现了残留离子液体对细菌有抑制,但是可以通过充分洗涤解除抑制,揭示了该抑制来源于离子液体中的氯离子;另外发现水解液中存在其他组分可促进细菌合成纳米纤维素;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技术观察了预处理的原料结构,探讨了酶水解液促进木醋杆菌合成纳米纤维素的可能机制,为低值秸秆和废弃棉织物资源的细菌转化高值纳米材料提供了中国方案。

(3)借助常规稀酸预处理和水解技术获得可发酵糖,并研究比较了不同脱毒方法对木醋杆菌在水解液中生长和合成纤维素的影响。相比于常规碳源,经碱处理结合活性碳脱毒可使纳米纤维素产量至少提高50%。通过模型试验揭示了水解液中的钙和钠离子对纤维素的合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氯离子则呈现出负面影响,同时发现水解产生的酚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抑制作用,阐明了氢氧化钙脱毒效果好于其他碱脱毒的机制。该结果提示今后生产中需监控原料和脱毒水解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以避免带来不利影响,有效去除酚类物质的解毒方法有利于纤维素生产。

(4)提出了将纳米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素糖化酶(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联产的新策略,为今后企业生产的综合降成本和组合效益的提升开辟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他引405次,单篇最高他引127次,谷歌学者他引582次,单篇最高他引168次。

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论文专著名称/刊名/作者

年卷页码

发表时间年月日

通讯作者(含共同)

第一作者(含共同)

他引总次数

是否国内完成

1

Comparison of methods for detoxification of

spruce hydrolysate for 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Microbial Cell Factories/Guo, Xiang

2014年12卷

2014/01/22

Hong, Feng F.; J?nsson, Leif J.

Guo, Xiang

66(SCI)/

110(Google)

2

Biotransformation of wheat straw to bacterial cellulose and its mechanism/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n, Lin

2013年135卷464-468页

2013/06/26

Hong, Feng

Chen, Lin

91(SCI)/

123(Google)

3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 and enzyme

from waste fiber sludge/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Cavka, Adnan

2013年06卷

2013/05/07

Hong, Feng; J?nsson, Leif J.

Cavka, Adnan; Guo, Xiang

74(SCI)/

112(Google)

4

Bacterial cellulose production from cotton-based waste textiles: Enzymatic

saccharification enhanced by ionic liquid pretreatment/ Bioresource Technology/Hong, Feng

2012年104卷503-508页

2012/04/04

Hong, Feng

Hong, Feng

127(SCI)/

168(Google)

5

Wheat straw acid hydrolysate as a potential

cost-effective feedstock for production

of bacterial cellulose/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Hong, Feng

2011年86卷675-680页

2011/04/30

Hong, Feng

Hong, Feng

47(SCI)

/69(Googl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1. 洪枫,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研究员。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以及项目的实施,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通讯作者,代表性论文2、3的第一作者,对全部四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2. 陈琳,第二完成人,东华大学副教授。对主要发明创新点1、2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2的第一作者。

3. 郭香,第三完成人。对全部四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代表性论文1、3的第一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二等奖


一、项目名称

高性能多模式智能离子皮肤

二、简介

项目属于材料学科中新型功能软材料领域。

智能皮肤(包括电子和离子皮肤)作为一种实现人机信息交互的重要纽带技术,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涉及的材料多功能协调优化、多相界面精准调控、多信号解耦合等,是化学和材料学界的前沿科学难题。本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支持下,聚焦国内外智能皮肤研究中的盲点和难点,围绕分子设计、导电通道的稳定性、离子电信号的多重感知等关键科学问题,发展了离子皮肤,取得如下创新成果。

(1)提出以多重物理交联网络构筑离子皮肤的设想,制备过程绿色环保;构建基于先进二维谱学的多相结构演化和相互作用的精准表征方法,大大缓解高性能多功能材料研发中的“试错“法耗时费力等问题,为离子皮肤的多功能协调优化奠定理论基础。

(2)提出“分子协同”策略构建稳定的导电通道。克服电子皮肤在拉伸时导电通道被破坏的缺点,提出解决离子皮肤在开放环境中失水不稳定等问题的思路,为其长期稳定应用提供材料基础。

(3)建立离子皮肤对多重环境刺激的同步感知与解耦合识别的模型。通过3D打印定制多层及多区域微结构,实现对压力、温度、湿度、甚至不同液体等多重刺激的同步感知与识别;打通离子皮肤的绿色制备、精细结构加工、功能定制、与智能集成的全链条。

项目是第一完成人回国20余年工作积累的结果,期间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等荣誉。5篇代表作发表于Adv. Mater.、Nat. Commun. (2 篇)、ACS Nano、Mater. Horiz.国际权威期刊,被SCI他引1250次,代表作1-3为ESI材料领域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SCI他引568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

项目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英国皇家化学会曾予专题报道,被Nat. Rev. Mater.等权威期刊正面引用;被柔性电子领域全球最顶尖三位科学家John A. Rogers院士、鲍哲南院士和Takao Someya教授积极评价;Rogers院士评论“该系统为生物集成设备提供了充满吸引力的材料特性”等;被软材料领域世界领先的锁志刚院士等作为智能皮肤的典型进行多次引用。

三、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

序号

文章信息

SCI-E总引次数

SCI-E他引次数

影响因子(***1)

收录数据库

1

Zhouyue Lei, Quankang Wang, Shengtong Sun, Wencheng Zhu, Peiyi Wu. A Bioinspired mineral hydrogel as a self-healable, mechanically adaptable ionic skin for highly sensitive pressure sensing. Advanced materials, 2017, 29, 1700321.

584

568

32.086

SCIE

2

Zhouyue Lei, Peiyi Wu. A supramolecular biomimetic skin combining a wide spectrum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ultiple sensory capabiliti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1134.

305

287

17.694

SCIE

3

Zhouyue Lei, Peiyi Wu. A highly transparent and ultra-stretchable conductor with stable conductivity during large deforma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3429.

164

153

17.694

SCIE

4

Zhouyue Lei, Peiyi Wu. Zwitterionic skins with a wide scope of customizable functionalities. ACS Nano, 2018, 12, 12860-12868.

97

83

18.027

SCIE

5

Zhouyue Lei, Quankang Wang, Peiyi Wu. A multifunctional skin-like sensor based on a 3D printed thermo-responsive hydrogel. Materials Horizons, 2017, 4, 694-700.

164

159

15.717

SCIE

四、主要完成单位

东华大学

五、主要完成人

6. 武培怡,第一完成人,东华大学教授。负责项目工作的设计和研究工作的指导以及项目的实施,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对全部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有重要贡献。

7. 雷周玥,第二完成人。对三个主要发明创新点均作出了贡献,是5篇代表性论文的第一作者。

六、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七、提名等级

自然科学一等奖

一、被提名人

覃小红

二、所在单位

东华大学

三、简介

覃小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致力于多维度微纳米纤维集合体介质诱导成形理论与技术产业化研究,创建了单根纤维介质诱导纺程控制理论;构建了微纳米非织造布宏量制造理论与关键技术;建立了微纳米纱线成形理论与产业化体系。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入选爱思唯尔***0、***1中国高被引学者;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余项,与行业领军企业进行专利许可实施及合作开发。以第一完成人获***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0年获第1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年获第24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首批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霍英东基金、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多项人才计划与称号。

四、提名者

俞建勇院士

一、被提名人姓名

杨建平

二、所在单位

东华大学

三、简介

杨建平,男,38岁,江西吉安人,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2013年获复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师从赵东元院士。2013-2016年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5和2015-2016年在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和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化工系任访问学者。从事材料界面调控与高性能化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优青、面上、青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面上、浦江、外专)等项目20余项。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ngew. Chem. Int. Ed., Advanced Material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91篇,总引用11000多次,H指数50。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8项。担任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earch副主编;EcoMat, Catalysts, Rare Metals,《物理化学学报》等(青年)编委;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理事、上海稀土学会理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纤维微塑料防控科学与工程科研基地主任等。荣获上海市浦江人才(2017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上海千人(2018年)、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0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1年)。

四、提名者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一、被提名人姓名:

游正伟

二、所在单位:

东华大学

三、简介:

游正伟教授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重大需求,聚焦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世界科技前沿,从分子设计出发,开展了生物医用弹性体的原创研究,取得了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在亟待攻克的致死率最高的心梗治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发展了酸诱导环氧开环聚合,为功能化生物材料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首次揭示了金属离子配位增强和催化动态共价键重组的双重作用机制,研制了强韧度显著超越此前报道的室温自愈合弹性体,并率先利用材料自愈合性修复体内组织;建立弱键调控高分子粘弹性以促进共价交联成型的策略,突破了热固性弹性体难以3D打印的瓶颈,为冠心病治疗研制了效果显著的新型医疗器械。其研究为生物医用弹性体的构建开拓了新的分子设计思路,为重大疾患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研究成果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49篇(其中IF>10的30篇),包括Nat. Med.Nat. Commun.(2篇)、Adv. Mater.(3篇)Adv. Funct. Mater.(7篇)、Natl. Sci. Rev.等,单篇最高他引244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项(其中25项排名第一)。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科学报》头版等专题报道,被著名学者评价为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于心肌修复领域的最有趣的工作之一(J. Clin. Med.2019, 8, 1816)和心肌再生领域的重要突破(Macromol. Biosci.***1, 21, 2100022)。建立的方法被刘昌胜院士等著名团队推广应用,应邀为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Adv. Sci.Chinese J. Polym. Sci.等权威期刊撰写综述,为CRC出版社编写英文专著章节,对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欧洲材料研究学会会议、亚洲材料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主旨/邀请报告50余次。创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柔性电子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科研基地并担任主任。共同创办国际学术期刊Smart Materials in Medicine,任副主编;担任生物材料领域著名期刊Bioactive Materials (IF=16.874)的编委。相关研究也引起了产业界关注,作为总负责人申请获批宁波市“科技创新***5”重大专项“新型心衰植介入器械开发”项目(宁波市专项经费资助500万,企业配套3500万,共4000万),正在积极推进临床转化研究。

四、提名者: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标签: 科学技术奖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