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凤阳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取得成就与发展环境

1.1取得成就

“十三五”以来,凤阳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实体经济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科技实力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经费5.38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1.3%。“十三五”末,全县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8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1.26件,年均增速53%。拥有安徽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家、“两化融合”企业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型企业持续壮大,“十三五”末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27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4家,纳入高企培育企业51家,产值较“十二五”末增长近20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光伏玻璃、光电玻璃、循环经济、高端日用玻璃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传统产业不断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2.56%。

——产学研用合作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资源不断集聚,56家企业与中科院、中科大、武汉理工大学、上海交大等20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2020年度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2.34亿。引进入驻院士人才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等科技人才战略资源,建立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家,其中省级10家。

——农村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研发各类技术成果38个、审定新品种20个,认定新标准1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402人;聘用科技特派员76名,其中省级10名、市级30名、县级36名,建有3家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功获批安徽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支持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更加健全,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科研诚信监督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充满活力,科技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发展。创新创业活动成果丰硕,赛吉元、爱尔思、珍昊环保等企业获得市级创新创业比赛奖项。

1.2重大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我县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关键的五年,科技创新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和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工作计划,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机遇,通过深度参与南京、合肥都市圈产业分工与合作,协同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与长三角产业链、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共享,着力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凤阳县科技领域改革任务依然较重,创新主体尚不发达、有效高企总量较少、研发投入强度不够,距离打造县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县上下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科技强县战略为指引,持续深化科技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升县域科技创新实力。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凤阳县科技创新主攻方向,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能源。以产业创新、平台搭建、区域联动、人才引育为发展主线,以打造长三角重要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长三角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基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集聚区、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先进县为抓手,以攻克制约全县产业创新发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动性,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出台政策支撑,推进“科创+产业”转型升级,高标准建设创新型产业体系,为实现凤阳县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2规划原则

——坚持企业创新主体。通过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型领军企业,构建县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档升级。

——坚持区域协同创新。全面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紧抓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机遇,深度融入合肥、南京两大都市圈,开展广泛的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推进科技创新区域协同发展,围绕产业链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工艺,不断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

——坚持主导产业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聚焦制约全县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优质成果、原创成果的诞生,推动主导产业飞跃式发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实现科技服务产业发展。

——坚持高端人才引培。坚持人才资源引进培养双轮驱动,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构建人才发展机制,升级出台人才奖补政策,打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推动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工作,全面挖掘人才潜能,为产业创新发展输送新动能。

2.3发展目标

创新驱动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创新能力进入全市前列,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产业链和创新链实现双向融合发展,在高质量建设“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的引领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力争到2025年,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1356”发展目标,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增1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3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数“增5倍”,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打造、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人才团队引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科技惠民6大能力全面提高。

——科技创新支撑力大幅提升。充分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增速达1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8%,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比重达30%,科技型中小企业3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5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50家。

——创新要素集聚力显著增强。加强与大院大所产学研合作交流,争取到2025年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8家以上,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加2家以上,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加5家以上,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85人年。争创硅基产业领域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力争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凤落户。

——创新人才招引力不断增长。力争全县专技人才总量增至9500人以上,全县科技特派员队伍稳定在200名左右,争创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5个。招引市级及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5个,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2个。

——产业创新带动力显著提高。围绕硅基产业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推动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派生。力争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增加值增速位于全市前列。

——创新环境吸引力持续增强。双创平台建设更加多元化,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小院等平台5个。以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交易、创业孵化、检验检测、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全社会创新氛围更加浓厚,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民科学素养大幅提高。

凤阳县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2020

2025

1

R&D投入占GDP比例(%)

1.3

2.8

2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24

150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70.7

300

4

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亿元)

16.85

≥50

5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1.26

22

6

每万人高质量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8

3.5

7

扶持市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个)

9

15

8

每万人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85

9

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家)

11*

[38]

10

省级众创空间、省级孵化器(家)

1

5

11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

25*

30

备注:标*2019年数据,[]包括安徽科技学院8

第三章 重点任务和关键领域

3.1加强创新主体培育

3.1.1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持续完善和落实现有科技创新政策,引导更多企业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等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申报省市产学研合作重大专项。不断优化企业服务水平,搭建凤阳县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培育监控,构建县域高新技术企业动态培育库,完善培育服务体系,做大做强高企培育“蓄水池”。完善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集科技、税务、招商、乡镇和园区、中介服务机构等部门合力,全力加速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150家,较“十三五”末“增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00亿元。

3.1.2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紧紧围绕光伏、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高端玻璃及智能家居、健康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快完善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通过走访调研、线上培训、专家辅导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融资和申报问题。鼓励石英砂开采、水泥制品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初加工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申报,逐步培育成科技型企业,形成培育后备高新技术企业的强大合力。力争到2025年,全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300家。

3.1.3“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

综合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按照规模、特征以及成长性等确定不同的标准和条件,以总体部署、分级培育、整体推进、动态管理的方式,重点建设凤阳县“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库、滁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层层递进,最终发展培育一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形成梯度培育格局。计划培育洪武报废汽车、华众玻璃、光华铝业等企业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硅谷智能、卡恒电器、珍昊环保申报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力争到2025年,全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总数达50家。

专栏一关键领域的主攻方向

重点攻关领域一:硅基新材料。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抢占硅基新材料技术竞争制高点。鼓励企业围绕高纯硅绿色制备、光伏与晶硅材料、硅基粉体材料、有机硅材料、硅合金、光电照明、光电显示、光电通讯、光学材料等(硅基)新材料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加大新型显示玻璃、光伏玻璃、特种玻璃、日用玻璃等高端玻璃研发投入,支持南玻等企业在玻璃产品上开展镀膜液、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的技术创新。支持领军型企业在凤阳设立硅基新材料研究院,支持秦皇岛玻璃设计研究院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院所在凤阳设立服务中心,谋划凤阳自建玻璃设计研究院;支持瞩日能源、隆基光能、中来股份、英利光伏等企业聚焦太阳能电池片及光伏组件、光伏电池等加强研发投入,推动全县在光伏胶膜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

重点攻关领域二:健康食品。围绕全县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需求与新型食品消费需求,以粮油精深加工、畜禽水产品加工、果蔬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借助小岗食品产业园等载体平台,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推动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向精深加工延伸,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以凤宝面粉、盼盼食品、蒸谷米和蓝莓产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系列产品研发。

重点攻关领域三:循环经济。瞄准资源高效绿色高值化利用、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等为主要目标,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成套装备,推动资源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构建区域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高水平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科技创新能力。重点以凤阳县循环产业园为载体,鼓励洪武报废汽车、珍昊环保等企业在废旧资源再生利用、危废处理等方面加大研发力度。

重点攻关领域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针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开展先进基础制造工艺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以动力电池与管理系统、驱动电机与电力电子、网联化与智能化技术为重点,建设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研发和生产基地。推进泰和九思、爱尔思在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配件等方向展开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攻关领域五:高端装备制造。支持玮保机械、汇能铸造、风和金属材料等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高端装备、部分基础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

3.2打造多梯次创新平台

3.2.1高位推动园区平台创新建设

科技武装高能级工业园区平台。高标准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打造我县园区创新平台载体,提升创新能级,提高“凤阳智造”影响力。通过产业链、创新链深度优化整合,提升产业聚集、科技服务、创新孵化、政策支持等园区能力建设,打造一批创新型特色功能区。

以硅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积极对接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蚌埠市中国玻璃新材料科技产业园,聚力打造千亿硅谷智汇大基地,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硅基新材料产业的高端化、集群集聚化发展。将凤宁园打造成为集太阳能玻璃、光伏组件制造为一体的世界光伏之都;将经开区打造成为高档日用玻璃器皿、新材料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示范区;将大庙石英产业园打造成石英砂精深加工集聚区;将小岗产业园打造成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大健康产业先行区;将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固废回收利用基地及危废处置的集中区,打造“科技创新+绿色回收”高地;将武店建材产业园打造成新型建材生产基地;将夫子郢科创园打造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形成全县工业园区创新平台新格局。

高质量打造农业园区平台。坚持“强基础、补短板、重特色”原则,依托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小岗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围绕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落地与技术转移,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孵化基地。实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基工程,构建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主攻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三大方向,推动物联网、种源繁育等技术攻关,开展绿色工厂、智慧冷链建设,实现农业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北大荒集团中央绿色智慧大厨房小岗基地、盼盼食品、蒸谷米为依托,打造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地和全国优质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拔高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能力。构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引导园区企业对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推动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培高水准知识产权、科技培训等科技中介机构,深度参与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支持园区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开展成果转化。主动对接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完善园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行“创新成果+园区+基金+三重一创”政策的“四融”模式,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区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和利益共享机制。

优化园区科创服务体系,支持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在凤阳创新创业。构建完善科技成果寻找捕捉机制,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和技术转移机构等高效对接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提升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和产业化速度。力争到2025年,全县吸纳和输出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50亿元。

领军型企业引领产业升级发挥领军型企业的创新驱动能力,推动硅基新材料、现代农业等领军型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围绕领域内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成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等平台。通过引进、培育和发展一批科技领军型企业,成为中小企业标杆,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层次,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全县产业链转型升级。

3.2.2聚力打造高校平台创新建设

探索长三角创新飞地协同共建。积极参与长三角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发挥长三角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共享。对接沪苏浙创新资源,学习沪苏浙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推动与长三角地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文献数据、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平台等资源共享共用。争取长三角知名高校院所在凤阳设立分院分校、研发基地及联合办学。

推进高校创新能级高水平发展。推动创新资源、人才资源向安徽科技学院集聚,助力其打造以传统农科和新兴工科为重点、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学科群,促进高原学科蓬勃发展、高峰学科实力明显增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高水平师资队伍不断雄厚。加强与一流大学合作,助推高校加大有效研发投入、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教融合,到2025年,实现安徽科技学院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力争获批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

3.2.3扩增助推企业平台创新建设

依托凤阳经开区、凤宁现代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发展平台,开展硅基新材料、优良品种育繁推、绿色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技术攻关,力争实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同行业领先;鼓励企业购置研发仪器设备,提升研发能力。推动领军型科技企业积极开展或加大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争取“重点研发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一室一中心”等省、市创新平台(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安徽省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争取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凤落户。到2025年,力争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8家。

3.2.4完善双创孵化平台创新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建设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对接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积极融入联盟体系。大力引进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统筹建设创业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完善“双创”平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鼓励研发机构设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及风险基金等创新基金,鼓励科技研发人员创新创业。支持隆盛物流园争创省级孵化器,支持凤阳中小企业孵化园争创安徽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省级孵化器。力争到2025年,双创平台建设更加多元化,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小院等平台5个。

专栏二政产学研金服用

,政府主导创新环境,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协调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建立健全多角度、全链条的扶持政策体系。持续推动《凤阳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落实落地,高质量驱动政策服务产业机制。

,企业主体强创新,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构建主导产业全链条,实现“全产业聚合、全闭环发展、全域化布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研发机构比例达到3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5%.

,产学研深度发展,助推安徽科技学院发展成为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推进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将产业需求与地方高校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就地研发、就地转化,并吸引高科技人才前来工作、创业。

,科研成果不断涌出,针对硅基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产业,持续开展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科研设备投入三大工程,引导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新型研发平台38家。

,金融配套强保障,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投资力度。成立凤阳县战略新兴产业专项基金,为落户的优质项目提供“源头活水”,推出人才贷、科技贷等创新产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全社会服务提效率,推行“管家式”服务,为科研机构、研究院、领军型企业在政策、人才、技术、资金等全流程提供全方位服务。聚焦主责主业,推进流程再造,提升服务水平,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成果转化增效益,实现科技成果落地生根,为全县产业和民生服务。最新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加快产业化投产,同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凤阳县创新创业,为凤阳县搭建战略新兴产业交流合作、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平台。

3.3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3.3.1支撑引领战新产业发展

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战略。针对硅基新材料、光伏、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高端玻璃及智能家居、健康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链长制”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动全县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

战新产业创新驱动升级。鼓励企业加大建筑节能玻璃、建筑安全玻璃、汽车玻璃、智能家居等深加工玻璃研发投入,重点针对太阳能光伏玻璃、光电玻璃及下游产品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大对以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逐步向汽车、电瓶车、家电配件等下游产品延伸的研发经费投入。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围绕有机硅材料、电子级硅材料、含硅合金材料等硅基新材料加工制造产业链开展技术创新。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达8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75%,产值突破600亿元。

3.3.2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全力实施强基补链行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传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全县建材玻璃、农产品深加工、纺织包装等传统产业向创新型产业转型。做好“百亿技改”“百企升级”等系列专项行动科技支撑。按照坚守和舍弃原则,稳步推进新技术和新工艺更新替代。开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大关键材料、工业软件、检测检验平台和新型基础设施等基础领域技术的研发和技术引进。进一步推动德力股份、鑫民股份等传统日用玻璃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品质、增品种,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台玻、凤玻等平板玻璃企业延长产业链,重点发展节能低辐射Low-E玻璃深加工项目。

全力推动智能化改造升级。加速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互联网+制造”“智能+制造”,推动传统加工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技术投入,推动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改善研发、生产和经营。重点推进福莱特、硅谷智能建设省级智能工厂,推进台玻玻璃、凤阳玻璃建设省级数字化车间。力争到2025年在全县龙头制造企业中培育出3-5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专栏三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项目

战新产业项目:依托凤宁产业园重点支持年产75万吨光伏组件盖板玻璃项目、年产150万吨新能源装备用超薄超高透面板制造项目、年产75万吨新能源装备用高透面板制造项目(福莱特)、年产1000万台显示器贴合生产线项目(亚玛顿);依托经开区重点支持20GW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项目(瞩日能源);依托夫子郢科创园重点支持聚酰亚胺膜项目(中汇睿能)、驾驶技术智能模拟设备及汽车构件教学设备生产项目(中都汽车科技);依托循环园重点支持工程机械再制造项目(宝龙工程机械)、驾驶技术智能模拟设备及汽车构件教学设备生产项目(中都汽车科技)、年产40万套电动车配件项目(奔月新能源)。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依托循环园重点支持年产5万吨新型铜制品生产项目(浙能)、年产5万吨电机外壳制造件项目(汇能)、年产10万台工业级水泵项目(鼎元精密)、年产4000吨玻璃工艺品项目(宇杰水晶);依托经开区重点支持高低压成套设备生产项目(淮开电器)、年产70万套智能家电生产项目(卡恒电器)、年产5000万只智能家居产品制造项目(晶创电子)、年产3.5万吨中硼硅钢化玻璃制品项目(淮河玻璃)、年产3600万件高档耐热玻璃生产项目(晶品玻璃);依托凤宁产业园重点支持年产4.6亿平方米封装胶膜项目(汉韦聚合物)、年产20万吨硅酸钠及LNG站项目(确成硅化)、年光学分拣加工48万吨废玻璃项目(燕龙基环保)。围绕健康食品产业链打造支持凤宝、蒸谷米、中益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3.4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3.4.1依托创新创业载体,实施人才兴县战略

根据凤阳县硅基新材料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人才兴县”战略,依托凤阳经开区、凤宁现代产业园、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夫子郢科创园等园区载体,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人才及人才团队,推进人才集聚、人才筑梦、人才圆梦“三大工程”,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实现人才助推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3.4.2构建差别激励机制,打通人才引进渠道

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从人本角度出发设计激励体系。重点开展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可持续性激励、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刚性激励和柔性激励相结合的四种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因地制宜发挥最大效益,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工作,最大程度挖掘高层次人才自身潜力,为全县科技进步做出贡献。同时,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引培,促进“人才链”赋能“产业链”。

3.4.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设立人才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制定企业人才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领军人才,采用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资金担保、贡献奖励等方式直接奖励符合条件的创新创业人才。统筹安排创新创业资金,强化信贷扶持和担保贷款扶持,引导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风险投资转向创新创业领域和企业。

3.5做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

3.5.1加强乡村振兴科技创新项目培育

用好皖北地区乡村振兴专项计划,围绕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优先支持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生态绿色农业等重点领域。支持专用小麦、优质稻米两大主粮作物和蓝莓、中药材、黑豆、皖东牛、甲鱼等特色农产品,开展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示范、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功能农业等现代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盼盼食品、凤凰岭田田圈农业、一星农业、家家乐米业、中兴面粉、凤宝粮油、蒸谷米等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头作用,鼓励和支持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和深加工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大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领域的应用。用好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培育孵化科技型农业新主体。

3.5.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科技强农

实施“科技特派员+”立体服务行动。一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贯彻实施《滁州市推进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2021-2025)》,健全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绩效评价机制,扩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将科技特派员项目和基层农技推广示范县补助项目等资源紧密结合,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组织全体县乡两级农技、畜牧、渔业、林业、农机、水利等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活动。依托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农科院等农业高等院校和院所技术优势,开展特派员选聘合作,补齐县内专业技术短板。到2025年,科技特派员增加至200名左右,覆盖全县212个行政村。二是推进“一县一团、一团一业”行动。围绕皖东牛、凤阳贡米、凤阳花生、凤阳黑豆、凤阳蓝莓、道地药材、凤阳瓜蒌、花园湖螃蟹、凤阳梅鱼等特色产业,与安徽科技学院合作,组建10个以上县级专业科技特派团队开展指导服务工作,成立17个乡镇工作站、212个村工作室,打造户有指导员的立体服务框架。三是用好“凤还巢”人才回归工程、“凤翔人才团队建设工程”,为乡村振兴科技人才团队不断“输血”,为产业发展和自主创业增强“造血”功能。加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创建工作。支持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科研院所在我县开展产学研合作并设立研究基地。

3.6强化科技惠民项目落实

围绕我县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在智慧城市、人口健康、安全生产、文化氛围、产业绿色发展、服务民生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3.6.1助推智慧城市建设

全面提升全县光纤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加强农村偏远区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发展5G新基建,推进县区高速无线网络建设,实现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推进明文化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线上虚拟漫游导览系统,扩大文化传播受众面,丰富文化传播多样性。

3.6.2支撑人口健康发展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需求,着力提升我县重大疾病的防治水平以及危重症救治能力,提高人口质量和生殖健康水平,推进主动健康的创新发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完成县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工作和县中医院三级医院创建,完成板桥镇中心卫生院、武店镇中心卫生院、总铺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甲等区域性中心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加强对下级医院的技术指导。

3.6.3科技支撑安全生产

将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纳入全县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聚焦石英砂矿山开采、硅基新材料产业、食品精深加工等安全生产领域,优先立项重大科研项目及市级科技进步奖;支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技术攻关,引导企业提高生产工艺科技含量。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5G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的应用。对接融合凤阳智慧大脑工程,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和设施,重点监管经开区、凤宁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浙商产业园、小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等地的企业安全生产。

3.6.4构筑创新文化氛围

贯彻落实科技下乡、科普进校园活动,打造科普品牌活动,将科学思想、创新精神普及到学校、家庭、公共场所,营造全民创新文化新风标,积极宣传对创新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及企业,树立一批创新“标杆”,鼓励全民学习效仿,动员全社会开展科学素质培养,出台创新激励政策。

3.6.5科技推动服务民生

围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公共安全、全民健身等方面,重点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固废污染等环保关键技术研究,推进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绿色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实现科技创新惠及民生的重要宗旨,提升全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四章 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凤阳县科技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指导和协调。建立健全上下协同、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逐层分解,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把科技创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内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4.2营造创新氛围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典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打造“敢闯敢试”的城市创新品牌,让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加快构建科技兴县新局面。

4.3强化政策落实

积极对接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科技创新、科技奖补、科技人才等各项政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各级各类科技项目、人才资金优惠政策落实落地,确保科技奖补政策全覆盖。充分借鉴沪苏浙创新做法,修订完善县级科技奖补方案,以更大力度、顶格支持、更高资金政策为企业科技发展提供助力。

4.4定期督查考核

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督促检查,明确牵头部门和工作责任,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围绕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发展、创新创业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估,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综合平衡。定期公布目标任务进展和完成情况,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工作考核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不断完善考核结果通报和奖惩措施。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创新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