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池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贵池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为扎实推进“两强一增”专项行动,根据《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实施意见(2022-2025年)>的通知》(池发〔2022〕3号),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亩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拉高标杆、奋勇争先,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动贵池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打造“五新贵池”,加快建设现代化首善之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1+2+7+N”提升行动,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组建乡村振兴公司和农机服务平台,培育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及本地特有农产品等七大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促进农民增收。到2025年,力争全区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2万元/人,较2020年年均增长12%,农业亩均产出率达*****元/亩,较2020年年均增长1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7.5%,提高2.5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提高10.8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进入全省上游行列。

三、科技强农

(一)夯实农业科技基础。立足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及本地特有农产品等七大产业科技需求,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我区农业提质增效。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采取“聘、选、派、育”等方式,实现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全区科技特派员发展到138名。培育农村实用人才,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650人次。加强区、镇两级农技队伍建设,保障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实现区、镇两级农技人员在岗率100%。

(二)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促进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作物绿色优质高效发展,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全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左右。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制定落实配套支持政策,提高种粮收益。提升粮食单产水平,推进双季稻、再生稻生产,推行稻油轮作、稻绿轮作等耕作模式,促进冬闲田种植绿肥、油菜,促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发展优质专用粮食44.9万亩,推广应用间种、套种、轮作等面积达5万亩。

(三)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畜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富硒农产品等地方特色优势种质资源品种保护开发利用,新收集保存农业种质资源130份。加大秋浦花鳜、九华黄精等本地特色农产品育种技术攻关。完善秋浦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新建黄颡鱼、鳜鱼省级良种场。地方特色农业种质资源所在地建设相应的保存库(圃)、保种场、保护区,新建2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场。

(四)全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出台《贵池区2022-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贵池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培育粮油、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及本地特有农产品等七大产业,重点推进以绿色食品产业为主的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积极推进茶叶、黄精、鳜鱼、皖南土鸡等全产业链建设。建成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6个以上,培育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8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67.3亿元。发展设施蔬菜0.7万亩,食用菌产量达0.95万吨、产值达0.665亿元,创建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4个。推进畜禽绿色健康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81%以上,实施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0.53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8.7万亩。

(五)推动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积极发展水产设施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重点推广池塘循环流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型水产养殖桶养殖等设施渔业,以及大水面生态增养殖、稻渔综合种养、鱼菜共生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等技术,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60%,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实施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升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农药包装废弃物、废弃农膜回收率达85%以上。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制免疫动物疫病的群体免疫密度达90%以上,创建无规定疫病小区或疫病净化示范场2个以上。提高农业生物安全水平,兽药残留监督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全区实施养殖减抗行动的规模养殖场达5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3%以上。

(六)提升地方农业品牌竞争力。大力推进“中国鳜鱼之乡”建设,积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九华黄精”“秋浦花鳜”“霄坑绿茶”“西山焦枣”等子品牌。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谋划出台系列特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提升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价值。培育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1个、企业品牌2个、产品品牌9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稳定在50个。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利用农交会、渔博会、森博会等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展示平台,开展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搭建竹产品、九华黄精、鳜鱼、茶叶、小龙虾交易市场,积极对接长三角商超、采购商、企业等,扩大品牌影响力。

(七)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创新。推动农业与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产品带证明上网、带二维码上线、带标识上市。完善区镇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推进客运、物流、邮政、快递等为一体的农村运输服务站点建设,稳步推进快递村村通,有效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数字农业工厂6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8个。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益农信息社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

四、机械强农

(八)推广新型农机。全面梳理农机发展需求,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梳理先进、适用、好用的农机推广装备需求清单2种以上。依托科技推广项目,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农机推广补短板行动,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组织购机积极性。重点推广适应丘陵山区特色经济作物的小型、轻便、多功能农机装备和水田直播平整机。

(九)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快农机更新换代,调整优化农机购置和报废更新补贴等支持政策,逐步淘汰老旧机械,因地制宜选择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大型复合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0.35%。提升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能力,在每个农业镇(涉农街道)建1个育秧中心、1个粮食烘干中心,打造水稻高标准综合示范基地1个,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经济作物和畜牧、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均达60%,竹业生产机械化率稳定在80%以上。

(十)打造农机服务平台。搭建农机服务平台,优化农机装备资源配置,在全区布局2个专业化农机服务公司,新增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实现农业镇街道全覆盖。培育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大托管”和农机作业网格化服务,加快机械换人进程,培训农机手1300名。加快农机智能信息平台建设,联通农机服务大数据,实现管供需智能化对接,提升农机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

(十一)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优化耕地功能空间布局,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在全区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强化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入和管理责任,提高土地产出率。因地制宜推行“一户一块田”改革试点,推进小田变大田、弯变直、坡改梯,优化农田地块,提升偏远耕地宜机化、灌排水平和防范旱涝灾害能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9.5万亩、改造提升6万亩。探索建设百亩畈、千亩片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继续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将中型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优先打造成高标准农田。全面推行绿水青山综合监管“一长制(多长合一)”工作,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行有序的全覆盖“一长制(多长合一)”综合监管网格体系。

(十二)加强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构建全链条冷链服务体系。支持企业新建扩建产后预冷、贮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面向长三角市场需求,建设一批具有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加工配送中心、产地集配中心和交易中心等项目。以家禽、水产、中药材、茶叶、林特、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为重点,新增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54个、库容2.6万立方米。

五、促进农民增收

(十三)拓宽农民工资性收入渠道。立足区位资源优势,依托现有各类园区,建设一批乡村振兴创业园,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加快区域中心镇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有本地就业意愿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万元。常态化开展“2+N”招聘活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发挥好公益性岗位的就业保障作用,稳定在2000个左右。

(十四)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扩量。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三变”改革村达85%。实施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和“兴村”工程,集中资源优势,高质量推进“贵池六强村”培育工作,探索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村级联盟”,5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7.9%以上。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广“大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促进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67.5%以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50.7%。积极争取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任务,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探索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和林业“三变”改革,积极发展林业新兴产业和新业态。

(十五)挖掘农业经营性收入潜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挖掘农耕文化、乡风民俗、农业技艺、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积极发展乡村民宿、特色农庄,释放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乡村休闲旅游年营业收入达13.34亿元,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活动,完善紧密的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家庭农场稳定在1650个左右,农民合作社稳定在520个左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55个。

(十六)保持农民转移性收入优势。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严格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围绕七大主导产业,分级分类研究出台财政补贴支持政策;稳步提高大宗农产品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特色险占农业保险比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8+1”综合救助标准,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140人次以上。

(十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加强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的监测和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常态化帮扶农村低收入人口。加强扶贫资产管理和多元化运营,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提升行动。

六、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成立“两强一增”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建立区委农办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细化行动任务,做到清单化、工程化、项目化、数字化,按照“最小颗粒化”要求,分解落实到点、人、时间。各地各单位要细化工作方案,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十九)加强“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定向落地。针对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难题,组织招揽专门人才,攻克技术难题。

(二十)加强用地保障。新编镇街道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在耕地“进出平衡”方案编制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设施农业用地合理需求。对纳入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新引进的重大项目,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办理。

(二十一)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投入力度,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10%以上。落实对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动金融机构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力争新增贷款17.3亿元以上。设立区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在有条件的镇村探索成立乡村振兴投资公司。

(二十二)加强考核督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月调度、月通报、季观摩机制。落实省“两强一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分析服务。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实施方案 农机 农民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