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解读|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领导干部解读|关于印发聊城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的通知

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建设“六个新聊城”的美好愿景,市交通运输局将紧紧锚定争创一流,笃志走在前列,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不断提升运输服务质量和行业治理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全力推进我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强化交通对重大战略的支撑

一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我市是“大运河文化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国家战略交汇点,处于全省“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格局中“省会经济圈”,是区域重要节点城市。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服从服务国家战略,我市要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于一体的沿黄达海现代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全面助推共同富裕。“十四五”时期,我市农村交通发展将由侧重普惠向普惠与效率统筹兼顾转变,由注重规模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由满足基本出行向提供均等、优质服务转变,由行业自身发展向多元融合发展转变。高质量发展农村交通,夯实交通强国建设基础,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服务乡村振兴,全面助推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一是建设多层次融合的轨道交通网。“十四五”聊城进入轨道交通加速建设期,扩大轨道交通线网规模,充分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建成济郑高铁,开工建设京雄商高铁、聊邯长高铁、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推动聊城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跨越式融入山东省会经济圈、京津冀等地区。推动聊城国际物流内陆港等6条铁路专用线建设,助力全市运输结构调整,实现多式联运。

二是优化内畅外联的干线公路网。推动德上高速临清连接线、德州至高唐高速、东阿至阳谷高速、济南至东阿高速、济南至临清高速等新建工程,织密聊城南北部地区东西向的高速公路网络;谋划实施济聊高速晏城枢纽至聊城西枢纽段、青银高速齐河至夏津段改扩建项目,提升与济南地区衔接的高速公路服务水平;推动青兰高速顾官屯互通立交,济聊高速聊城西、堂邑互通立交的建设,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的交通转换和有效衔接。持续推进区域干线网络互联互通,加强普通国省道未贯通路段和瓶颈路建设,全面提升普通国省公路网络服务水平和通行效率,构建内畅外联的公路网络格局。

三是积极推进航空设施建设,构建多层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推动聊城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实施。“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聊城西站综合客运枢纽、茌平南站客运枢纽、莘县站客运枢纽,以及临清东站客运枢纽、阳谷东站客运枢纽建设。依托聊城机场项目,同步启动聊城机场客运枢纽建设。规划打造聊城国际物流内陆港枢纽、阳谷鲁西内陆港物流枢纽、临清内陆港集装箱物流枢纽、冠县内陆港物流枢纽等货运枢纽,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优化高品质运输服务体系

一是优化客运体系,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水平。谋划建立联系全省、辐射全国的高速铁路客运系统,加强道路、城乡客运班线、城市公交、旅游集散中心与铁路场站的衔接,构建起“铁路+公路”相协调的客运发展格局,拓展铁路出行服务。加强城乡交通规划统筹,整合客运资源,健全城乡和区域公共交通衔接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服务水平。探索符合乡情民意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现城市公交向乡镇及全域延伸,实现城乡共享、相互衔接。

二是优化货运结构,促进货物运输高效化运作。以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逐步完善铁路集疏运体系,依托聊城至泰安铁路和多条铁路专用线建设,统筹推进相关集疏运道路建设,加快推进公铁联运发展,引导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转移。加强多式联运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建设,构建铁、公等多种运输方式结合的“大交通、大物流、大辐射”体系。推动车、场站、货物等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到达交付、通关查验、转账结算等“一站式”线上服务。

三是创新运输服务,培育“交通+”融合发展新格局。围绕聊城打造“区域性文旅康养目的地城市”建立“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推进建设旅游公路示范工程,“交通+旅游”提供多元化旅游交通公共服务;围绕聊城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推进交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交通+制造业”完善枢纽场站布局,推动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提高设施、信息共享水平;完善农村物流网络,进一步制定政策鼓励货运企业拓展农村物流服务,探索“交通+农业”服务模式,支持与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超市广泛合作与对接。

推进交通运输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生态低碳的绿色交通。严守生态底线,把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与生态环境协调;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积极促进公交优先发展,优化运输结构;完善公路网充电设施,积极推广LNG等清洁能源运输装备、装卸设备及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应用;提高出租车实载率,降低尾气排放,推动建立交通领域能耗环境监测体系,加大道路扬尘污染治理力度。

二是布局深层次的数字交通。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运输服务数字化平台及数字化采集系统建设,提升交通治理能力;打造全方位一体化交通运输设施感知网,建设运输重点领域数字化监测网,推动基础设施数字化,数字赋能行业;加快推动高速公路、国省道数字化省级,推动行业管理数字化应用落地,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电子数据库建设,打造多元化融合场景应用。

三是构筑保障有力的平安交通。加强交通运输领域重要信息网络安全防护,加强灾害应急体系布局及组织调度、危化品运输应急处置、城市客运网络监测预警等技术攻关,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加强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及危货行业标准化管理,把好客、货运输车辆和人员的入口关。

提高交通行业现代化治理能力

一是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理顺部门职责,创新行业管理理念,推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原则,变被动传统养护为主动预防性科学养护,强化干线公路养护长效机制建设;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原则,健全完善农村公路“路长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协调机制,推进铁路、公路、空域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责权分明、运转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

二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统筹推动信用信息有效归集和多方利用,提高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信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共享;聚焦工程建设、道路运输、执法监察等领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信用监管。

标签: 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