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绵竹市委关于制定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中共绵竹市委关于制定绵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绵竹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绵竹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体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德阳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分析“十四五”时期绵竹发展方位和阶段特征,深入研究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系列重大问题,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十三五”时期绵竹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时期,是绵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定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决策部署,推动绵竹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350亿元,是2010年的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010年的2.4倍、3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2.13亿元,是2010年的3.9倍,获评2019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工业强市实现新突破,规上工业企业利税约占德阳市三分之一。文旅名城展现新面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美丽家园呈现新魅力,成功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全省农民增收先进县。三大攻坚战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大风险防范有力有效。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机构改革、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顺利实施,“放管服”改革成效显著。产业发展平台提级晋位,绵竹高新区获评优秀省级开发区,德阿产业园升级为省级开发区。对外交通建设初见成效,成兰铁路绵竹段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都三绕绵竹连接线建设进度走在德阳前列、绵茂公路即将全线贯通。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川师大绵竹附小、附中落户绵竹,“上接华西、下联镇村”的四级医共体基本建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基层治理全面加强,入选全省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名列德阳第一,扫黑除恶、禁毒防艾专项斗争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清廉绵竹建设全面加强,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2.“十四五”时期绵竹面临的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绵竹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地期、转型发展关键期、蓄势突破窗口期,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绵竹发展的战略动力将更加充足。二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加速形成,绵竹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更加有力。三是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绵竹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更加提升。四是德阳正在推动“三地两区”建设,重塑经济地理、重构创新版图、优化企业布局,绵竹发展的战略机遇将更加凸显。五是绵竹仍处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将释放大量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绵竹发展的战略势能将更加强劲。
但同时,我市产业体系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始终存在,面临外部区域竞争更加激烈、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双重压力”依然不减,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领域还有短板,社会治理任务仍然繁重,自然灾害易发多发。全市上下必须深刻认识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辩证看待区域竞争加剧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立足绵竹实际,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十四五”时期绵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为统揽,加速推动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向沿山集聚、产业向功能区集聚,全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全面改革开放创新、美丽绵竹建设、幸福绵竹建设、清廉绵竹建设工程,努力把绵竹建设成为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竹开好局、起好步。
4.“十四五”时期绵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大局,完善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政策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处理好改革、发展与安全三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5.“十四五”时期绵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充分考虑全市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支撑条件,紧紧围绕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这一总体目标,提出未来五年奋斗具体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员劳动生产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同类区(县)平均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税收占比)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同类区(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与成都、德阳的城市功能和产业生态圈互补更加协调,对外交通体系基本形成,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大幅提高,生态网络共建共治取得重大进展。与江苏的对接联系更加紧密。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成功创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
——深化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深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基本形成,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更加优化,耕地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持续优化,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标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模式基本确立,资源和能源消耗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民生福祉保障达到新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绵竹建设成效明显,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社会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群众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政府职责体系不断优化,政府行政效能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应对重大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展望二〇三五年,绵竹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绵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美丽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区域开放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绵竹,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推动形成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功能清晰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6.打造成渝明珠。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同城化发展,不断提升绵竹在成渝地区的产业质量、经济总量、发展分量,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综合发展实力显著提升,全域旅游水平显著提升、旅游品牌形象显著提升,城乡均衡程度显著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实现经济发展有质有势、文化旅游尽善尽美、城市品质至臻至优、交通体系直连直通、资源要素同规同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现“小成都”的辉煌,提升绵竹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名气”。
7.建设川西门户。立足绵竹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和阿坝藏区交界的特殊区位,着力加快成兰铁路、绵茂公路、成都三绕绵竹连接线建设,推动成都外环铁路绵竹正线、天府大道北延线连接线、德阳绕城高速绵竹连接线、茂遂高速(德茂段)落地实施,打通德阳连接阿坝、成都平原连接大西北的重要通道,加速实现与成都、重庆的直连直通,把绵竹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川西北藏区的重要门户枢纽。全面提升绵竹城市包容度,完善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和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积极吸引外地人口向绵竹集聚,提升绵竹在新发展格局中的“人气”。
8.培育产业高地。聚焦传统优势产业,集中精力推动白酒、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锂电、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实现倍增。聚焦风口新兴产业,借势借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智能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培育更多百亿企业,集聚形成千亿产业。以优结构、增主体、强供给、提质效为方向,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产业集群。深度融入成德产业协作,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抓手,夯实产业链基础能力、提升供应链控制能力、加强创新链转化能力、促进企业链联动能力,提升绵竹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商气”。
9.做优文旅地标。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争创天府旅游名县为抓手,充分发挥绵竹的自然资源优势,用足用好中央、省、市政策支持,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凝聚全域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完善“快进、内畅、慢游”旅游交通体系,不断健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旅游业态和营销模式,不断推出高品质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体验,全面释放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形成“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文旅发展格局,提升绵竹在新发展格局中的“灵气”。
三、厚植优势、引领带动,加快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农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绵竹经济高质量发展。
10.再造绵竹工业新优势。坚持“筑基、赋能、成势”总体思路,建设现代产业功能区。“筑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布局,推进德天铁路火车站搬迁提升,实现园区物流运输“公转铁”,加快道路管网、标准厂房、冷链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产业功能区承载能力;“赋能”就是突出“亩产论英雄”导向,传统产业实施系统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新兴产业瞄准领头羊、排头雁、独角兽招大引强,增强产业质效,提升产业能级;“成势”就是要把绵竹高新区建设成为千亿产业园区,把德阿产业园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区。坚持“集聚、集约、集成”,按照“一体化、一盘棋、一张网”模式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最大限度提升资源要素效益,推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实现产业功能区“功能集聚、产城一体、职住平衡、动静结合”,进一步增强产业功能区核心竞争力。坚持“建链、强链、补链”,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抓关键企业招商,支持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向内聚合、向外融合,同时瞄准重点产业大力引培生产性服务业,让绵竹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实现链式集群发展。坚持“专业、精准、高效”,加快推动园区封闭运行,优化园区人才选拔机制、发展激励机制、快速审批机制,实现由“部门协调”向“自主管理”转变;加速推动政企分离,充分发挥平台公司投、融、建、管作用,助力园区专业化、市场化发展;精准对接园区企业和投资客商需求,依法依规制定“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专门扶持政策,经常性组织企业家沙龙,厚植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软实力”。与此同时,准确把握“需求、趋势、风口”,按照需求决定趋势、趋势决定风口的逻辑,瞄准未来产业方向,抢抓新兴风口机遇,聚焦人与人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人与物的连接、延长人的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需求风向,在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元器件、环保科技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具有先导性、带动性、支撑性的重点产业项目,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协同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1.构筑绵竹服务业新格局。进一步调整空间布局,在中心城区改造利用中心广场、宏远广场、新天地等核心商圈,提升传统商贸服务业,形成城市活力区;在城市新区培育发展文化教育、医养结合、科创咨询、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专业聚集区;在沿山提档升级休闲度假、运动康养、农业体验等生态旅游业,打造农文工体旅融合示范区。进一步优化发展结构,坚持线上线下并行,推动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共进,生活性服务业供给端、需求端同步发力,创新性服务业数字化、品牌化双向赋能。进一步培育市场主体,放宽市场准入,坚持引育并重,发展壮大服务业企业,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实现规模企业支撑有力、小微企业铺天盖地。
12.推动绵竹农业新发展。做规划、建园区。围绕全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高标准编制绵竹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坚持集聚建园、融合强园、创新活园、绿色兴园,以六大优势产业为重点建设高质量现代农业园区。优品种、育品牌。紧盯粮油、生猪、猕猴桃、玫瑰、早熟梨、茶叶等特色产业,引进优良品种。依托德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技术设施优势,丰富“三品一标”农产品结构,打造区域公共农业品牌。出政策、引大户。制订出台农业规模化发展扶持政策,重点扶持“2+4+N”产业发展,支持农业企业做强做优。着力吸引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优、加工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户,形成规模化、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重整合、强基础。落实扩权强县改革运行机制,完善涉农资金整合激励机制,最大化发挥支农政策和资金综合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田水利、田间道路、智慧农业等设施改造提升,夯实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建机制、严考核。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管理机制,定期召开农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压紧压实推动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工作责任,严格落实考核奖惩。
四、聚焦融合、重点突破,加快建设高颜值旅游目的地
打造景区景点,让游客有得游;建好交通系统,让游客方便游;完善配套服务,让游客舒心游。
13.加快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大力实施中国玫瑰谷、中国熊猫谷、天府冰雪小镇、金色清平·童话小镇、中国年文化度假区、国家级山地运动度假区等重大旅游项目,加快形成以中国玫瑰谷为主体的国际化高端旅游度假目的地,以中国熊猫谷为主体的集观赏、游乐、科普、休闲于一体的沉浸式乐园,以大九龙山片区为基础的国家级山地运动旅游度假区,以年画、年俗、年味、年趣为核心内容的一站式年文化体验度假旅游景区,以清平优质森林资源为核心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14.加快推进交通互联互通。着力推动对外交通项目,加快成都三绕绵竹连接线、成兰铁路、绵茂公路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天府大道北延线连接线、成都外环铁路绵竹正线、山地轨道交通、德阳绕城高速连接线、茂遂高速(德茂段)等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畅通绵竹与成都、德阳以及大西北的道路联系。加快畅通县域交通网络,提升改造二环路、加速畅通三环路、全面串联县乡道、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构建成环成网、快速便捷的县域交通网络。加快推进600公里绿道建设,打造绵竹绿道品牌。
15.加快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实施全域旅游PPP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等一批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域景区化服务配套。充分利用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年画文化、名酒文化、三国文化、德孝文化、南轩文化,着力培育文化游、乡村游、健康游、工业游等新业态,加速农文工体旅深度融合。优化提升年画节、梨花节、玫瑰节、赏果节等传统特色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承办一批国、省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全面提升绵竹对外显示度。
五、城乡一体、全域提升,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做精城市、振兴乡村、优化环境、建美家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力打造生态优美、环境优良、品质优越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6.建设公园城市。坚持“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发展理念,按照“提升承载能力、增加烟火气息、建设美好人居、完善交通体系、提供品质服务、唤醒文化记忆、展现环境魅力、夯实产业之基”的建设目标,加快实施一批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的补短板强弱项项目。高质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城南新区开发力度,加速城北湿地公园建设,推进“城市双修”,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推动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进一步加强与成都、德阳的联系互动,更好融入成都都市圈城市空间体系。
17.打造大美乡村。大力开展整镇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充分依托和挖掘各镇优势资源,进一步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快实施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优势明显的项目,通过连点成线、以点扩面,努力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路一景”的全域乡村振兴格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抓手,深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抓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彩钢棚整治,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提升村容村貌,突出整治农村面源污染和全域水环境治理,着力让农村“绿”起来、乡村“美”起来。
18.赋能“智慧绵竹”。聚焦智慧化城市建设和智慧化城市管理,加快推进5G、光纤超宽带“双千兆”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系统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数字+”行动,推动交通、能源、水利、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领域智能化升级,拓展新型基础设施应用空间。推动智慧园区建设,开展智能工厂、智能仓储、数字车间试点示范,推进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关键过程优化控制。
19.畅享绿色生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源协同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抓好重点流域综合整治,深度参与沱江流域生态廊道规划,协同推动跨界水体污染联防联治。打好净土保卫战,协同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好大熊猫栖息地原生态环境。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管理机制,以管促改、以改易俗,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人不负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局面。
20.共筑幸福家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为契机,在诚信教育、制度建设、文明宣传、氛围营造上做文章,彰显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明内涵。坚决消除疫情、灾情可能带来的返贫风险,捍卫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持续推进绵竹—川师大战略合作,实施城乡学校集团化发展,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提升体育场馆开放利用水平;不断深化“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凸显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县特色;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助残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跨区域重大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加快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活力
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能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成为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环境优良的区域创新型城市。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扎实抓好全面创新改革,组织开展创新平台创建,努力构建“政产学研用”新型发展模式。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电力、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推动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营造良好消费环境,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更有力、更持久的经济动能。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引领现代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持续深化城乡基层治理、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更多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22.改善科技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进知识产权强县示范县建设。实施重大引才工程,精准招引一批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大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建好建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优秀中青年人才来绵竹发展。加快创新人才培育,推动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发挥重大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基地作用,打造结构优、层次高、技能强的人才队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做好人才配偶就业、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工作。
23.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最多跑一次”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零成本、小时办”和“一件事”主题式审批服务,为市场主体松绑除障、降本减负,不断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同城化发展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长效服务机制。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机制,保护好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安全审查、行业监管等监管制度,构建公平高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七、紧盯基层、夯实基础,加快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建机制、保安全贯穿绵竹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不断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绵竹和平安绵竹。
24.提升依法治市水平。加快实施全省全面依法治市示范试点建设。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推动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市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基层依法治理驻在式调研基地为契机,创新举措推进社会依法治理,健全“一核五治”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25.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强化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严禁非粮化、防止非农化,保障粮食供给安全。健全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快融入成德平安共建,持续巩固“中国最具安全感百佳县市”殊荣。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危化物品安全监管。
26.增强应急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组织体系和多方统筹、协调联动的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不断完善市、镇、村三级应急指挥联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应急协调体系,不断提升社会应急动员和救援能力。扎实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应急防灾自救能力。加强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领域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27.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做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优化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社会协同治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平台,完善社会组织扶持政策,拓展社会组织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提升治理信息化水平,加强基层治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基层智慧治理平台。
八、凝心聚力、同频共振,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努力奋斗
28.坚持党对经济社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确保中央、省委、德阳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提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七种能力”,强化“五个敢于”担当精神,持续开展“三比三看”,激励保护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深入推进清廉绵竹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有关规定要求,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29.加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和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用好“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平台,使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
30.完善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发现、引进、使用和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聚焦“高精尖缺”广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提高人才配置效能。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31.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全面落实规划建议的部署要求,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为支撑,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突出项目支撑,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项目储备,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同步衔接国省市规划编制过程,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省市“十四五”规划。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实施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全力推动规划落地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催人奋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勠力同心、抢抓机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为冲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建设“高质量产业集聚地、高颜值旅游目的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而努力奋斗,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竹新胜利!
标签: 远景目标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