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丹棱县“十四五”粮食安全专项规划》的通知
丹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丹棱县“十四五”粮食安全专项规划》的通知
丹棱经开区管委会,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单位):
《丹棱县“十四五”粮食安全专项规划》已经县十八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丹棱县人民政府
2022年8月31日
丹棱县“十四五”粮食安全专项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一)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二)仓储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三)粮油产业发展不断突破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健全
二、问题短板
(一)仓储物流设施基础薄弱
(二)粮食产业经济实力不强
(三)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滞后
三、发展环境9
(一)国际环境9
(二)国省环境
(三)区域环境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一、筑牢稳产供保根基,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
(一)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
(二)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提升粮食企业经济实力,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完善健全产购储加销体系
(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
(三)着力打造“丹棱优粮”工程升级版
三、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构建智能仓储物流体系
(一)持续优化粮食储备库点功能布局
(二)全面改造新建现代粮食仓储设施
(三)稳步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四、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建立粮食质量溯源体系
(一)大力提升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水平
(二)创新开展粮食质量溯源行动
(三)规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
五、完善应急保障统筹,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一)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二)补齐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
(三)规范应急物资日常储备管理
六、创新信息融合共享,构建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新体系
(一)探索粮食供应保障信息化建设
(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
(三)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融合发展
七、强化依法治理能力,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治理体系
(一)改革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
(二)持续推进依法治粮管储
(三)抓牢盯紧粮食安全生产管理
第四章规划实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
二、优化实施机制
三、落实要素保障
四、加强人才引育
前 言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新时期粮食安全观、确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十四五”时期,是丹棱县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期,是深化区域开放合作、全面建成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的机遇期,是打造中国美丽乡村典范的攻坚期。为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确定合理有效的战略路径,更好指导丹棱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体系,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21年修订)》《四川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四川省“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眉山市“十四五”粮食安全规划》《丹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粮食主要指稻谷、小麦、玉米、豆类、薯类及成品粮等,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规划基础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始终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使命担当,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千方百计稳粮保供、促产增收、提质增效,粮食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粮食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生产总量稳中有升,有力支撑保障了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丹棱县粮食质检中心实施方案》,修订《丹棱县县级储备粮油管理办法》。采取政策性粮食月查制度具体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开展跨区域粮食应急演练,推进依法管粮、依法治粮。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总体目标,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大力引导科学种田,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2020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93公顷,总产量5.4万吨;油菜播种面积4357公顷,油菜产量0.75万吨。
(二)仓储设施建设显著改善
制定出台《丹棱县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仓顶阳光”项目实施方案》和《丹棱县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实施方案》等,争取并实施了全省六个智能化升级改造示范库建设项目,探索通过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用于粮食监管,实现人防、技防相结合,提升监管能力,目前23个粮仓已完成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粮食出入库、仓储保管、设备控制等多方面的动态监管。“十三五”期间,投入1350万加快仓储设施项目建设与改造,新建粮食储备设施2.3万平方米,采用空调气冷低温储备工艺及低温储粮设备系统,全面提高我县粮食仓储和流通能力。“十三五”末,全县总仓容达11.5万吨,有效仓容10.5万吨,储有储备粮油4.68万吨,其中储粮2.2万吨;储油0.38万吨。
(三)粮油产业发展不断突破
制定《丹棱县2020年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实施方案》,开展“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积极开展“中国好粮油”宣传推广工作,鼓励全县粮食企业参加。全力打造“一个储粮核心区、两个粮油加工示范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县充分整合资源,争取资金,积极扶持、培育国有粮食企业和民营加工龙头企业。截至“十三五”末,全县粮油质检机构3家,粮食购销企业3家,粮油加工企业3家。
(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逐步健全
全面完成粮食和物资储备机构改革,主动对接划转救灾应急物资储备职能。承接民政局救灾物资储备管理职能,拟定救灾物资储备库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建立救灾物资管理台账。制定建立冻猪肉储备的工作方案,完成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高效完成20余次应急调拨任务,运送4356件救灾物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
二、问题短板
“十三五”时期,全县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一)仓储物流设施基础薄弱
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型粮食仓容未覆盖。现代型粮食仓容占比仅在24%左右,仍然很低。成品粮低温库严重缺乏,仓储配套设施特别是绿色储粮保粮和物流设备设施不完善。对于利用智能化的新方法、低温储粮气调储粮等新技术实现科学储粮、绿色储粮、环保储粮运用不多,占比不到三层。
(二)粮食产业经济实力不强
粮食产业经济体量偏小、规模不大、集中度低、效益下滑。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低、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少、产品附加值低。在产品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缺少技术、智力支撑,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国有粮食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境,职工年龄老化严重,国有粮企5年内退休职工占比32%以上;由于国省粮食储备政策调整,空仓容大量增加,2020年末全县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低温库空仓容5万余吨;整体盈利水平不高,多数国有粮食企业均处于出租资产维持运营状态。
(三)物资储备保障能力滞后
物资储备是新一轮机构改革以后整合的新职能,如何加快理顺物资储备管理职能,构建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救灾物资“收得进、管的好、调得出、用得上”,还有待积极探索和建设。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球粮食供给和产业链条布局出现重大变革,国际国内粮食安全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未来五年,丹棱县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体系改革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必须深刻把握新形势下的新使命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努力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迈进。
(一)国际环境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粮食供给面临更大不确定性,迫切需要增强粮食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性。其中大豆等品种进口依存度过高、来源地集中,亟需通过进口调剂国内粮食供应、满足人民群众优质多样的粮食需求,保障我国粮食供需平衡。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粮食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加之蝗虫灾害、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愈发严峻。多国限制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链收到较大冲击,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国家陷入被动。全球粮食供应链面临的复杂局面不止于此。丹棱县作为全省全市粮食工作先进县,应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与地理优势,提升发展质量,成为保障全省粮食和物资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载体。
(二)国省环境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改革发展大环境更加有利。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确保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多重国家和区域战略叠加,进一步加强了粮食流通和物资储备区域协同发展,互补性增强,内生动力进一步迸发。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省内陆海互济、东西畅通、南北贯通的“四向八廓”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正在加快形成,未来粮食流通成本、粮食运输效率优势愈加凸显。得天独厚的发展区位环境,为我县健全粮食安全与物资保障体系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与发展动力。
(三)区域环境
“十四五”时期,眉山市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部署,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勇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行军”使命,坚定不移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着力构建“583现代农业体系”。丹棱县委将开启全面建设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新征程,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实施“农业升级”,构造“3244”产业体系,打造成都都市圈枢纽节点新高点,重塑交通地理区位。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安全与物资储备工作抓手和有效载体不断增多,为丹棱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充分可能。
“十四五”时期,丹棱也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统筹发展与安全,做好做足长期风险应对准备。一是粮食安全应对要求更高。随着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乡村粮食生产要素集约化程度和粮食生产关系组织化程度将双向提高,千家万户种粮卖粮向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组织集中,将对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更新挑战,应对粮食安全的能力不足或将成为丹棱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的最大短板。二是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在追逐农作物高收益的同时,大多数农户开始放弃粮食种植,将耕地转投果树种植、鱼塘饲养、农业旅游等生产活动。全县现有耕地22.16万亩,粮食种植共计11.84万亩,目前非粮化比例已达46.57%。三是粮食专业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职工人才队伍出现断档危机,专业人员青黄不接,全县从事粮油工作人员83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上。新型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短缺,随着新建粮库逐步引入智能化、信息化现代管理模式,人才队伍和管理模式将难以匹配。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遵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要求,聚焦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核心职能,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盯改革发展难点,打造转型升级亮点,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不断提升储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机构改革深度融合和优化协同高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治理、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和高效物资储备体系,为丹棱建成成都都市圈美丽经济示范区·大雅幸福新家园提供坚实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聚集、辐射和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题活力。加强规划、政策和标准引导,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健全粮食市场秩序和产品质量监督机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治粮与依法管储相结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依法治粮管储,强化全流域监管,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的根本改变。
——坚持科技支撑与创新驱动相结合。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依靠科技和“人才兴粮”战略,探索数字赋能,科学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展,持续增强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动力。
——坚持协作协同与特色发展相结合。着眼于服务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大局,协同成眉同城化发展,融入区域分工协作,大力提升粮食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现代化粮食和救灾物资应急保障中心。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产业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仓储物流设施体系更加现代化,物资储备效能明显提升,信息化科技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25年,实现以下目标:
——粮食流通安全更有保障。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确保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狠抓粮食生产,粮食耕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不断改革完善粮食收购制度,创新完善粮食产销合作,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生产、分类收储和交易机制。积极增加储备粮总量,适时调整、充实储备粮规模、品种结构和原粮、成品粮比例。不断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监测预警机制,优化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粮食产业经济实力更加强劲。全面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引导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丹棱县雅穗精米加工厂、丹棱县仁美粮油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走出一条全链条联动、大企业引领、创新技术支撑、竞争力强的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壮大粮油加工、粮食物流等特色粮食产业集群。启动国有粮企改革,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盈利能力,实现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仓储物流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物资储备体制和职能进一步理顺,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物资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布局更加科学,制度体系及储备操作规程逐步健全,补齐物资储备基础设施短板,应急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形成统一的联动机制,推动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协作保障。绿色低温智能等高标准粮仓建设比例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物资储备管理水平。
——行业治理效能显著提高。积极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粮食收购市场准入、储备粮管理、仓储物流设施保护、市场监管、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相关政策措施制定,执法督查方式不断创新,实现粮食安全保障从政策治理向法治治理的根本改变。
专栏1 丹棱县“十四五”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规划指标 | |||||
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当前情况 | 预期目标 | 指标属性 |
2020年 | 2025年 | ||||
1 | 粮食产业发展水平 |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 11.84 | 12 | 约束性 |
2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 5.41 | 5.45 | 约束性 | |
3 |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 8.67 | 9.5 | 约束性 | |
4 |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6.3 | 78 | 预期性 | |
5 | 粮食质量提升 | 粮食总产量(万吨) | 5.4 | 5.45 | 预期性 |
6 | 库存粮食质量总体合格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7 | 粮食质检机构数量(个) | 3 | 3 | 预期性 | |
8 | 粮食基础设施水平 | 完好仓容(万吨) | 11.5 | 12 | 约束性 |
9 | 低温准低温仓容(万吨) | 7 | 9 | 预期性 | |
10 | “仓顶阳光”工程覆盖仓容(万吨) | 0.75 | 3 | 预期性 | |
11 | 智能粮库(个) | 23 | 23 | 预期性 | |
12 | 粮食应急供应能力 | 应急供应网点(个) | 7 | 7 | 预期性 |
13 | 应急加工企业数量(个) | 3 | 3 | 预期性 | |
14 | 应急加工供应能力(吨/天) | 100 | 100 | 约束性 | |
注解。预期性指标: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要创造一个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约束性指标:指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强化政府履职,政府必须实现、必须完成的指标。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筑牢稳产供保根基,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
(一)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
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确保辖区内耕地保有量不少于*****公顷。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绿化造林、挖湖造景、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控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区,深入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行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确保“两区”范围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油、菜、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开展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监管,占优必须补优。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开展农村撂荒地专项整治,禁止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
(二)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安溪河、金牛河流域为重点区域,新建和提升8000亩以上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布局,集中连片打造,坚持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举、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协调,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综合配套。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集中连片、旱涝保收、宜机作业、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因地制宜探索分区建设模式,开展区域整体推进、绿色农田、宜机化改造示范试点。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整合使用土地出让收入中用于农业农村的资金,重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出。
(三)全程全面高质高效推进农业机械化
强全程、推全面、优服务、促创新、提质量,加快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加强农机装备创新,重点研发适合丹棱丘区特点的生产加工特色农机装备,有序推进信息化技术与农机装备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应用水平。加快推进农机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探索建设一批无人农场、无人渔场和智慧果园等示范基地。提档升级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全程托管、机农合一,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等专业化、综合化新型服务主体和服务模式。
二、提升粮食企业经济实力,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三链协同”和“五优联动”,优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打造“丹棱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协力推动建设成德绵眉现代粮食流通高端产业聚集带。
(一)完善健全产购储加销体系
持续完善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粮食种植和企业购销,从“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传统模式向“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转型,加快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打造,“三链协同”发展。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的产销衔接体系,推动粮食企业向上无缝对接粮食生产,推进粮食市场化收购,促进生产与市场联结,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与新型粮食经营主题形成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粮食集约化生产,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向下重点与成都等主销区建立产销合作联系,延伸建设物流经营与服务网络,实现粮源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提升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2 优质粮油基地建设 |
优质粮油基地建设。以张场镇、杨场镇、仁美镇为重点,开展优质商品稻谷、优质双低油菜原料基地建设,在粮油主产区建设优质商品稻谷基地2万亩、实行订单收购,助农增收1000万元。 优质大米生产线升级改造。对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2万吨优质大米加工生产线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培育名牌产品。 油菜生产线升级改造。对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1万吨油菜籽生产线、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培育名牌产品。 |
(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伐
制定实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按照“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模式,整合盘活粮食企业闲置资产,消除“僵尸”企业、“困难”企业。分类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着力改变国有粮食企业单一经营发展模式,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培育企业集团,提升国有粮食企业市场竞争力。引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控股、参股等形式,加强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对粮食企业人才选育,彻底解决粮食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国有龙头企业先行改革试点,示范带动县内多点发展,谋求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新方向,开展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试点,采取“双轨驱动”模式,实行董事会试点,按照政策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隔离原则,推动承储企业储备运营与商业经营相分离,做到人员、实物、财务、账务管理“四分开”。
(三)着力打造“丹棱优粮”工程升级版
坚持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提升粮食产业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继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以消费者“喜欢什么”,促进收储企业“收什么”,引导种植环节“种什么”,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促进优质粮食产品的营养升级扩版。强化企业示范和粮食产后服务,引导分品分等分仓储存和精细化管理,促进“优粮优储”。培育壮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承储企业与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储备粮就地轮换加工、转化增值,引导粮优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丹棱优质稻米品牌营销提升行动”,打响特色商标,提升市场占有率,积极推动粮油商标品牌发展。对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强化对其商标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创建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县,为做强粮食安全和物资储备综合保障核心贡献丹棱力量,共同建设成都平原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圈。
三、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构建智能仓储物流体系
(一)持续优化粮食储备库点功能布局
结合物资储备新职能要求以及粮油扩储计划的实施,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级财政资金,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调控和应急设施专项,新建、迁建或重建仓储设施。构建以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为主库,结合粮食产销、市场需求、仓储状况、道路交通条件等情况,撤销部分粮源少、业务小的储备库点,合并设点,集中新建符合国家标准的现代化储备粮库。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快现有粮食仓储设施改造,鼓励新增设施使用低温保鲜技术、绿色生态储粮技术,推进绿色智能仓储建设,推行分品种、分类、分仓储存。
(二)全面改造新建现代粮食仓储设施
全面推进“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巩固提升绿色低温储粮能力水平,重点推行“仓顶阳光工程”新能源项目,助力低碳城市建设,落实碳排放达峰。推动“智能粮库”向“数字粮库”转变,继续推进粮库信息化建设,推动粮食信息技术在仓储业务中的广泛应用,提升科学保管粮食能力。加大储存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强化储藏新技术集成与创新,争取使大部分储备粮库采用现代化储粮方式,如空调气冷低温储备工艺及低温储粮设备系统,提高全县粮食储备和流通能力。探索粮食收储、服务乡村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三位一体”发展新模式,整合集聚域内“小散旧”粮食仓储设施;对接优质粮油分类收储等专业化收储需求,配套改造建设必要仓储设施。
(三)稳步推进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粮食现代物流协调发展示范区规划,进一步优化物流网络和节点布局。依托S104线丹名路丹棱段和S401线丹蒲快速路打通粮食运输主动脉,向西北连接蒲名快速、成雅高铁、成雅高速等交通要道,向北连通成都,融入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建设,紧抓蓉欧物流快速通道建设机遇,全面完善航道、陆路运输网络,优化和延伸粮食物流通道。借助丹棱县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项目,以精准补齐设施短板、优化设施资源配置、服务产销衔接为重点,谋划建设集仓储、中转、加工、配送、应急于一体的粮食物流项目。培育仓储物流领域“领军型企业”。着力建设粮食物流设施提升工程,提升粮食装卸设施、散粮接发能力,改造新建浅圆仓、立筒仓等物流设施。推广应用先进散粮接发设施等物流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加大推广物流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加强专业化设施运行与通用性物流设施运作的协同,大幅提升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本地区粮食收储规模、保障供应要求和产业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粮食物流体系,形成“通道+枢纽+节点”的多层级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专栏3 粮油仓储物流建设 |
粮油仓储设施建设。依托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新建一线粮食收纳库2万吨。新建2000吨成品粮低温库,维修改造危仓老库1.2万吨。按照“三新四化”(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的要求,实施重点库升级改造,打造智慧粮库。 农户科学储粮工程。以张场镇、杨场镇、仁美镇为核心,规划建设农户小粮仓1000个。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依托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建设粮食物流中心及粮食物流设施1万平方米,建立粮食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仓储设施现代化、物流设施网络化、粮食流通“四散”化、装卸作业机械化、信息管理标准化。 |
四、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建立粮食质量溯源体系
(一)大力提升质量安全检测监测水平
优化监测机构网络布局,构建耕地质量检测网络。建立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位,保护耕地质量,定期上报耕地质量年度检测报告,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项目、秸秆还田项目、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集成技术推广示范区,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推进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整合粮油质量检测要素资源,补齐人、财、物、技相对分散的短板,整合市场监管、发改、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的粮食检验检测能力。优化硬件基础设施配备,添置快速检测设备,在检验场所、仪器设备、配套设施等方面实现全面改造升级。扩充粮食监测站功能作用,普及推广收储企业快速检测技术,补充增设企业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依托骨干粮食收储企业、规模化粮食生产主体等设立监测点。督促企业有效提高检验精度、拓展检验范围。强化政策性粮食收购和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提供粮食产购储加销全链条高质量检验服务,为粮食宏观调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创新开展粮食质量溯源行动
通过区域合作共建,借助田间物联网感知、智能仓储、数字化加工等数字技术,构造多要素、一体化、智能化的种植环境智能测控体系,开展粮油产业链全流程质量追溯平台建设,促进种植基地的科学、规范建设管理,推动产业链延伸,提升对优质粮油产品原料产地的远程监控与溯源能力,打造“一物一码”“身份证”,提高标准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粮食质量安全分级监管,满足粮食安全生产、质量管控、仓储物流和终端消费等需求,进而提升产品品质、附加值和消费者认可度。
(三)规范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建设
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入各类社会主体,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资源优势,创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运营模式。健全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功能,提供专业化“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形成完整服务链,及时处理、妥善保管农户粮食,大幅度降低粮食损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加工转化率和副产物利用率,有效推动“节粮减损”。大幅度提升县内粮食品质,为实现优质优价、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夯实基础,促进粮食企业效益增收。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增强农户市场议价能力,传递市场信息,疏通交易渠道,助力农民增收。建设深度清理净粮中心,推动净粮入库,加快推进粮食烘干设备改用清洁热源,鼓励使用天然气、柴油、电等清洁能源。
专栏4 粮食监测系统建设 |
四川丹棱城关省粮食储备库,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平台和粮食企业监测网点建设,对重点企业、重点市场、重点品种、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全程质量监控。 |
五、完善应急保障统筹,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明确“大应急、全灾种、综合性”的应急管理发展方向,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统筹协作能力,创新物资管理模式,健全物资品类,优化应急物资日常储备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构建应急物资储备网络
坚持政府储备、企业责任储备和社会目录储备互为补充原则,探索推进实物储备、协议储备、能力储备邮寄结合的物资储备管理模式,积极对接产业项目,引导物资储备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物资储备应急保障社会参与度。构建以物资储备保障中心为核心,各部门所属物资储备库为基础,参与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的企业为重要支撑的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明确专业储备部门分工责任,提前协调统筹调度,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响应及时、调运高效;完善县、乡物资储备管理,全县形成高效统一的联动机制。与比邻区县之间建立小区域物资储备保障协同机制,形成就近协同应对合力。物资品类分工上,按照资源优势互补原则,将市场周转率高的实物储备主要委托企业储存,市场周转率低依托政府部门下属综合物资储备库储备,有关产能储备由政府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落实。结合应急救灾需要,选取契合度高、产能充沛、信誉良好的企业作为物资应急保供点,预计到“十四五”期末,签约授牌物资储备能力企业23家,实现应急物资储备品类全面覆盖。
(二)补齐应急物资储备设施短板
调整提高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要求,加快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库容量、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提档升级,实施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改建、扩建及新建,充实和完善基本装备。统筹优化布局,充分发挥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统筹调配域内救灾资源的主体功能和核心作用的基础上,在易灾多灾地区设立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将常用救灾应急物资下沉管理,做优乡镇救灾物资储备补充,提升应急物资就近供给和快速支援能力。加大各类储备设施整合力度,统筹粮食储备库与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与使用,安排推进物资和粮食仓储设施集中建设;研究利用现有粮食仓储设施资源,设立永久性或临时性物资储备站点,提高储备设施利用率。
(三)规范应急物资日常储备管理
按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品种目录和标准,结合丹棱实际,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合理配置储备规模。全面掌握相关部门储备的其他调节性商品和专业性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品种、结构、功能等基本情况,调查掌握相关储备物资生产、布局、采购等信息,统筹各类应急资源。按照分级储备、分级负责的要求,加强应急救灾和防汛抗旱物资管理。落实和管好猪肉、菜等调节性重要商品储备和通用性救灾物资储备。推动建立跨区域应急物资相互保障体系。规范物资储备质量管理,做到物资储备质量全程监管。积极推动建立常态化轮换机制,组织实施战略物资储备收储轮换,明确储备物资更新周期、轮换原则、调整标准与管理规章制度。推进存储物资监测预警制度的实施,实现物资轮换、库位管理精细化、科学化。
专栏5 粮油应急保障工程 |
放心粮油工程。建设1个放心粮油配送中心、建设放心粮油示范店、连锁店7个。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质量可追溯的放心粮油产业链条,保障粮食应急供应和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粮油应急供应体系建设。建设1个应急供应配送中心,3个放心粮油和应急供应加工企业,建设7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建设日处理100吨大米生产线。 |
六、创新信息融合共享,构建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新体系
(一)探索粮食供应保障信息化建设
完善智能化粮库建设,提升粮食储备核心业务信息系统,实现储备粮油承储企业储备数据与政府平台共享互通,推进粮食储备库存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等应用对接,实现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和在线监管全覆盖。拓宽信息化口径,纳入收储库点、龙头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应急供应网点、应急配送中心和数据维护终端。积极开展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积极申报军民融合相关项目。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实行在线监控、远程监管,将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不断提升粮仓监管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末,完成视频智能全覆盖,实现粮食出入库、仓储保管、设备控制等全流程、多环节的动态监管。
(二)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
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粮食和物资储备治理数字化水平。启动粮食数字监测预警,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分析和信息发布,形成信息共享、依法监管、多方联动的监管网络。移动执法实现全县覆盖,提高监督管理、仓储应用、购销支持和消费经营各项能力。开展粮食智能工厂、智能仓储、智能烘干等应用示范。依托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智能技术实现交通物流在线跟踪等信息互通共享,构建智能物流配送网络。引导大型粮食企业探索建设智慧生产、智慧物流平台。逐步开展仓储电子货位卡、自动巡更、视频智能化应用等新技术推广,试点开展电子托盘、智能货架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和信息化水平。
(三)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融合发展
筹建物资储备信息平台,构建物资储备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物资储备全过程信息管理,逐步实现物资采购、储备、管理、保障全过程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和标准化。推进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共享,提升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能力,提高应急监测预警、监管执法、指挥决策、救援实战、社会动员等能力。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加强信息维护、数据归集和应用创新,在安全预警、应急指挥和智能决策、应急物流等方面促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融合发展。
七、强化依法治理能力,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治理体系
(一)改革完善储备粮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快工作方式转变,优化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积极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清政事企关系,坚持市场化运作为主导,以规划政策引领行业发展。以便民服务为重点,推进政务服务再造工程,规范权力运行流程,坚持公开透明、灵活高效、便民利企原则,加强粮食收购企业备案管理,规范收购活动。加强粮食企业诚信宣传教育,开展诚信守法粮食企业等级评选和“红黑榜”企业评选活动,建立健全覆盖全县粮食经营者诚信管理机制。聚焦粮食储备安全核心职能,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积极推进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工作,突出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区域粮食调控、强化储备安全管理、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关键内容,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管理标准与考核实施细则,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和考核机制,推动年度考核与日常监管有效衔接,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激励与问责机制,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二)持续推进依法治粮管储
认真抓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2021年修订)》《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等政策法规宣贯落实,完善地方粮食规章制度,学习和坚持法制化思维,实现粮食安全的依法治理。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用办法,健全物资储备法规体系,出台一批物资储备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做到有标可循、有规可依。突出抓好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持续强化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监管,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粮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实施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制度。应用粮食行业双随机抽查平台,加强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粮食库存检查、粮食收购政策执行情况等重点领域专项执法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执法监管效能。拓展社会监督渠道,推动毗邻地区粮食流通监管联合行政执法。用好“*****”热线,发挥粮食监管全天候、“直通车”作用。加强粮食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建立粮食企业信用监管平台,实行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信用评级结果运用。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监督制度,完善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工作机制,提升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大力开展全县粮食管理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提升法治机关建设水平。
(三)抓牢盯紧粮食安全生产管理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强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按照“党政同责”的要求,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健全风险分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将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加强安全教育,以食品安全宣传周、世界粮食日、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为抓手,加大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力度,强化全体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完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加大实战化应急演练力度,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大安全投入,建立安全隐患清单和治理台账,强化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开展仓储安全标准化创建,确保规模以上的粮食仓储物流企业全部达到安全生产三级以上标准。继续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全行业安全能力。
第四章 规划实施
一、强化党建引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着力推进干部队伍能力建设。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实粮食安全部门责任,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粮食和物资收储工作,以“大粮食”“大流通”“大产业”视野来规划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发展,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粮油产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治理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确保粮食和物资保障改革发展不偏离正确方向。
二、优化实施机制
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举措,按照合理分工、责任明确的原则,细化县级各部门、乡镇工作目标和任务清单,每项任务明确主导单位和配合单位,纳入部门年度、季度任务,实行计划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激励制度,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制定明确的考核办法,明确容错的标准,合理界定容错的范围,给敢为者以制度保障,给懈怠者以制度鞭策。实施规划动态调整,依据规划目标和实施动态,结合对粮食安全保障形势的研判,科学动态调整规划目标。
三、落实要素保障
建立健全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发展。争取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经费。向上争取中央、省市县各级奖励资金、专项资金支持,加大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粮食现代化物流建设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并争取在用地安排上给予倾斜。建立完善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引导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等金融组织降低粮食收购资金贷款保证金比例要求,加大对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强化税收政策支持,落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点粮食物流和加工企业发展。细化明确粮食初加工用电范围,降低粮食初加工、烘干等用电成本。
四、加强人才引育
深入实施“人才兴粮”工程,引进一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带动产业发展、技艺传承的本地人才。培育一批仓储物流、粮油加工、质量监管的高层次人才、一线技能人才,充实产业人才队伍。通过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科学储粮培训班、粮食科技专家讲座、职业技能比赛等形式,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加快更新专业技术知识,提升粮食人才能力素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