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这十年】聚焦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走出工程特色新路径
【上理这十年】聚焦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走出工程特色新路径
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获批3个上海市示范级、20个市级以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在校研究生总规模增长近68%,导师队伍规模增长219%,研究生发表SCI论文数增长12倍,连续10年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100%合格,学生高质量就业维持在95%以上……十年来,学校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交出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优秀成绩单。
优化布局,凝练特色,以“精兵作战”的思路推动学科建设
作为资源紧缺的多科性大学,不适合采取“大兵团作战”的发展模式。过去十年,学校在全市高校分类发展框架下,对接重大需求,强调“聚焦发展”“特色发展”,以“精兵作战”的思路,打造“特种部队”,建设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学校在学科建设战略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以工科为主,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交叉,另一方面引导经、管、文、法、艺等学科都打上“工程”的烙印,形成工程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多层次结构体系。
学校与莫斯科国立大学联合建立“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成为上海市首批建设的三个国际实验室之一
学校与德国汉堡大学联合成立“机器智能研究院”
学校以3个工科国际实验室和1个系统管理特色平台建设为载体,推动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系统学科5大一流学科建设,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1个高原学科建设。与此同时,学校还整合各学科优势力量,在国家和上海急需领域主动布局,积极对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求,推进医工交叉、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等跨学科创新,开展有组织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此外,自2015年我校工程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1%行列后,材料学科、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学科也陆续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2022年,环境/生态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成为学校第5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五个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学科
持续优化的学科布局结构,也让学位点建设愈发本固枝荣 。学校通过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学位点动态调整和学位点对应调整等工作,实现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11个学院全覆盖,一级博士点覆盖学校的主干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博士点支撑没有博士点的学院学科发展。2021年学校开展上海高校学位点培优培育专项计划申报工作,获批医学技术、税务硕士2个培优项目,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新闻传播学4个培育项目,有助于促进学校学科整体水平提升。
立德树人,追求卓越,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量质齐增
“和上海理工大学的初次‘相遇’,是本科期间参加了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大赛,和上海理工大学的战队同台竞技、共同闯进了全国赛,如今我也如愿成为了一名新上理人,想努力在这里实现国产高端机器人的梦想……”2022级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新生郭凯感言着。和郭凯一样,今年新学期有4000余名新生来到上理工,他们的加入让在校研究生总规模突破1万,这片追求卓越的沃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研究生在此牢牢扎根、破土成长。也是在今年,学校制定了“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在 “立德树人、固本培元建设”“师德师风、导师能力提升”“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交叉学科、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行动计划,逐步搭建起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具有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
2019年,学校首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实现了上海市属高校在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零的突破;2020年,在“华为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总分排名全国第一;2020年,学校再次斩获高教主赛道初创组金奖;2021年,学校学生首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事迹;2022年,我校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校通过建立专利咨询室、专项赛事辅导支持、创新创业能力训练营、创新创业经纪人队伍等相关举措,推动着研究生创新创业成果进入繁荣期,为研究生质量提升注入不竭动力。
学校研究生在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总分排名全国第一
学校研究生在第十五届中国“研电赛”上斩获全国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研途求知的路上, 有兴趣就有创新,有奋斗就有成果,但更幸运的是要学有良师。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导师队伍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建立师德师风长效监督机制,制定严格的导师选聘、考评办法,将师德师风建设融入教学和培养活动的每个环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全面贯彻“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下,导师们不仅仅致力于做科研创新的领航者,更是以爱育人、以德立教,努力做好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研究生找导师就是找人生的方向,作为掌舵人的导师,要在自己身上精准把脉,要思考清楚‘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如何发展’‘我有没有在自己的领域做有贡献的事’‘我该如何既授学问也教做人’等一系列问题,解决了导师自己的问题,研究生培养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科研院院长刘宝林谈道。从1998年做研究生导师至今,刘宝林已经培养出近200位研究生。
24支团队入选2021年上海理工大学优秀“导学团队”
大飞机翱翔蓝天、“和谐号”驰骋大地、“深海钻”逐梦深海、一带一路建设、扶贫攻坚……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都融入了上理工研究生的“中国梦”,展现了研究生学子服务国家民族发展大业的价值抱负。与此同时,研究生发表高质量论文数量由2012年的2161篇增长至2021年的3430篇,其中2021年研究生发表校定A类论文1537篇,较2012年增长3.67倍,发表SCI论文966篇,较2012年增长12倍,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充分彰显了上理工致力自主培养科技创新主力军的实干与担当。
光电学院博士生令狐双艺(左)和顾兆麒(右)为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子刊发表研究重要成果
十年间,学校导师规模逐步扩大
此外,学校以课程思政、科研思政为抓手,坚持党建引领、五育并举,全面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学校研究生党员的规模稳步扩大、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思想强化、行为强化和精神强化,构筑了具有上理特色的“3强化”研究生党员经常性教育体系,打响了“一院一品”、党支部书记论坛、党支部沙龙等一批研究生党建文化品牌,研究生基层党建“细胞”活力持续迸发。外语学院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党支部入选“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光电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月荣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荣获上海教卫党委系统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同时,不断用绣花功夫创新劳育、美育、体育,以“我是光荣劳动者”、“劳动进田野”、体育嘉年华等专项活动为载体,推动研究生五育融合工作高质量发展。
李月潜心研究立志科研报国
研究生教育“劳动进田野”活动
研究生成立疫情防控学生志愿者党员先锋队,冲在战疫一线
深化改革,协同育人,为国家战略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上理工在把握研究生教育定位时,突出“工程”和“实践”的特色,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抓手,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交融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水平企业联合培养的格局,力求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从事科技创新工作,从而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应用能力,最终成为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学校举办研究生教育思想大讨论推进会暨长三角高等工程教育联盟研究生教育发展论坛
2020级材化学院材料与化工硕士研究生梁坤义就是在联培格局的影响下获益成长的。在入学选择导师的时候,他就被岳学峥老师个人简介中的医工交叉方向深深吸引了,也由此开启了医工交叉项目的创新之旅。在导师带领进入到医院的“真实场景”后,与医生的深入交流让工科出身的梁坤义有很大触动——原来临床有那么多事关百姓幸福感的问题亟待解决。2年来,梁坤义在校内导师和医院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边学习边在实战中探索工程应用,所参与的“3D打印拓扑优化下颌骨制造工艺”项目最终于2022年获得了日内瓦国际发明银奖、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他个人也获得了上理工“医工交叉优秀研究生”的荣誉。“未曾想过,我可以利用材料与化工的专业所学去解决医学临床的工程难题,未来我想继续在医工交叉领域深耕,以科技创新之力服务百姓健康。”梁坤义谈道。
在学校,像岳学峥和梁坤义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2019年,学校立足于工学,在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将“医工交叉”与研究生培养有机结合,与上海交大医学院联合成立“医工交叉研究生院”,按照医工类别调整招生计划并建立符合医工人才培养的选拔标准,建立制度框架,组建校内外导师队伍,形成医院工作站和以项目为引领的卓越医工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态势。
医工交叉研究生院人才培养矩阵
十年来,在推进产教融合方面,学校不断完善联合培养管理机制,健全“双导师”队伍,参与实践指导的联合导师达1300余人,300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基地参与实践,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保障。在深化推进科教融合中,学校积极探索“上理工1+N”多元化的联合培养新模式。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国家粮食局、上海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聘任硕导、博导300余名,年均联合培养研究生300余人。连续4年,学校有7名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位列上海市高校第一。
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署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框架协议
学校举办联合培养导师培训暨经验交流会
学校研究生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荣誉称号
学生到上海金日冷却设备公司开展专业硕士课程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研究生教育大发展的十年,也是上理工乘风而上不断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十年。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环境事务岗位实习任职的徐晓臻,获得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的刘伟等优秀的毕业生不胜枚举,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上理学子瞄准行业前沿、关键领域,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供稿:新闻中心、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
文:董真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