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8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2022年10月18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image818.png


天气转凉,心血管专家来支招

细数七件“心事” 守护健康心跳


结构性心脏病:一站式治疗疑难杂症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重,门诊中复杂、危重的心脏疾病高龄患者比例也有所攀升。

主动脉瓣开口仅剩“一线天”,瓣叶严重钙化,几乎静止不动……为此,一场历时4小时的急诊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手术,让耄耋老人的心再次跳动起来。

一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老先生命悬一线——严重心衰、心功能4级、伴二尖瓣重度反流,却无法耐受外科手术。心内科实施微创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技术,挽救了老先生的生命。

作为学科带头人,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深耕复杂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领域。2018年,何奔牵头创立胸科医院心血管转化医学中心,将心血管重构相关性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以期为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和个性化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造福更多患者。四年来,该中心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12项,相继在多本国际顶尖杂志发表高质量SCI论文,每年持续输出高质量论文以及优秀人才。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的学科发展目标,根植于心脏中心团队。随着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TAVR)的开展,通过内外协同,一站式诊疗模式正在让更多患者获益。约半数高龄、合并症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可接受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TAVR),数量与质量均处于上海前列。

去年,随着心血管影像亚专科的成立,何奔先后带领结构性心脏病与心血管影像团队成功开展了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上海首例经皮三尖瓣反流的缘缘对合技术等,成为国内率先在四个心脏瓣膜的微创修复手术均可独立完成的中心之一。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中获益。

房颤:射频消融与卒中防治并举

换季时,许多中老年人常常感到心脏不适,出现气短、乏力症状,此时就要排除房颤的可能。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诊治中心主任刘旭指出,如果不加以干预,房颤可能引起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增加认知功能风险和死亡风险。

房颤早诊、早治很有必要。当中老年人群出现:心悸、乏力、胸闷,运动后易疲劳;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入睡困难、心理困扰等,就要赶紧前往医院就诊。刘旭介绍,药物只能缓解房颤症状,射频消融术是更好的选择。目前,胸科医院心内科已累计完成超过3万余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连续多年保持房颤消融术数量位居亚太地区之首。

基于一项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刘旭团队运用心腔内血管超声(ICE)技术,将帮助更多患者实现精准、快速明确诊断,一气呵成完成更安全、更有效的射频消融治疗。今年初,心内科还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针刺麻醉与导管房颤消融相结合,以缓解射频消融术中由于导管放热带来的灼烧感。

卒中是房颤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左心耳在房颤时因为心房不收缩,容易长血栓。如果能进行左心耳封堵,把这个位于心房的盲端堵掉,则可以大大降低卒中的发生率。身为上海首位“左心耳封堵”全球标准培训导师,何奔已带领团队完成上千例封堵手术,并指导帮助全国数十家医院开展相关工作。由何奔主持编写的《中国左心耳封堵预防心房颤动卒中专家共识2019》和《左心耳封堵术:技术要点和实战攻略》等,引领着我国左心耳封堵领域的发展,为其他地区患者带来更高诊治水平。

不论消融房颤恢复窦律的技术,还是降低卒中发生率的成熟手段,胸科医院的房颤综合管理能力都领先全国,也成为全国首批“房颤综合管理示范中心”之一。

冠心病:多角度评估,更精确决策

冠心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心内科副主任、冠心病亚专业主任沈玲红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的自然现象。除了年龄、遗传等不可控的因素之外,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等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和减少严重心脏事件的关键。

到门诊来就诊的患者,多数已经有冠心病症状或检查发现心脏血管有一定程度的狭窄。沈玲红介绍,目前胸科医院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影像融合冠心病精准诊疗平台。门诊常规开展各种冠状动脉无创评估检查,包括平板运动试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CT等,从功能学到解剖学,对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和功能性缺血进行初步判断。无创检查发现问题的患者,可以进一步做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流贮备分数检查(FFR)、无导丝血流储备分数检查(QFR)等有创解剖学和功能学评估,在精准评估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进行支架植入或其他介入干预,并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胸科医院冠心病亚专科同时注重冠脉介入手术技术的精准和规范,以及开展各种最新的手术技术。目前已经配备旋磨、激光等各种处理复杂冠脉病变的技术平台,在严重钙化病变、慢性完全闭塞变等高危和复杂冠脉介入手术方面有独特优势。

此外,在充分融合心胸专科特长的基础上,沈玲红领衔组成“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诊治团队”,为肿瘤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冠脉介入手术方案,覆盖介入操作到围术期管理全程。多数患者在冠脉介入术后1至3个月内,即可平稳接受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带来了救治希望。

心动过缓:起搏器治疗,恢复健康“律动”

正常人的心脏每分钟搏动60~100次。若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则可能引起搏动低于60次/分,称之为“心动过缓”。目前,起搏器治疗是国际公认治疗心跳过缓、提升心脏动能的最有效方法。

心内科副主任、起搏器亚专科主任李若谷提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应定期接受心率监测(即24小时动态心电图)并加强监测。中青年人群也应提高警惕,正常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脏健康律动。

晕厥是心动过缓的主要症状之一,临床上往往由心脏原因所致。晕厥作为一种病症,一旦醒过来,病因也会“潜逃”。目前,通过皮下注射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可持续三年长程监测,协助明确晕厥病因,进而干预治疗。

李若谷介绍,胸科医院已常规开展几乎所有门类的起搏器技术。心脏起搏器主要有三类:一是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借助起搏器帮助心跳提高到正常范围;二是用于治疗心衰的三腔起搏器;三是通过植入式的除颤仪,自动给予心脏电击,使心跳恢复正常,用来预防心脏性猝死,适用于心肌病、心衰患者,以及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人群。得益于材料及技术的创新,兼容核磁共振的起搏器已被广泛运用十余年。

随着新兴生理性起搏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名为“希浦系统起搏”的技术正被用于心动过缓与心力衰竭的起搏治疗,该院心内科已累计完成超400台。同时,胶囊大小的无导线起搏器,也逐渐为更多患者接受,其更为舒适、更小创伤、更少并发症的优势,让患者可在术后更快恢复。

复杂心血管疾病: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卢老先生心衰反复发作,体内工作了13年的生物瓣膜已经“失效”罢工,再次开胸换瓣的创伤又太大,怎么办?胸科医院心外科主任朱丹带领团队,基于一项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运用介入瓣中瓣技术经心尖入路,无须开胸就能安上一个全新的瓣膜,让老先生的心脏再次健康跳动了起来。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医院之一,该院心外科迄今已施行各类复杂心血管手术逾万例。

年过八旬的陈老太受胸闷、心悸困扰两年有余,逐渐发展到无法平躺、难以喘息。心外科团队接诊后发现,患者二尖瓣反流已达重度且合并冠心病,高龄、合并症多、心肺功能差,根本无法耐受手术,该如何是好?陈老太并非个例。为解决这一类难题,朱丹团队此前已牵头开展了一项二尖瓣反流微创治疗的临床研究。陈老太入组后,团队成功运用经心尖二尖瓣钳夹技术,为她减少了反流不适。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的新技术不断发展,为不适合进行传统外科手术的疑难高危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除治疗疑难高危患者之外,心外科还常规开展微创小切口心脏搭桥术、微创再次冠脉搭桥术、微创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再次二尖瓣置换及成形术等高难度手术,整体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基于“心胸兼长”的医院特点,胸部肿瘤微创联合心脏微创手术也已在该院开展,为更多重症患者找到生命的“出路”。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剧,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比例将逐年升高。面对大量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心脏供体显得杯水车薪。不久前,心外科团队完成首例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全磁悬浮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

在朱丹看来,左心室辅助装置未来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治疗选择,随着国产“人工心脏”新时代的开启,将为更多终末期心脏疾病患者带来新生希望。

主动脉瓣反流:修复重建,再获健康人生

主动脉瓣根部是血液流向全身的唯一出口,一旦这条必经之路上出现荆棘,如出现主动脉瓣反流等情况时,就可能损害心脏功能,甚至威胁生命。心外科荣誉主任孔烨提醒,当心脏存在中重度以上的反流、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功能衰退、合并升主动脉或窦部明显扩张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过去,常规治疗采取主动脉瓣置换术,但不论机械瓣膜还是生物瓣膜,始终无法替代自身的瓣膜。机械瓣不但存在噪音,且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生物瓣的使用寿命有限,仅为10~15年。不仅如此,置换术术后的远期生存率并不理想。

人自身的瓣膜是一个活的组织,当主动脉瓣发生问题时,修复自体瓣膜可以更好适应身体。以主动脉瓣二叶畸形的先心病为例,前提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可通过手术修复到完全无反流。

相较于传统瓣膜置换术,主动脉瓣修复具有五个优势:保留自体活性的瓣叶组织;保护天然主动脉根部心动周期中的复杂三维形变;重塑自身天然的根部力学模式和能耗;患者术后可恢复正常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患者可重新拥有正常健康人群的生存寿命。

近十年来,该院已成熟开展主动脉瓣修复成形、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重建(David V手术、Yacoub手术)等主动脉瓣病变全策略性治疗,形成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核心临床技术。在此基础上,孔烨带领团队逐步开展改良David V手术、国内首例改良Yacoub根部重建合并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复合主动脉瓣成形等高难度的瓣膜修复及主动脉根部重建技术,一步步推动着全国主动脉瓣膜修复技术的发展。

孔烨介绍,当患者瓣膜满足类型、面积、质量均达到优良,并没有结构缺陷时,瓣膜修复手术基本可以维持终生。需要提醒的是,在身体条件不允许做瓣膜修复手术时,常规瓣膜置换术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种拯救生命的方式。

“风心病”:保留“出厂设置”,瓣叶自然舒张

在我国,约有多达700万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患者,比例位居心脏瓣膜病之首,其中心脏瓣膜狭窄占九成之多。发病率如此之高,该如何预防?胸科医院心脏瓣膜疾病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孟旭指出,“风心病”引起的瓣膜病变,就预防而言,及早发现更为重要。临床上,通过心脏彩超就能明确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程度。轻度病变者,建议1~2年复查;中度病变者,建议每年复查;重度病变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目前,临床风湿性心脏病的重度病变,首选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为瓣膜修复、人工瓣膜置换。瓣膜修复是在保持瓣膜原有解剖基础上,将功能恢复正常;当瓣膜彻底损坏时,只能采取人工瓣膜置换术。孟旭介绍,胸科医院已常规开展风心病修复治疗技术,以“修”瓣替代“换”瓣,患者远期生存期提升10年以上;患者也可避免终生抗凝、二次手术、机械瓣使用期限等问题,能获得更优质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据了解,该院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内发展。

当前,我国风湿瓣膜病变修复比例低于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未来将发展为介入与外科的有机融合模式,基于此理念,胸科医院在2020年就成立了上海首家内外科联合的心脏瓣膜中心,开展包括风湿性、退行性、先天性、感染性等心脏瓣膜病的综合治疗。与此同时,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开设的心脏瓣膜疾病MDT专病门诊,也为全国各地特殊疑难的瓣膜病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服务。

胸科医院建院65年以来,心血管学科蓬勃发展、内外兼长,拥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学科、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学科的技术门类齐全、疾病谱覆盖广、亚专科特色鲜明——内科以介入治疗为特色,在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心律失常、心衰、高血压及康复等方面颇有建树;外科则在心脏瓣膜(二尖瓣、主动脉瓣)修复,瓣膜外科微创/介入治疗,(全动脉)冠脉搭桥、大血管外科、小儿先心、体外循环等方面具有鲜明专科特色。前沿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正为诸多疑难重症患者带去重获“心生”的希望。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卫生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