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2017年上半年理论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
常州大学2017年上半年理论学习资料汇编第1期
抢抓机遇狠抓落实
全力实现我校“创一流建设”新成就
——在常州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浦玉忠
(2017年2月23日)
老师们、同志们:
闻鸡起舞、登高望远。今天,我们在临近开学前专门召开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目标就是要进一步细化任务、扎实推进,实现从认识层面到操作层面,从深刻洞悉突出问题到丰富完善顶层设计,从谋划全局着眼长远到精准定位主攻方向等内容的深刻转变及有效过渡。上午陈群校长作了题为《聚焦内涵 创新思路 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跨越》的专题报告,就是进一步从目标、方式、政策、路径、举措等方面,围绕“创一流建设”深化落实。这个报告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系统规划,又紧承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思路铺陈展开,可谓前后呼应、梯次推进,各领域改革逐步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呈现出“大潮奔涌逐浪高”的发展景象。接下来,我将从意义、关系、落实、保障等宏观层面,进一步阐释“创一流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即认清三点意义,处理四个关系,聚焦五大任务,落实四项保障。一、科学研判、形成共识,充分认清“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知世情方能明大局,知大势才能谋大事。面对高等教育的再一次洗牌,我们必须在深刻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挑战,深刻把握常州大学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机遇的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把握发展契机,实现发展突破。一句话就是要,放眼世界,来认清常州大学;立足世界,来发展常州大学。
(一)“双一流”建设是常州大学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形势,具体体现在“四个在变”。一是世界形势在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发激烈,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性力量。二是改革形势在变。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江苏经济发展又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内因,包括动力转换步伐不够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还没有成为经济的主干;供给体系与需求结构变化不相适应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三是教育对象特点在变。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著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大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面对这些“可爱、可信、可为”的新一代青年,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四是高等教育的内容在变。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驱动力的重要结合点,是形成人才红利与创新红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源,必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高校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同学科的集合体。学科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是服务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承创新文化思想的平台。不同的高校正是通过不同的学科来显现它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学科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大学职能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内涵式”发展能否取得实效。当前,高校又将面临“双一流”的发展任务和战略契机,对此,常州大学必须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态势的新变化,主动遵循经济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抢抓“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机遇,狠抓学科建设的质量,不断推动学科生态链、人才培养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不断提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二)“双一流”建设是常州大学破解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对照“双一流”建设要求,常州大学当前所面临的瓶颈,主要包括:“教学中心地位”仍需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型领军人才缺乏,紧密型科研团队缺失,高级别项目比重偏低,高水平科技平台欠缺,协同创新效能尚未充分发挥;生师比偏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学校发展战略目标还不相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亟待优化,科技国际化及对外合作公共服务平台尚不完善;从严治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责权利相统一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中存在“精神懈怠”现象。特别是学科建设方面,一是对学科建设的内涵及重要性方面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二是学科战略性建设相对不足;三是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之间互促互进的制度及举措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力度有待进一步深化。这些困难涉及全校师生和学校事业的方方面面,难度大、利益调整难。今年1月12日,省委组织部督导组组长陈国钧同志在参加常州大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时指出,“在现有资源开掘殆尽的前提下,我们就要有新目标、新格局,这样才能有新发展。一定要调整原有格局,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重点放在质量上,放在重点项目、重大平台上。”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发展的难题只有靠发展来解决。“双一流”建设大潮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将学校当前的发展瓶颈纳入到“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去考量和解决。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既兼顾各方利益,又能做到重点突出;如何进一步发挥制度的驱动与调控功能,激活存量、用好增量,不断迸发出新的“改革红利”,这些不仅需要有巨大的改革智慧,还需要有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毅力。同时“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解决的措施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成熟的经验,破解的层面都是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如何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实施路径,找准方法举措,这些对协同推进学校“创一流”建设任务及破解发展难题、迸发发展活力等方面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三)“双一流”建设是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整合办学资源、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表示,“双一流”不仅仅是定位为综合大学,“一流是我们的目标,一流不仅仅是综合大学,包括有特色大学,也包括民办大学、也包括职业高校,也包括中外合作办学,你只要有水平,你能够说我接近或者达到国际一流,那就是我们建设的目标。”同时,“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只要高校的学科水平达到一流水平,国家就会给予扶持。而高校要做的就是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内涵式发展水平。除了“开放”之外,“双一流”建设也是“动态”的:“政府会强化绩效评价,根据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程度,动态调整支持力度。不会给你戴一个帽子,让你干好干不好都一个样。国家会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重点依据已公开的数据、成果和质量报告,引导高校把功夫放在教学质量提高、一流学科建设上。”总之,“双一流”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红利、政策红利、资源红利等方面优势,必定是前所未有的。
2013年,中共常州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学校党委正式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从“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内涵本质、量化指标看,它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路径选择、建设进度看,它和“双一流”建设目标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双一流”建设目标是“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建设目标的逻辑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综观世界著名大学,其显著标志就是这些学校都拥有各具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哈佛大学的工商管理、牛津大学的环境科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等,都是世界闻名的。可以说,学科水平是高校的品牌和标志,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学术影响力。对于常州大学来说也是情同此理,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实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都依赖于学科的强有力支撑。令人振奋的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常州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累了宝贵的人、财、物的改革经验和改革实效,为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基础和制度基础。尤其是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实现了“常州大学的一个小目标”---学校“化学”和“材料科学”两个学科成功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把握住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把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很好地解决了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结合起来。在解决重大战略问题的基础上,或者讲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上,显示了我们一流学科之一流所在,特色学科之特色所在,优势学科之优势所在。同时也进一步展示了学校推进学科建设的高度、水平及成效。
二、辨明本质、统筹考量,妥善处理四个关系
去年暑期中层干部培训会上,学校明确提出了“创一流建设”战略,即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争创一流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设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保障,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工作主方向和突破口,协同推进一流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开放共享,绿色发展,不断提升学校总体办学水平。这一战略牵涉面广、涉及量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捋清关系、协调推进,处理好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力求在“质”上“见得透”,在“度”上“握得准”,在“势”上“谋得定”。
(一)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
去年暑期报告中,我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关系,即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并非所有学科都是世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既与学科的数量关系密切,更取决于学科的质量。但对于常州大学后续深入推进“创一流建设”进程来说,简单地作上述的逻辑分析还远远不够。我们首先从认识层面上,要进一步明确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内在本质联系以及与“创一流建设”的一体联动关系,避免政策的误读。要进一步厘清“创一流建设”与学校党代会目标、“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逻辑发展关系。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提档升级;其次从战略选择上,要树立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的思路,紧紧围绕国家、石油石化行业和江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理论和实践领域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等,紧紧瞄准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涉及的“生态环境材料与绿色制造”等战略发展趋势,主动面向江苏太湖流域天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等重大现实问题,紧紧把握常州发展智能机械制造、健康医疗产业、苏澳合作园区现代服务业等重要机遇,结合自身“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所形成的基础和成果,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促使学科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在上述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经验,进一步明确、细化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目标任务及实现路径。最后从实践层面上,也要精准把握和正确理解“双一流”建设政策释放出的信息,力求避免由于误读政策而出现的行动误导。
(二)一流学科与一流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
首先,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底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地方。没有本科教育水平的提升,就很难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去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同志强调,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高校要进一步转变理念,做到四个“回归”。一是回归常识。教育的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来办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读“国情”书、“基层”书、“群众”书,读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马列经典、中外传世经典和专业经典,杜绝浮躁、理性思考。二是回归本分。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教书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教是过程,育是结果。做教育分内的事,就是要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三是回归初心。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就是培养人才,一要成人,二要成才。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坚持育人育才的初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教育梦就是报国梦、强国梦,具体体现就是“双一流”建设。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就是要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创造性传承中华文明,创新性建设中华文明,最终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一流学科是一流本科教育的载体。我们知道,学科建设侧重于知识体系的继承与创新。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结合,侧重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若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依据。一流学科是一流专业建设、一流人才培养的有利条件和重要载体。对此,常州大学在推进“创一流建设”中,要根据国家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趋势,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优势,制定好学科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积极设置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领域急需的相关专业。促使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专业建设成为有机统一体,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公认标准与自身特色之间的关系
常言说得好,“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方面,我们应当以积极开放的胸怀,深入研究和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实现“弯道超越”;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世界一流不等于西方标准,借鉴不是照搬照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我们要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如果不顾国情、校情,以所谓的现代大学“普世价值”、标准规则、通用模式来推进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不仅学不到人家的精髓,反而连自身特色也会丢掉。常州大学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展。当前,校园用地不足、资源筹措受限等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现实瓶颈。同时,在“双一流”建设中,国家财政支持方式将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在这种大背景下,如果我们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就极有可能在新一轮调整布局中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缓为,明确建设重点,凝练自身特色、集中有限资源,全力支持“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三个学科率先建成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四)“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对学校的现有资源、学科、专业等做好规划,该增加的要抓紧布点,该减少的要及时淘汰。但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突出定向、精准、有度。我们要建立人力资源流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的作用,大力引进世界一流的学者,分流、淘汰考核不合格教师。建立评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办学目标不清晰、师资力量弱、人才培养质量差的学科,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学科;动态调整绩效较差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围绕学科发展方向,调整、整合相关学院;鼓励支持跨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学生规模保持总量平衡、结构合理。进一步扩大研究生结构比例,在校生总数保持合理区间。
三、找准抓手、突出重点,全力推进“创一流建设”稳步实施
(一)瞄准关键,有效推进博士点建设工作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谁能慧眼发现机遇、大力创造机遇、有效把握机遇、成功驾驭机遇,谁就能实现跨越发展、升级蝶变。常州大学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为这句古话作个一个很好的注解,我们抓住了能把握的机遇,同时也抓住了本以为不可能得到的机遇。如今博士点申报将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机遇。陈群校长已经在报告中指出了我校博士点申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对此,学科建设办公室要进一步领会国务院学位办的相关文件精神及学校优势学科现状,做到吃透上情求准、摸清下情求实、了解行情求杂、掌握内情求多、紧盯态势求快,同时还要及时把握江苏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竞争对手的申报学科及重点,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学校实施差异化申报提供科学有效的基础支撑。博士单位申报工作小组要会同依托单位,进一步完善材料内容,对标对表、找出差距,明确责任时间节点及责任主体,不断深化“2+X”的博士点申报格局。相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博士单位简况表的任务分解图,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办学规模、学科专业基本情况、效益与质量等支撑材料,协同助力博士点申报工作。此外,要积极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管理、评估工作,确保顺利通过2018年培养项目的验收。
(二)顶层设计,扎实推动“创一流建设”建设进程
“创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就是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行业和区域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规划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明确建设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形成能可持续发展,能产生高水平创新成果的一流学科。对于我们而言,就是要科学确立“工科登峰、文科腾飞、理科振兴、生命跨越”发展目标,着力实施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和基础学科与新兴学科建设计划,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突出内涵,不断加强以高质量学科群、高层次人才队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起点科研创新基地、高水平社会服务、高水准国际交流合作和传承创新大学文化为抓手的“七位一体”建设,加快建成若干学科高峰,打造一批学科高原,夯实基础学科,拓展学科领域,持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学校成为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努力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创一流建设”的体制机制
一是以完善大学治理结构和深化综合改革为保障,继续深化学院办大学改革,进一步落实学院在资源配置、经费预算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学校顶层设计、学院为建设主体、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具体实施的管理体系。二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激发教师活力。实行全球招聘、同行评估、择优长聘的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考核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奖励性绩效津贴岗位聘任办法,进一步优化教学为主型的聘用条件,统筹协调好“双肩挑”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利益诉求。三是推进学科建设机制和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学科绩效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协同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交叉平台,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以项目、团队等形式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规范学科的建设水平评估和建设效益评价,为学科点建设及时把脉问诊,为学科点动态调整、资源投入配比提供依据。对缺乏特色、长期投入没有起色的学科、专业做减法。
(四)立德树人,积极谋划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常州大学的“创一流建设”中,一流本科教育是根本,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一流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发挥研究生教育的引领支撑作用,把提升培养质量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围绕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科学地设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质量提升体系,增强培养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始终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构建跨学科平台,培养跨学科人才。不断增强一流师资队伍、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级别研究平台、高端化智库集群等对研究生教育的支撑力度。进一步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秀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优化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好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能,既要成为研究生的学术导师,还要成为研究生的思想导师和人生导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推动研究生专业素养、学术素养、思想素养、科学道德、学术作风等的提升,促进研究生成人成才。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在导师队伍建设上要采取更加精准化的管理和精细化的服务,在相关政策制定上应加强衔接、互为补充、综合配套,形成合力,达到横向有机同频共振,优化导师队伍发展生态;要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全面理清并落实学校―学院―学位点―导师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中的职责,构建纵向分权共治体系,促进各主体各安其位、各负其责、各尽其责。三是推进研究生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化,更好地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机制,充分听取研究生诉求和意见,切实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推进学校的协商民主治理。
(五)深度融合,全面推进“创一流建设”的国际化进程
我们知道,若没有学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就没有大学的国际化。2011年,一项由17个国家商讨建立的用来对硕士学位及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的最新国际准则“布里斯班准则”(Brisbane Principles)正式出炉,清华、上海交大、香港大学等名校已加入其中。常州大学要推进“创一流建设”,无疑也必须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按照国际标准去构建和完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自觉把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置于国际平台上加以考量。一是确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适应全球化、信息化,有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不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了解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能够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吸取人类文明成果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大力推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进程。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派出国项目,鼓励教师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 提高教师立体化的知识积累,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大力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学者来校作访问学者、客座教授, 甚至长期任教,以进一步推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三是积极推进研究领域的国际化。紧紧围绕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以及拟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国际科研项目的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学校重点研究基地向国际开放,通过国际一流人才和项目的引进,带动学科发展进入国际前沿。四是积极营造国际化氛围。宣传部、国际交流处,要会同各学院及实体研究机构,加大英文网站的建设与更新力度,重点要将各学科的研究特色、留学生培养方案以及各位教授、博士的学术背景、研究专长等信息,按照国际惯例来全面展示,以便让外国专家和学生能方便快捷地检索到相关信息。
四、加强领导,有力确保“创一流建设”目标落地生根
陈群校长在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及思路,这是指导我校未来“创一流建设”的原则和方向,但是有了思路与目标,接下来就是要狠抓落实,决不能只是嘴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
(一)强化党委引领改革发展主体责任,把牢“创一流建设”工作的“风向航标”
一是学校党委要肩负起“创一流建设”的主体职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方面的综合实力。二是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始终用科学的理论引导、教育和发展青年,以切实的行动团结、凝聚和影响青年。要把“两学一做”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要自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践行党的宗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广大青年中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要做好青年教师的工作,对他们做到政治有要求、待遇有激励、学术有平台、生活有照顾,以贴近实际、以理服人的方式做他们的知心人、引路人。三是进一步增加思想建党、制度建党的力度。要把《党章》、《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落实到位,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问责作用,以制度利器整治在推进学校改革事业发展过程中“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让制度落地有力、有声、有效,避免出现习近平总书记警示过的制度“破窗效应”。四是进一步加强依法治校,严明纪律底线、法律红线与制度边界,建立健全以《常州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学校治理、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让广大师生员工,尤其党员、干部带头依章依规办事,不断强化法律意识、纪律意识、规则意识,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二)明确目标任务的责任主体,抓住“创一流建设”工作的“关键少数”
常州大学推进“创一流建设”进程,既是一个宏大的改革命题,也是一项需要落小落细落实的具体工作。设计规划、制定制度、务实推进,无不依靠人来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办学国际化、资源优化配置都要依靠人来作为和推动,将所有细节点石成金绘制成一张具有一流水准的蓝图,更需要人来铺陈和把脉。而这个人的界定范围和功能作为,不是校领导在大会小会上号召动员,也不是某一部门、某个学院的单枪匹马,必须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我们不能做“清谈客”,要当“实干家”。其中,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推进“创一流建设”的关键。2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二次会议上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不仅亲自抓、带头干,还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扑下身子,狠抓落实。首先,我们要把不同改革主体责任划分清楚、明确下来,理清责任链条,拧紧责任螺丝,提高履责效能,以责促行、以责问效。各学院、各部门的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把学校“创一流建设”要求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抓关键问题、抓实质内容、抓管用举措,不做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围绕学科特点及趋势,把调查研究贯穿改革实践的全过程,做到学科现状、学科瓶颈、学科前沿等情况心中有数,对“创一流建设”中的难点要敢于刨根问底、掌握实情、拿出对策。其次,“创一流建设”的各专项小组要对本领域改革负有牵头抓总、特别是协调解决矛盾的责任,既要抓统筹部署,也要抓督查落实。第三,各单位各部门要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一步一步往前推、一层一层往下落,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研究和推进改革。
(三)大胆推行试点创新,建立“创一流建设”工作的“改革特区”
纵观中国的每一次改革实践,我们会发现,越是难啃的硬骨头,越要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从创新实践中寻找出口,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也深刻指出,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随着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的不断深入,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系统性愈加凸显,对一些攻坚难度大的改革,对既要突破又要创新的改革,更需要采取试点学院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通过试点走出困局、打破僵局,发挥试点对改革全局的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我们将实行学校统筹与学院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校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对申请各类计划项目的学科,坚持学术评价与行政统筹相结合,通过专家评审,择优予以立项建设。学校将采取“特区制”建设方式,从人才队伍建设、跨学科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统筹设计(学科群)与激励等方面,采取特区政策,给学科依托单位更大的权限,超常规投入。同时,我们对试点学院将保持宽容鼓励的态度,真正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厚氛围,一石激浪,以点带面,牵引带动“创一流建设”任务稳步推进。
(四)持续注重目标管理,绘制“创一流建设”工作的“晴雨图表”
两办、组织部、研究生部、学科建设办公室要进一步对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将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学院、每个人,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抓紧制定既突出重点、又覆盖全局的《常州大学“创一流建设”考核评价细则》,从职责任务、量化指标、时间节点、牵头单位等方面将《细则》分化、量化、具体化,确保考核加分有理由,扣分有依据,真正用《细则》的“硬杠杠”压实牵头单位一门心思谋发展,一心一意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切实解决“考不实”、“评不准”而出现的偏差问题。要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细则》的“动力”、“压力”功效,组织部要根据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地对每一个责任主体做出“精准评价”,把推进“创一流建设”的工作实绩作为评先荐优、推荐提拔的“加分项”。对考核不达标的,要进行诫勉谈话,督促其作出表态,帮助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同志们,“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当我们推开常州大学2017年事业发展的大门,奋进在全力推进“创一流建设”的征程中,迎面感受到的是目标深远、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对此,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向前冲,以解放思想、科学谋划的战略眼光,以踌躇满志、信心满怀的精神风貌,以不折不扣、不遗余力的扎实推进,全力确保“创一流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面开创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篇章、新局面。谢谢大家!
聚焦内涵创新思路
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跨越
——在常州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陈群
(2017年2月23日)
老师们,同志们:
经过精心准备,常州大学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会议今天在此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凝聚共识,正确把握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聚焦内涵,明确下一阶段发展目标,创新思路科学制定实施方案,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跨越。刚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七个“十三五”省重点(培育)学科授牌,认真聆听了省教育厅洪流副厅长的重要讲话,洪厅长对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此时,我和大家的心情是相同的,自豪之情和自信之心油然而生,对学校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回顾学校三十九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几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节点。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直属高校,学校进入了第一次大发展时期;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期;2010年学校更名,学校进入了繁荣发展期。总结起来,这是我们全体常大人勇担责任,抢抓机遇的结果,这也是我们全体常大人追求卓越,不懈奋斗的结果。明年,就是学校建校四十周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是否还要迈出一个更为关键的步伐,在“五年夯基”的基础上,迎接“十年腾飞”的到来?答案是肯定的,刚才的授牌仪式就已经吹响了号角。所以,各位老师和同志们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这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大会的重要性。现在,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立足实际,全面回顾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发展历程
学校自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以来,至今已过了12个年头。仔细盘点我们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成绩令人鼓舞。
1.学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学科横向建设来看,夯实了学科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学校新增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现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孵化器、1个省级众创空间。师资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生导师队伍从数量不足到现在择优聘用,导师队伍博士比例达81%,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近50%。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出台了《常州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常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与淘汰机制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走上规范建设轨道。二是从学科纵向建设来看,成果丰硕。硕士点从无到有,到目前已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现有2个省优势学科,7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三是从学科全面建设来看,初步构建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依托现有优势学科,新增一批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发展相关的专业,进一步丰富学科建设内涵,学科门类涉及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框架。
2.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
积极谋划,统筹学科建设规划,充分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鼓励学院或学科积极申报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内部激励机制;在学位授权点数量稳步增加的同时,主动和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与沟通,向江苏省教育厅争取更多的招生指标。学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近三年招生情况:2014年招生498名;2015年招生623名;2016年招生694名。经过12年的发展,研究生在校生数发展到近两千人,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全国高校并不多见。
3.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为此,学校制定了常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和岗位聘任管理办法和常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水平评价办法,遴选与考核相结合,确保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质量。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导师规模相应增大。近三年导师队伍情况:2014年527名;2015年578名;2016年695名。为了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极吸纳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作为研究生的第二导师,以满足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4.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创建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建立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指导、项目研究和论文等培养工作的联合培养机制,增强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了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根据我校以工科为主的特点,从2012级研究生开始采用0.5+1+1.5培养模式,半年课程学习,一年实践,一年半学位论文,让学生提前进入实践和研究阶段,有效增加研究生在校期间内的创新创业时间,加大科研实践的力度,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毕业研究生获得高水平论文奖励情况是,2013届53篇;2014届72篇;2015届86篇。研究生一次就业率96%,年终就业率近100%。用人单位认为常大培养的研究生基础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工作中任劳任怨踏实肯干。
二、着眼现实,深入分析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和不足
从纵向比来看,我们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横向比来看,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我校学科建设水平、研究生教育质量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相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一流学科和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对此,我们只有找到差距,找到问题,才能掌控未来!找问题和不足看似容易,但要找准很困难。综合分析,学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显著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科以及学科建设内涵的认识不够
在高等教育领域,有许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一定的重合性,很难精准把握。熟知非真知,许多人对于什么是课程、专业、学科、学科建设等等的理解,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大致知道是什么含义,并且还存在误解。从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是经历了从倚重专业发展,再到倚重学科发展的重大跨越,这其中也只是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对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无论是在理论认识还是实践探索,时间都很短。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学科以及学科建设内涵把握不准,必然导致建设内容、建设路径的偏差以及学科建设领导和组织的弱化。
2.对学科的构成以及学科发展规律的理解不够
多年来,我们学校学科层次不清晰,学科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在学科建设上,学校过多地偏重择优选择,而忽略了那些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建设的学科,忽略了那些为优化学科结构而急需建设的学科,忽略了那些为促进综合性大学转型而急需建设的学科。所以,《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中就强调了“面向重大需求,坚持服务导向”的原则,目的就是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偏差。另外,各学科自身在各要素发展上不均衡,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交融程度弱,学科内部的学科方向与方向之间关联度也比较低,存在简单组合的现象,新兴学科发展滞后,科研成果与学科发展之间的相关度不高。针对学科布局和新兴学科发展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院层面,主动思考和采取措施积极改变的少,主动作为不足。
3.对学科组织架构以及建设要素的把握不够
从要素论出发,学科建设包含学科方向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平台等七大核心要素。对于七大要素,学校都在建设,但是没有在学科建设的统领下进行,也就是各自为政,各吹各的调,没有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比如,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在如何“围绕学科聚人才,汇集人才强学科”方面还不完善,在如何优化科研奖励措施使科研成果更有利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方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从学科外部来看,学科建设在整个学校以及在学院中并未处于统领地位,学科建设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高效的组织。以上种种现象表明,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没有确立,学科建设的统领性不强,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学科建设的碎片化和低效率。
4.对学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重视不够
总喜欢与自己的过去比、与国内的同行比,缺乏争创世界一流的勇气,学科建设的高度不够。我们目前开展高水平的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少,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主持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较少,发展前沿把握不够。研究生教育方面,无论是师资队伍,还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社会考核方式还没有和国际接轨,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任重道远。
5.对践行学科使命助力学生发展的远见不够
从应然的关系来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两者互利共存,互动共进,但两者之间的互相促进并不是可以自然地进行。从实然的情况来看,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仍然是两张皮,学科建设的成果没能很好地反哺研究生教育。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生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创新,生源质量有待提高,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培养过程管理有待加强,研究生淘汰机制尚未建立,学风建设弱化,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等,这些方面亟需加强。
三、聚焦内涵,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跨越
近年来,常州大学全体师生敢于做梦、勇于追梦、善于圆梦,确立了一个个梦想,实现了一个个梦想。今天,我们全体常大人在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上再次确立了新的梦想,旗帜鲜明地提出,到2020年,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80强,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3个;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的学科数达到3个,力争1个学科进入ESI前5‰;1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前10%,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个学科进入全国学科评估排名前20%,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新增省级优势学科1个,累计达到3个;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达到7个。远期的奋斗目标是,到2030年,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50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达到8个以上,省级优势学科达到5个、重点学科达到11个,建设5个左右具备冲击国际一流学科的能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科稳定在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1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全球同类学科前1‰。美好愿景凝聚人心,远大目标催人奋进,但实现梦想需要脚踏实地。大家手上拿到的《常州大学统筹推进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和《常州大学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这两份征求意见稿对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下一步如何开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两个文件整体上思路清晰、内容全面、措施扎实,为避免重复,我根据聚焦内涵的要求以及以上发现的问题,再强调以下五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1.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组织化程度,从本质含义上聚焦内涵
学科的本质含义是什么?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定义。如果从理论角度而言,学科是一种知识的分类体系,这个分类体系主要是便于传授知识和研究成果交流。比如,中国就把学科门类分成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三个门类。如果从实体层面上理解,学科是一种组织形态,它是一个由学者、知识信息以及学术物质资料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组织体系。据此,有学者指出,大学学科建设实质上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其次是提升学科组织在知识生产中的能力,即大学的学科建设应以提升学科组织的知识生产能力为根本目的。这就是说,学科建设的根本就是要提升学科建设的组织化程度,以提升学科的学术生产能力与产出效率。我们要能充分认识到,大学学科组织化的程度越高,运行就越有序,功能的发挥就越大,就越易于实现学科建设发展的目标。为提升学科组织化程度,顺畅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就是要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学科建设活力。
一是稳步推进体制改革。通过不断深化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学科活力,促进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形成人才的集聚高地。形成学校顶层设计、学院为建设主体、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具体实施的管理体系。2020年前,继续实行由学校、学院二级管理的体制,逐步探索学部制。在学科建设职责定位上,学校以宏观管理与顶层设计为主,学院以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的培育为主。2020年后,实行由学校、学院(学部)、学科三级管理体制。学校以跨学院(学部)的学科平台建设为主;学院(学部)以跨学科的学科群和交叉学科的建设为主;学科以基础建设和新的增长点的培育为主。三级管理体制的目标是使学校管理职能逐步减少,学院(学部)管理职能变实,学科管理变强。
二是加快机制创新。学校学科建设机制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强化目标管理,突出建设实效,鼓励公平竞争,打破身份固化限制,建立基于绩效、有进有出的激励机制。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谁干得好就奖励谁支持谁。学校改革条件配置与宏观激励机制,学院改革激励与评价机制。建立竞争性人事管理机制、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和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出台实施《常州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学科带头人遴选及考核办法》等制度。强化协同创新,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有利于创新、交叉、开放和共享的运行管理机制。改革现有的主要以团队为主的学科组织形式,探索建立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或以学科群为统领成立若干面向国家重要战略需求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解决重大科技问题、重大社会问题的跨院系研究机构,培育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的新增长点。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是学校从超细材料制备相关的化学、化工、材料、物理等学科抽出的精干科研力量组建而成,在学科群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新组实体型”重新组建研究实验室,它具有统一的行政机构、明确的科研目标、固定编制的科研人员以及稳定的科研经费。同时,该学科群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联合化工原理、反应工程、粉末工程、胶体化学、空气动力学等支撑学科及外围学科进行科研工作。华东理工大学关于创新学科组织模式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们要重点建设好生物医学工程与健康科学研究院、城乡矿山研究院等一批跨学科研究机构。
三是改革学科管理模式。在学科管理模式上,实行整体规划、年度目标管理的学科专业管理模式。以学校统筹与学院申报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校各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对申请各类计划项目的学科,坚持学术评价与行政统筹相结合,通过专家评审,择优予以立项建设。按照向申请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最需要的地方倾斜、向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倾斜、向省部级优势重点学科建设需求倾斜的原则,统筹集成制定相应的人事、科研、经费投入、工作量核算、招生等政策,将现有师资队伍建设专项、人才培养专项、基地建设专项、科研专项、学科专业建设专项等项目予以统筹,紧紧围绕学科建设这条主线,形成学科建设项目之间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教学条件等内涵建设上的合力。立项建设项目要制订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建设内容和建设举措,并将建设任务进行年度分解,形成可量化考核的指标。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明确项目负责人责权利;建立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和建设绩效动态投入制。
2.进一步注重学科建设的系统性,从建设方法上聚焦内涵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研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方面面,我们要以系统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和统领作用。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学科方向。根据国家博士学位点建设标准,每个学科凝练4-6个相互支撑、相对稳定、特色显著、优势突出、富有前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方向,强化校内关联或相近学科之间的互联互通,促进学科交融和交叉,至少催生1个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方向,优化一批相互促进、交叉协同、集群发展的学科群,打造学科发展的高峰和增长点。
二是要围绕学科抓人才,汇聚人才强学科。围绕学术前沿和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有利于聚集一流人才的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近期拟出台《常州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师资队伍选拔、培养、引进的人才特区,促进学校学科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等人才聘用和管理模式,强力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造就杰出学术人才和创新骨干人才,大力培育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根据学科基础的不同,按照一个方向配备1-3个与学科方向相吻合的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研究团队,支撑学科方向,培养和储备学科方向带头人,储备和积累学科方向标志性成果。各学院每年度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要围绕学科建设来明晰教师需求的数量、专业及层次。每个学院都要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融入到学科团队中去,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归属。同时,要着眼于青年学者的成长,引导青年学者集中精力于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通过不断积累,尽早成长为学科领军人物。
三是要加大投入构建高层次学科平台。以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计划,着力打造自然与合成研究院、新型碳材料研究院,整合建设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国家级平台的新突破。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若干具有创新性、交叉性、开放性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四是要产出一批高水平的成果。重点瞄准行业及区域发展的关键科技问题和公益性科技问题,承担一批重大重点等高级别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创新成果;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研究,产出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着力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难题;加强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和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产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力争理工、人文社科领域各取得1项国家级成果奖,若干省部级奖项和500篇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五是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促进产业急需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研发应用,通过市场导向、社会资本参与、多要素深度融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重大科学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直接转变为先进生产力,将科研创新与推动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驱动;加强智库建设,强化对策应用研究,主动服务国家、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实施115工程,即建成100个具有良好产业化条件的基地,达成100个百万以上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50个能够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水平研究生工作站。
3.进一步明晰和优化学科布局,从建设方向上聚焦内涵
常州大学是国家应石化能源产业发展需要而布点设立的几所本科高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共建的以石化能源开发利用为特色和优势的高校。学校在建校初期就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经理戴厚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徐留平为代表的各类杰出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事业和新能源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石油石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成绩。如今,学校已步入繁荣发展期,我们在《常州大学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中适时提出“工科登峰、文科腾飞、理科振兴、生命类学科实现跨越”的学科布局和定位。
一是工科登峰。工科登峰就是要使学校的一部分优势学科成为世界一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工科是我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建校39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定位于石化产业链的中后端,围绕石油化工与新材料的发展需求,构建学科与人才培养体系,在石油、化工、材料、机械、控制、环保、安全、信息以及管理等领域,形成了以服务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和创新为特色的学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科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指出,虽然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有差距,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前瞻性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前瞻性技术创新储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较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安全环保压力较大,领军型人才依然缺乏。作为拥有纯正石化血脉的常州大学,我们肩负责任与使命,必须负重前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2个ESI前1%学科以及2个江苏省优势学科。因此,《方案》中提出“学科建设四大行动计划”,对实力较强、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知名度、具有示范引领和核心支撑作用的优势学科,采取“学科特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跨学科平台建设、标志性成果统筹设计与激励上给学科依托单位更大的权限,超常规投入,通过重点建设,使部分ESI学科能稳居全球前1%,力争达到国际一流学科水平,实现ESI前1‰学科的跨越和我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在建设制度上,对特色鲜明、可比性指标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支撑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采取“学科园区制”,通过重点保护与发展倾斜政策,使其成为学校ESI前1%学科的重要支撑力量,实现学校工程学科ESI前1%的跨域。对与民生事业发展相关的医学类、药学类学科,与石油化工产业相关的机械工程、战略新材料等学科,与新能源产业相关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流体机械及工程等学科,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经济、金融等学科,与社会治理相关的法学学科、支撑与基础性学科进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新的增长点。
二是文科腾飞。文科是学校的底色和底蕴,只有实施文科腾飞计划,才能成就高贵的、有灵魂的、受人尊敬的一流大学。践行发展与地方产业特色高度吻合的特色文科、精干文科、新型文科、应用文科的思路,推进人文社科从学科导向向问题导向、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从封闭运行向协同创新的转型,按照“依托底色、坚持本色、突出特色”的原则凝练人文社科发展方向,大力加强人文社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与学术方向一致的人文社科研究团队,促进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融合渗透,不断推进人文社科的繁荣发展,力争人文社科硕士点翻一番,并在有关学科领域建设好一批特色研究方向和若干有影响力的智库。
三是理科振兴。理科振兴就是要做强学校的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理科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底气足、砥柱稳,才能走得高、走得远。抓住大数据、互联网+等机遇,下大气力夯实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基础,提升基础研究水平,促进部分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实现自身振兴并支撑工科发展。
四是生命跨越。生命科学是战略性新兴学科,是未来新的增长点,发展生命学科板块是我校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是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重要内容。生命科学和医学将推动医学和理工、人文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进而为推动我校整体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坚持“筑巢引凤”、借力发展和加大校内培养力度并举,强化现有生命学科建设,逐步拓展生命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积极把握发展医科的重要契机,大力推进医工结合;在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医学大数据等方面重点突破,形成“产学研”一体的发展体系,并以此为契机,壮大队伍、凝聚团队、搭建平台、提升实力、形成特色,推进我校生命医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4.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国际性,从建设高度上聚焦内涵
我校要站在国际科技发展的前沿,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的学科高起点,打造更多能够与国际对接的学科高地,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
一是多渠道推进学科建设国际化。从顶层设计和归口管理入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创新体制,创立“目标引领、学校推动、学院主导、部门协同”的国际合作协调机制,构建“政策支持、项目牵引、资金扶助、责任考核”的国际合作工作机制,在建设一流学科的征程中,大力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以国际化师资队伍为载体,以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标志,以国际化管理服务为保障,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引擎,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平台,不断引领广大师生研究世界问题、开阔国际视野、拓展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实施133工程,建成1个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实验室,承担30项科技合作项目,建立30个长期、稳定的人才交流与培养和科研合作基地。
二是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探索建立研究生培养的国外导师制,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联合指导;与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实施多形式的联合培养;通过资金投入,选派研究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访学和研修,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三是推进ESI潜力学科争先进位。要在巩固现有化学与材料科学ESI学科基础上,搭建一流学科建设基本框架和建设目标,显著提升学校整体学科评估排名。学科办、研究生部要联合科技处、图书馆以及相关学院和研究机构认真研究ESI学科体系,定期分析我国高校ESI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把握我校ESI学科位次变化特点以及存在的薄弱问题,创新ESI论文激励机制,制定有效激励措施,鼓励师生在国际前沿领域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推动已经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水平再上新台阶,推进ESI潜力学科进步,通过提升ESI学科的发展来促进学校整体科研学术水平的提高。前面我已经讲了,工科是我校安身立命之本,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我校的办学特色,然而我校ESI工程学科还在前1%之外,这与我校的特色与地位极不相称,值得认真思考。要从学科方向的凝练、人才背景、队伍结构、科学研究的领域以及科技成果的奖励等方面入手,尽快拿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各ESI建设依托单位要针对我校ESI学科发展特点,遴选重要期刊目录,制订ESI论文激励制度,鼓励部分科研人员承担工程应用类研究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在ESI工程领域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快速提升我校ESI工程学科的位次,力争用1-2年的时间实现我校ESI工程学科的新跨越。
5.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从实质目的上聚焦内涵
大学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学科发展史。自中世纪大学产生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科技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但培养人才,使人类智识薪火相传,贯穿于大学学科建设,始终是大学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离开“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大学的学科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参与科研,加入研究团队,不仅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完善了学科队伍,积蓄了学科后备力量,使大学学科建设充满活力。在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学科建设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将学科建设所形成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追求坚守“灵魂”的卓越。我在这里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理念。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切实转移到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上来。要将提升质量确立为学校和学院工作的第一任务,将保证质量固化为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将追求质量内化为研究生群体的第一自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创造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激发研究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激情与活力,让更多的研究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高标准地开展研究生全员学术报告活动,营造学术探讨和交流的良好氛围;要整合社会、学校各类资源,开展“卓越之星”等各类典型评选学习活动,用创新创业典型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动力;要深化研究生奖助政策改革,创新研究生奖励激励机制,多渠道改善研究生生活待遇,保证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要积极开展具有品牌性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建立研究生淘汰机制,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或学风不端的研究生,实行分流与淘汰;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探索适合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二是要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机制。2014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国家首次印发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文件。学校将研究制订《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条例》、《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处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完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国家制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目标和学科发展状况,按学科门类和专业学位类别,以质量评价为核心,修订《常州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暂行工作规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标准。探索建立学位点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评估机制,定期发布年度质量报告。
三是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我们的每一位导师要扮演好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角色,明确应承担的责任,将研究生的学习融入到自己的科学研究中来,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就需要导师做到:①指导学生确立发展目标,明确人生追求的理想;②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③指导学生选择有价值的课题,将研究方向具体化;④要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做出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完善课题研究;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研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我们每一位导师都要对照以上五点,看看自己哪方面做到不够,还需要改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突出,教学成果显著的优秀导师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是构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探索构建学术学位研究生“3I”培养体系,即以创新(innovation)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以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为特征的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interdisciplinarity)为牵引的学术平台,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力;探索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4C”培养模式,即分类(classification)指导的培养模式、能力(capability)导向的课程体系、协同(collaboration)培养的实践平台、内涵(connotation)引领的保障机制,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力。
五是进一步加强学位点建设。当今中国高等教育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学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推进大学稳步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在谈及学科的同时不能不弄清楚学科与学位点之间的关系。从简单定义上讲,学科是高校的细胞组织,是高校存在的先决条件,学位点,是学位授权点的简称,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载体。从组成要素上讲,学科往往因学术研究的领域与方向汇聚学术团队,构建研究平台,产出高水平的成果,而学位点则在人才培养、教学活动的交换过程中形成导师团队和师生群体,以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为核心内涵构建人才培养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因此,学科与学位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良好的学科作为基础,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无从谈起。没有一流的学位点作为载体,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难以取得突破。学科与学位点也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只有大力强化学科建设,形成鲜明特色、突出优势、强劲实力、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学科,才能使附生于其的学位点源生强劲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学科内涵建设与发展的标志和目标,学位点的审核标准和建设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水平、学位授予质量的关注,导引并推动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学科与学位点的建设内涵来看,两者都涉及方向凝练、队伍汇聚、科学研究和平台构筑等内容。在我国,大学要想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方面取得突破与收获,就必须有优势和特色学科作为支撑,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需要的学科,就难以生成具有较强适应性的相应学位点。因此,积极申报、建设博士硕士学位点,促进这些学位点汇聚更多高水平教学研究人员、深化科学研究以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创新成果、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多高水平社会服务,正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我们这样的地方高校而言,某个学位点获得授权,是该学科建设取得成效的标志,也是该学科下一步建设与发展的新起点,同时还对其他学科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今年是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博士授权单位申报工作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之年,作为我校重中之重工作,我再作强调。首先,面对激烈的竞争态势,必须勇担责任。据统计,全国具备博士授予学位的单位共有401家(含科研机构),具有只有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就有327所,按照新增博士授予单位数量不超过5%的限额计算,新增单位也只有15家左右(不包括研究机构),当然在327家高校中还有不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要求和办学指标不符合申报条件的高校,尽管如此,竞争对手也在百所以上,加上江苏高校实力都很强,目前承担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高校就有3所。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形势,我们不能知难而退,裹足不前,更不能消极对待,被动适应、无所作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勇担责任;我们必须明确任务与目标,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我们学校的校训是“责任”,实现学校博士单位整体授予权,不是那个单位、那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共同为之拼搏的大事。其次,要认真领会申报要点,精准把握申报条件。要仔细研究和领会申报材料涉及的“优势与特色”、“必要性”和“特殊性”等关键词的实质内涵。要从服务国家战略与需求、地方产业特色与需求上,凝练学科特色与优势;要从科学研究水平、学科队伍和支撑条件上,阐述本学科方向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上的优势、特色与特殊性;要从人才培养质量、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科平台与特色上提炼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学院是申报材料的主体,肩负主要责任,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主动配合,不准推诿,共同完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申报材料。第三,要精心组织,有序推进,确保申报成功和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上半年,学校针对博士点建设就开始策划,并制订了博士点申报以及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推进方案,明确了相关部门、学院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实施途径、时间节点与第一责任人。经过反复研讨与分析,并结合我校的学科优势与特色,确定了申报重点与范围,形成了2+X的申报格局,希望涉及承担申报的主体单位与部门,认真对照推进计划,进一步落实职责与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层层责任落实,规定时间节点,确保准备工作无盲点,目标完成有时限,对涉及的人员要排除一切干扰,集中100%的精力,有序推进,确保申报成功和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第四,在学位点建设上,还要稳步推进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学校已经颁布了《常州大学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工作方案》,请各责任单位责任人按照学校统一工作部署,根据时间节点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依据学位点的评估结果以及围绕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建立学位点动态调整机制。自主撤销需求不足,培养质量不高或不符合学校办学目标定位要求的学位点,增列特色优势突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学科规划发展方向的学位授权点。
同志们,有一句古话说得好:“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我校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改革发展的梦想无上光荣,同时,改革发展的任务也任重道远。聚焦内涵的共识已经形成,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校上下要以此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为契机,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出真招,埋头苦干,狠抓落实求实效。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要不辱使命,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新跨越,奋力开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新局面!
谢谢大家!
办学治校、管党治党,
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
——在2017年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浦玉忠
(2017年3月1日)
同志们:
俗话说:“人勤春来早”,春天是大自然时序轮回的新起点,也是一年生产生活的新起点。在新学期各项任务部署铺展开来之际,只有早谋划、早动手,方能开好头、起好步。2017年是学校实施“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推进“创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常州大学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以及2017年度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省十三次党代会、2017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立校之本、办学之要,着力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个根本问题,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下面,请陈群校长作2017年行政工作部署,大家欢迎!
刚才陈校长就2017年的行政工作作了具体部署,明确了2017年的主要任务。可以说,陈校长的报告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在报告初稿形成以后,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学院负责人等进行了多次讨论,整篇报告思路清晰,措施详实,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就如何做好2017年工作再谈几点意见:
一、加强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我国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常州大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探索学校内涵发展路径,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一)两学一做、巡视整改,不断巩固党的领导地位
近年来,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和学校改革发展大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全面深化改革。同时,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及省委巡视等进一步加强了意识形态领域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制度建设,落实了“一岗双责”,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真正推动中央及省委精神在常州大学落地见效。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省委巡视整改以及系列教育就结束了,到目前为止,还有14个制度文件未正式出台,相关部门要抓紧落实。今后,要继续巩固巡视整改成果,将巡视整改的要求贯彻学校办学始终,认真查摆并整改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问题,不断提高整体综合治理水平。
今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作重要讲话,他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具体要求:加强政治历练,积累政治经验,自觉把讲政治贯穿于党性锻炼全过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对于领导干部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提高政治能力,总书记在讲话中给出了增强四个“定力”的建议,并提出“三不”要求,即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这也就要求我们领导干部必须加强自律、慎独慎微,经常对照《党章》检查自己的言行,加强党性修养,陶冶道德情操,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同时,总书记还提到“自我革命精神”,并谈到,要兴党强党,就必须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实现自身跨越,才能不断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生机活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对于常州大学来说,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积极主动,自己清除自己的泥垢,治疗自己的病症,打扫自己的房间;不断提出新标准、新追求、新目标,不自满、不止步、不懈怠,在思想长征的路上永远保持革命理想、牺牲精神、顽强意志;要激发创新的内动力、内机制、内源泉,不把经验成就当包袱,不把过时做法当禁区,从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方式等方面,推动改进,常创常新;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自我革命过程中,促使党的机体更新、作风转变、能力提升、保证常州大学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续写新的篇章。
(二)以战略规划为引领,探索学校内涵发展路径
坚持从更高站位思考和谋划学校发展,我们曾经在准确分析学校在全国高校圈层态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重大突破、五个显著转变”的发展命题;在分析国内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着重梳理学校在各种指标中的位置以及存在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和举措;在分析学校发展未来内外部变化的基础上,确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奋斗目标;在分析学校管理瓶颈的基础上,推行“学院办大学”改革;在着眼常州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石油石化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主导制定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事实证明学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操作路径,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后,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研究院这一校内智库,依靠其独立性、专业性的学术研究背景,积极开展与高等教育有直接关系并对常州大学战略规划、治理体系等有实际意义的各种问题的研究,每年形成1-2篇针对常州大学发展现状的研究报告,为常州大学的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理论保障,为常州大学在江苏高校甚至全国高校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提供重要保证。
(三)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开拓改革发展新局面
去年1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高校党的建设历史上的里程碑,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当前,全校要继续把深入学习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与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和“创一流建设”进程结合起来,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深刻理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指向;要强化领导,把握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要立德树人,回归本位,全面跟进学校人才培养新境界;要统筹规划,协同育人,切实谱写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篇章;要勇担责任,追求卓越,切实履行常州大学服务国家新担当。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上述要求,谋深谋细、对表对账、聚焦聚力、抓紧抓实,把中央思想、理念和精神切实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结合起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以学科特色谋求区域核心优势,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筑就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新辉煌!
二、从严管党治党,全面开创我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高校党建工作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党的建设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要把教育工作做好首先要下大力气把党建工作抓好。学校要继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准确领会党建工作新要求,加强意识形态统领权和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从严管党治党新常态,认真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加强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工作,稳中求进,真正把党委工作扛稳、抓牢、做实。
(一)认真落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
继续按照《常州大学党委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施意见》要求,落实“一岗双责”,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重点围绕领导班子建设、干部工作队伍建设、党组织和党员建设、党校工作以及统一战线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按制度规范运行,更好地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严守党规党纪,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铁纪推进全面从严治党。2017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实施意见的最后一年,今年将对照规划,逐条逐项开展“回头看”,巩固成果,进一步促进我校党建工作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向基层一线延伸。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校党委将主动担负党内监督主体责任,校纪委要坚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突出“关键少数”,重点加强对处级以上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干部的监督。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委十项规定精神,对违纪违规行为动真碰硬,坚决问责,既从严处理当事人,又严肃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及时通报曝光典型问题,以严格问责倒逼处级以上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主动接受监督,使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回潮,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组织开展好各类廉洁文化传承活动,倡导党员干部、广大师生廉洁自律。校纪委要强化日常监督检查,畅通信访举报信息渠道,把握执纪查处的重点,防松懈、防变通、防反弹,不断巩固作风建设、巡视工作的成果。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切实做好干部换届工作。我校从2003年起实行了处级干部任聘期制度,每届任聘期三年。学校上次换届时间为2014年4月,2017年4月干部任聘期满,将要进行换届。当前我们面临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新的形势,面临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一流建设”、学校综合改革等重要任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至关重要。本次换届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要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建设一支符合好干部标准的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在本次换届中,一是尽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二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轮岗交流制度,完善干部正常退出机制。三是强化纪律意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我们要通过换届保持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活力,使这支队伍更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换届把有潜力的优秀教师和年轻管理干部选拔出来,使干部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等更加适应学校发展需要。同时,从严管理干部,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会后,组织部要抓紧时间做好机构和处级岗位设置的调研工作。按照“规范合理、科学高效”的原则设置职能部门。通过适当的部门调整,进一步明确职能,理顺关系,不断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水平,更加适应学校办学需要。纪检监察部门要全力配合,加强换届风气监督,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
重视对干部的教育培养,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创造条件积极选送管理干部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省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校外培训基地学习;组织干部专门集中一定时间在校内开展培训学习;开发学习平台,确保干部能方便、高效的自主学习。同时注重对干部学习情况的督促检查,切实增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强化意识形态引导和管理
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立足新常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践行模式,引导学生铸就理想信念、掌握丰富知识、锤炼高尚品格,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教学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着力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培养的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遵循“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原则,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建立新入职教师宣誓制度,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表彰激励机制。深入挖掘师生中的典型集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充分利用校内外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全面推进我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切实抓好舆论引导工作,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四)夯实党组织基层建设
干部换届后,在适当的时候,学校将开展二级党组织的集中换届工作。完善二级党组织书记履行党建责任专项述职考核工作,进一步落实党组织的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内容,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为重点,在充分利用好现有学习阵地、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党员学习培训。探索“互联网+党建”模式,积极开发并使用“常州大学党建纪实管理系统”,对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进行纪实管理。继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认真贯彻省委教育工委《江苏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基本标准(试行)》,按照《常州大学积极创建江苏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实施意见》的要求,在各级党组织开展服务型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引导教职工党员在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守师德规范,引导学生党员带头勤奋学习,做成长成才创业创新的模范。拓展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学校党委常委建立党建工作联系点,加强对二级党组织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积极培育党建工作创新活动,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督促指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内民主生活与组织生活。紧紧抓住省委巡视整改这一有利契机,聚焦反馈意见,着力抓好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构建一整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五)加强统一战线工作
加强统战制度建设,出台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学校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委对统战工作的领导。组织筹备统战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有关精神,部署学校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推进学校各民主党派和统战社团的组织建设,引导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和统战社团围绕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开展活动,服务学校和地方发展大局。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民主党派组织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党外代表人士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并逐步形成征求意见和意见处理反馈机制。发挥党外人士作用,健全向党外代表人士传达文件和邀请他们参加重要会议的制度,及时向他们通报并邀请参加学校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做好留学归国人员的团结引导工作,增进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关心关注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做好少数民族师生、港澳台师生及华人华侨工作,积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党的宗教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结合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统战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工作,同时做好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和信息工作,不断扩大统一战线的影响。
(六)进一步加强新闻舆论工作
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关切点及观点新闻,积极研习国家新政热词,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热点事件如党的十九大等主题建立“新闻舆论智库”,引导校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宣传工作。用好“两微一端”,积极推进网上正能量建设,进一步丰富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素材,推进官方微信的“情怀、思想、文化”属性,提升在省内外和国家高校新媒体排行榜影响力。规范学校各微信公众号、部门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科学有序推进常大新媒体工作。进一步完善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常州大学主页的功能完备、版块栏目的升级维护、新闻发布制度。加大对专报信息、江苏教育简报、教育动态、新闻客户端等媒体的投稿力度,媒体宣传实现“121计划”,即全年在各级各类媒体(含纸媒、广电、网络、新媒体等)发表稿件1000篇(条)以上,其中中央、行业及省级媒体200余篇(条),千字以上篇幅的新闻稿100篇,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年度工作圆满完成
(一)紧扣年度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工作有序开展
2017年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突出重点,谋大事、抓大事,以大事推动全年工作有序开展。以下内容,有一部分是和陈校长的报告重合的,尽管如此,我还要在这里强调一下。
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这是关乎学校全局性、整体性的工作,它不仅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水平,还代表学校整体的办学层次,更影响着学校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建设中的发展步伐。还记得审核评估专家组组长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义教授在学校评估反馈会上说,常州大学近年来应该得到的都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也得到了。李校长的说法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学校这些年来拼搏奋斗的结果,学校更名成功、三大石油公司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等,这一连串成绩的取得都是以前一个成绩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常州大学39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在一个个困境中求索,在一番番砥砺中前行,同时也在一次次机遇中得到了不断提升。今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时隔7年,再次进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这对于常州大学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其重要性更甚于2010年的学校更名。因此,全校上下一定要不忘初心、不辱使命,不遗余力、不惜代价、不留遗憾,全力以赴,力争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第一责任是教书育人。“创一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流的人才,也就是说在常州大学的“创一流建设”中,一流本科教育是根本。其次,按照教育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的人才培养要求,比照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标准以及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结合我校审核评估反馈意见以及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调整现有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培养模式等,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产教深度融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助力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精准帮创”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学院理论培训和实践课程,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拓人才培养新局面。研究生教育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导师遴选,完善导师培养质量评估,提高导师指导能力,规范培养管理环节,科学管理,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更大力度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今后的人才引进工作,在计划制定上,要实行目标制,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现实需求,合理确定引进人才的专业、数量及层次,实现精准引进;在政策制定上,探索建立特区制,在重点建设学科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从经费、资源等方面进行倾斜,加大对重点建设学科的人才储备;在工作机制上,要实行责任制,人事处(人才办)和学院对人才引进工作都要有责任人、有考核指标,有奖惩措施,形成以学院为主导,上下联动、务实高效的人才引进新机制。同时,要聚力打造各类本土人才的发展环境,通过健全校内人才培养工程体系,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完善教师分类管理,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通过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服务体系,强化人才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西太湖校区建设工作:西太湖校区建设是百年大计,对于优化我校办学条件、拓展我校办学规模、提升我校内涵发展意义重大。基建处要按照西太湖建设总体规划和进度要求,科学组织施工,严格执行设计标准要求,健全质量体系,确保工程项目在任何时候都经得起检查。西太湖校区建设要在全面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全过程的履行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确保大楼立起,人员不倒。要始终坚持开展经常性的廉洁从业教育,不断增强干部职工廉洁自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严格执行学校有关工程建设制度和流程,及时发现工程建设廉洁问题产生的新领域、新动向,加强源头治理,及时修订制度,不断消除廉洁风险点;纪检监察部门要及时跟进,认真履行“检查的再检查”“监督的再监督”。
安全稳定工作:安全稳定工作无小事,责任重大,关系到师生平安和校园和谐稳定。要不断巩固并完善“六位一体”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稳定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大协作、大联防、大保障”安全保卫工作长效机制;要加强对特殊群体、敏感时期、重大活动期间的校园稳定情况的关注,尤其是要关注十九大、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七七事变80周年以及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日期间的学生思想动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加强互联网安全教育,关注实验室安全,提高对信息的分析研判能力,掌控校内稳定状况,对不安定因素、影响校园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全力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
(二)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决策议事机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要坚持党委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在班子运行方面,充分听取和尊重班子其他成员意见,严格班子内部管理,每月召开“一岗双责”专题会,切实做到领导职责上,越位不越权;组织原则上,集中不集权;职权范围上,分工不分家;维护团结上,补台不拆台。健全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谈心走访、调查研究等形式,认真听取和征求学院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帮助学院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矛盾,校领导要定期参加联系学院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并对联系学院的工作负有督促责任,各学院要定期与联系校领导沟通交流,汇报工作。加强校领导对分管职能部门工作的指导,在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情况落实等方面把脉问诊,同时对年度工作进行督查,各职能部门在涉及本单位发展的重大事项,决策前需征求分管校领导的意见,对于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必要时可作为议题提请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研究解决。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按照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决定重大事项。同时以《常州大学章程》为统领,继续完善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师生员工依法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三)明确校内行政工作责任清单,杜绝管理缺位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需要明确校内不同权力主体的权力边界,根据权力清单行使权力。2015年5月4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推行清单管理方式,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也就是说在明晰学校内部治理的四种权力(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民主权力)边界的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是明确校内行政工作责任清单。校内行政工作责任清单从责任的角度对各职能部门权责进行直观表述,明确职能部门职责,界定职责界限,防止行政事务管理缺位。责任清单是按照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要求,主要解决部门不作为的问题,“把该管的事管住、该做的事做好”。
责任清单这项工作由党办校办和组织部共同完成,它是落实巡视整改工作,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深化校院两级管理,适应新形势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这个月内,党办校办、组织部要在全面梳理学校行政职权的基础上,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制定现有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清单,主要包括:①责任事项目录,包含部门职责、具体责任事项、实施依据、责任主体等基本要素;②部门间的责任边界,列明多部门共管事项、主要依据、相关部门的具体责任范围等。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在调整机构设置的同时,及时调整相关行政部门责任清单,形成动态调整机制。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责任清单,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梳理本部门各岗位职责与权限,将责任目录,对应岗位以及具体办理流程等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和图解,并在部门网站公开,主动接受全校师生员工监督。
(四)完善干部考核机制,推促干部作为
进一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科学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和能力水平,为大学治理现代化建设和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干部储备。组织部要以加强基层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在制定《常州大学党支部工作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二级党组织干部党建工作责任清单,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二级党组织干部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并根据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和行政工作责任清单,遵从差异性原则,进一步优化处级单位和处级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内容要简洁明了、层级要合理清晰、概括表达要精练准确,对定性和定量考核进行区分,避免出现评价内容过于抽象,无法操作,或评价内容过于冗长、繁琐,操作起来困难的现象。同时,增强考核方式方法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坚持以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为基础,以换届(任期)考察、任职考察为重点,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并将领导干部的考核与处级单位的考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整体。此外,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奖惩、教育和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
同志们,常州大学的发展进入一个面临严峻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新阶段。我们每一位干部要以身示范、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敢于负责、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要增强责任意识,牢记职责、自加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各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有成效,奋力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奋力开启建设
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新征程
——在2017年工作部署大会上的讲话
校长陈群
(2017年3月1日)
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一条条“铁痕石印”刻写在年轮的深处。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持续深入到省委巡视后的整改落实,从武书连综合排名提升至202位到“化学”、“材料科学”双双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从Nature Index自然指数最新排名位列内地高校64位到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项目获得重大突破;从“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取得优异成绩到与委内瑞拉波利瓦尔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常大号”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航程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为2017年的进一步发展牢根固基。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接过2016年的接力棒,2017年,注定是常州大学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今年,是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是贯彻学校“十三五”事业改革发展规划的落实之年,也是实施“创一流建设”的推进之年,更是学校改革创新、奋力推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之年。根据2017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年初教职工代表大会确定的今年工作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及重要工作,下面,我对2017年的行政工作作具体部署。
2017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一个重点”,全力做好“四件大事”,积极抓住“三条主线”,稳步推进2017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紧紧围绕“一个重点”
“一个重点”,即以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为突破的学科建设。关于这项工作,我已经在2月23日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上做了详细阐述,在这里,我就围绕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这项工作,谈三点意见:
1.充分认识申报任务的艰巨性,做到“心中有梦”
从申报的总体情况来看,本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请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与我校同时竞争的国内高校超过百所,且由于国家从严控制新增学位授予单位数量,最终能够获批的高校十分有限,大约在15所左右,国内竞争十分激烈;从省内申报情况来看,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与我校实力相当,苏州科技大学也会参与竞争,省内竞争十分残酷。虽然学校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已成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同时这两个学科也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和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化学、材料科学已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且我校还拥有一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但我们还是要充分认识到本次申报任务的艰巨性,紧紧把握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惜代价、不遗余力、不留遗憾,全力做好申报工作,以实现几代常大人的梦想。
2.认真做好申报材料的精准化,做到“心中有数”
全校各级领导干部、师生员工要认真学习领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大会的会议精神,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博士单位申报工作小组,要及时做好申报工作的具体策划、督查,协调各项申报任务的落实,整合校内外一切资源,加强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江苏省、常州市相关部门的沟通,积极寻求地方支持;学科办要认真贯彻学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精神,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申报主线,突出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分解各项申报任务,确定时间表、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标准,将任务和责任清单化,确保申报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各博士学位申报的依托单位要认真、细致领会国务院学位办对申报材料的具体要求,广泛开展调研,特别是兄弟院校的申报经验,积极听取专家意见,做好对申报一级学科的凝练,以及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各职能部门要根据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布置的各项工作,积极配合,把原则要求具体化,把具体要求措施化,全面且高质量地完成申报材料。
3.层层压实申报工作的责任制,做到“心中有责”
压实责任才能干出成效。学科办和申报主体学院是本次申报工作的“第一责任单位”,各相关学院、职能部门在申报材料准备过程中,也要进一步明确具体负责人,注重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把申报工作的责任扛起来,做到“心中有责”;同时,充分运用考核监督的指挥棒,根据申报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责任分工,进一步强化监督考核,严肃认真开展督察督办,围绕处级单位年度考核,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奖惩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工作的有序开展。这次申报工作的成功与否,将作为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2017年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全力做好“四件大事”
“四件大事”,即西太湖校区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考核与分配体系改革,以及重大办学举措推进,这“四件大事”是影响和牵动学校大局的重要工作。
(一)统筹推进西太湖校区建设
1.做好西太湖校区项目工程的基本建设
发展规划处、资产处、白云校区等部门要加强与常州市、钟楼区的沟通与交流,做好白云校区土地出让的前期准备工作;财务处要争取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筹资力度,为西太湖校区建设提供好资金保障;西太湖校区建设工作指挥部要统筹工程建设进度,在年底之前实现西太湖校区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抓紧推进二期项目的工程建设,制定与落实西太湖校区配套的装备计划;在统筹工程建设进度的基础上,确保各项工程施工安全,严把工程质量关;做好西太湖校区在建设中的各项招投标工作,加强纪检与审计力度。
2.增强西太湖校区运行的协调管理
一要加强西太湖校区的协调管理功能。西太湖校区管委会要加强与常州市、武进区、经发区管委会等相关部门联系,协调解决水、电、气、交通、医疗等生活和安全问题,制定西太湖校区在教学条件、后勤管理、生活服务、校园绿化、物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方案;相关职能部门还要与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时做好建设工程的验收工作;发展规划处、校区管委会与相关学院要制定2018年第一批学院入驻西太湖校区的具体方案;加强武进校区、白云校区、西太湖校区之间的后勤管理与保卫工作的协调;信息中心、图书馆、后勤集团等部门要进一步为校区建设提供完备的服务保障。二要明确西太湖校区的功能定位。优化西太湖校区发展规划,特别是考虑西太湖校区与苏澳合作园区、西太湖影视基地和经发区企业等交流与合作,为创办医学院、泰然影视学院,以及国际科研和合作办学等做好规划。
(二)加快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1.大力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工程
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将人才引进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习贯彻省委《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注重引进处于国际产业和科技发展前沿,具有世界眼光和深厚造诣,对华友好的优秀外国人才,全年引进外国专家2-4名;主动参与人才竞争,面向海内外延揽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学科带头人,对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紧缺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一事一议”,全年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人,引进专任教师100名。
2.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模式
积极推行“学术带头人+学科团队”的引才模式,以才聚才,年内引进能够支撑学科建设的高端人才团队1-2个;制定海外“影子顾问”建设方案,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广泛发动留学归国或境外研修教职工,延揽海外高端人才;推广人才举荐制,强化以才引才、以才荐才,加强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家相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联系对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人才引进,拓宽寻才引才渠道;制定《常州大学师资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围绕优势学科、品牌专业等建设,加快青年优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继续坚持“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柔性引才政策,出台《常州大学柔性引才管理办法》,聘请有学术影响力,能够支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专家和学者来校工作。
3.进一步理顺人才引进工作机制
畅通人才引进的工作渠道,理顺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研究制定学院的奖励政策,激发学院在人才引进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成纵向联动的引进机制;理顺职能部门之间在人才引进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紧密围绕学科建设,发挥人才引进工作领导小组的功能,特别是引进人才在岗位聘任、实验室建设、安家落户等方面的协调和支持,形成横向联动的资助机制。
(三)综合推进考核与分配体系改革
1.完善处级单位考核制度
修订出台《常州大学处级单位年度考核办法》,实现处级单位年度考核由全面工作考核为主向全面和重点工作相结合,行政工作考核为主向党建与行政工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转变;探索分类考核机制,根据不同性质、类别的单位、部门,拟定不同的目标责任要求;加强对实体研究院的绩效考核;将处级单位年度考核结果与年度绩效拨款相挂钩,给予学院、实体研究院等更大的绩效分配权,激发其办学积极性。
2.完善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
以完善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为契机,改进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全校教职工要明确岗位职责,坚持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全面考核与分类考核,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探索设立专业技术岗位的基本教学、科研工作量,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目标导向建立教学与科研之间科学的当量关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教职工续聘、解聘、晋级、奖惩以及绩效分配的重要依据。
3.健全奖励性绩效津贴分配制度
以“两级管理、绩效导向、优绩优酬”为原则,在尊重学院内部绩效分配自主性的基础上,相关职能部门要指导学院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方案,建立起绩效分配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学院和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完善奖励性绩效津贴校院两级分配实施细则,坚持分类管理,探索实施涵盖教学、科研、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绩效分配改革,以学院为单位,奖励性绩效以教师按照所聘岗位、完成教学工作量外,在科研、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业绩及标志性、创新性成果等情况进行核算,并综合考虑学院的考研录取率、就业率、指导学生获奖、平台建设、教材编撰、毕业设计及论文完成情况等因素,合理运用分配杠杆,形成校院协调互动、高效运转的良好机制。
(四)重点推进学校重大办学举措
积极筹建常州大学医学院,进一步明确医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定位,凝练医学院的专业方向,尽快协商拟定附属医院、合作共建的具体事宜;加快推进农科院的建设步伐;积极与甘肃省武威市政府对接,支持和协助武威市创办新能源化工大学;进一步加强与泰然集团沟通,以学校现有学科为基础,明确影视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做好影视专业的申报工作;商学院、国际交流处、医工院等要加强与澳门及澳门高校的联系与合作,尽快拟定在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等方面的具体方案。
三、积极抓住“三条主线”
“三条主线”,即职能部门、学院(研究院)以及服务部门三条主线工作,职能部门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主要制定者、指导者、监督者,学院(研究院)是学校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服务部门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积极抓住这三条主线工作,做到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学院(研究院)守土有责、服务部门保障有力,全面推动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职能部门
1.立德树人,筑牢教书育人的“压舱石”
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出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分析现状,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培养和管理机制;修订出台《常州大学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实施暂行办法》,改革综合素质测评评价标准,增加德育奖项、道德风尚、社会实践等评价要素,鼓励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多元化发展。二要以跟进式人才培养体系为指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审核评估后反馈的问题和建议,进一步细化本科教学的改进方案,建立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确保6个专业顺利通过(或次年接受考查)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完成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工程等7个专业的校内认证式专业评估;深入推进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坚持年中监督和年末检查相结合,建立品牌专业工作简报制度,全面跟踪品牌专业的建设情况;积极推进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建设与本科课程教学创新工程;大力推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重点教材建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其中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5-10项;实现考研录取率19%以上;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8篇;积极应对国家、江苏省招生录取方案改革,优化招生宣传,保障生源基础和质量;华罗庚学院要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探索宽基础、多学科交叉的培养模式,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建设;各学院要加快教改班建设,力争办出特色、办出精品。三要继续跟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及学分积累转换工作,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打造“第二张成绩单”;加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做好中心的验收准备工作,新增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1个;加强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依托大学生校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做好优质创新项目训练、培育、管理及服务工作,力争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等奖4项;充分利用常州大学科教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全面对接园区创新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及成果孵化,确保入选省级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力争入选全国深化双创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四要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做好省级优势学科第三期遴选工作;坚持验收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做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验收准备工作;出台《常州大学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健全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建立导师评聘机制,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完善导师培养质量评估,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规范研究生培养管理环节,加大学位论文抽查盲审和检测力度,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
2.加强内培,注入师资建设的“动力源”
一要实施校内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健全校内师资队伍培养体系,制定出台“杰出人才培养工程”、“青年英才培育工程”、“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通过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精神鼓励等措施,五年内遴选和培养5名左右领军人才、20名左右中青年拔尖人才和50名左右优秀青年骨干人才,构建层次性、协调性、持续性的阶梯式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力争在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中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至少40人。二要探索建立学校职员制度。制定出台学校职员职级制度,健全管理人员选拔、培养、管理、交流和考评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聘约管理”的原则,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积极拓展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三要重视教师队伍的人文关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细则和办法,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改进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教师分类管理,进一步理顺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探索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管理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以教师为本、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感情留人。
3.创新驱动,发挥科研服务的“正能量”
一要创新工作思路,持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优化科研奖励的制度导向,调整科研奖励的业绩点,围绕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科研问题,重点宣传和奖励高水平科研,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和高显示度的研究成果;做好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项的申报工作;抓好科研团队的培育工作,围绕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支持、鼓励跨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科研团队从论文导向的跟踪研究向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转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重大科研项目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不少于50项,其中重点项目不少于2项,全年科研经费实际到款1.8亿元,发表三大检索论文1000篇,授权发明专利450件;发挥各类平台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各类科研平台资源,改革校内重大科研平台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注重发挥校外科研平台在重大科学研究中的组织、支撑与引领作用,培育千万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个。二要秉持有效科研,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实施协同创新,立足于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与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组织共建的“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坚持以需求、开放、共赢为导向,突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加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的衔接,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大学科技园入园申请、评估、审批等规程,提升入园企业的品质,提高大学科技园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加快海安、溧阳、大丰等地的产业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与地方产业、经济的融合,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并进一步拓展省内其他地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快推动与甘肃省武威市精细化工加氢产业园的合作,以及与安徽广德生物质资源的技术开发。三要发挥文科优势,提升服务地方的政策咨询功能。精心培育、组织各级各类项目的指导与申报工作,获批社科类国家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不少于13项,重点项目不少于2项;加快文科科研团队建设步伐,培育人文社科高端精品成果,提升文科科研成果的产出率,提高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深入推进智库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常大特色和地方影响力的新型智库,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研究,加快文科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产出一批能够对地方政府科学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江苏省、常州市的改革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并加强对常州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服务;推动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等5个文科省级平台建设,深化对苏南现代化研究中心的培育,力争获批文科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4.文化自信,彰显常大师生的“精气神”
一要建设常州大学特色文化。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坚持大学文化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建设常州大学特色文化。注重学校传统文化元素的积淀和传承,同时大胆探索与创新,博采众长,以优化软环境、美化硬环境为载体,推陈出新,形成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建设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反映时代要求、海内外影响广泛的常州大学特色文化,为“创一流”及特色鲜明的地方领军型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二要建设学院特色文化。由宣传部牵头,全面推进“学院文化”建设年,培育“一院一品”的文化环境氛围,重点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并作为今年考核学院思想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5.开放办学,找准国际交流的“突破口”
一要不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服务国家开放战略,打造高水平的中外合作教育品牌;抓好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提高外方在校授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力争成功申报省级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项目;创新工作思路,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探索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更加灵活的培养模式;实现各类长短期出国(境)学习交流学生比例达1.8%。二要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认真贯彻实施《留学江苏行动计划》,依托常州国际友城、国侨办华文教育基地、泰国研究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拓宽招生渠道,持续加大学历留学生的招生规模,实现累计在校留学生规模达300名,其中学历留学生规模达到150名;完善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留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加大对留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力度,在区域内形成品牌效应。三要继续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边教育交流;加强与委内瑞拉波利瓦尔大学的联系,建好孔子学院;积极与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省沟通,年内启动孔子学堂工作;在前期充分考察、调研及论证的基础上,拟定在柬埔寨创办常州大学分校的具体方案,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学院(研究院)
1.深化“学院办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
一要进一步明确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各学院(研究院)要勇于担当,树立“主人翁”意识,从学院的生存与发展出发,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引进、科学研究等领域主动作为;坚持推进财务、人事和物资配置等方面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坚持事权相当、权责一致原则,而不是单纯把大量的管理工作交给学院做,实现学院在权、责、利之间的相互统一;修订和完善《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章程》,进一步理顺民办独立学院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提升怀德学院自身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校园文化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要增强学院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协调。完善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以党政联席会议、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为基本形式,明确不同权力机构的职责与权力分工,党政领导班子分工合作,党政联席会议民主管理,教授委员会学术治学,二级教代会民主监督,形成相互协作、紧密配合的学院自主治理结构;学院党政领导要进一步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在服从学校发展大局的前提下,加强与其他学院、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自主推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不断提升学院的管理工作效率。
2.完善校领导联系学院制度
一要加强对联系学院的指导与督察。校领导要定期到联系学院开展调研,宣传学校重大决策部署,指导学院贯彻落实学校的重要政策,定期参加联系学院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党内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的指导和监督;指导联系学院总结经验、检查不足,督促各项工作落实与完成。二要加强与联系学院的沟通与协调。校领导要进一步深入课堂、实验室,了解联系学院的教学科研情况,召开师生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为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帮助学院协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3.发挥研究院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功能
进一步发挥研究院在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中的组织作用,突出学科交叉优势,争取高端科研成果的产出。一要在重大项目研究上“下功夫”。设计研究院、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能源化工装备研究院要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获得省部级奖励各1项;高等教育研究院要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特别是对常州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以及实施路径的研究,年内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常州现代服务业研究院要完成服务常州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咨询报告1份。二要在平台建设上“动脑筋”。医工院要依托生物力学、医疗器械等方面的科研优势,利用苏澳合作园区落户武进的发展契机,积极与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筹建“苏澳合作园医疗器械与健康科技研究中心”;城乡矿山研究院要利用科研优势,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的建设,并积极与安徽广德开展产学研合作,制定生物质能源开发合作方面的具体方案。三要在考核评价上“作文章”。加强对实体研究院的考核工作,将实体研究院纳入处级单位考核体系中,进一步发挥实体研究院的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功能。
(三)服务部门
1.优化配置,绘织服务保障的“同心圆”
一要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校内控体系建设,重点规范专项资金、科研资金和“三公”经费管理;根据国有资产授权管理省属高校的工作要求,利用信息手段,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房产信息系统建设,提高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率;制定《常州大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资产配置预算管理,规范资产采购管理;推进学校公用房屋有偿使用制度,细化实施细则,做好政策宣传,建立长效有偿使用机制;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系统,开展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年度考核工作,提高使用效益;保障“智慧校园”一期系统的稳定运行,推进二期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培训和宣传,普及“智慧校园”;拟定常大校友会机构调整方案,推进校友会注册工作,建立校友数据库,完善校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二要做好各类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今年武进校区测试实验楼竣工;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听取、收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业发展、管理服务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办理好教代会代表提案;坚持走访慰问离退休教职工,做好老同志的解难帮困工作;加强校务公开,保障学校的办学透明度;改善武进校区图书馆硬件设施,优化广大师生的阅读环境;认真研究各类核心期刊、国内外数据库、文摘的评价指标和准入规则,快速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拟定校史馆的建设方案及布展大纲,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广泛开展与常州市及周边城市高职、中职院校的合作,实现自考招生规模的稳步增长,完成各类招生5500人以上;完善节能监控平台,深化节约型校园建设;做好部分校园地块的绿化改造工作,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完善安全工作举措,提升校园综合防控能力,确保学校不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继续改善白云校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条件;加强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快社会服务经营类项目的承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2.以人为本,增强全校师生的“获得感”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广大师生的利益为根本坐标,从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将服务理念始终贯穿于民生保障工作中,不断增进广大师生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继续做好教职工子女的医疗统筹、保育费报销、入学入托等工作;继续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工会活动,帮助困难教职工,关心青年教师成长;继续提升学校教职工的收入待遇;改进教职工的体检服务,大幅度增加包含肿瘤检测指标在内的体检项目;增加学校教学信息化工程的投入,加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硬件配备;拓展校园无线网络覆盖范围,逐步实现武进校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学生事务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开展网上咨询和办理工作,优化“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服务功能;完善校园数字化监控系统,完成车辆出入管理系统以及太阳能光伏顶棚停车场等工程建设;改善教工餐厅的就餐环境和伙食质量。
同志们!放眼2017年,主要目标已经确定,重要任务已经明确,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狠抓落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常大“风景独好”的气象皆由苦干实干而来,我们既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更要突出重点精准干、遵循规律科学干、扑下身子务实干。无限风光,尽在险峰。2017年,让我们承载着常大发展的历史担当,秉持着开拓创新的智慧勇气,肩负着广大师生的期待重托,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奋力开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的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