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治超更有效

科技让治超更有效

“超限罚款可多可少,处理时间长,人工查处难免出错……治理超载如何更有效?”

伴随着这些疑问,近日,央视记者带着观众走进了浙江。

在11月25日播出的《焦点访谈》栏目中,镜头跟随浙江省的一辆流动治超车,配有动态检测设备和电脑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装备的这辆流动治超车让观众感受到了浙江治超的科技水平。随后,在浙江杭宁高速公路长兴治超站,一套由低速计重检测设备、车型识别系统、车牌抓拍系统、无线通信设备、处罚软件以及网络信息系统构成的现代化治超检测站,通过高科技的信息化治超手段实现了对超限车辆迅速准确的检测、处罚。

“从半小时到两分钟”、“超限运输检测实现零误差”以及“全球眼”等,本报的历次报道,也都见证着浙江科技治超取得的成果。今时今日,科技在治超中的威力已经逐步显现,并且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变得愈发强大。不止在浙江,这在全国交通行业都是不争的事实。

上有电子眼,下有电子磅初尝科技治超之便当前我国已经有不少省市初尝科技治超带来的便利。

在广西,科技治超带来的最大好处之一就是解决了人力资源的问题。在实施信息化前,广西一个普通规模的治超站点每班人员需要6至10人,而应用治超信息远程管理系统后,有效地改善手工录入登记、清分和查询的繁琐,每班人员只需要4至7人,节省约1/3的人力,缓解了治超工作人力资源紧缺的难题,同时减少了因人员增加而投入的治理费用成本。

在浙江,以前一份超限案卷文书制作需要30分钟,待处理完案件后,整理报表还需30分钟。自使用公路路政超限管理系统后,制作一份案卷只需两三分钟,而整理报表只需轻点鼠标10秒后程序即可自动生成。浙江杭宁高速公路长兴治超站站长钟亮的感受更加深刻,以前,车辆从称重检测到现场处罚,至少需要40分钟,而现在,通过科技治超,“上有电子眼,下有电子磅”,效率高方便了管理和执法,而且驾驶员对高科技手段做出的处罚决定,比人工决定更加认同。

在江西,以前超载超限货车流量大时,需要违章司机一个一个排队接受处理,而今年6月江西全省治超信息数据集中管理,实施“Web技术构架的站点级业务管理系统”后,在基层治超站点实现了多用户同时使用、多个处理一次完成,极大地减少了处理时间。

时间和人员的节省只是科技治超带来的效果之一。科技和信息化起到的另一个效果就是用技术手段固化执法流程,尽量排除人为干扰。另外,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统计分析功能,有了数据,就可以建立黑名单制度,进行重点监控,重点查处。这些数据还可以为治超和道路运输科学决策、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另外,针对“从有检测路段向无检测路段转移”、“从干线公路向支线公路和农村公路转移”

这一状况,各级交通部门配备的流动治超车发挥了重要作用。流动治超车配合固定治超站的工作,有效管理着那些绕开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走县乡公路的超限超载车辆。

今年4月,伴随国道110线河北张家庄超限检测站公路车辆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的正式启用,方便地实现对车辆的实时动态预警管理,保证了治超和正常的公路通行秩序。这种在主线上设置不停车预检系统,预先筛选超限超载嫌疑车辆的做法,已广泛应用在各地交通量较大、治理工作任务较重的治超检测站点。

长效治超呼唤“全国大网”

目前,全国道路超限超载治理主要采用现场人工拦截、入站执法的治理模式,跨区域之间没有信息交换和共享,甚至是同一省或地区的各站之间也不存在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更谈不上将超限超载的违章信息与企业、车辆年审制度,信用评定等相关行政管理相结合。因为现场执法不联网,驾驶人员抱侥幸心理,在不同地区出现多次违章的行为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现场执法效率较低。加强不同业务间的信息共享,并实现超限超载的综合管理,是提高现场执法威信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各地建设的治超检测站点因未有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相联系,检测站点各自孤立作战,路面执法和源头治理相互脱节,基础信息和管理资源不能共享,不仅使得初期大规模设置检测站点的功效大打折扣,更是极大地影响了集中治理的效率与效益。因此,统筹建设一个互联共享、运转协调、规范高效的全国性车辆超限超载监控网络,对于推进治超长效机制建设极为重要。

正在全力投入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关键技术研究的交通部规划院信息所高级工程师林报嘉告诉记者,按照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一旦全国治超信息全部联网,一辆超限车的所有信息,在全国各个地方都能够查到。这就需要一个覆盖全国的“大网”,连接基层治超站点、省一级治超部门和国家三级治超体系。而通过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关键技术,通过对超限超载车辆的实时网络监控,超限超载车辆信息的区域性或全国性交换和共享,实现超限超载车辆的实时自动监控、联防联控和源头分析,为及时调整超限超载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设的系统预留了接口,为今后实现综合执法和跨部门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标准建设与治超同步“治超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典型的从零开始统一标准再开始建设的。”林报嘉认为,当前,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一再强调标准为先,而治超信息化建设就是一个最佳的典范。从2004年6月政府启动治超工作,治超信息化工作就提上了日程,而与之同步的,是信息化标准的制定。

了解行业发展的人都知道,只有实现数据的交换,才能实现全国治超一盘棋,此时信息交换的标准就成为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一年多的时间里,林报嘉所带领的团队,完成了《全国治超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标准(试行)》的起草工作。该标准为全国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办公室开发“全国超限超载车辆监控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各地治超办和全国治超办之间信息交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标准规定了在全国各级治超信息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内容和数据传输文件格式标准,适用于全国治超办与各省级治超办之间由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进行交换。同样,也可应用于省级治超办与和下级治超管理部门及治超检测站点之间数据交换。

2005年年底,在交通部实施治超检测站点规范化建设试点工程的时候,该标准作为附件列入实施方案文件。虽然该试点工程只包含北京至山西大同公路通道所覆盖的三省十个治超站点,但是,附带数据交换标准的该文件也一同抄送至各省厅治超部门,各省厅在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的时候,都参照了该标准,为今后部省联网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一些走在科技治超前列的省份,已经为全国治超科技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广西在2004年开发的“交通治超远程信息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范本,该系统已经为部分省市的治超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提供了基本平台。在2005年10月的全国治超办主任会议上,全国治超办充分肯定了该系统应用及推广价值,并建议尚未开发和安装治超信息管理系统的,引进广西治超信息管理系统。

科技支撑全国性治超平台治超信息化建设今后的目标是什么?从治超一开始就参与治超信息化建设的林报嘉向记者透露,按照“上下结合、统筹平衡;统一标准、规范合理”的原则,统筹规划、分级分类组织建设全国公路超限超载检测站点和治超信息系统。

记者从交通部规划研究院获悉,目前,北京市两级系统(市治超办中心管理系统和检测站业务处理系统)已经正式运行,实现了全市的数据联网并已实现数据自动上报到部治超办。此外,部分省市也正在积极开展省级治超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广西、浙江、四川、江西、福建、重庆等初步完成全省的治超信息联网系统,山东、安徽、贵州、宁夏、湖北、辽宁、内蒙古等正在加紧相关站点的试点和系统建设工作。部级治超业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全国治超数据联网工作正在测试,北京和浙江的治超数据已初步汇总到部级系统中。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了400多个规范化、标准化的治超站点,同时配置了必要的检测装备,设置动态预检系统,研发统一的治超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治超数据互联共享,推动治超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初步建立了全国治超监控网络,为长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超限率时有反弹,像一个惊叹号,催促着各地根据当地的交通状况和经济条件,综合运用包括技术管理手段的各种方法,为人们建立起一条条安全路、放心路。

“长效治理,科技是重要支撑。”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薛振安阐述了这个观点。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