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人解读】蒋萌:《宿州市“十四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负责人解读】蒋萌:《宿州市“十四五”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一、起草背景及依据
“十四五”时期,是宿州市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为紧抓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项重大政策,充分发挥省际交汇区位优势和承东启西战略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规划编制组在对全市相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梳理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未来产业图谱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布局,对宿州市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具体方向和实施路径。
二、制定意义及总体考虑
一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三五”期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迅速增长,产值规模由2016年的13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01亿元,战新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由2015年的7.3%提高到13.1%。产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政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二是规划相互衔接的需要。《规划》编制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与《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相衔接。
三、研判及起草过程
2021年底,市发改委牵头起草《规划》初稿。2021年12月13日发函征求各县区政府、园区管委会以及市直部门单位意见。目前,19家单位反馈意见4条。对于市农业农村局建议将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发展规模修改到1000亿元、市经信局提出建议构建“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市高新区建议调整部分重点规划项目予以采纳;对于砀山县提出建议调整部分重点规划项目及重点发展依托企业,处于市场主体竞争公平性考虑,采纳重点项目调整建议,对于建议提及的重点企业不予采纳。2022年1月4日,在前一轮所征求意见基础上对《规划》进行完善后,我委在委门户网站上对《规划》进行公示,面向社会公众及广大企业再次征求意见,公示期30天,未收到相关意见反馈。2022年4月15日及4月16日,分别通过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2022年5月30日,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2年6月2日,正式印发实施。
四、主要目标
遵照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的发展愿景,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龙头引领”、“双招双引、集聚资源”、“四化同步、叠加推进”、“绿色低碳、生态优先”、“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发展原则,力争到2025年,新兴产业发展实现规模、质效双跨越,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围绕未来产业初步布局形成若干新的产业集聚核心,实现核心关键技术产业化应用领域新突破。
五、主要内容
一是发展重点。聚力构建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暨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现代物流八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培育量子通信、石墨烯、靶向药物、增材制造、虚拟(增强)现实等一批未来产业,配套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811”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二是空间布局。深化生产力布局调整、平台整合、产业链重构,力争实现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各县区、园区全覆盖,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合作的“四核九基地多园区”空间布局。三是重点工程。主要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一是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加强产创融合发展; 二是聚焦一中心四平台,搭建科创平台体系;三是集聚战略新兴企业,激发主体带动能力;四是聚焦产业数字赋能,增强产业升级驱动;五是聚焦产业开放合作,培育跨越发展动力;六是聚焦产业发展生态,提升综合环境吸引。
六、创新举措
一是坚持产业赋能,推动二产“提质扩量增效”。《规划》深入贯彻省市两会精神,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支持省级云计算基地和市级战新基地发展壮大,形成功能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合作的“三核九基地多园区”空间布局。
二是坚持路径为纲,突出“一城两区三基地”总体目标。《规划》以“双招双引”工作机制为抓手,以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为路径,以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为总揽,以长三角区域数字经济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为基点,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聚力打造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暨节能环保、绿色食品、数字创意、现代物流八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配套布局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为宿州“一城两区三基地”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确保指标体系科学设置。在主要指标的设置上,会同相关市直单位充分研究,与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充分衔接,体现一致性和系统性。经综合衡量,确定到2025年,数字产业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达300亿元,高端装备暨智能制造产业规模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20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达300亿元,新能源暨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20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100亿元、现代物流产业规模达180亿元的发展目标。一方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兼顾“跳起来摘桃子”的发展目标。
七、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统筹协调机制。完善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市政府统筹领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参与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协同机制。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运行监测分析,并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二是创新产业政策供给。强化产业政策创新,认真落实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创新产业引导基金政策,加大金融信贷政策支持,持续推进创业创新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配套政策支持。三是加强创新资源引留。推进创新项目落地,重点引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集聚带动作用的项目。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畅通高层次人才流通机制。四是保障产业用地供给。推进低效用地整治,挖掘现有产业用地存量,提供亩均效益。加大新增资源供给,突出保障重点产业项目用地需求。五是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加快提升管理效率,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实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努力实现“不见面”审批、送达。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推动线下办事“一次办结”。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