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抚州市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破解当前我市农业产业“弱、小、散”的难题,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结合《抚州市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将畜牧打造成超400亿元产业链,将果蔬打造成超200亿元产业链,将稻米、水产打造成超百亿产业链,将油料打造成超70亿元产业链,将中药材打造成超20亿元产业链,将茶叶打造成超7亿元产业链;各县(区)培育1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农业综合总产值超九百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产业化育龙头。通过支持培育、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龙头企业台账管理、精准支持,推动增量、提质,引导主板上市。创建农业产业化省级示范联合体,构建权责明确、利益联结的组织机制。到2025年,各县(区)培育1个以上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龙头企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工信局;各县区、抚州高新区、东临新区,以下不再列出)
(二)规模化建基地。推进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原料车间”。到2025年,全市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及可追溯农产品数量达到500个以上,优质稻稳定在300万亩,生猪养殖规模350万头以上,新建高效果蔬标准化基地25万亩,标准化食用菌规模生产基地10个,标准化畜禽养殖场100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0个。(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三)标准化提质量。加快制(修)订标准和操作规程,推动有标可依、对标生产、按标管控。推广“龙头+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鼓励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团体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到2025年,累计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0项,实现重点品种、重点行业、重点环节标准化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
(四)精细化强加工。鼓励企业带动农户建设一批清洗分拣、初制炮制、烘干储藏、预冷保鲜等初加工设施,创新发展提取、分离、纯化精深加工,鼓励开发烘焙产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生物制品、发酵制品,发展1.0版至5.0版全系列预制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引进运用。到2025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五)网络化畅流通。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生鲜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依托农产品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推进全市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建设。推行净菜供应、冷链配送等服务。落实“绿色通道”政策,保障农产品运输渠道畅通。到2025年,建设1-2个市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改造提升5个左右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建或改建700个左右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构建产地冷链物流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供销合作社、市邮政管理局)
(六)市场化拓渠道。积极培育和引进农产品经销商、代理商、采购商。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支持每县培育1家以上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超千万的市场主体。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引导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发展农产品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到2025年,初步构建辐射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电商示范村20个,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6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
(七)品牌化增效益。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和“生态抚州·绿色农品”品牌战略,推进“赣鄱正品”和“赣抚农品”品牌创建,并建立品牌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支持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农产品品牌宣传,引导南丰蜜橘、广昌白莲、崇仁麻鸡、乐安竹笋等区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强。到2025年,“赣鄱正品”认证品牌30个以上、“赣抚农品”认证品牌10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市场监管局、市农发集团)
(八)体系化延链条。搭建全产业链发展平台,推进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打造富有特色、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力争培育壮大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新建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个绿色发展示范区(试点县)。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体系,补齐水稻、油料机械化种植短板。到2025年,全市实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全覆盖,产粮大县、重点乡镇实现机械化育秧中心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水稻机械化种植率达到6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委)
(九)多元化促合作。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对接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重点企业、大型集团,招引一批实力强、活力足的企业来赣投资。加强农业合作,推动开展农业产业技术、园区建设、企业和改革发展合作。到2025年,年度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实际进资额达50亿元以上。(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三、扶持政策
(一)支持龙头企业。对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20%的省内龙头企业,享受省财政给予当地政府一次性奖励500万元政策,用于支持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和标准制定。对年度实际投资超过10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或重点技改企业,享受省财政按实际投资额的5‰比例给予当地政府奖励。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符合条件的新增上市企业,按相关规定给予上市奖励。(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林业局)
(二)支持冷链物流。对列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列入全省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的基地、产品批发市场冷链流通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和对县级以上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的,给予一定奖补,用于仓容建设、冷链设备购置和改造提升。(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社、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
(三)支持品牌培育。对入围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农产品)百强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受省财政按品牌价值排名顺序给予全省前10名品牌主体300-600万元奖励,用于品牌宣传和市场开拓;对“赣鄱正品”新认证品牌给予适当奖励,用于品牌打造和提升。鼓励县(区)对“赣抚农品”新认证品牌给予适当奖励,用于品牌宣传与市场开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
(四)支持园区建设。聚焦农业七大产业,对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10%的产业强镇,按排名顺序给予全省前10名一次性奖补500万元,产业强镇每个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奖补政策;对农业主导产业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且年度增幅超过10%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按排名顺序给予全省前10名一次性奖补500万元,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奖补政策。奖补资金用于规模化、标准化基地打造提升和订单基地建设等。(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
(五)支持科技创新。对符合条件的“揭榜挂帅”等项目,按相关标准给予支持,用于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对科研院校、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的农业标准中上升为国标、省标的给予适当补助;对种植规模达到50万亩以上、100万亩以上的农作物主导品种和木本油料主导品种,分别给予5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每个品种只能享受一次国家或省级补助。对达到省级A类和B类建设标准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享受省财政一定奖补政策,用于农机设备购置等。推动有关食品、生猪、现代作物种业、现代家禽种业和油茶等企业加入省级科技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财政局)
(六)强化金融支持。由市、县(区)平台发起,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融资渠道,撬动更多金融及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产业化发展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财农信贷通”工作机制,力争每年撬动银行贷款10亿元左右。大力推广“政银担”金融支农模式,做大做强农业信贷担保业务。实施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试点、省级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农业巨灾保险试点、小农户特色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提高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对各类支农模式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优化,加快风险补偿速度,提升风险补偿效率。(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农行抚州分行、抚州农商行、邮政银行抚州市分行、农发行抚州市分行、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
(七)强化用地支持。落实地方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安排不少于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项目合理用地需求,优先保障种质资源保护、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农机库棚、农事服务中心、育秧中心、畜禽粪污处理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等产业和项目用地需求。每年年初,市农业农村局负责调度汇总龙头企业用地需求并上报省农业农村厅,争取列入省需中央加大建设用地保障力度的重大项目建议清单,以及单独选址的重大项目建议清单,积极争取国家用地计划指标。(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抚州市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与抚州市农业“百亿产业、十亿企业”龙头引领工程领导小组合署办公,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将全市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列为市委农村工作(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重要内容。各县(区)要建立组织协调机制,选准1-2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
(二)强化人才支撑。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建立领导干部和科研专家联系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人才制度。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加大引智引才力度,培育壮大乡村企业家人才队伍和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重点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机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乡土人才,开展全产业链培训。
(三)强化部门协作。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发改、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部门要在农业项目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商务、科技、市场监管、地方金融监管、统计等部门要强化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市场培育、金融支农和数据支撑。
(四)加大宣传力度。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宣传实施农业七大产业的意义,宣传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成果和典型事迹,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督导考核。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听取一次县(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专题汇报,对七大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县(区)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七大产业进展情况。市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成员单位进行月调度、季通报,将七大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加强绩效运行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县(区)通报表扬,对排名靠后的县(区)通报约谈。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