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白江区(2021~2030)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报告

青白江区(2021~2030)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报告

青白江区(2021~2030)高标准农田建设

规划报告

四川瑞熙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O二二年十月


批准:蒋 伟

审查:邓秀

校核:宋密杰

设计:陈海龙


目 录

1、建设形势 1

1.1 基础条件 1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6

1.3 建设成效 6

1.4 主要问题 7

1.5 有利条件 8

2、总体要求 10

2.1 指导思想 10

2.2 编制原则 10

2.3 建设目标 12

3、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13

3.1 建设内容 13

3.1.1 土地平整 13

3.1.2 土壤改良 15

3.1.3 灌溉排水 18

3.1.4 田间道路 24

3.2 建设标准 30

4、空间布局和建设任务 32

4.1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32

4.2 建设分区 32

4.2.1 田块整治 32

4.2.2 土壤改良 33

4.2.3 灌溉排水 33

4.2.4 田间道路 33

4.3 建设任务 34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7

5.1 投资估算 37

5.2 资金筹措 39

6、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 40

6.1 建设建管 40

6.2 后续管护 40

6.2.1 管护责任 40

6.2.2管护机制 41

6.2.3 管护经费 41

6.2.4 动态监测 41

7、效益分析 42

7.1 经济效益 42

7.2 社会效益 42

7.3 生态效益 43

8、保障措施 44

8.1 组织保障 44

8.2 政策保障 44

8.3 项目保障 44

8.4 机制保障 45

8.5 制度保障 45


1、建设形势1.1 基础条件

(一)自然地理条件

青白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1960年建区,因境内青白江而得名。位于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成都断陷东部,南靠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分界线的龙泉山脉断皱束,位于北纬30°39′33″-30°55′0″,东经104°9′37″-104°29′31″,成绵高速、成南高速、成青金快速路等区域性交通干道穿境而过,交通条件优越。全区幅员面积378.08Km2,东临金堂县,西界新都区,南连龙泉驿区,北与广汉市接壤,东西长31.6Km,南北宽28.4Km。

青白江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方向的干冷空气团控制,多偏北风。夏季受来自太平洋和孟加拉湾暖湿气团的影响,盛行偏南风。由于盆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常使西北冷空气下沉增湿,东南暖湿气团受阻后,抬升成云致雨。形成了本区春旱、夏洪、秋涝、冬干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6.0℃,多年平均降水量925.4mm。流域上游为麓头山暴雨区,本区则处于湿润多雨的成都平原,即鹿头山暴雨区东侧的盆地丘陵区。所以青白江区经常发生强度大,暴雨笼罩面广的特大暴雨。

据气象站的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25.4mm,讯期6~9月, 四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68.5mm,占全年降水量的75.2%。12~2月降水量最少,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4.4m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62.8mm,4~9月水面蒸发量最大,六个月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673.6mm,占全年水面蒸发量的70.0%。多年平均气温16.2℃,最高年平均气温17.3℃,最低年均气温15.9℃,每年7、8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5.4℃,绝对最高气温达36.0℃,每年1、2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5.4℃,绝对最低气温–5.4℃。无霜期278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冬季多雾日,多年平均雾日为23.2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82.2小时。多年平均风速1.1m/s,最大风速12m/s。

(二)社会经济状况

2020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4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69.82亿元,增长5.6%;第三产业增加值369.91亿元,增长5.0%。三次产业比为3.5:30.4:66.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8%、38.2%和60.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增长5.3%。

(三)农业农村发展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高能级培育都市现代农业生态圈,高品质建设宜居乡村,高站位谋划推动开放合作,是青白江区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十四五”时期,青白江区应立足新征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作示范走前列。
充分考虑全区农业农村发展阶段特征,预计到2025年,全区都市精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显著,乡村发展活力增强,成功探索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开放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全面建成全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引领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预计到2025年,成功创建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新增省乡村振兴先进乡镇1个,省乡村振兴示范村4个。
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调整优化粮油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优质水稻、油菜、玉米为重点的粮油产业;聚焦特色蔬菜品种,做优品质品相,推动蔬菜等产量稳步增长。力争到2025年,保持粮食总产量6万吨以上,蔬菜总产量20万吨以上。
农业产业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大幅提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全面提高,形成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预计到2025年,建成特色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个、特色菌蔬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大于2。
农业生产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稳步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大力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加快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培育一批企业自主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预计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9%,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9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全区农业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完善。
加快推进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中国(成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核心区、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四川农产品出口联盟平台作用,加强与省内外市(州)的区县深入开展区域合作,助推国内外农产品双向流动。预计到2025年,农产品进出口活跃度、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和区域农业协同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出口备案基地5个,农业国别合作园区3个,农产品进出口交易额达48亿元,引进国内外农业科技人才20人以上。
村庄规划布局不断优化,川西林盘建设扎实推进,大美乡村形态充分彰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提级扩能,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普惠化同质化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预计到2025年打造林盘综合体10个,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位10个,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示范镇2个,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示范镇1个。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成功成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典范和高质量发展样板。
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继续保持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建立完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万元,平均增速力争8%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增幅达到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1.65,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达到70%以上,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达到9.5%。

预计到2035年,力争率先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公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范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达到先进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四)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情况

区内灌溉水系基本布置完善,能基本满足农田灌溉需求,但部分农毛渠现状还为土渠或U型槽,损毁、垮塌、淤积严重,过水能力不足,导致项目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不高。项目区主要道路基本完善,乡村道路基本与各院落连通,当地居民出行较为便利,但项目区缺乏至田间的末端机械作业道和田间道路,对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带来不便。

根据《耕地质量等级》(GB/T*****-2016),结合《青白江区2021年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检测报告》,本年度监测结果表明可知,青白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在7.23~33.4 g/kg之间,平均值为17.0 g/kg,整体处于较为缺乏水平;青白江区耕地土壤pH范围在4.5~8.6之间,平均值为7.3,整体为中性土壤。青白江区耕地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耕地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整体属于适量水平,有机质含量整体呈较缺乏状态。

经过一个种植年度,各调查点位土壤养分元素均有一定的变化,变化趋势较大,土壤有酸化趋势;土壤有机质变化不大,氮元素和磷元素波动较大;全区钾元素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速效钾的平均含量由90mg/kg上升至128mg/kg,约上升了38mg/kg,缓效钾的平均含量由306mg/kg上升至371mg/kg,约上升了65mg/kg。

1.2 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青白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积极组织申报并整合个方面的项目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土地整理、节水灌溉等项目的实施,采取治水、改土、整田等工程措施,提高了农田配套水平和保障能力,提升了农田产出率和效益,对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11-2020年期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06万亩,其中2011-2018年建成面积11.56万亩,符合面积4.95万亩,基本符合面积0.97万亩,需要提质改造面积5.64万亩,2019-2020年建成面积1.5万亩。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对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成效。

1.3 建设成效

(1)有效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根本目标,让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农田产出率,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万元,比上年增长8.4%。

(2)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区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田块结构布局优化,耕地质量和地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机作业道路等条件明显改善。

(3)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生产能力。2020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6.42万吨,油料产量1.27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39万吨,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4)有效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了产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效益和效率的提高,为营造富裕、文明新农村创造了良好条件。

(5)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全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把农田灌溉系统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高了农田防洪排涝能力和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测土配方、种养循环、绿肥种植等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改善了农田土壤理化性状,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4 主要问题

虽然青白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设任务重

全区已建高标准农田面积在耕地中的占比不高,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还有一部分需要提质改造,根据市上规划安排,到2021-2030年我区还将新建高标准农田5.62万亩,改造提升4.51万亩,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2)投资标准不高

我区现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为亩均3000元,但是我区部分地区地形复杂、基础条件差,现行投资标准难以满足部分地区的建设需求,进而导致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灌排效率低,建设难度大。

(3)建后管护利用仍需加强

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中,由于管护资金、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有人用,无人管,损毁不能及时修”的现象,建后管护措施亟待加强,建后管护的长效机制亟需完善。部分地方存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非粮化”现象。

1.5 有利条件

(1)政策强力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首位,提出来“十三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8亿亩、力争10亿亩的目标。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要求编制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指导实施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中央到地方均出台了相关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这些政策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力支持。

(2)经济有力支撑

我省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想尽一切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实现了中、省财政投资的部分投入。而为了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达标率,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3000元/亩的财政补助标准,因此不足部分需要市、县两级财政筹措来填平补齐。青白江区地理位置优越,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0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54亿元,较强的经济实力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在财政资金引导下,引导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配套。

(3)丰富经验保证

“十二五”期间,青白江区先后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等各种类型的项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做法、经验和管理办法。随着产业形态不断优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青白江区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将更加显著,农业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此外,不断创新的农业发展载体、经营机制和政策支持均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总体要求2.1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区域,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工程建设和建后管护并重、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相协调;突出抓好耕地质量、地力提升、高效节水和农田宜机化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2 编制原则

(1)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积极推进政府资源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合理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运用各类激励政策,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筹资投劳,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理。

(2)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以国家、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依据,结合耕地分布的特征和质量状况,综合考虑各区(市)县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衔接国土空间、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水资源利用等规划,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科学选择重点建设区域,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统一规划设计。在布局上优先考虑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已规划的项目要采取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的建设方式,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建设重点,分年分批实施,确保建设一片、建成一片,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3)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因地制宜,抓住关键,根据不同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建设布局和建设内容,统筹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制等各项建设,量质并举,坚持新建与改造提升相结合,在保质保量完成新建高标准农田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行工程、农艺、农机综合配套,田间工程与农业科技应用并重,实现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农业农机技术先进适用,使农田基础条件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相适宜,为推动我市粮食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4)建管并重,良性运行

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形成项目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合理安排落实管护经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多元化管护经费保障制度,调动受益主体管护的积极性,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管护模式,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长久发挥效益。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要全部纳入永久性基本农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5)依法严管、良田粮用

支持高标准农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强化用途管控,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全面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据可查、精准管理、数据共享。

2.3 建设目标

规划期内,集中力量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预计2021-2025年,全区五年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3.55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69万亩,累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6万亩;2026-2030年,全区五年累计新建高标准农田2.07万亩,累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2万亩;2021-2030年,全区十年总计新建高标准农田5.62万亩,总计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51万亩,总计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86万亩。

3、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3.1 建设内容

3.1.1 土地平整

3.1.1.1 总体要求

在平坝区,以外连道路、农村产业道路、干渠和支渠为骨架,合理调整田型,使之达到沟端路直、田块规范、田面平整、田埂牢固,基本实现格田化,便于大中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集中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单个田块面积5亩以上;稻田平整度≤3cm;调整后的田型方正,田块大小和朝向基本一致,田块规整度≥90%;在田型调整削高填低作业中,必须采取耕作层表土保护措施。

在丘陵区,以自然台地为基础,以外连道路、农村产业道路、干渠和支渠为骨架,对坡度5度以内、田面高差50cm以下的田块进行调整合并,田面基本平整,田埂高度控制在50cm以内,护坡高度控制在1m以内,基本实现梯格化,便于中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窜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冲田区稻田单个田块面积3亩左右,平整度≤3cm;缓坡梯地台位清晰,坡台地平整度≤6度,基本方正,地埂牢固,田块规整度≥75%。

在山地区,以较大的自然台位为基础,以外连道路、农村产业道路、干渠和支渠为骨架,对坡度5度以内、田面高差60cm以下的地块进行调整合并,护坡高度控制在1~2m 以内,基本实现沿等高线梯田(地)化,便于小型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项目区窜点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田面宽度6m以上,长度依山势而定,单个田(地)块面积1亩左右;冲田区稻田平整度≤3cm, 坡台地坡度≤6度;缓坡梯地台位清晰,护坡牢固,田块规整度≥60%。

在田型调整削高填低作业中,必须采取耕作层表土保护措施。

3.1.1.2 工程设计要求

(1)原则

①紧密结合田间沟、路、林、渠的全面规划,避免造成返工和浪费;

②注意尽量保持土壤原有肥力,不打乱熟土层结构;

③紧密结合当年农业生产,平整一块收效一块,不影响农业生产;

④地形复杂平整工作量较大的土地要分阶段进行,先低标准后高标准,最后达到设计要求;

⑤平坝区稻作淹灌农田的地表平整度≤3cm,纵向坡度<1/1500,横向坡度<1/2000。丘陵区及山地区冲田稻作淹灌农田地表平整度≤3cm,纵向坡度<1/1500,横向坡度<1/2000;旱作地面和自流灌溉农田的地表平整度≤10cm,纵向坡度<1/500,横向坡度<1/800。

(2)工程设计

夯筑土埂:田埂高度不小于40cm,埂顶宽40~80cm,坡度比为1:0.3~1:0.7。

(3)田型平整

上下田块高差较大的进行耕地平整(移动土石方)。耕地平整作业工序为:耕植土开挖,田块平整,耕植土回填,平整,砌筑土埂。进行田型调整后影响农田灌溉的,需进行渠系完善,增补渠道采用浆砌渠道。

①田型调整施工方法

在施工上,依田块定位,先调形,后筑埂,啄上翻下,尽量减少工程量,但需保证调整后的田块耕植土厚度不小于20cm。

格田土方平整施工前,应采用机械和人工相结合彻底清除开挖区域内的树桩,树根,杂草,垃圾,废渣等。

将拟进行田块归并的田埂拆除,运到指定地点堆放。

表土剥离,将拟进行田块归并的田块表面取起,推至指定地点堆放,再采用推土机进行大面积粗平,按田块设计高程削高填低,局部高差较大处,采用铲运机铲运土方回填,尽量做到挖填同时进行。等大面平整出来后再采用人工精平,对推土机无法达到的边角,死角以及田块内部不平整区域进行平整,使之与设计相符,并回填剥离表土;田块平整完成后采用人工修筑田埂。施工时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控制田面高程。新造田地表土翻松则采用推土机的松土器进行耙松处理或采用拖拉机配合犁进行翻犁,使其适于耕作。

3.1.2 土壤改良

3.1.2.1 总体要求

调整作物布局,加大秸秆还田力度,改变种植制度,进行合理用地,科学养地,采取配方施肥,多施农家肥和改施钙镁磷肥等措施,不断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同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改善地力,提高保水蓄水能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合理轮作、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农田精耕细作,从而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强化耕作层保护,建立熟土保留利用监督机制,对建设中剥离的熟土必须复原到土表。

分年度编制包括农作物秸秆还田、合理施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内容的耕地地力提升建设实施方案,持续开展“稻菜轮作”、秸秆还田、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测土配方施肥。

在田间建设工程完成后连续3年实施耕地地力提升建设,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基础肥力和养分平衡状态,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障碍因素而进行的工程、机械、化学、生物等措施。一年建设、3年培肥,使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1个等级以上。

3.1.2.2 土壤改良技术方案

需要通过增施不同量有机肥加菌肥或生物有机肥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项目区土壤酸碱度为微酸、中性或微碱性,应根据不同酸碱度区域种植不同的作物,同时适当增施碱性肥料或有机肥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农作物更加优质高产;项目区地力普遍处于1~5级,应针对4~5级耕地区,开展以提高土壤肥力,建设或完善路网、渠网和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将土壤地力水平全部提升到3.5级以上水平,建成高标准农田。

针对上述情况,制定如下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方案:

(1)持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地力提升最有效措施,贵在强化和坚持。在此项工作中,还应根据部分土壤酸化的现状,在施肥建议中强调碱性肥料或石灰的施用;还要根据作物需肥特性,补充P、K肥和微肥。

(2)通过秸秆还田持续提升土壤有机质

通过秸秆还田,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在秸秆还田时,应辅以氮肥施入,调整土壤C/N比。

①小春秸秆机械粉碎旋耕还田。结合油菜机械化收割,对秸秆进行粉碎;在水稻秧苗移栽前,结合淹水机械旋耕将粉碎后的秸秆混于土壤中还田。

②走道式覆盖(水稻)。油菜收割后,秸秆放置在水稻行间,一季腐烂后,下季还田。该模式在祥福镇主要粮油生产区应用,小春秸秆全量还田,培肥效果较好。

③全田覆盖(油菜、水稻)。水稻、油菜收割后秸秆用于下季油菜、水稻,全田覆盖栽培。大小春均全量还田。

④免耕覆盖(油菜、蔬菜)。水稻收割后,油菜、蔬菜栽培时实行免耕栽培、水稻秸秆进行全田覆盖。

⑤秸秆集中堆沤腐熟还田培肥。水稻、油菜秸秆集中堆放在田间、地角,边堆边撒腐熟剂(一般亩用量为2公斤),并洒水浸透,下季还田。

(3)通过增施商品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针对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区域,在项目期内,由项目补助,亩施商品有机肥共计100㎏。

针对有机质含量为3-4%的区域,在项目期内,由项目补助,亩施商品有机肥共计150㎏。

针对有机质含量为2-3%的区域,在项目期内,由项目补助,亩施商品有机肥共计200㎏。

针对有机质含量为1-2%的区域,在项目期内,由项目补助,亩施商品有机肥共计300㎏。

(4)结合养殖业建立种养循环点

在生猪和肉牛养殖点周边区域,结合养殖企业的粪污沼气化处理,建立种养循环区,针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施用不同数量的沼液或沼渣有机肥,大幅提高周边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施用量如下: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区域,亩施沼液或沼渣1000公斤;有机质含量3-4%的区域,亩施1500公斤;有机质含量2-3%的区域,亩施2000公斤;有机质含量1-2%的,亩施2500公斤。

种养循环区建设重点一是建设沼液储液池和田间输送管网系统,二是为养殖企业补贴购置专用肥料运输车辆。

(5)结合农田设施建设,改造4-5级耕地

项目区内以4-5级土壤较多,占40%以上,土壤肥料低下,蓄水灌溉条件差。应结合田间工程,对此进行彻底改造,使之成为3.5级地力以上的高标准农田。

3.1.3 灌溉排水

3.1.3.1 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生态保护功能,注重与生态自然环境相协调,配套完善农田灌溉、排涝、排洪沟渠,构建生态良好的农田沟渠系统,形成引、蓄、提、灌、排协调的农田灌排能力。在蔬菜种植区,大力推广滴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除田间毛渠外,各级渠道宜采用生态沟方式建设。各类灌区按10年一遇标准设计排涝渠道,田间灌、排等工程设施使用年限不低于15年,灌排建筑物等附属设施配套率大于95%。

实施灌排分离,骨干渠系、排洪主渠系宜优先采用生态沟方式建设。灌溉保证率≥80%;大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55,中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65,小型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75。平原渠灌区末级固定渠道长度宜为400-800m,间距宜为100-200m,单位面积灌排渠密度90-150m/hm2;丘陵渠灌区末级固定渠道长度宜为400-800m,间距宜为150-250m,单位面积灌排渠密度60-120m/hm2;排洪、排涝、排渍渠道相结合,形成网状格局。

3.1.3.2 工程设计要求

(一)渠道设计

(1)渠道过水流量设计

渠道在就近各支渠取水,因部分现状渠道为土沟,垮塌、淤积严重,现状渠道的过水能力不足,所以对渠道进行整治是十分必要,另外部分区域缺少灌溉渠,所以新建了部分灌溉渠。渠道属灌排兼用渠道,流量设计上须满足灌溉需要和排涝要求。设计时通过计算渠道灌溉流量和目前旧渠道排涝流量,取其中的大值为渠道设计流量。

灌区用水集中高峰出现在每年的水稻泡田期间,故以水稻泡田期间灌区毛需水量确定渠道设计流量,灌溉方式按轮灌渠道进行设计,项目区属水资源丰富地区,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2018)规定,相应的灌溉设计保证率应为P=90%,相应的P=80%时的泡田定额为120m3/亩,泡田时期为10天,整治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55。

根据灌溉制度设计,采用泡田综合定额为120m3/亩,整治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55,水稻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5,旱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不应低于0.90,计算泡田时间10天。渠道的灌溉面积是指渠道整治段灌溉面积及其所影响的下游区域灌溉面积。

(2)选择配水方式

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为了便于管理,节省工程量,又能适时满足各用水单位的灌溉要求,一般采用轮灌方式进行配水。

(3)渠道纵断面设计

渠道纵断面设计充分考虑渠段内对渠系水位起控制作用的各类渠系建筑物的进出口高程为控制条件,再以沿渠地形、地质条件为依据来选定渠道之间的渠道纵比降。在保证不出现深挖高填的前提下,通过水力计算,寻求与现状断面大致吻合的渠道纵比降作为设计比降。

(4)渠道横断面设计

1)设计原则

根据地质资料,参照运行多年渠道稳定的边坡系数情况,确定渠道横断面为梯形横断面,其设计原则主要有:

保证设计输水能力,边坡稳定和水流安全畅通;

渠道各分段之间以及重要建筑物上、下游水面平顺衔接;

尽量使设计断面与原断面相吻合,以减少挖填方;

渠道在运行过程中,应满足不冲不淤,占地少,工程量小。

2)工程地质地貌

项目区属平坝区、丘陵区及山地区,其地质状况属湔江冲积扇平原,位于湔江冲洪积扇下游,地面坡降顶部11‰,下游为6.6‰,项目区内地形一定起伏。

渠系建筑物以泥夹卵石作持力层,并用C20砼护底,该层透水性取决于砂砾石含量及风化程度和裂隙发育程度,该层遇水易软化,宜枯水期施工。

渠道边坡可采用M7.5浆砌标砖和混凝土,边坡系数可采用1:0.2~0.5。

基坑开挖降水可采取围堰抽排措施。

桥梁附近渠底和岸台,应用混凝土筑底、防护;以防流水冲蚀,造成墩台不均匀沉降影响使用。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2015)项目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因此本项目工程以此确定地震设防标准为7度。

3)渠道边坡设计

根据渠道的地质状况以及渠道结构形式,渠道的边坡可采用1:0.2~0.5。

4)渠道衬砌材料的选用

根据沿渠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当地天然建筑材料条件以及可能选用的衬砌材料和参照青白江区已成工程的衬砌形式,渠道衬砌方式可采用M7.5浆砌标砖和混凝土。

5)渠道糙率的确定

根据上述过水断面衬砌材料的确定该渠道采用M7.5浆砌标砖护坡,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2018),糙率取n=0.018。

6)渠道断面尺寸的确定

渠道的断面尺寸根据渠道的设计流量及明渠均匀流量计算公式确定

Q=AC(Ri)1/2

Q-设计流量;

A-过水断面面积;

C-谢才系数,

R-水力半径;

i-水力坡降。

按以上公式来初步选择渠道的设计断面,并结合现有渠道实际断面尺寸,以减少挖填方量和少占耕地为原则,最终确定整治渠道断面尺寸。

7)渠堤超高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2018),渠道渠顶安全超高为0.25*渠道水深+0.2m。

(二)水源工程

塘堰容量应<10万m3,坝高一般不超过10m,挡水、泄水和放水建筑物等应配套齐全;蓄水池宜建成圆形,容量可取100-500m3,并预留0.3-0.5m的超高,防护栏设置应满足1.2m安全高度,在醒目位置设安全警示标识。各蓄集雨水的蓄水工程应配套完备引水沟、沉沙池等附属设施。

(三)高效节水灌溉

包括喷灌、微喷灌、滴灌、小管出流(或涌泉灌)、管道输水灌溉等,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和灌水器(滴灌带)组成。以河道或渠道水为水源时,取水口处宜设置进水池和拦污栅;喷灌、微喷灌、滴灌系统以蓄水池为水源时,应重视过滤装置的选择和冲洗流程;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时,首部系统中应增设施肥设备。

管道输水灌溉,干管和支管在灌区内的长度宜在90m-150m/hm2 ;支管间距宜采用50-150m。各用水单位应设置独立的配水口,单口灌溉面积宜在0.25-0.60hm2,单侧浇灌取小值,双侧浇灌取大值;丘陵区半固定管道灌溉给水栓间距宜为40-60m,每个给水栓控灌面积宜在0.20-0.30hm2

高效节水灌溉应积极推广智能化控制灌溉。

(四)泵站工程

灌溉泵站宜选用离心泵和潜水泵,选用的水泵(组)应满足设计扬程和设计流量的要求, 且加权平均扬程应在水泵的高效区运行;在河流、水库等水位变幅较大的水源取水时,应充分考虑取水建筑物的防洪、稳定、防淤、防冲等要求;高扬程提水泵站应根据灌区地形、灌溉分区、提蓄结合等因素,按照低水低用,高水高用的原则,确定采取一级或多级泵站设计。

3.1.4 田间道路

3.1.4.1 总体要求

田间道路应按照区域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布局,完善农机下田坡等配套措施。构建便捷高效的田间路网,满足农业生产、农业物资运输和机械化作业需要。田间道路建设与现有农村道路衔接,形成道路网络或枝节,提高田间道路通达度,平原区应达到100%,山地丘陵区应不低于90%。田间道路的宽度、长度满足农机作业、生产物流要求,机耕路宽度宜为2.5m-3.5m,生产路宽度宜为1.5-2米,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路面可适当放宽,提高农车运输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促进农业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建设中避免占地过多,实现农村土地节约使用。

3.1.4.2 工程设计要求

(1)平面设计

本次设计为单车道,设计速度不大于15km/h,平曲线半径一般不小于15m。特殊困难地段行车速度可按10km/h设计,平曲线半径不应小于10m。当平曲线半径小于150m时,应设置超高和加宽。加宽应设置在平曲线内侧。

回头曲线的最小半径一般为15m,特殊困难地段回头曲线的最小半径应不小于10m。超高横坡度为6%,最大纵坡为4.5%,连接相邻两回头曲线间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45m。

(2)纵断面设计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不得大于11%,合成纵坡不得大于13%,在工程特别困难地段,在具有相应安全设施的前提下,最大纵坡可增大至13%,最小纵坡不宜小于0.3%,纵坡的最小坡长不宜小于50m。纵断面设计尽量按照现状地形而定,随坡就势,减少填挖方量。

(3)横断面结构设计

混凝土路面:在清除30cm厚耕作层至硬基后,碾压夯实再铺筑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待碾压、夯实、调平路面后;路面结构为C30水泥混凝土厚度为0.20m,在路面每5.0m设锯缝一条。

泥结石路面:主要为20厘米厚泥结石路面+20厘米厚砂砾石垫层,如遇软基地段采用砂砾石换填处理,新建软基道路按照60厘米计算。

(4)错车道

本次机械操作为单车道,应设置错车道,错车道路基宽度不小于6.0m,有效长度不小于10m,相邻两错车道之间应通视。设置错车道应选择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前后无障碍物、通视良好的路段。

平微区错车道间距不大于350m,受构筑物、林木等遮挡视线不良路段应适当减小。

深丘区错车道间距不大于200m,纵坡大于5%的路段和视线不良路段应适当减小。

(5)混凝土路面设计

材料要求:路基填筑材料均要求采用天然砂砾石材料,其粒径为0.04-0.074cm的砂粒含量<35%,0.5-2cm的砂石含量>30%,砾石含量<35%,最大粒径:路面底面以下0-80cm,填料最大粒径≤10cm,其余路堤填料最大粒径≤15cm。禁止采用淤泥、腐殖土、垃圾等填筑路基。

填筑要求:路基填筑时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并检测压实度。

压实度标准(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及CBR值要求: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及路基填料最小强度CBR值要求如下:

表3.1-1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表

填挖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压实度(重型)(%)

填料最大粒径

(mm)

填方路基

0—0.30

5

≥94

100

0.30—0.80

3

≥94

100

0.80—1.50

3

≥93

150

>1.5

2

≥90

15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0.30

5

≥94

100

0.30—0.80

3

≥94

100

要求路基回弹模量≥30Mpa。

路基边坡应以生态防护为主、与结构防护并举,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填方路基边坡坡度一般为1:1.5挖方路基边坡为土质边坡时坡率采用1:1,石质边坡坡率采用1:0.5。

(6)泥结石路面设计

1)路面结构组合及交工验收弯沉值

田间机耕路设计主要为20厘米厚泥结石路面+20厘米厚砂砾石垫层,如遇软基地段采用砂砾石换填处理,新建软基道路按照60厘米计算,各结构层及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

路基顶面交工验收弯沉值:315.0(0.01毫米)

2)基层设计

压实度、强度要求:

路基施工应采用压实机具,采取分层填筑、压实。如填方在0.8米深度范围内,零填及挖方在0.3米深度范围以内,其压实度必须达到93%;填方在0.8米深度范围以上,其路基压实度必须达到90%以上。

砂砾石填筑,要求碾压密实、级配良好,夹砂石料填筑材料要求粒料粒径不大于60毫米,砂含量不大于30%,含水率不大于9%,含泥量不大于5%,密实度≥96%;

3)泥结碎石(砂石路面)质量要求

泥结碎石路面指的是,经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采用单一尺寸的碎石和一定比例的塑性指数较高的粘性土,经过碾压密实后形成的路面称泥结碎石路面。它的强度和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碎石的嵌锁作用,粘性土的粘结仅起辅助作用。因泥结碎石路面含有较多数量的粘土,水稳性较差,故它只适用于做中级路面的面层,不宜做沥青路面的基层。泥结碎石路面上应做成3%~4%的路拱横坡度。当泥结碎石路面的总厚度超过15cm时,应分两层铺筑,上层厚6~15cm。

选材

A.石料:可采用机轧碎石或天然碎石。轧制碎石的材料可以是各种类型的较坚硬的岩石、圆石或矿渣。碎石中的扁平细长颗粒不宜超过20%,并不得含有其他杂物,碎石形状应尽量采用接近立方体并具有棱角的为宜。

B.粘土:泥结碎石路面中的粘土主要起粘结和填充空隙的作用。塑性指数高的土,粘结力强而渗透性弱,其缺陷是胀缩性较大,反之,塑性指数低的土,则粘结力弱而渗透性强,水分容易渗入。因此,对土的塑性指数,一般规定:在18~27左右(相当于旧塑性指数12~18)为宜。粘土内不得含腐殖质或其它杂质,粘土用量不宜超过石料干重的20%。

泥结碎石路面的施工方法,有灌浆法和拌和法两种,灌浆法修筑的效果较好。

灌浆法施工,一般可按下列工序进行

A.准备工作:包括放样、布置料堆、整理路槽和拌制泥浆。泥浆按水土体积比0.8:1~1.1进行拌制,过稀或不均匀,都将直接影响到基层的强度和稳定性。

B.摊铺石料:将事先准备好的石料按松铺厚度一次铺足。松铺系数为1.2~1.3左右,当有几种不同品种和尺寸的碎石时,应在同一层内采用相同品种和尺寸的石料,不得杂乱铺筑。

C.初步碾压:初碾的目的是使碎石颗粒间初碾压紧,但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空隙,以便泥浆能灌进去。因此以选用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为宜。碾压遍数不超过2~4遍(后轮压完路面全宽,即为l遍),碾压至碎石无松动情况为度。

D.灌浆:在初压稳定的碎石层上,灌注预先调制好的泥浆。泥浆要浇得均匀,数量要足够灌满碎石间的孑L隙。泥浆的表面应与碎石齐平,但碎石的棱角仍应露出泥浆之上,必要时,可用竹帚将泥浆扫匀。灌浆时务使泥浆灌到碎石层的底部,灌浆后l~2h,当泥浆下注,孔隙中空气溢出后,在未干的碎石层表面上撒嵌缝料(约l~1.5m3/m2),以填塞碎石层表面的空隙,嵌缝料要撒得均匀。

E.碾压灌浆后,待表面已于而内部泥浆尚处于半湿状态时,再用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继续碾压,并随时注意将嵌缝料扫匀.直碾压到无明显轮迹及在碾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在碾压过程中,每碾压一至二遍后,即撒铺薄层石屑并扫匀,再进行碾压,以使碎石缝隙内的泥浆泛到表面与所撒石屑粘结成整体。

拌和法施工与灌浆法施工不同之处,是土不必制成泥浆,而是将土直接铺撒在摊铺平整的碎石层上,用平地机,多铧犁或多齿耙均匀拌和,然后用三轮压路机或振动压路机进行碾压。碾压方法同灌浆法。在碾压过程中,需要时应补充洒水,碾压4~6遍后,撒铺嵌缝料,然后继续碾压,直到无明显轮迹及在碾轮下材料完全稳定为止。

泥结碎石面层:施工方法采用拌和法。施工程序为:摊铺碎石→铺土→拌和整型→碾压。

摊铺碎石:按松铺厚度用平地机或人工摊铺碎石,并洒水,使碎石全部湿润。

铺土:将规定用量的土均匀的摊铺在碎石表层上。

拌和:采用机械或人工拌和,拌和一遍后边拌边洒水,翻拌3~4遍,以粘土成浆与碎石粘结在一起为度。

整型:用平地机将路面整平,符合路拱要求。

碾压:整形后用6~8t压路机洒水碾压,使泥浆上冒,至表层时缝中有一层泥浆即停止碾压;稍干后再用10~12t压路机进行收浆碾压1遍,随即撒嵌缝料,再碾压2~3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

3.2 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标准执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2022)和相关国家规范的要求,提出全区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选择交通便利、土层深厚、集中连片、排灌基础好、坡度不大于25度的耕地,循序渐进推动实施。不建设高标准农田。根据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调整和补划管理的通知,高标准农田建设占用耕地需做到布局有优化、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高、生态有改善。青白江区在毗河以北为平坝区,毗河以南至五爱村杏花村连线为丘陵区,五爱村杏花村连线以南为山地区。

(1)项目区应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产量高、无污染,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项目区集中连片规模平坝地区2000亩以上,山地丘陵区1000亩以上,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以上,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平坝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00公斤/亩以上,丘陵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山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公斤/亩以上。

(3)建设过程中注重保留生态本底,重点保护林盘、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改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4)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95%,农业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建设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取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空间布局和建设任务4.1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

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分为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重点区域划定应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优先选择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大中型灌区耕地灌溉面积范围内的区域。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安全利用类耕地,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禁止区域包括严格管控类耕地,生态保护红线内区域,退耕还林区、退牧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4.2 建设分区

成都平原区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定耕地地力、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主攻方向。围绕稳固提升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和中药材等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坝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00公斤/亩以上,丘陵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山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700公斤/亩以上。

4.2.1 田块整治

(1)修建条田为主,归并田块,调整田型,形成“田网”;

(2)因地制宜的确定田块长度、宽度和坡降;

(3)耕地耕作层厚度达到20cm以上。

4.2.2 土壤改良

(1)开展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建设工程,稳定耕地地力;

(2)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

(3)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4)每个地块编号内建设2-3个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点;

(5)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20g/kg以上,耕层土壤pH值宜为5.5-7.5,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耕地质量等级宜达到3.5等级以上。

4.2.3 灌溉排水

(1)以集水区为单元,完善排水系统;

(2)实施生态化灌溉与排水工程;

(3)灌溉设计保证率≥80%;

(4)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低压管道灌溉示范区;

(5)排水标准达到10年一遇,旱作区1-3天暴雨1-3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水稻区1-3天暴雨3-5天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4.2.4 田间道路

重点整治农村机耕道、田间生产道路,形成完善的路网,配套农机下田通道,提高农田通达度、农机作业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路网的建设应满足农业生产作业需要和农业机械化的要求,田间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宜为2.5-3.5m,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1.5-2m,在大型机械化作业区,机耕路的路面宽度可适当放宽,一般采用泥结碎石、混凝土路面;合理确定道路宽度与路网密度,形成宜机化田间路网,促进田间生产作业效率的提高和耕作成本的降低。建设中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结合布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平原区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90%以上。

4.3 建设任务

本次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区域耕地资源、水资源、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两区面积和粮食产能等因素,依据分区建设重点,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兼顾均衡的原则,合理确定了本次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任务。详见下表:

表4.3-1 青白江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任务表

年度

乡镇、村

面积(亩)

合计(亩)

2021年

新建

城厢镇万柳村

*****

城厢镇壁峰社区

7105

城厢镇五泉村

7350

城厢镇联心村

城厢镇十五里社区

545

2022年

新建

弥牟镇狮子村

483

9600

弥牟镇火星社区

381

弥牟镇曙光村

222

弥牟镇白马村

514

姚渡镇西江村

559

姚渡镇东方社区

392

清泉镇逍遥坪村

7049

2023年

新建

城厢镇龙潭社区

1000

*****

姚渡镇东方社区

618

姚渡镇红瓦店社区

1660

姚渡镇西江村

2200

姚渡镇牟池塔村

1702

大同镇界牌村

1780

大同镇同福村

1040

2024年

新建

姚渡镇光明村

269

900

清泉镇花园村

251

大同镇界牌村

380

提升改造

姚渡镇马坪村

1000

7500

清泉镇龙顺村

2580

清泉镇八仙桥社区

3920

2025年

提升改造

清泉镇北宁村

4390

9400

福洪镇上元桥社区

5010

2021-2025年

新建

*****

提升改造

*****

2026年

提升改造

姚渡镇东方社区

960

*****

姚渡镇光明村

3270

姚渡镇凉水村

2330

姚渡镇梁湾村

1970

姚渡镇龙王社区

1880

姚渡镇芦稿村

1640

姚渡镇马坪村

880

姚渡镇清平村

1630

姚渡镇天平堰村

1040

2027年

新建

城厢镇龙潭社区

560

5000

城厢镇十五里社区

880

城厢镇玉龙村

1390

城厢镇沿沱村

1100

城厢镇十八湾村

1070

2028年

新建

福洪镇壁山村

853

3000

福洪镇陈家湾社区

919

福洪镇上元桥社区

701

福洪镇龙王村

527

提升改造

福洪镇杏花社区

1885

6200

福洪镇油坊村

261

福洪镇字库社区

1670

福洪镇金星村

1134

福洪镇三元村

1250

2029年

提升改造

清泉镇牌坊村

1194

6400

清泉镇五爱村

1076

清泉镇五桂村

1320

清泉镇西平村

1012

清泉镇花园村

850

清泉镇桔丰村

948

2030年

新建

姚渡镇牟池塔村

1350

*****

姚渡镇西江村

376

姚渡镇东方社区

1620

姚渡镇红瓦店社区

1830

姚渡镇光明村

2050

姚渡镇凉水村

2180

姚渡镇梁湾村

3294

2026-2030年

新建

*****

提升改造

*****

合计

新建

*****

提升改造

*****

5、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1 投资估算

依据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新建亩均财政投资不低于每亩3000元,提升改造亩均财政投资不低于每亩3000元,各地各有关部门将高标准农田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并整合各方面的专项建设资金,建立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足额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争取地方政府一般债资金。在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投入,充分发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确保项目建设规划资金的落实。

本次青白江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5.62万亩,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面积4.51万亩,规划总投资为*****万元。

表5.1-1青白江区2021-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分年度投资估算表

年度

乡镇、村

规划任务(万亩)

规划投资(万元)

新建

提升改造

2021年

城厢镇万柳村、壁峰社区、五泉社区、联心村、十五里村

1.50

4500

2022年

弥牟镇狮子村、火星社区、曙光村、白马村,姚渡镇西江村、东方社区,清泉镇逍遥坪村

0.96

2880

2023年

城厢镇龙潭社区,姚渡镇东方社区、红瓦店社区、西江村、牟池塔村,大同街道界牌村、同福村

1.00

3000

2024年

姚渡镇马坪村,清泉镇北宁村、花园村、龙顺村、八仙桥社区,大同镇界牌村

0.09

0.75

2520

2025年

清泉镇北宁村,福洪镇上元桥社区

0.94

2820

2026年

姚渡镇东方社区、光明村、凉水村、梁湾村、龙王社区、芦稿村、马坪村、清平村、天平堰村

1.56

4680

2027年

城厢镇龙潭村、十五里社区、玉龙村、沿沱村、十八湾村

0.5

1500

2028年

福洪镇壁山村、陈家湾社区、龙王村、杏花社区、油坊村、字库社区、金星村、三元村、上元桥社区

0.30

0.62

2760

2029年

清泉镇龙顺村、五里坝社区、牌坊村、五爱村、五桂村、西坪村、花园村、桔丰村

0.64

1920

2030年

姚渡镇牟池塔村、西江村、东方社区、红瓦店社区、光明村、凉水村、梁湾村

1.27

3810

合计

5.62

4.51

*****


5.2 资金筹措

进一步完善“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本投入为辅”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落实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吸引各类社会投资,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1)落实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重点事项,通过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等落实地方财政资金投入。

(2)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引领更多先进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鼓励各级政府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引入市场资金,引导商业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入,吸引自筹资金参与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国外贷款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

6、建设监管和后续管护6.1 建设建管

(1)强化质量管理

要严控建设质量,提升建后耕地质量,加强社会监督。

(2)统一上图入库

健全农田信息平台,强化动态监管,推进信息共享。

(3)严格建设程序

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求,从而储备建设项目,再依年度申报项目实施计划,开展项目实施方案的审批立项,相关部门审查汇总年度项目实施计划并上报批复,开展项目竣工验收和资金绩效评价。

(4)规范竣工验收

明确项目验收程序,科学评判质量等级,严格加强权属管理,及时规范建档归档。

(5)加强资金管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务管理体系,明确补助资金的支出范围。

6.2 后续管护

6.2.1 管护责任

(1)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明确落实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

(2)加强对管护主体和管护人员的定期的技术指导、服务和监管。

6.2.2管护机制

(1)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和专项维护相结合的工程管护机制;

(2)项目竣工验收要同步验收管护机制的到位情况;

(3)调动受益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日常管护;

(4)探索推行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的管护模式。

6.2.3 管护经费

(1)建立建后监管经费保障机制;

(2)落实运行管护经费;

(3)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工程建后管护;

(4)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运营;

(5)探索推行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灾毁保险。

6.2.4 动态监测

(1)加快农田建设基础数据采集和统计调查工作;

(2)加快信息化建设,确保高标准农田及时上图入库;

(3)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互通共享机制。

7、效益分析7.1 经济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可提高粮食综合产能50公斤以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预计提高粮食综合产能30公斤以上,节水、节能、节肥、节药、节劳效果显著。建成后,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耕地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00-200元。改造提升农田每亩增加农民收入50-150元。

7.2 社会效益

一是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项目实施完成后,有利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

二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随着规划各项措施工程的全面配套完善和物质装备的提升,不仅给规划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也使规划区内的交通运输、供电、供水、森林覆盖等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农民的生产、农事作业条件和生活状况将发生深刻变化,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有效供给。规划项目实施后,有效发挥了增粮保供给的作用。通过各类高效园区产业的建设,名特优产品的有效供给得到保证。同时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得以快速发展,以适应部分高档消费的需求,发挥了拉动内需,刺激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效能。

四是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突破,建立新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推行农产品生产企业化的法人经营模式,实行农产品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解决农户小规模与大市场的矛盾。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探索科研、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模式,以及建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更多的工资性收入。

7.3 生态效益

一是助推水生态平衡。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融入更多的生态元素,有助于项目区含蓄水资源,促进水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中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二是减轻大气污染。项目区实施后,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无序化处理将得到有效改善,特别是野外焚烧秸秆得到有效控制,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得到较好解决。

三是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项目推广使用有机肥料,能够有效控制土壤养分的淋溶损失及土壤硝酸盐的增长、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减轻作物生理病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项目开展虫情、土壤墒情和肥力监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量,通过绿色防控服务,进一步降低农药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四是通过土地平整、保护性耕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建设,可改善农田小气候,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8、保障措施8.1 组织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程度高低,组织保障至关重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农村局,会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负责高标准农田项目的组织、设计、实施和管理。同时,规划区项目乡镇成立项目工程指挥部,由乡镇长任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成员由相关科站负责人组成。组织各类项目的实施管理,确保项目建设按计划顺利实施。

8.2 政策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法律法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耕地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及时出台省级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强化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二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地方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三是建立社会投入激励机制,促进土地合理流转,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

8.3 项目保障

整合项目资金按照规划区域产业进行合理投入,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亮点,也是难点。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政府行为,市、县及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开发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项目资金配套力度,确保各类项目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三资”加盟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和引导县(市、区)搞好项目争取。

8.4 机制保障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政府补助、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按照“三不变”(即管理主体不变、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三统一”(即统一纳入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验收认定)的原则,建立务实高效的部门协调推进机制,建立全区统一规划、部门分头实施的联动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征占的部门联审机制。大力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建设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业主、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外资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高标准农田。

8.5 制度保障

为使高标准农田规划付诸实施,要针对规划工作特点,相应建立工作制度,即项目争取制度,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按照规划总体要求,抓好制度建设,并纳入年度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年度要把项目争取的指标分解到各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项目争取落到实处,并按规划区域组织实施,年中组织项目督查,了解项目到位实施情况,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年底组织项目验收,检查了解项目竣工完成情况。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高标准农田建 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