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发展情况及形势展望
2020年上半年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发展情况及形势展望
2020年上半年,在中央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各项政策措施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全社会用电情况持续好转。1-6月份,全国全社会用电量3.35万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3%;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同比增长51.5%,其中水电、风电投资分别增长25.3%和152.2%,火电投资明显减少,下降31.9%,核电投资下降1.5%。
上半年,发电设备行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两手抓,生产加快恢复。一季度,发电设备产量同比下降12.9%;二季度以来,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比重稳步提高,传统火电市场逐渐回归至稳定规模,上半年发电设备产量同比增长18.9%,为电力行业持续恢复提供有力保障。发电设备企业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成效显著,经济运行情况稳中向好。
(来源: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
一、2020年上半年
发电设备行业发展情况
(一)行业发展特点
1.产业规模:产量实现较大比例增长,火电设备逐步回归至稳定规模,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比重稳步提高。
根据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生产完成4754.62万千瓦(按发电机计),同比增长18.9%。其中:
水电机组1009.24万千瓦,同比增长153.7%;
火电机组2348.85万千瓦,同比下降5.7%;
风电机组1336.53万千瓦,同比增长71.3%;
核电机组60万千瓦,同比下降81.8%。
图1:2016年至今发电设备产量变化趋势图
(注:本报告发电设备产量指水电、火电、风电、核电设备机组的总和,不包含光伏设备,以及不上电网的小型发电设备,以下同)
近几年随着我国加快发展壮大水电清洁能源,水电大机组设备陆续生产完成。上半年水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153.7%,完工了5套百万千瓦级、5套30万千瓦级抽水蓄能机组。1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水电机组产量的82.5%。
国家煤电“去产能”政策实施以来,火电设备产量连年回落。从2016年的8384.63万千瓦下降至2019年的4997.6万千瓦,2019年下降比例为33%。目前回归至每年约4000万千瓦的规模。今年上半年,火电机组产量2348.85万千瓦,同比下降5.7%。
风电设备方面,上半年企业一方面迎来吊装高峰,另一方面面临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紧张。2-3月份疫情对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影响较大,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以及平价政策期限的影响,抢装进一步加剧,产业链需求依然旺盛,上半年风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71.3%。近几个月国际疫情严重,导致进口巴沙木、轴承等原材料、零部件交付拖期,影响风电设备生产。
核电项目在手订单少,企业产能放空大概30-40%。国外疫情严重导致进口大锻件、焊材、管材等部件延期交货。上半年完工霞浦示范快堆1号发电机1台。其他主设备方面,完成了蒸汽发生器3台、除氧器1台、主泵泵壳1台。按照年初排产情况,大部分核电产品集中在下半年交货。
近年来,清洁能源发电设备比重稳步提高。火电设备产量在发电设备中所占比重由2016年的73.2%降至2020上半年的49.4%;水电设备产量比重由2016年的7.6%增至2020上半年的21.2%;风电设备产量比重由2016年的16.3%增至2020上半年的28.1%;核电设备产量比重近几年在1.3%到5.3%之间变动。
图2:2016年至今发电设备产量占比变化趋势图
2.出口情况:出口小幅增长,出口规模占发电设备产量比重较低,市场开拓困难。
上半年全国出口发电机组437.22万千瓦,同比增长6.2%,占发电设备产量的9.2%。其中水电机组68.72万千瓦,火电机组326万千瓦,风电机组42.5万千瓦,主要出口地区为东南亚、中亚和非洲。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进一步放缓,发电设备出口市场开拓工作异常困难。上半年全国新签约发电机组出口订单108.55万千瓦,同比下降55.8%。随着中美、中英、中印等中外矛盾升级,一些国外企业取消中企订单,发电设备出口风险持续增长。
图3:2016年至今发电设备出口变化趋势图
3.经济运行: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成效显著,经济运行总体稳中向好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生活生产正常化,上半年发电设备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上半年发电设备主机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558.4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集团发电设备板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350.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7%,营业收入、利润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上半年发电设备主机企业出口交货值完成47.9亿元,同比下降8.5%。
上半年水电头部设备企业由于有大型水电项目支撑,生产经营情况相对良好,但大部分中小水电企业产值、营收、利润等指标有不同程度下降。火电设备企业经历近几年“去产能”政策的调整后,整体经营情况已经趋于平稳,并通过老旧机组改造寻求业绩增量。风电“抢装潮”激发市场需求,加速产业链订单释放,多数风电设备企业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营核电的设备企业由于在手订单明显减少,30-40%的产能放空,加之受疫情影响,企业资金链紧张,生产经营压力巨大。
新接订单方面,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新签约发电设备订单接近650亿元,同比增长约19%。上半年国内水电项目招标约400万千瓦,大部分水电设备企业新接订单有不同程度下降;国内煤电项目招标约1600万千瓦,企业新接订单中30万千瓦以下小机组比重上升;能源央企42个风电机组项目累计容量488.6万千瓦,全国光伏发电招标2597万千瓦;核电主设备方面,上半年仅定标苍南项目的蒸汽发生器、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
4.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发电设备企业在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设备、水电设备、高效清洁燃煤发电设备、核电设备、氢能、储能、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不断突破,创新产品,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对外合作协同机制,推动企业在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持续前进。
哈电集团世界首台百万千瓦水轮机组白鹤滩右岸水轮机进入安装环节;迪拜哈斯彦项目完成1号机组满负荷发电;厄瓜多尔美纳斯大型水电项目土建工程实现最终移交;中广核“华龙一号”示范堆首台稳压器成功发运;国内单机容量最大抽蓄机组首台座环蜗壳、世界日投煤量最大气化炉等一批重点项目关键部件顺利产成发运。同时通过加强资本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企业转型发展新动能,与黑龙江省签署“新能源产业项目”合作协议,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新能源产业板块;成立哈电融资租赁(天津)有限责任公司,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成立俄中电力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为深入开拓俄罗斯电力改造市场搭建平台。努力打造“互联网+服务”新引擎,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加快推进企业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升级,不断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东方电气全面启动三大创新工程,即以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为代表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工程;以火电机组可靠性大幅跃升为代表的产品创新优化工程;以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电厂智慧化改造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转型工程。研发的我国首台10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并投入运行的单机容量亚洲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自主研制的商用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迈上了100台大关,已形成从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密度储运氢、氢加注到氢燃料电池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在国防、分布式能源、汽车动力、储能装备等方向的跨领域应用;东方电机的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正式通过验收,该项目使生产效率提高48%,运营成本降低31.9%,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7%,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源利用率提高57.3%。
上海电气致力于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传统能源设备制造向新能源设备制造的转型,从高耗能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全球最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安徽平山电厂二期工程锅炉水压试验一次成功,被国家能源局列为“国家示范工程”;与国网上海电力联手打造的“能源魔盒”项目,依托智慧能源管理平台,以”风、光、储、充、控”一体化形式实现多能协同互补和能源综合梯次利用,使工业区的整体用能效率大幅提升;中标阿联酋装机容量最大的光伏发电工程太阳能公园五期900MW独立发电项目,在中东乃至全球新能源产业领域持续提高影响力;新成立的能源公司着力打造成有装备基础的新能源EPC总承包商,通过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将工程设计经验固化在软件中,不断提升项目管理、运维服务和提供备品备件的能力,实现“无人化、少人化”电站;上海电气“e站通”电商平台1.0版正式上线,实现了一线电厂需求和上游工厂生产的精准对接,加速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复工。
一重集团加快推动由重型装备制造商向制造服务商转变,在国际EPC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获得智利10×3MW光伏发电项目订单;自主设计制造的首台套950mm不锈钢全连轧生产线热负荷试车成功,顺利产出第一卷钢卷,填补了公司在全连轧生产线领域的技术空白;高品质大型铝板轧机工作辊研制成功,标志着高品质大型铝板轧机工作辊开启国产化进程,提升了一重在大型铝板轧机工作辊制造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国机重装加快推进传统领域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加快推进新兴领域开拓创新,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成功签订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TF线圈盒先行件AU3制造合同,需要研制出在-269℃严苛条件下运行使用的新型材料,极大考验了企业全流程制造能力;成功冶炼首支100t级Cr12电渣锭,解决该类转子锻件长期依赖进口,打破了制约超超临界机组铸锻件完全国产化的瓶颈之一;研制的“华龙一号”RSR750型核主泵全流量试验台泵壳正式发运,标志着率先掌握了具有世界最高安全标准的第三代核电泵壳内壁堆焊全自动焊接技术。
北京巴威公司积极拓展光热发电等新能源市场,研制出可再生能源产品包括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吸热器研发生产(塔式水工质、塔式熔盐)、熔盐蒸汽发生器、垃圾焚烧锅炉、生物质燃烧耦合等新能源产品,成功签订的亿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也将为其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杭州锅炉公司深挖太阳能光热等新领域发电市场,积极参与国内、国外的光热项目,不断提升光热领域技术储备,力争在太阳能光热发电领域取得更大技术及市场突破。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产零部件、原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由于电力业主指定要求进口发电设备部分原材料或零部件,国内研制成功的供应商将始终没有业绩,陷入恶性循环。疫情带来的供应链紧张和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进一步提高发电设备国产化、自主化水平刻不容缓。尤其是核级焊材等有技术壁垒的原材料已持续制约国内核电产品的发展,政府和企业需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的资源投入和攻关力度,尽早实现国产化。
2.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发电设备进口的大锻件、阀门、焊材、管材、轴承等不同程度延期交付,未来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是风电机组,轴承大量进口,海上风机长叶片、大型铸件紧缺,疫情使得风电零部件、原材料本就供应紧张的局面进一步凸显,从而对今年风电产品生产交付等造成影响。
3.发电设备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配套中小企业无法适应目前瞬息万变的产业调整局势。当对应项目、订货量减少时,配套中小企业会选择萎缩经营该产业或直接退出现有市场,造成“两链”缺失,给发电设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
4.目前正在执行的海外项目建设、监造、管理等人员进场困难,在场施工人员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错峰或者接受检查与隔离,使得现场施工能力下降。部分项目所需设备国内生产完成但无法按时发运,欧美供货的部分零部件、原材料供应紧张,海外项目建设进度普遍拖期,造成物资积压和资金回笼困难,不可避免地增加“两金”占用。
5.目前核电新核准项目数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内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产能需求。长期以来培养的核电人才流失,生产能力放空,产品质量稳定面临考验。风电行业抢装带来短期需求激增,制造企业产能严重不足,造成生产制造、外购材料、部件均出现问题。但抢装过后市场需求相对减少,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又将面临产能放空。
二、未来形势研判
1.水电
国家将继续加快发展现已开发的水电清洁能源。积极稳妥发展水电,启动雅砻江、黄河上游、乌江及红水河等水电规划调整,加快龙头水库建设。目前在建水电项目有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雅砻江两河口,大渡河双江口等水电站。金沙江旭龙等水电站正开展前期工作。随着大中型水电站设备陆续完工,结合下半年企业的排产计划,2020年水电机组预计交货1600万千瓦,继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预计全年水电项目招标约1300万千瓦。
未来新增水电主要集中在藏、云、川、青地区,但开发条件差,敏感因素多,开发负担大。抽水蓄能电站对于促进区域风、光等新能源消纳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国家将积极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增强系统储备调节能力。新技术研发方面,高水头大容量机组、超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大型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海水抽水蓄能机组等是企业继续攻关的重点。
2.火电
未来煤电将继续发挥电力安全保障“压舱石”作用,在有序发展增量的同时,着力实现存量机组的优化升级,推动灵活、低碳和高效发展。今年国家将统筹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节能改造,西部具备条件的机组年底前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在确保电力、热力供应的基础上,继续淘汰关停不达标的落后煤电机组;从严控制、按需推动煤电项目建设;增强系统储备调节能力,积极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
结合下半年企业排产计划,2020年火电机组预计交货4900万千瓦。预计全年火电项目招标约4000万千瓦。未来“十四五”期间,预计每年保持约3000万千瓦的规模。
随着风、光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风、光发电经济性快速提升,煤电恐失去低成本优势,若计及碳减排成本,会进一步削弱煤电价格的市场竞争力。未来煤电向调节性电源转型的速度将比预期更快,国内会加大煤电灵活性改造力度以及老旧机组改造项目的实施,推动存量煤电逐步由电量型向电力型转变。
燃机方面,随着工信部“两机专项”和国家能源局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示范项目的深入实施,我国燃气轮机研发攻关陆续取得成果。计划到2023年完成30万千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产品研制和定型;2030年完成40万千瓦级G/H级产品研制。高温结构材料、热障涂层技术需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早日摆脱依赖进口局面。
3.风电
2020年是风电补贴退坡前的冲刺之年。风电抢装需求旺盛,但产业链供应紧张。自2019年初,行业内即出现主轴承和铸件的短期供应瓶颈,巴沙木的紧缺也进一步制约风机交付量增长。今年下半年新能源市场需求将恢复性增长。国家将有序推进集中式风电、光伏和海上风电建设,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发展;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同时,随着风电机组20年使用寿命的临近,国内将会出现大批退役机组,旧机组退役更新市场潜力较大。
未来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应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零部件的短板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风电行业良性发展。3.0MW机组成为陆上主流机组,现阶段更为成熟的4.0MW~6.0MW海上风电机组仍旧是开发商的主要选择,同时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东方电气也中标7.0MW、8.0MW、10MW级别海上风电机组,开发商在逐渐考虑更大兆瓦的海上风电机组。
4.核电
当前企业核电项目在手订单少,伴随下半年及未来项目核准的不确定性,核电设备企业将面临进一步产能放空问题。大部分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经营困难,满足核电设备加工要求的人才队伍也很难稳定。从大型核电厂的技术路线来讲,“华龙一号”和CAP1400将是我国核电建造的主力堆型。
2020年内可能投入商业运行的“华龙一号”将对后续的项目核准和我国核电“走出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小堆在系统简化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未来更多应用于热电联供、区域供热、海水淡化等。当前应加大国内核电产业链培育力度,加快国产化装备推广应用。提前布局四代堆及小堆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攻关,同时对一些“卡脖子”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和原材料加大攻关,从政策及资金等方面支持国内有潜在供应能力的企业,力争在下一轮核能竞赛中占据世界主导地位。
5.出口
当前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下降,基础设施建设增速进一步放缓,发电设备出口市场开拓工作受到较大影响。但拓展海外市场是发电设备企业转型的必由之路。尤其是传统的发电设备,国内需求相对饱和,需进一步关注国际市场。未来应加快发电设备国内与国际产业标准融合,深化与亚、非、拉等国家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填补国内产能空缺,使发电设备产业稳定、良性持续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国家层面将通过建立能源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三、相关建议
1.国产替代进口的支持:建议国家层面制定政策,对具备国产化条件的设备、部件、材料,全力推进国产替代进口。正在执行的项目如果采取国产替代进口的措施,相关的合同规定、事后审计等予以解释;正在进行前期策划的项目,在核准时应当提出重要部件、材料国产化的要求。
2.国产化研发攻关支持:建议政府加大对基础技术和关键原材料、零部件的研发攻关,不论其价值量高低,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各项政策上继续向研发创新方向倾斜,减轻企业研发资本投入。针对创新激励、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设施、公平竞争、完善投资环境、信息与数据安全、协同网络与联盟等,制定实施横向的功能性产业政策。加大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解决信息不对称、资金投入分散问题。
3.物流便利上的支持:建议加快运输资质证照电子化,优化大件运输跨省并联许可服务,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继续实行物流仓储土地使用税减半征收等政策;加快发展智慧物流产业。
4.企业税收、融资成本支持:近两年税率调整,业主单位普遍要求按照不含税价不变进行合同调整,国家出台降税措施的红利并未落到制造企业。受疫情影响,部分发电设备及零部件、原材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建议国家在税收、融资成本等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倾斜,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企业投融资、研发创新、产能恢复创造环境。
5.核电产业的支持:建议国家及时出台核电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保持核电建设有序平稳发展,稳定核电产业链相关企业市场预期,同时从国家层面帮助中国核电“走出去”,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助推国内核电产业链做大做强。
6.风电产业的支持:近年来,风电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增效被抢装直接抵消,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疫情使得风机供应短缺、复工延期、进度受阻,风电项目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并网,建议适当延长风电建设并网时限;发行专项建设债,推动绿色信贷发展;加快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避免出现因补贴取消引发制造业生态环境恶化、设备产品质量隐患、弃风限电问题反弹、行业发展波动大等问题,以实现平价的平稳过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经济形势严峻,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发电设备行业需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高质量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对短板弱项和风险挑战,要有前瞻性谋划,强化管理,苦练内功,加快科技创新,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坚定不移地为确保我国电力行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注:本报告全社会用电量、电力投资数据来源于国家能源局、中电联官网。其他数据来源于机械工业发电设备中心统计及调研结果,以及相关企业、网站公开资料
标签: 发电设备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