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技术规格及要求 |
一、设备名称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 |
二、数量 | 一套 |
三、设备用途 | 心、脑、全身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
四、要求 | 1.投标设备必须是本公司平板血管造影产品的最新机型,最新软件版本,整机原装进口并提供相应CE和CFDA文件。 |
2.每台投标设备的应标指标必须符合*要求,如有任何不符*要求将视为废标。投标产品对应于招标文件技术指标没有负偏离得35分,其中带#号的技术参数共8项16分,每负偏离1项减2分,其他技术参数每负偏离1项减1分,累计扣完为止,正偏离不加分。 |
五、技术要求 | |
1、 | 机架系统:满足心、脑、周围血管的造影和介入治疗需要 |
1.1 | 悬吊式机架,能覆盖全身之功能 |
1.2 | 机架可进行等中心旋转 |
1.3 | 机架运动包括电动和手动两种方式 |
1.4 | C型臂旋转速度(非旋转采集)LAO/RAO:≥25°/秒 |
1.5 | C型臂环内滑动速度(非旋转采集)CRAN/CAU:≥25°/秒 |
1.6 | CRA:≥90° |
1.7 | CAU:≥90° |
#1.8 | RAO:≥185° |
1.9 | LAO:≥120° |
1.10 | 旋转采集角度≥240° |
1.11 | 床旁可以单手柄控制、操作C型臂机架的运动 |
1.12 | C臂的旋转角度:血管检查摆位无死角,C臂旋转至任何角度均可投照 |
1.13 | 数码显示所有C型臂旋转角度信息 |
1.14 | 机架(L臂)可移出手术野,L臂移动范围:≥260 cm |
1.15 | L臂电动速度:≥15cm/s |
1.16 | C型臂弧深:≥90cm (不包括L臂补偿) |
1.17 | 机架可分别在头位、左侧位、右侧位进行透视和采集 |
1.18 | 等中心到地面距离:≤106.5cm |
1.19 | 等中心到焦点距离:≥81cm |
1.20 | SID范围:89.5cm-119.5cm |
2、 | 导管床 |
2.1 | 满足全身检查、治疗的要求 |
2.2 | 床面要求为碳纤维材料 |
2.3 | 纵向运动范围:≥120cm |
2.4 | 导管床横向运动:≥36cm |
2.5 | 床面升降范围:≥28cm |
2.6 | 床面最低高度:≤74cm |
2.7 | 床最大承重:≥325KG |
2.8 | 任意位置承重:≥250KG + 500N额外CPR承重 |
2.9 | 床身纵向运动伸出最远端时,无需回床即能在床面任意位置进行CPR,保障紧急情况下的安全 |
2.10 | 床长度:≥319cm |
2.11 | 床宽度:≥50cm |
2.12 | 床面患者最大有效覆盖:≥210cm |
2.13 | 床面旋转角度:≥270度 |
2.14 | 导管床床垫、轨道夹、输液架、病人绑带以及线缆拖 |
2.15 | 床面上下运动速度:≥30mm/S |
3、 | 检查室内控制系统 |
3.1 | 床旁液晶触摸屏控制系统 |
3.1.1 | 提供床旁一套液晶触摸控制屏 |
3.1.2 | 控制屏可置于导管床3边,或者控制室内,便于医生操作 |
3.1.3 | 可进行图像采集条件控制 |
3.1.4 | 可完成程序卡片操作,包括采集协议 |
3.1.5 | 程序卡片可自行定义和存储 |
3.1.6 | 程序卡片包括常用协议,默认协议,和特殊协议方便用户选择 |
3.1.7 | 程序卡片可定义手术,使用人或使用科室等类别 |
3.1.8 | 可通过RIS/CIS/PACS等编码自动选择正确的程序卡片 |
3.1.9 | 床和机架锁定控制 |
3.1.10 | X线的使能控制 |
3.1.11 | 透视蜂鸣器复位 |
3.1.12 | 秒表 |
3.1.13 | 透视存储 |
3.1.14 | 清洁模式 |
3.2 | 遥控器功能 |
3.2.1 | 序列选择和图像选择 |
3.2.2 | 检查循环播放和序列循环播放 |
3.2.3 | 浏览速度 |
3.2.4 | 序列纵览和检查纵览 |
3.2.5 | 激光灯指示 |
3.2.6 | 检查和序列的标记,用于存储 |
3.2.7 | 选择参考图像并调用 |
3.2.8 | 参考屏图像浏览和采集序列处理 |
3.2.9 | 减影和蒙片选择 |
4、 | 控制室并行处理工作站 |
4.1 | 透视或曝光时可进行图像处理和存档浏览等工作,可独立运行 |
4.2 | 术中可执行像素位移和测量分析功能 |
4.3 | 可同时浏览两个序列 |
4.4 | 可同时处理不同病人的信息 |
4.5 | 准备下一个病人的信息输入 |
4.6 | 进行上一个病人的报告编写 |
4.7 | 进行QCA后,可立即与检查室分享 |
5、 | 高压发生器 |
5.1 | 高频逆变发生器,功率:≥100KW |
5.2 | 最大管电流:≥1000mA |
5.3 | 逆变频率:≥100kHZ |
5.4 | 最小管电压:≤40KV |
5.5 | 最大管电压:≥125KV |
5.6 | 最短曝光时间:≤1ms |
5.7 | 自动SID跟踪 |
5.8 | 全自动曝光控制,无需测试曝光 |
6、 | X线球管 |
*6.1 | 球管阳极热容量:≥3.7MHU |
#6.2 | 球管管套热容量:≥9.4MHU |
6.3 | 最大阳极冷却速率:≥1750kHU/min |
#6.4 | 球管阳极散热率:≥***** W |
6.5 | 金属陶瓷外壳 |
6.6 | 液态金属轴承球管 |
6.7 | 10分钟透视功率:≥4500W |
#6.9 | 球管阳极转速:≤4200转/分钟 |
6.10 | 球管焦点为二个,小焦点:≤0.4mm,大焦点:≤0.7mm |
6.11 | 最小焦点功率:≥30kW,最大焦点功率:≤65kW |
#6.12 | 球管阳极靶边直径:≥200mm |
6.13 | 球管采用直接油冷技术,即冷却油直达阳极靶面的冷却方式,无需安装水冷系统 |
6.14 | 球管内置栅控技术,非高压发生器控制脉冲透视,以消除传统脉冲透视产生的软射线 |
#6.15 | 球管内置多档金属铜滤片,最厚达1.0mm |
6.16 | 配备通用型、虹膜型等多种遮光器 |
6.17 | 遮光器位置可存储 |
6.18 | 心脏介入手术中,半透明楔形挡板可根据投照角度自动定位 |
6.19 | 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调节遮光板、滤线器位置 |
7、 | 平板探测器 |
7.1 | 探测器类型:≥16 bits非晶硅数字化平板探测器 |
7.2 | 平板外壳大小:≤42 X 52cm |
7.3 | 最大有效成像视野(边长) ≥30cm X 38cm |
#7.4 | ≥8种物理成像视野,以适应不同部位介入需要 |
7.5 | 最大图像矩阵灰阶输出:1904 x 2586 x 16 bits |
7.6 | 平板探测器分辨率:≥3.25LP/mm |
7.7 | 像素尺寸:≤154μm |
7.8 | 0 lp/mm 时DQE:≥77% |
7.9 | 平板可90度旋转 |
#7.10 | 平板探测器无需水冷装置 |
7.11 | 平板探测器带有非接触式防碰撞保护装置及防碰撞自动控制 |
8、 | 图像显示器 |
8.1 | 控制室:≥24英吋高亮医用高分辨率LCD显示器,≥两台,显示矩阵:≥1920 x 1080 |
8.2 | 最大视角:≥178° |
8.3 | 亮度:≥400Cd/m2 |
8.4 | 操作室:医用高分辨率LCD显示器,显示矩阵:≥1920 x 1080 |
8.5 | 兼容1920x1200超声和IVUS信号 |
8.6 | 最大视角:≥178° |
8.7 | 亮度:≥650Cd/m2 |
8.8 | 操作室:27英吋高亮医用高分辨率宽屏LCD显示器:≥1台 |
8.9 | ≥2架位宽屏显示器吊架 |
8.10 | 显示器吊架可置于床旁三侧位置,吊架移动范围:≥330 x 300cm |
8.11 | 显示器吊架可进行人性化电动升降:≥32cm |
8.12 | 显示器吊架旋转范围:≥350° |
8.13 | 显示器上可显示X线使能、球管温度、曝光的kV,mA及ms、机架的旋转和成角信息、导管床高度、探测器视野、系统通用提示信息、选择的帧率、透视模式、累计透视时间、剂量率、累计剂量、DAP剂量面积乘积 |
9、 | 图像系统 |
9.1 | 外周采集、处理、存储*****矩阵,即提供2K影像链配置 |
9.2 | 采集帧率:0.5 - 6帧 /秒 |
9.3 | 最大采集帧率:≥6帧/秒 |
9.4 | 心脏采集、处理、存储*****矩阵:15 - 30帧 /秒 |
9.5 | 实时减影 |
9.6 | 脉冲透视 |
9.7 | 床旁可直接选择透视剂量:≥3档,最小档:≤5伦琴/分钟 |
9.8 | 可存储单幅及序列透视图象(单次储存≥20S且≥600幅的连续动态透视图象),透视序列可以同屏多幅图像形式显示于参考屏上 |
9.9 | 最大脉冲透视速度:≥30幅/秒 |
9.10 | 最小脉冲透视速度:≤3.75幅/秒 |
9.11 | 具有透视末帧图像保持功能 |
9.12 | 硬盘图像存储量1024 矩阵:≥50,000幅,2048矩阵:≥12,500幅 |
9.13 | 后处理功能包括:改变回放速度、选择路标图像、电子遮光器、边缘增强、图像反转、附加注解、快速选择图像、移动放大、可变速度循环放映、造影图像自动窗宽、窗位调节、重定蒙片、手动自动像素移位、最大路径和骨标记 |
9.14 | 血管序列实时DSA功能和DA功能 |
9.15 | 图像显示功能:采集时间、日期显示、图像冻结,灰阶反转,图像标注,左/右标识,文字注释,解剖背景。 |
9.16 | 路径图造影剂自动峰值保持功能 |
9.17 | 支持术中事件记录并存储 |
10、 | 测量分析(主机系统) |
10.1 | 左心室分析软件,可测量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每博量测定 |
10.2 | 三种方法以上室壁运动曲线测量 |
10.3 | 冠脉分析软件,所选血管段直径、狭窄信息、截面积、狭窄百分比、压力级值等测量 |
10.4 | 以上定量分析软件均能够在主机上而非工作站上实现,并能够实现机房内的床边测量 |
11、 | 旋转采集 |
11.1 | L臂正位旋转采集C臂旋转速度:≥55度/秒,有效覆盖范围:≥240度 |
11.2 | L臂侧位旋转采集C臂旋转速度:≥30度/秒,有效覆盖范围:≥180度 |
11.3 | 1024采集,最快采集速度:≥30幅/秒 |
11.4 | 可实时减影 |
12、 | 网络与接口 |
12.1 | 具有DICOM Send功能 |
12.2 | 具有DICOM Print功能 |
12.3 | 具有DICOM Query/Retrieve功能 |
12.4 | 具有DICOM Worklist功能 |
12.5 | 具有DICOM MPPS功能 |
12.6 | 激光相机接口 |
12.7 | 高压注射器接口 |
12.8 | 标准视频输出接口,能够支持视频转播,用于会议,教学,家属等待区图像浏览等 |
13、 | 附件 |
13.1 | 具备整个系统的升级能力 |
13.2 | 具有双向对讲系统 |
13.3 | 具有图像处理操作面板 |
13.4 | 具有红外遥控器至少2个 |
13.5 | 红外遥控器具有激光灯指示功能 |
13.6 | 具有悬吊式射线防护屏 |
13.7 | 具有床旁射线防护帘 |
13.8 | 具有悬吊式手术灯 |
13.9 | 具有中文操作手册 |
14、 | 智能路径图功能 |
14.1 | 可针对脑血管、胸部、腹部等不同检查部位,设置专门的路径图参数,并可在床旁液晶触摸屏上直接进行参数调整 |
14.2 | 可在床旁液晶触摸屏上选择针对导管引导、打胶、放置弹簧圈等不同介入操作的专门路径图模式 |
14.3 | 医生可自定义针对特殊介入操作类型的路径图显示模式 |
14.4 | 在不同路径图模式下,可对路径图中的减影血管影像、介入植入物(导丝导管、胶、弹簧圈等)、解剖背景的亮度进行分别的独立调节,以满足复杂介入操作引导的需要 |
14.5 | 液晶触摸屏上具有专门的路径图运动伪影自动消除键,可随时对由于病人微小运动导致的路径图伪影(常被误认为漏胶)进行自动实时补偿校正,有效减少运动伪影的影响 |
15、 | 组合蒙片功能 |
15.1 | 可对用于实时DSA的蒙片数量进行实时组合优化,以明显降低蒙片的背景噪声,显著提高DSA的图像质量 |
15.2 | 可对用于实时DSA的蒙片数量进行实时组合优化,在保持相同噪声水平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
15.3 | 在实时DSA图像显示前的瞬间,可显示组合蒙片图像 |
15.4 | 可对组合蒙片的数量调整,最大组合蒙片数量≥6幅 |
15.5 | 可针对不同检查部位进行蒙片数量的个性化组合,以满足不同部位的成像特点 |
16、 | 射线剂量防护技术 |
16.1 | 采用铜滤片自动插入技术消除球管软射线,最厚≥1mm |
16.2 | 插入铜滤片数≥3片,具备自动和手动两种方式 |
16.3 | 具有管球内置栅控技术 |
16.4 | 透视图像存储功能:≥999幅透视图像连续存储 |
16.5 | 透视冻结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调节遮光器、滤波片位置 |
16.6 | 具有射线剂量监测功能,透视时,表面剂量率显示;透视间期,显示积累剂量,区域剂量和剂量限值 |
16.7 | 具有床下防护铅帘,悬吊式防护铅屏 |
16.8 | 无射线下定位功能 |
16.9 | 支持床旁触摸屏实现无射线下定位 |
16.10 | 移动病人时,图像跟随位置变化 |
17、 | 缺血性卒中高分辨率软组织CT |
17.1 |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治疗,经静脉注射程序,具备延时功能 |
17.2 | 通过显示血栓前后的血管结构,可以看出脑血管阻塞的位置,长度和大小 |
17.3 | 高分辨率颅内评估改善介入的缺血性卒中治疗,空间分辨率:≤40微米 |
18、 | 高级三维图像处理工作站 |
18.1 | 有独立的原装进口三维重建工作站硬件和软件 |
18.2 | 机架旋转速度:≥55度/秒,覆盖范围:≥240度 |
18.3 | 机架可在头位及侧位进行三维采集 |
18.4 | 血管重建速度:自旋转采集起至重建结束的时间:≤12秒 |
18.5 | 具有体积/表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虚拟支架、 虚拟内窥镜、模拟机架位、钙化斑成像、透明血管成像功能 |
18.6 | 具有局部放大重建 |
18.7 | 具有专用脊柱三维采集程序及脊柱重建功能 |
18.8 | 具有钙化斑块重建 |
18.9 | 具有距离测量、体积测量功能 |
18.10 | 具有三维自动血管分析 |
18.11 | 具有动脉瘤自动分析、导管头模拟塑形功能 |
18.12 | 仅造影序列便可重建出三维图像;无需蒙片序列,减少曝光,加快手术进程 |
18.13 | 可在床旁进行图像浏览和控制 |
18.14 | 当选定最佳三维图像观察角度,机架可自动跟踪定位到此投照角度 |
18.15 | 当机架投照角度转动时,三维图像跟随机架实时转动,保持相同观察角度,无间隔时间,并支持无射线环境下 |
19、 | 双期类CT软组织成像 |
19.1 | 功能模块原装进口,能提供类似CT的软组织图像,能够进行机架正位和侧位的类CT采集,以满足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部分的采集和重建 |
19.2 | 成像采取双期自动往复扫描和双图像并行显示,使医生可以同时观察两个不同时相的三维数据,如肝脏肿瘤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实质期。采用并行显示功能,可以分割多发肿瘤病灶 |
19.3 | 能在床旁实现任意角度断面的观察,并可调节层厚,窗宽,窗位等CT参数 |
19.4 | 单次旋转采集图像:≥620幅,有效覆盖范围:≥240度 |
19.5 | 最快采集速率:≥60帧/秒 |
19.6 | 最快采集时间:≤5秒 |
19.7 | 类CT图像采集,重建到显示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干预 |
19.8 | 三维重建和类CT重建硬件一体化设计,方便实现二者融合匹配显示 |
19.9 | 仅需一次旋转采集即可实现三维重建和类CT重建 |
19.10 | 旋转采集数据能够自动传输至工作站并自动重建,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参与 |
19.11 | 具备专用的金属伪影消除采集程序,消除金属植入物和支架的影响 |
19.12 | 具备专用的BMI噪声抑制程序 |
19.13 | 具有颅内支架精晰显影功能 |
20、 | 开放式双期类CT成像 |
20.1 | 由传统的病人等中心的扫描方式,变成了可以进行开放性的扫描方式 |
20.2 | 病人的右侧为C形臂等中心,例如可实现整个肝脏为中心 |
20.3 | 投照范围左前斜:≥55度,右前斜:≥185度 |
20.4 | 帧速率:≥60帧/秒 |
20.5 | 成像采取双期自动往复扫描和双图像并行显示,使医生可以同时观察两个不同时相的三维数据,如肝脏肿瘤增强扫描的动脉期和实质期。 |
21、 | 导管室信息系统 |
21.1 | 支持介入造影影像,包括高分辨率(512*512 或 1024*1024)的动态影像 |
21.2 | 服务器软件提供DICOM 的SOP Class:Storage SCU/SCP,可直接接收所有符合DICOM3.0标准的影像数据 |
21.3 | 服务器软件提供DICOM 的SOP Class:Storage SCU/SCP,可直接接收所有符合DICOM3.0标准的影像数据。 |
21.4 | 提供DICOM 的SOP Class:Patient Root Find/Move、Study Root Find/Move。可允许多个客户端工作站同时根据患者姓名、检查设备、检查部位、影像号、检查时间日期等多种查询条件的组合形式查询与调阅影像,并提供查询影像调阅前的缩略图预览功能 |
21.5 | 可以同时接受多个不同影像设备或DICOM Gateway发送的数据,并提供影像资料的存储 |
21.6 | 采用集中式数据库及独立影像储存管理机制,记录所有影像的储存位置 |
21.7 | 数据库将会自动记录所有病人及检查的相关文字资料以及所有检查影像的属性资料 |
21.8 | 提供影像数据的各种状态记录日志(影像存档、影像调阅、影像传输),并提供相应分析工具 |
21.9 | 支持远程维护以及病人隐私信息及影像资料的加密权限管理 |
21.10 | 支持DICOM多分格打印,在打印预设中可以任意添加/删除某个影像或附带的文字说明;同时支持Windows网络打印和本地彩色打印 |
21.11 | 床旁可以单手柄控制、操作C型臂机架的运动 |
21.12 | 支持中英文使用界面 |
21.13 | 支持一次检查的图像以分割画面显示于显示器上或选择多个影像对比 |
21.14 | 主画面可依时间显示病人过往的影像检查(包含不同类的检查),且不同次的检查影像可以分割成不同画面互相比较 |
21.15 | 可同时调阅一个患者的多个不同的诊断序列,包括同一个检查或不同时期的检查影像,及不同成像设备的影像可对比显示和诊断 |
21.16 | 提供影像品质功能提升工具,并可调整影像明亮度、对比度,可在静止影像上做记录及说明 |
21.17 | 可选择动态影像连续播放,显示速度最快达到每秒60张。并可规范多幅影像播放速度及是否与心电图标记同时播放 |
21.18 | 支持影像输出为JPEG, BMP,AVI等常用影像格式,支持DICOM打印功能,及DICOM影像输出并自带浏览软件 |
21.19 | 支持并发用户同时调阅非同一患者图像 |
21.20 | 支持CDROM和DVDROM影像刻录功能,可在光盘上自动建立DICOM索引文档,刻录的影像及索引文档可在其它DICOM工作站上或普通电脑上回放 |
21.21 | 可将DICOM影像格式转换成JPG/BMP/AVI等常用格式单个或批量导出 |
21.22 | 支持灰度(4-32bit)和24bit真彩色图像 |
21.23 | 可以对动态影像进行采集、浏览 |
21.24 | 影像管理系统包括影像后处理功能必须为B\S架构,保证任何联网的电脑通过权限管理可以登录系统进行图像浏览,方便临床诊断的同时,支持院内即时的专家会诊 |
21.25 | 提供对影像的网页浏览方式,可通过 URL 调用第三方网络应用,通过网页查询影像并浏览影像 |
21.26 | 可按照时间顺序以图形方式清晰呈现患者整个疾病治疗周期内的各项诊断信息,可直接调用第三方临床高级工具,开展全面分析和报告,以便做出更快、更高效的心脏治疗决策 |
21.27 | 可自定义时间轴,使您能快速浏览完整的心血管疾病管理时间轴 |
21.28 | 提供系统管理工具,允许自定义工作栏、列表和用户自动权限 |
21.29 | 支持把检查结果中错放的部分删除或移至正确位置 |
21.30 | 能够在一个患者文件夹内合并两次的检查结果 |
21.31 | 在工具栏中提供滚动、缩放、重置、灰度级、显示/隐藏图像信息、打印、 保存功能可进行各种模式的调整 |
21.32 | 支持 JPEG 有损和 PNG 无损压缩来减小图像文件的大小,有助于减少网络间文件传输时间 |
21.33 | 可以对比相同或不同患者检查结果的的动态图像 |
21.34 | 支持标准 DICOM 功能,包括:从 DICOM 图像导入、DICOM 查询/检索和 DICOM 自动存档或转存 |
21.35 | 能够使用 FTP 或 DICOM 存储 SCU 协议将测试导出至其他系统 |
22、 | 导管室图文报告系统 |
22.1 | 记忆报告界面位置 |
22.2 | 报告界面可以在浏览患者影像时候一键调出随时书写 |
22.3 | 通过账号密码或者Windows域账号认证方式登录报告界面 |
22.4 | 可通过网页浏览器不安装第三方插件的情况下实现报告书写全部功能 |
22.5 | 可以按照患者层级和检查层级定义患者基本信息、检查信息 |
22.6 | 报告书写界面将患者信息始终显示确保随时核对患者信息 |
22.7 | 确保使用的报告文字字体是有版权的 |
22.8 | 可以在书写界面调整字体、格式、大小对其方式、项目符号、插入图片等 |
22.9 | 可提供输入页面缩放显示方便 |
22.10 | 可以全屏书写报告内容 |
22.11 | 可将文字格式、图片、表格等正文内容格式保存成报告模板 |
22.12 | 可以文字格式、图片、表格等正文内容格式保存成片语模板 |
22.13 | 可保存公有模板和私有模板方便科室及个人管理 |
22.14 | 可覆盖或追加报告模板 |
22.15 | 可一键调用患者原始Dicom动态影像 |
22.16 | 可以“插入”或“交换”方式调整报告关键帧影像 |
22.17 | 可以预览报告内容和暂存报告内容 |
22.18 | 可以使用图文签章方式完成报告内容签章 |
22.19 | 可选择不同的打印模板,支持Windows打印 |
22.20 | 报告提交完成后,能够和患者影像同屏显示在网页浏览器中 |
22.21 | 报告提交完成后需要输入原因才能重建报告 |
22.22 | 可以对患者列表进行过滤搜索,并能够导出患者列表信息 |
23、 | 3D路图 |
23.1 | 3D路图在血管3D重建上覆盖实时2D透视图像 |
23.2 | 基于3D-RA采集的血管3D重建图,通过床旁TSM一键激活 |
23.3 | 床旁控制:X射线系统和3D路图之间的双向链接,3D自动位置控制,3D跟踪C臂 |
23.4 | 3D路图激活期间可自由调整如下:C臂的角度,C臂的旋转,视野 |
23.5 | 可选的硬拷贝单元(DICOM打印)DICOM兼容设备,支持DICOM XA,DICOM SC,DICOM CT和DICOM 3D |
任何标准PC兼容格式的PC(如:JPEG,AVI) |
一张或多张DVD,CD-ROM |
USB设备。 |
24、 | 智能蒙片功能 |
24.1 | 将透视图像实时叠加到选定的参考图像上 |
24.2 | 通过床旁控制,实现参考图像的淡入淡出 |
24.3 | 任何先前获取图像都能作参考图像 |
24.4 | 便捷将介入前后做对比来评估治疗结果 |
25、 | 双透视功能 |
25.1 | 并列查看非减影透视和减影透视 |
25.2 | 并列查看透视图像和经过数字缩放的透视图像 |
26、 | 动脉瘤流量分析 |
26.1 | 血流转向装置植入后即刻定量分析动脉瘤内血流变化。 |
26.2 | 数据基于3维采集和二维DSA采集。 |
26.3 | 数据采集:≥60幅/秒。 |
26.4 | 彩色显示血管内流动,并可表示出速度差异。 |
26.5 | 矢量场使用箭头来显示在动脉瘤和血管内移动的血液的速度和方向。 |
26.6 | 计算术前术后的平均动脉瘤血流幅度(比率值)。 |
26.7 | 即刻评价瘤体内血流的减少或改变。 |
26.8 | 可视化和量化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植入前后的母体血管和动脉瘤中的流量变化。 |
27、 | 血管机灌注成像 |
27.1 | 有效的功能参数:包括到达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充盈率、宽度、曲线下面积。 |
27.2 | 介入手术室内即时得到组织灌注情况。 |
27.3 | 可以划定感兴趣区域,并通过时间密度曲线来观查感兴趣区域的灌注情况。 |
27.4 | 通过对比介入治疗前后的感兴趣区域的时间密度曲线,实现治疗前后的灌注情况对比。 |
28、 | MR/CT路图 |
28.1 | 可将CT或MR图像导入系统,并与低剂量3D-RA或XperCT采集的图像相匹配 |
28.2 | 3D跟踪C臂允许MR / CT路图与2D投照保持同步,路图显示视角随C臂变化自动调整 |
28.3 | 标记以调整血管和组织周围的解剖学参考的强度 |
28.4 | 2D和3D混合可淡入/淡出2D或3D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