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招标公告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招标公告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
验收监测表
浙辐监(YS)字(2012)第011号
项目名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 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
委托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2014年9月
目 录
********4">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1
********5">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12
********6">2.1 工程基本情况. 12
********7">2.2 地理位置. 13
********3">表3 工作原理、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22
********4">3.1 工作原理及污染因子. 22
********6">表4 环评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33
********7">4.1 环评要求落实情况. 33
********9">4.2 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36
********0">表5 辐射环境监测结果. 38
********1">5.1 监测因子及频次. 38
********2">5.2 监测布点. 38
********3">5.3 监测仪器. 38
********4">5.4 监测质量保证. 54
********5">5.5 监测结果. 54
********8">5.6 剂量估算. 68
********9">表6 环保检查结果. 72
********0">6.1 辐射安全防护管理机构. 72
********1">6.2 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72
********2">6.3 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72
********3">6.4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72
********4">6.5 应急预案. 77
********5">6.6 安全评估制度的落实情况. 77
********8">6.7 辐射安全许可. 77
********9">6.8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78
********0">表7 验收监测结论及建议. 81
********1">7.1 验收监测结论. 81
********5">附件1:环评批文浙环建[2002]164号. 83
********6">附件2:环评批文浙环建[2004]158号. 85
********7">附件3:验收批文浙环辐验[2006]18号. 87
********8">附件4:环评批文浙环辐 [2011]26号. 88
********8">附件5:辐射安全许可证. 88
********0">附件6:“三同时”验收登记表. 95
建设项目名称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 | |||||
建设单位名称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
建设项目主管部门 | 浙江省卫生厅 | |||||
建设项目性质 | 扩建 | |||||
主要产品名称 设计生产能力 实际生产能力 | DSA、DR、CT、胃肠机、钼靶机、移动X光机、泌尿床等Ⅲ类X射线诊断设备共37台;核磁共振仪4台; 10MeV直线加速器1台、15MeV直线加速器1台;PET中心配有回旋加速器1台,生产并使用18F、11C、13N、15O等放射性同位素;ECT使用99mTc、131I、89Sr、153Sm等放射性同位素。 设计接诊人数:1000人次/日 实际接诊人数:1000人次/日 | |||||
环评时间 | 2002年8月 2004年5月 2006年10月 | 开工日期 | 2002年—2011年陆续开工 | |||
投入试生产时间 | 2002年—2011年陆续投入试运行 | 现场监测时间 | 2011年12月5日、13日、14日、27日 | |||
环评报告表 审批部门 |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 环评文件 编制单位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
环保设施 设计单位 | —— | 环保设施 施工单位 | —— | |||
投资总概算 | 5000万元 | 环保投资 总概算 | 2000万元 | 比例 | 40% | |
实际总投资 | 5000万元 | 实际环保 投资 | 2000万元 | 比例 | 40% | |
验收监测依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号,2003年10月;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 (3)《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2005年12月; (4)《关于修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 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3号,2008年12月; (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 |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依据 | 总局第13号,2002年; (6)《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8号令,1997年; (7)《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第14号令; (8)《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浙环开[1999]165号),浙江省环保局,1999年5月; (9)《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环发[2000]38号),国家环保总局,2000年5月; (10)《关于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实行公示的通知》(环办[2003]26号),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3月; (11)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浙环发[2007]12号文《浙江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管理办法》,2007年; (12)《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8号),2011年10月25日; (13)《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89号),2011年12月18日; (14)《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建脑科中心大楼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房项目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意见的函》(浙环建[2002]164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2年9月24日,见附件1; (15)《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建PET及回旋加速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的函》(浙环建[2004]158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4年8月20日,见附件2; (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新建PET及回旋加速器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浙环辐验[2006]18号),见附件3; (1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应用项目(扩建)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2011年4月;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依据 | (18)《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浙环辐[2011]26号),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11年5月23日,见附件4; |
验收监测目的 | (1)检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辐射安全许可制度执行情况。 (2)检查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文件要求的各项辐射防护设施的实际建设、管理、运行状况及各项辐射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 (3)通过现场监测及对监测结果的分析评价,明确项目是否符合辐射防护相关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项辐射防护设施和措施的有效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或建议。 (4)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门部审管提供依据。 (5)为建设单位日常管理提供依据。 |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对职业照射及公众照射剂量限值、非密封源工作场所(ECT室为非密封源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工作场所分级及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控制水平作出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实践和干预中人员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4.3.2.1 应对个人受到的正常照射加以限制,以保证除本标准6.2.2规定的特殊情况外,由来自各项获准实践的综合照射所致的个人总有效剂量和有关器官或组织的总当量剂量不超过附录B(标准的附录)中规定的相应剂量限值。不应将剂量限值应用于获准实践中的医疗照射。 B1.1 职业照射 B1.1.1剂量限值 B1.1.1.1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 a)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5mSv作为管理限值。 B1.2 公众照射 B1.2.1剂量限值 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 a) 年有效剂量,1mSv; 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0.25mSv作为管理限值。 3.1.2 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工作人员体表、内衣、工作服、以及工作场所的设备和地面等表面放射性污染的控制水平应遵循附录B(标准的附录)B2所规定的限制要求。 B2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B2.1 工作场所的表面污染控制水平如表3-1所列。 表3-1 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单位:Bq/cm2
3.1.3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应按附录C(标准的附录)的规定进行。 C1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应按表3-2将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大小分级。 表3-2 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分级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8.6 放射性物质向环境排放的控制 8.6.2 不得将放射性废液排入普通下水道,除非经审管部门确认是满足下列条件的低放废液,方可直接排入流量大于10倍排放流量的普通下水道,并应对每次排放作好记录: a)每月排放的总活度不超过10ALImin(ALImin是相应于职业照射的食入和吸入ALI值中的较小者,其具体数值可按B1.3.4和B1.3.5条的规定获得); b)每一次排放的活度不超过1ALImin,并且每次排放后用不少于3倍排放量的水进行冲洗。 |
本项目DSA、DR、胃肠机、钼靶机、泌尿床等X射线诊断设备机房适用以下标准: (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 本标准适用于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生产和使用。 第6.2款 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新建X射线机房,单管头200mA X射线机机房应不小于24m2;双管头的宜不小于36 m2。 第6.3款 摄影机房中有用线束朝向的墙壁应有2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其他侧墙壁应有1mm铅当量的防护厚度。 设于多层建筑中的机房,天棚、地板应视为相应侧墙壁考虑,充分注意上下邻室的防护与安全。 机房的门、窗必须合理设置,并有其所在墙壁相同的厚度。 | |
本项目CT机机房适用以下标准: (3)《医用X射线CT机的辐射屏蔽规范》(GBZ 180-2006) 4.2剂量目标值 4.2.1机房的辐射屏蔽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 a) 机房外的人员可能受到照射的年有效剂量小于0.25mSv(相应的周有效剂量小于5mSv);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b) 在距机房外表面0.3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7.5mGy/h。 5.2.1.2 CT机房一般屏蔽要求如下: 一般工作量下的机房屏蔽:16cm混凝土(密度2.35 t/m3)或24cm砖(1.65t/m3)或2mm铅当量(不同屏蔽材料的铅当量可查附录B表B.2和表B.3)。 较大工作量时的机房屏蔽:20cm混凝土(密度2.35 t/m3)或37cm砖(1.65t/m3)或2.5mm铅当量。 (4)《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65-2005) 5.1 X射线CT的机房应有足够的使用空间,面积一般应不小于30m2,机房内不应堆放无关杂物。 5.2 X射线CT机房的墙壁应有足够的防护厚度,机房的高度以及门、窗应符合放射防护要求。 |
本项目医用直线加速器机房适用以下标准: (5)《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 126-2002)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进行人体治疗时的防护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能量在50MeV以下的加速器的生产和使用。 3.2.10必须装备检查所有安全联锁的设施,用于在辐射间歇期间检查安全联锁,确保各类系统终止辐照的能力和防止超剂量照射。 3.2.11控制台和治疗室必须分别安装紧急停机开关。 3.6 感生放射性限制:X射线标称能量大于10MeV的加速器,距设备表面5cm和1m处由感生放射性所造成的吸收剂量率分别不得超过0.2mGy/h和0.02mGy/h。 4 治疗室防护要求 4.1 治疗室选址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相应的放射卫生防护法规和标准要求,保障周围环境安全。 4.2 有用线束直接投照的防护墙(包括天棚)按初级辐射屏蔽要求设计,其余墙壁按次级辐射屏蔽要求设计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4.3 穿越防护墙的导线、导管等不得影响其屏蔽防护效果。 4.4 X射线标称能量超过10MeV的加速器,屏蔽设计应考虑中子辐射防护。 4.5 治疗室和控制室之间必须安装监视和对讲设备。 4.6 治疗室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 4.7 治疗室入口处必须设置防护门和迷路,防护门必须与加速器联锁。 4.8 治疗室外醒目处必须安装辐照指示灯及辐射危险标志。 4.9 治疗室通风换气次数应达到每小时3~4次。 | |||||||||
本项目ECT室为非密封源工作场所,针对非密源的使用,涉及到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因此,ECT适用以下标准: (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 120-2006)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核医学应用放射性药物施行诊断与治疗的实践。 4.1临床核医学的工作场所应按照GB18871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规定进行分级,并采取相应放射防护措施。 4.2一般临床核医学的活性实验室、病房、洗涤室、显像室等工作场所属于GB18871规定的乙级或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为便于操作,针对临床核医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依据计划操作最大量放射性核素的加权活度,把工作场所分为Ⅰ、Ⅱ、Ⅲ等三类(见表3-3) 表3-3 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具体分类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4.4 按表3-3划分的三类核医学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及装备结构的基本放射防护要求见表3-4。 表3-4 不同类别核医学工作场所的室内表面及装备
4.7临床核医学工作场所应备有收集放射性废物的容器,容器上应有放射性标志。放射性废物应按长半衰期和短半衰期分别收集,并给予适当屏蔽。固体废物如污染的针头、注射器和破碎的玻璃器皿等应贮于不泄漏、较牢固、并有合适屏蔽的容器内。放射性废物应及时按GBZ133进行处理。 (7)《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标准》(GBZ 133-2009) 本标准规定了对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防护、液体废物、固体废物、气载废物、含放射性核素尸体的卫生防护管理要求及废物管理制度。 本标准适用于医学实践中所产生的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所污染且不再利用的废弃物即医用放射性废物(以下简称放射性废物)的管理。 本标准不适用于经医学应用后被废弃的密封放射源与粒子源的管理。5.1 放射性废液 5.1.1 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放射性污水池应合理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泄漏措施。 5.1.2 产生放射性核素废液而可不设置放射性污水池的单位,应将仅含短半衰期核素的废液注入专用容器存放10个半衰期后,经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审管部门审核准许,可作普通废液处理。对含长半衰期核素的废液,应专门收集存放。 5.1.3 经审管部门确认的下列低放废液,应存放在不锈钢或玻璃钢容器内。含放射性核素的有机闪烁液,其活度浓度大于或等于37Bq/L,应按放射性废液处理。 5.2 注射过或服用过放射性药物的患者排泄物 5.2.1 使用放射性药物治疗患者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应为住院治疗患者提供有防护标志的专用厕所,对患者排泄物实施统一收集和管理。规定患者住院治疗期间不得使用其他厕所。 5.2.8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病人排泄物不需要统一管理: a)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的门诊病人排泄物; b)符合出院条件的病人排泄物。 6 固体废物的管理 6.1 废物收集 6.1.2 供收集废物的污物桶应具有外防护层和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污物桶放置点应避开工作人员工作和经常走动的区域。 6.1.3 污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后的废物袋应密封,不破漏,并及时转送贮存室,并放入专用容器中贮存。 6.1.4 对注射器和碎玻璃器皿等含尖刺和棱角的放射性废物,应先装入硬纸盒或其它包装材料中,然后再装入专用塑料袋内。 6.2 废物临时贮存 6.2.3 废物袋、废物桶及其他存放废物的容器必须安全可靠,并应在显著位置标有废物类型、核素种类、比活度水平和存放日期等说明。 9 废物管理制度 9.1 医疗机构应配备有专(或兼)职人员负责管理废物的分类收集、存放和处理。废物管理人员应熟悉国家有关放射性废物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管理法律法规,具备掌握放射防护和剂量监测专业技术的安全文化素养。 9.3 设废物贮存登记卡,废物主要特性和处理过程应记录在卡片上,并存档备案。 9.4 医用密封放射源应按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废弃和处理,不得到按本标准有关固体废物的要求废弃或处理。 | |||||||||||||||
本项目核磁共振仪机房适用以下标准: (9)《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 1.2 本标准适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一切单位或个人、一切设施或设备。 2.2 导出限值 2.1.1 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3-5要求。 2.2.2 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场量参数在任意连续6 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表3-6的要求。 表3-5 职业照射导出限值
表3-6 公众照射导出限值
(10)《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 4.2 对单个项目的影响必须限制在GB8702-88限值的若干分之一。在评价时,对于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场强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2。其它项目则取场强限值的1/,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 |
续表1 项目总体情况及验收监测依据、目的、标准
验收监测标准、标号、级别 | 根据核磁共振仪的频率并结合上述电磁辐射标准,确定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12.5V/m,磁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0.034A/m。公众照射电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5.4V/m,磁场强度评价标准值为0.015A/m。 |
2.1 工程基本情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医二院”)创建于1869年,其前身为英国圣公会在华设立的杭州广济医院,目前是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浙江省医疗、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之一。 2002年,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完成《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建脑科中心大楼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项目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2002年9月24日,浙江省环境保护局以浙环建[2002]164号文《关于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建脑科中心大楼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项目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批复意见的函》(见附件1)同意该医院在脑科中心大楼内配置10MeV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一台。 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编制完成《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建PET及回旋加速器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2004年8月20日,浙江省环境保护局以浙环建[2004]158号文(见附件2)同意该医院在脑科中心大楼地下二层建设PET及回旋加速器。2006年11月29日,该项目以浙江省环境保护局文件(浙环辐验[2006]18号文,见附件3)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2011年4月,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编制完成《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应用项目(扩建)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2011年5月23日,浙江省环境保护厅以浙环辐[2011]26号文《关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影响报告表的审批意见》(见附件4)同意该医院在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88号开展医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扩建项目,在该项目中新增医学应用99mTc年最大用量1.33×1013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5.55×108Bq)、131I年最大用量3.55×1011Bq(日等效最大用量3.7×108Bq)、89Sr年最大用量2.84×1010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2.96×107Bq)、153Sm年最大用量1.42×1011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2.96×108Bq)、32P年最大用量5.28×109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4.4×107Bq)、68Ge/68Ga发生器年最大用量4.44×1010Bq68Ga(日等效最大操作量7.4×107Bq)、1.48×108Bq的68Ge放射源1枚、活度为2.1×107Bq的68Ge放射源1枚、活度小于等于3.33×107Bq的125I年最大用量3000枚、2台直线加速器、5台DSA、4台核磁共振仪、和38台其他Ⅲ类X射线机。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规定,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该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分类管理的规定,浙医二院在申请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应当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等有关资料。为此,浙医二院委托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对该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编制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验收监测单位接受委托后,分别于2011年12月5日、13日、14日、27日对该项目进行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安全防护评估和环境管理检查。在现场勘察、监测、检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环发[2000]38号)规定的内容,编制完成该项目的竣工验收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2.2 地理位置2.2.1 医院地理位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位于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88号,其地理位置见图2-13。 医院东侧是东河家园1幢;南侧是解放路,隔解放路是天工艺苑及杭州青春工贸有限公司;西侧是马市街,隔马市街是浙医二院整形皮肤美容激光中心和杭州上城保安公司;北侧是马市街社区和银枪新村。其周边环境示意图见图2-14。 2.2.2 医院各科室位置 医院ECT位于3号楼二楼,PET位于脑科中心地下二楼,动物PET位于脑科中心二楼;直线加速器分别位于3号楼一楼和脑科中心地下二楼;放射科位于放射楼一~三层,其在医院总平面中的位置见图2-15。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表2-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已完成环评射线装置使用及验收情况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续表2-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已完成环评射线装置使用及验收情况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表2-2 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及验收情况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表2-3 密封源使用及验收情况
表2-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辐放射性废弃物清单
注:*目前医院无废放射源。 **废放射源是指不打算用于其初始目的的密封放射源。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
续表2 工程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及平面布置
图2-15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总平面布置图
3.1 工作原理及污染因子3.1.1数字胃肠机、CT、DSA、X光机、床边机及钼靶X光机 (1)工作原理 胃肠机、CT、DSA、普通X光机、床边机及钼靶X光机均为采用X射线进行摄影的技术设备。上述设备中产生X射线的装置主要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X射线管由安装在真空玻璃壳中的阴极和阳极组成,详见图4-10。阴极是钨制灯丝,它装在聚焦杯中,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出来,而聚焦杯使这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靶体一般采用高原子序数的难熔金属制成。高电压加在X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这些高速电子到达靶面为靶所突然阻挡从而产生X射线。
数字胃肠机是供医生做消化道X线透视检查过程中,适时拍摄,记录有诊断价值的被检部位或病变影像的摄影装置,该装置可进行单片摄影和单片分割摄影(即在同一张胶片上摄取几幅影像)。由于胃肠消化道器官均由软组织组成,缺乏自然对比度,因而用普通造影方法取得的X线照片很难将其区分出来,为此,临床上利用造影剂检查,其方法有钡餐常规造影。钡餐常规造影是把钡类造影剂由病人自行饮入后,根据造影剂在消化道内运行情况,在透视状态下进行观察,当发现有价值而需要记录的病灶时,利用胃肠X线机将病灶拍摄下来,为医疗诊断提供依据。 CT是计算机断层X射线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的简称,它使用精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确准直的X射线从各种不同的离散角度扫描所关注的平面,利用探测器记录透射光束的衰减量,并经过数学运算,电子计算机处理相应数据,从而产生一个以检查层的相对衰减系数为依据的躯体横断面的影像。 数字血管造影(DSA)是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检查方法,是集电视技术、影像增强、数字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种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系统。DSA主要采用时间减影法,即将造影剂未达到欲检部位前摄取的蒙片与造影剂注入后摄取的造影片在计算机中进行数字相减处理,仅显示有造影剂充盈的结构,具有高精密度和灵敏度。 X光机和床边机是利用X射线对人体不同组织穿透力不同的原理,寻找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大小并予以定位、摄影,它用X线胶片代替荧光屏,永久记录被检部位影像的一种设备,这种方法比透视能发现更多有诊断价值的信息。其中DR X光拍片机由于采用平面X线探测器,将X线直接转换成电信号,形成全数字化影像,因此具有图像质量高、成像速度快、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大、无胶片化、与PACS网络系统连接实现远程会诊等特点,但其对环境的要求较高。 钼靶X光机主要用于女性乳腺X线摄影检查,也可用于非金属异物和其他软组织的摄影。其特点为管电压调节范围较低,一般为20~50kV;使用钼靶X线管,产生能量较低的软射线;配有专用的支架。17keV的低能量软射线在体内以光电效应被吸收,光电效应的吸收与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扩大了X射线的吸收差,使密度相差不大的软组织对比度大大提高,影像更清晰。 (2)设备组成 虽然上述六种诊断用的X线机因诊断目的与设备组成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别,但其基本结构都是由产生X线的X线管、供给X线管灯丝电压及管电压的高压发生器、控制X线的“量”和“质”及曝光时间的控制装置,以及为满足诊断需要而装配的各种机械装置和辅助装置即外围设备组成。 (3)操作流程 a. 数字胃肠机 患者饮用钡类造影剂后,进入诊断室,X射线管产生的X线通过病人后经影像增强器及透镜产生“图像”,该图像经过电荷耦合感应器(CCD)后通过中央处理器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当发现有价值而需要记录的病灶时,将病灶拍摄下来。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b. CT 确定患者体层摄影的体位,扫描定位,投照摆位,屏气曝光。扫描过程中,X线球管连续地发射X线,扫描床持续同步前移,实现无间断容积数据采集。 c. DSA 诊疗时,患者仰卧并进行无菌消毒,局部麻醉后,经皮穿刺静脉,送入引导钢丝及扩张管与外鞘,退出钢丝及扩张管将外鞘保留于静脉内,经鞘插入导管,推送导管,在X线透视下将导管送达上腔静脉,顺序取血测定静、动脉,并留Ⅹ线片记录,探查结束,撤出导管,穿刺部位止血包扎。 d. X光机和床边机 依据X线检查单,核对摄影部位,确定投照条件,患者摆位,有时需屏气,曝光。 e. 钼靶X光机 患者立于钼靶X光机前,机架旋转45°左右,患者上臂充分展开并屈曲于滤线栅上缘,调节压迫器,屏气后曝光。 (4)污染因子 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该院使用的X射线装置在非诊断状态下不产生射线,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 (5)辐射事故分析 a.工作人员或病人家属在防护门关闭后尚未撤离拍片室,射线装置运行可能产生误照射。 b.安全装置发生故障状况下,人员误入正在运行的射线装置拍片室。 因此,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X射线装置操作程序进行诊断,防止事故照射的发生,避免工作人员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辐射照射。并且,工作人员每次上班时首先要检查防护门上的灯光警示装置是否正常。如果失灵,应立即修理,恢复正常。 3.1.2核磁共振仪(1)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在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基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础上建立起来的。磁共振成像指处于某个静磁场中的物质的原子核系统受到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即人体内的氢核在一定静磁场和射频场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氢核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数字处理,重建以磁共振信号强度为基础的图像。磁共振影像系统就是利用上述原理进行医学诊断的仪器。 (2)设备组成 该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磁体系统、梯度系统、射频系统、计算机系统和`辅助设备系统5部分组成。 (3)操作流程 扫描前明确检查重点和范围后,确定扫描方式,确认金属物质未带入磁体房内,调节射频频率、脉冲宽度、使用线圈、扫描层厚、扫描间隔、脉冲序列等,开机扫描,图像记录。 (4)污染因子 设备采用永久磁体。磁共振产生磁场的部件采用超导磁体,磁场强度稳定。由于磁共振仪设备采取了自屏蔽措施,因此周围环境的磁场强度衰减较快。同时,核磁共振仪运行时发出的射频将向周围环境产生电磁辐射。所以,该项目的污染因子为射频电场强度和射频磁场强度。 (5)辐射事故分析 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误给带有心脏起搏器或人体内植有铁磁性物质的患者做磁共振检查,或让他接近检查室,引起心脏起搏器不工作或铁磁性物质移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为避免事故的发生,要求医生在给患者做磁共振检查前,应确认患者不带有以上器械;为避免让他接近检查室,在检查室周围应张贴注意电磁辐射的警告标志。 3.1.3直线加速器(1)工作原理 根据治疗要求,直线加速器可以释放出不同能量的X射线或电子束,用以治疗不同部位的肿瘤疾患。模拟定位机是利用X射线成像技术对患者的肿瘤部位精确定位,为制订治疗计划提供重要信息。接受治疗的病员必须先经明确诊断,应具有加速器放疗的适应症,经模拟定位机根据肿瘤病灶部位形状及体积大小,精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确划定靶区位置及范围,由放疗医师提出治疗方案,物理师核定照射剂量,再根据方案制订计划用加速器对病员实施照射。 (2)操作流程 (1)进行定位。先通过模拟定位机对病变部位进行详细检查,然后确定照射的方向、角度和视野大小,拍片定位; (2)制订治疗计划。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性质、部位和大小确定照射剂量和照射时间; (3)固定患者体位。在利用加速器进行治疗时需对患者进行定位,标记,调整照射角度及射野; (4)开机治疗。 (3)污染因子 由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可知,电子枪产生的电子经过加速后,受到金属靶阻止,产生高能X射线,以此对肿瘤患者病灶进行治疗,这种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因此,在开机期间,X射线成为加速器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此外本加速器的X射线标称能量为15MeV,还需考虑感生放射性问题。高能X射线与周围空气等物质发生光核反应时会产生中子。同时,X射线与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作用还会产生的少量臭氧。 (4)辐射事故分析 工作人员或病人家属在防护门关闭前尚未撤离治疗室,加速器运行会造成误照射。 3.1.4 ECT本项目中,ECT使用的同位素总共有:99mTc、131I、89Sr、153Sm、32P等五种。 99mTc用于ECT各器官显象诊断,131I用于检查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89Sr、153Sm用于肿瘤骨转移治疗,32P用于血液系统疾病治疗,以上放射性同位素药剂均视病人的需要,直接外购供患者使用。 一般情况下使用时,99mTc、89Sr、153Sm、32P不进行分装操作,131I视病人情况进行分装,分装后由病人口服。 各放射性核素的性能参数见表3-1,年最大用量为目前保守估计的实际用量。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表3-1 各同位素性能参数
注: IT*表示同质异能跃迁,下同。 (1)工作原理 ①99mTc 当某种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99mTc)通过注射,口服等方式进入体内后,依其化学及生物学特性不同,随血流等进入某些特定的组织器官,参与或模仿某些生命物质在人体内的病理生理、引流代谢的过程。由于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这个过程中的差异,使其聚集这种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的能力发生了变化。利用ECT来探测这种放射性核素发射的γ射线在体内的分布状态并还原成图像,其影像不仅可以显示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显示脏器的功能、代谢情况,提供有关脏器的血流、功能、代谢和引流等方面定性的和定量的信息。而血流、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常是疾病的早期变化,出现在形态结构发生改变之前。因此,ECT放射性核素显像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②131I 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摄取131I的功能,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摄取量将更多。131I在甲状腺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在甲亢患者甲状腺内的有效半衰期约3~5天(由于人体代谢等原因,有效半衰期比正常半衰期短)。131I衰变时主要发射β-粒子,且射程短,仅约2~3mm,对周围正常组织一般无影响。因此,大剂量131I进入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这些组织在β-粒子集中且较长时间的作用下将遭受部分抑制或破坏取得类似部分切除甲状腺的效果,达到治疗甲亢的目的。 ③89Sr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利用机体内能高度选择地聚集在病变组织的化合物作为载体,将放射性核素靶运送到病变组织或细胞,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根据当距辐射源的距离增大,来自源的辐射强度随距离平方值增长而减小的原理,使得辐射剂量主要集中在病灶内,而在比较远处的正常健康细胞得到较低的、不太会引起损伤的剂量。 ④153Sm 153Sm-EDTMP的络合作用小,不影响血钙,其特点为与骨组织有高的亲和力,浓具在骨更新的部位,并且局限在骨机制的生长区,特别是矿化的骨层,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缓解晚期骨转移癌疼痛的药物。 ⑤32P 血细胞增生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对磷的需求量增高。若给病人以32P,则被迅速生长的组织大量摄取。由于32P衰变时发射β粒子,其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使过度增生组织中细胞的DNA和RNA发生破坏,从而抑制了血细胞的异常增生,达到治疗目的。 (2)污染因子 医院采用向外订购的方式开展ECT检查,虽然提高了药物成本,但减少了生产、合成和质控等环节,给工作场所的辐射防护提供了有利条件。ECT工作人员只须从原包装中抽取药物,直接给病人注射,受药病人在指定场所静卧待检。存放过的空瓶连同外包装物,由供方即时回收,从而避免对工作场所造成大面积的放射性β表面污染。 99mTc 、131I 、89Sr、153Sm、32P均为液态,所使用的核素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直接外购,核素通过口服或注射进入体内,属于简单湿法操作,患者在服药后,如无特殊情况,即离院回家,无须住院。 ①用99mTc作标记ECT 医院现有的ECT为直接外购99mTc做为标记溶液,不用“母牛”洗脱,一般情况下,医院不对99mTc标记溶液进行分装,偶有用量很少的情况下才进行分装操作。 99mTc的主要衰变方式是同质异能跃迁,发射γ射线,下面列出其衰变的详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细过程: 用99mTc标记ECT对工作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99mTc标记溶液和注射标记液后的病人对工作人员的γ外照射,99mTc标记溶液在注射操作过程中失误标记溶液溅洒对工作台面、地面等造成表面污染。放射性废液主要是病人排泄物。固态放射性废物主要是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医生戴的手套等。99mTc为非挥发性物质,无溶液的挥发,因此,无放射性气体污染。 因此,用99mTc标记ECT项目污染因子是:γ射线、β表面污染、废液、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的99mTc。②131I 131I发生β衰变时伴随发射0.364MeV的γ射线。因此,γ射线是该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 另外,同ECT诊断一样,医生在对带有各种放射性核素制剂的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工作服、手套等放射性沾污,造成β放射性表面污染。当沾有放射性污染的各种器械、地面、台面和工作人员手清洗时,或病人的排泄物中都会使水中带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医生在质控室实验,或给病人打针时,都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试管、注射器、手套等),这些废弃物中都会有残余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该项目的污染因子还有β表面污染、废液、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的131I核素。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④153Sm 153Sm发生β衰变时伴随发射0.103MeV的γ射线。因此,γ射线是该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 另外,医生在对带有各种放射性核素制剂的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工作服、手套等放射性沾污,造成β放射性表面污染。当沾有放射性污染的各种器械、地面、台面和工作人员手清洗时,或病人的排泄物中都会使水中带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医生在质控室实验,或给病人打针时,都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试管、注射器、手套等),这些废弃物中都会有残余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⑤32P 32P为反应堆产生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出β射线,为纯β衰变,其最大能量为1.7MeV,平均能量为0.69MeV,组织内最大射程8mm,平均射程4mm。β射线容易被物质阻挡,治疗时,β射线可全部被患者的机体吸收,因此,对外界影响可忽略不计。 另外,同ECT诊断一样,医生在对带有各种放射性核素制剂的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工作台、设备、墙壁、地面、工作服、手套等放射性沾污,造成β放射性表面污染。当沾有放射性污染的各种器械、地面、台面和工作人员手清洗时,或病人的排泄物中都会使水中带有各种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水环境的污染。医生在质控室实验,或给病人打针时,都会产生固体废弃物(如试管、注射器、手套等),这些废弃物中都会有残余放射性同位素,造成对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因此,该项目的污染因子还有β表面污染、废液、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的89Sr、153Sm、32P核素。 综上所述,该项目ECT室的污染因子有β表面污染、废液、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的99mTc、131I、89Sr、153Sm、32P核素。 (3)辐射事故分析 ①由于管理不善,发生放射性物品失窃,造成放射性污染事故或人为事故。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②由于操作不慎,有少量的液态药物溅洒。发生这种事故应迅速用吸附衬垫吸干溅洒的液体,以防止污染扩散。然后用备用的塑料袋装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品和湿的药棉、纸巾,从溅洒处移去垫子,用药棉或纸巾擦抹,应注意从污染区的边沿向中心擦抹,直到擦干污染区。用表面污染监测仪测量污染区,如果β表面污染大于40Bq/cm2,表明该污染区未达到控制标准,这时应用酒精浸湿药棉或纸巾擦拭,直到该污染区β表面污染小于40Bq/cm2为止。 3.1.4 68Ge校准源本项目PET中心使用2枚1.48×108 Bq(4mCi)和2.1×107 Bq(0.57mCi)的68Ge校准源,分别是与PET和动物PET配套使用,平时都存放在铅屏蔽容器中。 (1)工作原理 68Ge放射源模拟注射同位素药物的人体与动物,用于探头采集均匀性和能峰的校准。 (2)操作流程 ①将68Ge放射源放置在病床上; ②做放射源透射的质量控制; ③进行病人检查,采集病人体内核素发射的射线,然后再采集校准源的透射线; ④将源卸下,放入放射源存储室内。 (3)污染因子 68Ge放射源衰变放出γ射线,所以本项目以其γ射线为主要污染因子。 3.1.4 125I密封籽源 125I密封籽源用于肿瘤的近距离治疗,永久植入肿瘤组织内部。 (1)工作原理 体积甚小,半衰期短,其发射的X、γ射线能量低,可采用皮下穿刺等微创方法,将其准确地植入肿瘤内部进行定向治疗,利用125I发射的γ射线抑制肿瘤的生长,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2)操作流程 |
续表3 工艺流程、污染因子及应急预案
根据病灶的位置和大小,制定治疗计划,确定需要的照射剂量。根据剂量确定需要的籽源数量,一般一个病人需要30~70颗,并永久植入病灶组织。 (3)污染因子 125I的半衰期是59.4天,衰变方式是轨道电子俘获,主要发射27.5keV的X射线(79.4%)和35.5keV的退激γ射线(6.8%)。因此125I粒源的污染因子是X、γ射线。 |
4.1 环评要求落实情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环境影响报告表要求落实情况见表4-1。由表4-1可知,该项目环境影响报表要求已落实。 表4-1 环评文件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
续表4-1 环评文件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
续表4 环评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续表4-1 环评文件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
续表4 环评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4.2 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见表4-2。由表4-2可知,该项目环评批复要求基本落实。 表4-2 环评批复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
续表4 环评及环评批复要求落实情况
表4-2 环评批复要求及其落实情况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5.1 监测因子及频次 为掌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使用场所周围辐射环境水平,国家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于2011年12月5日、13日、14日和27日对该医院各机房及密封源周围辐射环境进行了监测。 监测因子:X、γ剂量当量率;中子剂量当量率;β表面污染;电磁场强度。 5.2 监测布点根据现场条件,全面、合理布点;重点考虑工作人员长时间工作的场所和其他公众可能到达的场所。监测点位图见图5-1~图5-14。 5.3 监测仪器监测使用仪器见表5-1~表5-3。 表5-1 X-γ射线辐射监测仪器参数与监测规范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表5-2 中子剂量监测仪器参数与规范
表5-3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参数与监测规范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Δ78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5.4 监测质量保证 (1)工况保证 各射线装置均在可能达到的最大管电压、管电流下进行监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均在病人正常治疗情况下进行监测。 (2)监测仪器保证 监测使用的仪器经有相应资质的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每次测量前、后,均对仪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检查,确认仪器正常方可使用。 (3)监测点位和方法保证 监测布点选用目前国家和行业有关规范和标准,测量方法选用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质量手册有关本次监测项目的监测实施细则。 (4)监测人员资格 参加本次现场监测的人员,均经过国家级培训机构的监测技术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做到持证上岗。 (5)审核制度 监测报告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核、审核,最后由技术总负责人审定。 5.5 监测结果(一)由该医院各射线装置运行前后周围环境X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可知:该医院CT机开机时,机房周围各监测点位环境X剂量当量率在81.0~791nSv/h(品质因子=1,合0.081~0.791mGy/h),符合《医用X射线CT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GBZT180-2006)的要求:在距机房外表面0.3m处,空气比释动能率小于7.5mGy/h。 该医院数字胃肠机、X光机、DR、乳腺钼靶机、DSA、泌尿床边机及全景口腔机开机时,各机房周围各监测点位环境X剂量当量率在96~2020nSv/h之间,各机房的屏蔽能力符合防护要求。其中,门诊楼三楼保健中心DR机房医生出入门和病人出入门门缝处,在开机时剂量当量率值较高,医院已进行整改。DSA操作为介入操作,在患者手术时,医生穿戴好铅衣、铅围脖、铅帽等辐射防护用品, 20kV/250mA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由1名医生在近距离操作,在DSA正常运行工况下,DSA室内医生操作位铅衣内X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8927nSv/h。 移动式X光机(包括大C臂、小C臂、床边机)开机时,医生在距离机器至少2m处操作,在2m处X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822nSv/h。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利用墙体进行屏蔽。 (二)由直线加速器运行前后周围环境X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可知:该医院直线加速器运行时,机房周围各监测点位环境X剂量当量率为113~1460 nSv/h,中子剂量当量率为1640~2610 nSv/h;距设备表面1m处由感生放射性所造成的X剂量当量率分别为1290 nSv/h 和1460 nSv/h,符合《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卫生防护标准》GBZ 126-2002的要求。 (三)ECT室验收监测于2011年12月27日进行,扫描病人99mTc标记液的注射量为15mCi,为正常运行工况。医务人员在注射时穿戴铅衣,并且有铅玻璃屏风屏蔽。 由表5-6可见,在ECT1扫描室有注射15mCi99mTc的病人在检查时,机房周围环境γ剂量当量率与环境本底水平相比,未见明显升高,表明扫描室的屏蔽能力符合防护要求;在分装和注射99mTc时,医生穿戴好铅衣、铅围脖、铅帽等辐射防护用品,医生在近距离操作,注射15mCi99mTc时,操作位处γ剂量当量率为109000nSv/h。 由表6-19可见, 放射性药物分装室和给药台、墙壁、地面、工作人员手套、洗手间等β表面污染均低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所规定的控制区限制要求。 (四)核磁共振仪运行后,其周围环境电场强度远低于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电场强度标准限值(12.5V/m、5.4V/m),磁场强度也分别低于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磁场强度标准限值(0.034A/m、0.015A/m)。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 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续表5-4各射线装置机房周围X-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注:15MeV直线加速器机房外周围环境中子剂量当量率数值为经过品质因子10折算后的数值。 表5-5 PET校准源周围γ剂量当量率现状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表5-6 ECT机房周围γ剂量当量率监测结果
表5-7 ECT机房β表面污染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表5-8 核磁共振设备机房周围电磁辐射监测结果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5.6 剂量估算5.6.1 剂量估算公示 γ射线 按照UNSCEAR--2000年报告附录A,X-γ射线产生的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按下列公式计算 (1) 其中: HEr: X-γ射线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 mSv; Dr: 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nGy/h; t: X-γ照射时间,小时; 0.7: 剂量换算系数, Sv/Gy。 中子 HE = HT×WT×T =Dr×N×Q×WT×T………………………(2) 式中:HE---年有效剂量当量(Sv); HT---剂量当量率; WT---辐射权重因子,全身为1; T ---年受照射时间(h); Dr---n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Sv /h); N---修正因子,体外照射较为均匀,通常取1;Q---射线品质因子,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能量为2MeV~20MeV的中子品质因子为10(该品质因子已折算入表9-10的剂量率监测表中)。 5.6.2 工作人员附加剂量(一)射线装置 a、DSA (1)手术医生每个工作日给2位病人手术,医生手术过程中均穿戴铅衣,操作位处铅衣后测得γ剂量当量率最大值为8927nSv/h;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2)每个病人的扫锚时间为15分钟; (3)全年260个工作日。 根据监测结果和公式(1)保守计算出这位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 8927×2×15/60×260×0.7×10-6=0.81mSv b.普通X光机 (1)由于医生在操作射线装置时均处于操作位,根据表5-4监测数据可知,该医院放射科三楼2号CT在开机状态时,操作位处γ剂量当量率值最高,为340nSv/h,而关机状态时,为105nSv/h。 (2)每个病灶部位扫描的平均扫描10秒,平均每天扫描150次; (3)全年260个工作日,所有工作由一名医生完成。 根据监测结果和公式(1)可以保守计算出这位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 (340-105)×10/3600×150×260×0.7×10-6=0.012mSv 通过估算可得:螺旋CT工作人员和DSA手术医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所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分别为0.012mSv和0.81mSv,低于辐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二)15MeV直线加速器 (1)工作人员每天开机照射约为300次,每次照射时间平均为0.5分钟; (2)工作人员在加速器旁为每位患者摆位停留时间为3分钟; (3)直线加速器工作人员全年约有260个工作日,以所有工作由一名医生完成为计; (4)计算时扣除相应环境本底。 根据监测结果和公式1可以保守计算出这位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 [(193-165)nSv/h×0.5/60小时×300次×260天+1460nSv/h×3/60小时×300次×260天]×0.7×10-6=3.99mSv。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通过估算可得:直线加速器工作人员在正常工况所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为3.99mSv,低于辐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三)密封源 根据表5-5的监测结果,密封源表面剂量当量率水平与本底水平相比,未见明显升高,且密封源较少使用,平时均存放于保险箱中,因此,操作密封源的辐射工作人员所接受剂量可忽略,低于辐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中关于“剂量限值”要求。 (四)ECT (1)护士从铅罐拿出装有99mTc标记液的针筒到给病人注射完毕的时间为1分钟(γ剂量当量率取109000nSv/h); (3)每个工作日共诊断20个病人; (4)全年260个工作日,注射标记液由三名护士分担完成,扫描诊断由一名医生完成。 根据监测结果和式(6-1)保守计算出护士所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约为: 109000×1/60×20×260/3×0.7×10-6=2.20mSv 通过估算可得:ECT工作人员在正常工况所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分别为2.20mSv,低于辐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 场 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5.6.3 公众附加剂量 (一)射线装置 DSA机房周围其余各监测点位开机时X-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与未开机时相比未见显著升高。表明周围的公众成员不会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普通X光机运行时,公众成员所受的照射来自病人出入门处的射线泄漏,但由于公众停留时间较短,所受附加剂量可忽略不计,因此,该院的公众成员所接受的额外辐射照射低于管理限值,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二)直线加速器 现假设每次开机时公众成员在病人出入门1m处(γ剂量当量率取512nSv/h,n剂量当量率取1660nSv/h)停留3分钟,每个公众成员每年约照射10次。则根据公式(1、2),每次开机时公众成员所受的额外辐射照射为0.6μSv。本评价项目以250μSv(0.25mSv)作为管理限值,相比之下,该院的公众成员所接受的额外辐射照射低于管理限值,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限值”的要求。 (三)密封源 医院对密封源有严格的管理,使公众成员不会到密封源贮存室及PET室内,因此公众成员不会在该院内受到密封源额外的辐射照射。 (四)ECT 医院对核医学科严格管理,使公众成员不会到达控制区与监督区,同时该院的病人一般均为门诊病人,如无特殊情况,即由病人专门出口处离开,一般不住院,因此公众成员不会在该院内受到额外的辐射照射。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6.1 辐射安全防护管理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已在规章制度中明确了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和职责,成立了放射(辐射)防护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各放射相关部门、科室负责人组成,院领导任主任委员。医务部、基建科、门诊办公室、核医学科、放射科、放疗科及相关科室辐射安全防护具体工作。 6.2 辐射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该医院已制定《放射防护安全管理机构及职责》、《安全防护管理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综合管理规章制度。同时,各相关科室根据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台帐管理制度等。 6.3 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1)该医院共有177名辐射工作人员,均已参加了有资质单位组织的上岗培训。 (2)该医院现有的辐射工作人员均配备了个人剂量仪,个人剂量仪每3个月到相关部门检测一次,并建立了个人剂量档案。 (3)该医院已组织辐射工作人员每年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 要求医院组织所有从事辐射操作的工作人员及今后新上岗的辐射工作人员参加有资质单位的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同时也应建立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档案。 6.4 辐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6.4.1 射线装置 (1)该医院各射线装置均为28cm混凝土墙,顶棚为16cm混凝土,观察窗具有2mm~2.5mm铅当量的防护能力,铅防护门内衬2mm厚的铅板。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其防护能力基本能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该医院牙片机已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设置独立机房,放射科2楼口腔全景机与钼靶机放置在同一机房内,但钼靶机开机次数非常少,其余射线装置机房面积能够满足《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130-2002)的要求。 (2)该医院已在各操作室张贴了相应的操作规程。 (3)该医院配备有符合防护要求的辅助防护用品,具体为配套铅衣、铅眼镜、防护面罩、铅围脖、联体型铅帽与面罩等已能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4)所有射线装置机房均已设置工作指示灯,机房门外均已张贴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及其中文警示说明。 (5)个别机房门口已设置1m警戒线,告知公众成员在红线外等待。 6.4.2 直线加速器 (1)10MeV直线加速器机房面积约65m2,其中南侧墙体厚2250mm,北侧墙体厚1600mm(操作室侧加厚到2250mm),西侧墙体厚1100 mm,东侧墙体厚1600mm,内侧迷道墙体厚度为950mm,机房楼上为空置仓库,各侧墙体均采用硫酸钡重晶石混凝土一次性现浇而成。15MeV直线加速器机房面积约98m2,北侧为地下泥土,墙体厚度为700mm,东、西侧墙体厚度为1400mm,。符合防护屏蔽设计要求。 (2)治疗室入口设有防护门和迷道,防护门的防护能力相当于10mm铅当量,与墙体之间的搭接超过缝隙的10倍。设有门机联锁装置,运行正常。 (3)机房防护门均设有电离辐射标志和工作指示灯(见图6-5),运行正常。 (4)治疗室和控制间安装了监视设备,运行正常。 (5)加速器机房排风量为7800m3/h,换气次数达到6次/小时。符合防护屏蔽设计要求。 (6)管线布设,加速器与控制台操作台之间的各种电缆管线,室内部分及其它所有电、水、风管布设以地沟形式在非主射线投照部位以“U”形从地坪下方穿越墙体。 6.4.3 密封源 放射源已设置专用的贮存室,并配备了保险箱。贮存场所已设置了电离辐射警告标志,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等的安全措施,并在管理上做到了双人双锁。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6.4.4 核磁共振仪 核磁共振机房墙体均为240mm厚的混凝土,外加3mm厚铜板,观察窗采用三层8 mm厚玻璃夹两层铜网,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在开机状态,电磁场强度未见升高,该机房防护满足要求。 6.4.5 ECT (1)工作场所的分级 根据《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附录C提供的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各核素的日等效最大操作量。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日操作量×核素毒性因子 日等效操作量= (6-1) 操作方式的修正因子 根据医院规划的门诊量和附录C中表C2、C3查得的各核素的毒性因子和操作方式的修正因子。根据式(6-1)计算得到的核医学科各核素日等效操作量结果见表6-1,对照表2-2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分级标准确定的分级结果也见表6-1。 表6-1 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场所分级
ECT室同时使用99mTc、131I、89Sr、153Sm、32P等 5种核素,其日等效操作量加权活度为1.29×109Bq,仍属于临床核医学Ⅱ类工作场所。 对照《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中关于“按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见表6-2)。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表6-2 按不同级别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
根据现场踏勘,该医院ECT室已根据乙级工作场所的要求建造,设有通风柜和清洗及去污设备和卫生通过间,地面均已铺设塑料地坪,地面平整光滑无接缝,易于清洗不渗漏,有利于表面污染的防治。 (2)工作场所分区管理 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核医学工作场所依据管理的需要,可分为三区,即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①放射性药物给药、储存、显象可划为控制区。②受药后病人候诊室可划分为监督区。③其它办公用房为非限制区。 根据验收监测单位现场踏勘: ECT室的设计布局如图5-14所示,设置了专用的病人通道,有病人专用的候诊室和病人厕所,设置了专用的医生通道,有医生专用的卫生通过间,其功能分区基本满足三区管理的要求。 (3)放射性废液(废水) 根据《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5.1.1款规定,使用放射性核素其日等效最大操作量等于或大于2×107Bq的临床核医学单位和医学科研机构,应设置有放射性污水池以存放放射性废水直至符合排放要求时方可排放。放射性污水池应合理选址,池底和池壁应坚固、耐酸碱腐蚀和无渗透性,应有防渗漏措施。 同时根据《医用放射性废物的卫生防护管理》(GBZ 133-2009)5.2.8款,a)注射或服用放射性药物的门诊患者排泄物不需要统一管理。因此,本次放射性废液的评价重点针对医护人员的洗手水、清洗室内地面、工作台和一些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清洗水。 通过现场调查,ECT室已按照环评要求设置了2个1m3的衰变池,2个衰变池并联切换使用,目前,衰变池内废水还未排放过。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对未用完已没有医用价值的其它放射性药品(统称为废原液),医院根据病人的实际或预计使用量,预定放射性药品。对残余的微量余液,均存放在原容器内,经过10个半衰期后,做为普通废物处理。 (4)放射性固体废弃物 核医学科相关工作场所的放射性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一次性注射器、手套等物品。放射性固体废物均收集在专用污物桶内,再将污物桶内的固体废弃物连同垃圾袋存放到放射性废弃物库内,集中收储10个半衰期(其中含99mTc的废物须满足贮存3天的要求,含 131I的废物须贮存80天,含89Sr的废物须贮存500天,含153Sm的废物须贮存20天,含32P的废物须贮存143天,含68Ga 的废物须贮存0.5天)后,再与医院的其他固体废物一起作为普通的医疗垃圾处理(同时确保放射性比活度小于7.4×104 Bq/kg)。用来收集放射性固体废弃物的专用污物桶已贴上电离辐射标志,并把受不同核素污染的固体废物分开收储,每次收集时收集袋表面已贴上标签,标明物品及最后一天的收集时间。该医院暂未设立单独放射性废物贮存间,核医学科工作场所所在楼准备进行整体改造,医院承诺将设立单独的放射性废物贮存间。 (5)放射性废气 由污染源分析可知,核医学科使用的99mTc、89Sr、153Sm、32P、68Ga等5种放射性同位素均为非挥发性核素,使用过程介质均为水,操作比较简单,不经过加热、振荡等步骤,因此,无放射性气体污染。131I是挥发性核素,但本项目使用的131I 以131I-NaI的形式存在,也为非挥发性核素,不存在升华现象。为了安全起见,医院设置了分装通风柜,放射性药物的分装、取药等可能存在洒出污染危险,通常都在负压通风柜内操作,不存在食入、吸入等内照射影响。 操作放射性药物所使用的通风橱,工作中应有足够风速(一般风速不小于1m/s),排气口位于3号楼楼顶,高于本建筑屋脊。 (6)ECT机房墙体采用24cm实心砖+1mm厚铅板做防护,楼板为12cm混凝土+2mm厚铅板做防护,观察窗采用2mm铅当量做防护,防护门采用3mm铅板做防护,根据表5-6的现场监测结果,其防护能力基本能满足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7)现有的ECT机房设置了专用的病人厕所、医护清洗室,有利于工作人员污染的防治。 (8)放射性核素的分装台(通风柜)有4mm铅当量的铅玻璃做防护,减少了医生操作时的受照剂量。 (9)医院已配备放射性药品保险箱、污物贮存桶、移动式防护注射车,铅砖、铅衣、铅帽、铅眼镜,家属用的双面和单面防护围裙等,将基本能满足预计的使用要求。 6.5 应急预案该医院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订了《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 (1)辐射事件应急处理机构; (2)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职责; (3)放射性事故应急求援应遵循的原则; (4)放射性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5)放射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 (6)放射事件应急响应置程序; (7)辐射事故的调查、报告。 6.6 安全评估制度的落实情况该医院已在制度中明确辐射工作场所每年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并编写年度评估报告制度,医院已将2011年度评估报告已向当地环保局备案,建立评估记录。年度评估报告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台账、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和应急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6.7 辐射安全许可该医院已于2011年9月30日向浙江省环境保护厅申请更换辐射安全许可证,并更改副本内容。证号为:浙环辐证[A0120]。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6.8 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该项目环境保护资料资料均已成册归档。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续表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
△12 |
△11 |
△14 |
★13 |
▲27 |
▲22 |
▲23 |
图例 ▲ 工频电磁场监测点 ★ 无线电干扰监测点 △ 噪声监测点 |
7.1 验收监测结论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项目从设计、施工到试运行各个阶段中,落实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和辐射安全许可制度。环评报告及环评批复要求已落实。 (2)据有关资料及现场监测和检查结果,该项目在正常运行工况下,辐射工作人员接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低于辐射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剂量管理限值(5mSv),公众所受辐射照射可忽略不计,均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 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在核磁共振仪正常运行工况下,其周围环境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分别低于工作人员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标准限值,符合《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中的要求。 (3)该院数字胃肠机、乳腺钼靶机、全景口腔机、CT机、X光机、移动式X光机、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和核磁共振仪运行正常,机房面积和防护屏蔽能力基本符合要求。电离辐射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均已张贴于防护门处,指示灯均已安装,机房内无堆放杂物;医院已配备符合防护要求的辅助防护用品;医院已成立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4)ECT室的分装室、给药室、机房的装修和配备符合《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中关于“按乙级工作场所室内表面和装备的要求”;ECT室设置了专用的病人通道,有病人专用的候诊室和病人厕所,设置了专用的医生通道,有医生专用的卫生通过间,其功能分区基本满足三区管理的要求;ECT室产生的放射性废水在废水衰变池贮存,经监测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放射性固体废弃物首先收集在分装质控室专用的铅罐内,放置十个半衰期后,送医院固体废物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处理。 (5)医院共有177名辐射工作人员,均已于2009年6月进行辐射防护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并取得辐射上岗证。 成本人员配置个人剂量仪(5(6)医院已为所有辐射工作人员配备个人剂量计,并定期送检。医院每年组织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医院需组织新进人员进行岗前体检,体检结果纳入健康档案。 综上所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符合辐射环境保护的要求,故从辐射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建议:(1)ECT室衰变池废水贮存满后,经监测满足排放标准(每月排放总活度<10ALImin、每次排放活度 <1 ALImin)后,方可排放,并制定废水排放台帐。(2)根据该医院提供的2011年第二季度个人剂量计检测报告,该医院部分辐射工作人员在该季度个人累积剂量超过1.25mSv,医院需对此进行说明。 |
附件5:辐射安全许可证
建设项目工程竣工环境保护“三同时”验收登记表
填表单位(盖章):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填表人(签字):王娟 项目经办人(签字):
建 设 项 目 | 项目名称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建设项目(扩建) | 建设地点 | 杭州市上城区解放路88号浙医二院院区内 | |||||||||||||||||||
行业类别 | 建设性质 | □新 建 √改 扩 建 □技 术 改 造 | |||||||||||||||||||||
设计生产能力 | 500 台/年 | 建设项目开工日期 | 2002年-2011年 | 实际生产能力 | 300台/年 | 投入试运行日期 | 2002年-2011年 | ||||||||||||||||
投资总概算(万元) | 5000 | 环保投资总概算(万元) | 2000 | 所占比例(%) | 40 | ||||||||||||||||||
环评审批部门 | 浙江省环境保护局 | 批准文号 | 浙环辐[2002]164号 浙环辐[2004]158号 浙环辐[2011]26号 | 批准时间 | 2002.9.24 2004.8.20 2011.5.23 | ||||||||||||||||||
初步设计审批部门 | 批准文号 | 批准时间 | |||||||||||||||||||||
环保验收审批部门 |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 | 批准文号 | 批准时间 | ||||||||||||||||||||
环保设施设计单位 | 环保设施施工单位 | 环保设施监测单位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
实际总投资(万元) | 5000 | 实际环保投资(万元) | 2000 | 所占比例(%) | 40 | ||||||||||||||||||
废水治理(万元) | / | 废气治理(万元) | / | 噪声治理(万元) | / | 固废治理(万元) | / | 绿化及生态(万元) | / | 其它(万元) | / | ||||||||||||
新增废水处理设施能力 | t/d | 新增废气处理设施能力 | Nm3/h | 年平均工作时 | 2400h/a | ||||||||||||||||||
建设单位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邮政编码 | 联系电话 | 13616538180 | 环评单位 | 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 | |||||||||||||||||
污染物排放达标与总量控制(工业建设项目详填) | 污染物 | 原有排 放量 (1) | 本期工程实际排 放浓度 (2) | 本期工程允许排 放浓度 (3) | 本期工程产生量 (4) | 本期工程自身削减量 (5) | 本期工程实际排 放量 (6) | 本期工程核定排 放总量(7) | 本期工程“以新带老”削减量(8) | 全厂实际排放总量(9) | 全厂核定排放总量 (10) | 区域平衡替代削减量(11) | 排放增减量(12) | ||||||||||
废水 | |||||||||||||||||||||||
化学需氧量 | |||||||||||||||||||||||
氨 氮 | |||||||||||||||||||||||
石油类 | |||||||||||||||||||||||
废气 | |||||||||||||||||||||||
二氧化硫 | |||||||||||||||||||||||
烟 尘 | |||||||||||||||||||||||
工业粉尘 | |||||||||||||||||||||||
氮氧化物 | |||||||||||||||||||||||
工业固体废物 | |||||||||||||||||||||||
与项目有关的其它特征污染物 | |||||||||||||||||||||||
注:1、排放增减量:(+)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2、(12)=(6)-(8)-(11),(9)= (4)-(5)-(8)- (11) +(1)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