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3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2023年2月3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肿瘤防治谣传多 专家帮你逐一破
预防篇:防癌疫苗打一针就见效?健康生活方式是正解!
迄今为止,疫苗预防是人类对抗疾病最有力的武器之一。除了急性传染病以外,疫苗与癌症预防也关系密切。越来越多人期待预防肿瘤也可“一针搞定”,真能如此吗?对此,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郑莹表示,全球所有癌症中,20%的发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其中,有一部分是可通过疫苗控制的传染病。通过接种疫苗,预防与癌症相关的感染性疾病,从而达到预防癌症的作用。
“一类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癌症,包括女性宫颈癌、男性阴茎癌,男女共患的外阴癌、肛门癌等,以及部分口腔癌。这些癌症的病因是无法清除的HPV长期感染。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可能性都高达80%~90%。随着HPV疫苗的成功制备、量产、上市和全球推广接种,上述与HPV相关的癌症有望得以从源头上获得预防乃至消灭。这些癌症大概占所有癌症的5%左右。”郑莹介绍,“另一类是国人高发的肝癌。我国每年新发肝癌病例数占全球一半,其中90%归因为乙肝病毒长期感染。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肝癌最重要的措施,通过这一措施预防,可减少我国1/10的新发癌症。未来,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必将显著下降。”
不过,郑莹指出,疫苗可预防的癌症只是小部分,而根据人类对癌症的病因认知和现有技术手段,可让大约50%的癌症不发生。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且已被普遍接受可有效降低癌症风险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两方面: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早发现。
“健康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做到这些,就可大大降低个体罹患癌症风险。这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和自律,做自己健康的责任人。”郑莹说,“定期体检,则可早期发现很多癌前期病变,特别对于常见的结直肠癌、宫颈癌等,通过及时规范处理癌前期病变,阻断癌症发生。因此,预防癌症,除了知晓正确的防癌知识,还需要积极行动,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每年做一次健康体检。”
郑莹介绍,我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口号是:“管住嘴、迈开腿,吃动两平衡。”除了选择健康食物,还应坚持锻炼。20余种癌症风险与身体活动有关,而规律锻炼能降低7%的癌症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肥胖是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每年全球约48万例新发癌症可归因于超重和肥胖,肥胖导致结直肠癌、乳腺癌、肾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显著增加。因此,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可有效降低癌症风险。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比如快走、跑步、游泳、拳操、自行车等,每天运动,持之以恒。
“同时,定期测量体重,监测体重变化。评价健康体重的简单方法是将身高减去100(女性减去105),单位是千克,就是你的适宜体重。更精确的方法是计算体质指数(BMI),判定自己是否处于健康范围内,并据此制定膳食和运动计划,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郑莹说。
诊断篇:一纸病理报告没那么重要?这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不少肿瘤患者有疑问:医生开具治疗方案前,为何要看一纸病理报告?单凭影像报告、血液报告等不行吗?对此,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王坚表示,病理诊断被誉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医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人体组织和/或细胞的细微变化,并结合辅助检测手段(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检测等)最终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病理医生因此也被称为“临床医生的医生”。
“肿瘤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前,需要综合分析肿瘤性质、肿瘤类型、肿瘤分期等临床指标。其中,肿瘤分期又由肿瘤大小或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参数确定。这些与治疗方案相关的重要信息,大部分只能在一份准确的病理报告中找到答案,因此,肿瘤医生通常会等待病理报告签发后才会开具治疗方案。”王坚解释,“影像报告、血液报告虽可为确定肿瘤的性质、类型和分期提供一定参考,但其无法精准评估肿瘤有无浸润及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阳性淋巴结数目等,医生也无法依据这些不确定和不完善的信息开具规范治疗方案。例如,体检时影像学报告提示肺部存在‘阴影或占位’或血液报告显示某项肿瘤指标偏高,但仅凭这两个报告,医生很难准确判断肺部阴影或占位的良恶性及具体类型,也无法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病理报告,除了诊断疾病良恶性之外,还蕴藏哪些重要信息? “一份完整、准确的病理报告,一般包括肿瘤性质、肿瘤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有无浸润及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有无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切缘情况及有无累及周围脏器等,这些信息是确定肿瘤分期和制订治疗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病理科副主任医师喻林进一步解释,以肠癌为例,如病理报告为腺癌,浸润黏膜下层,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则肿瘤TNM分期为T1N0M0(I期),为肠癌早期,患者手术后不需辅助治疗;如病理报告为腺癌,浸润浆膜下层,淋巴结转移数目为8枚,肝脏见癌转移,则肿瘤TNM分期为T3N2bM1(IV期),为肠癌晚期,患者手术后需辅助放化疗等。另外,如果乳腺原位癌是很早期的非浸润性癌,几乎不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局部手术治疗为主,不需要化疗;而乳腺浸润性癌,有可能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不仅需要手术,还需内分泌治疗或靶向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
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报告等候时间较长,其结果对于治疗有何意义?“一纸病理报告出炉,包括信息录入、样本接收、取材、前处理、包埋、切片等诸多环节。一些疑难病例往往需加做免疫组化检测。免疫组化的检测过程极为复杂,步骤繁多,包括切白片、烤片、脱蜡、水化、抗原修复等十几道工序,仅制作过程就要1~2天,完成后还要病理医生判读分析,并结合镜下形态及其他临床资料最终诊断。”王坚介绍,“少数棘手病例要多位病理医生共同阅片讨论或进一步加做分子检测才能确诊。因此,加做免疫组化项目的病理报告时间一般较长,往往要3~5个工作日,有的甚至要更长时间。免疫组化检测可辅助判断肿瘤来源、分化方向、组织学类型和分子亚型等,对疑难病例确诊及肿瘤的分子分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时还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息息相关。”
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发展和检测水平提高,分子检测在病理诊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已成为肿瘤病理诊断的“利器”。“目前病理诊断中常用的分子检测技术,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一代测序和二代测序(NGS)等,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和软组织肉瘤等临床诊治。”王坚说,“这些检测方法的操作过程复杂,结果分析耗时长,出具分子病理报告的时间也较长,大概需1~4周。分子检测在疑难病例诊断、肿瘤分子分型、治疗靶点筛选和遗传性疾病筛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手段和更多治疗选择。”
治疗篇:临床试验是当“小白鼠”?这些知识需要了解!
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遇到:治疗方案有效但费用昂贵、国外已上市药物但国内不可及、多种方案治疗失败后缺少有效治疗手段……面临这些问题时,医生会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有些患者疑虑:参加临床试验,是不是当“小白鼠”?
“我们先认识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患者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任何一个新药在上市前必须经过临床试验阶段。”肿瘤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朱正飞介绍,“临床研究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监管下,临床前经过动物实验等进行初步安全性验证,临床方案也由临床专家、药学专家、统计学专家等共同制定,并报伦理委员会审批,试验过程需要符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整个试验在严格监管及密切随访中进行,尽最大可能保证受试者的安全。一般临床试验的设计目的都是开展较常规方案疗效更好或不良反应更少的治疗策略,但鉴于临床试验的特殊性仍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在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前,不能保证选用的治疗方案一定更好。”
那么,是不是每位患者都能从临床试验获益?
“参加临床研究有诸多益处:第一,可更早接受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甚至尚未在国内上市的国际最先进药物;第二,多数临床研究药物和检查全部免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第三,开展临床试验一般都是该领域权威的专家及医院,可得到更好诊疗和随访。”朱正飞说,“虽然临床研究方案最大限度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和利益,但即使证实有效的药物或方案,也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益。”
同时,朱正飞提醒,肿瘤患者参加临床试验需注意几点:第一,需携带既往门诊及住院病历、病理资料、治疗方案及检验结果等资料就诊;第二,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要充分理解风险及获益决定是否签署知情同意书;第三,入组后遵照临床试验要求进行检查、治疗和随访;第四,及时报告医生身体出现的不适,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安全;第五,可随时退出临床试验。
“根据《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每个临床试验都必须在公众可及的数据库中登记并发布相关信息,所以患者可通过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登记平台了解试验信息,如世界卫生组织(WHO)临床试验登记平台、美国临床试验登记平台、中国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欧洲临床试验登记注册中心等。另外,便捷途径是关注医院网站信息或通过临床医生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朱正飞补充。
康复篇:5年这道坎很难迈过?营养和心理一起“加持”!
随着肿瘤治愈率的不断提升,许多肿瘤患者进入5 年生存期,很多人担心这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果真如此吗?对此,肿瘤医院营养科主任凌轶群明确表示,各项治疗结束后,密切关注自己的营养状态,能有效为康复“加持”。
“康复早期,每日确保摄入充足能量和蛋白质,以维持体重稳定为主要目标。如果出现体重持续下降、体力下降明显、严重口腔溃疡或口周疱疹或带状疱疹、双下肢浮肿、总喜欢卧床、经常感冒发热,预示可能营养不良。”凌轶群介绍,“不妨对照一下自己的饮食结构,如果三餐主食都是稀饭或两餐是稀饭、一餐是干饭(馒头、米饭、水饺、包子等),每天只吃1~2两肉类、每天吃1个甚至不吃鸡蛋、喝不足250毫升的牛奶或酸奶,那么饮食量是不够的。可在粥里添加各种肉末、用鸡蛋和面做面条、少食多餐等,优化饮食质量。若饮食摄入仍不能满足每日营养所需或体重仍在下降,则需考虑口服补充各种全营养配方的肠内营养剂,每日2~3次,一次150~250毫升,一般在两餐之间补充,直至膳食摄入充足,能维持体重稳定后才可停止。”
凌轶群表示,康复期饮食应遵循“健康均衡、食物多样”原则:每日蔬菜和水果目标量为400~800克,包括深绿色、红色和橙色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的豆类等、各种颜色的完整水果,而不是果汁;每日摄入多种谷类、根茎类食物,多吃全谷物,限制或减少精制谷物;鱼肉蛋奶俱全,最好选择鱼肉、禽肉取代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红肉摄入量限制在每日80克以内;限制动物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选择植物油,特别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氢化程度低的油,如茶油、橄榄油等。优先选择新鲜食材,少吃各类加工食品。
“一方面,要注意忌口,不饮酒、少喝含糖饮料,不吃被霉菌毒素污染且在室温下长期储存的食物。特别注意食物加工方法:限制腌制食物和食盐摄入量;不吃烧焦的食物,少吃直接在火上烧烤的鱼或肉;少吃午餐肉、香肠、火腿等加工肉食以及其他包装食品;少吃油炸食品。”凌轶群提醒,“另一方面,不要盲目忌口。鸡鸭肉、海鲜等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及营养素,对促进细胞组织修复、加速机体康复、增加免疫力、维持体能大有裨益,不但可以吃,而且鼓励吃。注意,冬虫夏草、燕窝、人参、灵芝等贵重补品的免疫功效往往被过分夸大,若没有均衡饮食、全面营养作为坚实基础,过分依赖这些补品的免疫功效,就是本末倒置,不仅起不到补益作用,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应理性看待,打好全面营养的基础。”
除了营养调理,心理调适也至关重要。肿瘤医院心理医学科主任冯威表示,有两个问题值得重点关注。
第一,如何回归社会?“记住:觉察、接纳、此时此地。”冯威说,“康复期患者常有恐惧肿瘤复发、自卑等心理困扰,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影响正常生活。面对复发恐惧,可尝试不带偏见地觉察,不批判或控制这些想法,肿瘤带来的身心痛苦切实存在,但并非‘患癌了,就不能正常生活’。可与自己的负性想法、假设和感受保持距离,退一步、不被情绪吞没,将注意力聚焦在可以努力的方向,活在当下。”
第二,如何心理调适?“需要:了解、成长、寻求帮助。”冯威表示,“要学会识别自身不良情绪,感受它们如何产生干扰,这与了解躯体情况同等重要。此外,患癌虽带来伤痛,但也带来成长。直面死亡威胁的同时,也会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出现新的自我认识与探索,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也可能改变。可通过自身努力改善情绪、调整状态,也要学会寻求他人帮助:向家属和朋友倾诉感受、获得支持,以及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平时可参加科普讲座了解疾病知识,学习压力管理、问题解决、正念冥想等应对技巧,并在医生、康复师的指导下改善躯体功能,必要时接受心理干预。”
要“生存”,更要“生活”。“人生就是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不断克服新的困难,接纳过去、活在当下、期待未来,这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门!”冯威说。
标签: 卫生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