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2023年1月31日《上海大众卫生报》

image971.png


新春健康好口彩 专家齐来送祝福


又是一年新春至,走亲访友时自然免不了讨个好口彩,每一句吉祥如意的话语,都传递着祝福与祈盼。兔年第一期关注,本报特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多科专家,请他们为大家送上新春健康祝福,解读春季保健科普,让我们新的一年收获更多健康!

骨科医生祝你:迈出健康“脚步”

冬春时节,乍暖还寒,天气往往多雨潮湿,正是骨关节炎高发季节。大众所说的“骨刺”“骨质增生”等都属于骨关节炎范畴,在不同进展时期有不同症状表现。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中心关节外科(南院)主任马金忠强调,骨关节炎的治疗需要针对“轻、中、重”三个阶段的病程,采取相应的阶梯化干预和治疗方法,从而缓解疼痛、矫正畸形、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以保障生活质量。

近年来,得益于快速康复、疼痛管理、康复全程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等理念、模式应用,即便需要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重度骨关节炎患者,也能大幅加快术后康复速度。

马金忠介绍,骨关节炎早期临床表现以关节僵硬为主,对于初次就诊的早期骨关节炎患者而言,推荐采取正确的“运动处方”,如游泳、自行车等有氧锻炼,关节功能训练和肌力训练等。症状较明显时,可采用热疗、水疗、超声波、针灸、按摩、牵引、经皮神经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必要时采用手杖、拐杖、助行器等减少受累关节负重。对于骨关节炎所伴发的内翻或外翻畸形情况,采用相应矫形支具或矫形鞋,以平衡各关节面的负荷。

中度骨关节炎患者每1~2年可急性发作一次,发作时关节轻微肿胀或有少量积液,有时关节活动出现摩擦感,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当非药物治疗无效或疼痛明显时,可根据关节疼痛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可以有效缓解关节轻中度疼痛,且不良反应轻微,常用的有非甾体抗炎药的乳胶剂、膏剂和贴剂等。出现中重度疼痛时,可联合使用局部药物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在使用全身镇痛药物前应进行风险评估,关注潜在内科疾病风险。

当骨关节炎发展到重度之后,关节疼痛加重且持续不断,功能活动受到障碍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此时,往往需要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干预,包括“保关节”和“换关节”手术两大类,均可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减轻疼痛、加快康复。

其中,“保关节”手术包括关节镜手术、单髁置换手术、胫骨高位截骨和干细胞治疗等,可适用膝关节内外侧单间室的病变、膝关节骨关节炎伴有膝内翻或膝外翻畸形等不同情况。作为近年来新兴的技术,干细胞治疗不但能够保留自身的关节、改善骨关节炎临床症状,还可实现关节软骨的修复再生。

所谓“换关节”手术,就是“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目前,人工膝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都可采用微创技术进行。近年来,该院关节外科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骨科中心”的建设优势,应用快速康复、疼痛管理、康复全程介入、手术机器人辅助等理念、模式,率先在国内开展微创前方入路髋关节置换、机器人辅助下微创全髋关节置换等技术,部分接受关节置换患者甚至可以“当天手术、当天出院”。

眼科医生祝你:“看见”更好未来

等到春风拂面,也会“吹”来眼部的些许不适。每当春季来临,眼睛干涩、发痒、异物感现象就会增多。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临床医学中心视光/屈光/眼表科主任柯碧莲指出,中青年人群应重视由睑板腺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干眼症。

近年来,随着网络和视屏终端使用常态化,干眼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已成为影响视觉与生活质量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约3人罹患干眼。其中,因睑板腺分泌异常,泪液蒸发过快所引起的干眼症占大多数。

柯碧莲介绍,睑板腺是位于上下眼睑的一种特殊皮脂腺,其分泌的睑脂会随着每一次眨眼,通过睑板腺的开口,涂抹在眼睛泪膜表面,从而维持泪膜的稳定,防止其挥发过快,使眼球表面保持湿润。一旦睑脂分泌发生异常,通常表现为分泌量减少,或睑脂变得浑浊,甚至呈牙膏状,就会导致泪膜稳定性差,泪液蒸发率升高,引起干眼症。

干眼症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作为慢性疾病会逐步进展,引发炎症、角膜损伤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导致视力下降乃至失明。柯碧莲表示,干眼症治疗正呈个性化趋势,包括人工泪液、眼局部热敷冷敷,睑板腺手工按摩等。其中,睑板腺热脉动治疗系统可直接对眼睑同时进行热敷和按摩,清除堵塞,治疗后至少可维持半年至一年以上。

柯碧莲提醒,干眼症是慢性疾病,持续治疗和日常维护是关键。如果出现眼干、眼痒、刺痛及畏光等症状,切不可擅自长期使用眼药水,建议尽早前往正规医院眼科,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诊断,进行对症治疗。

中青年人群需重视干眼症防治,而中老年人群则应将重心放在黄斑变性防治上。作为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眼底疾病,黄斑变性若不及时治疗,存在较高的致盲率。一般来说,视物模糊是黄斑变性最早期的特征,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前往医院接受相关检查。随着病情发展,黄斑变性还可表现为视物扭曲变形、中央黑影及视力下降等。

在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3存在不同程度的黄斑变性,吸烟嗜好、肥胖、高血脂是致病的高危险因素,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同时,做好“一张表”(阿姆斯勒方格表)和“一张照”(眼底照相)的初筛检查,也可及时判断黄斑是否出现问题。如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配合更精确的检查设备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进行黄斑断层扫描,有助发现早期、轻微的黄斑变性,及时干预并治疗。

皮肤科医生祝你:才华“颜值”兼得

冬春交替,不少人容易出现皮肤瘙痒、红斑发疹、干燥脱屑等现象,其中以过敏性体质及特应性皮炎患者居多。随着体内水分丢失,皮肤阻隔外界有害物质的保护作用丧失,各种过敏原和病菌就会趁虚而入。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执行主任(南院)伍洲炜指出,当皮肤出现上述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使用润肤类产品,做好基础保湿,以修复皮肤屏障。

目前在国内外最新皮肤病防治指南中,已将润肤类产品视为一线治疗手段,用作皮肤科的外用药。润肤类产品的剂型包括乳剂、霜剂等,可结合自身肤质和季节使用。一般来说,乳剂比较薄,适合春夏季及油性或中性肤质者使用;霜剂比较厚,适合秋冬季及干性肤质者使用。

伍洲炜特别指出,作为全年龄段最普遍的皮肤疾病,特应性皮炎多以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程长、疾病负担重,严重者可引起多种特应性合并症,甚至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7000万特应性皮炎患者,近半数患者每天忍受持续18小时以上的瘙痒。然而,由于大众对该病仍然缺乏认识,大量潜在患者存在未诊断、误诊断、不就医、乱治疗的情况。为此,伍洲炜团队以数字化赋能“特应性皮炎患者全病程管理新路径”,借助数字化专病管理工具实施“诊前宣教、诊中治疗、诊后随访”的特应性皮炎全病程管理方案。科室为患者单独建立随访档案,并配备“一对一”随访团队,以保障治疗的延续性。

诊前,皮肤科团队在健康宣教的同时,与患者、家属共同分析,寻找发病病因和诱发加重因素,告知回避策略。诊中,团队会对患者的病史、病程、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确定治疗方案。作为全病程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诊后患者的自我管理决定疾病长期控制的效果。皮肤科团队借助互联网优势,实行全程线上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特应性皮炎“异质性”特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通过维持治疗尽可能长期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未来还将借助智能化的病程管理平台,开展电子化病历收集、皮损照片拍摄、疾病评估、特色量表信息采集等工作,实现特应性皮炎患者管理全闭环。

专家特别提醒,皮肤老化除了自然衰老的因素之外,还与“光老化”有关。生活中,除了基础保湿之外,还要做好防晒,尤其避免紫外线直射,延缓皮肤衰老,预防色素形成。

心内科医生祝你:事事“称心”如意

冬春季,气温频繁“变脸”,“倒春寒”可能成为房颤突发的高危因素。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引起脑梗塞、心力衰竭等,致残、致死率非常高。

房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高,在70岁以上人群可达5%~10% ,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 以上。其常见病因包括高血压、肺心病、冠心病、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有关。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刘少稳介绍,普通体表心电图可用于房颤筛查。阵发性房颤易被漏诊,对于房颤易患者,可进一步查动态心电图检查或长时程心电监测进行早期诊断。

数据显示,有将近3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表现,而在体检时发现。若心率不快,大多无明显症状;若心率较快,可伴有心悸、心慌气短、胸闷、心脏乱跳、烦躁、乏力、黑曚及晕厥等。房颤发作时,自触脉搏强弱不等,脉率不齐。

房颤不容小觑,会使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20%以上的缺血性脑卒中都归因于房颤。房颤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后者表现为双下肢水肿、活动后气促等。房颤发作时,还可能引起心悸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导管消融已成为房颤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心功能和预后等。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更新和研究证据不断积累,房颤导管消融的适宜人群也不断扩大,指南推荐级别也逐年提高,对于大部分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已为一类推荐(首选)。去年底,刘少稳团队于国内率先应用新型三维脉冲消融系统及脉冲消融导管,为一名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脉冲射频消融手术,同时实现三维可视、建模、标测和脉冲消融放电,且可在术中辅助验证肺静脉双向阻滞。

刘少稳介绍,导管消融术是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的主要治疗方法,肺静脉隔离术是最常用的治疗术式。其中,脉冲消融是一种新型能量源,能通过高压电脉冲形成电场在细胞膜间产生极化导致细胞死亡。由于其损伤能量具有组织特异性,能实现针对心房肌消融的定制化方案,且不损伤毗邻组织,提高手术安全性,为房颤消融治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据了解,该院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团队在房颤等心律失常介入和药物治疗领域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目前已累计完成7万余例心脏介入手术、2万余例房颤等心律失常介入手术,在复杂心律失常疾病诊治领域具有丰富经验。

疼痛科医生祝你:安享“无痛”人生

随着春季万物复苏,昼夜温差变大,中老年人群身体内的疼痛也变得敏感,随之被“召唤”出来。疼痛是身体的一种防御功能,它的出现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个预警,进而引发机体躯体运动性反应、自主神经内脏性反应等保护性反应。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北院)张建海提醒,若任由疼痛长期发展,会直接导致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因此,应重视疼痛,早诊早治,享受“无痛”生活。

以往观点认为,治疗原发疾病,疼痛就会消失。张建海指出,疼痛不仅是疾病的症状,也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后产生的,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在内的一系列反应。

疼痛本身即可导致患者睡眠不佳、精神情绪变化、各脏器及系统功能下降等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疼痛性残疾或危及生命。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疼痛确定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务必及早治疗,才能防止其造成更大或更长久的损害。

疼痛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方法是按发生时长来分,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一般疼痛症状迁延3个月以上就属于“慢性疼痛”。目前,国际上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作为通用工具,以0~10分来量化疼痛程度,适合大众自测。

目前,疼痛科主要诊治疾病,除了神经病理性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枢痛),无手术指征的关节痛(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骨质疏松症),癌性疼痛,慢性非化脓性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之外,还包括非疼痛性疾病(如顽固性呃逆、面肌痉挛、睡眠障碍、痛经)和未查出明显病因的疼痛(如慢性全身疼痛、头痛、胸背痛)。

张建海指出,临床中,患者对于疼痛治疗存在三个常见的认知误区。一是误认为“疼痛能忍则忍”。实际上,一旦发生疼痛就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时机。二是误认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实上,医生了解病情后会针对性开具必要检查,待明确病因后加以治疗,清除炎性代谢产物,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阻断引发疼痛的恶性循环,达到长期完善的镇痛目标。三是误认为“止痛药吃多了都会成瘾”。其实,只有麻醉性止痛药、安眠药等含有致瘾成分的药物才会造成药物成瘾。患者只要遵从医嘱正确用药,就可避免药物依赖发生。

专家表示,人的一生,或多或少会经受疼痛折磨,尽管疼痛不能完全避免,但我们有权拒绝活在疼痛之中,享受“无痛”的健康人生。

标签: 卫生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返回首页

收藏

登录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