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粮仓德阳担当——全市“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天府粮仓德阳担当——全市“三农”工作发展综述

开局争先,万象“耕”新。春分刚过,德阳各地掀起春耕备耕热潮,广袤田野上呈现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德阳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是“天府粮仓”的重要承载地。农耕文明的基因在这里播撒,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稻、黍等碳化植物种子,证实了数千年前,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就有了“稻花香”;农村改革的大幕在这里拉开,从广汉金鱼“包产到组”到向阳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彰显了德阳“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和决心;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铺开,粮食产量逐年增加、单产屡创新高、粮食人均占有量长期居全省前列、连续19年实现粮食丰收……2022年,德阳粮食单产居全省第二,小麦、油菜籽单产居全省第一。

在新时代如何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续写粮食生产壮丽答卷?德阳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奋力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德阳新篇章。

“粮策”稳粮仓

让“天府粮仓”装进更多“德阳粮”

春暖花开景色美,不负农时不负春。5G无人农场、智能化灌溉系统、无人机巡田……一批批智慧化农业机械在春耕生产中大显身手,绘出了一幅农业现代化“春耕图”。

“粮策”稳粮仓。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德阳初心如磐,聚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推动粮食生产责任、举措、工作全面落实到位,加快建设农稳粮安、业兴民富、和美宜居的现代化农业强市。

近年来,全市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聚焦“2+5”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打造180公里城乡融合发展内环线和300公里现代农业产业外环线的乡村振兴“双环线”,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德阳在全省率先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德阳片区实施意见》,明确3至5年内,创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30个,建成高标准农田313万亩以上,支撑粮食产能达到210万吨。

近日,中江县黄鹿镇福沟村万亩油菜花正处于盛花期,金黄色的花海铺满大地,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打卡,该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韩红英对当地农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年来,我们依托鱼米之乡的自然资源和中江县粮油生猪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的政策资源,不仅粮食产量品质双提升,还深挖农旅融合,持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2021年,中江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00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2022年粮食产量80.3万吨,连续16年成为“全省产粮第一大县”……如今,中江县把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的有力抓手,不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春耕正当繁忙时,在拥有全省首个国家级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广汉,2022年以亩产801.47公斤获得广汉市首届“粮王”称号的粮食种植大户廖兴华,正和工人一起对农机进行检修。未来,他还打算向智能化、无人化现代农业发展。

中江县丹参白芍现代农业园区、旌阳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绵竹市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一批批高质量现代农业园区稳步推进,德阳通过现代化园区建设,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倾斜、向农村流动、向园区集中,促进全市现代农业综合水平提升。

科技赋能

让粮食丰收更有底气

近年来,德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科技赋能,建设“良田”、发展“良种”、推广“良技”,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德阳在全省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机制,在永久基本农田中建成高标准农田212.5万亩、占比73.6%,居全省第一。

建好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德阳全力高效推进良田建设,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坚决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先后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制,确保良田姓“粮”、农田姓“农”。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德阳还在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下足功夫,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

眼下,位于旌阳区的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德阳科研基地内,科研人员们正在做水稻、油菜等新品种的培育工作。

去年,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团队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品香优秱珍”在夹江县全程机械化示范和汉源县“稻蒜”模式超高产示范,并在测产中取得平均亩产950.3公斤的成绩,刷新四川一级优质稻高产纪录和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四川省超级稻验收高产纪录,达超级稻认定标准。

良种出自“十年磨一剑”的厚积薄发。德阳选育的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德优4727”“泸优727”“内6优9号”“旌优华珍”等优良品种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超级稻。2022年,德阳选育的“宜优1611”“玉龙优1611”和“品香优秱珍”3个杂交水稻新品种获评四川省第七届“稻香杯”特等奖,全省仅有5个。

走进罗江区略坪镇长玉村,成片金灿灿的油菜花映入眼帘,油菜田里立起的“国家级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十一个大字格外醒目。

“油菜种子收后又开始培育水稻种子,我们实行的双季制种。”略坪镇农办负责人刘兰介绍道,以建设“种子芯谷”为契机,该镇坚持项目和产业“两手抓”,打造高标准农田,让“小田变大田”,并解决了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切实将“种子芯谷”建设成“中国饭碗基座”。

近年来,德阳是全省唯一“水稻-油菜双季制种”模式的实践者,拥有旌阳、罗江两个国家级杂交油菜制种大县建设,“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生物育种专项等科研项目80余项,自主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32个,杂交油菜制种面积逾3万亩,居全省第一,“邡油777”油菜在全国年推广面积达200多万亩,位居全国第三。

科技发展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不仅为培育了良种,还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在现代农业装备方面,德阳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助力了现代农机装备发展,农机装备覆盖了农田作业农机、高效植保农机、农作物烘干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养殖机械、冷链物流装备方面,有效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

5G无人农场、数字农业综合馆、优质蔬菜种植基地、丘区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试验场、旌耘良品智造中心……旌秀桂花智慧农业园区展现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样,以数字农业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探索数字化赋能丘区农业节本增效的新模式。

2022年底,四川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唯一一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德阳经开区,开展丘陵地区新机具研发推广,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机化水平。

近年来,德阳大力推进农机装备发展、丘区宜机化改造、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机应用创新、农村提灌站建设等建设步伐,农机装备覆盖农田作业、烘干、深加工、冷链物流装备等农业全产业链。截至2022年底,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6%、居全省第二。

深化改革

让乡村大地活力奔涌

德阳是中国农村改革策源地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广汉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如今,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全面小康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近年来,德阳围绕土地这个“命根子”,接力探索农村改革,持续深入地改变这片土地。德阳承担的33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均有序推进,是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整市推进试点市,建成全国第一个市(州)合资共建的农村产权交易所,全省第一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书在广汉市颁发。

春光明媚,旌阳区孝感街道红伏村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该村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和乡村振兴为契机,推进实施“三变改革、五社实践”,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政府顶层引导+集体经济主导+社会资本投资+村民全体受益”的发展新模式,推进农、文、旅、教等产业融合发展。现在,红伏村已是省、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改革创新名村。

德阳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改革、产业扶贫、职业农民培育、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三书模式”、“政企银交担保”金融服务模式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呈现多点突破、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经营主体的培育。德阳通过经营主体培育、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等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日前,在广汉市金鱼镇,种粮大户刘健正在为水稻育苗打基础。通过当地对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培训和改革,刘健对种粮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前不久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德阳在全省率先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全市认定培育高素质农民1.6万人,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95家,建成家庭农场1万余家、农民合作社3800余家,创建县级以上农业园区51个;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956家,年服务面积超340万亩次;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43.38万亩,土地流转率45.1%,居全省前列。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德阳始终牢记使命,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田野,充满希望;热土,大有可为。(记者 刘倩 实习生 刘新月)

标签: 三农 粮仓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