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第一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泗县第一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十四五”期间,泗县第一中学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对标国家和省市县“十四五”教育规划,扎实推进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紧盯“教育强县”目标,着力推进我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泗县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制订《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

第一部分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以服务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强县、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大局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进各年级、各学科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二、基本思路

围绕创建教育强县目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五大”原则,品牌化、体系化、龙头化、项目化、工程化“五化”整体推进,认真贯彻“强作风、严管理、提质量”的工作方针,紧密结合泗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教育质量,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切实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科学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原则。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着力加强我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设,强化学校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坚持优先发展原则。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有效扩大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升校长依法科学治校能力。

(四)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教育交流合作,积极推动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改革,力争组建“帮扶型”教育集团,提升集团办学品质。积极谋划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开展基础教育合作办学,推进优势互补。

第二部分 背景分析

一、发展回顾

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06年,迄今已过116个春秋。学校的前身是泗州日新中学堂,它是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又泗州城东南隅原夏邱书院(清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创建,相传尧封禹为夏伯,邑于此,曾有夏邱之名,故名夏邱书院)改办的一所“阖州公共学堂”,负有招收和培育泗县、五河、天长、盱眙四个县籍学生的任务。“十三五”期间,在上级主管部门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校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群策群力、锐意创新。2017年9月泗县一中搬迁至新校区。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校园环境优美雅致,校园文化浓郁淳厚。“十四五”时期是泗县一中教育进入“教育热土、教育高地、实现新的教育理想”的崭新发展时期,我县高中布局调整完成后,各高中学校在县位、办学条件和资源等方面基本实现了高位均衡。打造教育品牌,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走特色化发展之路成为各校下一轮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先后被授予省示范高中、安徽省首批智慧型校园、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首批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还先后被省、市授予“省电化教育城市一类达标学校”、“文明单位”、“三五”普法先进集体、“现代技术实验学校”、“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突出进步奖”、“高中毕业会考工作先进单位”、“普通高中学科竞赛优秀奖”、“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校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泗县一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精神,奋力夺取教育教学、文明校园、智慧校园等评估检查验收优异成绩。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招飞工作先进集体”、化学奥林匹克突出贡献奖、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各项荣誉称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绿色学校”;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家长学校;宿州市特色学校;宿州市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宿州市德育建设先进单位;宿州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宿州市教育科研一等奖;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特别奖。

二、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84个班级,在校学生4356人,在编教师307名,专任教师302,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分别为114人和9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2%。专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37人(位列全县之首)。

(一)良好的环境基础。2017年,根据县委县政府高中布局调整规划,学校搬迁至北部新城,各项功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

(二)和谐的人文基础。学校现有一支比较稳定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4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师,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3人被评为省级教坛新星,市级骨干教师8人,2人为学科带头人,市级教坛新星6人,市级百佳班主任2人,市级优秀教师10人。近五年有200多篇论文和课题报告发表或获得全国和省、市一、二等奖,优质课获奖市一等奖30人次,省二8人次。

(三)明显的特色基础。形成自己的办学风格,艺术教育的特色日益突显。体育、音乐、美术特长生的本科达线已在70%以上。

第三部分 发展目标

一、办学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创建安徽省高中名校为目标,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坚持“健康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立校、队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显校”的发展战略,本着“以人为本、以爱为源、注重个性、和谐发展”的育人目标,努力把学校建成学生“身心两健、品行高雅、学创皆能、勤诫慎勉”、家长和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

二、发展愿景

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学校科学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精品发展。在“十四五”规划期内,学校要以教育诚信为根本,以优良的教学质量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打造学校的教育品牌。教师要努力做到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学校要努力做到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让组织满意。要让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要以管理好、质量优、形象好为标准全面衡量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要让办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办学成果得到充分显现,使我校成为泗县老百姓心中“放心的学校”。

三、总体目标

(一)提档升级:根据县政府和教育局的规划要求,我校将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名校的创建工作。

(二)校园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结合近年来校园建设进程,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思路,力争把学校建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校园。

(三)办学条件:未来五年,将有计划地更新相关教育教学设备,高标准地配置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手段,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实现管理信息化、办公无纸化和校园数字化的目标。

(四)师资队伍:努力建设一支办学思想端正、教育理念先进、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干部队伍。不断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有专长,具有较强的科教研能力的与现代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层次和技术职务层次,加快名师队伍培养和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整体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水平,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使具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达30%,县级以上骨干教师的比例达50%,其中市级骨干教、学科带头人达15—20名,特级教师1—2名。图书室、校医室、实验室等工作人员基本具有中级以上职称。

(五)学生培养:力求使所有学生都能合格、都有进步,都能顺利毕业,并进入大学继续深造。80%以上的学生都能升入本科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考入理想大学。

四、主要任务

统筹我校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抓好学校常规管理,逐步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服务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科学化、法制化。

(一)切实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制定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2022 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做好学校课程规划,加强学校课程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完善考试评价制度。以精细化、立体化管理为抓手,以落实常规教学为主线,以教育科研为引擎,以教学业绩评价为杠杆,促内涵提升,重特色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完善德育教育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落实对思政课教师相关鼓励和激励政策。以成长教育为重点,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学校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扎实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预防和干预学生重大心理危机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与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深化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展演展示改革,丰富青少年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置,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强化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规范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的改革模式和体制机制辐射到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中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体,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以美育特色学校评估建设为重点,统筹整合资源,拓展学校美育发展新路径。评选美育特色学校、美育优秀教研组、美育精品课,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定期举办“艺术月”及中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深入推进特色语言文字学校建设,支持学校打造语言文字品牌。

提升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完善学校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建立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防近工作督导检查,实现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的健康咨询与辅导。规范学校食堂和营养餐管理,积极促进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方案。充分发挥县学生综合实践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作用,广泛开展研学旅行、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继续发挥关工委的作用,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提升青少年国防意

识和军事素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内容,将理想信念放在师德教育首位,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恪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重视师训工作,提升师德、师能。全面落实国培计划,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转变教师培训方式,着眼培训内容精准化,突出培训内容引领性,聚焦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难点,着力弥补教师知识的空白、经验的盲区、技能的短板。打造“三名”工程,开展中小学“名师”“名校”“名校长”评选表彰工作,对在教育教学一线做出显著成绩的优秀教师、优秀校长给予奖励,打造泗县教育品牌。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推进学校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教职工编制岗位动态管理机制、职称评审办法,建立中小学岗位统筹管理机制。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中小学教师“省考县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制度,在教育系统内,推行全员聘用制。加强教干的交流、轮岗使用,全岗位推行竞聘上岗。提高教师素养,实施“青蓝工程”。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引进高学历、高层次、高素质教育人才。

(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改进中小学校评价,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改革用人评价,共同营造教育发展良好环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

聚焦促进群体公平、校际公平、招生公平,多措并举提升教育质量,积极打造特色教育品牌,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及学生负担,深入推动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均衡教育的需求。

创新招生策略,促进学生高质量升学。招生升学工作是一中生存的基础。学校招生工作应以品牌战略布局未来,以一中品牌推广、大数据支持为抓手,将提升生源质量为阶段性目标,通过完善机构、明确分工,以大数据分析为决策依据,以目标考核落实责任,用品牌和特有的文化吸引生源。

构建中学与省内外师范类高校联合育人模式,引进省内(外)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实施与师范类高校教科研合作。有效推进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推动育人新变革,发挥“集团化”和“学区化”办学优势,强化与名校、企业合作。

(五)推进学校安全建设

完善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安全隐患和矛盾的排查整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整治校园欺凌行为,确保我校安全稳定。

大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加强现代学校建设,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依法办学,从严治校,认真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

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落实各项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全面履行教育职责,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滥发乱订教辅资料、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的合法权益。

(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保证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保证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支出比上年增长。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

健全学生资助体系。精准实施教育民生工程,巩固教育扶贫工作成果。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机制,推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进一步开展。

加强经费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建立资金使用配套制度。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化、透明化。严格执行中小学经费集中支付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

五、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坚持促进教育公平;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强基固本。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整体提高我校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我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党的建设引领工程

以党建引领全局发展。持续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全面提高发展的引导力,全面增强落实的执行力,全面提升工作的创造力,全面汇聚事业的凝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决策和部署,巩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以此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扎实开展,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全力打造一支“政治思想坚定、作风建设过硬、专业行动有力”的高素质教育队伍。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晰政治责任,切实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向基层延伸。建立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制,明确党组织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以及分管责任人的直接责任,强化班子成员“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问责追责,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严肃问责,切实把主体责任扛稳、抓牢、做实。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完善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逐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

(二)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增强学校办学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支撑保障能力,健全办学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强化学校管理标准化,加强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教师、学生、教学、教研、实验室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规章制度,加大制度执行力,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课程计划,规范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育手段,改革学生评价方式。重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个别辅导、考试评价等各环节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材处理能力,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增强训练的科学性,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课后服务制度,严禁以课后服务等任何名义有偿补课,违规乱收费。改善家庭教育,形成家庭学校共同育人合力。

(三)德育教育系统工程

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依托我县红色历史文化、运河水韵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感、强化国家认同。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教材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的状况。深入扎实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工作。

(四)教育信息化工程

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并引领教育现代化进程。一是基础环境提升行动: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形成完善的智慧学校生态体系。二是网络空间建设行动:积极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教师、学生都建有“个人网络空间”。三是治理能力优化行动:统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创新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智能化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四是在线教育覆盖行动:搭建泗县教育在线平台,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学校,促进网络条件下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五是智慧教育引领行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测、评、管等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的融合创新。打造智慧校园模式,确立智慧校园在智慧教育创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智慧课堂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六是信息素养提升行动:落实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对接国家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构建适用于教师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培育进修的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助力教师提高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

第四部分 保障机制

一、成立《泗县一中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组 长:周家林

副组长:周磊、李家年、李玉

组 员:井莉、李明久、李庆龙、吕朝丰、蔡主栋、何继高、张广栋、潘磊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井莉

二、完善学校管理网络。

学校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民主、高效、公正、创新的学校管理网络。“十四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完善这一网络,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党委会。学校党的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支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党委会议决定的事项,由学校分管或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执行情况应当及时向党委书记或党委汇报。党委会议决定的事项,学校各部门和个人应当及时执行。

(二)校长办公会:是学校最高行政机构,就学校日常工作运行、办学规划的制订、调整、实施、创新等作出科学决策。

(三)教职工会:是广大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形式和制度,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关学校发展、重大建设、干部任职评议和教职工的奖惩制度等作出最终审议和裁决。积极探索教代会代表在闭会期间更好地行使职权、履行义务、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四)校务委员会:为学校办学思想、办学质量、改革举措等充分提供建议,并通过校务委员会加强家校的联系沟通。

三、制度保障

(一)制度完善。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结合学校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不断加以修订,确保整个学校工作有章可循,运行顺畅。其中重要的规章制度必须得到教代会的审核通过。

(二)制度创新。为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实行分管领导负责制,并进行年度自评,自评结果向教职工会汇报。

四、资源保障

(一)经费保障。学校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争取规划实施所必须的经费。在保证资金投入同时,调整经费使用结构,保障教师科研、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后勤保障。加强后勤机构与制度建设,使学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更加规范而有序。增强后勤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社会各界力量保障。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争取得到周边家庭、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帮助、配合,广泛吸引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学校,吸引有识之士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力争实现学校又好又快的发展。

五、评估保障

(一)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为落实规划的实施,学校校长室、各处室、各年级部、各班级应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形成较为详尽的计划方案体系。学校除年度工作计划外,每学期将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把规划内容落实到位。

(二)建立评估体系。根据学校发展规划的内容,结合宿州市年度效能评估,制订相应的评估体系,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年度自评,并把自评情况向教职工公布,请教职工会和社会各方面监督规划的实施,并能够及时调整,修订规划。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发展规划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