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粮食能源安全】舒城县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保粮食能源安全】舒城县到2025年化肥减量化行动方案
根据农业农村部统一部署,2015—2020年我县组织实施了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农作物化肥使用量持续下降、利用率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推进科学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一、现状和形势
深入推进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科学施肥理念不断强化,科学施肥技术不断创新,科学施肥措施不断落地,为粮食产量稳定在7.3亿斤以上、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化肥用量连续下降。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应用微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农用化肥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2021年我县农用化肥施用量2.2680万吨(折纯)、比2015年2.5014万吨减少9.3%。二是施肥结构更加优化。印发了《舒城县化肥施用定额制指导意见(试行)》,推广应用配方肥、缓释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氮磷钾施用比例由2015年的1:0.41:0.42调整到目前的1:0.43:0.45。三是施肥方式不断改进。推广应用高效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水稻侧深施肥,果树、蔬菜和茶叶等经济作物叶面追肥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应用比例越来越高,盲目施肥和过量施肥现象得到基本遏制。四是化肥利用率明显提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大施肥新技术推广,集成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2021年全县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41.6%,比2015年提高6.4个百分点。五是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强化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等登记管理,配合农业农村部做好新型肥料登记初审,开展肥料质量监督抽查,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十四五”时期是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突破,对化肥减量增效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稳粮保供任务更重。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推进投入品减量化,既要将不合理的化肥用量减下来,也不能以牺牲产量为代价,减量化工作面临新挑战。二是绿色发展要求更高。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方式绿色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力推进化肥减量化是必然要求。三是科学施肥需求更迫切。我县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经营主体施肥不均衡仍然存在。化肥品种相对单一、氮肥磷肥不合理使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问题尚未解决。有机肥资源还田率偏低。面对这些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措施,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化工作。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种植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深入落实全县农业农村系统“两强一增”行动任务,加快构建现代化科学施肥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制度体系,强化政府推动、创新驱动和服务拉动,着力推动科学施肥、精准施肥、绿色施肥,加强施肥新产品、新技术、新机具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化肥减量增效持续深入和高质量发展,为稳粮保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强化创新在化肥减量化中的支撑作用,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推动科技集成创新,推动科学施肥提档升级。
——科学施肥,多元替代。坚持因土施肥、按需用肥,避免过量施肥、盲目减肥。科学施用有机肥,推广应用新型肥料,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多样化还田,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
——因地制宜,综合施策。以粮食主产区域、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域和巢湖流域重点生态治理区域为重点,针对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科技、经济、行政等手段,统筹推进化肥减量化。
——创建模式,构建机制。加强技术熟化和集成应用,创建推广一批科学施肥技术模式,积极发展统测统配、代施代管等农化服务,推进构建化肥施用定额制。
——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夯实科学施肥公益性基础。充分发挥经营主体的主力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汇聚化肥减量化合力。
(三)目标任务。
建立健全以“高产、优质、经济、环保”为导向的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肥效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公益性与市场化融合互补的“一主多元”科学施肥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完备的化肥减量化法规政策、制度标准和工作机制,着力实现“一减三提”。
——进一步减少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到2025年,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等养分结构更加合理,全县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现稳中有降。
——进一步提高有机肥资源还田量。大力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有机肥资源得到有效合理还田利用,到2025年有机肥施用面积占比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
——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持续推进农户调查、田间试验、制定配方等基础性工作,到2025年全县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2%以上。
——进一步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机具,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到2025年全县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
三、技术路径和区域措施
(一)技术路径。
一是“精”,精准施肥减量增效。夯实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精准制定发布肥料配方信息,提高配方肥、专用肥施用比例,减少不合理养分投入。
二是“调”,调优结构减量增效。加大绿色技术和投入品的研发推广力度,优化氮、磷、钾配比,调整养分形态配合,促进高效吸收。针对性补施中量和微量元素,减轻缺素症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大力推广新型功能性、增效肥料。
三是“改”,改进方式减量增效。改进传统的表施、撒施、大水冲施等施肥方式,研发先进适用的施肥设备,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侧深施肥机等高效施肥机械,配套缓控释肥料和专用肥料,转变传统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
四是“替”,多元替代减量增效。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推进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生物固氮等多元替代化肥方式,推动有机无机结合。通过耕层调控、微生物活化等技术,激发土壤养分有效性,替代化肥投入。
五是“管”,科学监管减量增效。健全覆盖肥料生产、使用、监管全链条的制度标准体系,建立健全主要农作物氮肥施用定额,推进化肥施用定额制,分区域、分作物、分农时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引导农民把施肥量控制在合理区间。
(二)区域措施。
圩畈区。施肥原则:减氮、稳磷、稳钾,根据不同土壤情况,补施硅、钙、镁、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相结合,实施秸秆还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加强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技术,推广化肥机械深施,应用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肥、节水技术;改常年浅旋耕为浅旋耕与深耕深松结合,开展周期性耕地深耕深松和保护性耕作。通过减氮、稳磷、稳钾、补充中微量元素肥料,平衡土壤养分。有次生盐渍化的设施栽培蔬菜地,施用生物有机肥并适当施用改良剂。
岗丘区。施肥原则:控氮、稳磷、稳钾,有针对性补充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因地适宜实施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加强小麦水肥耦合、氮肥后移和“一喷三防”全程配套,蔬菜、茶叶、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推广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技术。调控氮肥、稳定磷肥钾肥,注重周年磷钾肥调控。
低山区。施肥原则:控氮、稳磷、增钾,有针对性补充中微量元素。主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结合,因地制宜实施秸秆还田。推广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施用,鼓励施用钙镁磷肥;移栽油菜基肥深施或全层施肥,适量补充硼肥;在适宜区域发展冬闲田绿肥,推广果园、茶园绿肥种植;注重农机农艺融合,发展轻简化施肥配套技术,设施农业、果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适当控制氮肥投入量,基肥追肥结合,稳定磷肥,增加钾肥投入量;根据作物类型针对性补施钙、镁、硼、钼、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冷浸田适当加大锌肥用量。
四、重点任务
(一)测土配方施肥提升行动。强化技术创新和推广服务,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促进深化提升和推广落地。打基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施肥情况调查、营养诊断、田间试验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与应用,及时更新施肥参数,修订养分丰缺和施肥指标体系,精准制定肥料配方。强服务。创新高效测试方法,探索现代营养诊断技术,应用移动互联等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探索作物专用肥套餐制配送、植物营养全程化管理、智能配肥“云服务”等一体化模式,提升服务能力。促落地。深入开展农企合作,有效联结肥料生产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肥料生产企业按肥料配方生产配方肥、作物专用肥,探索公益性与经营性融合互补的服务模式,促进配方肥落地。
(二)“三新”集成配套落地行动。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创新服务新模式,打造化肥减量增效“三新”升级样版,示范带动全县化肥减量增效。新技术。强化土壤、肥料、作物三者协同,实施养分综合管理,基肥追肥统筹,促进养分需求与供应数量匹配、时间同步、空间耦合。新产品。推广应用缓释肥料、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增效肥料和其他功能性肥料,准确匹配植物营养需求,提高养分吸收效率。新机具。农机农艺融合配套,推广应用种肥同播机、机械深施注肥器、侧深施肥机、喷肥无人机等高效机械,减少化肥流失和浪费。
(三)化肥多元替代推进行动。统筹利用有机肥资源,鼓励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推动有机无机结合。种养循环。以中央财政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为抓手,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施用堆沤肥、沼渣沼液和秸秆还田,与配方肥配合施用,合理搭配、缓急相济,实现增产提质、减量增效。绿肥种植。在光热水资源适宜区域,因地制宜鼓励绿肥种植、果(茶)园生草,采取自然覆盖、刈割覆盖、翻压还田等方式增加有机养分,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秸秆还田。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通过覆盖、翻压、堆沤、生物反应堆等方式还田利用。合理轮作。优化种植制度,推广花生、大豆等豆科作物轮作、间套作,接种根瘤菌剂,促进生物固氮。
(四)肥效监测评价行动。构建施肥效果监测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化肥减量化成效。布网点。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为对象,建立农户施肥情况调查点和肥料使用效果监测点,创新数据采集手段和机制,开展调查监测,掌握一手数据。建平台。搭建科学施肥数据管理平台,在深入挖掘农户调查、测试化验、田间试验、效果监测等数据基础上,系统整合化肥生产流通等相关信息来源,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分析,为科学施肥“云服务”提供支撑。评效果。优化评价参数,建立县市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科学确定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化肥减量化效果。
(五)宣传培训到户行动。强化肥料知识与施肥技术宣传培训和推广,促进科学使用。技术培训。落实好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百县千乡万户”科学施肥培训行动,采用县、市、县农技推广部门三级联动,科研教学、行业协会、肥料企业三方互动的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发挥科学施肥指导专家技术支撑作用,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联百县”科学施肥指导行动,强化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宣传引导。开展科学认识化肥作用、促进绿色发展专题宣传,编印科学认识化肥挂图、化肥合理使用手册、有机肥料施用指南等资料,征集总结化肥减量化典型案例,在平面媒体和新媒体集中报道,用真实案例提升宣传效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分管负责任副组长,局属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化肥减量化行动推进落实领导小组(见附件)。加强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二)压实工作责任。按照“县管理、乡督导、村落实”的总体要求,层层落实属地责任,将化肥减量化的主要任务分解到年度,细化到重点区域和主要作物,上下联动,多方协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三)强化法制保障。开展肥料立法调研,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要求,积极推进肥料领域立法。推动肥料管理衔接,有效串联起肥料生产、登记、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各个环节,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肥料行业管理机制。
(四)加大政策扶持。加强与财政、金融、科技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化肥减量化稳定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探索建立粪肥科学还田利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挥教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技术、产品和信息优势,组织开展绿色投入品、新型施肥技术等研发创新,集成一批技术模式,加快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和成果转化应用。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拨打标题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