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四五”现代农业装备推进方案(2021-2025年)

四川省“十四五”现代农业装备推进方案(2021-2025年)

  现代农业装备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根据《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编制本方案。

  一、“十三五”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成效与形势

  (一)现代农业装备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立足现代农业,服务乡村振兴”为基本要求,以推动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推动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农业生产从主要依靠人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进入了机械化为主导的新阶段。

  1.农机装备水平实现新增长。全省农机总动力达4753.58万千瓦,比“十二五”末增长7.9%;大中型拖拉机、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分别达到7.45万台、3.74万台;水稻插秧机和谷物烘干机从无到有,快速增加;大中型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配套比由1:1.6提升到1:1.8,高效、高性能、节能作业机械较快发展,水稻插秧机、油菜籽收获机、谷物烘干机分别增长15%、4%和70%。

  2.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作业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拓展,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延伸。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机械为主导。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迅速,水稻、油菜、玉米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4%、60%、38%,果蔬茶等特色作物栽/播收、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1%。

  3.农机化服务水平实现新提升。全省农机户230万户,农机合作社1350个,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3.6%、11%。农机服务社会化不断扩大,农机合作社年作业服务面积达1376万亩,较“十二五”末增长34%。大力推进农业装备公益性试验鉴定服务,完成农机试验鉴定共计700余项。深入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11个,创建数量位居西南丘陵山区省份首位。

  4.农机科技创新实现新进步。高效联合收割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取得快速突破,质量性能明显提升。精量播种、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环保型技术得到应用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89.5%、80.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建立了四川省农机装备产业发展联盟等产学研推用创新体系,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全省农业装备企业数量500家左右,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家,覆盖作物种植、管理、收获以及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11个领域。

  5.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实现新改善。大力开展机耕道、高标准农田、机电提灌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农机作业通达率不断提高。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4430万亩。全省各地投入提灌建设资金20亿,新建、改造农村机电提灌设施设备17.9万台487万千瓦,常年提水量约30亿立方米,机电保灌面积约2000万亩以上,在13个现代农业园区推广示范农业智慧灌溉系统,灌溉面积达1.08万亩,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灌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建设太阳能提灌站300余座。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持续改善,全省建设农机化生产道路22万公里,现代农业园区农机化生产道路通达率达85%。农机具存放、维修库棚等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起步发展。

  6.农机化政策环境实现新优化。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农机化发展资金15.8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比“十二五”增长481.2%。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0.1亿元,补贴机具61.2万余台(套),受益农户总数达55.8万户。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将农机装备纳入制造业重点发展十大领域之一。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出台我省实施意见,提出了发展措施,释放了社会对农机化发展的政策预期。省委省政府将现代农业装备列入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现代工业“5+1”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研究制定了《四川省现代农业装备转型升级推进方案》《四川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开展试点综合奖补》《四川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发展农业装备指南及考核标准》《四川省“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发展指引(试行)》《四川省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快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设施种植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7.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新稳定。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3个,省级示范县6个,省级示范乡镇87个。在农机总量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省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均超过70%,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未发生重特大农机事故,全省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有序。

  (二)现代农业装备发展形势稳定持续向好

  现代农业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农业装备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的必由之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装备支撑。展望“十四五”,装备现代化引领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态势更趋明显,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1.国家创新战略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将农机装备纳入了《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上升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机装备的高度重视和发展决心。《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强调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亿万农民对机械化生产的需要为目标,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向“两全两高”(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转型。省委省政府提出培育工业“5+1”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相继把现代农业装备作为先导性支撑产业重点推进,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农机装备的坚定意志,为推动全省农业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乡村振兴战略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农业机械化向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发展。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提出了专门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生产力,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生产关系、生活方式、治理体系的变革,必然会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硬核支撑。

  3.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对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提出了明确要求。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四川“三农”实际提出的目标任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四川每年输出农村劳动力在2500万人以上。这对四川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谁来种地、谁来养猪”的严峻挑战。四川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丘陵地貌突出,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多种多样,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明确了现代农业装备的先导性支撑作用,从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生产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看,发展现代农业装备有助于加快推进全省10大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4.影响农业装备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国内农机行业持续低速运行,市场下滑。四川农机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装备科技创新性突破少,农业装备供给不充分、结构布局不合理,存在诸多短板甚至空白;农业机械化率相对较低,产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农机化服务能力弱,服务质量效益有待提升;农机作业、维修、存放等基础设施和农田“宜机化”建设依然滞后;农机流通服务网络还不够健全。

  综合判断,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四川农业装备发展时间窗口和机遇窗口已经到来,总体上仍然是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必须坚定发展信心,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目标要求,加快推进我省农业装备转型升级。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机械化多样性需求为目标,把握我省现代农业新要求,建立健全农机化融合发展的机制体制,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稳粮增收可持续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良机、良田、良种、良制、良机“五良”融合为引领,紧紧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推动农业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服务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机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依托产学研推用创新体系,围绕现代农业“10+3”产业所需的现代农业装备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凝聚创新力量,加强农业装备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关,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增强农业装备行业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2.坚持先进适用。以需求为导向,注重与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发展实际相适应,体现传统、同质、低档装备转型升级,兼顾数量、质量和效益统一发展,推广机械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各种层次的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不断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和农民群众实际需求。

  3.坚持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地区特色化、差异化、专业化发展,全力抓好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和农业装备推广应用,种养加一体,加强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农业装备的攻关示范、关键环节创新推广,全程全面分类施策,以点带面整体扩大应用领域,促进各区域、各产业农机化协调、全面发展。

  4.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一控两减三基本”,大力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设备,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发展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建设美丽乡村。

  5.坚持机艺融合。作物新品种审定、栽培模式研究、农田改造与养殖设施建设、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等均应包含适应机械化技术指标,推进“五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融合,构建农业装备与农艺技术相辅相成、协同推进的高效机械化生产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5100万千瓦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其中丘陵山区达到55%以上,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薄弱环节机械化全面突破,其中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均达到45%,油菜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大宗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体系全面建立,设施农业、畜牧业、水产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其中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机械化率总体达到50%以上。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建设成效显著,新建农村机耕道路*****公里,改造“宜机化”农田面积50万亩,建设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项目区100个以上,建设“宜机化”高标准农田面积2000万亩以上,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80%以上,新建改造机电提灌站*****座,常年机电保灌面积2000万亩以上。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0个。

表1“十四五”农业机械化主要指标

发展指标

单位

2025

指标属性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5100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70以上

预期性

新建宜机化高标准农田

万亩

2000

预期性

新建农村机耕道路

公里

*****

预期性

机电保灌面积

万亩

2000以上

预期性

新建改造机电提灌站

*****

预期性

改造“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面积

万亩

50

预期性

建设1000亩以上集中连片项目区

100

预期性

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10

预期性

  (四)发展布局

  1.装备产业布局。以成都、德阳、绵阳、乐山为重点,大力推动成都(新都)、绵阳(三台)农机装备产业园建设,推动成德南高效收获、畜牧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及收获后处理农机装备产业带建设,乐雅绵新型智能碾米粉碎机、茶机、榨油机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基地建设、巴广达药蔬高效种植农机装备产业基地建设和泸州宜宾智能酿酒装备产业基地建设。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布局建设农机装备制造研发基地,打造产值上亿元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

  2.示范推广布局。坚持平原地区率先发展、丘陵地区加快发展、盆周山区突破发展、高原地区示范发展的总体原则。在平原地区重点推广示范大马力、高性能、多功能农业装备,开展全程全面机械化行动,推动川菜等特色作物机械化示范发展。丘陵地区大力推广中小型、轻简化农业装备,全面开展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推动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机械化加快发展。盆周山区大力推广适应性强、轻便小型农业装备,高效节水提灌设施,因地制宜发展川茶、川果、川药等山区特色产业生产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高原地区大力推广捡石、马铃薯和青稞播种收获、牧草收获打捆贮藏等农业装备,因地制宜开展马铃薯、牧草、青稞、苦荞、蔬菜、中药材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农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原则,加快建立“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合作社+基地”协同创新、联合攻关新机制。创建一批省级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立智能农机创新团队。分批发布现代农业“10+3”产业缺门断档机具需求目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联盟、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研究部署现代农业装备科研项目,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协同开展基础前沿、共性关键技术、缺门断档机具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促进10大优势特色产业机械化创新发展;完善农机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成果奖励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和评奖。支持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开展无人农场关键技术、以机适地等研究。加强农机试验鉴定新方法探索和研究,对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创新农机产品实施专项鉴定。推动成渝相关高校合作,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研发一批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研成果,打造一批示范基地。

表2“十四五”现代农业“10+3”产业缺门断档机具需求目录

  (二)培育农机装备龙头企业

  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加快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培育一批“小巨人·成长型”企业、“专精特新”中小农机制造企业。通过重组、改制、兼并及相应的政策引导,扶持骨干型企业跨阶成长,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带动引领能力的农业装备龙头企业。推进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向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梯度转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成2-3家农业装备全产业链企业集团。整合成渝农机优势企业,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联合建设成渝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基地,吸引一批具有国际国内技术领先优势的农机企业入驻,支持形成农机装备产业集群。通过首台套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开展农机装备制造企业与农机专业合作社供需对接,鼓励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四川造”农业装备,为企业创新研究、试验验证和示范推广提供支撑。

  (三)推进以良机为牵引的“五良”融合示范推广

  1.推动“五良”融合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引领,组织力量开展分产业、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四分”研究和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目标体系研究。以良机为牵引,加快构建农机系统推进机制,大力应用良种、推广良法、建设良田、配套良机、推行良制。按产业逐步推进《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五良”融合农业装备指南及考核标准》,在川粮油、川猪等10大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补齐水稻机插(播)、小麦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马铃薯机播机收等机械化短板,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根据川粮油、川猪等10大特色产业对农业装备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推广示范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研究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五良融合”机械化技术解决方案。建立10大特色产业专家团队,开展农业园区“五良”融合配套建设技术指导、规划论证和验收考核。到2025年,建设“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基地)100个,粮油、经济作物园区农机化率分别达到80%、60%以上。

  2.推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粮食生产要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安宁河流域、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川东北丘陵大县、粮油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示范县等重点区域,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创建行动,推进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大宗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以园区为重点,打造一批产量稳定、技术先进、机制创新的粮油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1000亩以上宜机化改造集中连片项目区100个,农机作业通达率达到100%,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宜机化改造典型案例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县10个。

  3.推进经济作物、养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围绕丘陵山区、盆周山区,实施全面机械化专项,推进果蔬、茶叶、中药材、蚕桑、林竹、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薄弱环节机械化。研究推广主要经济作物机播(栽)与机收(采伐)、水肥药精准施用技术,加强农田残膜回收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突破机械化生产瓶颈。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业精准饲喂、环境控制等适用技术推广,推进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广生态化治理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沼气工程,建立养殖粪污第三方处理服务机制。积极应用工厂化育苗、智能调控、储藏冷链等先进设施技术与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精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提升综合效益。

  (四)增强农机服务能力

  1.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创新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大力推广“1+1”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即1个现代粮油园区至少建成一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达到装备设施先进、服务链条完整、要素保障有力、运行管理规范、规模效益良好、示范引领明显的服务目标。继续按照“一乡一社”的要求,加大农机合作社培育力度,进一步引导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不断提升农机合作社经营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依托农业企业、农机合作社,建立区域农机维修(托管)服务中心,强化区域农机维修服务能力供给,努力破解农机“维修难”问题。到2025年,创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0个,带动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服务产值突破200亿元,形成农机销售、维修、培训、服务、调度“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体系。

  2.健全农机化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推行“互联网+”农机推广服务方式,建立省级农机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手机APP,促进大中型农机共享共用。完善农机试验鉴定能力,优化农机试验鉴定程序,加快农机鉴定、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助核定等管理服务工作的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搭建农机研发、推广、应用交流平台,促进农业装备科研、制造、销售、使用、维修、培训全产业链协同工作。加强县乡农机推广、监理机构建设,配备必要人员、装备、经费等保障要素。创新农机化公益性服务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机化科技、培训服务,支持农机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建立健全农机流通、维修保养、金融保险服务体系。

  3.强化农机安全监管。推进农机安全监管“放管服”改革,加强农机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加强农机安全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开展农业装备操作人员、维修技术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大力培养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农机工匠”和“农机标兵”。完善农机安全监管应急管理体系,研究农机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开展变型拖拉机专项整治行动,2021-2025年报废注销存量变型拖拉机分别为2万、2万台、1万台、0.8万台。到2025年,全省存量变型拖拉机实现清零。推进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建立农机合作社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推行实施农机合作社安全生产清单责任制管理,努力实现安全生产责任“零缺位”。

  4.加强农机质量监督。加强农机市场监管,开展农业装备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督促企业严格生产流程、落实强制质量标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对涉及人身安全的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大力推动农业装备产品自愿性认证,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采信农机产品认证结果。健全省、市、县多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加强农机质量投诉信息化建设,实施农机鉴定获证产品监督检查,对农业生产中使用量大面广的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开展质量调查。健全农机维修网络,规范服务程序,提高维修能力和服务质量。落实农机报废更新制度,加快淘汰老旧及高耗能农业机械。

  (五)推进农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行动,加强宜机化标准、实施细则制修订,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鱼米之乡推进县的建设方案、施工、监理、验收等全过程中加强宜机化指标考评,推动耕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在丘陵地区(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区区域重点推进农机作业生产道路建设,打通农机下田“最后一公里”。落实农村机电提灌发展规划,全面推进标准化提灌站建设和更新改造,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重点推进智慧灌溉落地现代农业园区,积极开展提灌设施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将机电灌溉信息管理接入全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强县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机具存放和维修、农作物育秧育苗、农产品产地烘干存储及初加工等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完善农机配套设施规范、标准,着力解决农机“用地难”“住房难”等问题。

表3“十四五”提灌站建设任务

市(州)

任务(座)

合计

*****

成都市

500

自贡市

400

攀枝花市

100

泸州市

600

德阳市

375

绵阳市

650

广元市

900

遂宁市

650

内江市

950

乐山市

600

南充市

600

眉山市

750

宜宾市

525

广安市

600

达州市

575

雅安市

100

巴中市

150

资阳市

225

阿坝州

100

甘孜州

100

凉山州

550

  四、重大专项

  (一)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

  启动实施农机化薄弱环节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研发攻关项目,加快攻克一批10大优势特色产业农机化关键、薄弱环节的新装备与新技术。支持省内科研院所、企业组建农机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农机装备制造联盟等农机创新平台,联合申报、联合实施一批国家、省级现代农业装备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农业装备龙头企业,支持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引导和鼓励科研院校、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适合丘陵山区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用新型农机。

  (二)“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专项

  支持10大优势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率先推进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加快补齐水稻机插(播)、小麦精播以及玉米、油菜、马铃薯机播机收等机械化短板,实现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破解果蔬茶药等特色经济作物高效播栽、采收机械化技术难题,实现特色经济作物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大力发展智能环控、精准饲喂、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绿色健康养殖数字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种养加一体发展;推广“五良”融合技术,推进品种、种养模式、加工方式等宜机化,提供不同区域、不同种类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解决方案。

  (三)农机服务能力提升专项

  通过实施农产品烘干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项目、社会化服务项目,对从事大田耕种管收机械化作业的服务主体按作业量给予补贴,支持创建现代农业园区、“鱼米之乡”推进县、“菜篮子”冷链物流推进示范县。壮大一批新型农机服务主体,实现“一村一农机化大户”“一乡镇一农机合作社”发展布局。实施“互联网+”农机推广方式,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区,遴选推广先进适用农业装备,完善、规范省农机购置补贴信息化平台,创新“田间日”等体验式、参与式推广新方式,提升农机化技术推广效果。推进“互联网+”农机服务模式,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供农机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农产品销售对接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加快农机新技术试验验证和新产品鉴定,持续提升农机试验鉴定能力,强化专项鉴定结果应用。推进农机安全监管“放管服”改革,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建立区域性农机维修(托管)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满足农机维修服务需求。

  (四)农机购置补贴专项

  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效应,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加大粮食生产薄弱环节、丘陵山区等机具补贴力度,开展农机化发展综合奖补试点工作。围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深度贫困地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重点开展薄弱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奖补、购机贷款贴息。聚焦10大优势特色产业,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备、农业用北斗终端等品目开展资质采信试点。开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购置补贴APP申请、二维码识别和作业轨迹检测“三合一”办理试点。支持生猪养殖场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补贴。鼓励探索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农业装备新产品、农田建设、标准化骨架大棚、农机报废等综合奖补试点。强化农机购置补贴规范管理,加强政策指导和监管。

  (五)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建设专项

  启动实施“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落实《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指引(试行)》,制定《四川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坚持宜地则地、宜田则田,综合运用工程手段,对农田地块开展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改造,实现互联互通,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明显改善。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现代农业园区、“鱼米之乡”推进县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丘陵地区(15度以下坡地)、二半山区重点推进农机作业生产道路建设,因地制宜制修订农田整治宜机化标准、实施细则,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农田宜机化改造典型样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突出抓好宜机化改造试点,并将宜机化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评价的重要内容。围绕川字号农业10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提灌设施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示范建设,推进机电提灌站建设、老旧提灌站更新改造和太阳能提灌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智慧灌溉落地现代农业园区。加强县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机作业配套设施,完善农机配套设施规范、标准。

表4“十四五”农机化发展重大专项

1.农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支持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协同攻克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卡脖子”问题,围绕10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关键、薄弱环节农业装备与技术创新。到2025年,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农机装备制造研发基地,打造产值上亿元的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农业装备供给结构布局明显改善,大中型动力机械与作业机具配套比达到1:3。

2.“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专项。加大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工程项目对“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的投入力度,加快补齐粮油作物机械化短板,实现特色经济作物关键薄弱环节机械化,大力发展农业投入品精准投放、智能采收干燥等数字农业技术和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广“五良”融合。

3.农机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家庭农场等国家省级发展专项,创新“互联网+”农机推广方式,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农机新技术试验验证和新产品鉴定,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到2025年,全省农机户达到250万户,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2万个,推广各类机具100万套,完成省部级推广鉴定100项,新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10个,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0个,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服务产值突破400亿元,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水平80%。

4.农机购置补贴专项。争取中央、省级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扩大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开展农机化发展综合奖补、报废更新、新产品等试点,实施中央下达我省农机补贴资金10亿元以上。

5.农机作业基础条件建设专项。加大中央、省级财政对农机基础条件建设力度,加快宜机化高标准农田和机耕道路建设,推进标准化提灌站建设和更新改造,推广水肥一体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田间道路通达率平原区达到100%,山地丘陵区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省农业农村部门要把方案的实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明确实施要求,制定具体措施,落实相关支持政策,为方案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发展目标,因地制宜,将农机化和农业装备发展列入现代农业重要内容和建设规划。

  (二)完善政策支持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综合奖补试点,扩大先进适用机具补贴范围,研究特色产业发展所需机具、新装备、智能农机装备、作业基础条件建设等补贴政策。积极争取省级工业发展资金、财政支农资金以及地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投入中支持科技创新的比重,开展特色产业、数字农业等领域的装备与技术研发。探索扶贫资金、涉农资金支持农机化发展的新方式。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绿色环保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落实设施农用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农业生产用电等相关政策,支持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生产条件建设。健全农机具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贷款贴息、保险补助等金融保险政策保障体系,降低农机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才保障

  完善农业机械化人才引进、培养、试用、评价、激励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千人计划”、产业创新人才等人才工程。引导涉农高校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培养一批引领农业装备与技术创新发展、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应用型农机化人才。通过购买服务、项目支持等方式,遴选培育一批农机推广服务“土专家”,支持农机生产企业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培养“农机工匠”,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农机操作维修技能培训,遴选和培养“农机标兵”。开展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完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基层农机化人员职称、工资等倾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四)强化监测评估

  实施农机化和农业装备转型升级发展监测,建立全面统计、区域评价、定向监测相结合的农机化发展动态监测体系,定期开展农机化形势分析。开展对农机科技创新、全程全面机械化、农机服务、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基础条件等方面工作的统计普查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加强对方案主要指标进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问题,适时完善方案目标任务。

标签: 现代农业 方案 装备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