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 │ 用另一种方式打开杜甫草堂
传播知识 承载文明
记录历史 展示过去
它可以无数次的
被阅读 被观看
被聆听 被触摸
它与我们互动对话
引发思考 治愈身心
从1995年开始,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为了提醒我们,无论生活多么的忙碌,都要记得读书。
世界上最安宁的地方,莫过于书店;世界上最能令人沉浸其中的地方,莫过于博物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缩影,是艺术的影集。
它给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物化的汇集与并置,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集聚,人们在这里接受文明和传统的教育,就此意义而言博物馆本身就是一本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读一本不一样的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蜚声全球的文学圣地。杜甫在此流寓三年零九个月,留存二百四十余首诗歌。经过屡兴屡建,草堂里的每一栋建筑,都拥有着厚重的历史,蕴含了古今人们对杜甫的敬意。
今天,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不一样的书籍。
读杜甫草堂这本书,最应读的一卷便是茅屋。
透过川西园林的茂密树丛,隐约可见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农居建筑,这便是茅屋。
四周绿树成荫,芳草青青,柴扉掩映其中,不难窥见诗圣当年闲适自在的时光。
行至茅屋前,读到的除目之所及的诗意外,亦不可避免的想起在那个落木萧萧的秋天,凛冽秋风裹挟着这座简朴的茅草屋,而茅屋主人却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座茅屋几经修缮,却依旧是万千士人最温存的守望。茅屋早已不是当年的茅屋,但诗圣是永久的诗圣。
读至水槛这一卷应最为熟悉。脍炙人口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描绘的便是这一处的迷人景色。
水槛读到的不仅有一砖一瓦荡漾出的悠长古韵,还有历史镌刻在古老建筑上的温柔和传承的杜甫诗情。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是碧水清溪,翠竹环绕的诗意;“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是他在新添的水槛边悠然垂钓的闲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是他厌倦浮名,饮酒遣怀抒发的愁绪。
千年的风雨滂沱,石桥宁静又安详,水槛下的溪水裹挟着数千年的赞颂与叹息,浩浩荡荡向前。
读诗史堂这一卷时,情绪总要沉郁一些。
这里可读的东西太多。大厅内的杜甫铜像目光深邃,微蹙眉宇。两侧的楹联镌刻的是后来者为诗圣谱写的华章。
在这里,你能读到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爱;能读到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患;也能读到“志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
风吹过树叶的声音细碎,天空的云依旧不断漂浮,光线照亮着一寸又一寸的空间,树影印在堂前的瓦砖上,立于堂内倏觉古今瞬逝,时间和文字在这里被展开又收敛。
杜甫草堂博物馆这本书远不止今日所读的这三卷,书中有诗圣笔下的厚重历史,也有浣花草堂的清澈画意。
开卷可诵,闭卷可思。草堂装满的是时间的印记。读这本千年之书,得兴衰沉浮,知历史春秋。
4月22日,世界读书日前夕,“百闻不如一记——文字的力量·杜甫草堂春日读书会”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作为本次活动特邀嘉宾出席,以“杜甫与鲁迅跨越千年对谈”的话剧拉开序幕,借由两代文学巨匠的对话沟通,谈及文字阅读能够超越时空,给予今人以新的启发。
不学诗,无以言。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中,诗词无疑是浩瀚文化星空中一颗最璀璨夺目的明珠。经典文学作品可以给予人无穷的力量,而阅读就是要去寻找并发现那些扎根的、反映本真的、能打动人的东西。两位教授表示,阅读经典就是要在文字的力量中找到现代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主办,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封面新闻 、华西都市报)承办,中华诗歌研究院协办的2023年名人大讲堂“杜甫文化季”活动也隆重推出了以杜甫为主题的书单。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杜甫的书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