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英雄威震武陵
铁血英雄威震武陵
铁血英雄会会址——黔江区小南海朝阳寺岛(图片源于网络)
重庆市黔江区北部,有一个面积2.87平方公里的堰塞湖,它就是“深山明珠”小南海(小瀛海),形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一次大地震。湖中有三个岛,最大的名牛背岛,其次是朝阳寺,最小的叫老鹳坪。朝阳寺岛相当于一个半岛,是清末威震武陵山区的铁血英雄会的会址。岛上曾有座朝阳寺,寺的左侧,民国时建有“三烈士祠”,祠中祭祀“铁血英雄”温朝钟和他的战友。
朝阳寺岛上川鄂湘黔铁血联英会(铁血英雄会)会址纪念碑(图片源于网络)
胸怀大志兴中华
温朝钟,又名朝忠,字静澄,号果斋,别名温而理(厉)、孔保华、恍惚道人。清光绪四年(1878年)出生于重庆市黔江区与湖北省咸丰县交界处之大路坝。[1]
温朝钟(图片源于网络)
幼年的温朝忠,目睹满清王朝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他颖悟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作文滔滔不辍。和他一起读书的同学都醉心于科举,而温朝钟却于经史之外,旁涉诸子百家、佛道经典,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他说:“天下之理至赜至邃,陋儒所未尽传者,非旁搜博采不足以穷天下之变而会其通。” [2]他认为,一个人要胸怀天下,经世济民,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广泛吸纳新知识、新文化。
在亲朋好友敦促下,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温朝钟以族藉考取四川黔江县学(秀才),对此,族人同庆。他却说:“此君主牢笼术……何荣誉足云?” [3]于是,温朝钟弃学回家,自耕而食,空闲时遍览百家之说,尤精于医道,凡患者求医,不论远近寒暑风雨,一请即至,常常药到病除。出诊时,温朝钟在患者处除渴了喝水,饿了吃饭外,其余分文不收,人称“温神仙”。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温朝钟化名温而理,随老师王国珍(字云笠)赴成都,报考通省师范学校,成绩考得第一名。主考官说他“文怪、字怪、名怪”,破格接见他。在考官面前,温朝钟大谈国事,抨击朝政,主考官认定他为“狂生”,把他降为第二名。
朋友祝贺他考中,温朝钟回答说:“恐学得屠龙,无下手处!” [4]他再次放弃学业,遍游川鄂湘黔各地,观察山川要隘,访问草泽英雄,还到汉阳学造炸弹,寻访武术师学习剑术,胸怀救国救民、兴复中华之志。
重庆加入同盟会
温朝钟生长的时代,是满清王朝极端腐败又急速衰落的时代。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用坚船利炮轰开满清国门,强迫清政府签约、赔款、割地、通商。从中英《南京条约》到中日《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数百个丧权辱国条约,共赔偿白银本息近10亿两,要39年的财政收入才能还清。虽然赔款堪称天文数字,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享乐是不会受到影响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款项必然会转嫁给老百姓。民不堪其苦,因此引发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民起义、义和拳运动、黄花岗起义……等一次又一次影响深远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仁人志士们不满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各种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影响力较大的有兴中会、军国民教育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日知会、共进会、文学社等。1905年7月,兴中会、华兴会联合光复会组成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1907年,温朝钟在成都遇到黔江同乡、日本留学归来在川东师范学校执教的同盟会员程昌祺(字芝轩)。经程昌祺和杨霖介绍,温朝钟在重庆加入了同盟会。同盟会重庆支部派温朝钟返回家乡,发展会员,伺机发动起义。
组建铁血英雄会
温朝钟带着《革命军》《同盟会宣言》等革命书籍回到大路坝,网络有识之士,翻印《灭清八策》,进行革命宣传。他的革命行动得到黔咸两地开明士绅的支持和拥护,并以王克明、黄玉山、裴从之、王云笠、向美田、徐国佐、温梦九、黄海山等18人为骨干,时称“十八家反王”。其中,黔江县两会坝(今石会镇)王克明、咸丰县蛇盘溪(今大路坝镇)黄玉山二人,成为他开展革命活动的经济后盾和得力助手。
每逢赶集日和乡民有婚丧嫁娶,温朝钟即在群众中演说,控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清政府腐败无能。他常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史实,声讨统治者的凶残。讲到伤心处,有时声泪俱下,听者无不动容。他倡建“风俗改良会”,提倡习拳练武、团结救国,戒掉鸦片、强种保国,妇女放足、男子剪辫,不当洋奴、奋发自强,入会群众达一万余人。在雄厚的群众基础上,温朝钟与王克明、黄玉山等人谋划筹建革命武装团体。因其决心“以铁与血来抵抗敌人,洗雪国耻”,[5]遂将这个新成立的革命武装团体取名“铁血英雄会”,会址设在位于川(渝)鄂交界处的小南海朝阳寺岛上,并在大路坝、彭水县李家营等地设置了秘密联络点。
温朝钟为了组织普通民众,还建立了名为“社会”的民间社团组织,凡是国人,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彼此互称社友,在组织上具有军事性质。川鄂边黔江、咸丰、彭水、利川、酉阳等县民众闻风而动,入会者达六七万人。
1909年,“铁血英雄会”改组为“川鄂湘黔铁血联英会”,提出“义联英俊,协和万邦;推翻满清,打倒列强;复兴汉族,实行共和” [6]的政治纲领。此时的中国,革命风潮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革命党人积极活动,清政府惶恐不安。宣统二年(1910年),湖北施鹤道贴出告示,通缉温朝钟等人。温朝钟于是改名孔保华,到四川江律、永川等地,联络同盟会友,商讨起义事宜。在去江津途中,温朝钟赋诗言志云:[7]
瀛海劫灰欲化尘,神州狮睡孰为春。
龙将离沼云先起,虎未啸林风已生。
尼父尚轻亡国虏,汉儿甘作醉乡民。
皇天有命诛残暴,谁是攀鳞附翼人?
待风声稍微缓和后,温朝钟潜回大路坝。时值花钱买官的黔江县令“王炽昌又藉名苛征”,群情激愤,加之“北美十三州同日独立”,[8]广州新军起义(1910年2月),四川江油、广安、嘉定武装起义的消息纷纷传来,令人鼓舞。温朝钟等人认为清朝犹如隋末、元末之乱世,起事时机已至,遂在蛇盘溪、李家营、活龙坪等地大量购买和打制武器,准备起义。
1910年12月底,温朝钟与王克明等人以朝山为名,到彭水县凤池山(今黔江区白石镇凤山村境内)聚会,商讨起义事宜。不料走漏风声,被与温朝钟有仇的族人温百川知晓,他马上将此情报报告给黔咸两地县衙。
两次攻打黔江城
收到讯息后,咸丰县令徐培不为所动,他曾留学日本,同情革命,还将温百川打入了大牢。黔江县令王炽昌却立即电告酉阳知州、川东道台、四川巡抚,并召集地主豪绅商议“防剿”事宜,重金招募县内散兵游勇和地痞流氓,组建“福”“寿”两营。启用退职还乡的原酉阳龙潭千总、武举孙常礼带“福”字营300人驻守仰(羊)头山大垭口,派彭水江口镇(今属武隆)把总许瀛洲率“寿”字营300人驻守八面山,其余兵卒驻扎各隘口,日夜巡逻,声势汹涌。温朝钟等人见形势急迫,虽然身边仅有两百余人,还是当机立断,决定提前起义。
1911年1月3日(庚戌年腊月初七),起义军全都剃掉头发,誓师凤池山,高举“奉天承运,扫清灭洋” 大旗,[9]向黔江县城进发。温朝钟率主力两百余人出蛇盘溪向大垭口开进,裴从之率数十人翻越八面山,一路扬旗放炮,虚张声势,意在牵制许军。家中正在办喜事的王克明闻讯,急率数百社友驰援,义军人数于是增加到近千人。
1月7日(腊月十一)清晨,大雾弥漫,义军抵达大垭口,从仰头山进攻县城。孙常礼督“福”字营用枪炮封锁义军进路,义军牺牲3人。温朝钟率部从山顶抄敌后路,斩杀孙常礼,打垮“福”字营,“寿”字营不战而溃,王炽昌仓惶出逃。义军长驱直入,一举攻占黔江县城。义军打开监狱,烧毁县衙、教堂和厘金局,走上街头,宣传革命,补充人员枪械,队伍扩大到七八千人,仅彭水县就有2000余人加入。[10]后来,义军主动撤离县城,在两会坝整编为“国民军”,设师、标、营、队、棚建制,实员八千,号称一万,公推温朝钟为义军司令总长,王克明为次长,黄玉山为后勤总长,施云山、龙耀廷、谈会元、陶纯五为带兵主将。“国民军”剪除发辫,臂佩白布章,外衣前后粉书“国民军”三字,各军长官斜挂白带于肩,标明职衔等级。
庚戍起义的枪声在武陵山区掀起平地波澜,川鄂湘黔毗邻各府州县一时风声鹤唳、如临大敌。清廷军机处电令四川总督赵尔巽、湖广总督瑞徵急调四省官军,围剿“铁血国民军”。
在两会坝,温朝钟召开会议,商讨再次进军路线。有的主张“进取彭水,占领涪陵,沿长江而上重庆,与各地同盟会员汇合。”有的则主张“回师黔江城,并以此为根据地,再相机夺取州城酉阳。” [11]由于派往彭水方向的联络员未回,情势不明,加之粮草不济,义军决定兵分三路再次攻打黔江县城。
温朝钟两次攻打过的黔江县城(1978年)
1月12日(腊月十二)傍晚,大雪漫山,义军前锋抵达黔江城郊,酉阳增援的数百巡防军和黔江团防军设伏于万柳堤后。义军从上沙坝涉水过河时,突遭官军猛烈射击,义军进攻受阻。温朝钟率大部从武陵山(今武陵仙山)赶到,他一马当先,仗剑指挥义军奋勇还击。由于装备落后,又饥寒交迫,激战到三更,义军伤亡惨重,而清廷征调的川鄂湘黔四省官军接踵而至,已对义军形成合围之势。
铁血悲歌破水坪
迫于形势,义军决定分散撤退,以图据险固守。温朝钟带数十名骨干分子退至咸丰县破水坪。
1月17日(腊月十七),温朝钟退驻飞龙寺,[12]结果被追来的官军团团围困。在这生死关头,有人建议他化装出逃,以图东山再起。温朝钟毅然拒绝,说:“首其事者当其难,何逃焉?” [13]次日拂晓,温朝钟从容地烧掉会友名册及文稿,挺立飞龙寺山门前,面对官军大喊道:“我温某也,一切皆我所为,不与他人事!”酉阳知州杨兆龙想捆绑拷问他,温朝钟大骂:“尔等皆汉人,不知雪祖宗之耻,反为仇人尽力,真没天理良心。问我何为?欲杀则杀耳!” [14]官军开枪齐射,温朝钟倒在血泊中。官兵肢解了他的尸体,蜀军得其头,鄂湘军分其手足,用以报功请赏。
温朝忠遇难时年仅32岁。与他一同遇害的有向美田、施云山、谢马克等数十人。义军次长王克明掩护温朝钟突围后,指挥义军分散潜伏,自己回乡隐蔽,不幸被两会坝团总王明堂捕杀,遭剖腹挖心,暴尸三日,并将其田产充公。后勤总长黄玉山虽有乡民和地方官员庇护,但他不忍株连乡里,遂主动投案并供认不讳。5月2日(四月初四),黄玉山和杨松柏在黔城西门外英勇就义。
黔江庚戍起义声势浩大,参加人数近万人,比武昌起义早8个月,被称为辛亥革命的先声和前奏。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成功。11月13日,王克明侄儿王建邦率“铁血国民军”余部攻克黔江县城,成立军政府,宣布独立,迎来了迟到的胜利。
四川军政府追认温朝钟、王克明、黄玉山等为烈士,授予“铁血英雄”匾额,三人合祀于黔江县城西门范公祠内,温朝钟的牌位上写道:“武昌开国公第一元勋铁面诸侯温公静澄之香位”。[15]川鄂两地民众在小南海朝阳寺左侧,建有“三烈士祠”,文革时被焚毁。[16]温朝钟墓位于小南海镇大路社区南郊,无墓碑,墓前树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一块。今小南海镇将一条街命名为“朝钟路”,大路坝镇残存其故居。
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的温朝钟墓(图片源于网络)
位于咸丰县大路坝镇的温朝钟故居(图片源于网络)
温朝钟的英雄事迹一直有鼓词、唱本在武陵山区传颂着。白石镇凤山村至今还有山歌唱道:
凤山来了温朝钟,他是革命真英雄。
为了复兴大中华,不惜牺牲作先锋……
注释:
[1] 徐大煜籑修:《咸丰县志》影印本(民国三年陈侃刻本),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P503;《黔江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P655;《温朝钟反正》(资料辑录)之《四川临时省议会咨民政长请通缉黔江文知事并旌表温烈士文》(民国二年十二月) ,黔江县志办公室、咸丰史志办公室合编,1986年3月编印,P73。
[2] [3] [4] [7] [8] [13] [14] 徐大煜籑修:《咸丰县志》影印本(民国三年陈侃刻本),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P503-517。
[5] [6] [11]] 杨廷寿主编:《黔龙腾飞》,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P13-18。
[9] [12]《黔江县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P216-217、P655-657。
[10]《彭水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P12。
[15] 黄宗福主编:《范长生范贲史料辑录》,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P58。
[16]《神秘黔江》,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9年3月第1版,P75。
图文:铁笛
标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