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项目名称: 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和县农业农村局
编制单位: 安徽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日期: 2023年5月
目录
1.2 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1
1.3.3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14
1)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领导端....................................................................... 22
2)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服务端................................................................... 22
3)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管理端................................................................... 23
2.2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23
3.2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27
3.3.1 基于卫星遥感农业监测技术................................................................... 31
3.3.2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感知技术................................................................... 34
3.3.3 基于大数据的农业分析技术................................................................... 35
3.3.4 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技术................................................................... 35
3.4.3 运维与安全类标准................................................................................... 37
4.1.1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领导端.................................................................. 39
4.1.2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服务端.............................................................. 56
4.1.3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管理端.............................................................. 58
4.7 部门信息系统整合情况................................................................................... 70
第六章 效益与评价指标分析.................................................................................. 75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建设项目
1.2 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依据1)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2)政务信息资源类规范、标准
3)国家、省级、行业建设规范
1、城市联网监控报警系统设计方面: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2、安防视频监控报警系统设计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2011)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5-2000)
《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环境适应性要求和试验方法》(GB*****—2013)
3、视频监控图像质量方面:
《电视视频通道测试方法》(GB3659-83)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GB7401-1987)
4、监控专用网络信息系统及平台设计方面: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2006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 216.1-1999)
《信息技术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GB/T 8566-2007)
5、视频系统工程建设方面:
《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 *****-200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201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201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2012)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另册])》(JGJ 16-2008)
6、视频系统工程验收方面:
《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2016)
7、智慧乡村平台建设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见》(中发【2018】1号)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
《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
《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
1.3项目概况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市以裕溪河为界,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隔滁河与滁州市全椒县毗邻,东北与江苏省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总面积1319平方千米,下辖9个镇;截至2021年,和县户籍人口53.67万人。
和县素有“蔬菜之乡”“温泉之都”“养鸭之乡”的美誉,农业资源丰富,区域优势独特,是盛家口麻油产业的集中区,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和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6个:“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中国蔬菜之乡”等荣誉称号。
2020年,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进入全省优秀行列。2021年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位居正常推进区(全省39个县市区)第12位,和县农业农村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被省委农办评为“贡献突出集体”,并荣获全省“十三五”特色农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1.3.1.1农业产值、农民收入等
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6.979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2023 年一季度预计全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 元。2022年农业亩均产出率达 5976 元/亩,劳动生产率 4.06 万元/人。
(一)蔬菜。
2022年,蔬菜种植面积42万亩,年产各类优质蔬菜105 万吨,产值达28 亿元,其中70%销往长三角地区。亩均效益近 1.33 万元,稳居种植业首位,蔬菜关键环节机械化率达 56%,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二)粮油。
202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99.21万亩,粮食总产量38.87 万吨;小麦种植面积 26.92 万亩,产量 9.35 万吨;水稻种植面积68.65万亩,产量28.8万吨;玉米0.82万亩,总产量0.29 万吨;豆类 0.98 万亩,总产量 0.09 万吨;薯类1.85万亩,总产量0.34万吨;油菜籽种植面积 10.69万亩,产量1.87万吨。
(三)畜禽。
2022 年底,家禽出栏 1383 万只,存栏 186 万只;羊出栏 1.16 万只,存栏6460只;生猪出栏 22.21万头,存栏10.11 万头。肉类总产量约 ***** 吨;禽蛋产量约8394 吨。
2022年底,能繁母猪存栏 1.14 万头左右,规模猪场有31个。
(四)水产。
2022 年水产品总产量 2.4 万吨。全县水产养殖面积 8.55 万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9.7 万亩。新增生态水产标准化养殖面积1.0万亩,绿色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新增810亩,渔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48.3%。
根据“三调”成果,全县耕地面积为 91.15 万亩(其中县本级71.68 万亩,郑蒲港 19.47 万亩),最新 2021 年变更调查结果,全县耕地 90.26万亩(其中县本级 70.9 万亩,郑蒲港 19.36万亩 );
全县划定耕地保有量为 88.39 万亩(县本级69.72 万亩,郑蒲港 18.67 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79.55 万亩(县本级64.22万亩,郑蒲港15.33万亩)。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51.97 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 91.15万亩的57%,其中2022年实施“小田变大田”2.32 万亩。
截至2022年年底,县本级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48.95万亩,占县本级(不含郑蒲港)耕地面积的68.3%。
2023年县本级任务为3.77万亩(其中,新建0.9万亩、改造提升2.87万亩)。(农田建设办2023年2月8日确定数据)
“农田四变”专项行动:2022 年,和县落实“小田变大田”2.34 万亩,占市下达任务数 1.85 万亩的 126%;“闲田变忙田”已落实到具体地块,冬闲田复耕复种 10.6 万亩,占市下达任务数 9.4 万亩的 113%;“差田变良田”已完成
0.52 万亩,占任务数 0.5 万亩的 104%;“蟹田变稻田”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 1.13 万亩,功能性恢复 0.29 万亩,已超额完成任务。
实施“小田变大田”:2023 年完成“小田变大田”4.5万亩,其中结合“大托管”、新型经营主体改造提升实施“小田变大田”1.5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小田变大田”3 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2022年完成高标准农田 1.5 万亩(其中农田宜机化改造0.2万亩)的主体工程建设。2023年3.77万亩(新建 0.9 万亩,提升改造 2.87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县级初审阶段(其中在功桥、西埠2个镇新建高标准农田 0.9 万亩,在石杨、善厚、功桥、西埠等4个镇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87万亩)。
2019 年,和县在全市率先完成渔民退捕转产安置工作,转产上岸渔民354户994人,拆解渔业捕捞及辅助船舶491 艘,注销捕捞权证 158 本。
目前已建设了和县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和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和县农机管理平台、和县蔬菜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和县西埠镇清廉村务试点项目、“智慧善厚”大数据管理中心项目。
l 和县数字乡村一期平台
村村享数字乡村平台基于国家乡村治理、数字乡村相关政策,融合基层政府实际业务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基层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综治、智治五治融合多元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水平,为政府提供管理服务,便捷百姓生产生活,打通乡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平台包含基层党建、乡村政务、网格管理、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动态、数字乡村大数据、乡镇电视台等模块应用,主要用于农业管理部门对农民进行党务政务和农情宣传。
l 和县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和县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是安徽省畜禽产业实施的第1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20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10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猪舍自动化精准环境控制系统,种猪数字化精准饲喂管理系统,畜禽疫病监测预警系统,繁殖育种数字化管理系统和物联网平台,包括仪器设备640个(台、套、批)。项目自2018年2月批复后开工建设,现已完成建设任务。
l 和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
和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为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是和县组织实施的第2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项目总投资2929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县级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农业资源数据中心建设工程)县级农产品标准化标识化身份化综合管理平台、工厂化数字育苗工程、数字化精准高效环保设施蔬菜技术提升工程、基于表型平台的蔬菜智慧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等,包括仪器设备262个(台、套、批)。项目自2019 年3月批复后开工建设,现正在实施之中。
l 和县农机管理平台
和县目前已建设有农机管理平台,对安装了北斗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进行机种、机收服务管理,并将系统中数据应用于社会化服务项目实施,作发放为农机作业服务补助的依据。
l 和县蔬菜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
蔬菜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购买高分6号高清遥感数据,进行数据解析获取和县农业种植种类、面积以及设施农业等相关数据结果。同时,通过互联网实时抓取数据,已累计存储130 万条农产品价格数据,1万多条涉农新闻供求信息等涉农资讯。
l 长江禁渔平台
目前省厅已建设了全省“一张网、一张图、一平台”的多元智能感知渔政信息系统,水陆空、全天时、全天候、 全覆盖的智慧渔政平台。通过建设多光谱高清光电站点对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不间断多维监管,建立对管辖水域相关陆地范围的全方位主动性的监控系统,实施对在监管范围以内的各类目标的行为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1.3.2.1总体目标
响应中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根据和县的“长三角菜篮子”农业发展定位,重点建设农村数字经济,夯实和县数字农业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一期已基于国家乡村治理、数字乡村相关政策,融合基层政府实际业务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基层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综治、智治五治融合多元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平台包含基层党建、乡村政务、网格管理、乡村治理、乡村产业、乡村动态、数字乡村大数据、乡镇电视台等模块应用。
1.3.2.2本期目标
根据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农业农村局业务实际需求,本项目总体建设目标包括新建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以及长江禁渔平台的本地监控系统和监控盲区点位增补。
以和县数字乡村大脑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绘建和县数字乡村一张图,适时反映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一张图看懂农业”,实现以图管农、以图管地、以图服务的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并为县镇两级提供数字化决策依据。
(1)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
建设和县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从宏观层面对全县农业基础数据情况、农业生产情况、农业经济信息等的汇总和全面掌握,实现农业生产“以图管产、以图防灾”的总体目标,全面提升行政部门的监管、决策分析和服务能力。主要目标如下:
(1)通过农业农村 “一张图”建设,形成农业资源核心数据库,全面、快速和准确地掌握全县农业各类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空间布局,做到全县农业资源状况“一览无余”。
(2)加强农业资源的空间统筹管理,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向“以图管产和以图防灾”的转变。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精细化,力争实现农业资源主要业务要素“上图、落地”管理,促进农业资源管理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方向转变,全面提高农业资源管理的效能。
(2)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
整合数字乡村一期内容建设面向农户的便民服务平台,功能包括:智能客服、专家互动、农业课堂、联系专员、便民服务,以此依托于便民服务平台使得政府服务更亲民,切实为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3)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
建设内容包括完善全县数字乡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乡村管理平台并整合数字乡村一期平台及其他现有信息系统、建设基础软件与支撑服务软件保障系统平稳运行。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完成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将全县农业“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成为农业资源主要政务信息系统、资源监管平台的数据支撑环境,为全县农业相关的审批业务、资源监管和宏观决策应用以及数据交换提供统一的数据和技术保障。
(2)将农业“一张图”核心数据库建设成为支撑全县农业资源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的数据支撑环境,为实现农业资源数据最大限度地社会化服务提供数据和技术保障。
(4)长江禁渔平台的监控点位增补
新建一套和县本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并增补长江禁渔平台监控水域盲区视频探头28个,本期接入到本项目新增本地监控系统后,后期再与省建禁渔平台对接。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化转型驱动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变革。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坚实保障,可以促进乡村发展难题的解决,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
1.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坚实保障,可以促进乡村发展难题的解决,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提供有力支撑。
2.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要求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2022年4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紧扣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根据《马鞍山市委 马鞍山人民政府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在和县《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给出重点工作任务分工内容,即包括-加快推进数字乡村试点县创建,加大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农村“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农业”、“数字田园”等方面建设。
3.和县目前已建设有部分农业数字化管理系统,系统基础功能较为完善,功能也较为齐全,但是缺少数据统合功能,没有达到农业部要求的农业政务信息资源“一张图”,功能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前期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不统一,数据不能共享,存在信息孤岛问题。现有的长江禁渔系统存在部分监控盲区需要补充监控点位。和县作为安徽省农业大县,按照省农业厅《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并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和利用,只有构建农业资源“一张图”,构建农业资源数字编码体系,利用遥感全覆盖方式,形成耕地数量、质量台账与调查监测体系,实现配套设施信息适时采集与跟踪,建立农业“一张图”数据库系统、管理平台和应用网络,实现农业资源“身份证”管理,为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基础底图。
4.数字乡村建设通过科技创新,将大数据、物联网、GIS电子地图、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农业管理、乡村治理、养殖、文旅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保障。
5.为和县政府提供乡镇生态系统一体化服务,农业绿色生产信息化监管能力全面提升,乡村生态保护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化得到创新应用,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
6.为和县政府提供对外展示窗口,促进地方农耕产业、特色农产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到持续挖掘和释放。
7.为和县政府深挖自身资源进行市场化推动服务。帮助其策划乡镇特色,挖掘资源市场潜力,将乡镇的文化活动,旅游景点,商业体验街,农业经济,特色产业,农村金融、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回乡创业等全部推送到全国联网进行市场化运作。
8.为农户提供主动寻求帮助的平台,提供便民服务帮助农户学习现代化务农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燃眉之急。
作为和县政府的补充,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实现线下与线上良好对接,全面落实民生服务,做好农产品、休闲农业及风土民俗等的商品化转换。
根据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内重点任务“(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内容要求: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和县作为“长三角菜篮子”,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2022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6.9795亿元,约占马鞍山市农业总产值1 91.3亿元的30%,作为马鞍山市乃至安徽省的重要农业基地,和县农业数字化发展较慢,需要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使乡村数字化程度能够匹配和县“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称号,强化和县蔬菜之乡的品牌效应,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1.乡村数字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路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以及人居空间三者融合发展并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有效保障粮食安全、水土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打通农业生产中的堵点,改变农业竞争力弱、资源消耗大的现状,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助推地方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基础保障。
2.带动产业兴旺,是农村全面振兴的原动力和加速器
加大产业振兴有利于产业间的相互融合,让农民切实分享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完成标准化生产的“领跑者”。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3.惠农便民、服务优先是数字乡村健康可持续运营的保障
在数字乡村建设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赋能给普通百姓,让农民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直观的查看数字乡村建设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赋能给普通百姓。农民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直观的查看政府发布的“政策法规”、“政府补贴申报”、“农民贷款信息”、换届选举、民主投票等,切实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村委支委管理人员:可以依据党建宣传、双报到、矛盾调解、民主议事、三务公开、宅基地管理等,真正实现乡村为农服务数字。
4.为增强政府部门服务能力提供有力保证
通过数字乡村可以使当地农村政策迅速送到千家万户,还可以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畅通服务渠道。通过数字乡村,能够将层层上报的传统统计调查方法改变为网上直报的方式,政府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到真实的基层情况,能够将当地群众路线在广袤的农村得到具体落实。
5.和县推进数字乡村发展具有数字化优势
和县已组织实施了安徽省和县畜禽养殖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安徽省和县数字农业试点县建设项目两个数字农业试点项目,同时还组织实施了13个农业物联网项目、8个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项目,数字农业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加上数字政府建设、“清廉村务”管理平台试点、公共服务数字化管理及数字社会治理等工作开展,全县数字化优势明显。
按照本期项目各建设内容之间的互相关系,需要先完成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和长江禁渔平台监控增补的建设,才能完成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及和县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项目建设周期为三个月,从实施单位签订合同开始,具体如下:
1、长江禁渔平台,补充点位可以在设备到货后马上开始施工,约需2个月;
2、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先进行现有系统对接和数据治理,同时做平台系统部署,约需2个月;
3、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以及和县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需等综合管理平台的数据治理完成后开始对接,约需2个月;
4、政务云租用硬件,含租用流程及软件平台部署测试,约需2个月;
第一个月 | 第二个月 | 第三个月 | |
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和县农业数字化服务平台 | |||
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 | |||
长江禁渔平台 | |||
政务云基础硬件 |
1) 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领导端
建设“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数据分析系统,利用卫星及无人机遥感技术,实时反应设施栽培及大田作物种植情况,包括时空分布、农作物种植品种、面积信息等,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分别绘制农业一、二、三产信息,以及乡村资源和数字田园等不同维度的数据图层,并可将不同维度的数据全部叠加展现在“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相关展示界面上。
根据业主需求,“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数据分析系统应包括农业产业发展模块、农产品加工模块、休闲农业发展模块、农业主体培育模块、农产品销售流通模块、乡村建设模块六大模块,同时需要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分析模块收集大部分需要频繁更新的高精度数据,其他数据通过对接本期建设的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获取。
2)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服务端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注重管理同时注重服务,建立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为农户和专家政府提供沟通桥梁,利用平台提供办事专员联系方式及信息从而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发布农业视频课堂,帮助农户了解各类农业知识;便民服务模块帮助农户了解全县农机大院、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等信息。依托于便民服务平台使得政府服务更亲民,切实为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3)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管理端
建设“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利用工作后台对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的建立管理模块,并基于此建设综合管理平台,整合现有各类信息系统,梳理整治现有存量数据使其变为统一格式并录入系统数据库中,数据收集根据业务类型可分为数字党建模块、数字治理模块、数字农业模块、数字田园模块、数字服务模块共5个模块。同时建立平台系统支撑中心保障系统平稳运行。
4) 长江禁渔平台
本期长江禁渔平台的禁捕水域监控区域在原有探头覆盖范围基础上,在监控盲区增补探头28个,并在农业农村管理局二楼新增一套视频监控系统,用于接入新建视频探头;平台后期要能接入省禁渔平台,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后期点位增补扩容能力。
2.2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一)遥感数据更新周期
依照和县实际农业监测需要,卫星遥感主要用于收集如下数据:种植各类型面积及长势、种植类型监测、种植面积监测、产量预估、农业设施检测、识别大棚数量及面积数据,各类数据需要的更新周期和卫星图片精度如下表:
农田地块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
作物种植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薯类(红薯、马铃薯)、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果园(仅范围不做品种识别)。 (4)期数:每年4期,第一期识别小麦、油菜,第二期识别早稻、第三期识别中稻、薯类、玉米、大豆、果园,第四期识别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 |
主粮及油料作物变更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识别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 (3)识别对象:变化面积和区域 (4)期数:每年1期; |
长势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空间分辨率:10~30m; (3)识别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4)期数:每8天一期,一年45期; |
产量预估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识别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3)期数:每年2期; |
农业设施监测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对象:蔬菜温室大棚 (4)期数:每年3期。 |
(二)网络延迟
静态数据(部门内基础数据、第三方等)传输网络延迟不超过 2s。
视频监控数据传输网络延迟不超过 2s。
(三)安全等级
达到安全等保 2.0 二级。
(四)响应时间
1.交互类
交互类是指平时工作中在系统中进行的业务处理,如录入,修改或删除一条记录、发布一条信息等操作。平均响应时间:0.2—0.8s,峰值响应时间:0.5—1s,视频点播平均响应时间:5—10s。
2.查询类
预计“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系统录入操作响应时间为1秒,一般查询在1秒以内,复杂查询在3秒内。
预计“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系统录入操作响应时间为1秒,一般查询在1秒以内,复杂查询在3秒内。
预计“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系统录入操作响应时间为3秒,一般查询在3秒以内,复杂查询在5秒内。
3.在线分析类
在线分析类因需要调用多维数据集,性能受维度数量影响 比较明显,在此给出一个参考范围。平均响应时间:0.3—1s,峰值响应时间:0.5—3s。
4.统计报表类
统计报表类因需要在线实时汇总数据,受数据量、汇总层 次影响较大,在此给出一个参考范围。平均响应时间:1—3s,峰值响应时间:3—8s。
5.并发数
预计“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系统总用户数为100人,在线用户数最大为100人,并发数为30人。
预计“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系统总用户数为1000人,在线用户数最大为1000人,并发数为300人。
预计“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系统总用户数为500人,在线用户数最大为500人,并发数为150人。
(五)稳定性
要求 7*24h 运行,通过性能监测、系统巡检等方式,及时发现并避免系统故障。
每年意外死机不超过 3 次。
因平台问题导致的操作失败率不超过 0.5%。
服务器系统时间与标准时间应实时同步。
第三章 总体建设方案3.1建设思路为科学衡量和客观反映和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和成效,依托省农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具有填报审核、监测评价、统计分析、提醒督促、对接展示等功能的乡村振兴监测管理系统,对和县乡村振兴主要指标进行常态化监测,对年度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进行动态监测、挂图作战,满足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总体架构图
整体网络拓扑图
本项目软件系统采用当前国际主流结构模式,即B/S结构模式。
1)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实现各系统的松耦合
平台处理的数据量大,功能丰富,系统之间的设计采用松耦合原则,因此需要采用面向服务的SOA架构。SO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在基于SOA架构的系统中,具体应用程序的功能是由一些松耦合并且具有统一接口定义方式的组件(也就是Service)组合构建起来的。
本项目平台采用SOA的设计理念,消息服务是异步处理,指令传输后无需等待响应结果,处理完成后会自动传输处理状态。服务宕机后,数据不会丢失,重启服务后所有的任务能够继续运行。
2)采用XML、JSON标准与多种发布渠道进行对接
平台的终端是多渠道的,包括网站Web在线管理、移动端等系统建设于不同时期,彼此之间是异构系统,本项目需要将这些异构系统的通道打通。将异构系统打通,可以采用XML、JSON标准,实现数据推送到不同发布渠道,可以实现数据互通。
3)使用移动技术,实现管理移动化
为了方便农户对信息收集处理的效率,实现移动管理、随时随地的提交问题,在平台上支持移动管理的应用。移动端应用采用Nodejs技术、HTML5技术、Antd前端框架、Uniapp框架。
4)分布式部署,实现WEB服务与数据库的负载均衡
本项目处理的数据量大、处理时效要求高,还要兼顾各系统不间断生产的要求,因此技术平台支持分布式部署方式。采用分布式部署的好处除了可以避免WEB服务及数据库服务的单点故障以外,还可以实现操作人员访问的负载均衡。如果WEB服务出现故障,前端使用人员是“无感”的,操作效率高且稳定。
5)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 centos7 以上,4台4核16G配1t存储。客户端操作系统支持 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 32位 (X86) 或者 64位(X64),数据库软件:Mysql,用到的 中间件有 redis、Rocketmq。
通过对和县农业农村局的需求调研,以下是卫星遥感技术帮助农业部门进行土地利用状况了解和种植情况分析的几种应用场景:
l 农田地块数据提取:
地块识别成果常适用于土地资源盘点相关的工作中,包括农业种植管理、农业保险等多种业务。
土地资产管理:基于遥感数据识别得到的田块数据,可以在系统平台中对全县农田资产面积、范围、属性等信息快速检索查询,同时也可以基于田块,增加历史耕种、产量、种植户等相关属性数据。同时成果可应用于农业产业规划、农业园区建设选址、高标农田建设选址、耕地质量提升选址等专题应用。
保险标的精准管理:以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地块识别为核心,支持和保险承包数据进行比对,结合农业保险标的管理实际应用场景,促进农业保险标的管理升级。
l 主要作物分布监测
结合全域农作物现状,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构建适应相应数据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农作物的识别和分类,计算和统计全域农作物的(粮食、油料、特色产业等)实际种植面积以及分布,形成作物识别一张图成果,用户可在地图上直观监测全域农作物当年、当前茬口的种植分布,为后续种植结构调整及整体种植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同时数据也可以应用于农业专题业务,例如粮食及油料作曲补贴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核查等场景。
l 种植结构信息提取
通过对历史统计数据、卫星遥感监测作物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农作物历史种植结构调整数据,分析种植结构调整变化面积和区域。快速提取计算最近一年农作物种植变化区域,实现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快速监测,方便用户了解各区域的种植结构变化分布情况,为种植结构调优、产业补贴等政策落实提供数据决策依据,实现“以图管农”。
l 长势监测
在农作物生育期内, 作物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的变化, 都会造成NDVI 时间曲线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可以利用这一响应关系, 根据NDVI 曲线的变化特征, 推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 监测作物长势。将长势异常的区域形成空间化的分布并分析长势异常原因,支持对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者发布预警,方便后续指导农户进行农事操作,辅助降低大田农业生产损失。
且随着遥感资料的积累,时间变化曲线可与历年的进行比较,如与历史上的高产年、平年和低产年。通过比较寻找出当年与典型年曲线间的相似和差异,从而作出对当年作物长势的评价和长势变化趋势,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获取作物生长发育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方便农业农村局管理人员进行作物生长趋势分析。
l 产量评估
综合耕地历史产量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等,采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针对全域的“遥感+气象+作物模型”的产量预测模型,对区域主要作物(粮食、油料)产量进行评估,形成区域产量分布地图。通过主要作物的产量评估,对地区的重点作物产能进行综合监测,应用于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等场景。同时在灾害发生的年份,数据结合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应用于农业保险理赔、农民因灾返贫的重点监测场景。
l 农业设施监测
应用和县范围内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识别出区域内的每个大棚及覆膜农田并形成矢量图斑,并形成农业设施的分布于面积统计管理。通过遥感农业设施的监测,可直观了解全县设施农业的分布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经过多期数据的累计可以进行设施蔬菜产业变化分析,辅助农业农村局进行产业政策制定,产业补贴发放等场景。
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空气温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光照度、降雨量、太阳辐射、土壤温湿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氮磷钾、液位等参数,远程监控农业生产环境,同时将采集的参数和获取的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和汇总后,经传输网络实时上传到智能管理系统中;系统按照农作物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对管理者进行建议和预警,实现智能化的农业管理。组建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网络,开发智能的农业应用系统,对空气、土壤、作物生长状态等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系统规划农业产业园分布、合理选配农作物品种、科学指导生态轮作。
大数据技术应用突破了传统分析对于结构化数据管理的限制,继承了统计学的优点,对数量巨大的数据进行统计性地搜索、比较、聚类和分类归纳分析,更多地关注数据与业务间的关联,关注多媒体、复杂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历史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当地多年的气象信息、作物与土壤信息、管理信息、市场流通与消费等信息,经过数据统计、案例对比和模式判别等分析,可以提供更加智慧的各类农业服务。
云计算体现出来的集约化建设、按需动态分配资源等优势在农业发展中,更适合应用于集约化建设农业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目前,有关单位所建设的多级平台系统中,农业企业需要存储和处理农作物养殖和种植数据、农作物生产加工数据、农作物仓储物流流通数据、农作物销售管理数据以及基于数据的监管主题数据、报表中间数据、报表结果数据、应用细节数据等。系统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密等处理,同时按照一定的规则实现对于云端和终端数据的动态存储与管理。和县农业农村管理局需要存储和处理农业“四情”(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监管数据,以及对企业各环节的监管数据、报表数据等。系统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和企业级的数据处理一样,进行分类加密,部分存储在云中心,部分存储在县局终端或者设备中。县局可以从农业企业访问数据,可以提供数据给省市级云计算中心平台。省市级农业部门作为云数据中心,处理来源于企业级、地县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例如气象数据、灾情预测诊断及应急反应、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等数据。
3.4 技术标准及管理规范本项目规定了信息资源元数据应当遵循的内容标准,这些核心元数据包括信息资源名称、信息项名称、资源格式分类、资源格式类型、信息资源摘要等数据元,每个数据元使用中文名称、定义、英文名称、数据类型、值域、短名、注解等属性进行描述。
根据主数据核心元数据要求,对项目产生和需要的各类核心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编目,形成覆盖基础地理、遥感影像数据、农业基础数据、气象数据、监测专题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综合管理数据的农业产业资源要素目录。
数据服务接口规范主要用于规范对外提供数据服务接口技术实现,用于向业务系统、行业部门提供统一规范的API接口便于业务系统进行数据调用。数据汇交API标准用于规范应用系统汇交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汇交数据内容与API接口规范两部分。
针对农业数据具有多样性、多模态、高通量和强关联等特性,数据源不同、数据类型不同,使得这类数据集的存储变得非常复杂,因此需要数据存储标准来统一规范,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最大程度上获取数据价值。
项目数据存储通过将存储系统/子系统的内部功能从应用程序、计算服务器、网络资源中进行抽象、隐藏或隔离,实现独立于应用程序、网络的存储与数据管理。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底层存储设备进行抽象化统一管理,向服务器层屏蔽存储设备硬件的特殊性,而只保留其统一的逻辑特性,从而实现存储系统的集中、统一、方便的管理。
为保障平台长效运行,平台运维管理制度适用于平台的日常管理和日常维护,分为平台管理要求、平台运行维护要求两大部分的内容,必须明确项目主管部门、项目建设部门、平台管理运维单位、平台建设单位等其他相关部门及人员在平台运行维护、日常管理中的责权利关系、岗位职责等,建立运维管理制度。同时考虑保障平台其安全、可靠、高效运行,建设、对接、管理与服务。从平台部署环境、设备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人员安全,运行管理,安全审计等各方面做出规定,全面保护平台安全运行。
第四章 本期项目建设方案4.1 整体设计本期建设内容为通过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对数据的抽取、转换、关联、标识等过程,建设具有填报审核、监测评价、统计分析、提醒督促、对接展示等功能的数字乡村一张图系统,对和县的农业发展主要指标依托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常态化监测,同时利用遥感技术对重点任务进行高频次动态监测、挂图作战,满足领导层宏观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以和县数字乡村大脑大数据为基础,依托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分析,绘建和县数字乡村一张图,适时反映全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实现“一张图看懂农业”,实现以图管农、以图管地、以图服务的创新乡村管理模式,并为县镇两级提供数字化决策依据。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更好实现为农服务,指导农民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领导端:综合各来源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应用、可视化,展示各类主体的看板,帮助领导统筹了解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农业主体、农产品销售、乡村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服务端:为农户提供与政府对接的桥梁,可以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联系责任单位及专家,解决棘手问题。
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管理端:对已有平台数据进行对接,实现数据处理、数据复用;对线下电子台帐实现线上化管理,为驾驶舱提供数据支撑。
长江禁渔平台:基于已有设备,对盲区进行增补,新增28个点位设备,帮助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力度及范围。
4.1.1.1遥感技术
依照和县实际农业监测需要,卫星遥感主要用于收集如下数据:种植各类型面积及长势、种植类型监测、种植面积监测、产量预估、农业设施检测、识别大棚规模数据,各类数据需要的更新周期和卫星图片精度如下表:
通过数字遥感技术,可以按不同周期监测以下数据:
农田地块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
作物种植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薯类(红薯、马铃薯)、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果园(仅范围不做品种识别)。 (4)期数:每年4期,第一期识别小麦、油菜,第二期识别早稻、第三期识别中稻、薯类、玉米、大豆、果园,第四期识别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 |
主粮及油料作物变更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识别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 (3)识别对象:变化面积和区域 (4)期数:每年1期; |
长势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空间分辨率:10~30m; (3)识别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4)期数:每8天一期,一年45期; |
产量预估数据 | (1)识别范围:县全域 (2)识别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3)期数:每年2期; |
农业设施监测数据 |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对象:蔬菜温室大棚 (4)期数:每年3期。 |
农田地块数据每年自然资源部门的天地图中有数据采集,但无法采集到光谱数据,本项目无法依托天地图数据进行更近一步的种植种类、面积分析等,所以无法利用原有数据。故本次采集高光谱遥感数据,基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按照田块形态、耕种方向、行距垄距和图像纹理等特征,识别田块边界,并对田块面积进行测算。同时支持展示地块附着物信息,实现快速地图定位、放大、缩小、平移、浏览等操作。
利用融合环境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基于不同农作物物候期特征、图像纹理表现特征等,实现对作物种类的识别和分类。对特定种植作物进行确认,计算和统计具体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以及分布,形成作物识别一张图成果,为后续作物的整体种植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作物: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薯类(红薯、马铃薯)、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果园(仅范围不做品种识别);
(4)期数:每年4期,第一期识别小麦、油菜,第二期识别早稻、第三期识别中稻、薯类、玉米、大豆、果园,第四期识别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
通过对历史统计数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得出主粮及油料作物历史种植结构调整数据,分析种植结构调整变化面积和区域。快速提取计算最近一年主粮及油料作物种植变化区域,实现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快速监测,为种植结构调整、产业补贴等政策落实提供数据决策依据。主粮油料作物支持: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
利用时序卫星影像数据,反演NDVI、LAI等相关植被指数,对区域主要作物的生长趋势进行不间断地观察,获得关键物候期作物长势的综合评估,支持动态轮播形式查看。支持将当年长势与往年长势进行对比,用于监测生长状态异常点。支持将作物长势状态进行分级,快速定位长势较弱区域,便于管理者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控和管理。
(1)监测范围:县全域;
(2)空间分辨率:10~30m;
(3)监测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4)期数:每8天一期,一年45期。
构建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测模型,利用耕地历史和环境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产量进行预估,形成区域产量评估分布地图。
(1)预估范围:县全域;
(2)预估作物:水稻、小麦、油菜;
(3)期数:每年2期。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对区域范围内的蔬菜温室大棚分布、面积测算等精准监测,在GIS地图上展示全县蔬菜温室大棚的空间分布,让政府部门实时掌握农业设施资源数量变化、面积分布。
(1)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
(2)识别范围:县全域;
(3)识别对象:蔬菜温室大棚;
(4)期数:每年3期。
4.1.1.2农业产业发展一张图
汇集全县一产生产信息,分别绘制和县蔬菜、粮油、畜禽、水产等4个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张图。
对接已有土地确权系统,展示全县区划、农业两区划定、土地确权数据。
根据实际情况基于现有土地确权系统进行对接,不额外收取对接费用,对接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权属,土地性质,座落,地号,用途,类型,面积,四至等内容。
对农业品牌进行可视化展示,重点是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业品牌和企业品牌等进线上展示。
根据实际情况基于现有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对农业品牌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品牌所属地区、农业品牌产业类型、基本信息等内容。
通过对重点区域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传感器对其土壤情况进行监测,通过一张图了解土壤墒情仪分布,监测土壤温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以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风速风向、雨量等信息。本期项目将通过新增墒情传感器监测土壤墒情,并实时发送到综合管理平台,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存储,通过图表格式直观反馈给用户,可以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类型设定不同的预警阈值,当实测数据低于预警阈值后,会及时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
通过对重点区域安装虫情监测传感器对其遭受虫情灾害情况进行监测,实现作物实施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通过一张图了解设备分布情况及具体监测到的数值。
对已有高标准农田矢量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基于看板的数据应用。利用可视化看板展示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小田变大田等数据信息
对遥感监测的农业设施数据进行核查,将采集到的数据与现有台帐数据及实际情况相对应。可通过地图查看农业大棚的分布情况及面积等。
让政府利用遥感采集数据展示各类蔬菜以及蔬菜大棚的分布情况、种植面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展示种植类别信息。在基于遥感采集数据的GIS地图上展示全县蔬菜温室大棚的空间分布府部门实时掌握农业设施资源数量变化、面积分布。
通过遥感采集数据分析,利用可视化看板展示主要粮食/油料作物的分布情况、种植面积、长势情况、产量预估、病虫害情况等。
其中空间分辨率:等于或优于1m,对县全域范围内的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薯类(红薯、马铃薯)、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果园(仅范围不做品种识别)进行面积识别,期数为每年4期,第一期识别小麦、油菜,第二期识别早稻、第三期识别中稻、薯类、玉米、大豆、果园,第四期识别规模化生产露地蔬菜
利用融合环境大数据的深度学习技术,基于不同农作物物候期特征、图像纹理表现特征等,构建适应相应数据结构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对作物种类的识别和分类。对特定种植作物进行确认,计算和统计具体作物的实际种植面积以及分布,形成作物识别一张图成果,为后续作物的整体种植规划提供有力的依据。
利用时序卫星影像数据,反演NDVI、LAI等相关植被指数,对区域主要作物的生长趋势进行不间断地观察,获得关键物候期作物长势的综合评估,支持动态轮播形式查看。支持将当年长势与往年长势进行对比,用于监测生长状态异常点。支持将作物长势状态进行分级,快速定位长势较弱区域,便于管理者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控和管理,提供预警处置功能,并可在线记录处置情况消除预警。
预警模型如下:
在农作物生育期内,作物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的变化,都会造成NDVI 时间曲线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可以利用这一响应关系,根据NDVI 曲线的变化特征,推测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监测作物长势。作物种类不同,轮作组合不同,其 NDVI 曲线具有不同的特征、同类农作物生长环境和发育状况的变化也会造成NDVI 时间曲线的波动。因此通过对农作物 NDVI 时间曲线的分析,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状况,进而为作物产量的计算提供依据。“
实时作物长势监测主要在作物生长期采用 NDVI 对比的方法监测作物长势进行两期图像的对比分析,即计算差值图像。利用每旬的最大合成NDVI 图像与去年同期 NDVI 图像相比较,差值图像在灰度级间每隔一定长度从颜色带上分别赋色,同时划分成 5类:差、稍差、持平、稍好、好进行分级统计。“
作物生长趋势的分析,从时间系列上进行趋势分析和历史累积对比。利用多时相遥感数据,获取作物生长发育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
构建主要农作物产量预测模型,利用耕地历史和环境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水稻、小麦、油菜等作物产量进行预估,形成区域产量评估分布地图。
针对全县的畜禽养殖(猪、鸡、鸭、鹅等)实现可视化展现示规模养殖场分布及基本信息(场主信息、生产规模)、屠宰加工厂分布及基本信息、饲料加工厂分布及基本信息,支持定期生成报表,为产业规划、生产监管、风险防控等事项提供支撑,确保畜禽养殖行业安全高效运行。
针对全县的水产养殖(鱼类、虾蟹类、贝类等)实现可视化展现示养殖区域分布及基础信息、养殖方式、养殖品种、养殖产量、产值效益,支持定期生成报表,为产业规划、生产监管、风险防控等事项提供支撑,确保水产养殖行业安全高效运行。
数据概览:利用可视化报表对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加情况进行统计,同时统计分析全县水产养殖面积,稻鱼综合种养面积,新增生态水产标准化养殖面积。
4.1.1.3农产品加工一张图
汇集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信息,绘制和县农产品加工一张图。
利用加工企业信息和企业加工生产数据信息,形成和县农产品加工主体分布图。对各企业产出的农产品品类进行统计分析,对市场消费情况、市场价格等进行监测预警,为地区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供给侧提供指导,将市场价格进行同比,当低于所设定比例时,进行预警。
4.1.1.4休闲农业发展一张图
汇集全县休闲农业、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路线等信息,绘制和县休闲农业发展一张图。
基于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集中展示全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从业主体数量及资质等数据信息,服务于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休闲乡村等示范点创建,为全县休闲农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调整及落实工作提供可视化辅助。
汇集全县休闲农业、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路线等信息,将已有台账统计数据线上化,将旅游资源占比、景区等级统计、旅行社类型统计、地图数据、文旅行业从业人数、文旅项目数、导游总数、景区停车场统计、厕所等级统计、旅游饭店等级等进行统计。
4.1.1.5农业主体培育一张图
汇集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信息,绘制农业主体培育一张图。
基于GIS技术,结合统计数据,实现农业主体分布地图可视化展示,点击各个主体的图标,即可查看该主体的档案信息。
构建农业主体档案,涵盖农业主体类型(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主体名称、负责人名称及联系方式、主要经营品类、主体荣誉及认证信息、实景图片、是否接受过补贴或政府投资项目等。
基于以上内容,辅助政府管理者对全县农业主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促进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整合汇聚家庭农场 812 家,农民合作社 417规模种植户 1100 多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73家的直报数据、工商信息、备案信息、信用数据等数据,对此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支持分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区域分布、产业分布,主体数量分布的合理性和经营主体信用水平。
4.1.1.6农产品销售流通一张图
利用系统对已有线下台账信息进行管理,汇集全县农产品销售市场、农村电子商务、农资销售、冷链保鲜设施、益农社等信息,对全县农产品的销售流通情况进行分析,尤其是采收后的产品物流销售情况,分乡镇销售量、目标销售区域等信息以及销售物流点布局,为物流环节补短板、销售流通环节精准布局提供数据依据,绘制和县农产品销售流通一张图,帮助全县提高物流流通效率,为区域品牌建设助力。
通过互联网动态采集当地批发市场当前和历史的价格,基于可视化地图,提供从时间、空间、品种、环节等维度监测统计农产品价格实况。
分析当地主要蔬菜品类在主流电商平台的全国同类产品价格数据,以了解全国市场价格行情、当地和全国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为当地农产品的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持。
4.1.1.7乡村建设一张图
基于和县行政区域的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展示。
1)乡村示范片区
通过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利用可视化看板展示乡村示范片区分布情况及基础信息。
2)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利用可视化看板展示展示美丽乡村分布情况及基础信息。对接原系统数据。
农村厕改:通过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从而展示各村镇卫生厕所的数量及分布情况、展示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数量及分布情况。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从而展示各村垃圾转运站数量及点位、清运垃圾设备基本信息、生活垃圾清运基本信息。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通过管理后台对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从而展示污水处理站数量及点位,污水处理量。
基于H5进行建设,与皖事通平台进行对接。
4.1.2.1智能客服
农户可使用手机根据问题类型、问题关键词进行问题查询,支持关键词模糊搜索快速定位问题,得到智能客服对应回答。释放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压力,部分通用问题可通过智能客服为农户解答。
4.1.2.2专家互动
1、疑问上报:农户可通过手机端中该模块进行“提交疑问”,选择问题,填写内容描述、联系信息等,完成后点“提交”,等待后台专家回复处理。
2、诉求派发:农户前台提交问题后,后台形成问题清单,支持对问题进行派发分配到专家,专家接收到问题后可于后台对该条问题进行解答或联系农户本人。
3、答复查询:支持农户通过手机快速查询自身的问题列表及相关专家的解答情况。
4.1.2.3农业课堂
展示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各类专业的农业知识视频信息,包括种植类、水产养殖类等。通过图文并茂及视频的形式向农民分享各类线上视频进行学习
4.1.2.4联系专员
1、展示农业农村局各部门名称、业务职能、业务专员名称及联系方式,便于指导农户存在问题时及时咨询与反馈
2、展示农业领域专家名称、擅长领域及联系方式,便于指导农户主动寻求专业知识帮助
4.1.2.5供需服务
供应发布:农户可利用手机对自身供应资源进行发布,同时可发布自身联系方式。
需求发布:农户可通过手机端对自身需求进行发布。
供需对接:全县农机大院、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可登陆平台查看农户需求情况进行对接,反馈后其他主体可查看反馈状态;同时外部用户可登陆平台查看和县农户发布的供应资源,与其联系,实现对外供应。
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对接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数据,共享城市大脑中关于和县的相关数据,为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提供后台支撑管理平台。管理端可通过该平台对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以及和县农业便民服务平台进行管理操作。
4.1.3.1数字党建模块
对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及各镇村党建工作内容进行线上化展示。(基于和县城市大脑项目智慧党建已有建设成果,链接县委组织部、县直机关工委及各镇村党建工作内容,深入细化完善平台应用)
4.1.3.2数字治理模块
整合现有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充分利旧,以网格化为切入点,户况为支撑点,将数字化贯穿整个乡村治理与公共服务全过程,主要接入长江禁渔、清廉村务平台相关业务数据,包括长江禁渔画面数据、各村村务支出、村务流水具体数据。
4.1.3.3数字农业模块
农业产业数据管理模块。实现对蔬菜、粮食、油 料、水产、畜牧5 个产业遥感采集的各类数据进行线上化管理及展示,包括苗情长势、面积、种类、播种情况、天气等。(农业产业发展一张图/便民服务平台数据来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模块。对全县所有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基础信息进行线上管理展示。基于现有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对新型农业 经营主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农业主体培育一张图数据来源)。
农业品牌管理模块。对农业品牌进行管理,重点是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特色农业品牌和企业品牌等进线上管理展示。基于现有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对农业品牌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农业产业发展一张图数据来源)
建设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模块。对接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系统。整合利旧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实现自动将鲜活农产品产地、品类、交易量、库存量、价格、流向等市场流通信息和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仓储环境信息通过传输至平台,降低农产品损耗和物流成本,实现信息的管理与展示。(基于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模块。实现作物实施远程监测与诊断,提供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决策。(基于试点安装的硬件设备回传数据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本期项目新增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部署位置详见章节4.4 软硬件部署设计。
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模块。围绕蔬菜、粮食、油料、水产、畜牧5 个产业,建立生产、加工、流通全过程信息进行线上管理展示。(农产品加工一张图以及农产品销售一张图数据来源)
农业主体管理模块。实现对各类型农业主体信息的线上化管理及展示。
(农业主体培育一张图数据来源)
4.1.3.4数字田园模块
休闲农业管理模块。实现对全县休闲农业、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路线、乡村旅游资源分布、从业主体数量及资质、游客统计及来源的信息线上化管理及展示。(休闲农业发展一张图数据来源)
乡村示范片区管理模块。实现乡村示范片区分布情况及基础信息线上化管理及展示。(乡村建设一张图数据来源)
美丽乡村管理模块。实现对美丽乡村点位及具体信息进行数据线上化管理与展示。(乡村建设一张图数据来源;基于现有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人居环境管理模块。对各村镇卫生厕所、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的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线上化管理与展示;对各村垃圾转运站数量及点位、清运垃圾设备基本信息、生活垃圾清运基本信息进行线上化管理与展示;对污水处理站数量、污水处理量以及其他重点信息进行线上化管理。(乡村建设一张图数据来源)
4.1.3.5数字服务模块
测土配方施肥管理模块。完成对测土数据的存储、查询、施肥配方的管理和施肥配方的评价指导。(基于现有的测土配方施肥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数据包括:土壤养分、土壤中微量元素、鲜作物中微量元素等。
土壤墒情管理模块,实现对土壤湿度等监测数值查看管理。(基于试点安装的硬件设备回传数据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详细墒情传感器的部署位置见章节4.4 软硬件部署设计。
农药包装废弃物数字服务,将现有和县和县农药包装废弃物数字信息化模块接入,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收集、贮存、转运、处置”的全过程数据录入并存档。
农机综合管理模块。为农机服务供需双方提供农机办证、购置补贴申请、补贴申请审核、农机使用预约、农机维护、农机调度、农机作业管理、农机定位追踪和统计分析等功能。(基于现有和县城市大脑数字治理平台对农机调度管理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并通过后台对系统相关数据进行管理)
便民服务管理模块。知识库问答管理,管理端可通过后台对知识库进行管理操作;农技专家管理,实现农技专家登陆系统在线上为农业从业者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农业课堂上传,支持管理端通过后台对农业课堂相关视频进行上传。便民专家及专员管理,1、管理农业农村局各部门名称、业务职能、业务专员名称及联系方式;2、管理农业领域专家名称、擅长领域及联系方式。便民组织管理,管理端可利用后台对农机大院、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组织等信息进行编辑管理
目前已建的和县渔业监控系统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渔政执法效率,满足了执法全过程的跟踪、记录、处理等案件,更大地发挥信息化监管手段,在禁捕工作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由于和县位于长江流域,其地形复杂,沿线支流、岔河比较丰富,原设计点位不能进行很好的全覆盖。考虑到目前禁渔针对沿江及支流非法垂钓的情况,现建议在各路口、重要地段、高空监控不能覆盖的盲区等处增加高清智能星光级球机,从而对部分盲区进行补充覆盖;同时由于已建的和县渔业监控系统是省级平台,根据业主提出需求,本项目计划和县本地新增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并新增视频探头对盲区进行补充覆盖。
计划增补盲区视频探头28个,所有视频探头接入到本期新增智能物联综合管理平台,再与省里禁渔平台对接,做到全天候监测,智能研判预警,视频联动取证,快速追踪处置,为长江禁捕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监管区域内的目标进行探测、甄别、分析和取证,为用户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手段,有效提高预警能力和监管效率。具体需求如下:
1、前端需求分析
采用全IP构架设计,前端监控点监控高清数字图像根据光纤搭配无线网桥接入运营商网络,再传输到农业农村管理局二楼机房内监控系统,所有点位均采用400W高清网络摄像机,具备热成像观测能力,可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
2、传输需求分析
本项目的传输网络根据监控点位现场情况,采用无线网桥或光纤接入方式传输到附近运营商无线基站,再通过运营商光网络传输后回传到农业农村管理局二楼机房。
3、存储需求分析
存储设备选型根据监控点数量、监控录像画质的需求、监控录像的存储时长等来选择合适的设备型号。存储的硬盘必须采用视频监控专用硬盘,且传输数据接口需满足业务需求,本项目要求的监控存储时间为15天,共28个监控点。
按400W像素、30帧的H.265视频计算,单监控码流为4Mb/s,一天需要******Mb即*****MB的存储容量,换算为42.18GB,15天需要620GB,28个监控15天需要620GB*28=***** GB,换算为TB为16.96TB,故需要17TB有效存储空间,
4、智能视频分析
在此系统中采用智能视频分析,对禁渔区域附近可疑的人员及活动进行智能的分析和检测,可对人员、船只和车辆进出禁渔区域周界、大量聚集、不正常超时滞留、火苗烟雾检测等情况触发联动报警。
5、扩容能力预留
本项目新增系统采用最大可接入64路监控探头的规格,本期接入新建的28个监控视频探头,剩余36路待后续有需要时业主再行增补。
平台必须支持标准的GB*****协议和ONVIF协议,以便对接省级禁渔监控平台。
具体点位如下:
1.太阳河闸1个;
2.太阳河闸入江口处南岸1个(江边树木较多);
3.冯湾一站处1个(入江口和拐弯处);
4.金河口管理处附近(1个)
5.得胜河入江口东1个
6.得胜河入江口西河口1个
7.朱家垭长江大堤1个
8.海事处检查站1个
9.和州加油站处1个
10.浮沙圩处1个
11.赵青码头处1个
12.龙王闸北处1个
13.龙王闸南处1个
14.八一站江边1个
15.驷马河入江口处1个(零点公园处上游)
16.乌江老码头处1个
17.乌江老码头南边100米处1个
18.驷马山管理处附近(老大桥处)1个
19.善厚皂角小徐村(1个)
20.善厚张尹柏村东口(1个)
21.善厚张尹柏村西口(1个)
22.善厚东风河与滁河交叉口(1个)
23.滁河石杨段闸南(1个)
24.滁河石杨段闸北(1个)
25.滁河裕民村田家渡段(1个)
26.滁河潘庄段(共3个,间隔150米)
4.2 网络系统设计本期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均部署和存储在政务云上,无需部署交换机,但新增的智能物联综合管理平台系统部署在农业农村局二楼机房内,故需补充一台接入网络交换机,接入现有政务外网。
4.3安全系统设计依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指南》。并根据等保2.0 标准,农业农村管理局受到破坏后,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但不损害国家安全,故暂定等保二级建设网络安全,并提交第三方机构检测、公安部门备案确定。全方面为数字乡村的业务系统提供立体、纵深的安全保障防御体系,保证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保护能力,要达到整体防御、分区隔离;积极防护、内外兼防;纵深防御、技管并重。
4.4软硬件部署设计基于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维投资,避免重复购买、建设等造成浪费的考虑,以及“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网络机房,所需业务运行环境如服务器、存储、安全等设备由县政务云平台提供”的要求,此次项目新增基础环境资源以租赁县政务云平台设施等信息化基础资源进行安装部署,考虑到建设必要性和成本因素,还需要在农业农村局本地机房新增一套禁渔平台本地监控系统、补充一台接入网络交换机;在长江流域和县范围内增补28个摄像头、新增7套墒情传感器和7套虫情测报灯。
平台部署于县政务云平台,应用、数据库、文件等服务节点均部署在政务外网。
系统的软件部署架构采用了基于服务的体系架构的策略与方法,从组件、子系统以及平台三个层次对系统进行构建,组件组装形成子系统,子系统集成形成平台。
1)服务器操作系统:支持centos7以上
2)客户端操作系统:支持Windows7、Windows8、Windows10 32位(X86)或者64位(X64)
3)数据库软件:Mysql
4)使用到的 中间件有redis、Rocketmq
因系统需要利用各类传感器分布到全县各乡镇,以采集数字化墒情和虫情信息,硬件部分需要在全县部署一体式太阳能墒情传感器和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由于虫情测报灯需要用电杀虫,工作电流较大易干扰传感器电路,为保障墒情传感器稳定工作,建设时虫情测报单独一套电路建设,其他空气温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风向、光照度、降雨量、太阳辐射、土壤温湿度、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氮磷钾、液位等传感器使用另一套太阳能供电系统。建设按每个镇区一个墒情传感器和一个虫情测报灯设置,采用物联网卡进行数据回传。
本期计划在和县7个乡镇均部署墒情传感器和太阳能自动虫情测报灯各1套,可较全面监测到全县不同区域的墒情和虫情。
4.5备份系统设计本项目采用政务云统一备份。
4.6资源共享设计通过此次项目建设,汇集、沉淀项目相关数据,形成数字乡村主题数据库的数据资源。依托全县共享交换平台,根据本次项目建设情况,加强平台资源共享应用,同时按照市数据中心共享标准,向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归集本次平台沉淀的共享数据。
4.7 部门信息系统整合情况目前已知需要对接整合的已建系统数据包括:省级土壤墒情平台、农机平台系统、土肥平台系统、禁渔平台系统、农药废弃物平台系统、和县智慧农业平台、台创园蔬菜平台系统、智慧养猪平台系统、清廉村务平台系统,另外新增监控视频探头需接入本期新增监控系统,新增墒情传感器和虫情探测灯接入本期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
本期项目建设包括:
一、本次新建硬件基础设施:
1)安防监控系统相关硬件(农业农村局内新增监控系统平台、存储及配套交换设备)
2)禁渔平台补盲相关硬件(长江禁渔平台增补28个监控点位,含监控探头、引电引光缆、立杆等)
3)农业四情监测网络相关硬件(新增7套墒情传感器和7套虫情测报灯)
二、本次新建软件系统:
1)数字农业发展驾驶舱相关软件
2)数字乡村综合管理平台相关软件(数字乡村主题数据库复用全县共享交换平台)
在硬件服务方面,供应商需要针对项目设备提供全保维保服务,针对本次项目硬件设备在维保期间发生的所有运维故障,供应商须提供免费维保服务;运维过程中产生的软硬件配件费、技术服务费、差旅费等产生的所有费用均由供应商承担。
1)维护保修设备范围包括:本次项目涉及所有设备。
2)供应商须提供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服务方案,并按方案按时按量交付服务。
3)供应商对本次项目硬件设备发生的所有故障提供全保维保服务,供应商应有充足的备件和耗材,当硬件设备发生故障时,供应商保证能及时提供现场更换服务,所提供备件必须是原厂生产,并且免费向采购人提供。
在软件平台服务方面提供的运维服务内容涵盖系统应用咨询及支持、云计算及存储、系统运行保障、应用升级、优化服务、数据运营、应用迁移和应用维护等,主要包括以下五大类。
1)咨询服务:在运维期内提供免费的系统软件应用和维护技术咨询服务。
2)升级服务:提出在正常条件下保证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系统扩充、版本更新升级及功能更新服务措施。提供的新版本向下兼容,并无偿提供数据迁移服务,数据迁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
3)优化服务:提出在正常条件下改进系统性能的各项建议,包括系统资源分配与效率改进建议、软件配置规划和性能优化建议、系统容量预测建议等。
4)维护服务: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系统运营故障与影响使用的功能缺陷,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5)运营服务:针对在产品上线前的数据采集、录入,产品上线后的数据定期维护提供持续运营服务。
除上述服务以外,还需提供紧急现场备份服务、重点保障服务、系统故障定位服务、系统监控服务、系统评估服务、驻场运营服务。
5.2运维时间本项目软硬件应保证免费质保期3年,免费运维期3年。
5.3运维要求根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系统的不同,故障级别由低至高分三级故障、二级故障、一级故障。当故障没有在规定时限内恢复或解决时,故障级别将自动升级。
一级故障(重大故障):指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系统瘫痪或服务中断,导致基本功能不能实现;其他业务中断10分钟以上或导致关键业务数据丢失的故障。
二级故障(主要故障):指系统在运营中出现的直接影响服务,导致系统性能或服务部分丧失的故障;软件在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具有潜在系统瘫痪或服务中断的危险,并可能导致设备或操作系统故障。
三级故障(次要故障):指系统在运行中出现的,影响系统功能和性能,但关键业务不受影响的故障。
故障响应的时间:
故障级别 | 服务级别A | 服务级别B | 服务级别C |
一级故障解决 | 小于2小时 | 小于4小时 | 小于8小时 |
二级故障解决 | 小于24小时 | 小于24小时 | 小于72小时 |
三级故障解决 | 小于48小时 | 小于48小时 | 小于72小时 |
项目验收结束三年内,应配有1名专业运维人员,按照上述故障响应时长响应用户的服务需求。
软硬件具体运维内容需要供应商提供详细运维方案。
数字农业发展一张图助力建设乡村建设项目在线数字服务,提供涉农问题在线咨询,还建立了专家互动、农业课堂、供需服务等工作体系,实现乡村建设项目统一认证服务。和县农业便民服务使农民群众咨询和解决农业生产和销售问题的效率提高,有效落实“减事项、减环节、减时间、高效率”“三减一高”的工作要求,助力政府达成“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为建立乡村空间治理一体化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化支撑和要素保障。
效益可以分为有形收益和无形收益,有形收益可以用货币进行定量(经济效益),主要来源于数字农业管理等行为所直接带来的各种显性收益,比如有效灭除虫害、保障财产安全等。无形效益即社会效益难以直接用货币进行定量计算,但其来源于数字农业管理行为所直接带来的各种无形收益,比如公众的心理影响、国内声誉、和县农业大县的形象利益、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等方面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1)保障和县经济健康发展
根据2022年和县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和县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25亿元,是和县经济的支柱产业。目前,和县已建成集蔬菜种子繁育、储藏、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蔬菜良种“育繁推”基地,常年繁育蔬菜种子品种40余个,种子基地面积5万多亩,叶菜类制种量占全国份额的40%。培育出的优质种苗除供应本地外,还辐射销往南京、芜湖、上海等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以稳定、安全为基础和前提,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建设的作用将日益明显。
(2)维护社会稳定
农业一向是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管理不当不仅会带来公众生命健康威胁和财产损失,同时可能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特别是当农产品供应不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时候,可能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社会动荡。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的建设将直接促进和县农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性提升,在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3)树立良好政府部门形象
由于农村自身的特点,农村容易出现各种危害农作物的外部条件,而且农村环境发生的条件变化往往具有复杂的关联效应及累积、扩散效应,极易快速扩散和集聚更大范围和程度的事件,严重影响农业发展。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作为维护农村农产业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实现预警突发灾情、实施合理种植等功能,从而最大程度提高农民种植效率、降低突发灾情带来的损失,保障农产业安全,提高农村对突发灾情的防御能力。项目重视风险防控的网格化、农业资源共享化、信息交互融合化等功能,提高公众对农业管理、突发灾情预防等多方面的认知度、参与度、认同度,为适宜的数字乡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有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部门形象。
数字化农业管理带来的效益不同于其他收益,其原因主要是:一、成本支出的主要目标不是利润,而是为了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环境安全及财产安全等;二、在常态下,经济效益无法利用市场价格进行计算。
(1)减少灾害损失
在灾害经济学中,通常将防御灾害的投入称为守业投入,其经济效益是减少灾害的损失,将守住的财富变成正效益来计算。
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的经济效益正体现于此,通过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不仅可以有效预防突发灾情的发生,而且在突发灾情发生前即可以最大程度的规避和降低农业经济损失。
2022年和县遭遇过较严重旱情,有不少经济损失,如能通过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实现及时预警、抗灾处置和合理的物资调度,将有效控制旱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类收益可按和县全年农业收入的1%估算,以2022年和县农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56.9795亿元计算,每年可减少灾害损失约5700万元。
(2)降低农业监管成本
随着和县农业监管执法业务的不断拓展,农业监管执法管理开始提上日程、管理成本如何降低,如何高效、有序、规范地开展监管执法工作,对和县农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尤为重要,和县农业农村局数字乡村项目建成后,可以减少各乡镇农业执法人员的需求数量,以及提升数据填报效率及准确度,辅助耕地非粮化、撂荒监测。按一个乡镇需要一名专职数据填报统计人员、且人员成本10万/年测算,和县共计9个乡镇,可直接降低农业监管成本90万/年。原先填报数据反馈周期较长,上报数据一般有一周以上的延迟,数字乡村项目利用卫星遥感和传感器等技术实时收集数据,几乎没有延迟情况,从而大大降低农业监管成本。
(3)集约化提升效益
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降成本提效益。本项目可实现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的目标。计算存储资源平台采用政务云,通过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技术,采用统一的支撑平台和接口系统,避免了重复购买服务器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重复开发接口程序,并且避免由此造成的接口复杂、管理困难、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有效提高整体建设效益。后期统一运营维护则可实现资源高效管理、调度和分发,有效降低各科室单独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并避免由此造成的数据格式不一致无法共享使用等问题,为整体农业管理提供高弹性、低成本、高效和低耗的统一信息化基础设施服务。
(4)提高农产品从产到销效率
遥感可监测到农作物的整体生长情况,配合本期建设的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销售模块,管理者可提前统筹安排协调销售渠道和运输物流,极大减少农作物“从收获到售出”的时间,使农产品能更新鲜送到消费者手上,提高用户满意度,从而提高和县整体农产品品牌。
(5)辅助高标农田建设选址
高标农田选址要求耕地条件良好并集中连片,通过遥感进行地块识别可以辅助管理者快速合理选址,使高标农田更便于耕种。
标签: 建设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