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中江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准确把握新时期人社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等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动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基础和总体思路,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推动未来五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县人社系统干部职工主动担当作为、积极探索创新,坚持立足最大民生部门、重要经济发展助推部门的职能定位,坚定推进民生改善和事业发展,全县人社“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并先后获评“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四川省第五届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省建设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模范单位”“全省人社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一)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稳步提升,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总体稳定。“十三五”期间,全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9051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4%,共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发放创业补贴425.3万元、落实创业担保贷款3109万元,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万余人次。
(二)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6连涨”,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四连调”。“十三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0.49万人、5.15万人和3.88万人。严格实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健全基金支付风险预警机制,社保基金运行总体安全,累计为全县参保人员发放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待遇102.7亿元、0.27亿元和0.4亿元。
(三)人事人才改革稳步推进。人才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以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公开招聘制度和聘用管理制度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系基本建成。不断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人才素质整体提升。“十三五”期间,共计完成事业人员公招2620人、引进研究生102人、事业人才回引98人、考核招聘公费师范生161人、补充“三支一扶”人员50人。新增高级、中级、初级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别达到1945人、3677人和4364人。
(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效能不断提高,劳动监察机制更加健全,拖欠农民工工资频发的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全县欠薪案件、涉及人数和涉案金额大幅下降。“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展劳动监察日常巡查1203次、专项检查714次、受理并妥善处置各类劳动监察举报投诉案件515起(其中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498起),为6256名农民工追回欠薪5787.5万元,调解、裁决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352件,为1352名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463.6万元。
(五)农民工服务水平逐步提升。持续加强对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2019年,成立中江县农民工服务中心和21个重点乡镇农民工服务中心,并会同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等部门在北京、浙江、广东等中江籍农民工务工集中地区设立9个农民工党建和服务保障工作站。出台系列支持农民工就业和返乡下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开展“春节返乡春风行动”“暑期团聚”等系列农民工服务保障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县农民工转移就业总数保持在50万人以上,其中县外务工农民工超过45万人,劳务经济规模突破138亿元,农村居民增收成效显著。
(六)人社帮扶举措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就业扶贫,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加大自主创业、就近就业帮扶力度,有效确保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此外,扶持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强化困难群众劳动权益保障。“十三五”期间,累计通过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2万余人次、兑现补贴4980余万元,并在全省率先开发特殊公益性岗位7505人次、兑现补贴2048余万元,打造就业扶贫车间10个、各级就业扶贫基地76家,实现吸纳困难群体就业3400余人。累计完成贫困人口等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代缴7.3万人次。
(七)人社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群众满意的人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人社公共服务制度框架渐趋成熟,人社公共服务能力和品质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县30个乡镇均实现一类标准建设、86个社区实现标准化建设、436个行政村实现标准化人社服务全覆盖,标准化率均达100%。并从机构、人员、经费、场所、功能、服务六个方面提供保障,配齐配好电脑、打印机、高拍仪、便民服务终端机等人社服务设备,实现71项公共服务事项下延至乡镇办理、51项公共服务事项下延至村(社区)办理,推动“零跑路”“少跑路”就近就地办理业务。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重大机遇与面临挑战。一是稳定和扩大就业更有保障。当前正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一体化等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期,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社部门主动作为,让各项惠企惠民政策落地落实,既推动了人社事业发展,也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二是中央对社保工作高度重视。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保障工作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情,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将持续加大,“十四五”期间,社会保障工作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大有可为。随着“4+6”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加快推进,中江作为人力资源大县,可通过强化区域合作、打造劳务品牌、提升技能水平等举措,推进“岗前培训+签订合同+集中派遣+人才回引”的人力资源输送回引模式,既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也为本地工业经济、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同时,我县人社事业发展存在诸多短板,面临的形势将日趋复杂。一是稳就业保就业压力加大。“十四五”期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尤其是后疫情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就业总量压力、结构性矛盾和人口老龄化等不利影响,导致稳就业保就业压力和风险加大。二是社会保险基金压力加大。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网还未完全织密扎牢,县内部分企业存在未按规定参保或未全员参保的问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者扩面难度较大,加之人口老龄化加剧导致的养老保险供养比例持续降低,基金支付压力逐渐加大。三是重点领域改革需加快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和职称制度还有待完善,绩效管理和工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尚需深层次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动能仍有释放空间。此外,人才引进、人才管理和人才保障等服务工作也需加速推进。四是人社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带来的简便高效服务变革对人社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人民群众对快捷高效服务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县委系列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六大实践路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激发人力资源发展活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建立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农民工战略性工程,持续优化人社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在推进全县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加快建设德阳市域副中心和全省丘区经济文化强县贡献人社力量。
发展思路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围绕“稳就业、保就业”工作,把握新就业形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推动劳动者更高质量就业,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二是紧扣“保障民生”工作主线,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保险从政策全覆盖向参保全覆盖转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三是坚持以人社信息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卡应用推广为重点,围绕“最多跑一次、一次也不跑”“一站式、一窗式”“全省通办”等便民要求,积极探索人社工作在服务模式、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断提升人社便民服务能力水平。四是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绩效管理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实行基层人才评价特殊政策,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五是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健全劳务品牌建设机制,加强“中江表嫂”“中江建工”劳务品牌培育和发展提升,搭建本土人力资源协会,打造中江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依托全县“十三五”期间人社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结合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人社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细化完善政策措施,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推动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就近就地就业,为千亿国家级高新区提供人力资源要素保障。到2025年实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0.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多样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严格贯彻落实社保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推动社保基金稳健安全运行。力争到2025年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47万人和6.77万人。
——构建覆盖城乡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中江县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落地落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各类培训主体围绕产业发展、转岗就业、能力提升等开展多样化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0.5万人次。
——推动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健全更加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畅通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通道,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到2025年努力培育至少2家产值过亿元的本土人力资源企业,并成立本土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
——推进农民工服务保障战略性工程。坚持把农民工作为战略资源、把农民工工作作为战略性工程全面推进,充分发挥农民工在稳定就业大局、增加农民收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充分整合村(社区)电信服务点、邮政网点、金融服务点等现有资源,着力打造集“农民工服务站+电信服务点+邮政网点+金融服务点”四位一体的农民工综合服务站,力争在“十四五”末,全县村(社区)农民工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95%,在省外建立农民工党建和服务保障工作站覆盖率达80%。
——推动人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和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动能。到2025年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
——扩大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深入推进人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人社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融合发展,重点拓展线上服务广度和深度,延长线上服务链条。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
三、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是健全高质量就业调控机制。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的考核评估。全面落实稳就业保就业政策措施,支持新就业形态、就业模式发展,完善支持灵活就业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抓好社区、行政村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均等和就业条件公平,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提质提量。二是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深入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录(聘)力度,扩大就业见习规模,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自主灵活创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持续开展“春风行动”,积极拓宽省内外劳务市场,加强与县外主要劳务输入地相关部门、用工企业的协调沟通,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强化困难群体和特定群体就业帮扶,加强零就业家庭人员、已脱贫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等困难群体兜底帮扶和就业援助,进一步统筹推进退役军人、残障人士、妇女劳动者等特定群体多渠道就业。三是激发创业带动就业活力。以德阳市创建创业型城市为契机,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创业扶持政策,营造宽松便捷的准入环境,激发劳动者创业创新活力。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加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建设;拓宽创业投资融资渠道,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实施重点领域创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带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创新创业;大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支持引导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全面提升创业意识培训、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等创业公共服务水平。
(二)建立更高层次社会保险水平,完善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一是深化社会保险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做好社保扩面征缴系列工作,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缴费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将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从业人员及顶岗实习生等纳入工伤保险参保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基本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按照全省安排部署,持续深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做好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各项工作。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二是提升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效能。按照省市统一要求,启用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平台,推动社会保险服务跨领域精准高效协同。大力推进电子社保卡申领,推动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强化社会保障卡发行应用,提升人社服务质效。三是推进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严格实施社保基金预算管理,强化基金联网监管和审计稽核,严格实行内控制度、严格规范业务经办、严格实时全程监管、严格待遇支付程序,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和基金平稳运行。同时,按照省市统一要求,推动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增强基金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作用。一是打造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紧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有利契机,密切开展人力资源区域合作,促进富余劳动力定向输出。聚力打造四川中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国有),作为县内行业龙头企业,与县农民工服务和就业创业中心密切协作,共同开展人才招引、资源储备等服务保障工作。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与各级返乡创业基地、就业扶贫基地(车间)的供需保障机制,动态吸纳建档立卡已脱贫人口、城乡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二是打造中江特色劳务品牌。从中江籍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工程建筑、家政保姆等行业领域入手,打造“中江建工”“中江表嫂”2个品牌,提升人力资源品牌效应。建立县内外企业招聘信息共享机制,实行“岗前培训+签订合同+集中派遣”的劳动力输送模式,提高人力资源输送稳固率和组织化程度。由人社组织用人企业对服务机构、劳务人员进行测评打分,实行优胜劣汰机制,倒逼各类服务机构提质增效,提升品牌形象和行业竞争力。三是打造高效人力资源输送模式。整合农业、住建等部门优势资源,采取“人社主导、企业主办、政府督办”模式,继续打造产教融合培训中心,帮助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至少掌握1门实用技术,提升技能人才储备。依托人力资源数据库,开展劳务派遣预备人选筛选,提供定点招聘、定岗培训、定向就业的“一条龙”服务,预备人选参训合格后再自愿同县内服务机构签订劳动合同,并集中派遣至用人企业上岗就业,实现人岗相适。
(四)大力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加强农民工人才培养,加强农民工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园、农业产业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岗位开发,构建“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市场主体格局,推进“2+2”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二是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环境,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健全常态化回引机制,落实返乡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提供创业服务,定期举办农民工创业项目推介、农民工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拓宽省内外劳务市场,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加强与县外主要劳务输入地相关部门、用工企业的协调沟通,持续深化跨区域用工对接、人员组织、技能培训和后续管理等精准对接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大力实施劳务品牌和返乡下乡创业培训,强化现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三是继续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完善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机制,坚持引育同步、备用结合,从优秀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培养村级创新创业创富力量、选拔村干部、定向考录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选树一批优秀农民工和返乡创业明星企业。四是充分用好农民工服务网站、手机APP和微信小程序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综合服务。完善中江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系统数据,实现劳动力增减变化、就业状态变化、就业需求变化信息动态更新,加强农民工数据分析和开发运用,提升农民工精准化服务水平。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壮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建立更加符合行业特点、规范有序的岗位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建立健全聘用管理办法、培训规定、人事管理监督规定、考核奖励办法,不断完善我县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法规体系,深入推进人才综合测评。二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实施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开展特色招才活动和定制化服务,深入推动人才招引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积极参与“知名高校德阳人才活动周”等招才引智活动,引导专家到我县进行智力服务并促进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引导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畅通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跨体制和所有制流动通道,激发基层人才队伍活力。三是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完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并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推进技能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改革。完善不同类型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实行差别化技能评价。并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导的评价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岗位结构比例;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考试、技能操作考核、竞赛选拔、企校合作等多种鉴定考评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健全劳动管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一是提升劳动保障监察能力。提升执法水平和治理能力,行业主管部门、执法部门要将企业用工、合同签订纳入执法重点检查范围,加大对恶意欠薪、逃匿行为的防范打击力度;完善劳动监察诚信体系,加强与住建、国资、工商、税务、安监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建立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多部门联合惩戒;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根治欠薪工作机制,加强预警预判,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二是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机制,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并完善内部协商制度,提高自主化解能力。健全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和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发挥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仲裁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提高仲裁服务能力。健全和落实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强化多方联动,加强调裁诉衔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三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加强劳务派遣监管,深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用工突出问题治理。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形势分析制度,加强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预判,构建具有我县特色的劳动关系工作机制,并持续提高“流动仲裁庭”开庭频率。
(七)扩大人社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围绕“温暖人社”建设,全面实施人社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结合乡镇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完善乡、村两级人社公共服务流程、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等标准规范,推动县、乡镇两级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提档升级。推动建设一批全市人社标准规范,积极探索跨区域标准体系协同,强化重要公共服务标准实施监督和评估。二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社工作深度融合,积极配合省市做好以社保卡为核心构建的全市人社基础数据库,深化人社大数据分析应用,强化信息网络安全监督和管理,持续推进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加强人社大数据在政务服务、智慧城市、便民生活等领域的能力输出。三是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深化综合柜员制改革,深入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持续推进社银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业务覆盖面和服务能力;动态调整人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配合推进与全国人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省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持续开展“进企业、送政策、解难题”“走基层、送政策、解难题”服务活动,并按省市人社系统工作要求开展业务技能岗位练兵,推进人社高质量专业化队伍建设。四是加强法治人社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民法典及劳动保障法规的宣传学习。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及备案管理。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强化依法决策意识,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优化行政执法方式,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双随机、一公开”行政执法监督平台运用。加强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规范化建设。
(八)巩固人社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延续支持就业帮扶基地(车间)等各类就业载体的优惠扶持政策,扩大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劳务品牌和返乡创业等培训,稳定和拓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就业载体建设、居家灵活就业、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等渠道,促进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就业。对低保、特困人员等实施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政策。加大乡村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发展乡村人才服务业,促进乡村人才振兴。
招标
|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
关注 |
最近搜索
无
热门搜索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