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拱墅21号建议的回复意见

关于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拱墅21号建议的回复意见

刘政奇代表:

您在杭州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提交的《关于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助推共同富裕的建议》(拱墅21号)已收悉。经研究,现将相关意见回复如下:

发展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居民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2022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等 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将文旅融合列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并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杭州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在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的大背景下,持续深耕文旅赋能乡村,重点聚焦破解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不足、运营不足、推介不足三大短板,创新推出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客源、引进运营和深化系列拓展合作的“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全力探索乡村共富新路径。全市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主动打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升级牌”。

一是启动百企“联姻”百村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6+X”计划。提出“6+X”合作模式后,我们广泛地争取区县市党委政府的支持,召开多个行业协会、企业座谈会,赢得广泛认同、统一思想,引进长三角文旅企业发挥“鲇鱼”效应来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入“6+X”计划。组织全面调查摸底,对各区县市乡村旅游在招商引资、招客引源、招贤引智等方面摸清家底,每年组织开展对各区县(市)乡村旅游在招商引资、招客引源、招贤引智等方面的摸底,征集到共 171个乡镇(景区)提交392项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编印全市《乡村旅游招商手册》3期。主办召开“长三角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采购大会暨杭州文旅消费季启动仪式”,发布“百企联姻百村·文旅赋能乡村6+X”计划,通过“百企联姻百村”项目、“长三角杭州都市圈旅游合作采购大会”“杭甬双城记”等平台,每年都有一批文旅企业与全市各乡镇签约文旅项目,其中2022年,全市共有112个乡镇(景区)签约文旅项目185个,总投资额达到115亿元。实施乡村文旅运营团队培育,其中乡村创客团队10家,文旅运营团队11家,运营品牌团队10家,运营师10名,村支书15名。开展文旅结对帮扶农户2618户。

二是打造“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积极谋划打造世界级“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重点策划以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钱塘江诗词之路为主题的“三江两岸”水上精品游线,通过水岸互动,打通沿岸的景区、度假区、风情小镇、休闲街区、乡村旅游点、文化场所、民宿、购物等游览节点,拉动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杭州西部山区四县共同富裕。

二、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开发。

近年来,我们始终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工作思路,按照“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四个一批要求,我们主动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深化对区县(市)面对面的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了“三服务”大走访、大调研“揭榜挂帅”等活动,落实领导挂帅、专人负责、项目入库、进度跟踪、定期通报等“五个一”工作制度,真正做到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为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全市入库的在建文化和旅游项目从2020年的283个,增加到2022年的413个,年度计划总投资从2020年的30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400亿元 ;目前,全市在建重大文旅投资项目共221个,总投资额2123.05亿元。临安区推进“一廓三圈十八景”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径山阳坡、耕织新图、百丈探雪等项目顺利推进。桐庐县2022年成功招引亿元以上项目7个,后续将继续新签约10亿元以上4个,投资总金额超百亿元,旅游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均超过以往六年的总和。淳安县建立旅游大项目库,入库项目66个,在建1亿以上项目23个。建德市加快推进朴宿呆住等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文旅项目落地。

三、注重营销推广,促进乡村旅游收入提升。

近年来,我们先后推出“家门口的健康游—欢乐游杭州”系列活动,包括杭州精品游、红色之旅游、赏花采摘游、生态养生游、农事体验游、农家美食游等十大主题共100项特色产品和线路。及时汇编全市旅游企业推出的各类优惠举措,通过各种渠道向广大市民和游客作重点推介。在国内目的地推介宣传视频--“韵味杭州”中,对杭州乡村旅游版块加以宣传,展现乡村旅游的生态魅力。在5.19中国旅游日、茶博会、大学生旅游节活动期间,通过节庆活动载体,将开幕式、闭幕式等主会场和分会场放到富阳、桐庐、淳安等地,强化多媒体宣传,助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组织金牌导游大赛的题目是讲解乡村旅游,助力讲好乡村故事等。各区县(市)文旅部门也组织了系列活动,2022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872.80万人次,旅游经营总收入为82.93亿元。

四、注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提升产品吸引力。

一是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桐庐县已经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淳安县、西湖区、余杭区、临平区、临安区、建德市,萧山区、拱墅区、富阳区共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支持余杭区创建径山省级旅游度假区。结合“三江两岸”水上旅游开发,推进富阳东洲岛、东梓关等旅游码头建设,推进富阳鹳山景区,桐庐严子陵钓台、桐君山等景区的改造,推出桐庐《还有富春山》沉浸式山水戏剧场、淳安千岛湖“月光之恋”光影艺术夜游等新项目。

二是打造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展市级“文旅赋能·乡村共富”乡村产业集聚区(示范区)创建培育工作,萧山区戴村镇等9个集聚区为首批市级“文旅赋能·乡村共富”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着力培育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和2.0版景区村庄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创建景区村庄1446个,村庄景区覆盖率达到75.3%,成功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43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3个。现有省级等级民宿130家,占全省总数的12%。全市组织开展了民宿伴手礼大赛、民宿短视频大赛,评选出一批优质民宿伴手礼产品和短视频作品。

三是提升乡村文旅项目品质。推进临安清凉峰、桐庐“生仙里”、建德乾潭镇、余杭鸬鸟镇等山地休闲度假试点,临安月亮桥村(民宿)集聚区改革试点工作。做好旅游业“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全面开展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景区镇、美丽城镇、景区村、等级民宿等项目、产品提升。

五、以文促旅兴业,文旅融合促进乡村共富。

围绕山地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多种业态,招引多元化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文化创意、家庭亲子、户外拓展等休闲度假产品,为乡村文旅赋能升级,助力共同富裕。

一是红色文化赋能。淳安县下姜村以打造沉浸式党性教育基地为目标,导入县委党校“习近平总书记下姜村帮扶路”“千岛湖保护路”“大下姜共富路”三条精品课程线路,打造“全国村书记论坛”党建品牌、“梦想大讲堂”培训品牌,开设“听老书记讲习总书记在下姜的小故事”等主题课程,成功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浙江省红色旅游教育基地。临平区鸭兰村打造“大运河红旅文化节”,发布串联五村的五条游学文旅路线,开展多种形式艺术党课;通过红色文旅品牌建设,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二是文创产业赋能。临安区月亮桥、洪村、相见村等村落借助运营商对传统大米开展文创策划、包装和营销,实现了产品的优化升级,价格从原来的每斤1、2元提升到8元,甚至几十元一斤。临安区做精做细“五个一”,在一桌菜、一份伴手礼、一个小书屋、一个小菜园、一条旅游线中植入文化内涵和乡土元素,高虹镇“龙门秘境”内的农家乐单价从120元提高到380元,入住率提升110%。余杭区鸬鸟镇,推广“梨小六”“小梨君”等IP文创,引入第三方开发系列主题动漫、非遗手办、民宿用具、主题灯具、创意抱枕、文创雪糕、定制口罩等十余款产品,深受年轻客户喜爱。

三是艺术产业赋能。桐庐县成立文化艺术发展基金,筹措2200万元支持文艺作品创作、艺术普及;建成桐君街道梅蓉公共艺术村落、横村镇白云村音乐艺术村等一批艺术村庄,芦茨乡村美术馆等一批艺术场馆,武盛老街、莪山民俗特色街等一批文化艺术街区;开展深澳村“盲盒戏曲周”等乡村文化艺术活动20余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16.4亿元。临平区塘栖村对当地特有的省非遗产品“塘栖米塑”进行传承保护,成立“芳珠米塑工坊”,开发相关文旅产品,将米塑打造为当地的文旅金名片,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六、拓展发展手段,数字化助力文旅赋能升级。

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培育开发乡村旅游未来场景;通过网络推广、直播带货等方式,为乡村文旅宣传引流。市文广旅游局创建“i杭州数智文旅”共富应用场景,通过“杭州数字旅游”小程序上线“浙里办”,打造电子商务平台“i杭州文旅小铺”,开通7个区、县(市)主题馆,在线销售特色旅游线路、农副产品、文创产品,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淳安县下姜村以数字赋能加速民宿产业转型升级,针对现有民宿、游客管理体系不通畅等问题,设计开发由基本情况、服务结构、消费结构、客源地排行、接待同比等7个基本模块构成的民宿管理系统。系统后台存入大下姜76家民宿客房存量,游客自助选房,民宿自愿接单,畅通游客和业主的双向选择通道。余杭区鸬鸟镇线上加强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文旅推广力度,通过大数据比对旅游偏好开展流量精准投放,2022年货节期间邀请体育明星搭档鸬鸟本土新农人,首场直播全网传播量超100万人次,销售年货近1000份,实现营收近8万元。余杭区径山镇推出“双溪漂流”“绿道骑行”“径山茶展”等VR虚拟旅游主题体验,策划“书记带你游径山”直播活动,镇村党委书记客串“旅游推介官”,2场直播共吸引超147万人观看;开发“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小程序,集成景区导览、交通餐饮、客房预订、行程推荐等智慧旅游功能,实现高峰期提前预警智慧避堵、酒店30秒快速入住、农家乐线上点餐、旅游行程智能制定等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文旅赋能乡村,促进共同富裕发展,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资源,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我局将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方式,走出一条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做大乡村旅游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进一步盘活美丽乡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民致富。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度假、运动康养、民俗体验、农事参与等业态和产品。结合季节特点,推出各类乡村旅游特色线路,组织“家门口旅游”“欢乐健康游”“到乡村过大年”等特色活动,引导长三角、杭州都市圈及本市居民“上山下乡”,带旺乡村旅游市场。到2025年,乡村旅游人次突破1亿人次,收入达到 100 亿元,带动 1万以上人数的农民得到就业。

二、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支持山区县、乡(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培育山地度假旅游区、民宿(农家乐)集聚区、特色村落旅游景区、田园旅游综合体,打造高品质的度假民宿、度假酒店、度假农庄、乡村营地等系列度假业态,形成乡村旅游板块发展效应,打造若干个有国内较强影响力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到2025年,乡村民宿(农家乐)超过6000家,培育创建等级民宿300家以上,1000户农村家庭年旅游经营收入超过30万元。

三、深化文旅赋能乡村“6+X”计划。通过政府搭建平台,推广引进投资、引进项目、引进业态、引进产品、引进运营、引进客源及引进其它合作的“6+X”模式,扶持乡村旅游运营成绩突出的市场主体,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推进“三江两岸”黄金旅游线路项目开发。根据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诗路文化 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高水平开发,依托“三江两岸”流域优质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区域招商布局。加快法国狂人谷等国际重大文旅项目洽谈招引,推动方特主题乐园、女儿城、萌宠王国等项目选址认证与对接。推进“三江两岸”1-2个文旅特大项目和若干个大项目签约落地,形成核心带动、差异互补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五、推出以旅助农系列举措。发挥民宿在乡村旅游综合带动作用,鼓励民宿发展小集群,发挥集群效益,打造成乡村会客厅、农副产品销售点,鼓励推动旅游市场主体与民宿、农村经济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合作,依托旅游市场的流量延伸产业链。开展民宿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建立优质农副产品线下、线上展销平台,拓宽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到2025年,乡村旅游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超20亿元,占乡村旅游经济收入的20%以上。举办乡村民宿伴手礼大赛,促进农产品精加工和销售。

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指导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乡村旅游发展合作社,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空闲农房及宅基地,让村民共享旅游收入。鼓励农民盘活存量资产资源,将土地、房屋等资产,以出租、入股等方式与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企业合作,获得财产性收益。发挥旅行社行业协会作用,推广“旅游公司+村集体+村民”整村运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七、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育。落实“两进两回”行动,搭建“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乡村旅游发展平台,推动各地成立乡村旅游创业指导中心,支持当地村民和回乡人员参与乡村旅游经营和服务。探索“入股联营”村集体主导的旅游开发模式,吸收村民广泛参与,建立村民合理利益分配机制试点。引导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发挥文化和旅游创业“孵化器”作用。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对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力度,组织院校、专家到乡村进行面对面指导培训。到2025年,培养乡村旅游带头人100名。

八、打造乡村文旅IP。引导社会力量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鼓励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工坊、大师工作室和传统工艺工作站,持续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乡村等工作。以“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项目、平台建设为载体,打通乡村文旅产业要素和其他产业要素的沟通壁垒,实现资源互通、互用、互享,以乡村综合文旅项目、乡村艺术节庆活动、农副土特产品等为重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生命力的乡村文旅IP。

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2023年6月12日


联系人:郝工
电话:010-68960698
邮箱:1049263697@qq.com

标签: 人大

0人觉得有用

招标
业主

-

关注我们可获得更多采购需求

关注
相关推荐
 
查看详情 免费咨询

最近搜索

热门搜索